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课件_第1页
《桃花源记》课件_第2页
《桃花源记》课件_第3页
《桃花源记》课件_第4页
《桃花源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桃花源记》陶渊明任务一:读文化常识1.再逢作者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2.读创作背景

本文约作于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极端黑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陶渊明因对当时政权不满却又无力改变,只好辞官归田,借助创作来抒发情怀。此文虚构了一个与当时污浊的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世界,以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任务二:读课文1.读读写写缤(bīn)纷(fēn)

豁(huò)然开朗屋舍(shè)俨(yǎn)然

阡(qiān)陌(mò)

黄发垂髫(tiáo)

怡(yí)然自乐邑(yì)人

间(jiàn)隔诣(yì)太守

问津(jīn)2.读一读,记一记出(1)不复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2)寻病终:副词“不久”。舍:(1)便舍(shě)船:离开。(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可译为“的”。(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为:(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介词,对、向。乃:(1)乃大惊:于是。(2)乃不知有汉:竟然。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2)遂迷:“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就”。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闻:(1)鸡犬相闻:听见。(2)闻有此人:听说。3.结合注释,翻译下列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①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根据翻译,背诵本段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根据翻译,背诵本段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根据翻译,背诵本段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根据翻译,背诵本段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背诵下列句子原文和翻译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4.简要复述课文,背诵课文一个渔人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他忽然看到了一片桃花林,桃花林非常美丽,渔人感到很奇怪,于是想走到桃花林的尽头。到了尽头,渔人看到一个山洞,进去后,发现是一个世外桃源。里面的人得知他的情况后,都很热情地招待他,并告诉渔人,他们是为躲避秦时的战乱来到这里的,都不知道外面经历了多少朝代。渔人离去时,桃花源中人让他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外面的人。而渔人在回去的途中处处做记号,回去后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太守。太守派人和他一起寻找,结果没有找到。南阳郡的刘子骥听说这件事后,计划寻找桃花源,结果也没有找到。他病终之后,便再没有人寻找桃花源了。任务三:细读课文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武陵渔人的行踪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具言了什么?桃花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朝代更迭,战争频繁,苛捐杂税,民不聊生为“外人”感到同情,为时代变化感到震惊

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报告太守,我发现一个好地方,那里

,真是个

的地方。小结:桃花源之美自然环境之美安静自足之美和平安定之美民风淳朴之美与世隔绝之美扑朔迷离之美任务四:问题探究1.本文是一篇虚构的作品,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效果,作者是如何描写“虚构”与“真实”的内容?开头结尾都有真实的人物:以武陵人的游踪为线索展开;南阳刘子翼桃花源中的生活图景是人间乡村常见之物村民丰年待客之道,热情好客的民风渔人“忘路之远近”、“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概括罗列桃花源之景,没有详细的描写2.结合课文及下面节引的《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讨论:“世外桃源”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者借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世外桃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俗淳朴,社会平等,没有战乱、压迫和苛捐杂税,人们自食其力,生活和美安乐。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3.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寄寓了作者的社会理想,你怎么评价这一社会理想?

①文中描写了一个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愿望。

②陶渊明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他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的。这种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但它又带有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能是一种幻想。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4.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