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1页
专题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2页
专题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3页
专题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4页
专题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春·江苏盐城·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今年以来,京畿①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②道涂,毙踣③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④,同于赤子⑤。至或犯法当戮,犹且宽而宥之,况此无辜之人,岂有知而不救?今瑞雪频降,来年必丰,急之则得少而人伤,缓之则事存而利远。伏乞特敕⑥京兆府,征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名下者,咸停征,容至来年蚕桑,庶得少有存立。(节选自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有删改)【注】①京畿(jī):都城及其周边一带。②馁(něi):饥饿。③踣(bó):仆倒。④黎元:百姓。⑤赤子:婴儿。⑥敕(chì):诏书。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两处。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1)才通人(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至或犯法当戮(4)咸停征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伐树以纳税钱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B.犹且宽而宥之年且九十(《愚公移山》)C.况此无辜之人何陋之有(《陋室铭》)D.岂有知而不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臣窃见陛下怜念黎元,同于赤子。怜:①怜爱;疼爱。②同情;怜悯。(《古代汉语词典》)5.从甲乙两文来看,陶渊明和韩愈对待现实社会的态度与行为有什么异同?【答案】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

(1)仅,只

(2)类

(3)有的人

(4)全

D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2)我私下认为皇上您爱惜自己的百姓,就像爱护婴儿一样。

5.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认识到社会黑暗)。异:陶渊明把理想寄托在想象上(逃避/消极);韩愈采取积极行动去改变现实。【解析】1.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冻,地里的收成,连原来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可据此断句为: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1)句意为: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才:仅,只。(2)句意为: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属:类。(3)句意为:就连有人犯法应该被处死。或:有的人。(4)句意为:今年全部停止征收。咸:全。3.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表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连词,因为;B.副词,尚且\副词,将近;C.助词,的\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D.表转折,却\表转折,却;故选D。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2)窃,私下。怜爱,同情,怜悯。于,表对象。赤子,婴儿。5.考查比较阅读。陶渊明对社会现实不满,于是创作一个理想社会,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根据乙文中的“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可知,韩愈同样对现实不满,不满于当前百姓受灾,却又赋税不止的现实。面对黑暗的现实,陶渊明在诗文当中虚构了一个理想社会,借以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这体现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根据乙文中的“伏乞特敕京兆府,征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名下者,咸停征,容至来年蚕桑,庶得少有存立”可知,同样是对社会不满,韩愈直接上书,建议皇帝能免除百姓的赋税。所以他是采用积极的行动去改变现实。【参考译文】:【甲】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可以互相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十分悠闲,各得其乐。【乙】今年以来,京师周边各县,夏天碰到了大旱灾,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冻,地里的收成,连原来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听到有人扔掉孩子赶走妻子,就为了能吃上一口饭;拆掉房子砍伐树木,来凑够纳税的钱,大街上满处都是饥饿寒冷的人,许多人饿死在了路边的沟里。有钱人家有能力都已经纳了税,而穷苦人只能受到逼迫压榨。我私下认为皇上您爱惜自己的百姓,就像爱护婴儿一样,就连有人犯法应该被处死,您还饶恕了他,更何况这些无辜的百姓,您如果知道了他们的处境怎么可能不去救助他们呢?如今瑞雪连续降下,明年一定是丰年,如果急于逼迫百姓强征赋税不但不能多收税,还会伤害到百姓的积极性,而缓征赋税就会给百姓留下余地因而能维持国家的长远利益。我万分恳请陛下您能颁下告示给京兆府,今年应征钱粮赋税而没有征收的,前去征收但还没有缴纳的,今年全部停止征收,等到明年蚕丝、麦子收获以后,老百姓收获完毕还有节余的时候再征收。【2022春·江苏泰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乙】《和桃源诗序》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①,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②,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③。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注释】①寿;长寿。②醯(xī):醋。③也欤:语气助词,相当于“矣”。6.(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咸来问讯()②便扶向路()③或至百二三十岁()④而寿益衰()(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溪中多枸杞

而寿益衰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似是其子孙D.处处志之

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7.用“/”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出朗读停顿,各停一处。(1)村中闻有此人(2)则渔人所见8.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9.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桃花源之事不实在何处?【答案】6.(1)

全,都

沿着,顺着

有的人

更加

(2)D

7.(1)(1)村中/闻有此人(2)则/渔人所见

8.(1)渔人把自己所听到的事情一一给(桃花源的人)详细地作了说明。(2)(我)常常想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这样。

9.桃花源中人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社会,那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太守遣人和渔人沿着先前做标记的道路寻找桃花源,不复得路,说明桃花源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找不到的;桃花源的人可能是躲避战争的先秦人的后人,并非仙人,这里也不是仙家之地,它就像南阳、蜀青城山老人村一样,是现实的比较偏僻的地方;即使现实中有这样的理想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可能存在几百年还无人知晓。【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1)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都来打听消息。咸:全、都。②句意: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③句意: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或:有的人。④句意:故而寿命减短。益:更加。(2)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都是连词,表并列;B.都是动词,到;C.都是代词,他们的;D.助词,无意义/助词,的;故选D。7.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停顿。(1)句意是: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村中”是“村里人”的省略说法,是主语,“闻”是谓语,因此断句为:村中/闻有此人。(2)句意是:那么渔人所见到的。“则”是领起全句的发语词,因此断句为:则/渔人所见。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1)为,对,向;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2)意,想,思考;若此,像这样;者,……的地方;独,单单,只。9.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晋太元中”的写作背景,由【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中人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社会,那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由“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知,太守遣人和渔人沿着先前做标记的道路寻找桃花源,不复得路,说明桃花源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找不到的。由【乙】文“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可知,桃花源的人可能是躲避战争的先秦人的后人,并非仙人,这里也不是仙家之地,它就像南阳、蜀青城山老人村一样,是现实的比较偏僻的地方;由“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可知,即使现实中有这样的理想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可能存在几百年还无人知晓。【参考译文】【甲】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乙】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我)常常想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这样。【2022春·广西北海·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大顺者,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常也。故事大积焉而不苑①,并行而不缪②,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也,此顺之至也。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注释】①苑:郁结。②缪:互相妨碍。10.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缘溪行_______________

(2)大臣法_______________11.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辨析下列“之”字的用法。(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2)家之肥也_______________1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故明于顺,然后能守危也。13.你觉得乙文提到的社会是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社会吗?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

(1)沿着

(2)守法

(1)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2)结构助词,的

(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声都可以互相听到。所以明白了顺的含义,才能守住高位而不至于危亡。

是。陶渊明追求的理想社会是:没有战乱、剥削,百姓自食其力、生活富足;环境优美,整个社会安定团结,人人自得其乐,而乙文提到的关于“大顺”的叙述符合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解析】10.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沿着着溪水行船。缘:沿着。(2)句意:大臣守法。法:守法。1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句意: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2)句意:这是家庭的健康融洽。之,结构助词,的。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2)故,所以;明,明白、明了;顺,指顺的含义;然后,这样以后;守,指保持、守住;危,危境(的小心谨慎)。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甲】文“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是:环境优美;百姓自食其力、生活富足;整个社会安定团结,人人自得其乐。根据【乙】文“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事大积焉而不苑,并行而不缪,细行而不失。深而通,茂而有间。连而不相及也,动而不相害”可知,文中提到的关于“大顺”的叙述符合陶渊明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参考译文】【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乙】父子情深,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家庭的健康融洽。大臣守法,小臣廉洁,官职上下有序,君臣互相匡正,这是国家的和谐融洽。天子以厚德为车,以音乐为驾驭,诸侯以礼来往,大夫以法制相互配合,士人以诚信相互考察交往,百姓以和睦相互守业生活,这是天下的和谐融洽。这是安定和谐的大顺境界。大顺,是人们用以养生、送死、侍奉鬼神的法典伦常。所以事情繁多而不郁结,各种事情同时办理而不相互缠绕交错,事情细微却不遗漏,深奥却能通晓,茂密却有间隙。密切联系却不相纠缠,一起运行却不相为害,这是和谐顺畅的极点。所以明白了顺的含义,才能守住高位而不至于危亡。【2022春·安徽合肥·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相关内容。【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3)不复出焉()(4)何为不去()(5)苛政猛于虎也()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今吾子又死焉16.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17.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

交错相通

通“邀”邀请

从这里

为什么

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

记叙(描写)

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

17.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争,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得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老虎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解析】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2)句意: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要:通“邀”,邀请。(3)句意:不再从这里出去。焉:兼词,于此,在这里。(4)句意: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何为:为什么。(5)句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于:比。1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注意重点词:(1)乃:竟然,居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2)今:现在,如今;吾,我;子:儿子。16.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的掌握。【甲】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记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的经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乙】文记叙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所以,两文都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从表现手法上看,【甲】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乙】文祖孙三代命丧虎口,令人悲悯,文末点明主旨——“苛政猛于虎也”,将“苛政”与“猛虎”作对比,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本性,对封建暴政的鞭挞入木三分。1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从【甲】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生活自由幸福;从“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可知这里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故桃花源人不愿意离开桃花源;从【乙】文“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无苛政”“苛政猛于虎也”可知,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统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参考译文】:【甲】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乙】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的很伤心。孔子用手扶著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轼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子路说:“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2022春·广西桂林·八年级统考期中】文言文阅读。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②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注】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②合:汇入。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避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节选自元结《右溪记》)18.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俶尔远逝(忽然) B.犬牙差互(差距)C.以其境过清(凄清) D.南流数十步(向南)19.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都是开篇点题,交代了写作对象的位置及发现它的原因。B.【甲】文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乙】文描写了流水的迅速湍急。C.【甲】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下见小潭”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乙】文中“乃疏凿芜秽……以裨形胜”写了整治右溪的经过。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环境烘托的写法,都写到了水边嶙峋怪石及浓荫树木。20.请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划1处)其

互2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22.【甲】【乙】两段选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请分析它们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案】18.B

19.A

20.其

势/犬

21.译: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于是将它命名为“右溪”。

22.【甲】文借描写小石潭虽然优美却凄清的环境,表达了作者遭贬谪后惆怅哀伤的心境;【乙】文写右溪虽景色美好却无人欣赏的状况,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哀怨心绪。【解析】18.本题考查词语理解。B.句意: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差互:交错不齐;故选B。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发现的原因没有交代;故选A。20.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差互”是对“其岸势”的解释说明,二者之间停顿;故断句为:其岸势/犬牙差互。2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为:因为;右:右面;命:命名。2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及情感主旨。根据【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面对小石潭周围寂静幽深的景物,勾起作者心中被贬官的惆怅凄凉的心情。根据【乙】文“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可知,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参考译文】:【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2022春·广西河池·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乙】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①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②,则曰:“以不时至,去矣。”②是夕,天宇开霁③,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④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秦观《龙井题名记》)【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所遣篮與:供雇佣的竹轿。③霁:雨过天晴。④酌:舀取。23.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用“/”号作标记。(限划两处)谒辨才于朝音堂24.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心乐之

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出郭

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饮之

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林间月明,可数毫发。26.【甲】文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请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写水“清”这一特点的?27.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谒/辨才/于朝音堂。

以……为乐;

像狗的牙齿那样;

外城;

表承接。

(1)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

作者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先从正面落笔,直言“水尤清冽”,然后通过写鱼、阳光、影子侧面烘托出水的清澈。(意对即可)

27.【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抑郁忧伤、悲苦凄凉之情。【乙】文表现了作者对当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露出内心的欢愉。(意对即可)【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谒辨才于朝音堂”句意为: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谒”动词,作谓语,可停顿;“辨才”名词做宾语,可停顿。因此断句为:谒/辨才/于朝音堂。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心里十分高兴。乐:意动用法,以……为乐;(2)句意为: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3)句意为:等到出了城。郭:外城;(4)句意为:便喝了起来。而:连词,表承接。2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覆盖缠绕。摇缀:摇动下垂。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动。(2)明:明亮。可:能够。数:数清楚。毫发:头发。26.本题考查写法。根据【甲】文①段“下见小潭,水尤清冽”直接描写水的清冽,②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主要通过日光和鱼影,侧面烘托出小石潭水清澈见底、清洌可鉴的特点;可知采用了采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动静结合,“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动静结合,尤能显出鱼的活泼,描写出鱼的自由自在。27.本题考查思想感情。根据【甲】文④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结合作者被贬经历,可知,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抑郁忧伤、悲苦凄凉之情。根据【乙】文②段“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可知,通过月夜的明朗寂静,表现了作者对当地美景的喜爱之情,又透露出内心的欢愉。【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乙】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2022春·广东韶关·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甲】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28.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1)心乐之()

(2)潭中鱼可百许头()(3)以其境过清()

(4)俶尔远逝()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乙】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节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30.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二人者奇其才/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读者咸悲恻/咸来问讯C.则没为奴婢/浅草才能没马蹄 D.视直足相当/直视无碍31.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32.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1)作者在[甲]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2)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柳宗元是个怎样的人。【答案】28.

(1)以……为乐

(2)大约

(3)因为

(4)忽然

29.(l)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2)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30.B

31.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

32.(1)作者感情由“乐”转“凄”。作者遭贬失意来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小石潭,看到水中景物而略感高兴;看到潭上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孤寂悲凉的心境。(2)天资聪明,命途多舛,身世坎坷,做官能替老百姓做事的人。【解析】2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1)句意为:心里十分高兴。乐:以……为乐。(2)句意为: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3)句意为: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以:因为。(4)句意为: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2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不同,认为……奇特/神奇秀丽;B.相同,全,都;C.不同,没收/掩没;D.不同,价钱/径直;故选B。3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据此断句为: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31.考查断句。句意为: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根据句意可断句为: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32.(1)考查分析作者感情变化。联系写作背景可知,作者为了排解被贬的郁闷才四处游山玩水,在山水中寻找解脱。根据第一段中的“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和第二段中的“似与游者相乐”可知,作者听到悦耳的水声,看到水中欢快的游鱼,心中为之快乐。根据第四段中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可知,作者感受到小潭凄清的环境氛围,联系到自己被贬的境遇,内心的凄楚又被勾起,于是心情由乐转哀。综合分析,乐是表象,忧才是实质。(2)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可知,他是一个天资聪明的人。根据“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可知,他是一个命途多舛,身世坎坷的人。根据“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可知,他是一个做官能替百姓做事的人。【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乙】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写的文章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好,二人对柳宗元的才能感到惊奇。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后,把他悄悄地领到皇言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礼部员外郎,想重用他。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又身处南蛮瘴疠的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全部寄托于文章,仿《离骚》写了十多篇文章,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被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柳宗元制定了各种方案,让他们都赎买归去。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看价值相当,就归还其人质。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帮助家人将他们赎回……当时号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去世,终年四十七岁。【2022春·湖北孝感·八年级统考期中】【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乙】唐有韩志和,善雕木,作鸟雀之状,饮啄悲鸣,与真无异。以关捩①置于腹内,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方始却下。奏之,上睹而悦之。志和又于怀中将出一物,名蝇虎子,数不啻②一二百焉。其形皆赤,云以丹沙啗③之故也。乃分为五队,令舞《梁州》。上召国乐,以举其曲。而虎子盘回宛转,无不中节。及曲终,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级。志和置虎子于指上,猎蝇于数步之内,如鹞④擒雀,罕有不获者。【注释】①关捩:能转动的机械装置。②啻:仅仅,只有。③啗:同“啖”,吃,这里是“给……吃”的意思。④鹞:猛禽名,似鹰而小。3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其两膝相比者()③无不中节()

④及曲终()34.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能以径寸之木A.全石以为底 B.云以丹砂啗之故也C.以刀劈狼首 D.以钱覆其口35.用“/”给句子断句,断两处。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3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奏之,上睹而悦之。37.【甲】【乙】选段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可谓各具特色。【甲】中王叔远的雕刻注重①____,例如,“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乙】中韩志和的制作注重②____,例如,“饮啄悲鸣,与真无异”“及曲终,累累而退”。【答案】

按照

靠近

合乎

等到

C

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

36.①中间戴着高高帽子又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②上奏给皇上,皇上看到了,对这感到非常喜欢(高兴)。

37.

人物的姿态神情

器物机关的机巧(巧妙)【解析】3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因:按照、就着;(2)句意为: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3)句意为:都符合节拍。中:合乎、符合;(4)句意为:等到一曲奏完。及:等到。34.考查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能以径寸之木”,意思是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以:介词,用。A.句意为: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以:介词,把;B.句意为:说是喂食朱砂的缘故。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C.句意为:用刀劈砍狼的头。以:介词,用;D.句意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以: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故选C。35.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启动开关后,能凌空振翼飞行,高达一百尺,飞到一二百步外。“发之则凌空奋翼”叙述开关启动后,凌空振翼飞行的状态,应断开;“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分别介绍木鸟所能达到的高度和距离,应断开;故划分为:发之则凌空奋翼/可高百尺/至一二百步外。36.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而,连词,并且;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2)句重点词语:奏,上奏;上,皇上;睹,看到;悦,高兴。3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第一空,结合“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等句,可概括为人物的姿态神情。第二空,“饮啄悲鸣,与真无异”,意思是他雕刻制作鸟兽喝水、啄食、悲伤鸣叫,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及曲终,累累而退”,意思是等到一曲奏完,这些蝇虎子很有秩序地回到盒中。据此可概括为:器物机关的机巧(巧妙)。【参考译文】:【甲】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是不能按照这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状的。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坦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乙】唐朝有个人叫韩志和,擅长木雕。他雕刻制作鸟兽喝水、啄食、悲伤鸣叫,和真的没有什么不同。在这些鸟的肚腹中安置机关,启动开关后,能凌空振翼飞行,高达一百尺,飞到一二百步外才落下来。上报穆宗皇帝,皇上看了后很是喜欢。韩志和又从怀中取出一物,名叫蝇虎子,数量不少于一二百只,它的外形都是红色的,说是喂食朱砂的缘故。韩志和将它们分列成五队,让它们表演《梁州舞》。穆宗皇帝召令宫中国乐师前来伴奏。蝇虎子在音乐的伴奏下,盘回宛转地飞舞,都符合节拍。等到一曲奏完,这些蝇虎子很有秩序地回到盒中,好像它们中间也有等级似的。韩志和将蝇虎子放在手指上,在几步之内猎获苍蝇如同鹰捉鸟雀,很少有捕获不着的时候。38.【2022春·北京朝阳·八年级日坛中学校考期中】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甲】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乙】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②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③,每字为一印④,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混合)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⑤为一板,持就火炀⑥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⑦,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⑧所得,至今保藏。(《梦溪笔谈》,辽宁教育出版社,有删改)【注】①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②庆历:宋仁宗年号。③钱唇:铜钱的边缘。④印:印模、字印。⑤范:框子。⑥炀(yánɡ):烤。⑦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⑧群从(zònɡ):堂兄弟及侄子辈。(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高可二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B.乃记之而去

已而之细柳军C.全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