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任务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学习生活

单元素养

人文内涵语文要素

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学习默读,一气呵成通读全文,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单元备课说明

一、单元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目标",其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养成默读习惯",能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课程内容中,此单元的课文契合“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要求,其第四学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概括的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综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都要求,在学习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文学作品时,应关注概括、人物描写与关键语句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单元教材分析

此单元围绕“学习生活"选编了三篇回忆性散文和一篇文言文,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少年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亲身经历,叙童趣,述真情,回忆了少时嬉戏和读书的生活;《往事依依》回忆了于漪听国文老师授课、聆听教诲等与读书有关的往事,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再塑生命的人》记叙了海伦·凯勒在莎莉文老师的耐心教导下走出阴霾、重塑灵魂的故事;《十二章》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闪烁着至圣先师的学习智慧。这几篇课文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但均与学习生活相关,凸显了教师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作用。

三、单元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中,能够基本掌握内容,但较为缺乏从整体和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去关注有关人物描写的语句及标题、开头、结尾等特殊位置的语句,通过细致分析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四、单元学习目标

1.掌握默读方法,提升默读速度,在默读中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及文段中的关键语句,厘清文章内容及主旨。

3.精读关键语段,重点分析有关人物描写的句子,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感受童真童趣、师生情谊、热爱生活等情感,并将收获的情感体验运用到写作之中,提升读写迁移能力。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设计说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关于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篇幅较长,可以教授的内容很多,切入的角度也很多,教学时应根据学情特点恰当取舍,精心设计。

学习此课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默读课文的读书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抓标题、关键句段等方法来梳理文章脉络。对于重点句段的讲解要找准角度,精心研读,不必求全,由点到面,将课文教学与名著阅读相联系,探究课文的主题。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梳理文章脉络。

2.精读描写“百草园"的语段,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品味描写“百草园”的语段,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引导学生赏析具体的句子,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方法

默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1.拓展阅读:鲁迅的《阿长与》《五猖会》。

2.影视资料:《跟着书本去旅行》之《鲁迅的童年》。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童年是一首歌,一件件童年趣事如同音符般丰盈着我们的生活。伴随着快乐的音乐《童年》,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窜(cuàn)拗(ǎo)确凿(quèzáo)皂荚(zàojiá)桑椹(sāngshèn)

油蛉(líng)倘(tǎng)若秕(bǐ)谷书塾(shú)渊博(yuānbó)

宿儒(sùrú)蝉蜕(chántuì)倜傥(tìtǎng)淋漓(línlí)盔(kuī)甲

锡箔(xībó)人迹罕(hǎn)至人声鼎(dǐng)沸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轻快敏捷:轻捷

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鉴赏

没有方法或门径:无从

洒脱;不拘束:倜傥

形容畅快:淋漓

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高枕而卧

少有人来:人迹罕至

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3.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他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时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4.写作背景。

此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此文写于1926年。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平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最初发表在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上,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文章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中。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梳理课文脉络。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默读方法指导】不指读、不动唇、不分心、不停顿,遇到不理解的生字词做标记。2.引导学生读文的同时,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题目,概括课文内容。【方法指导】边读边思考,抓住标题,理解文意。(2)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层意。【方法指导】抓住关键的过渡段,迅速厘清脉络。(3)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关键语句,谈谈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抱有怎样的态度。1.学习默读方法,按要求限时读文,提升阅读速度,养成一气呵成、默读全文的阅读习惯。2.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展示总结。(1)分析题目:“从……到……”表明课文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概括内容:课文记述了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生活经历。(2)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第二部分(9):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部分(10—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3)情感态度:百草园:我的乐园。(第1段)三味书屋:最严厉的书塾。(第9段)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寻童年之乐——百草园。细读课文第2—8段,思考下列问题:1.课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百草园之乐2.课文第2段描写了很多百草园的景物,生机勃勃,情趣盎然。试着对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方法做简要分析。3.有人认为美女蛇的故事是赘笔,你认为能否删去说说理由。4.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细读课文,勾画文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1.三个方面:①有趣的动植物(第2段);②神奇的传说(第3—6段);③雪地捕鸟的乐趣(第7、8段)。2.(1)生动形象,色、形、声、味俱全。视觉——色彩:碧绿、紫红、黄。视觉——形态:高大、肥胖、拥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听觉——长吟、低唱、弹琴。味觉——又酸又甜。(2)层次井然有序。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由主要到次要)。空间:静态景物由低到高,动态景物由高到低。时间:春、夏、秋(后文有冬天)。3.不能删去。美女蛇的故事是插叙,看似是“闲笔",却写出了儿童的心理,写出了童年的“我”心目中世界的奇特色彩,是全文的有机构成部分。这个故事符合儿童的好奇心,引起了“我"的担忧、幻想,使“我”得到了一些教训,悟出了一些道理,从而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因此,写美女蛇的故事,实际上突出了百草园是一个充满无限趣味的乐园。4.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生动准确而又富有层次地描写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体现了儿童的兴奋、惊喜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引导学生对重点讲解的段落深入探究,细致把握描写景物的特点、角度、顺序等,学习借鉴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五、过程性评价

围绕学生默读课文和梳理内容的能力进行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与鲁迅先生一起穿梭到“百草园”去玩耍,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及结构,体验了日常玩耍之乐、天真想象之乐、新奇体验之乐,在这里我们的天性得到了释放,身心得到了放松。

七、布置作业

1.基础型作业: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式书写你心目中的“乐园”。

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中此课“基础通关"的习题。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回忆了他在“百草园”时的快乐生活,见证了鲁迅先生快乐自由的童年时光。但光阴流转,人终将成长,作者即将告别“百草园"来到“三味书屋”。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又将开启怎样的成长旅程呢让我们继续探究鲁迅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吧。

二、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回忆童年读书之趣——三味书屋。默读课文第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1.整体感知,归纳课文内容,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分析三味书屋中先生的人物形象。3.“三味书屋”中的生活既有“严",又有“趣”,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结合所学的默读方法,快速浏览文本,分析归纳。第10段:写书屋内的陈设。第11段:写对先生的印象。第12—16段:写询问“怪哉"虫。第17—20段:写后园寻趣。第21—23段:写师生读书。第24段:写做戏、画画儿。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揣摩文本,进行批注。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1)外貌描写: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此处表明先生和蔼。(2)神态描写: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此处表明先生方正、质朴。(3)语言描写: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此处表明先生热爱学问,醉心读书。(4)动作描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此处表明先生自我陶醉,热爱文学。从事件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1)由“我”问“怪哉"虫一事可以看出,先生方正、质朴。(2)由不断增加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位教学认真的老师。(3)去后园玩,去的多了,久了不可以,一同回来也不行,可以看出先生是一个对孩子教育有方的人。(4)由“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可以看出,先生很少体罚学生,说明先生是一个和蔼、严而不厉的老师。3.以辩论的形式在班级内展开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说出理由。(1)行礼方面:[严]两次行礼——拜孔子、拜先生:严格的学习规矩。[趣]对着扁和鹿行礼、“算是":对规矩的调侃。(2)课堂方面:[严]“不应该问”“只要读书"我就只读书”:压抑的学习氛围。[趣]偷跑进书屋后面的园子、“人声鼎沸"地读书、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天真、可爱的童心。(3)老师方面:[严]“怒色”“人都到那里去了":疾言厉色的先生。[趣]“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陶醉而可亲的先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及人物形象。

三、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探究写作手法,体悟作者情感。1.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有何异同,“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寄寓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思想情感【点拨】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互相分享观点。1.相同之处:充满趣味,有快乐的童年回忆。(在三味书屋时会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等;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和画画儿的乐趣)不同之处:“百草园”的生活无拘无束,随意而充实;“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虽然有趣味,但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受充分的自由。(少年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存在一些不满:拘束的礼节;问“怪哉”虫,老师不予回答;读书内容枯燥难懂等)“我"的变化:从天真烂漫、自由自在到受到规矩拘束。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有限制的生活。(进书塾前有些无奈和淡淡的忧伤,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自己送到书塾;问“怪哉”虫后,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