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土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DB41-T 2323-2022_第1页
褐土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DB41-T 2323-2022_第2页
褐土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DB41-T 2323-2022_第3页
褐土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DB41-T 2323-2022_第4页
褐土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改良技术规程DB41-T 2323-202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5.020.20

CCSB05

41

河南省地方标准

DB41/T2323—2022

褐土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改良

技术规程

2022-09-16发布2022-12-14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41/T2323—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土壤改良原则.......................................................................1

5土壤改良指标与测定方法.............................................................1

6土壤改良技术措施...................................................................2

I

DB41/T232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河南

农业大学、禹州市农业机械管理局、禹州市农业农村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霞、穆心愿、吴寅、张水清、李培培、刘天学、张玉亭、李志源、张改平、

付景、郑玉珍、杨豫龙、唐保军、夏来坤、黄绍敏、宋晓、郭斗斗、乔江方、张美薇、李川、张盼盼、

黄璐。

II

DB41/T2323—2022

褐土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改良

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褐土区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改良的原则、指标和技术措施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小麦-玉米种植一体化褐土区。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500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质量

NY/T525有机肥料

NY/T1868肥料合理使用准则有机肥料

NY/T291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程

DB41/T1268粮食作物施肥配方设计规范

DB41/T2127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制农田有机肥替减化肥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褐土

在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干旱森林和灌木草原植被下,在黄土性母质及各类岩石风化物上经过粘

化作用和钙积作用而成的半淋溶性土壤,粘化过程、钙化过程和熟化过程是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

3.2

秸秆还田

农作物成熟收获时(后)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并归还于土壤,可分为秸秆翻埋还田和秸秆覆盖还田。

4土壤改良原则

遵循种地养地结合、有机无机配施、结构改良与土壤培肥协同的原则,通过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

肥、深耕深松等措施,科学构建水分、养分保蓄供应协调的土壤耕层,实现土壤质量持续提升和小麦、

玉米高产稳产。

5土壤改良指标与测定方法

1

DB41/T2323—2022

褐土区小麦和玉米周年每亩经济产量≥1000kg。耕层土壤改良技术指标:耕层厚度为22cm~30cm,

犁底层厚度为5cm~10cm,土壤容重为1.1g/cm3~1.3g/cm3,土壤有机质不低于15g/kg,土壤有效磷

为20mg/kg~40mg/kg,土壤速效钾为150mg/kg~200mg/kg,土壤pH为6.5~7.5。

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钾、土壤pH测定按NY/T2911的规定执行。

6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6.1秸秆还田

6.1.1玉米秸秆采用粉碎翻埋还田方式。可采用联合收获作业,一次完成玉米收获与秸秆粉碎还田。

秸秆长度不大于5cm,秸秆切碎合格率≥90%,抛洒均匀率≥80%,其他秸秆还田作业质量应符合NY/T500

的规定。粉碎后的秸秆结合深耕或旋耕翻入土壤。

6.1.2小麦秸秆采用粉碎均匀覆盖还田方式或小麦秸秆集中于非播种行粉碎覆盖还田方式。在小麦机

械化收获的同时,利用小麦联合收获机的秸秆还田机刀片把小麦秸秆切碎至2cm~3cm,并均匀抛洒于

田间或非播种行间。秸秆切碎合格率≥90%,抛洒均匀率≥80%,秸秆覆盖率≥30%,留茬高度不大于

15cm,其他秸秆还田作业质量应符合NY/T500的规定。

6.2测土配方施肥

6.2.1化学肥料

氮磷钾三要素施肥配方、施肥量与肥料品种选择可按照DB41/T1268的规定进行确定,或参照当地

发布的施肥意见确定。

中微量元素肥料根据土壤含量状况,因缺补缺。

6.2.2有机肥料

6.2.2.1品种

有机肥指商品有机肥料,其质量应符合NY/T525的技术要求,其使用应符合NY/T1868的规定。

6.2.2.2用量

高肥力土壤实施有机肥替减:有机替减的氮素养分不大于30%,替减量按照DB41/T2127的规定确定。

中低肥力土壤增施有机肥:小麦整地前将有机肥均匀撒于地表,每亩施用量100kg~200kg。

6.3深耕深松

6.3.1模式

秋季小麦播种前宜采用机械深耕或全方位深松与旋耕交替的轮耕模式,3年为一个周期,即第一年

深耕,第二年和第三年旋耕,第四年开始新一轮周期。耕后耙耱2遍,小麦播种时(后)根据墒情镇压。

夏季玉米播种时宜采用间隔深松与免耕交替的轮耕模式。宜采用深松施肥播种一体机进行侧位深松。

6.3.2作业深度

深耕:25cm~30cm。旋耕:不小于15cm。深松:30cm~40cm。耙耱:不小于15cm。

2

DB41/T2323—2022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土壤改良原则.......................................................................1

5土壤改良指标与测定方法.............................................................1

6土壤改良技术措施...................................................................2

I

DB41/T232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