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1课《古代日本》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_第1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1课《古代日本》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_第2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1课《古代日本》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_第3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1课《古代日本》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_第4页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第11课《古代日本》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1课《古代日本》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一、日本的起源传说(一)天照大神与日本的诞生在古代日本的神话传说中,天照大神是一位至关重要的神祇,被视为日本皇室的祖先,同时也与日本这片土地的起源息息相关。传说中,世界初始是一片混沌,如同一个巨大的鸡蛋。在这个混沌之中,诞生了五位开天辟地的天神,其中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这对兄妹神承担起了创造世界的使命。他们站在天之浮桥上,用天之琼矛搅动下面的海水,当矛提起时,从矛尖滴下的海水凝聚成了日本岛的雏形。伊邪那岐命和伊邪那美命降临到这个岛上,开始繁衍万物。他们生下了许多神祇和岛屿,但在生火神时,伊邪那美命不幸被烧伤而去世。伊邪那岐命悲痛欲绝,他前往黄泉国想要找回妻子,然而在看到妻子丑陋腐烂的一面后,他惊恐万分,拼命逃离。在返回的途中,他进行了净身仪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从左眼生出了天照大神,她代表着太阳,给世界带来光明;从右眼生出了月读命,象征着月亮;从鼻子生出了须佐之男命。天照大神被众神奉为至高无上的存在,她居住在高天原。须佐之男命因行为暴躁被放逐,他来到天照大神的领地捣乱,将天照大神吓得躲进了天岩户,导致世界陷入黑暗。众神为了让天照大神出来,想尽了办法。他们在天岩户前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其中一位女神阿知使主跳起了欢快而又极具诱惑的舞蹈,众神们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天照大神听到外面的喧闹声,感到十分好奇,便悄悄打开天岩户查看,就在这时,众神趁机将一块镜子放到她面前,天照大神被镜子中的自己吸引,众神趁机将她拉了出来,光明再次降临世间。这个传说体现了古代日本人对太阳的崇拜,也为日本皇室宣称自己是天照大神后裔提供了依据。(二)神武天皇的传说与建国神武天皇是日本神话中第一位天皇,据传说,他是天照大神的后裔。神武天皇出生在日向国,名叫神倭伊波礼毗古命。他成年后,决定向东征服其他地区,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他带领着一群忠诚的追随者,乘坐船只沿着海岸航行。在途中,他们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有一次,船队遇到了狂风巨浪,船只在波涛中剧烈摇晃,似乎随时都会被大海吞没。但神武天皇毫不畏惧,他站在船头,向大海中的神祇祈祷,祈求保佑他们平安。神奇的是,在他祈祷后,风浪逐渐平息,船队得以继续前行。当他们登陆到一个新的岛屿时,遇到了当地的土著部落。这些部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信仰,对神武天皇一行人的到来充满了警惕。神武天皇派使者与土著部落沟通,希望能够和平共处,但双方在语言和习俗上存在巨大差异,沟通并不顺利,最终爆发了冲突。在战斗中,神武天皇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和英勇的战斗精神。他手持宝剑,身先士卒,带领着他的战士们冲锋陷阵。尽管敌人数量众多,但神武天皇的队伍训练有素,战斗技巧高超,经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战胜了土著部落。神武天皇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征战,逐渐统一了周边的地区。他建立了宫殿和政府机构,制定了简单的法律和礼仪。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日本的建国奠定了基础,从此开启了日本天皇的传承,尽管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神话色彩,但在古代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二、古代日本的社会发展故事(一)大化改新前的日本社会在大化改新之前,日本处于氏族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在日本的各个地区,氏族部落是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中,苏我氏是最强大的氏族之一。苏我氏掌控着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他们的家族成员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官职,拥有很大的权力。苏我氏的首领苏我马子是一位极具野心的人物,他居住在豪华的宅邸中,宅邸周围有高大的围墙和精美的花园。他的家中堆满了金银财宝,奴仆成群。与之相对的是中臣氏等其他氏族,他们与苏我氏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在朝廷中,不同氏族的代表围绕着权力和利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例如,在宗教仪式的主持权上,中臣氏一直认为这是他们家族的传统特权,而苏我氏则试图插手,这导致了两个氏族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在民间,普通百姓大多以农耕为生。他们在氏族分配的土地上劳作,种植水稻、粟等农作物。农民们使用简单的农具,如木制的锄头和镰刀。他们的房屋是用木头和茅草搭建而成的,十分简陋。一家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生活条件艰苦。每年收获的粮食,一部分要上交给氏族首领作为赋税,剩下的才能够维持自己的生活。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或台风,农民们的生活就会陷入绝境,他们可能会面临饥荒和疾病的威胁。在沿海地区,还有一些渔民以捕鱼为生。他们乘坐着简陋的小船出海,使用渔网和鱼叉捕捉鱼类和贝类。渔民们的生活同样充满艰辛,大海的变幻莫测随时可能给他们带来危险。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出海前会向海神祈祷,希望能够平安归来并满载而归。(二)大化改新的过程与人物大化改新是日本古代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由孝德天皇领导,中臣镰足等一批有识之士积极推动。孝德天皇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的君主,他目睹了日本社会的种种问题,如氏族权力过大、社会阶层矛盾尖锐、国家制度不完善等。他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建立一个更加有序、繁荣的国家。在中臣镰足的建议下,孝德天皇决定效仿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中臣镰足是一位博学多才、富有政治智慧的贵族。他早年游历日本各地,对民间的疾苦和社会的问题有深刻的认识。他深知苏我氏的专权对国家发展的阻碍,因此一直寻找机会改变现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结识了孝德天皇,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实施改革。改革首先从中央集权的建立开始。他们废除了原有的世袭氏姓贵族制度,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朝廷设立了二官八省一台等机构,明确了各个机构的职责和权力。例如,太政官负责辅佐天皇处理政务,民部省主管户籍和民政事务,兵部省负责军事等。这些机构的官员不再由氏族世袭担任,而是通过选拔有才能的人来担任。在土地制度方面,实行班田收授法。政府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按照人口数量将土地分配给农民。每个成年男子可以获得一定面积的口分田,女子和奴婢也能获得相应较少的土地。农民需要向国家缴纳租庸调,即缴纳粮食作为田租,服劳役作为庸,缴纳布帛等作为调。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有地可种,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文化方面,大力推广佛教和儒学。朝廷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派遣使者到唐朝学习佛教经典和建筑技术。同时,引进儒家思想,开设学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转变。(三)大化改新后的社会变化大化改新后,日本社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经济上,班田收授法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农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开始改进农业技术,修建水利灌溉设施,如挖掘灌溉渠道、修建堤坝等。在一些地区,农民们还采用了新的水稻种植方法,提高了水稻的产量。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在城市和集市中,出现了专门的手工业作坊,如纺织作坊、陶瓷作坊、铁匠铺等。纺织女工们精心纺织出精美的丝绸和棉布,陶瓷工匠烧制出精美的陶器,铁匠打造出各种农具、武器和生活用品。商业活动也日益频繁,商人在各地之间进行贸易,将本地的特产运往其他地区,再带回所需的商品。城市里出现了热闹的市场,市场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在这里进行交易,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社会结构方面,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巩固。贵族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需要在朝廷规定的框架内行使权力。平民的地位有所提高,他们有机会通过才能和努力进入官僚体系。同时,随着佛教和儒学的传播,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礼仪和道德,尊重知识和文化。在家庭中,儒家的孝道思想得到了传播,子女对父母更加孝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和睦。在学校里,年轻的学子们努力学习儒家经典和其他知识,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国家效力。三、日本古代的文化发展故事(一)日本古代文学的发展日本古代文学有着独特的魅力,其中《古事记》和《万叶集》是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古事记》是日本最早的一部史书,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文学元素。这部作品是由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之命编纂的。太安万侣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收集了各地流传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古老的歌谣,经过整理和编纂,完成了《古事记》。在编纂过程中,太安万侣走访了许多地方,与当地的神官、长老和民间艺人交流。他听到了各种各样关于神祇、英雄和祖先的故事。例如,在一个偏远的村庄,他从一位老人口中得知了一个关于雷神的传说。据说,每当雷雨天气,雷神就会降临到村庄附近的山林中,他的形象十分威猛,手持巨大的鼓槌,敲响战鼓,发出震耳欲聋的雷声。太安万侣将这些故事精心整理,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古事记》的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律,其中描写天照大神的部分,生动地展现了天照大神的美丽、高贵和神圣,成为了日本古代文学的经典片段。《万叶集》则是日本最古老的一部和歌总集,它收集了从仁德天皇时代到奈良时代约四百五十年间的和歌。这些和歌的作者包括天皇、贵族、平民甚至是奴隶。其中,有一位名叫柿本人麻吕的歌人,他的和歌作品在《万叶集》中占有重要地位。柿本人麻吕生活在奈良时代,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歌人。他的和歌题材广泛,既有对爱情的歌颂,也有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在一首描写爱情的和歌中,他写道:“秋山的红叶繁茂,不知为何,思念你的心,比那红叶更红。”他用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恋人的深深思念。他还创作了许多关于战争和英雄的和歌,在这些作品中,他描绘了战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战争的残酷,展现了古代日本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二)日本古代艺术的发展日本古代艺术在建筑、绘画和手工艺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成就。在建筑方面,奈良的东大寺是一座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东大寺是由圣武天皇下令修建的,目的是为了供奉卢舍那大佛。修建东大寺的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木材、石料和工匠。工匠们从各地采集优质的木材,这些木材有的长达数十米,需要数百人才能搬运。在修建过程中,工匠们运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采用了斗拱结构,使建筑更加稳固。东大寺的大佛殿规模宏大,殿内的卢舍那大佛高达十五米,佛像面容慈祥,庄严肃穆。佛像的铸造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工匠们用青铜精心铸造,经过多次打磨和修饰,才呈现出如此精美的效果。在绘画方面,日本的屏风画和绘卷十分著名。屏风画常常用于装饰宫殿和贵族的宅邸。有一幅名为《鸟毛立女屏风》的作品,画面上描绘了几位美丽的女子,她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姿态优雅。画家运用细腻的笔触,将女子的容貌、服饰和发型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绘卷则是一种可以展开欣赏的长卷绘画,《源氏物语绘卷》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部绘卷以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为蓝本,画家们用精美的画面展现了源氏的一生和他与众多女子之间的爱情故事。绘卷中的画面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每一个场景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在手工艺方面,日本的陶瓷和刀剑制作技艺精湛。日本的陶瓷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有田烧是日本著名的陶瓷品种之一,它的制作工艺复杂。工匠们首先要精心挑选陶土,然后经过拉坯、绘制图案、上釉等多道工序。在绘制图案时,工匠们运用了独特的绘画技巧,绘制出各种精美的花卉、山水和人物图案。日本的刀剑制作更是堪称一绝,尤其是武士刀。制作武士刀的工匠被称为刀工,他们对材料的选择和工艺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把优质的武士刀需要经过反复的锻造、淬火和打磨等工序。武士刀的刀身坚韧而锋利,刀鞘和刀柄装饰精美,有的镶嵌着宝石和金银,体现了极高的工艺水平。(三)日本古代宗教的发展日本古代宗教主要包括神道教和佛教,它们在日本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神道教是日本本土的宗教,它与日本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在古代,神道教的神社遍布日本各地。神社是人们祭祀神祇的场所,通常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如山林、海边或河边。每个神社都供奉着不同的神祇,有的神社供奉天照大神等主要神祇,有的则供奉着与当地有关的神祇。例如,在一个以渔业为主的村庄,神社里供奉着海神,村民们在出海前和丰收后都会到神社祭祀,祈求海神保佑平安和丰收。神社的建筑风格简洁而自然,一般由鸟居、本殿和拜殿等部分组成。鸟居是神社的入口标志,通常用木头或石头制成,两根立柱和两根横梁构成了独特的形状。本殿是供奉神祇的主要场所,里面放置着神体等神圣物品。拜殿则是人们进行祭祀和参拜的地方。佛教在公元6世纪从中国和朝鲜传入日本后,迅速在日本传播开来。圣德太子是日本佛教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他大力支持佛教的传播和寺院的建设。在他的倡导下,日本修建了许多著名的寺院,如法隆寺。法隆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和日本的特色。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佛教文物,如佛像、壁画和经卷等。这些佛像雕刻精美,神态各异,有的佛像面带微笑,给人以慈祥安宁之感;有的佛像则庄严肃穆,展现出佛法的威严。壁画的内容丰富,大多以佛教故事为题材,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经卷则是用精美的书法抄写而成,记录了佛教的教义和经典。随着佛教的发展,它与神道教逐渐相互融合,出现了“神佛习合”的现象。在一些神社中也供奉着佛教的佛像,在一些寺院中也祭祀着神道教的神祇,这种融合现象对日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日本古代的军事与武士故事(一)古代日本的军事制度演变在古代日本,军事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早期,日本并没有统一的常备军,军事力量主要由各个氏族部落的武装组成。当遇到战争时,氏族首领召集本氏族的成年男子组成军队。这些战士们自备武器,武器大多是简单的长矛、弓箭和刀剑。他们平时是农民或渔民,战时则成为战士。在战斗中,他们以氏族为单位进行作战,听从氏族首领的指挥。随着国家的逐渐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建立,军事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大化改新后,日本建立了兵部省,开始对军事进行统一管理。国家开始组建常备军,从各地招募士兵。这些士兵接受国家的训练,装备也由国家提供。军队的编制逐渐规范化,分为不同的军团和小队。在奈良时代,为了保卫都城和边境安全,在重要地区设置了军团。军团的士兵定期进行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军事技能、战术和纪律等方面。他们学习如何使用各种武器,如何进行队列行进和战斗布阵。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军事将领的培养,选拔有才能和忠诚的人担任将领。这些将领需要具备军事指挥能力、战略眼光和对国家的忠诚。到了平安时代,军事制度又有了新的变化。随着地方庄园经济的发展,庄园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和利益,开始组建自己的私人武装。这些私人武装逐渐发展成为武士集团。武士们以忠诚和武艺为荣耀,他们与庄园主之间形成了一种主从关系。武士们平时守护庄园,战时跟随庄园主出征。这种军事力量的分散化对日本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二)著名武士与武士道精神的形成在日本古代,有许多著名的武士,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武士道精神的重要源泉。源义经是日本历史上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武士。他是源氏家族的一员,自幼聪明勇敢,但由于家族斗争的原因,他的童年充满坎坷。在流亡期间,源义经拜在鞍马山的僧正觉庆门下学习武艺和兵法。他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无论是剑术、骑术还是军事策略,他都能快速掌握。成年后,源义经为了恢复家族的荣耀,投身于战争。在源平合战中,他率领源氏军队屡立战功。其中,在一之谷之战中,源义经面对平氏军队据守的险要地形,想出了一个大胆的计策。他亲自率领一支精锐的骑兵部队,绕道悬崖峭壁,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后方发动突然袭击。当源义经的骑兵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平氏军队后方时,平氏军队顿时大乱。源义经身先士卒,在战场上纵横驰骋,他的剑术高超,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下。这场战役以源氏的大胜而告终,源义经也因此声名远扬。在坛之浦之战中,源义经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巧妙地利用风向和潮水,指挥源氏舰队与平氏舰队展开决战。他命令弓箭手在合适的时机向敌船射箭,使敌人的船只和水手受到重创。当双方船只靠近时,他又率领武士们跳上敌船,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源义经手持利刃,奋勇杀敌,他的勇猛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武士。最终,源氏军队在这场关键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上消灭了平氏势力,源义经也成为了日本历史上的著名英雄。源义经的一生体现了武士的忠诚、勇敢、坚韧等品质,这些品质也是武士道精神的重要内容。武士道精神强调武士对主公的绝对忠诚,为了主公的利益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就像源义经,他一生都在为源氏家族的复兴而努力,从未背叛过自己的家族和主公。同时,武士道精神还包括勇敢面对敌人和困难,在战斗中要勇往直前,不惧死亡。武士们以在战场上表现出的英勇为荣,认为只有通过战斗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此外,武士道精神也注重礼仪和荣誉,武士们在日常生活和战斗中都要遵循严格的礼仪规范,维护自己和家族的荣誉。另一位著名武士楠木正成也是武士道精神的典范。在南北朝时期,楠木正成面对强大的敌军,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忠诚。他以自己的军事智慧和顽强的斗志,多次以少胜多。他在赤坂城和千早城的防御战中,巧妙地利用地形和防御工事,与敌军展开持久战。他率领的士兵们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怀着对主公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奋勇抵抗。在战斗中,楠木正成总是身先士卒,他的勇气和坚韧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在面对绝境时,他也从未想过投降,最终为了自己的信念慷慨赴死。他的事迹成为了武士道精神中忠诚和坚韧的生动诠释,被后世的武士们所敬仰和传颂。(三)武士的生活与训练古代日本武士的生活围绕着战斗技能的训练、为主公服务以及遵循严格的行为规范展开。武士的训练从小就开始,男孩们在家庭或专门的武馆中接受教育。在一个典型的武士家庭里,父亲会亲自教导儿子剑术和骑术的基本技巧。他们使用木制的剑和模拟的马具进行练习,从基本的姿势、步伐开始学起。例如,在剑术训练中,要学习如何正确地握剑、拔剑和挥剑,每个动作都需要反复练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武士们会前往更专业的地方接受进一步的训练。一些有名的剑术流派,如柳生新阴流等,会开设道场,吸引各地的武士前来学习。在这些道场里,武士们会接受更加严格和系统的训练。他们要学习各种剑术的招式和变化,了解如何应对不同对手的攻击。训练过程非常艰苦,每天清晨,武士们就要起床进行体能训练,包括长跑、俯卧撑等,以增强身体素质。然后开始剑术练习,他们要与同门的武士进行对练,在对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除了剑术,骑术也是武士必备的技能。武士们要学会在马背上熟练地使用武器,进行冲锋、射击等动作。他们会在专门的马场进行训练,训练马匹和自己的配合。有的武士还会练习弓术,在远距离攻击敌人。弓术的训练需要有良好的眼力和臂力,武士们要通过不断地拉弓射箭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在生活方面,武士们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他们的服饰有着特定的样式,不同等级的武士在服饰的颜色、图案和配饰上都有区别。武士们的发型也有规定,一般是将头顶的头发剃光,留下两侧和脑后的头发。在饮食上,武士们注重营养和节制,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他们的住所通常是在主公的城堡或庄园附近,房屋的布局和装饰也体现出武士的身份和地位。武士们的生活与主公紧密相连,他们要随时听从主公的命令。主公的命令高于一切,无论是出征作战还是执行其他任务,武士们都要毫不犹豫地执行。在没有任务的时候,武士们也要负责维护主公领地内的治安,保护百姓的安全。他们在领地内巡逻,处理纠纷和犯罪事件,成为了地方秩序的维护者。五、古代日本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故事(一)日本与中国的交流古代日本与中国的交流源远流长,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汉朝时期,日本就通过朝鲜半岛与中国有了间接的接触。据《汉书》记载,当时的日本被称为“倭国”,一些倭人部落曾向汉朝进贡。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与中国的交流逐渐增多。在隋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使者到中国,这些使者被称为遣隋使。其中,小野妹子是一位著名的遣隋使。他率领使团来到隋朝的都城长安,肩负着学习隋朝文化、政治制度等使命。小野妹子受到了隋朝皇帝的接见,他向隋朝皇帝献上了日本的特产,如珍珠、琥珀等。在长安期间,小野妹子和他的使团成员们参观了隋朝的宫殿、寺庙和学校等,对隋朝的繁荣和文化深感震撼。他们学习了隋朝的礼仪制度、文字书写和佛教文化等。例如,在文字方面,日本之前没有自己的书写系统,通过与隋朝的交流,开始引进汉字,并逐渐在日本推广使用。唐朝时期,日本与中国的交流达到了高峰,遣唐使的规模和次数都大幅增加。阿倍仲麻吕是一位杰出的遣唐使代表。他自幼聪明好学,对中国文化充满了向往。他跟随遣唐使来到唐朝后,进入唐朝的学府学习。阿倍仲麻吕在唐朝展现出了极高的才华,他精通汉语、文学、历史和天文等知识,与唐朝的文人雅士交往密切。他在唐朝为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唐朝诗人李白、王维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一次送别宴会上,阿倍仲麻吕即将返回日本,王维为他写下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这首诗,表达了对他的不舍之情。除了遣唐使,唐朝时期还有许多日本的留学生、学问僧来到中国。他们在唐朝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然后带回日本。鉴真东渡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鉴真和尚是唐朝著名的高僧,他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不顾艰难险阻,多次东渡日本。在东渡过程中,他遭遇了狂风巨浪、海盗袭击等重重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成功抵达日本。鉴真在日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他在日本传播佛教教义、修建寺庙、传授医学知识等。他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成为了日本佛教艺术的瑰宝,寺内的建筑、佛像和壁画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日本的佛教发展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日本与朝鲜的交流日本与朝鲜在古代也有着密切的交流,这种交流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在政治方面,日本与朝鲜半岛的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有时相互结盟,有时又发生冲突。在日本大化改新之前,朝鲜半岛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对日本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朝鲜的一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工艺通过贸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