第16-13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合集_第1页
第16-13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合集_第2页
第16-13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合集_第3页
第16-13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合集_第4页
第16-13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授课题目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体理念的提出、意义及中国实践;理解和掌握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何处,蕴含什么样的价值观、文明观,理解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当代世界所面临的全球性治理危机及中西治理的不同。难点: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在何处;中华民族共的内在关联逻辑。1、教学活动的导入根据各节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主要包括:创设情景;2、理论讲授(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分析。另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形象、更清楚地认识问题,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2)注重经常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3)理论讲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3、学生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一些主题展开讨论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导和启大一、大二、大三各专业学生2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正在与帝国之间的“互嵌式建构”过程。国、美国建立全球霸权秩序。1648年,欧洲三十年战争结束,各交战国形成了基督教文明内部相互承认主权的法理体系。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过一系列殖民战争,一度成为现代世界的普遍知识和制度样本。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打破了欧洲均势,以法国思想创造力。法国战败后由战胜国建立和维持的1815年“维也纳体系”,是一个由少数大国操纵的强权政治体系。大国协调与列强共治成为19世纪国际政治的主流。3断涌现。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2022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按现价美元计算,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约为42.5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则占比为58.26%,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2010年以来,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上进一步接近美国,实现了十几亿人口规模的全面小康,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从长时段的世界史看,东西方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主导国际社会的西方霸权秩序日益衰落,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将为“主要对手”,实行所谓的“脱钩断链”“去风险化”,全球治理面临挑战,人类文明发展呼唤新思维和新路径。文明和历史逻辑层面的重要区别,展现出了不同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4可靠代表和受托人。西方的选举受到资本和的真实意见与利益诉求被遮蔽甚至扭曲。理人游戏。当代西方社会还出现了显著的选举疲劳症、低投票率等现象,同。西方实行分权制衡和司法独立,法治运行高越复杂,律师集团越来越庞大,诉讼成本越来越高辖”的制度帮凶,出现了双重标准现象和法治公信力的下滑趋妥善地平衡个性发展与集体团结,更加重视推崇个人至上,更加强调独立竞争。中国社会始族国家片面强调个人权利。中国社会更加强调族群整合;西方民族国家更加倾向市民社会与国家的二元对5成西方政教关系的数千年冲突以及不同教派间的政治冲突,甚至频频诉诸战争手段。原则上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不接受霸权也不输出霸权。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西方国家竭力维护基于霸权规则的国际秩序,顽固维护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遏制和打压多边主义和文明多样性,对人类和平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成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经历了从多民族区域性统一到多民族全国性统一这种从“分”到“合”的历史进程,各民族都对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独特贡献。西方现代民族国家从古罗马帝国体系和基中分化裂变而来,在整体上表现出从“合”到“流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融聚发展。西方民族国家继承造出高度同质化的现代“民族”观念和身份。在现实制度实践上,策,都没有真正化解多民族社会治理问题;步带来社会的撕裂与对抗,反而造成了更加严重的“认同政治”问题。中西民族治理的差异还深刻体现在以民族学为代表的学科和知识生产的不同演变轨迹上。西方民族国家在对外扩张类学和民族学为主体的知识体系,主要研究被他们称作“野蛮人”的非西方群体,突出少数族群的特殊性,带有浓重的视色彩。近代以来,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民族学进入中国,虽然中国学者努力对其本土化,为中华民族从自在到自觉尝试提供理论支持和知识6依赖。因此,进入新时代以来,着眼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民族学在内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理论政策界和西方概念和话语的影响,探索建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和话语体系。西方民族国家的族群分化日渐明显。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受新为尖锐。例如在美国,少数富人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主要收益据为己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愈演愈烈。美国民主党与共大,敌意持续加深,攻讦不断升级,严重侵蚀其所谓的民主政治。2021年1月,大批美国人拒绝接受美国2020年总统大选结果,包围并袭击国国会山骚乱事件,是美国政治极化与社会撕裂的缩影。2022年一项民调显示,美国民众对美利坚民族的身份认同程度堪忧,67%的美国人不再对身为美国人感到骄傲。在欧洲,其政治光谱和极左翼政党兴起,呈现出强烈的反精英反建制的政治异现代国家的认同困境日渐明显。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国家。各国不同程度存在着各自的民族问题。7民与难民问题;在非洲,民族问题主要呈现为部族冲突;在印度,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教派矛盾与种姓制度问题。因此,世界各地区各国家都面临着增强国家认同的共同任务。对于如何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欧美国家主要提出了族裔民族主义和公民民族主义两种思路,相应采取同化与多元文化主义等具体政策,以应对种族与族裔多样性。但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解决现代国家认同困境,同质化的熔炉政策和极端多元化的族群治理模式皆无法真正奏效。映出西方民族国家范式造成的内部民族治理危机,也反映出西方帝国主义通过殖民主义和全球化网络造成的全球性民族治理危机。但一些西方国家却采取双重标准,对自身和盟友的问题视而不见、百般开脱,对其他国家却吹毛求疵,甚至不惜歪曲历史与现实,意图通过打民族牌、宗教牌、人权牌的方式,实现遏制他国发展、破坏他国形象、干涉他国事务的目的。的治理体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与时俱进优化民族治理理念,将民族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球性族群治理难题。中国的民族治理理念和制度8性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具体实践,实现了各民族和谐共处,破解了政治认同与族群撕裂困境,彰显了以共同体原则和方法超越西方民族国家范式的独特优势,能够为开创全球治理新局面提供重要助力。更大更重要贡献的必然选择。代之问的中国方案。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描绘了国际关系发展的美好前景,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大会上还首次提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一概念,指出“和平、发展、公9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其基本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延伸拓展至世界层面,契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指向,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了重要启迪。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和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担当。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抽象形态转向现实举措。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党章。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发表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强调要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一个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世界,共大局”,从全球治理角度思考谋划人类社会理想秩序的思想成果,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世界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人类已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虽分属内政与外交领域,但在很大程度上相互贯通和促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在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基础寻求互利合作的空间,促进人类和平发展。在当代实践中,“一带一路”的和平发展、协和万邦的重要理念。理。多元一体格局体现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契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包含着构建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基本原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和演进方向,指向构建相互尊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质是要走出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这更加需要把握好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反对民族歧视和偏见固民心相通的社会根基,建立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值引领。中国主张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同价值,是对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全面超越。所谓“普世价值”,实质是以西方价值观改造乃至取代其他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具有浓厚的西差异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治理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秩序是以190多个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全球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要取消各个现代国家的界限,而是要在主权国家的基础上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秩序观与治理观的集中体现,与西方国家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内在自我中心主义和权力等级制逻辑完全不同。中华民族坚持人民至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底层逻多民族国家建设能否赢得各族人民的支持,归根结底取决于“为了谁、依靠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主权国家的权力游戏与地缘秩序操作,而是能够切实提升各国人民幸福的民心工程与人权事业。共同推动人权事业的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的共同使命。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民至上原则及其人权保护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权利哲学及其制度实现提供了有益借鉴。中华民族坚持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为推动构建要参照。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题。为推动发展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中国呼吁共建团结、平等、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践支撑。中国共产党以绿色发展为重要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开启了人类现代化新的绿色路径。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以生态保护为基本前提。中华民族固有的“天人合一续发展理念,有助于内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推动。推动者、实践者,始终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领域深化中国实践,贡献中国力量。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改写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史,也创造了世界人权保障新奇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明显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版图”。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解决了世界1/5人口的小康问题,使14个与中国接壤国家拥有了一个稳定、强大的友好邻邦,不仅为东亚的稳定作出重要贡献,也给世界注入强大正能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至非洲和拉美。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增加4.1%,吸引外资增加5%,使低收入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加3.4%。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2012—2021年,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份额提高3.6%。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3%;2015—2023年,760万人因此摆脱绝对贫困,3200万人因此摆脱中度贫困。与全球化早期西方列强争夺基础设施领域。周边、亚太、中国一东盟、澜湄国家、中非、中阿、中拉、中国一中亚、上海合作组织等命运共同体稳步推进。在全球层面,网络空间、核安全、海洋等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多次写入联合国、目前拥有9个成员国、3个观察员国和14个对话伙伴国,其成员国人口占世界近一半,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4,是当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如中国倡导设立的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亚洲和广大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稳定发挥了推动作用。态,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新形态,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新选项和新方向,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意义。民美好生活,还是牺牲人民利益而服从资本增值逻辑?是为资本,还是为人民?对此问题的不同答案,区别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从资本逻辑转向人民中心,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原则。引导社会发展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苦难”和“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致力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更高综合与更深刻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开辟文明发展新路径。中国道路打破了“历史终结论”。针对“本国优先”“逆全球化”思潮向世界蔓延,中国站在公平正义的一边,高举新型经济全球化旗帜,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靠的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汇聚智慧办成事,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的体制参照和实践路径,彻底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迷思。开启了“所有人造福所有人”的合作格局。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文明发展新境界。中国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论”。中国没有陷入西方“国强必霸”的历史定律,即使是在综合实力最强的时候,中国也没有对外殖民掠夺、没有炮舰政策、没有强加于人的不平等条约。无论是积极倡导共建“一带一路”,还是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中华民族都是将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人类文明新形态调整文明发展新关系。中国道路打破了“文明冲突论”,这为促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力量。中国道路证明,只有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更为妥善地平衡个体与群体、责任与自由、义务与权利、德治与法治、道义与利益、本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淬炼出真正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不是谋求用一种文明取代所有文明,而是给人类文明百花园培育新生机;不是为了孤芳自赏突出自己,而是为了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开辟新可能。明提供有益借鉴。1族宗教、反对种族歧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只有经历对传统“东方主义”新境界。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不可阻挡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与和平发展潮流,必将与第三世界国家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修文偃武”的和平精神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义利相兼”的义利观谋求开放包容共赢的发展前景,以“和而不同”的文明理念促进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以多元、民主、包容和有机互动方式激活历史遗产,共同追求更公正的国际新秩序,共同创造人类和平发展新前景。的藩篱,将危机转变为融汇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意识形态对全球风险,合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见本章课件视频1.如何理解西方民族国家范式?2.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世界意义?3.如何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案(1919—1949)授课题目教学目的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走过的浴血奋斗的革命历程,理解民国时期我国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性。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向和进程。1、教学活动的导入根据各节的内容需要,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段,主要包括:创设情景;2、理论讲授(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注重系统而科学的理论分析。另一方识问题,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感染力,提高教学效(2)注重经常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3)理论讲授注意感情的投入,增强对学生的感染3、学生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一些主题展开讨论等,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导和启发学大一、大二、大三各专业学生2欧洲,发出西方文明已经破产的感叹。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昭在中国大地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从1918年7月起,他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对构建世界新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限制,成为新的国际秩序中的平等一员。然而,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牺牲中国利益,意图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转让给日本,一时国内舆论哗然。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主导世界秩序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中国受人宰割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只有彻底反帝反封建,才能改变被奴役、受压迫的命运。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以青年学生为主,市民、工商人士等广泛参与的反帝爱国游行,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北洋政府迫于各方压力,最终未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有先进阶级领导的新阶段。五四运动后,李大钊更加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新文化运动由此进入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随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传播,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的任务被提上日程。最早酝酿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陈独秀任书记;11月,拟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同年10月,李大钊等在北京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定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李大钊任书记。从1920年秋至1921年春,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国内外相继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来自7个地方的10余名代表,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参加了会议。4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是各民族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政治组织,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先进组织。早在年,李大钊就指出,中华民族不分珍域、不论大之精神有以铸成之也”;由于满、汉、蒙古、回、藏等“文化已渐趋于一致,而又隶于一自由平等共和国体之下”,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当悉党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是为“中华国家之再造,中,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示了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生根发芽开花,更是因为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和精神气质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华文明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相契合,与中国历代有志之士追求民富国强的梦想相适应,特别是与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救亡图存、复兴中华的愿望相一致。它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与一、矛盾统一、以民为本、知行合一等思想,都有着天然的、内在的、广泛的统一性。最重要的组织表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以毛泽东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5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强调必须联合一切革命党派和资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织和推动下,在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后的13个月内,全国发生大小罢工百余次,参加人数在30万以上,中国工人运动达到第一次高潮。但1923年二七惨案后,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此时的革命力量不如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而此时屡遭挫折的孙中山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和真诚坦荡。1923年,党的三大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的改组可能后,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行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第一次立了统一战线,掀起了大革命高潮,开创了反对命新局面。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192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农民运动逐步发展,从1924年7月起,共产党人彭湃、毛泽东等在广州开办了六会内涵更为深刻,形成了中华民族“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大革命高潮。在大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初期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逐渐形成。中6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重视民族问题,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提倡民族团结。1922年,党的二大把民族平等作为党的原则之一,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首个民族纲领,大会宣言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党的二大纲领对中华民族的表述,表明将自身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相联系,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确立为自身革命斗争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在蒙藏学校的工作,为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最初的干部准备。1913年成立的北京蒙藏学校,是北洋政府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边疆局有成效的工作。1923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中国共产党党员进入蒙藏学校,北京蒙藏学校青年群体迅速向中国共产党靠拢。1925年前后,中共兰夫回忆,到1925年,全校120名学生中,党团员就有90多名。从蒙藏学校走出的共产党人,如乌兰夫、奎璧、多松年、李裕智、贾力更等,后为中国革命进入下一阶段准备了必要条件。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过了28年浴血奋斗的革命历程。曾经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逐步组织起来,紧密团结、7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成功探索了中的新方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路径。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提倡建立民众的大联合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疾呼“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论是在根据地还是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都积极推动工农大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工农联盟,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从进攻大城市转为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1931年11月,在各族群众的支持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正式宣告成立,其颁布的《中华苏维定:“在苏维埃政权领域内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和他们的家属,不分男女、种族、宗教,在苏维埃法律前一律平等。”这是党首次以宪法的形式对民族平等作出保障,得到了苏区各族群众的积极拥护。解决了无地少地农民的土地问题,有效团结和动员了各8争。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开展革命斗争。在海南陵水县,黎汉群众组建武装,攻克县城,建立苏维埃政府。在湘鄂川黔地区,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建设革命根据地。在广西左右江地区,邓小平、张云逸等带领壮、瑶、汉等各族群众发动百色起义,成功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的诞生。党早期领导少数民族革命和武装的经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革命斗争的重要部分。多次发动对苏区红军的“围剿”。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长征。红军穿越湘、黔、滇、川、甘、青、陕等10余省,经过了苗、瑶、壮、侗、土家、白、彝、藏、回有利契机。1934年11月,红军总政治部发布《关于对苗瑶民的口号》,呼吁反刘伯承同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成为长征途中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在四川甘孜,五世格达活佛深信红军是一支能够为人民带来幸福的军队。草、安置与保护伤病员,藏族人民宁愿自己挨饿,也要“啊,红军,红军/藏族人民的亲人/为祖国解放给你们护佑/盼你们早有归期。”在宁夏兴隆镇,红军与清真寺主教互赠礼物,树立了回汉团结的榜样,红军被当地回族群众称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真正把握住了各族群众渴望摆脱帝国主义压迫和国内军阀剥削的时代诉求,将坚持民族平等、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作为争取少数民族支持革命的重要前提,以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和民族实践赢得了各民族的真心拥护,吸引了不少藏族、羌族、回族、彝参军与支前。中国工农红军还在民族地区进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建设的初步尝9试。在陕甘红军的帮助下,甘肃正宁县龙咀子成了党组织,发展了回族党员,进行了分粮食、分土地的革命运动。1936年8月,红军在甘肃与宁夏交界的豫旺、海原一带的回民聚居地区,帮助当地回民建立了“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二者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重要探索,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萌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经过长征血与火的洗礼,有效团结动员了各族同胞参加中国革命斗争,巩固并扩大了自身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宣言,“反对 组建了东北人民革命军。1935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在《为抗日救国告全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时也代表了民族的利益”,“总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最彻底的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将解决民族问题纳入抗日救国政治行动的整体范畴,意味着中国共产解放;没有各个民族的解放,也就无法汇聚起中华民族解放的滚滚洪流。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再次合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同年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各种正式文件中,“中华民族”作为国内各民族一体化的整体性概念,作为具有历史延续内涵的中国人的族称概念,已经基本稳定下来。伴随着“中华民族”概念在党内广泛使用,中国共产党对于各族人民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命运的一体性、共同性、整体性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华民族先锋队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构成了其重要实质内容。1938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就“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这些重要论述均表明,作为中华民族先锋队,中国共产的族体成分和多元一体格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统一多国情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把握。1940年,中共中央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了《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并获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这是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第一本著作,从史实和理论两方面批判了国民党对回民的大民族主义政策,系统阐述了争取回族的十一条政策,为后来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政策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1941年6月22日《解放日报》社论《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抗战建国,不是汉族一族之事,而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的神圣事业,此种重大艰巨的事业,如果没有参加,就不能有最后胜利的保证。因此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以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图存,就是当前抗战中的严重任务之一。”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严重危险。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织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各族儿女共赴国难,并肩御侮,实现了全民族大抗战、全民族大觉醒。在东北,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等各族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斗争。大批朝鲜族群众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8名汉族、朝鲜族女战士在弹尽援绝的最后一刻,用生命谱写了“八女投江”的英雄诗篇。古至西蒙古,沿途宣传抗战,参加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誓与中华民族共存亡。1937年11月,目睹华北沦陷、淞沪会战及太原会战等重大战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的呼吁和感召下,来自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的民族人士代表组成了“蒙藏回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发布《告全国同胞书》和《敬告全国抗战将士书》,宣称国内各民族同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存亡与共,相依为命,并高呼:“中华民族万岁!”在华北地区,面对日军的进犯,中国共产党团日武装,反抗外敌侵略。由马本斋任总队长的冀中军区回民教导总队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回民支队,在汉、回民众的共同支持下,这支部队转战冀中平原的广袤土地,创造了辉煌战功。1944年2月,马本斋去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他题挽词,将其视为民族英雄。台儿庄战役中,以少数民族将士为主体的滇军六十军,英勇无畏血战。革命音乐家洗星海为之谱写军歌,歌词中写道:“我们来自云南起义伟大的地方,走过了崇山峻岭,开到抗敌的战场,弟兄们用血肉争取民族的解放,发扬我们护国、靖国的荣光。”以开通,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许多少数民族同胞将挂毯、绸缎、钱的金耳环;喀什一位贫苦寡妇,捐出了自己一穗一穗捡来的一袋小麦;80头牛、32峰骆驼、1万余两白银和50余两黄金。当时的新疆地广人稀,买了10架战斗机。1938年8月24日,由新疆各族同胞捐献的10架“新疆号”战斗机在成都机场腾空而起,参加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至1944年8月,新疆各族人民共捐献飞机154架,仅塔城各县就捐献14映。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也以各种方式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投身于全民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中华民族气节。海外华侨表示,祖国的存亡,就是华侨的存亡,宁可为祖国死,也不愿看着祖国沦亡而偷生。他们纷纷组织建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从物力、财力和人力上竭力支援祖国抗战。著名华侨陈嘉庚慷慨解囊,大规模资助国内抗战,直至抗战胜利。1945年9月,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10月,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及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1946年11月至12月,中国政府派官员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重立主权碑,派兵驻守。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取得完全胜利。经过全民族抗战,中华的高度,团结合作达到了新的层次,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了新的高峰,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新的升华。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和抗日根据地展开了一系列民族工作,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与被选举权。这一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政治平等,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充分调动了各民族共同参与边区治理的积极理民族问题的模式进行了反思,吸收“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历史经验,借鉴因俗而治的制度经验,摒弃了传统族群治理中高度依托士绅、豪阀等本地特权阶层的弊病。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高了边区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一度出现大量回民涌入边区定居的现象。区各级政府大都设立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机关,负责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工作;成立了蒙古文化促进会、回民文化促进会,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发扬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目标,使之成为各族人民自觉接受的新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聚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追求。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宗教信仰自由和相互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等政策,造就了一大批有强烈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勇担中华民族解放和推动国家发展建设使命的优秀人才。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各族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1946年,国民党政府组织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全面内战。中华民族面临着两种命运的抉择:一个是独立市,全国各地各阶层各民族的人民群众抗争在一起。解放区获得土地的翻身农民,为保卫胜利果实,或参加人民解放军,或以各种形式支援解放战争。中华民族在反对内战的浪潮中凝聚了新的共识,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发展、反对倒退,国民党反动派完全陷入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方列强的步步侵略和西方民族主义知识的传播,各少数民族仁人志士也在苦苦求索民族自由解放,进行了无数次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最终都失败了。正如乌兰夫说的那样,一切可能的途径都探索过了,一切可能的办法都试验过了,蒙古民族仍然在黑暗中摸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联合起来共同反帝反封建、共求中华民族解放的革命纲领,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帮助下,各民族群众真正认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深刻认识到各民族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分,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共同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解放和繁荣昌盛而奋斗,少数民族才有希望、才有前途。正是在黑暗摸索和血火实践中认识到这一点,各族仁人志士才纷纷汇聚在党的旗帜下,一如百川归海,中国共产党最终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新纪元的政治领导力量。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明确将民族问题的基本方略。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提出,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成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在这一具有政治纲领和根本法律性质文件的指导和保障下,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包括5个回民自治区和1个蒙民自治区在内的一些区、乡自治机构,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觉醒,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增强了他们的中华民族整体意识。在领导内蒙古自治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存在着被大国操纵和利用的隐患,也可能存在国家分裂的巨大风险。1947年4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执委扩大会通过《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明确指出即将成立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所辖的自治区域,是中国的组成部分。4月27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通过《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宣言》,郑重宣告:“内蒙古自治政府是内蒙民族各阶层联合内蒙古区域内各民族,实行高度区域性自治的地方民主联合政府,并非独立自治政府。”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人民挫败了少数封建上层分裂势力的阴谋,创造了民族区域自治从理论到实践的光辉典范,为后来新中国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民国时期,民国政府高度依赖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和英美等列强,不可能领导中华民族取得真正的独立与解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面临的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无法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但是,作为1840年以来从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的一环,民国时期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进程仍有新的进展。民国政府采取社会的新举措,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起到了巩固和促进作用。民国建立后,帝国主义挑拨民族关系,妄图分裂中国,民族问题特别是边疆民族问题出现较为复杂的局面。北洋政府先后公布《蒙疆善后委员令,表达了维持疆域管辖、维护国家主权的意愿。南京国民政府屡次在宪法性法律文件中,对包括蒙古、西藏在内的中国固有领土主权进行重申。1929年,国民政府成立直属行政院的蒙藏委员会,作为中央主管蒙藏政务的最高机关,负责蒙藏地方的行政及各种兴革事项。中央内政部也设有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南京国民政府后来还逐步在边疆民族地区派驻各种不同机构,代表中央政府或主管边政机国民政府持续发展边疆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传,创新民族地区治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弱化民族差异和政治隔阂。国民政府多次派人去西藏、新疆及内蒙古宣慰,通过创设机构、设置官职、授予头衔等方式,加强中央政府与这些地区的联系,强化中央政府管辖。西藏、新疆、内蒙古的地方政治势力逐渐向中央靠拢,如班禅系统的堪布、喇嘛等都曾暗中或公开支持中央、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