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案设计_第1页
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案设计_第2页
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案设计_第3页
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案设计_第4页
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方案设计TOC\o"1-2"\h\u31932第1章研究背景与意义 4316001.1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443831.2信息安全保障需求 424478第2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理论框架 5140002.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述 5220722.1.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念 510442.1.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目标 594942.1.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成要素 547342.2国内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5103502.2.1国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676362.2.2国内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现状 6253282.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原则 67382.3.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6306352.3.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6297332.3.3政策引导、技术创新 692562.3.4管理与技术相结合 6168892.3.5国际合作、共同发展 617510第3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目标与策略 6146403.1构建目标 6306113.1.1完整性:保障网络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删除或泄露。 6295263.1.2可用性:保证网络系统在遭受攻击时仍能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持续、可靠的服务。 6296263.1.3保密性:保证敏感信息不被未授权用户访问,防止信息泄露。 636373.1.4可控性:对网络系统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信息传播的可控性。 7183703.1.5抗抵赖性:保证网络行为的可追溯性,防止用户抵赖其行为。 7113463.1.6可恢复性:在遭受攻击或故障后,网络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 716413.2构建策略 7282843.2.1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政策和标准,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法律依据。 7271773.2.2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协同防护机制。 7221793.2.3技术防护: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 7166743.2.4安全管理: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审计、风险评估和监控,保证网络系统安全运行。 7180633.2.5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加强对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风险。 7106243.2.6应急响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降低损失。 784973.2.7信息共享与协作:加强与国内外网络安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网络安全信息,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 7107513.2.8持续改进:根据网络安全形势变化,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72982第4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总体设计 7203304.1总体设计原则 7294774.1.1全面性原则:从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技术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保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 7325944.1.2分级保护原则:根据网络安全行业的特点,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级保护,保证关键信息资源得到重点保障。 7264674.1.3动态调整原则: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8290134.1.4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长期发展,保证技术、管理和人员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854424.2总体架构设计 829774.2.1组织架构设计: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包括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信息安全技术支持部门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8193914.2.2管理架构设计:制定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操作流程等,保证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序进行。 811854.2.3技术架构设计:采用分层、分模块的设计思想,构建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技术体系。 814004.3技术路线选择 8314714.3.1防护技术: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防护技术,实现对网络和主机的安全防护。 88374.3.2加密技术:运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8322604.3.3安全审计技术:通过安全审计系统,对网络、主机和应用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 8104224.3.4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实时感知,为信息安全决策提供支持。 854374.3.5安全运维管理技术:采用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对网络安全设备、系统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安全运维效率。 844784.3.6云安全与大数据安全技术:针对云计算和大数据场景,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保障信息安全。 845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策略设计 8202255.1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概述 95935.2边界防护策略 9306365.2.1防火墙策略 9239755.2.2入侵检测与防御策略 9158115.2.3虚拟专用网络(VPN)策略 9314145.3内部网络防护策略 9127305.3.1访问控制策略 9291855.3.2安全审计策略 9134135.3.3恶意代码防护策略 925645.3.4数据保护策略 932628第6章数据安全保护策略设计 1056766.1数据安全保护策略概述 1079676.2数据加密策略 10180186.2.1数据加密原则 10199566.2.2数据加密范围 10133486.2.3数据加密措施 10276636.3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1085206.3.1数据备份策略 11218526.3.2数据恢复策略 11158266.3.3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 1113961第7章应用安全防护策略设计 11137067.1应用安全防护策略概述 11160757.2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 1128667.2.1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 11155357.2.2输入验证 11139707.2.3会话管理 12262497.3应用程序安全防护策略 12255217.3.1代码安全 12213137.3.2安全配置 12258367.3.3安全审计 1237177.3.4应用层防火墙 1214041第8章安全管理策略设计 12193828.1安全管理策略概述 12112738.2安全管理制度设计 1353788.2.1制定安全政策 13184798.2.2安全组织架构 131398.2.3安全培训与教育 13197728.2.4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139098.2.5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 13210848.2.6信息安全事件管理 13317078.3安全运维管理设计 13153698.3.1网络安全管理 1326108.3.2系统安全管理 13259968.3.3应用安全管理 13276968.3.4数据安全管理 1439998.3.5安全运维流程 14150878.3.6安全监控与预警 141300第9章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设计 14234499.1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概述 14116839.2安全防护技术 1465059.2.1访问控制技术 14185199.2.2加密技术 14238049.2.3防火墙技术 1446559.2.4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 15212149.3安全检测与响应技术 157469.3.1安全漏洞扫描技术 1591349.3.2安全态势感知技术 15228119.3.3安全事件响应技术 15128919.3.4安全审计技术 1514326第10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施与评估 151465710.1实施策略与步骤 152777110.1.1实施策略 15951910.1.2实施步骤 162377410.2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61782110.2.1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63184810.2.2指标体系内容 162550310.3效果评估与优化建议 161206610.3.1效果评估 16750610.3.2优化建议 16第1章研究背景与意义1.1网络安全现状分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亦日益突出,网络攻击手段不断翻新,攻击范围持续扩大,给国家安全、企业利益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当前网络安全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攻击手段多样化。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勒索软件、钓鱼攻击等层出不穷,攻击者利用系统漏洞、人员疏忽等手段进行非法侵入。(2)网络攻击目标广泛化。不仅涉及企业等关键基础设施,还包括普通网民的个人信息安全。(3)网络攻击技术专业化。网络攻击者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使得网络安全防护面临严峻挑战。(4)网络安全意识薄弱。许多单位和个人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网络安全事件频发。1.2信息安全保障需求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信息安全保障需求:(1)国家层面:保障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2)企业层面: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和客户隐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竞争力。(3)个人层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维护公民隐私权和财产权。(4)法律层面: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网络安全保障提供法律依据。(5)技术层面: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降低网络攻击成功的可能性。(6)教育层面:提高全社会网络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培养网络安全人才。通过构建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2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理论框架2.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是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本节将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概念、目标、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构建我国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支撑。2.1.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概念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指在信息网络环境下,为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信息安全,运用政策、法律、技术、管理等多种手段,构建的一个多层次、全方位、动态发展的安全保障体系。2.1.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目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是保证信息系统的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降低信息安全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环境。2.1.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成要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主要由政策法规、技术手段、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五个方面构成。2.2国内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现状本节将从国内外两个层面,分析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发展现状,为我国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借鉴和参考。2.2.1国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现状以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或地区为例,分析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发展历程、现状及特点。2.2.2国内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发展现状2.3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原则为构建适应我国网络安全行业发展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2.3.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建立国家层面的信息安全领导机构,实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保证信息安全工作的协调、高效推进。2.3.2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从全局出发,制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整体规划,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推进实施。2.3.3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发挥政策法规的引导作用,推动信息安全技术创新,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2.3.4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将管理与技术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2.3.5国际合作、共同发展积极参与国际信息安全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促进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健康发展。第3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目标与策略3.1构建目标为保证我国网络安全行业的信息安全,本章提出了以下构建目标:3.1.1完整性:保障网络系统中数据的完整性,防止数据被非法篡改、删除或泄露。3.1.2可用性:保证网络系统在遭受攻击时仍能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持续、可靠的服务。3.1.3保密性:保证敏感信息不被未授权用户访问,防止信息泄露。3.1.4可控性:对网络系统中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控制,保证信息传播的可控性。3.1.5抗抵赖性:保证网络行为的可追溯性,防止用户抵赖其行为。3.1.6可恢复性:在遭受攻击或故障后,网络系统能够快速恢复正常运行。3.2构建策略为实现以上构建目标,本章提出以下构建策略:3.2.1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完善的网络安全政策和标准,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法律依据。3.2.2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协同防护机制。3.2.3技术防护:采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3.2.4安全管理: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审计、风险评估和监控,保证网络系统安全运行。3.2.5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加强对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技能,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风险。3.2.6应急响应: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降低损失。3.2.7信息共享与协作:加强与国内外网络安全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享网络安全信息,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3.2.8持续改进:根据网络安全形势变化,不断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安全防护水平。第4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总体设计4.1总体设计原则为保证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具备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本章遵循以下总体设计原则:4.1.1全面性原则:从组织架构、管理流程、技术手段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保证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4.1.2分级保护原则:根据网络安全行业的特点,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级保护,保证关键信息资源得到重点保障。4.1.3动态调整原则: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应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4.1.4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长期发展,保证技术、管理和人员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4.2总体架构设计4.2.1组织架构设计: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组织体系,包括信息安全领导小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信息安全技术支持部门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关系。4.2.2管理架构设计:制定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政策法规、技术规范、操作流程等,保证信息安全管理的有序进行。4.2.3技术架构设计:采用分层、分模块的设计思想,构建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技术体系。4.3技术路线选择4.3.1防护技术: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防护技术,实现对网络和主机的安全防护。4.3.2加密技术:运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保障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4.3.3安全审计技术:通过安全审计系统,对网络、主机和应用等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4.3.4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安全态势进行实时感知,为信息安全决策提供支持。4.3.5安全运维管理技术:采用安全运维管理系统,对网络安全设备、系统和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安全运维效率。4.3.6云安全与大数据安全技术:针对云计算和大数据场景,采用相应的安全技术和解决方案,保障信息安全。通过以上技术路线的选择和实施,为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持。第5章网络安全防护策略设计5.1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概述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从边界防护和内部网络防护两个方面展开设计。网络安全防护策略旨在保证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防止各类网络攻击和信息泄露,为我国网络安全行业提供有力支持。5.2边界防护策略5.2.1防火墙策略(1)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等级,合理划分安全区域,设置相应的安全策略。(2)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深度检查,过滤恶意攻击、病毒等威胁。(3)定期更新防火墙规则,以应对新型攻击手段。5.2.2入侵检测与防御策略(1)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实时监控网络流量,识别并防御各类攻击行为。(2)对重要业务系统进行安全审计,分析潜在的安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防御措施。5.2.3虚拟专用网络(VPN)策略(1)对远程访问和跨地域互联实施VPN加密,保证数据传输安全。(2)采用双因素认证,提高VPN接入安全性。5.3内部网络防护策略5.3.1访问控制策略(1)实施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限制用户权限,防止内部数据泄露。(2)对关键业务系统实施访问控制,保证授权用户才能访问。5.3.2安全审计策略(1)定期对内部网络进行安全审计,发觉并整改安全隐患。(2)对关键操作和重要数据变更进行记录,以便追踪和审计。5.3.3恶意代码防护策略(1)部署恶意代码防护系统,定期更新病毒库,防止恶意代码传播。(2)对重要文件和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行为及时处理。5.3.4数据保护策略(1)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防止数据泄露。(2)制定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保证数据安全。通过以上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为我国网络安全行业提供有力保障。第6章数据安全保护策略设计6.1数据安全保护策略概述数据安全保护是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本章旨在针对各类数据安全风险,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数据安全保护策略。数据安全保护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加密、数据备份与恢复、数据访问控制、数据泄露预防等。以下将逐一展开论述。6.2数据加密策略6.2.1数据加密原则数据加密是保护数据安全的有效手段,其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数据加密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保证数据加密的合法合规性。(2)安全性:采用业界公认的安全加密算法,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3)易用性:数据加密过程应简便易用,不影响用户正常使用业务系统。6.2.2数据加密范围数据加密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传输加密:对网络传输中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2)数据存储加密:对存储在各类设备上的敏感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在存储过程中被非法访问。6.2.3数据加密措施(1)采用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相结合的加密方式,提高数据安全性。(2)根据数据敏感性,制定不同的加密策略,保证关键数据得到重点保护。(3)定期更换加密密钥,降低密钥泄露风险。6.3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6.3.1数据备份策略(1)定期备份:根据数据重要性和更新频率,制定定期备份计划,保证数据备份的及时性。(2)异地备份: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异地,降低数据因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3)多副本备份:对关键数据建立多个副本,提高数据备份的可靠性。6.3.2数据恢复策略(1)制定详细的数据恢复流程,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恢复数据。(2)定期进行数据恢复演练,验证数据备份的有效性和完整性。(3)在数据恢复过程中,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在恢复过程中被泄露。6.3.3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1)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2)定期检查备份设备,保证备份设备正常运行。(3)对备份数据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备份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第7章应用安全防护策略设计7.1应用安全防护策略概述本章主要针对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中的应用安全防护策略进行设计。应用安全防护策略是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应用层、应用程序等多个层面的安全防护。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应用安全防护策略,可降低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性。7.2应用层安全防护策略7.2.1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1)采用强认证方式,如双因素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等,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2)实施最小权限原则,为用户分配必要的操作权限,防止未授权访问。(3)定期审计用户权限,及时调整或回收不再需要的权限。7.2.2输入验证(1)对用户输入进行合法性、格式和范围校验,防止恶意输入导致的安全漏洞。(2)使用安全编码规范,避免常见的安全漏洞,如SQL注入、XSS攻击等。7.2.3会话管理(1)使用安全的会话管理机制,如协议、安全Cookie等,保护用户会话信息不被窃取。(2)设置合理的会话超时时间,防止会话被恶意占用。7.3应用程序安全防护策略7.3.1代码安全(1)采用安全编程语言和框架,如Java、Python等,降低安全风险。(2)对开发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减少代码漏洞。(3)定期进行代码审查,发觉并修复潜在的安全漏洞。7.3.2安全配置(1)根据业务需求,合理配置应用服务器、数据库等中间件,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2)定期更新和修复系统漏洞,保持系统的安全稳定。7.3.3安全审计(1)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审计,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2)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机制,对安全事件进行及时处置和记录。7.3.4应用层防火墙(1)部署应用层防火墙,对HTTP请求进行安全过滤,防止恶意请求。(2)根据业务需求,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如IP封禁、访问频率限制等。通过以上应用安全防护策略的设计,可提高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整体安全性,降低系统遭受攻击的风险。第8章安全管理策略设计8.1安全管理策略概述本章主要针对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安全管理策略进行设计,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策略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包括安全管理制度设计和安全运维管理设计两个方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策略,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全方位保障,降低安全风险。8.2安全管理制度设计8.2.1制定安全政策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络安全行业标准,制定全面的安全政策,明确组织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目标、责任和权限。8.2.2安全组织架构建立安全组织架构,明确各级安全管理人员职责,保证信息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8.2.3安全培训与教育开展定期的安全培训与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降低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风险。8.2.4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8.2.5安全审计与合规性检查开展安全审计和合规性检查,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及时发觉和纠正安全隐患。8.2.6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建立信息安全事件管理制度,明确事件报告、处理和追踪流程,提高应对信息安全事件的能力。8.3安全运维管理设计8.3.1网络安全管理制定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对网络设备、用户身份和权限进行严格管理,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8.3.2系统安全管理对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系统软件进行安全配置和优化,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8.3.3应用安全管理加强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包括应用系统开发、部署、运行和维护等环节,防止应用层面的安全漏洞。8.3.4数据安全管理制定数据安全策略,对数据进行加密、备份和恢复,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8.3.5安全运维流程建立安全运维流程,包括系统升级、补丁管理、日志管理等,保证安全运维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8.3.6安全监控与预警搭建安全监控与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网络和系统的安全状况,发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本章的安全管理策略设计,为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供有力的管理支持,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第9章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设计9.1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概述本章主要针对网络安全行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中的安全技术支撑体系进行设计。安全技术支撑体系是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安全防护技术、安全检测与响应技术等方面。通过构建完善的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对网络信息系统的全方位、多层次保护,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9.2安全防护技术9.2.1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是安全防护体系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权限控制、访问审计等。通过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保证信息系统资源仅被授权用户访问,防止非法用户入侵。9.2.2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安全保护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通过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9.2.3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网络边界防护的重要手段,通过设置安全策略,对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过滤,阻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9.2.4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通过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分析潜在的攻击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如报警、阻断等,以保护信息系统安全。9.3安全检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