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句式第一节代词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女、汝、尔、若、而、乃之、其、彼、夫单数和复数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第一节代词
代词的结构功能一般具有实词的特点:可以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但它们并不具有像一般实词那样的词汇意义,它们只有语法意义,即表示称代、指示、疑问等。在这方面,代词表现出虚词的特点。
人称代词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表示自称的,叫做第一人称代词;表示对称的,叫做第二人称代词;表示对第三者称呼的,叫做第三人称代词。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
“吾”、“我”、“予”、“余”都是第一人称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吾”多用于主语少用于宾语。“予”和“余”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如:①吾爱之,不吾叛也。②晋,吾宗也,岂害我哉!③尔何曾比予于管仲!④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一、人称代词朕
第一人称代词还有一个“朕”字,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规定为皇帝的专用自称,此后历代皇帝都沿用“朕”。在秦以前,一般人也可以自称为“朕”。如:⑤云将曰:“朕愿有问也。”⑥二嫂使治朕栖。
一、人称代词古人还有几个表谦称的词,似乎都可以对译为“我”,但不能据译文而说是第一人称代词。如:⑦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愧除矣。将军岂有意乎?”⑧于是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⑩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为老妾语陵,谨事汉王。汉王,长者也,无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11景公……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而死乎!”12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13秦伯……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女、汝、尔、若、而、乃都是第二人称代词,经常用于主语、宾语和定语。“女”和“汝”是两个字写一个词;在古书中“乃”也作“迺”,“乃”字用作第二人称代词本为少见,并常用为定语。如:一、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②优旃曰:“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③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④上曰:“若所追者谁?”⑤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⑥子丰有劳于晋国,余闻而弗忘。赐女州田,以胙乃旧勋。一、人称代词
古人还有几个表尊称的名词,有的似可对译为“您”或“你”,但不能因此说是第二人称代词。如:1、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3、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4、毛遂左手持槃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之、其、彼、夫在文言文中,可以称代第三者,语译为“他”、“她”、“他们”等;也可以用为定语,只指示不称代,语译为“这”、“那”。这就是说,它们和人称代词有一致之处,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据研究,上古汉语里没有第三人称代词,表述中需要时,就用指示代词指代其人。到中古时期,汉语才发展出了典型的第三人称代词——“他”。由于这几个词常常指代第三者,而且多指代人,姑且在这里介绍。一、人称代词之代词“之”字,可以称代人,也可以称代事物。称代人时,“之”主要用来称代第三者。如:①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②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③齐将攻鲁,鲁使子贡说之。一、人称代词之
“之”字所称代的对象,有时不是第三者,而是说话人自己,或是听话人。受其称代对象所制约,应语译为“我”或“你”。如:①诏召见黯,黯为上泣曰:“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②君曰:“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公孙鞅曰:“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一、人称代词之“之”字用作定语,具有指示作用,相当“此”,可语译为“这”。①桓公闻之,抚其仆之手曰:“异哉!之歌者非常人也。”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一、人称代词之
“之”字用作动词,有“往”、“去”的意思,常用作谓语动词,并可带宾语。如:①〔吴〕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②商君欲之他国。③王见之,曰:“牛何之?”一、人称代词其“其”字用作代词,可以称代人,也可以称代事物。称代人时,称代第三者。如: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②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③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据其栅。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一、人称代词其“其”所称代的对象,有时不是第三者,而是说话人自己,或是听话人。受其称代对象所制约,应语译为“我”或“你”。如:①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②臣愿悉言所闻,唯大王裁其罪。③〔苻〕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一、人称代词其“其”字用作代词,可以称代人,也可以称代事物。称代人时,称代第三者。如:①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②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③行六十里,夜至张柴村,尽杀其戍卒,据其栅。④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一、人称代词其“其”字用作定语,有的并无称代作用,只有指示作用,可语译为“那”。如: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③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一、人称代词其代词“其”的主要功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作定语,“其”字也能用作分句或主谓词组的主语。如: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③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巵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④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一、人称代词彼、夫用作代词,一般是远指指示代词,常用作定语,只有指示作用,可语译为“那”。如: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②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③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人称代词彼、夫也用作主语和宾语等,具有指示兼称代作用。“彼”字既可以指代事物,也可以指代人;“夫”字常用来指代人。“彼”、“夫”指代事物时,可语译为“那”,指代人时可语译为“他”、“他们”等。如: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⑤苏代曰:“王不若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使彼来,则置之鬼谷,终身勿出。”一、人称代词彼、夫⑥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⑦子皮曰:“〔尹何〕愿,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一、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的词形没有差别。要了解某一代词所称代的是单数还是复数,经常要靠上下文义辨识。语译时应该注意这一点。如: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一、人称代词单数和复数③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④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⑤此无异故,其谋臣皆不尽其忠也。一、人称代词在人称代词或人称名词之后,可以加一表示多数的名词,如:“等”、“属”、“辈”、“曹”、“侪”等,以表示多数。但要注意,这些词不等于现代汉语的“们”。如:⑥人主闻之,曰:“令〔东方〕朔在事无为是行者,若等安能及之哉!”⑦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一、人称代词
⑧栾子因相谓曰:“为公者必利,不为公者必害,吾曹何爱不为公?”⑨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⑩后十年,陈涉等起义,〔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11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伦也。12自是以来,诸用秦者,皆应、穰之类也。一、人称代词第一节代词二、指示代词此、斯、兹是然否者所他(它、佗)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二、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是指代事物(包括人)、行为和性状的词。有近指指示代词、远指指示代词、旁指指示代词。此、斯、兹都是近指指示代词,经常用来指代事物,用于主语、宾语和定语,可语译为“这”。如:①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②广曰:“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④信不叛君,知不害民,勇不作乱。失兹三者,其谁与我?二、指示代词是“是”字用为代词,是个近指指示代词,常用于主语、宾语和定语。用于主语和宾语时,有指示兼称代的作用;用于定语,只有指示作用而无称代作用;都可语译为“这”。如:①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③是心足以王矣。二、指示代词是“是”字也可以指代人,可语译为“这人”、“这些人”,也可以语译为“他”、“她”、“他们”等。如:④巫行视人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⑤非尽族是,天下不安。⑥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⑦非尽族是,天下不安。⑧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二、指示代词是指示代词“是”字,常同介词组成介宾词组用作状语和补语。如:⑨军中自是服其勇也。⑩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11景公为是省于刑。12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吾惛,不能进于是矣。14吾尝疑乎是。二、指示代词
是
“于是”、“由是”、“是以”常用于句首,有表示分句、句子或段之间起关联作用的,可以看做连词。如:15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16〔徐〕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17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是指示代词“是”字用作谓语的:宣子曰:“齐桓、晋文不亦是乎?”形容词“是”字用作谓语的: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动词“是”字用作谓语的: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二、指示代词然
“然”字也是个近指指示代词。从其结构功能看,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常用作谓语,可以被副词修饰限制。它所指代的,要靠上文或语言环境了解。其作用相当于“如此”,可语译为“这样”。如:①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二、指示代词然③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史记·滑稽列传)④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史记·汲郑列传)⑤今秦之攻齐则不然,倍韩魏之地,过卫阳晋之道,径乎亢父之险,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比行,百人守险,千人不敢过也。(史记·苏秦列传)二、指示代词“然”字单说时,可以表示应答,一般叫做应答之词,可语译为“是的”、“是这样”。但从其结构关系和表达作用上看,仍是指示代词,其语法特点同上述现象没有差别。只是在对话中省略了主语,“然”字用作谓语。如:⑥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⑦(孟子)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二、指示代词
“然”字用作谓语,后边也能有宾语,“然”字是按意动用法使用的,表达为“以××为然”的意思。如:⑧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阬者。⑨于是〔韩〕信然之,从其计,遂渡河。“然”字可以用于“以为”之后作宾语,实际是“以××为然”的省略。如:⑩昭阳以为然,解军而去。11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二、指示代词
否
“否”字与指示代词“然”字的语法作用相似,常用于谓语,也有用于宾语、定语的,不用于状语。“否”字自己没有什么具体意思,单独使用的与其上文有关内容相应,和动词、形容词或代词联合使用的所表达的意思是所联合的意思之反。如:二、指示代词否
①齐侯曰:“鲁人恐乎?”对曰:“小人恐矣,君子则否。”②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③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④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⑤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⑥是人民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而诛罚不必其后也。二、指示代词否
“否”也像“然”字那样,可以用为应答之词,表示“不然”的意思。如:⑦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孟子·梁惠王上)⑧〔齐宣王〕又问儒者鼓瑟乎?〔匡倩〕曰:“不也。夫瑟以小弦为大声,以大弦为小声,是大小易序,贵贱易位。儒者以为害义,故不鼓也。”二、指示代词者“者”用为代词,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和动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数词、主谓词组、个别代词等相结合,组成“××者”,叫做“者”字词组,才能有所称代。
它可以称代人,也可以称代事物。这是“者”字不同于一般代词之处。因此有人叫它为特别的指示代词,有人说它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也有人说它是助词,“者”字词组具有名词性,用在句子中起一个名词的作用。如:二、指示代词①河滨之渔者争坻,舜往渔焉。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杨子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④人主有诱于事者,有壅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⑤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⑥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⑦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者二、指示代词者一般情况下,名词不能与代词“者”字结合为“者”字词组,但有的可以活用为动词,那就和动词与“者”字相结合是一样的了。如:⑧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⑩历山之农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甽亩正。二、指示代词者“者”字词组用于判断句谓语,有的应该特别注意“者”字词组的特点,在理解其结构关系的基础上理解其内容,否则可能把“者”字误解为语气助词,对句子内容的理解也必然有差异。如:11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13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二、指示代词所“所”字常用作指示代词,具有指示作用,很多时候也兼有称代作用。“所”字经常用于动词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前,组成“所”字词组,在句子中充当一个成分。这是“所”字不同于一般代词之处。因此有人把它叫做特别的指示代词,有人说它是起辅助作用的代词,也有人把它叫做助词。“所”字词组用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作定语。
二、指示代词所“所”字指示中心词,只有指示作用,没有称代作用。①郑君已立太子矣,而有所爱美女,欲以其子为后,夫人恐,因用毒药贼君杀之。②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③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④〔张〕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二、指示代词所“所”字词组和代词“者”字结合,也构成“者”字词组。同“所”字词组用作定语的比较,基本上是相同的。“所”字有指示中心词的作用,没有称代作用。如:⑤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⑥上曰:“若所追者谁?”⑦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⑧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二、指示代词所“所”字词组直接用于主语、谓语、宾语等,起一个名词的作用,表示“所”字词组及其动词行为对象的内容,指称人或事物。“所”字具有指示兼称代的作用。如:⑨其所欲同,其所为异。⑩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11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二、指示代词所12失所长,则国家无功;守所短,则民不乐生。13民之所誉,上之所礼,乱国之术也。14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1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16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二、指示代词所17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18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19〔项〕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20公曰:“吾闻上君所与居,皆其所畏也:中君之所与居,皆其所爱也;下君之所与居,皆其所侮也。寡人虽不肖,先君之人皆在,是以难之也。”21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二、指示代词所由“所以”等构成的“所”字词组,其后也可能出现中心词——名词或代词“者”字,那个中心词就是“原因”、“根据”等具体内容,“者”字就称代“原因”、“根据”等。如:2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23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24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二、指示代词他“他”也写作“它”、“佗”,是旁指指示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他”或“它”完全不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所谓旁指,是指代一定范围之外的事物,很像现代汉语的“旁”、“别”似的。如:①王顾左右而言他。②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③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④赵旃以其良马二,济其兄与叔父,以他马反,遇敌不能去,弃车而走林。二、指示代词第一节代词三、疑问代词谁孰何曷奚胡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恶安焉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就疑问之所在提出疑问的词。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奚、胡、恶、安、焉等。谁“谁”主要是就人提出疑问的词,即问人的疑问代词;有时也就事物提出疑问,即问事物。能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等。如:①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②公曰:“大师谁撞?”③子为元帅,师不用命,谁之罪也?④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⑤子墨子曰:“吾将上太行,驾骥与羊,子将谁驱?”三、疑问代词
孰“孰”是能就人提出疑问、也能就一般事物提出疑问的词,即又能问人又能问一般事物的疑问代词。经常用作主语,指人的可以用“谁”对译,指一般事物的可用“哪”、“哪个”、“什么”等对译。如:①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②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③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④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⑤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三、疑问代词
孰“孰”字有时和介词“与”字结合为“孰与”,用作状语,可语译为“和谁”。如:⑥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⑦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三、疑问代词
何
“何”字的使用范围较广,经常用来问事物,问性状、原因,也用来问人,但少见。能用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用作主语的少见。可语译为“什么”、“怎么”、“为什么”等。如:①公曰:“何贵,何贱?”②陈轸曰:“异贵于此者何也”③今夫子所贤者何也?所高者谁也?今何以卑汙长者?④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⑤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⑥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三、疑问代词
何
“何”字也常同介词结合为介宾词组,用作状语。由于它是疑问代词,常常位于介词之前。如:⑦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⑧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⑨何由知吾可也?三、疑问代词
何“何故”、“何时”是“何”字用作定语的偏正词组,常用作状语。如:⑩晋侯问于师旷曰:“石何故言?”11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三、疑问代词
何“何”字可以同“如”、若”、“奈”结合,组成“何如”、“如何”、“何若”、“若何”、“奈何”等常用词组,使用起来同单词的作用很相近,有人称之为“熟语”。可以用作谓语、定语、状语,可语译为“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如:12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13上曰:“汲黯何如人哉?”14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三、疑问代词
何15伤未及死,如何勿重?16子观越王之志何若?17此为何若人?18晏子曰:“子将若何?”19楚辟,我衷,若何效辟?20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21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三、疑问代词
何
“如”、“若”、“奈”同“何”字之间还可以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组成“如××何”、“若××何”、“奈××何”。常用于谓语的位置,一般可语译为“对××怎么样”或“把××怎么样”。如:2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23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三、疑问代词
何24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25会〔公叔〕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三、疑问代词
何“如之何”,“若之何”用作状语时,不能像用作谓语时那样理解。这里“之”字没有作用,无所称代,整个词组应像一个单词那样理解,用来反问原因。可语译为“怎么”、“为什么”。如:26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27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三、疑问代词
曷“曷”字表示疑问,可用作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定语和状语。可语译为“什么”、“哪里”、“怎么”等。如:①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②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③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死不顾,亦曷故哉?④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三、疑问代词
奚
“奚”字表示疑问,可以用作宾语(包括介词的宾语)、定语和状语。可语译为“什么”、“怎么”、“为什么”等。如:①“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②许子奚为不自织?③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④今朝至暮变,暮至朝变,十日而海内毕矣,奚待期年!三、疑问代词
奚
“奚”字可以同“如”、“若”结合为“奚如”、“奚若”,其作用似“何如”、“何若”,但少用。用作谓语,可语译为“怎么样”。如:⑤俄而王果与犀首计,曰:“吾欲攻韩,奚如?”⑥当皆法其父母奚若?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若皆法其父母,此法不仁也。三、疑问代词
胡“胡”字表疑问,可以用作状语,也可以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可语译为“为什么”、“怎么”、“什么”等。如: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三、疑问代词
恶“恶(wū)”字表疑问,可以用作状语,也可以同介词“乎”字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可语译为“怎么”、“哪里”等。如:①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而闻乎?”②学恶乎始,恶乎终?三、疑问代词
安“安”字表示疑问,可以用作宾语,常用作状语,还可用于“所”字前作定语,可语译为“哪里”、“什么”、“怎么”等。如:①帝曰:“今安在?”对曰:“在宫府门外。”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③王夫人病甚,人主至自往问之,曰:“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三、疑问代词
焉“焉”字表示疑问,常就处所提出疑问,常用作状语。可语译为“哪里”、“怎么”。如: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姜氏欲之,焉辟害?三、疑问代词
第一节、代词四、无定代词或莫思考与练习(十七)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或”和“莫”是古代汉语所特有的无定代词。现代汉语没有,应该给予注意。四、无定代词或
“或”字用作无定代词,只作主语,表示“有的人”、“有人”、“有某事物”的意思。如: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③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④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四、无定代词或
在“或”后出现名词、“者”字词组的,在“或”前出现能愿动词、副词或介宾词组的,不是无定代词,是动词,表示部分存在,可语译为“有”。如:⑤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黯见,上不冠不见也。⑥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⑦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四、无定代词莫“莫”字用作否定性的无定代词,只作主语,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某事物”的意思。如:①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②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③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④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⑤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四、无定代词莫⑥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馀皆莫敢对。⑦二三子何为莫出?四、无定代词莫“莫”字也用作副词,作状语,表示否定。如:⑧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⑨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⑩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四、无定代词思考与练习(十七)一、下列例句中标“·”号的是什么词或词组?用作什么成分或起什么作用?可语译为什么?二、把标横线的部分作句法结构分析。三、语译下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第二节副词曾、尝方、适且竟但(亶)、特、徒、弟(第)稍、少、略、颇益良几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乃(廼)相固亟盖殆(不、弗、毋、勿、无、未、非、微)思考与练习(十八)第二节副词
副词经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也在用为判断句谓语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作状语,也有用作补语的。根据作用的不同,副词可分为表示时间、范围、程度、关联、情态、语势、否定、谦敬等。副词的数量较多。曾、尝“曾”、“尝”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已经过去,可语译为“曾经”。如:①虏曾一入,〔魏〕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②孟尝君曾待客夜食。③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④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曾”字用为副词,还可以表示行为是意料之外的,或已经达到某种限度,读zēng。可语译为“竟然”。如:⑤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⑥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曾、尝
“方”、“适”用为副词,作状语,“方”表示行为、性状正在进行或持续,而“适”字表示两种行为之间的联系或相合。可语译为“正”、“正在”、“正好”。如:①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②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③已故到谯,适值佗见收,匆匆不忍从求。④盐渎严昕与数人共候佗,适至,佗谓昕曰……方、适“方”、“适”都可以表示行为发生在不久之前,可语译为“刚”、“刚才”、“刚刚”。如:⑤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⑥荆适有谋,侏儒常先闻之以告惠文君。方、适
“方”字还常用为介词,如“方今”、“方此时”,“方”可语译为“当”、“正在”等。
“适”字还常用为动词,如“使五尺之童适市”,“适”可语译“往”、“到……去”。方、适
“且”字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下一步如何。可语译为“将”、“将要”、“暂且”、“姑且”、“将近”。如:①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②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③今晋虽无德,未有大罪,愿陛下且按兵积谷,以待其衅。④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且
“竟”字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事件终结的时间,可语译为“终于”、“到底”等。如:①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竟“竟”字用为副词,还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可语译为“竟然”。如:③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阬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④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陈〕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竟
“但(亶)”、“特”、“徒”、“弟(第)”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较小的范围。可语译为“只”、“仅”、“只管”等。如:①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②苏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还,亶为典属国。③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但(亶)、特、徒、弟(第)⑤诸侯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⑥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⑦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⑧〔邓〕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但(亶)、特、徒、弟(第)特、徒“特”、“徒”用作状语,受其前后文的制约,也可以语译为“空”、“白白地”、“徒然”。如:⑨王必曰:“三国固且去矣,吾特以三城送之。”⑩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稍”、“少”、“略”、“颇”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程度较轻或情况简略,具体语译各有特点。如:①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而虏魏王,屠大梁。②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③太后之色少解。④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稍、少、略、颇⑤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⑥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⑦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⑧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稍、少、略、颇
但在有的古书用例中,“颇”有表示“很”的意思,这个意义一直留存于现代汉语。读古书时应注意区别。如:⑨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⑩〔李〕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
在《史记》一部书中,“颇”字的两个意思都在用,阅读时,更应注意。用为“约略”、“稍微”意思的较多。稍、少、略、颇
“益”字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程度进一步深化,重点在前后比较。可语译为“更加”、“越发”等。如:①〔许〕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②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③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益有时也表示程度或进程的渐进,可语译为“渐渐”、“逐渐”等。如:④〔苏〕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⑤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益“良”字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程度高,可语译为“很”、“甚”。如:①美志不遂,良可痛也。②于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良“良”字用为副词,也表示事实确凿可信,可语译为“的确”、“真是”等。如:③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
④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良
“几”字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接近某种情况,可语译为“几乎”、“差一点”、“将近”等。如:①伍子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②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几
“几”字还用为动词,有“接近”、“差不多”的意思。用作数词,读jǐ,是“多少”的意思。如:④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⑤曰:“子来几日矣?”几
“乃”也写作“廼”,常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之间的关联。根据前后文,可以语译为“就”、“竟”、“却”、“才”、“仅”、“只”等。如:①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②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③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乃④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⑤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⑥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⑦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⑧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乃”字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作状语,仍有关联作用,表示该判断与前文所谈内容之间的关联,同时也有加强语势表示确认的作用。如:⑨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⑩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11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12臣廼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所以不报者,以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乃
“相”字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相关事物在同一行为变化上的关联。可语译为“互相”。如:①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②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③夫山居而谷汲者,鹽腊而相遗以水。
相副词“相”字,有的也用偏义,即只表示有关双方之中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如:④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⑤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相
“固”字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本来如此或理当如此,可语译为“本来”、“固然”等。如:①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②一人之蛇成,夺其巵,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③丈人笑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仁陷于愚,固君子所不与也。”固
副词“固”字有表示态度坚决的,可语译为“坚决地”。如:④平原君乃免冠谢,固留公子。⑤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固
“亟”字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急促紧迫。可语译为“急速”、“赶快”。如:①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②中山可伐也。君不亟伐,将后齐、燕。亟副词“亟”字又读qì,表示行为变化的频率。可语译为“屡次”、“多次”。如: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④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亟“盖”字用为副词,作状语,有的表示推测或不十分肯定。可语译为“大概”、“大约”等。如:①仲尼之叹,盖叹鲁也。②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③然剧孟母死,自远方送丧,盖千乘。
盖副词“盖”字,有的有表示追述原因的作用。可语译为“原来是”、“大约”。如:④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⑤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⑥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盖
“殆”字用为副词,作状语,表示推测或不肯定。可语译为“恐怕”、“近乎”、“差不多”等。如: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②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③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殆
这一组,常用为表示否定的副词,用作状语,有的表示一般否定,有的表示禁戒,有的表示否定过去,各有自己的特性。如:不①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②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弗③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④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不、弗、毋、勿、无、未、非、微毋⑤〔韩〕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⑥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勿⑦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⑧休兵数年,因令人请地于韩,韩康子欲勿与。不、弗、毋、勿、无、未、非、微无⑨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⑩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11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之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12大国制义以为盟主,是以诸侯怀德畏讨无有贰心。不、弗、毋、勿、无、未、非、微未13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14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15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不、弗、毋、勿、无、未、非、微非1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17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18令尹贵矣,王非置两令尹也。19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不、弗、毋、勿、无、未、非、微微20车马有行色,得微往见跖邪?21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弗、毋、勿、无、未、非、微思考与练习(十八)一、标“·”号的是什么词?同哪个词或词组发生结构关系?可语译为什么?二、语译下文,并把标横线的部分作结构分析。
第三节介词于乎以为与因诸思考与练习(十九)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第三节介词
介词经常要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这是古今汉语基本相同的。但古代汉语又有自己的某些特点。在古代汉语里,同一个介词往往因为前后文的不同,用现代汉语理解,其表达的意思也不同,即同一个古代汉语的介词,往往要用几个甚至十多个现代汉语的介词去对译。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介词。“于”字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以作补语的为多见。表示处所、时间、范围、对象、比较等,可语译为“在”、“到”、“从”、“向”、“给”、“和”、“对”、“比”、“在××中”、“在××方面”等。于用作状语的。如:①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②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③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用作补语的。如:④癸酉,师陈于鞌。⑤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⑥赵氏求救于齐。于⑦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⑧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⑨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⑩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1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于“于”字的语译较多,好似含义丰富,实际并非如此。“于××”作为一个介宾词组是对译的基础,同时又受和“于××”直接结合的动词或形容词所制约。简单地说,是“于”字的前后文直接影响着“于”字的语译。上述各例都是这样,再举两例比较说明。如: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1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恐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于不能认为是固定的,也可见到“于××”用于形容词后不表示比较的,实际也受前后文影响或制约。如:14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15是以君子笃于礼而薄于利。于“于”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其宾语一般不能省略,而介词“于”字却常可省略。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能省略,因而对译时要根据前后文选择适当的介词添加上。如:16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17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18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19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于
“乎”字用为介词,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前后作状语或补语,以作补语为主,作状语的少见。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介词“于”字基本上相同,但使用范围要窄很多。如:①魏宣子肘韩康子,康子践宣子之足,肘足接乎车上,而知氏分于晋阳之下。②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③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乎④吾尝疑乎是。⑤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⑥学恶乎始,恶乎终?乎
“以”字是个常用的介词。它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等组成介宾词组,经常用作状语,也用作补语。表示方式、凭借、原因、处所、时间等。“以”字可语译为“用”、“凭借”、“因”、“按”、“把”、“率领”、“在”等。①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②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时东南风急,〔黄〕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馀船以次俱进。以用作补语的。如:⑤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⑥先帝知臣谨慎,故临终寄臣以大事也。⑦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以“以”字也是个使用范围比较广的介词,像介词“于”字一样,对译起来是受前后文制约的。上述各例都是这样,再举几例比较说明。如:⑧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⑨此天以君授孤也!⑩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1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以
由“以”组成的介宾词组,常见有三种变化。介词“以”的宾语可以前置。如:12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13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以介词“以”的宾语,常有省略的。如:14
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15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以介词“以”字也有省略的。如:16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17妾又闻王者出师,必上观天道,下顺人心。今人心既不然矣,请验之〔〕天道。以
“为”字常用为介词,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词组,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替代、原因、对象等。可语译为“替”、“给”、“因为”、“对”等。如:①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③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为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⑤君之楚,将奚为北面?⑥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⑦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⑧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
“与”字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较多,常见有用作介词的,有用作连词的,有用作语气助词的,有用作动词的。虽有阳平声、上声、去声之别,但基本上不能用来区别词性。要明确知道是什么词,表示什么意思,离开其特定的语法结构,离开其前后文,是不可能的。
与“与”字用为介词,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成介宾词组,用作状语,表所同。“与”字可以语译为“和”、“同”、“跟”等。如:①秦伯说,与郑人盟。②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③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④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⑤与魏质以安其心,从韩而伐赵,赵虽与齐为一,不足患也。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与
由“与”字组成的介宾词组,有两种结构变化:一是“与”字的宾语前置,一是“与”字的宾语省略。
与
介词“与”字的宾语前置的有:疑问代词作“与”字宾语的,一般要前置;为了强调,也可以前置。如:⑦使襄子于晋阳也,令不行,禁不止,是襄子无国,晋阳无君,尚谁与守战?⑧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与介词“与”字宾语省略的。如: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⑩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与
介词“与”字同连词“与”字,用在动词前时,不太好区分,这里从结构特点上略作说明,用作辨识的参考:1)介词要求组成介宾词组,有的介词的宾语可以省略。连词所连接的前后双方不能省略一方。2)代词“之”字不用于主语,当然也不应该同另外的名词、代词等组合为联合词组作主语。3)介词前有副词、能愿动词、连词等是常见现象,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之前不存在这种情况。4)介词的宾语,在特定的条件下有前置的,而表示联合关系的连词所连接的一方不可能有这样结构。5)结构上没有什么特点的,参考其上下文,有的也可以得到确认。11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渚、江南。12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王伤其目。与
“因”字用为介词,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表示原因、凭借等。可语译为“因为”、“趁着”、“根据”等。如:①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②今陛下因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③魏往年大破于齐,诸侯畔之,可因此时伐魏。④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因
介词“因”的宾语常常省略。省略后表原因的可语译为“因而”,不必添出宾语;表凭借的语译时一般还要添出宾语。如:⑤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⑥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⑦滕公留朱家饮数日,因〔〕谓滕公曰:“季布何大罪,而上求之急也?”因“诸”字本不是一个介词。它有两个合音词的用法:一是“之于”的合音,一是“之乎”的合音。从合音考虑,把它附在这里介绍。“诸”字用于动词和作补语的介宾词组的宾语之间,其作用等于“之于”。其中的“之”字是动词的宾语,“于”字是作补语的介宾词组的介词。从古音看,“诸”和“之”是双声,“诸”和“于”是叠韵,因而说,“诸”是“之于”的合音,也叫做合音词。诸如:①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②穆公访诸蹇叔。③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诸”字用于疑问句的动词之后,其作用等于“之乎”。其中的“之”字是动词的宾语,“乎”字是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古音,“诸”和“之”是双声,“诸”和“乎”是叠韵,因而说“诸”又是“之乎”的合音,也叫做合音词。如:④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⑤对曰:“闻彊氏授甲将攻子,子闻诸?”诸⑥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诸
“诸”字也有用为“之”或用为“于”的,比前二者少见。如:⑦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伯谓子桑:“与诸乎?”⑧仲几曰:“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⑨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⑩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诸思考与练习(十九)
一、标“·”号的词是什么词?说说各在其所在句中的语法功能,可语译为什么?二、语译下文,把标横线的部分作结构分析。
第四节连词而以且则然则然而虽然然思考与练习(二十)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第四节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和词(包括词组)、分句和分句、句子和句子或段与段的,表示所连接部分之间具有某一特定的关系。古代汉语中的连词,大部分可以从对译的角度理解。连词“而”字在古代汉语中,使用得比较多,也相当灵活:常用于作谓语的两个动词、形容词之间或词组的组成成分之间,用于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也常用于复句的分句之间,表示关联。“而”是一个使用范围很广的连词,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中有部分保留。
而而1、用于作谓语的两个动词(有宾语的包括宾语)、形容词之间或词组的组成成分之间的。①此四君者,皆明知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②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③先生能饮几何而醉?④老妇恃辇而行。⑤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⑥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2、用于状语和中心词之间的。
⑦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⑧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⑨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而而3、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⑩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11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12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13若我而不有之,彼恶得而知之?若我而不卖之,彼恶得而鬻之?14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夫许,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厌周德矣,吾其能与许争乎?1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6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17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而4、用于复句的分句之间的。如:18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19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20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2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而22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2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字也能用于句和句之间,其作用和用于分句之间的是相同的。而以
“以”字用为连词,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因果复句,一是用于连用的动词或形容词之间。1、“以”字用于因果复句,可语译为“因为”。如: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字用于连用的动词或形容词之间,表示关联。可语译为“用来”、“而”。如:③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④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⑤穿池沼,则欲其深以广也;为台榭,则欲其高且大也。以
“以”字用于存在动词“有”或“无”之后,构成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以××”、“无以××”。“以”字仍然是用作连用的动词之间的连词。如:⑥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晋独无有,何也?”⑦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固所不辞也。⑧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⑨河曲智叟亡以应。以它们的结构应该是:“有(或无)+〔宾语〕+
以+动词”,“有”或“无”的宾语经常省略,而形成了“有以××”、“无以××”句式。把“有”、“无”的宾语没有省略的句子拿来比较,就可以看到二者的同异。如:⑩吾侪小人,皆有阖庐以辟燥湿寒暑……11布衣相与交,无富厚以相利,无威势以相惧也,故求不欺之士。以
“且”字用作连词,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句子。基本上表示被连接的两部分之间具有平行关系,有的略有进层之义,有的有抉择之义,有的表示两事比较,实际都取决于被连接的双方内容之间的关系。据“且”字及其前后文,可语译为“而且”、“并且”、“一边××,一边××”、“况且”、“还是”、“尚且”等。
且且①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②公语之故,且告之悔。③舅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与豺狼争食?”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⑤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⑥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则”字用为连词,表示后者对前者的承接。它的使用范围较广,常在多种复句的分句间表示承接,也可以在句与句之间表示承接。
则则在叙述句中,“则”表示后分句对前分句的承接,也可以表示后句对前句的承接。“则”字可语译为“就”。①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②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③〔范增〕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座,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则“则”字可语译为“原来”、“已经”,但表示承接的意义就没有了。④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⑤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则
按断句的断句使用“则”字关联,表示对前边按句的承接。“则”可语译为“就”。所谓按断句,指在前的分句陈述情况,叫按句;最后的分句对在前的分句所陈述的内容加以判断或评议,叫断句;复合起来叫按断句。如: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而又与大国执雠,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⑦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则
在条件句的正句使用,“则”表示对前边的条件分句的承接。“则”字可语译为“就”。如:⑧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⑨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则在假设句的正句使用,表示对前边的假设分句的承接。“则”字可语译为“就”、“那么”。如:⑩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则
在因果句的正句使用,表示对前边的原因分句的承接。“则”字可语译为“就”。如:12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1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则在对比句的后一分句使用,表示对前一分句承接。“则”字可语译为“就”。如:1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1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则
在多重复句的几个复句关系中分别使用“则”字,也可能构成对比句。“则”字仍可语译为“就”。如:16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17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则
“然则”在上古不是一个词,是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的连用。“然”字是一个分句,指代前文所谈内容;“则”字表示“然”字与下文的关联,后文说明前文的当然结果。“然则”可语译为“这样就”或“既然这样,那么”。①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②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③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然则由于“然则”经常连用,后来已成为一个凝固的形式,可以认为是一个连词,可语译为“那么”。如:④曾子曰:“参也与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⑤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然则
“然而”在上古一般也应是两个词,是指示代词“然”与连词“而”的连用。“然”字指代其前文的内容,“而”字表示与后文关联,可语译为“这样但是”。如: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②不慕仁义而治强者,秦也;然而未帝者,治未毕也。
然而
由于“然而”经常连用,战国后期就发展为一个连词,表示转折,可语译为“但是”、“可是”等。如:③今有国者虽地广人众,然而人主壅蔽,大臣专权。是国为越也。④太子虽置,然而君之好色不已,所爱有子,君必爱之,爱之则必欲以为后,臣故曰太子未生也。然而
“虽然”在上古汉语里也不是一个单词,而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虽”字表示让步,与后文关联,“然”字就是让步分句,指代上文所谈内容。古代的“虽然”可语译为“虽然这样”。如:①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②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③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虽然
“然”字在上古也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可语译为“但是”、“可是”等。如:①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②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然思考与练习(二十)
一、标“·”号的词是什么词?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当语译为什么?二、语译下文,并把标横线的部分作结构分析。
第五节助词一、结构助词二、句首句中语气助词三、直陈句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四、疑问句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五、祈使句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六、感叹句常用的句尾语气助词七、句尾语气助词的连用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第五节助词一、结构助词之第四章语法(二)
———虚词和句式第五节助词
助词经常用于一定的结构之中,或用于句首、句中、句尾,其本身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稻米采购合同:供应商评估及质量控制条款
- 2024年度健身服务合同的会员权益与服务内容
- 2024年度大米品牌推广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游戏开发与授权运营合同
- 2024年度城市规划策划合同
- 2024年度灯光音响设备租赁合同:某演出公司与设备租赁公司的灯光音响设备租赁
- 超市仓储区优化改造方案
- 2024年度授权合同:某知名品牌授权某商家使用其商标的合同
- 航空旅客赔偿协议书
- 农村学校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 重大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劝学》《师说》
- 匠心筑梦成就出彩人生-大学生就业指导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 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生涯报告
- 火力发电厂施工图设计内容深度规定
- 污水处理厂EPC项目建设方案
- 酒店经理管理酒店运营
- AI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汽车eps行业国内外市场发展前景分析与投资风险预测报告
- 短视频运营实战:抖音短视频运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