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四度”课堂_第1页
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四度”课堂_第2页
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四度”课堂_第3页
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四度”课堂_第4页
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四度”课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通过情境体验式教学,创设情感共鸣情境、渐进式情境、热点式情境、跨学科情境、生活情境等,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构建“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宽度”的“四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教学;“四度”课堂情境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水平的情境,或者创设学生经历过的情境,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笔者借鉴特级教师戴启猛提出的“四度六步”教学法中的“四度”课堂理念,运用情境体验式教学,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渐进式情境、热点话题情境、跨学科情境等,构建“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宽度”的“四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一、创设具有情感共鸣的情境,构建“有温度”的课堂戴启猛教师认为,“有温度”的课堂是师生平等、真情互动的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受到激励和鼓舞[1]。情境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可以运用生活中真实的或是学生经历过的事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有“温度”的课堂。笔者以为,“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当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情境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是学生熟悉的情境中,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的情感建立联系,起到了情感引导的作用,能够从精神层面唤起学生的共鸣[2]。教师创设具有情感共鸣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当学生能够运用政治思维观察生活现象、分析时政问题时,他们会逐渐爱上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的情感建立联系,创设具有情感共鸣的情境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体悟情感、理解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有温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真实的故事素材创设具有情感共鸣的情境,激发课堂活力,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创设“有温度”的课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8课第二框题“敬畏生命”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为什么要敬畏生命”。七年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还停留在身体层面的浅认识中,对敬畏生命没有深刻的感受。教学中,笔者运用“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这一时政材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的意识,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如,在教学导入环节,笔者与学生共同观看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地震的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地震导致房屋受损和人员伤亡的情况,以及现场救援情况。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领悟到生命的可贵,明白要敬畏生命。在分析人们敬畏生命的原因时,笔者先是出示了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被地震夷为平地的村庄、受伤的村民等画面,让学生明白“生命是脆弱的”;接着播放在地震中出现生命奇迹的新闻报道,让学生知道“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最后播放党和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增加救援力量,以及社会各界与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意识到生命至上。在教学“敬畏生命”这一内容时,笔者运用“2023年12月18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这一素材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在知识学习和内心感悟间搭建桥梁,促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必须敬畏生命。在情境体验式教学中,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和故事素材,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相融合,创设能够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直观地感受到地震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痛和伤害,以及积极参与救援和伸出援助之手的各方力量,让学生产生敬畏生命的情感,感受到祖国和人民心连心的温暖。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有着良好的代入感,自然而然地产生关爱他人、敬畏生命、关怀生命的情感。情境体验式教学中构建场景与感知情绪并不意味着教学的终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面对灾害和困难时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救援路径是什么、判断标准是什么等,既兼顾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又体现了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学生不仅体会到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而且明白一个人要具有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自救精神与互助态度,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二、创设渐进式情境,打造“有梯度”的课堂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他们在理解知识、获取信息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情境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渐进式情境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已有认知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设计教学,体现了“有梯度”的课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渐进式情境,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渐进式情境中学有所获。学生在渐进式情境中,经历由个人思考到小组探究的学习过程,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渐进式情境教学可以分为3个层级:第一层级是呈现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知识;第二层级是学生结合情境任务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看法和观点,初步认识到不同的思维角度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果;第三层级是学生结合个人思考和小组讨论的结果,深入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全面掌握知识。渐进式情境可以呈现“有梯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利于学生在思考和小组探究中提高理解能力、发展思维、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执教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第一框题第一课“中华文化根”时,笔者运用“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一素材创设渐进式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做法如下。首先,笔者播放2023年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舞蹈视频,提出问题:“在这段舞蹈中,你认为中华文化具有哪些特点?”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谈体会。其次,笔者展示2023年杭州亚运会的会徽、开幕式细节、开幕式中的科技元素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2023年杭州亚运会中蕴含的文化元素,讨论有关设计的理由和意义,进一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最后,各个小组分别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总结评价环节,笔者通过播放2023年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小青荷”服务的视频,引出话题:“如果你也是一名‘小青荷志愿者,你如何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在交流和讨论中得出结论:中学生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可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设渐进式情境,有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情境体验中进行合作探究,提高思辨能力。三、创设热点话题情境,体现“有深度”的课堂情境体验式教学具有内化性特点,教师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以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将课本知识以清晰生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实现“有深度”的课堂[1]。时政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一个特点。教学中,教师以社会时政热点作为切入点,创设热点话题情境,将课本知识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构建“有深度”的课堂。为构建“有深度”的课堂,教师在创设热点话题情境时,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件,将事件与教材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内容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话题素材的“引子”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在利用热点话题进行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个性化理解。实现“有深度”的课堂,教师要基于真实生活创设热点话题情境,将教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课堂教学的深度,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在选取生活案例时,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且容易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素材,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代入感。教师结合社会事件创设热点话题情境,应当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体现政治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或者选择具有辩论性的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实现“有深度”的课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框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学生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分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教学时,笔者引用“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的素材创设热点话题情境: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这一事件引发全球广泛关注,很多人在为海洋发声。之后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水排海的背景及相关情况,从科学的角度判断和解释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核泄漏事故造成的后果,重点强调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放到海洋中的决策。教师通过呈现真实的新闻报道、图片以及视频,让学生明白日本政府决定将福岛核污水排放到海洋中的后果,理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的含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逻辑层次进行如下分析:日本将核污水排放到海洋中的原因→日本将核污水排放到海洋中的影响→平衡国家利益与环境保护的措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和意义。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对这一事件有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的教学利用具有社会关注度和深度的热点话题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在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时,与“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到海洋中”这一事件建立联系,将命运共同的概念以生动具体的事件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分析日本福岛核污水排放到海洋中的背景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分析和判断能力。四、创设跨学科学习情境,拓展“有宽度”的课堂情境创设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迁移,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内化知识,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把学习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延伸至课堂外,从而构建“有宽度”的课堂。构建“有宽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设计跨学科学习情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学生依托跨学科的学习情境进行思考,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科素养。不同学科的学习方式和知识内容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近年来,跨学科深度融合是教师关注的热点。跨学科融合的形式是学科融合发展的关键。哪些学科可以融合、如何融合、以什么样的方式融合才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笔者认为,创设跨学科情境是跨学科融合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拓展“有宽度”的课堂的重要途径。如,道德与法治与历史学科融合,可以体现思想道德建设与史实的结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道德与法治与语文学科融合,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网上有这样一段视频,内容是一名学生用智能音箱的问答模式完成数学计算题,智能音箱答得又快又准确。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时,教师可以将这个话题引入教学,在探讨信息技术学科的技术性问题时,适当将道德观念与科技创新的合理性应用相融合。如,执教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教师要求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学会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笔者创设了“‘我能用人工智能写作业吗”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熟悉程度,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完成作业方面应当具备的道德准则以及应当采取的正确做法。教学中,笔者运用信息技术呈现人工智能完成作业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笔者还布置了研究任务,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如,学生可以在特定领域利用人工智能进行作业辅助,然后评价其优点和局限性,对比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设计跨学科学习情境,不仅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