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页
1.3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2页
1.3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3页
1.3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4页
1.3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核心必备基础必练能力提升核心必备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________、阶级和______的产生。2.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1)概况遗址______古城______古城地点浙江余杭山西襄汾距今时间约5300-4300年约4300-4000年阶级情况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阶级分化严重考古意义证实距今约5000年,__________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表明当时__________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2)意义: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__________的特征。私有制国家良渚陶寺长江下游黄河中游多元一体3.远古的传说(1)炎黄联盟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______打败炎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联盟在______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2)影响:炎黄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________,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近代以来,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3)禅让制:尧、舜、禹时期,首领传位给______之人。【易错字】良渚、陶寺、襄汾、涿鹿、禅让、尧阪泉涿鹿华夏族人文初祖贤德【建思维】基础必练1.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的玉器、漆器、象牙器、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具备()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良渚古城的公共工程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制作器物专业人员数量也很庞大,体现良渚时期拥有对人力和资源的强大组织协调能力。C2.(2024·武汉联考)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考古发现非常丰富,在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这说明当时()A.原始农业兴起发展B.青铜制作工艺高超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D.阶级分化比较明显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精美的玉器”“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可知,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当时社会的阶级分化比较明显,出现了贫富差距,故D正确;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原始农业兴起发展,排除A;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青铜制作工艺高超,排除B;题干材料仅反映良渚遗址,不能说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排除C。3.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在上述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材料反映出中国早期文明()A.只分布在北方地区 B.呈现多元一体特征C.体现出了阶级分化 D.领先世界其他地区【解析】据题干可知,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址中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发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中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B4.(2024·武汉月考)梁启超在《太古及三代载记》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族()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C.发祥地是长江流域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融合中形成【解析】根据“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梁启超认为华夏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不同民族经过长时间的交融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D5.(2024·天津期末)尧、舜、禹是通过禅让制被推举为首领的,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其门而不入”,依据他们的事迹可以概括出禅让制推举首领的原则是()A.只看才能

B.只看贡献C.血缘近亲

D.选贤任能【解析】尧、舜、禹是继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出现的首领,他们之间采用禅让制的方式推举首领,推举的标准是品德,原则是选贤任能。D能力提升6.(2024·武汉开学考)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1926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考古学家发掘出半枚炭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多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蚕蛹。据此可知,传说()A.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 B.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C.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后在该地考古发掘出半枚炭化蚕茧和石制、陶制蚕蛹,说明传说蕴含一定的历史信息和价值。B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文明的起源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中国学者从中国的实际材料出发,概括出了进入文明社会的三个标准: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贵贱分化;三是权利不对等,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摘编自王巍《探源工程所见西辽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材料二在(陶寺遗址)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从墓坑、葬具、随葬品等综合排比,可分大、中、小三类,分别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左右,大型墓的墓坑长3米多,有木棺,随葬品既丰富又精美,有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成套的彩绘木器和彩绘陶器,还有玉石礼器、工具、武器、装饰品以及整猪等,单座墓的随葬器物总数达一二百件。——摘编自《历史阅读理解》材料三炎黄时代也被称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筚路蓝缕、生生不息,留下了早期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文化轨迹……炎黄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祖文化、龙头文化,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李俊《炎黄文化与民族认同》(1)根据材料一,指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哪些。答:标志: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出现贫富、贵贱分化;出现王权、国家。(2)根据材料二你能够得出什么推论?得出这样推论的依据是什么?(写出一条推论和依据即可)答:推论1:社会的贫富分化(或阶级分化)明显。依据:墓葬分大、中、小。推论2: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依据:随葬品丰富又精美。推论3:可能出现了极大的贵族首领;可能出现了国王。依据:有不到1%的大型墓葬,是极少数人,不是一般贵族;随葬品非常丰富,证明墓葬主人生前地位极高。(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炎黄文化是“根祖文化”的原因,并分析近年来举办“寻根”活动的意义。答:原因: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后,许多部落归附炎黄部落联盟,这一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后来的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一是包括农业、手工业在内的生产发展,随之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随后贫富、贵贱分化;三是权利不对等,出现王权、国家……其中,国家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最主要的标志”可归纳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有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并聚集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分化不断加剧,出现贫富、贵贱分化;出现王权、国家。第(2)题,从材料二中墓葬分为大、中、小,可推出当时出现了贫富分化;根据材料二中彩绘蟠龙纹陶盘、土鼓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可推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手工业发展。从材料二占墓葬总数的不到1%的大型墓葬中,出现了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