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版】【集合版】《大学之道》课件9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精编版】【集合版】《大学之道》课件9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精编版】【集合版】《大学之道》课件9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精编版】【集合版】《大学之道》课件9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精编版】【集合版】《大学之道》课件96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04课 大学之道 第二单元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素养目标目录第一章文化常识第二章诵读感悟第三章文本探究第四章艺术感悟第一章文化常识“大学”是什么?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

2、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大学”与“小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需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

3、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其弟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礼与礼记由于记的数量太多,加之精粗不一,到了东汉,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选辑本,一是戴德的八十五篇本,习称大戴礼记;二是戴德的侄子戴圣的四十九篇本,习称小戴礼记。大戴礼记流传不广,北周卢辩曾为之作注,但颓势依旧,到唐代已亡佚大半,仅存三十九篇。小戴礼记则由于郑玄为之作了出色的注,而风光无限,畅行于世,故后人径称之为“礼记”。礼与礼记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此篇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作,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南宋以前没有单

4、独刊行过。直到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编 者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作者曾子姒s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其父同师孔子。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

5、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啮指痛心 春秋时期鲁国的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侍奉母亲极其孝敬。(家贫,经常自己入山打柴)一次,曾参又进山砍柴去了,突然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不知所措,就站在门口望着大山希望曾子回来,许久不见归来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里砍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口疼痛,便赶紧背着柴返回家中,跪问母亲为什么召唤他。母亲说:“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我咬手指是提醒你快回来。

6、”曾子轶事 修齐治平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了解曾子思想人为贵曾子大孝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认为人是天地间最伟大的,“天地之性为贵”(孝经)。小戴礼记礼运中说:“人者五行之秀气也。”荀子继承

7、并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不是顺应自然,屈从于自然,而是能动的改造自然。“从天而倾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发现并重视人的作用,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了解曾子思想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三礼”礼记周礼、仪礼“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十三经”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明确 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解 题第二章诵读感

8、悟预习检查明确字音。本末(m) 壹(y)诵读指导(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

9、皆以/修身为本。诵读指导(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3)自读:学生自读课文,体会其中的含义。第三章文本探究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做动词用法,即“彰明”;后一个“明”作形容词。亲民: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静:心不妄动安:性情安和虑:思

10、虑精详得:处事合宜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道:规律文本探究释义: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天下万物都有都有根本有枝节,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顺序,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1、。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初读文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太甲说:“念念不忘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含义,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明明德:明,明之也。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12、。 程颐明德指人天生的德性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但这种德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我们只需要不断把它擦亮。新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 “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商汤王刻在浴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有一天自新,就应保持天天自新,永远不断自新。”康诰中说:“鼓励人们弃旧图新。”诗经中说:“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但却禀受了天命,自我更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亲民、新民 ?亲民:即亲近爱抚民众。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君子固然要修身养性,彰明自己的美德。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自己的“仁德”施

13、之于广大民众,在亲民爱民中提升自己“明德”的层次,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凸显儒家博大宽厚的仁爱情怀。亲民、新民 ?新民:即革除民众的旧思想。前文“彰明美德”,“新民”承接其后,意即不仅要彰明自己的美德,还要推己及人,通过教化移风易俗,革除广大民众的旧思想,让他们的美德焕然一新。符合儒家以君子之德感化民众,立功立德的主张。亲民:亲,当作新。 程颐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字“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朱熹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自己明明德了,就推己及人,帮助他人也明明德,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使其成为新民。初读文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

14、于至善。诗云:“邦畿j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mn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诗经说:“京城及其周围,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诗经又说:“缗蛮叫着的黄鸟,栖息在山丘的角落上。”孔子说:“连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能不如一只鸟儿吗?”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啊,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终庄重谨慎。”做国君的,要做到仁义;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顺;做父亲的,要做到慈爱;与他人交往,要做到讲信用。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

15、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徳、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之欲之私也。 朱熹“至善”指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三纲领”具体指什么?研读文本“明明德”“为仁由己”,自觉地完善自我修养。“亲民”即“新民”“推己及人”,亲近爱抚民众“止于至善”“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亲民”侧重于“外王” “止于至善”是最终追

16、求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庄子 天下。但由于这个说法和儒家理念符合,于是就被儒家借用,并逐渐形成了儒家哲学的主题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要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第一段讲了什么道理研读文本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17、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二:问题探究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明确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

18、,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如何才能实现“三纲”的目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文本探究【思考1】研读第一段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活动二:问题探究3.分析本段的论证层次。明确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

19、,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文本探究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致其知:获得知识。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律,一概。本:根本。【思考2】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文本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0、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释义:古代那些想要把美好德行彰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先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自己的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于探究事物的

21、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心意才能真诚,心意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从天子一直到平民百姓,一律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致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

22、一也。”表达;表示。说;回答。达到。获得;得到。招请;招集。致使;使得。送还;交还。情致;情趣。文本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二:问题探究1.概括内容及作用。明确 提出“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三纲”指出了具体的方法。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

23、明确:“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

24、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格物、致知格物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致知AB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诚意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正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

25、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修身修身在八条目的地位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目的“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齐家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

26、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治国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平天下儒家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每家家庭教育中做到子孝、孝悌、父慈,并且运用到处理国、天下的关系上,也就能实现国治、天下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扩大、延伸基础基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通”悌“,顺从和敬爱兄长务:致力,从事翻译: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

27、爱兄长,却喜欢冒犯官长,这种人很少;不喜欢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做人的正确准则就会形成。孝弟这种东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孝悌”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仁道根本。为什么孝悌/齐家有这么大的作用? 春秋时期,周天子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分诸候,诸候以下类推,而整个社会形成了天子、 诸候、大夫、士这样的社会政治结构,因此,周时的政治结构的基础是封建宗法血缘关系。 所以“孝”“弟”是周礼重要组成部分。 而“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 ,也是孔子强调的“仁”的根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2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止定静安虑得步骤目标人生进修阶梯内圣之学(善其身)外王之学(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文本探究【思考2】研读第二段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活动二:问题探究2.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

29、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文本探究【思考3】“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总结大学“八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2.“修身”在“八目”中是否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修身”是根本,是关键、是桥梁。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目的“齐家”“治

30、国”“平天下”。“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侧重于政治目的,串联在其中的就是修身。结合相关语句,思考“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基础(内修)(外治)独善其身兼善天下“三纲”和“八目”的关系是怎样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内修(善其身)外治(善天下)三纲八目“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目的“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文本探究【思考4】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的。明确 既有其积极的一面

31、,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的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 “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

32、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文本探究【思考5】拓展阅读原文: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节选)问题:这一部分的主要的思想主张是?明确 以德为本。文本探究【思考6】阅读与思考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

33、;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文本探究【思考6】阅读与思考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

34、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文本探究【思考6】阅读与思考 如何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

35、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文本探究【思考6】阅读与思考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

36、,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文本探究【思考6】阅读与思考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作业:阅读上面的材料,谈谈你对“古礼今用”的看法和观点,不少于400字。第四章艺术感悟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技法指导】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

37、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任务活动】合作探究,分析本文在论证上的特点。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3.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随堂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

38、以朝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A项,助词,的;代词,它们。C项,介词,把;连词,表修饰或承接。D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推测,大概。B项,均为介词,在。故选B。随堂练习一、选择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答案】D【解析】D项,句意: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可见,“虑”,意思是“思虑周详”。故选D。随堂练习一、选择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先正其心A见贤思齐焉B在明明德C自贼者也D先诚其意【答案】D【解析】A项,“见贤思齐焉”

39、中“贤”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能的人;B项,“在明明德”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这句话中第一个“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发扬、彰显;C项,“自贼者也”中“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伤害;D项,“先诚其意”句式结构和例句一致,二者用法也一致,“诚”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诚。故选D。随堂练习二、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

40、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答案】(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4)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大学之道中,首句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_,_,_。2.大学之道中,“_,_,_”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3.大学之道中,“_,_”是说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4.大学之道中,“_”,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

41、神基础。1.大学之道中,首句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3.大学之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说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4.大学之道中,“在亲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5.大学之道中,“_”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6.大

42、学之道中,“_”是讲自身的修养;“在亲民”就是讲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在止于至善善”就是讲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7.大学之道中,“_,_,_”,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8.大学之道中,“_,_,_”,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5.大学之道中,“在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

43、个无限的完善过程。6.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是讲自身的修养;“在亲民”就是讲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在止于至善善”就是讲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7.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8.大学之道中,“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9. 大学之道中,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

44、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_,_”。10.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_,_”,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11.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治学的终极目标是“_,_,_”,即“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12.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_;_,_”的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9. 大学之道中,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的句子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45、。10.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形成美德并使之彰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使人们也修成美德,使自身和社会都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修身和教化。11.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治学的终极目标是“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好家庭家族,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12.大学之道中,儒家提倡“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治学主张正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干预世事的人生态度;治学目标一旦实现,人生目标也就实现,人生也就有了意义和价值。13.大学之道中,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的句

46、子是“_;_,_,_”。14.“_,_”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15.大学之道中,写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句子是“_,_16.大学之道中,写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的句子是“_,_”。17.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_,_”。18.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_,_”。13.大学之道中,身修需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步骤的句子是“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14.“致知

47、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要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的过程,为下一步诚意、正心奠定基础。15.大学之道中,写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的句子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16.大学之道中,写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的句子是“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7.大学之道中,写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的句子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18.大学之道中,写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详的句子是“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19.大学之道中,写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_”。20.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

48、,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的句子是“_,_”。21.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_,_”。22.大学之道中,写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句子是“_,_”。23.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的句子是“_,_”。24.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_,_”。25.大学之道中,写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的句子是“_,_”。19.大学之道中,写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虑而后能得”。20.大学之道中,写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

49、结的句子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21.大学之道中,写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的句子是“知所先后,则近道矣”。22.大学之道中,写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的句子是“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23.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的句子是“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4.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的句子是“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25.大学之道中,写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的句子是“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26.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的句子是“_,_”。27.大学之道中,写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的句子是“_”。28.大学之道中,写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_,_”。29.大学之道中,写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的句子是“_,_”。30.大学之道中,写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的句子是“_,_”。31.大学之道中,写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的句子是“_32.大学之道中,写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26.大学之道中,写要想使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