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一秦汉的政权更替和内政外交【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秦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知识点2汉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知识点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知识点4法律与教化(选必一)知识点5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三)知识点6户籍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选必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政治制度考向2汉朝建立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考点二秦汉的经济与交通【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经济发展知识点2交通建设(选必二)知识点3赋税制度(选必二)【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考点三秦汉的文化和科技【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秦汉中华文化的发展知识点2秦汉科技的发展知识点3秦汉文化传承(选必三)【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考向2两汉的文化考点一秦汉的政权更替和内政外交知识点1:秦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1、统一的条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①民心所向: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经济需要: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③地理位置:秦地处西边,远离中原多战之地,可相对从容的进行变法强国;物质基础雄厚。④商鞅变法:变法彻底,尊奉法家,建立封建制度,奖励耕战,使秦日益强盛。⑤统一趋势:政治分离中蕴含统一趋势,诸侯间的兼并战争,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⑥主观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轻血缘,重才能;广纳贤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远交近攻,战略得当。2、统一的过程: ①远交近攻,相继灭掉东方六国(韩、赵、魏、楚、燕、齐),B.C221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②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③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3、秦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意义: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4、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形成)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主要矛盾表现为君权与相权的冲突。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主要矛盾表现为中央和地方的冲突。①首创皇帝制度(夸耀功绩)核心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特点:①比较完备,三公九卿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减少决策失误②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③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地方管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地方行政管理:中央——郡——县(道)——乡、里、亭评价:①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环境。②打破传统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③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对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知识拓展】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比较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官员产生血缘继承(世卿世禄)皇帝(中央)任免官吏权利拥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权只有俸禄,无封地、无土地管理权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地方分权)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集权)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其他巩固措施:①文化政策: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②经济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③法制建设:制定《秦律》④民众管理: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知识拓展】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及影响积极:(1)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大作用。(2)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3)明清之前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2、消极:(1)皇帝专制独裁,容易导致暴政,激发阶级矛盾,破坏生产力。(2)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5、秦朝的暴政(1)秦始皇: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⑤焚书坑儒,钳制思想(2)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3)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陈胜吴广起义:①时间:B.C209年②地点:大泽乡③领导者:陈胜、吴广④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但不久兵败⑤结果:陈胜起义失败⑥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反秦势力发展:①秦朝的灭亡:BC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②楚汉之争:BC206年—BC202年,刘邦、项羽四年楚汉战争。BC202年,刘邦建立汉朝。③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4)秦速亡的原因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②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③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④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6、秦统一的意义:①疆域:扩大了疆域,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②政治:结束了诸侯争霸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③制度: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十分深远。③经济社会发展:使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统一文字、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加强中华民族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联系与社会发展④民族国家认同: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奠基。⑤思想: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知识点2:汉朝政治制度与施政措施(一)与民休息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B.C202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2、汉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与民休息①“汉承秦制”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③尊奉黄老无为思想(君主应该无为而治);采取“与民休息”政策,轻徭薄赋实行原因:①统一战争中分封的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②汉初经济凋敝,社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人民大量逃亡重要影响:①分封同姓诸侯王,给汉朝统一和稳定埋下了隐患,如“七国之乱”;②“文景之治”出现。3、“文景之治”:——(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局面”)统治时期措施结果汉高祖“兵皆罢归家”;商人不得拥有土地;田租十五税一经济逐步恢复,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汉文帝汉景帝减轻罪罚;提倡节俭;田租三十税一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出现“文景之治”(二)汉承秦制,有所损益1、汉承秦制: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①权力核心:皇帝制度②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③地方制度:继承郡县制,同时实行分封制(郡国并行制)2、王国问题:①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七个异姓诸侯王,他们拥兵自中,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被剪除;②汉高祖“惩亡秦孤立之败”(吸取灭亡的秦朝因孤立无援而失败的教训),陆续分封了一批同性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③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吴、楚等七国叛乱,叛乱不得人心被平定。(三)西汉强盛,“汉武盛世”1、汉武帝采取的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影响政治削弱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实行中外朝制度加强皇权,削弱了丞相权利打击地方势力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削减了诸侯王的势力任用酷吏,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促进地方监察强化地方管理加强中央集权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建立刺史制度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选拔范围广,扩大统治基础对外积极开拓疆域北击匈奴(军事)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发动3次对匈奴的战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开辟丝绸之路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边疆管理①B.C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西域的军政机关②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四)西汉动荡,东汉兴衰1、东汉的建立(1)背景:西汉后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戚王莽夺取皇位,西汉灭亡;王莽的改革措施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绿叶、赤眉农民大起义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2)建立: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3)“光武中兴”的主要表现措施目的(作用)政治增强尚书台的作用;加强皇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工作效率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改善农民处境,缓和阶级矛盾,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2、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1)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引发“官锢之祸”;(2)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庄园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3)黄巾起义(结果:失败)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4)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知识点3: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必一)秦朝选官制度:①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②考核:上计制(秦汉)③监察: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郡一级)2、汉朝选官制度:察举制①时间:西汉时期②性质: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③选拔标准:品德(西汉时期主要标准)、才能④历史评价:有效地选拔了人才,促成了汉武帝时期人才辈出,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助长了其势力。⑤监察:中央: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地方:十三州部(刺史)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建立刺史制度知识点4:法律与教化(选必一)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汉代法律实践特点:①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以经注律”。②律令儒家化的开始。知识点5: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选必三)秦朝汉朝民族关系①制略匈奴(和亲、战争、内迁)②行政管理③屯戍政策影响:①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②降低军费开支,减轻人民负担③有利于边疆的开发④推动了民族交流。对外关系①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②物种、技术等器物传播(选必三)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漆器及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大宛国的良种“汗血马”,苜蓿,葡萄等水果;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传入中国;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传入中国。③宗教、文化艺术的传播(选必三)佛教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广受欢迎知识点6:户籍制度、基层治理和社会保障(选必一)户籍制度秦朝:分类登记制度,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编户齐民。丞相主管,地方专员;定期调查2、基层治理基层组织:乡里制度(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亭: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管理机制: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社会保障优抚: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救济: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考向1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与政治制度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统治期间,秦始皇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决策,开创了许多具体的制度,这些决策和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项中,由秦朝开创的具体制度是(

)A.郡县制度 B.官僚制度 C.皇帝制度 D.刺史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统治期间,秦始皇采取了许多先进的决策,开创了许多具体的制度,这些决策和制度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可知,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最早确立了皇帝制度,通过多种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C项正确;郡县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初步形成,排除A项;官僚制度是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是一种多样化的,非具体的一种制度,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排除D项。故选C项。2.泰惠王十三年,秦朝攻占巴蜀地区,“以张若为秦国守,移民万家实之”;秦始皇三十三年,“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三十六年“徙北河榆中三万家”。秦朝这一时期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 D.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朝灭亡【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和影响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据材料“移民万家实之……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可知秦朝对占领地区实行移民政策,这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和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秦朝移民活动旨在加强对地方控制,而不是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A项;地方割据的基础主要是封建自然经济,移民政策无法消除封建自然经济,排除C项;移民活动与秦朝灭亡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3.秦朝里的典、老在制度上没有文书的资格,在身份的登记、公证,赋役征发与里内治安等领域,民众与县下诸官直接联系,里及其典、老并不具备多少处理问题或管理的能力、资格,而只负责担保、证明信息无误,并协助上级承担具体的事务。这表明秦朝(

)A.官僚政治体制的日渐成熟 B.文书管理制度相对严格C.基层治理服务于中央集权 D.典老职权范围日趋广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典、老在制度上没有文书的资格”“只负责担保、证明信息无误,并协助上级承担具体的事务”可知,以典老为代表的基层治理是国家行政体系的一部分,要服务于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项正确;唐朝时期,官僚政治体系日渐成熟,排除A项;题干主旨不涉及文书管理制度,排除B项;典老只是协助上级承担具体事务,并没有职权,排除D项。故选C项。考向2汉朝建立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1.汉律中有“非正与乱妻妾位律”,诸侯王施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只允许嫡子为嗣:如正妻无子,则除国为郡,庶子再多也无用;若试图让庶子继承,即所谓“非正”,免为庶人;如若试图从母亲那里变更庶子地位,则为“乱妻妾位”,不仅免为庶人,而且有时还处以迁刑。这一政策旨在(

)A.彰显中央法律权威 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C.维护嫡长子继承制 D.遏制外戚政治影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诸侯王施行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非正”“乱妻妾位”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在诸侯王继承问题上,改变了嫡长子继承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规定只有嫡子才能继承王位,没有嫡子无法继承,这实际上在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制定这些政策的最主要目的并非为了彰显中央法律权威,而是加强集权,维护统治,排除A项;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并非最根本目的,排除C项;材料与遏制外戚的政治影响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下诏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每个监察区设置一名刺史,全面负责监察区内的郡国官员。到西汉末期,刺史的职权逐渐强化,开始干预地方军政事务,其驻地也固定了。到了东汉时期,刺史已经成为掌控一州的封疆大吏了。这反映出汉代(

)A.地方治理日趋强化 B.中央集权日益加强C.刺史制度逐渐异化 D.监察官员品级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项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的时空是:两汉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了刺史权力的增大,且由监察向干预地方政务转变,说明东汉时期刺史制度逐渐异化,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刺史制度的异化,非地方治理,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刺史的权力增强,威胁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监察官员权力变大,没有提到品级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3.据史书记载,汉武帝后期颁布《沈命法》:“群盗起不发觉,发觉而捕弗满品者,二千石以下至小吏主者皆死。其后小吏畏诛,虽有盗不敢发,恐不能得,坐课累府,府亦使其不言。故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这表明,武帝后期(

)A.酷吏治国效能减退 B.皇帝权威遭受冲击C.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D.官员腐败效率低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沈命法》严苛,官吏发现盗贼而不报告,怕抓不到而被处罚,于是就上下隐瞒有盗贼的现象,从而使颁布《沈命法》用酷吏来治理的功用效能有所下降,A项正确;材料强调酷吏治国效能减退,“皇帝权威遭受冲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沈命法》严苛而导致国家治理能力底下,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C项;材料表明酷吏治国效能减退,而不是强调官员腐败效率低下,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二秦汉的经济与交通知识点1经济发展农业①技术体系: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的两种精耕细作(选必二)②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选必二)③水利灌溉:西汉修建龙首渠(选必二)东汉末期出现翻车(选必二)2、手工业(选必二)汉朝为主纺织业①画像石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情景②使用提花机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冶铁业①汉武帝在南阳设铁官②有多处冶铁和铸造作坊③东汉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3、商业(1)秦朝市场统一了全国市场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了度量衡政策重农抑商影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有利于赋税征收、经济发展和管理;有利于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2)汉朝①市场繁荣(描绘集市的东汉画像砖)②货币(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铜钱,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③信贷契约(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政策,(发展官营商业)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影响经济币制改革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工商业者加强中央集权盐铁专营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均输平准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重税抑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知识点2交通建设(选必二)秦朝①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②加强了中央集权③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具有深远的影响2、汉朝陆上丝绸之路①张骞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②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③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海上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探究延申】思考丝路从陆地转为海上的原因有哪些?西北战争频繁,陆路受阻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提高制瓷技术进步,外贸商品变化外贸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知识点3赋税制度(选必二)田赋①秦朝: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②汉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高祖施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丁赋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即人头税。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徭役更卒、正卒、戍卒考向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1.有学者认为,历史素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特定时空点上的历史素材,第二类是有关特定时段或特定空间内的历史素材,第三类是不受时空限定的历史素材。下列属于第三类历史素材的是()A.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B.汉武帝当政时,人口增殖,经济富庶,国家强盛C.西汉社会积聚了多种矛盾:贫富分化、土地兼并D.司马迁感慨“物盛而衰,固其变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第三类是不受时空限定的历史素材”可知,这类历史素材没有时空的限定,司马迁感慨“物盛而衰,固其变也”指事物繁盛以后则将衰败,未体现时空限制,D项正确;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这属于特定时空点上的历史素材,排除A项;汉武帝当政时期,这属于特定时段历史素材,排除B项;西汉社会矛盾属于特定时段历史素材,排除C项。故选D项。2.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签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这些建议()A.使均贫富思想为统治者接受 B.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存在矛盾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表明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主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董仲舒的经济思想是不与民争利,国家应放松对经济的管控,这与汉武帝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加强国家经济管控的措施相矛盾,B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没有体现均贫富,且汉武帝也没有实行均贫富的经济政策,排除A项;题干材料不涉及土地政策,排除C项;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标志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况且董仲舒的经济思想也未被汉武帝接受,排除D项。故选B项。3.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辨铜、均输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名为三官钱。他还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汉武帝此举()A.打击了地方诸侯 B.稳定了市场秩序C.根除了割据势力 D.健全了货币体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汉武帝取消郡国铸钱的权利……责成各郡国把以前所铸的钱币一律销毁”,通过将地方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样就强化了中央集权,打击了地方诸侯的势力,A项正确;汉武帝此举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并不是稳定市场秩序,排除B项;“根除了割据势力”,表述夸大,排除C项;此时的货币体系尚不健全,排除D项。故选A项。考点三秦汉的文化和科技知识点1:秦汉中华文化的发展1、秦朝:推崇法家学说、焚书坑儒。2、汉朝:(1)主流思想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进一步强化影响思想尊崇儒术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五经博士B.C136年朝廷设置五经博士(2)宗教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并开始在中国传播②东汉末年,本土宗教道教兴起【探究延申】佛教对中国的影响?1.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3.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4.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3)文学与史学领域成就时间人物地位、特点史学《史记》西汉中期司马迁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知识点2:秦汉科技的发展(包含其它领域)领域成就时间人物地位、特点医学《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东汉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麻沸散”“五禽戏”东汉华佗被后世誉为“神医”科技《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改进造纸术东汉蔡伦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学《周髀算经》西汉初期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知识点3:秦汉文化传承(选必三)秦朝焚书坑儒使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纲上)汉朝学校(选必三)①太学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开始设立地方官学书籍(选必三)①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②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③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总结】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1、政治①施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确立,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中央行政中枢由外朝向中朝转移,地方行政制度稳中有变②选官:秦朝“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汉朝察举制,继续向重视才能、品德的趋势转变,并建立制度对官吏进行管理③法教:秦朝依法治国,汉朝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④交往: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西域地区正式进入中央管辖版图,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⑤赋税:开创的赋役制度被后世沿用⑥社会:重视户籍制度的管理,建立乡里制度、什伍组织加强基层治理,重视社会保障。2、经济①农业: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逐渐形成南北两种农业技术体系,水利灌溉设施方面有了重大的发展和改进,重农抑商政策得到进一步强化②手工业:纺织技术精湛,制瓷技术渐趋成熟并出现青瓷,铁业官营并出现新式冶铁工具③商业:货币、度量衡、市场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④交通:驰道、灵渠等陆路水路大发展,各条丝绸之路开通3、思想文化①文化:儒学思想正式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佛教传入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兴起,史学出现《史记》《汉书》等标志性成就,文学艺术自焚书坑儒后重新得到发展②科技:医学、数学、天文地理、农学等领域成就突出③文化传承:设立太学和地方官学,造纸术有重大改进考向1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1.据《汉书》载,汉武帝时,公孙弘和太常、博士等商议,提出“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仪为官”,并且选通一艺以上的小吏“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得到武帝批准。这一建议的实施()A.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 B.提升了官员的行政能力C.体现了治国方略的调整 D.重塑了社会的伦理规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武帝时期在选官上接受大臣提议,“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仪为官”,“选通一艺以上的小吏‘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体现了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对选官的影响,反映了治国方略的调整,C项正确;任用儒学人士与王国问题解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儒学人士不一定行政能力就高,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重用儒家人士,没有涉及社会的伦理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2.“五德终始说”是邹衍解释历史变迁、王朝更迭的依据,在秦和汉初并未被朝廷所采用。汉武帝接受儒生的建议承认秦为水德,并主张汉朝改从土德,“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这一转变()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客观解释了王朝更迭原因C.旨在构建新的思想学说 D.有助于维护政权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和所学可知,汉武帝用“五德终始说”解释汉朝取代秦朝的合理性,颁行新历法,使国家的政治生活与人民生产生活协调统一,有助于维护政权的合法性,D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汉武帝推崇儒学、重用儒生,不能得出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的结论,排除A项;据所学,“五德终始说”对王朝更迭原因的解释较牵强并不客观,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新历法、新服色,采用“五德终始说”等,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并非要构建新的思想学说,排除C项。故选D项。3.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司马迁取舍史料的标准就是“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夫子”。这表明汉代史学()A.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B.注重义和理的阐发C.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缺乏研究的可信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六经是儒家经典,汉代史家把六经作为鉴别史料及判断史料价值的标准,体现了深受儒家主流思想影响,A项正确;“考信于六艺”体现受儒家思想影响,材料未提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情况,排除B项;注重义和理的阐发是儒家经学的特点,而非史学的特点,排除C项;以《史记》为代表的汉代史学坚持客观记录历史事实,“缺乏可信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考向2两汉的文化1.中国古代制定历法,一方面是“敬授民时”的需要;更重要的一面是历法准确被视为王朝是否顺应天命的标志。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说“王者异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这说明古代历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A.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B.王朝巩固统治的需要C.历法决定王朝的兴亡更替 D.“天人感应”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的“改正朔”、“敬授民时”指的是重视修订历法,即每个改朝换代的帝王即位后要重新修订历法,以顺承天意,这说明古代帝王重视历法以维护封建统治利益,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更重要的一面,不是小农经济的需要,排除A项;C选项说法有误,排除C项;天人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思想的学说,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材料未体现天人感应深入人心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2.银雀山汉墓的下葬年代在汉武帝前期,墓中出土了《孙子兵法》《相狗》《曹氏阴阳》等书籍。在汉武帝的孙子海昏侯刘贺的墓中,出土了5000多枚简牍,内容涉及儒家经传、诸子、诗赋、数术、医学等。这体现了当时()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思想文化的多样性C.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D.郡国并行制的延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信息是:汉武帝统治前后(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武帝统治前后汉墓中的陪葬品均涉及诸子著作,据所学,这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多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