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1页
《师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2页
《师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3页
《师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4页
《师说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28师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积累文言实词,掌握虚词“则"、“其”、“于"、“乎”的含义和用法。运用归纳法总结梳理文言现象。

二、了解“说"这种文体,领会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三、理解不同时代“师”的含义及尊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掌握一词多义现象,积累文言词和句式。教学难点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学时数

本课所需教学时数为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伟人的言行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优良传统。早在1200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写了这篇《师说》,痛斥当时的轻师侮师之行。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精辟的古文。

二、教师精讲

(一)讲前准备

1.整体感知

(1)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清楚本文的写作背景。

(3)记下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时遇到的困难。

2.检查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重点纠正学生读错音、读破句之处。

愚(yú)句读(dòu)谀(yú)经传(zhuàn)郯(tán)

苌(cháng)聃(dān)蟠(pán)巫(wū)

(2)知识检测。

①韩愈,字(退之),河南人,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②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

(二)精讲点拨

1.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因此他赞扬李蟠“好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这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陈述自己对从师问题的看法,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传从师的道理。

3.研读课文

【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贯通句子。用原文回答问题:人为什么要从师?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塾能无惑?”“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点拨:这一段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朗读时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2)引导学生疏通文意。重点理解本段中的词语活用现象。

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意动词,以……为师)

(3)引导学生分析层意

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

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

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点拨:这一段从正面阐明从师之道,统领全文。句中的“道”,是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即下文所说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4)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最主要的?本段对“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明确: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师道"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是教师最基本的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时不可不说,但不是论述的对象。

【第2自然段】

学生默读课文,对照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贯通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明确:“圣益圣,愚益愚。”“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明确:“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明确: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明确:“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明确:“学者必有师。”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人需要跟从老师学习。

(6)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又是怎样展开论证的?

明确: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7)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评对象究竟是谁?请说明理由。

明确: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二:第一,从行文的语气看,本段结尾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作者的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不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

(8)古今异义词辨析:

(9)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三、训练巩固

1.学生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口译第1自然段给同桌听。

3.翻译:①吾从而师之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四、课堂小结

文章第1自然段说明教师的作用及我从师的原则,第2自然段指出当时师道不传的原因。这两段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学习中应重点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所学文言知识(实词、虚词、句式等)。

2.背诵、翻译第1、2自然段。

3.熟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巩固第一节课所学内容

1.抽查课文第1、2自然段的背诵。

2.指定两名学生分别翻译第1、2自然段。

二、精讲精练

【第3自然段】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通读第3自然段,试译。注意以下重点句子。

(1)圣人无常师(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引导学生联系第1、2自然段,分析第3自然段举备受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用原文回答。

明确:“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3.学生思考: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一角度来进行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中心句——圣人无常师。(分论点)这一段是正面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郯子,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并引用孔子的名言,进而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1段提出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

4.教师总结,提升学生认识:这一段以孔子从师的言行,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崭新观点,用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就将老师和学生之间那条人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对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4自然段】

1.文章第4自然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明确:“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2.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进一步倡导了从师学习的态度。

三、训练巩固

(一)指导背诵全文

线索提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求知规律(“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新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二)当堂巩固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其闻道3也固先乎吾(2)无3贵无贱

(3)句读之不知(4)术业有专攻

(5)余嘉其能行古道(6)作《师说》以贻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___(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4)吾从而师之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3.给下列句子中的“传”字注音,并解释。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4.在古汉语中,“师"通常作如下解释,学习,以……为师,老师,乐师,军队。解释下列各句中“师”的意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4)犹且从师3而问焉

5.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孔子师郯子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沛公军霸上

6.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参考答案】

1.(1)得知真理(2)无论(3)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的地方为“读”(4)学问和技艺(5)赞赏(6)赠送

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本句中指一般人。今义:很多人。(3)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小学学校教育。(4)古义: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5)古义:指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3.(1)chuán流传(2)chuán传授(3)chuán传授(4)zhuàn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

4.(1)老师(2)以……为师(3)第一个“师"是“乐师”,第二个“师"是“学习”(4)老师

5.B。A项“下”,名词作动词,低于;B项“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D项“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6.(1)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2)我是学习道理、道义的,哪里管他是比我大还是小呢?

四、反馈校正

根据学生巩固训练回答情况进行校正。

五、沉淀总结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韩愈突破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