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1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2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3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4页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1.1.1 菱形及其性质1.经历探索、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2.能运用综合法证明菱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3.体会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概括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掌握菱形的性质 运用菱形的性质解决与菱形有关的问题 1.提问: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中相邻两边有何关系?学生回顾交流.2.教师出示生活中菱形的例子,引出这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学生活动:观察衣服、衣帽架和窗户等实物图片.教师:同学们,在观察图片后,你们能从中发现熟悉的图形吗?你们认为它们有什么样的共同

2、特征呢?学生1:图片中有八年级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与图1-1-1中的ABCD相比较,还有不同点吗?学生2:图片中的平行四边形不但对边相等,而且任意两条邻边也相等.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菱形的概念: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作菱形.想一想教师: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性质吗?学生:菱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教师:你认为菱形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吗?同学互相交流讨论.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菱形的性质,组长组织组员讨论,让尽可能多的组员发言,并

3、汇总结果.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启发同学们类比平行四边形,从图形的边、角和对角线三个方面探讨菱形的性质.对学生的结论,教师要及时评价,积极引导、激励学生.做一做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即用菱形纸折一折.教师:请同学们用菱形纸片折一折,并回答下列问题:(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对称轴之间有什么位置关系?(2)菱形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学生活动:分小组折纸,探索教师问题的答案.组长组织,并汇总结果.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折纸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学生研讨完毕,教师要展示、汇总学生的折纸方法以及相应的结论,以便于后面的教学.通过折菱形纸片

4、,得出以下结论:(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两条对称轴互相垂直;(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教师:通过折纸活动,同学们已经对菱形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要对菱形的第(2)(3)条性质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教师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证明.已知:如图1-1-2,在菱形ABCD中,AB=A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图1-1-2求证:(1)AB=BC=CD=AD;(2)ACBD.师生共析:菱形不但对边相等,而且邻边相等,这样就可以证明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了.因为菱形是平行四边形,所以点O是对角线AC与BD的中点;又因为在菱形中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

5、三线合一”来证明结论了.学生活动:写出证明过程,进行组内交流对比,优化证明方法,掌握相关定理.教师活动:书写板书.证明:(1)四边形ABCD是菱形,AB=CD,AD=BC(菱形的对边相等).又AB=AD,AB=BC=CD=AD.(2)AB=AD,ABD是等腰三角形.又四边形ABCD是菱形,OB=O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等腰三角形ABD中,OB=OD,AOBD,即ACBD.由上边的证明得出以下定理:定理:菱形的四条边相等.定理: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例题讲解图1-1-3例1如图1-1-3,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BAD=60,BD=6,求菱形的边长AB和对角线AC的

6、长.师生共析:因为菱形的邻边相等,一个内角是60,这样就可以得到等边三角形ABD,因为BD=6,所以菱形的边长也是6.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AOB;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OB=3,根据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OA的长度;再一次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即AC=2OA,求出AC.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书写解答步骤.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B=AD(菱形的四条边相等),ACBD(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OB=OD=12BD=126=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在等腰三角形ABD中,BAD=60,ABD是等边三角形.AB=BD=6.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OA2+

7、OB2=AB2,OA=AB2-OB2=62-32=33.AC=2OA=6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巩固练习】教材随堂练习补充练习:如图1-1-4,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12 cm,AC=6 cm,求菱形的周长.本节课应掌握: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作菱形.2.菱形的性质: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除此之外还有以下特殊性质:菱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两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菱形的四条边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课本习题1.1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1.1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1.1.1 菱形的判定1.探索并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积累经验,并能综合

8、运用,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2.经历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的意识和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发展有条理表达的能力.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菱形的判定方法. 菱形的判定方法的综合运用. 复习引入: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作菱形.2.菱形的特殊性质:(1)菱形是轴对称图形;(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菱形.思考(1):除了运用菱形的定义,你还能找出判断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的其他方法吗?猜想1:如果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

9、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已知:如图1-1-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互相垂直且交于点O.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又ACBD,BD所在直线是线段AC的垂直平分线,AB=BC,四边形ABCD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得出结论:判定定理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议一议已知线段AC,你能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一个菱形ABCD,使AC为菱形的一条对角线吗?小刚做法:如图1-1-7,分别以A,C为圆心,以大于12AC的长为半径作弧,两条弧分别相交于点B,D,依次连接A,B

10、,C,D,四边形ABCD看上去是菱形.你认为小刚的做法正确吗?你是怎样做的?图1-1-8学生:小刚的做法正确.还可以作AC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O,在MN上取OB=OD,依次连接A,B,C,D,四边形ABCD是菱形,思考(2):除了运用对角线,你还有其他判定菱形的方法吗?猜想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已知:如图1-1-9,在四边形ABCD中,AB=BC=CD=DA.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证明:AB=CD,BC=A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AB=BC,四边形ABCD是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得出结论:判定定理2四边相

11、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思考:这里的条件能否再减少一些呢?能否有三条边相等的四边形就是菱形了呢?猜一猜,并试着画一画.学生:动手操作,得到有三条边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菱形.做一做你能用折纸等办法得到一个菱形吗?动手试一试.你能说说小颖这样做的道理吗?学生:小颖这样做的道理,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例题讲解图1-1-6例2如图1-1-6,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点E,F,求证:四边形AFCE是菱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EFC(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1=2.EF垂直平分AC,AO=OC,AOE=COF=90.AOECOF(ASA),EO=FO

12、,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EFAC,四边形AFCE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例题讲解图1-1-10例3已知:如图1-1-10,在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O,AB=5,OA=2,OB=1.求证:ABCD是菱形.证明:在AOB中,AB=5,OA=2,OB=1,AB2=AO2+OB2.AOB是直角三角形,AOB是直角.ACBD.ABCD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1-11例4如图1-1-11,四边形ABCD是边长为13 cm的菱形,其中对角线BD为10 cm.求:(1)对角线AC的长度;(2)菱形ABCD

13、的面积.解:(1)四边形ABCD是菱形,AC与BD相交于点E,AED=90(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DE=12BD=1210=5(cm)(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AE=AD2-DE2=132-52=12(cm).AC=2AE=212=24(cm)(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2)S菱形ABCD=SABD+SCBD=2SABD=212BDAE=2121012=120(cm2).做一做图1-1-12如图1-1-12,两张等宽的纸条交叉重叠在一起,重叠部分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解:重叠部分ABCD是菱形.理由如下:过点A作AHBC交BC于点H,过点C作CQAB交AB于点Q.ADBC,ABCD,四边

14、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又SABCD=BCAH=ABCQ,且两张纸条等宽,AH=CQ,AB=BC.四边形ABCD是菱形.【巩固练习】1.用两个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纸片拼成的四边形是 ( ).A.等腰梯形 B.正方形C.矩形 D.菱形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两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B.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C.两条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D.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本节课应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1)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课本习题1.2,1.3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1.2 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1.2.1 矩形的性质 1

15、.了解矩形的有关概念,理解并掌握矩形的有关性质.2.经历探索矩形的概念和性质的过程,发展学生合情推理的意识;掌握几何思维方法.3.培养严谨的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合作的精神;体会逻辑推理的思维价值. 掌握矩形的性质,并会运用. 理解矩形的特殊性. 利用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教具做演示,使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变化,让学生注意观察.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思考:(1)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还是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是平行四边形.(2)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不变的是什么?学生:对边仍保持相等,对边仍分别平行.(3)在运动过程中四边形改变的是什么?学生:角的大小.角的大小在改变过程中有特殊值吗?学生:有特殊值90.这时的平

16、行四边形是什么图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另一类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矩形的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作矩形.想一想教师: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性质吗?学生: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邻角互补.教师: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学生: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两条对称轴.教师:你认为矩形还具有哪些特殊的性质?与同伴交流.学生:由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以及一个角变为90,可以得到该角的补角也是90,从而得到: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评析:实际上,在小学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四个角都是90,这里学生不难理解.教师活动:

17、用橡皮筋做出两条对角线,让学生观察这两条对角线的关系,并要求学生证明(口述).学生活动:观察发现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口述证明过程中充分利用三角形全等(SAS)来证明结论.口述:如图1-2-1,四边形ABCD是矩形,ABC=DCB=90,AB=DC.又BC为公共边,ABCDCB(SAS),AC=BD.由此得到以下定理:定理: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定理:矩形的对角线相等.议一议如图1-2-2,矩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E,那么BE是RtABC中一条怎样的特殊线段?它与AC有什么大小关系?由此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活动:观察、思考后发现BE是RtABC中斜边AC上的中线,且BE=12A

18、C.由此归纳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定理: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证明这个定理.已知:如图1-2-3,在RtABC中,BE是斜边AC上的中线.求证:BE=12AC.证明:如图1-2-3,分别过点A,C作BC,AB的平行线,两平行线交于点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又ABC=90,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连接ED.AC=BD.又BE是RtABC的斜边AC上的中线,点E是AC的中点,即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线段BE在线段BD上.BE=DE=12BD=12AC.师生回忆: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避免混淆).例题讲解例1如图1-2-4,在矩形

19、ABCD中,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AB=2.5,求这个矩形对角线的长.(投影显示)师生共析:利用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平分得到OA=OD,由于AOD=120,故而,可以发现ODA=30.又因为DAB=90,且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BD=2AB=5.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DAB=9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OA=OC=12AC,OB=OD=12BD(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OA=OD.AOD=120,ODA=OAD=12(180-120)=30,BD=2AB=22.5=5.【巩固练习】补充练习:1.已知:如图1-2-5,

20、从矩形ABCD的顶点C作对角线BD的垂线,其延长线与BA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E.求证:AC=CE.思路点拨:要证明AC=CE,可以考虑证明E=CAE.因为AE平分BAD,所以DAE=BAE,从图中发现CAE=DAE-DAC.另外一个条件是CEBD,这样过点A作AFBD于点F,则AFCE,可以将E转化为FAE,而FAE=BAE-BAF.现在只要证明BAF=DAC即可,而实际上,BAF=BDA=DAC,问题迎刃而解.如图1-2-6,在ABC中,A=2B,CD是ABC的高,E是AB的中点,求证:DE=12AC.思路点拨:本题可从E是AB的中点切入,考虑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应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必须找到

21、另一个中点.分析可知,既可以取BC的中点F,也可以取AC的中点G进行尝试.证法一:取BC的中点F,连接EF,DF,如图1-2-7(1).E为AB的中点,EF12AC,FEB=A.A=2B,FEB=2B.CD是ABC的高,在RtCDB中,DF=12BC=BF,1=B,FEB=2B=21=1+2,1=2,DE=EF=12AC.证法二:取AC的中点G,连接DG,EG,如图1-2-7(2).CD是ABC的高,在RtADC中,DG=12AC=AG.E是AB的中点,GEBC,1=B,GDA=A=2B=21.又GDA=1+2,1+2=21,2=1,DE=DG=12AC 本节课应掌握: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

22、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作矩形,因此,矩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例,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2.矩形的性质:(1)边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2)角的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3)对角线的性质: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4)对称性:矩形是轴对称图形.课本习题1.4第一章 特殊平行四边形1.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1.3.1 正方形及其性质1、在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正方形的性质,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并得出正确的结论2、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及梯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形成文本信息与图形信息相互转化的能力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 运用正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复习引入:

23、1.什么叫作平行四边形?什么叫作矩形?2.矩形有哪些性质?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你知道如何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吗?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相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相框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矩形的判定方法.做一做图1-2-8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时,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会发生变化.教师:随着的变化,两条对角线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一条对角线由长变短,另一条对角线由短变长.教师:当两条对角线相等时,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由此你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猜想?学生

24、: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均为直角.猜想: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由此得到矩形的一个判定定理:定理: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教师:下面我们来证明此定理.已知:如图1-2-9,在ABCD中,AC,DB是它的两条对角线,AC=DB.求证:ABCD是矩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DC,ABDC.又BC=CB,AC=DB,ABCDCB.ABC=DCB.ABDC,ABC+DCB=180,ABC=DCB=12180=90.ABCD是矩形(矩形的定义)想一想教师:我们知道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反过来,一个四边形至少有几个角是直角时,这个四边形就是矩形呢?请证明你的结论,并与同伴交流.学

25、生:一个四边形至少有三个角是直角时,这个四边形才是矩形.证明略(提示: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已知三个内角均为90,从而可求出最后一个内角也为90).由此得到矩形的一个判定定理:定理: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议一议你有什么方法检查你家(或教室)刚安装的门框是不是矩形?如果仅有一根较长的绳子,你怎样检查?请说明检查方法的合理性,并与同伴交流.学生:先用绳子测量门框的两组对边,若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则门框为平行四边形;再用绳子测量门框的对角线,若两条对角线相等,则门框为矩形.例题讲解例2如图1-2-10,在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ABO是等边三角形,AB=4,求ABCD的面

26、积.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OA=OC,OB=OD.又ABO是等边三角形,OA=OB=AB=4,OA=OB=OC=OD=4,AC=BD=2OA=24=8,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ABC=9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C2=AC2,BC=AC2-AB2=82-42=43.SABCD=ABBC=443=163例3如图1-2-11,在矩形ABCD中,AD=6,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AEBD,垂足为点E,ED=3BE.求AE的长.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BAD=9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A

27、O=CO=12AC,BO=DO=12BD(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AO=BO=DO=12BD.ED=3BE,BE=OE.又AEBD,AB=AO.AB=AO=BO,即ABO是等边三角形,ABO=60.ADB=90-ABO=90-60=30,AE=12AD=126=3.例4如图1-2-12,在ABC中,AB=AC,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AN为ABC的外角CAM的平分线,CEAN,垂足为点E.求证:四边形ADCE是矩形.证明:AD平分BAC,AN平分CAM,CAD=12BAC,CAN=12CAM,DAE=CAD+CAN=12(BAC+CAM)=12180=90.在ABC中,AB=AC,AD为B

28、AC的平分线,ADBC,ADC=90.又CEAN,CEA=90.四边形ADCE为矩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想一想在例4中,若连接DE,交AC于点F(如图1-2-13).(1)试判断四边形ABDE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2)线段DF与AB有怎样的关系?请证明你的结论.解:(1)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证明如下:由例4可知四边形ADCE是矩形,ANBC,AE=DC.又AB=AC,AD平分BAC,BD=CD.AEBD.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2)DF=12AB.证明如下:由例4可知四边形ADCE是矩形,AF=FC=FE=DF,DF=12AC.又AB=AC,DF=12AB.【巩

29、固练习】教材随堂练习补充练习:1.已知:如图1-2-14,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和BD相交于点O,CMBD,DMAC.求证:四边形OCMD是矩形.2.已知:如图1-2-15,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本节课应掌握:矩形的判定定理:(1)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课本习题1.5,1.6正方形及其性质【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概念,知道正方形具有矩形和菱形的一切性质,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正方形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促进其逐步掌握说理的

30、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正方形的概念、性质与矩形、菱形的概念、性质的联系和区别,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正方形的性质. 正方形的性质. 多媒体课件.21 (课件展示问题)1.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呢?2.展示正方形图片,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学说明】学生回答后,再展示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存在数学,激发学习热情. 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折出一个正方形.2.观察:这个正方形具有哪些性质?【教学说明】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归纳结论】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31、.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3.议一议: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一个图直观地说明吗?【教学说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从角、对角线的角度归纳总结.使学生感受变化过程,更清晰地了解各四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见教材P21例1 .2.如图,ABC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DEFG是其内接正方形,H是正方形的对角线交点;那么,由图中的线段所构成的三角形中互相全等的三角形的对数为( )A.12 B.13 C.26 D.30解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可以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数,由于图中全等三角形的对数较多,可以根据斜边长的不同确定对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设AB=3,图中所有三

32、角形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斜边长为1的有5个,它们组成10对全等三角形;斜边长为的有6个,它们组成15对全等三角形;斜边长为2的有2个,它们组成1对全等三角形;共计26对.故选C.3.已知正方形ABCD在直角坐标系内,点A(0,1),点B(0,0),则点C,D坐标分别为 (1,0) 和 (1,1) .(只写一组)解析:首先根据正方形ABCD的点A(0,1),点B(0,0),在坐标系内找出这两点,根据正方形各边相等,从而可以确定C,D的坐标.正方形ABCD的点A(0,1),点B(0,0),ADx轴,CDy轴,这样画出正方形,即可得出C与D的坐标,分别为:C(1,0),D(1,1).4.如图,

33、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DC、BC上,AGEF,垂足为G,且AG=AB,求EAF度数.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出ABFAGF,故有BAF=GAF,再证明AGEADE,有GAE=DAE,所以可得EAF=45.解:在RtABF与RtAGF中,AB=AG,AF=AF,B=G=90,ABFAGF(HL),BAF=GAF,同理易得:AGEADE,有GAE=DAE;即EAF=EAG+FAG=(DAG+ BAG)=DAB=45,故EAF=45【教学说明】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5.如图,正方形ABCD中,AB=3,点E、F分别在BC、CD上,且BAE=30,DAF=15.(1

34、)求证:DF+BE=EF;(2)求EFC的度数.分析:(1)延长EB至G,使BG=DF,连接AG.利用正方形的性质,证明AGEAFE,FAEGAE,得出DF+BE=EF;(2)根据AGEAFE及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EFC的度数;解:(1)延长EB至G,使BG=DF,连接AG,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B=AD,ABG=ADF=BAD=90,BG=DF,ABGADF,AG=AF,BAE=30,DAF=15,FAE=GAE=45,AE=AE,FAEGAE,EF=EG=GB+BE=DF+BE;(2)AGEAFE,AFE=AGE=DFA=90-DAF=75,EFC=180-DFA-AFE=180-75

35、-75=30,EFC=30.【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1.师生共同回顾正方形有哪些性质?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教学说明】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共同回顾本节知识,理清解题思路与方法,对普遍存在的疑虑,可共同探讨解决,对少数同学还面临的问题,可让学生与同伴交流获得结果,也可课后个别辅导,帮助他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及时查漏补缺. 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7”中第2 、3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 本课虽然是学习正方形的性质,实际上应起到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性质的复习、归纳和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1.3 正方形的性质与判

36、定 1.3.2正方形的判定【知识与技能】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正方形有关性质、判定重要条件的过程.在观察中寻求新知,在探索中发展推理能力,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多媒体课件.21 (课件展示问题)宁宁在商场看中了一块方形纱巾,但不知是否是正方形,只见销售员阿姨拉起纱巾的一组对角能完全重合,看宁宁还在犹豫,又拉起纱巾的另一

37、组对角,只见另一组对角也能完全重合,认为是正方形,把纱巾给了宁宁.你认为手上的纱巾一定是正方形吗?【教学说明】采用情境引入,使学生主动的联想、想象、积极地发散思维,也体现了数学建模思想. 一、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对折两次,能够完全重合”实际上告诉了我们什么?小组讨论说一说.2.汇报讨论结果,统一结果.对折两次可以得出四边相等,也可以得出对角线垂直平分,即纱巾的两条对角线是对称轴,即只能保证纱巾是菱形.【教学说明】学生自己动手用纸代替纱巾折一折,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结论和想法.思考:由矩形变为正方形还需要哪些条件? 由菱形变为正方形还需要哪些条件?【教学说明】

38、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得到正方形所需要的条件.【归纳结论】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对角线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叫做正方形.二、典例精析,掌握新知1.见教材P23例2 .2.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D)A.当AB=BC时,它是菱形B.当ACBD时,它是菱形C.当ABC=90时,它是矩形D.当AC=BD时,它是正方形解析:A、正确,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B、正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C、正确,有一个角为90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D、不正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而不是正方形.故选D.3.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下列图形

39、:(1)平行四边形(不包含菱形、矩形、正方形);(2)矩形;(3)菱形;(4)正方形;(5)等腰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的图形是(A)A.(1)(2)(5) B.(2)(3)(5)C.(1)(4)(5) D.(1)(2)(3)解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重合拼成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直角边重合拼成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斜边重合拼成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教学说明】本题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些题只要学生动手就能很快解决,注意题目的要求有“一定”二字.4.已知:如图,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E、F.且BF=CE(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2)当A=90

40、时,试判断四边形AFDE是怎样的四边形,证明你的结论.分析:先利用HL判定RtBDFRtCDE,从而得到B=C,即ABC是等腰三角形;由已知可证明它是矩形,因为有一组邻边相等即可得到四边形AFDE是正方形.(1)证明:DEAC,DFAB,BFD=CED=90,又BD=CD,BF=CE,RtBDFRtCDE,B=C.故ABC是等腰三角形;(2)解:四边形AFDE是正方形.证明:A=90,DEAC,DFAB,四边形AFDE是矩形,又RtBDFRtCDE,DF=DE,矩形AFDE是正方形.5.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E是BD延长线上的点,且ACE是等边三角形.(1)

41、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2)若AED=2EAD,求证: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分析:(1)根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由题意易得AOECOE,AOE=COE=90,BEAC,四边形ABCD是菱形;(2)根据有一个角是90的菱形是正方形.由题意易得ADO=DAE+DEA=15+30=45,四边形ABCD是菱形,BAD=2DAO=90,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证明:(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CO.ACE是等边三角形,EOAC(三线合一)四边形ABCD是菱形.(2)从上易得:AOE是直角三角形,AED+EAO=90ACE是等边三角形,EAO=60,AED=30AED=2

42、EADEAD=15,DAO=EAO-EAD=45四边形ABCD是菱形,BAD=2DAO=90平行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教学说明】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将不会的问题各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果.既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又能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是非常容易的.养成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1.师生共同回顾正方形有哪些判定定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与同伴交流. 1.布置作业:教材“习题1.8”中第3 、4题.2.完成练习册中相应练习. 前边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判定方法,正方形的判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判定的综合.可以通过本节的学习总结、归纳前面所学内容,理清学习中存在的

43、一些模糊概念,有助于我们发展演绎推理能力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1.要求学生会根据具体问题列出一元二次方程.通过“未铺地毯区域有多宽”,“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等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列出方程,体会方程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把文字叙述的问题转换成数学语言的能力.2.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方程.导语:小学五年级学习过简易方程,上初中后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运用方程方法可以解决众多代数问题和几何求值问题,是一种常见的数学

44、方法.从这节课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知识,先来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播放“未铺地毯区域有多宽”的课件幼儿园活动教室矩形地面的长为8 m,宽为5 m,现准备在地面的正中间铺设一块面积为18 m2的地毯(如图2-1-1),四周未铺地毯的条形区域的宽度都相同.你能求出这个宽度吗?教师:根据这一情境,结合已知量你想求哪些量?学生:想求出地毯的长和宽.教师:根据条件,你能列出关于这个量的什么关系式?学生:地毯的长地毯的宽=18.教师:如果设所求的宽度为x m,那么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学生:地毯的长为(8-2x)m,地毯的宽为(5-2x)m,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8-2x)(5-2x)=18.板书等式

45、102+112+122=132+142,提出问题观察下面等式:102+112+122=132+142,你还能找到五个连续整数,使前三个数的平方和等于后两个数的平方和吗?教师:如果将这五个连续整数中的第一个数设为x,那么怎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其余四个数?学生:第二个数是x+1,第三个数是x+2,第四个数是x+3,第五个数是x+4.教师:根据题意,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学生:x2+(x+1)2+(x+2)2=(x+3)2+(x+4)2.播放“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的课件如图2-1-2,一个长为10 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

46、少米?教师:你能计算出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的距离吗?学生: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知道滑动前梯子底端距墙的距离为6 m.教师:如果设梯子底端滑动x m.那么你能列出怎样的方程?学生:(x+6)2+72=102.议一议由上面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方程:(8-2x)(5-2x)=18.x2+(x+1)2+(x+2)2=(x+3)2+(x+4)2.(x+6)2+72=102.教师:这三个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这三个方程都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教师:还有没有其他的共性?比如:从整式和分式的角度,展开、整理后的形式的角度.学生:它们都是整式.由此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47、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我们把ax2+bx+c=0(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例1 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去括号,得3x2-3x=5x+10.移项

48、、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3x2-8x-10=0.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例2 (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形式解:去括号,得x2+2x+1+x2-4=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x2+x-2=0.其中二次项为x2,二

49、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为x,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1)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根的概念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x2+5x+6=0的根?-4,-3,-2,-1,0,1,2,3,4【巩固练习】教材第4页练习第1,2题.补充练习:1.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 (1)3x+2=5y-3;(2)x2=4;(3)3x2-=0;(4)x2-4=(x+2)2;(5)ax2+bx+c=0.解:(1)(3)(4)(5)不是一元二次方程.(2)是一元二次方程.2以-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D ).Ax2+2x-1=0 B.x2-x-2=0 C.x2+x+

50、2=0 D.x2+x-2=03已知方程5x2+mx-6=0的一个根是x=3,则m的值为 -13 .例3 求证:关于x的方程(m2-8m+17)x2+2mx+1=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分析:要证明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只要证明m2-8m+170即可证明:m2-8m+17=(m-4)2+1,(m-4)20,(m-4)2+10,(m-4)2+10,即m2-8m+170.不论m取何值,该方程都是一元二次方程【巩固练习】补充练习:1.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二次方程?(1)7x2-6x=0;(2)2x2-5xy+6y=0;(3)2x2-13x-1=0;(4)y22=0;(5)x2

51、+2x-3=1+x2.2.关于x的方程(k3)x22x1=0,当k时,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3.关于x的方程(k21)x22(k1)x2k2=0,当k时,该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当k时,该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要掌握: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成ax2+bx+c=0(a,b,c为常数,a0)的形式,这样的方程叫作一元二次方程.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我们把ax2+bx+c=0(a,b,c为常数,a0)称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bx,c分别称为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称为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课本习题2.1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

52、程2.1 认识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及近似解的估算1.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3.经历方程解的探索过程,增进对方程解的认识.探索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得到了如下的两个一元二次方程:(8-2x)(5-2x)=18,即2x2-13x+11=0;(x+6)2+72=102,即x2+12x-15=0.发现了一元二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同样广泛的应用.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是否已经得以完全解决?你能求出各方程中的x的值吗?估算教室未铺地毯区域的宽教室未铺地毯区域的宽x(m),满足方程(8-2x)(5-2x)=

53、18,你能求出x吗?教师:x可能小于0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x不可能小于0,因为x表示区域的宽度.教师:x可能大于4吗?可能大于2.5吗?为什么?学生:x不可能大于4,也不可能大于2.5,因为当x大于4和x大于2.5时,将分别使原矩形地面的长和宽小于0,不符合实际情况.教师:完成下表:学生:表格从左到右依次填入28,18,10,4.教师:你知道教室未铺地毯区域的宽x(m)是多少吗?还有其他求解方法吗?与同伴交流.学生:区域宽度为1米.另解:因为8-2x比5-2x多3,将18分解为63,令8-2x=6,解得x=1.做一做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方程(x+6)2+72=102,也就是x2+

54、12x-15=0.(1)小明认为底端也滑动了1 m,他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2)底端滑动的距离可能是2 m吗?可能是3 m吗?为什么?(3)你能猜出滑动距离x(m)的大致范围吗?(4)x的整数部分是几?十分位是几?附学生对第(3)问的说理过程如下:在此题中,我认为x的取值范围是0 x4.首先,梯子滑动的距离x0是显而易见的,在图2-1-3中,求得BC=6 m,而BD10 m,因此CD4 m.所以x的取值范围是0 x4.学生完成下面的表格:虽然没能在这些整数取值中找到方程的解,但通过表格分析发现,当x的取值是1和2时,所对应代数式的值是-2和13,而且随着x的取值越大,相应代数式的值也越大.因

55、此若想使代数式的值为0,那么x的取值应在1和2之间.从而确定x的整数部分是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1和2之间继续找方程的解.以下分了两种不同的做法:甲同学的做法:所以1x1.5.进一步计算:所以1.1x1.2.因此x的整数部分是1,十分位是1.乙同学的做法:所以1.1x1.2.因此x的整数部分是1,十分位是1.对于这两种做法,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可将二者加以比较.注意:(1)估算的精度不可过高.(2)计算时提倡使用计算器.例1 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

56、),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解:去括号,得3x2-3x=5x+10.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3x2-8x-10=0.其中二次项系数为3,一次项系数为-8,常数项为-10.注意: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都包括前面的符号. 例2 (学生活动:请二至三位同学上台演练)将方程(x+1)2+(x-2)(x+2)=1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析:通过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把(x+1)2+(x-2)(x+2)=1化成ax2+bx+c=0(a0)的

57、形式解:去括号,得x2+2x+1+x2-4=1.移项、合并同类项,得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x2+x-2=0.其中二次项为x2,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为x,一次项系数为1,常数项为-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1)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根的概念获得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2)下面哪些数是方程x2+5x+6=0的根?-4,-3,-2,-1,0,1,2,3,4【巩固练习】教材第4页练习第1,2题.补充练习:图2-1-4有一根长为7.2 m的木料,做成如图2-1-4的窗框,当窗框的宽为多少时,这个窗户的面积为2 m2?(不考虑木料加工时的损耗和中间木框所占的面积)(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我们通过

58、解决实际问题,探索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或近似解,并了解了近似计算的重要思想“夹逼”思想.课本习题2.2第二章 一元二次方程2.2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2.2.1直接开平方法1.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配方法.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把一元二次方程通过配方转化为(x+m)2=n(n0)的形式.教师:前面我们曾学习过平方根的意义及其性质,现在来回忆一下什么叫作平方根?平方根有哪些性质?学生甲: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作a的平方根.用式子表示:若x2=a,则x叫作a的平方根.学生乙:平方根有下列性质:(1)一个正

59、数有两个平方根,这两个平方根是互为相反数的.(2)零的平方根是零.(3)负数没有平方根.教师:很好,那你能求出适合等式x2=4的x的值吗?学生:由x2=4可知,x就是4的平方根.因此x的值为2和-2.教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上两节课研究过的问题.出示投影片2.2.1A如图2-2-1,一个长为10 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 m,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 m,那么梯子的底端滑动多少米?教师:由上节课的分析,可知梯子底端滑动的距离x(m)满足x2+12x-15=0.上节课我们已求出了x的近似值,那么你能设法求出它的精确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师:我们已经学

60、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有关概念,现在同学们来讨论一下你能解哪些一元二次方程?学生甲:等式x2=4就是一元二次方程,像这样类型的方程我们就能解.学生乙:方程(x+3)2=9,我们也可以解,即是要求x+3,使它的平方等于9,而9的平方根是3和-3,所以x+3=3或x+3=-3,因此x=0或x=-6.教师:乙同学分析得很好,大家听清楚了没有?好,下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2.2.1B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你是怎么做的?(1)x2=5;(2)3x2=0;(3)x2-4=0;(4)2x2-50=0;(5)(x+2)2=5;(6)(x-3)2=6;(7)2x2+50=0.学生甲:方程(1)的根为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