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实验探究中的异常现象分析-2022年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_第1页
专题06实验探究中的异常现象分析-2022年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_第2页
专题06实验探究中的异常现象分析-2022年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_第3页
专题06实验探究中的异常现象分析-2022年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_第4页
专题06实验探究中的异常现象分析-2022年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实验探究中的异常现象分析1.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进行“碱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的实验时,将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但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于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这一异常现象进行了探究。(1)(提出问题)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猜想与假设)甲同学:酚酞与O2发生了反应;乙同学: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发生了反应;丙同学:与NaOH溶液浓度大小有关;你的猜想(写一条)。(2)(设计与实验)甲、乙丙三位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甲同学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实验步骤实验目的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①取少量实验中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再加热煮沸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甲同学的猜想(填“正确”或“不正确”)②将①中的溶液冷却后滴入酚酞溶液,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3)乙同学设计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溶液的红色褪去,他认为自己的猜想正确,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丁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不正确,理由是,丁同学为了进一步探究试管中的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用pH试纸测量试管中的溶液,结果pH<7,说明溶液显性,造成试管中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4)丙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使用色度传感器测量溶液颜色的变化(说明:溶液无色时,色度传感器测得的数值为100%)。他在三个专用容器中分别加入等量的5%、10%、20%的NaOH溶液,然后各滴加2滴酚酞溶液,同时放入色度传感器进行测量,测出溶液颜色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此判断自己的猜想正确。你能从变化曲线中总结出的规律有(写一条)。(实验结论)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与NaOH溶液的浓度有关。【答案】(1)加入酚酞溶液的多少(2)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氧;不正确;隔绝氧气(3)CO2+2NaOH=Na(4)在实验范围内,氢氧化钠的浓度越大,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越快【解析】猜想与假设:将酚酞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了红色,但过一会儿红色却消失了,还可能与加入酚酞溶液的多少有关;设计与实验:(2)①取少量实验中的NaOH溶液于试管中,再加热煮沸,煮沸的目的是: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氧;②将①中的溶液冷却后滴入酚酞溶液,并滴一些植物油在其上方。目的是隔绝氧气,除去氧气后,溶液变红,过一会儿红色消失。说明不是因为酚酞与氧气发生了反应,甲同学的猜想不正确;(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产生碳酸钠和水,故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红色不会褪去;用pH试纸测量试管中的溶液,结果pH<7,说明溶液显酸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最后,pH<7,说明氯化氢过量,无色酚酞试液在酸性溶液中不变色,故红色褪去;(4)由图可知,在实验范围内,氢氧化钠的浓度越大,酚酞试液变红后,褪色越快。2.小明将打磨好的锌片放入盛有硫酸的试管中,发现锌片表面有气泡冒出,同时闻到刺激性气味。小明对这一异常现象展开探究:【查阅资料】当硫酸浓度过大时与锌反应能生成SO2气体,SO2有刺激性气味,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除生成氢气外,同时还可能生成什么气体呢?【提出猜想】猜想一共还可能生成SO2;猜想二:可能还会生成O2;【进行实验】(1)小明将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观察到则猜想一成立。(2)小明刚要用点燃的木条验证另一个猜想,却被小光及时制止了,原因是。实验证明:混合气体中不含有O2等其他气体。(3)【实验改进】为了收集到较纯净、干燥的氢气,兴趣小组同学对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U形管内的固体可能是,该装置的位置是否正确,若不正确,应如何调整。(4)广口瓶内发生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5)【评价与反思】小亮认为只需对药品进行改进即可,广口瓶可以省略,小亮的做法是。(6)【注意:若答对以下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数字化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小亮的意见,将未打磨的锌片与稀硫酸放入密闭容器中,用压强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分别测得数据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AB段没有氢气放出,但密闭容器中压强却逐渐增大,可能的原因是:。(7)CD段曲线明显减缓的原因是:;写出该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蓝色的石蕊试纸变红色(2)若有氧气存在,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危险(3)氧化钙##CaO;不正确,应将U型管调整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广口瓶后面(4)2NaOH+S(5)改用稀硫酸(6)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7)硫酸被消耗,硫酸的质量分数越来越小;Zn+【解析】【解答】(1)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呈酸性,所以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可以观察到试纸变红色,故填蓝色的石蕊试纸变红色;(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此时气体中主要为氢气,可能混有氧气或二氧化硫,氢气纯度不足时点燃会引发爆炸,故填若有氧气存在,点燃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有发生爆炸的危险;[实验改进](3)由装置图可知,最左侧装置产生的混合气体,通过U型管后,再通入氢氧化钠溶液,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最后收集。题中要求收集干燥、纯净的氢气,所以二氧化硫需要被吸收,水蒸气也需要被处理,故U型管用于干燥。所以U型管内转的固体干燥剂可能为氧化钙;故填氧化钙;在进行气体净化时,需要先处理杂质气体,最后进行干燥处理,所以该装置位置不正确,需要先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硫,再用氧化钙进行干燥,最后进行收集。故填不正确,应将U型管调整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广口瓶后面;(4)二氧化硫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方程式为2NaOH+SO2(5)[评价与反思]当硫酸浓度过大时与锌反应能生成SO2气体,所以为了减少二氧化硫处理装置,可以使装置尽可能不产生二氧化硫,可用稀硫酸代替浓硫酸。故填改用稀硫酸;[数字化探究](6)密闭装置内气压的增大,可能是因为产生气体,也可能是因为装置内温度升高使得气体体积膨胀。AB段没有氢气放出,说明锌和稀硫酸还没开始反应,但密闭容器中压强却逐渐增大,说明有其他物质和硫酸反应使得装置温度升高,该物质可能为氧化锌,说明氧化锌和硫酸反应放热,故填氧化锌与稀硫酸反应放出热量;(7)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被消耗,其浓度逐渐降低,所以会使得锌和硫酸的反应速率降低,产生气体的量减少,压强变化率减小。故填硫酸被消耗,硫酸的质量分数越来越小;硫酸和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方程式为Zn+H3.小丽同学在实验室用MnO2和H2O2制取氧气,不小心滴加了几滴H2SO4到溶液中,发现溶液中黑色物质逐渐消失,他们对这种现象展开了探究。【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黑色的二氧化锰逐渐消失?(1)【提出猜想】猜想1:MnO2和H2O2反应猜想2:MnO2和H2SO4反应猜想3:。(2)【交流与反思1】写出实验室用MnO2和H2O2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小红同学认为猜想是不可能的,不需要实验验证,大家同意了他的看法。(3)【实验探究】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验证猜想2.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5gMnO2加入试管中,滴加几滴H2SO4,震荡,观察现象。无现象(4)【交流与反思2】小红对这样的实验设计提出了异议,她认为题干中导致黑色物质逐渐消失的实验是在溶液中进行的,而上述实验中应该加入适量的,和题干中的实验作为对比实验,才更有说服力。(5)【实验拓展】为了进一步研究黑色物质消失的原因,他们设计了如下对比实验。试管序号药品实验现象1MnO2+4滴H2SO4+H2O2黑色物质逐渐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2MnO2+4滴Na2SO4+H2O2黑色物质没有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3MnO2+4滴HCl+H2O2黑色物质逐渐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①上述实验中,滴加Na2SO4的目的是:。②从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使黑色物质逐渐消失的原因是在溶液中加入了。③你认为能使黑色物质逐渐消失,还可能和有关。【答案】(1)MnO2、H2SO4、H2O2共同作用(2)2H2(3)猜想2不正确(4)水(5)验证硫酸根离子是否是导致黑色物质逐渐消失的原因;H+(合理即可);酸的浓度(其它合理答案也可)【解析】(1)提出猜想:根据猜想1、猜想2及存在物质二氧化碳、水、过氧化氢、硫酸,得到猜想3:MnO2、H2SO4、H2O2共同作用。(2)交流与反思1:实验室用MnO2和H2O2制取氧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2H2O(3)实验探究:取5gMnO2加入试管中,滴加几滴H2SO4,震荡,观察无现象。说明二氧化锰与硫酸不反应。得出结论猜想2不正确。(4)交流与反思2:导致黑色物质逐渐消失的实验是在溶液中进行的,所以应该提供溶液环境,对比更有说服力。因此上述实验中应该加入适量的水。(5)实验拓展:①硫酸在溶液中可解离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为了验证是硫酸根离子还是氢离子导致黑色物质逐渐消失,上述实验中,滴加Na2SO4和只提供硫酸根离子不提供氢离子,是验证硫酸根离子是否是导致黑色物质逐渐消失的原因。②通过试管1,2黑色物质逐渐溶解而试管2黑色物质没有溶解,可确定黑色物质消失与硫酸根离子无关,与氢离子有关。所以使黑色物质逐渐消失的原因是在溶液中加入了H+。③能使黑色物质逐渐消失,还可能和酸的浓度有关。4.线上化学课堂中,老师演示了“吹气生火”实验,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根据所学燃烧的条件相关知识推测脱脂棉燃烧的原因。①脱脂棉是可燃物;②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③反应放出热量,且温度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1)(探究一)放学后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进行了实验。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向过氧化钠粉末中不断吹气,观察到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在导管口P处放置(2)(写实验操作及现象),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同时还观察到,说明反应还放出了热量。(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3)(探究二)反应后试管内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查阅资料)①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②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③过氧化钠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过氧化钠能与CO2反应,生成Na2CO3。④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猜想)猜想1:白色固体全部是Na2CO3;猜想2:白色固体全部是NaOH;猜想3:白色固体。(4)(实验步骤)①称取M克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振荡,静置,现象为,则证明固体成分含有碳酸钠。②若猜想3正确,待步骤①充分反应后进行过滤、洗涤、烘干,称量得到N克固体,则残留的白色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用含M、N的式子表示)(5)(实验反思)请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拓展延伸)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时,一旦失火,不能选用______(填字母序号)灭火。A.二氧化碳灭火器 B.细沙 C.水基型灭火器【答案】(1)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烧杯中导管口出现气泡(3)是Na2CO3、NaOH(4)产生白色沉淀;106NM(5)2Na2O2+2CO2=2Na2CO3+O(6)A;C【解析】【解答】(1)[探究一]因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为了证明有氧气生成,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在导管口P处放置带火星的木条,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

(2)因为反应放热,吸滤瓶内气体受热体积膨胀,所以同时还观察到烧杯中导管口出现气泡。(3)[猜想]因为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过氧化钠能与H2O反应,生成NaOH,过氧化钠能与CO2反应,生成Na2CO3,所以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可能:全部是Na2CO3、全部是NaOH或两者都有,根据猜想1和猜想2,猜想3是:Na2CO3、NaOH。(4)[实验步骤]①称取M克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振荡,静置,因为碳酸钠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根据实验结论:固体成分含有碳酸钠,所以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②设固体中碳酸钠质量为x。Na106x=1.06Ng则残留的白色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NgMg×100%=106N(5)[实验反思]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CO2=2Na2CO3+O2。(6)[拓展延伸]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时,一旦失火,不能选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水基型灭火器灭火,是因为过氧化钠能和水、二氧化碳反应。故填:AC。5.某化学兴趣小组用未知浓度的盐酸和碳酸钙反应,将制得的气体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始终没有发现石灰水变浑浊。针对此现象,同学们展开了如下探究:(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查阅资料)①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②AgCl为白色且难溶于水的固体③CO2不溶于饱和的NaHCO3溶液④CO2与Na2C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⑤CO2不与AgNO3溶液反应(1)(作出猜想)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甲同学的猜想:澄清石灰水已变质。乙同学的猜想:气体X中除了有CO2外,还有(填化学式)气体杂质。(2)(实验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A、B试管中是AgNO3溶液,C试管中是澄清石灰水,连接好装置后通入气体X。①盛有AgNO3溶液的B装置的作用是。②若A、B、C试管中的现象分别是则甲、乙同学的猜想都正确。(3)(实验反思)要除去上述CO2中的气体杂质,可以将气体通入到______(填字母)中。A.NaOH溶液 B.Na2CO3溶液 C.饱和NaHCO3溶液【答案】(1)HCl(2)检验氯化氢气体是否吸收干净;A变浑浊、B澄清、C澄清(3)C【解析】【解答】作出猜想:已知,盐酸具有挥发性,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导致石灰水不变浑浊,故猜想:气体X中除了有CO2外,还有HCl气体杂质。实验探究:①氯化氢溶于水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故盛有AgNO3溶液的A装置的作用是检验并吸收氯化氢气体,盛有AgNO3溶液的B装置的作用是检验氯化氢气体是否吸收干净。②澄清石灰水已变质则二氧化碳不能使其变浑浊;若A、B、C试管中的现象分别是A变浑浊说明存在氯化氢气体、B澄清说明氯化氢气体已经被吸收干净、C澄清说明石灰水已经变质,则甲、乙同学的猜想都正确。实验反思:A.NaOH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以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不正确;B.CO2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故Na2CO3溶液不能用于除去上述CO2中的气体杂质,不正确;C.CO2不溶于饱和的NaHCO3溶液,且饱和NaHCO3溶液能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故可以用于除去上述CO2中的气体杂质,正确。故答案为:C。6.某小组同学在进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未观察到明显的“发白光”现象,为探究其原因,进行了如下实验。(进行试验)实验1:取三瓶氧气,进行实验。装置序号111213木炭质量/g22x木炭形状块状片状锥状现象木炭燃烧,发光颜色偏黄、较暗木炭燃烧,发光颜色偏黄、较亮木炭尖端迅速燃烧,发光颜色偏白、较亮实验2:取与实验13中形状、质量相同的木炭,进行实验。序号212223装置现象木炭尖端迅速燃烧,发光颜色偏黄、较亮木炭尖端迅速燃烧,发光颜色偏白、较亮木炭尖端迅速燃烧,发出白光、明亮耀眼(解释与结论)(1)木炭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能验证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现象是。(3)实验13中,x为。(4)实验1的目的是。(5)实验2中,三个实验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是。(6)(反思与评价)依据上述实验可知,影响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因素有。【答案】(1)C+O2点燃__CO2(2)实验2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4)探究木炭形状对其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影响(5)集气瓶内氧气浓度不同(6)氧气浓度、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解析】【解答】(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O2点燃__CO2;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能验证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物的现象是:实验2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实验1中的实验目的是探究木炭形状对燃烧现象的影响,控制变量要唯一,所以x的值为2;

(4)实验1中,木炭的形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所以其目的是:探究木炭形状对其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影响;

(5)实验2中三个实验的木炭形状、质量都相同,但燃烧现象不同,说明:集气瓶中氧气的浓度不同;

(6)实验1中,木炭的质量相同,但形状不同,即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不同,所以燃烧现象不同;实验7.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大理石和盐酸反应制取CO2,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新制的饱和澄清石灰水时,发现有气泡冒出,但一段时间后仍不变浑浊,对此展开了探究活动。(提出问题)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猜想与假设)I.制得气体中无CO2II.与盐酸的浓度有关(进行实验)(1)实验1:小组同学取等量原试剂瓶中澄清石灰水于试管内进行实验实验操作现象初步结论试管1澄清石灰水未变浑浊试管2澄清石灰水浑浊可知猜想I不成立。(1)写出试管中②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2)实验2:依据实验1结论,深入探究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大理石质量(g)1010101010盐酸质量分数(%)37.520.313.9x8.5盐酸体积(mL)101010101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5mL新制饱和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无无出现浑浊出现浑浊出现浑浊实验3:6个125mL集气瓶中分别充入不同体积CO2进行实验实验序号①②③④⑤⑥CO2体积(mL)5255075100125加入5mL饱和澄清石灰水振荡5次现象澄清变浑浊变浑浊变浑浊变浑浊变浑浊振荡30次后现象澄清浑浊浑浊浑浊澄清澄清(解释与结论)实验2的目的是。(3)实验2表格中x的取值范围是。实验2证明猜想II成立。(4)分析实验3表格,你认为影响该实验现象的因素有。(5)(拓展)查阅资料:碳酸钙的浊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碳酸氢钙(Ca(HCO3)2)写出⑥中从浑浊变澄清的化学方程式。【答案】(1)CO2+Ca(OH)2(3)8.5<x<13.9(4)二氧化碳体积大小、是否振荡(5)CO【解析】实验1:(1)试管中②发生的化学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解释与结论:(2)实验2是用浓度不同的盐酸进行实验,因此实验2的目的是探究盐酸浓度是否对石灰水变浑浊产生影响。(3)实验2中,③④⑤均出现浑浊,x取值范围应在③⑤盐酸质量分数之间,x的取值范围是8.5<x<13.9。(4)分析实验3表格,用不同体积二氧化碳进行实验,发现震荡后的浑浊现象不同,故影响该实验现象的因素有二氧化碳体积大小、是否振荡等。拓展:(5)查阅资料:碳酸钙的浊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碳酸氢钙,⑥中从浑浊变澄清,二氧化碳与碳酸钙、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CO8.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就火山喷发地区的空气中气体成分含量,与肇源县地区空气气体成分含量进行实验探究。(设计实验)实验小组同学通过老师的帮助,共同设计了如图的实验装置,气体压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和数据处理软件相结合,可用于检测密闭体系内气压变化,并将气压变化以数字、曲线等多种形式通过计算机实时显示出来。(查阅资料)一般火山喷发地区空气体积含量为:二氧化碳10%,氧气10%,氮气70%,其它气体10%。金属镁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镁,金属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镁和固体碳单质,金属镁与氮气反应生成固体氮化镁。其它气体比较稳定,一般不参加反应。(数据分析)①第一小组使用药品为红磷,对肇源县地区空气气体成分探究,实验结束后,整理数据如下:(注:集气瓶容积为100mL)实验次数12345进入瓶中水的体积约(mL)1819202018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得肇源县地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②第二小组使用药品为金属镁,对火山喷发地区的空气中气体成分探究,假设此地区与(查阅资料)中给定的火山喷发地区的空气含量比较相似,那么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约为mL。③第一小组实验分析,图2中BC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导致DE段气压变化的情况是下列哪种可能。A红磷过量B打开弹簧夹C室温下降D红磷不足(实验结论)肇源县地区空气质量接近正常大气气体含量,火山地区空气质量差。【答案】19;90;反应放热导致气体膨胀,气压增大;氧气被消耗,且装置逐渐冷却到室温;B【解析】①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多次实验求平均值可得:肇源县地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9%;②金属镁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镁,金属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固体氧化镁和固体碳单质,金属镁与氮气反应生成固体氮化镁。火山喷发地区空气体积含量为:二氧化碳10%,氧气10%,氮气70%,其它气体10%。故参加反应的气体占空气总体积的90%,因为集气瓶的容积为100mL,故空气的总体积为100mL,则反应消耗的气体的体积为90mL,故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大约为90mL;③第一小组实验分析,图2中BC段急剧增大的原因是反应放热导致集气瓶内气体膨胀,气压增大;CD段气压逐渐减小的原因是反应消耗了氧气,且装置逐渐冷却至室温;导致DE段气压逐渐恢复至大气压的情况是打开弹簧夹,水倒流进入集气瓶,填充了消耗的气体所占体积,故答案为:B。9.某研究性小组取100mL饱和Ca(OH)2溶液做导电性实验,如图所示。观察到烧杯中电极处产生大量气泡,此外还发现一个异常的现象:石墨电极附近出现浑浊现象。(1)灯泡发亮,说明Ca(OH)2在水中会解离出(填一种离子符号即可)等离子。(2)烧杯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3)提出问题:什么原因导致出现浑浊现象?(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是由于饱和Ca(OH)2溶液通电后,水的减少所致。猜想2:可能是由于饱和Ca(OH)2溶液通电后,放热使溶液温度升高导致固体Ca(OH)2析出所致。(设计实验)①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1不成立: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