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史部分
中国古代教育
官学制度的确立与“六艺”教育形成
一、古代学校萌芽
(一)、学校类型
1、《礼记》《周礼》记载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即“成均”
2、虞舜时代的“庠”,《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
3、夏代的“序”,《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4、商代的“学',"瞽宗'《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礼记•明堂位》记载:”瞽宗,殷学也
(二)、评价
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己经逐渐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
是学校的教育内容仍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起。
二、西周的学制系统
(一)、国学
1、专为奴隶主阶级的子弟而设立。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日^宫"
2、按入学年龄来分,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
3、天子设立的大学规模大,分为五学
A辟雍居中,成为太学
B成均居南,学习乐德、乐语、乐舞
C上庠居北,学习典书、诏书
D东胶居东,学习射箭、武工
E西雍居西,学习学习礼仪
4、诸侯大学规模小,比较简单,只有一学
(二)、乡学
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划,为一般奴隶主子弟和部分庶族子弟开设,规模简单,只有小学
一级。
(三)、教学地点与教师——学在官府、以吏为师
政教合一、官师一体的政治制度
唯官有书:古典的典章文物,都藏于官府
唯官有器: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都藏于宗庙
(四)、教育内容——“六艺”
1、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
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2、乐:类似综合艺术课,乐的内容很广,形式多样。
3、射:是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的年龄,就要接受正规教育,不能射箭的人,
不能称男子之称。
4、御:是驾车,驾车要沉稳、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
所以所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5、书与数是文化基础课。书是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
6、数、是指计算、算法。
7、评价
六艺的教育内容是由培养“修己治人”的总目标决定的,它包含多种因素。集中式
思想道德教育,也重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既重视武工,也重视文事。
(五)、家庭教育
1、重视“胎教”
西周贵族重视胎教。传说“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
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2、家庭教育内容
既重视知识教育、也重视品德与II常行为习惯的教育,而且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
结合。
3、教育机构——家庭
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奠基
一、官学衰落与私学的兴起
(一)、官学衰落的原因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2、贵族统治力量的衰落。
3、王室、诸侯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教育。
(二)、私学兴起的原因
1、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典章文物与官师流落民间——供
2、士阶层的兴起。社会上不少人为了在政治、经济上谋求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
识-求
(三)、私学产生的意义
1、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是学校从王宫官府中冲出来。
2、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
家私学遵循的原则。
3、教育内容与方式得到了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突破了“六艺”的范围,加入了各学派
的政治、道德观点和新知识、新技能;教学方式灵活,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4、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百家争鸣的出现
(一)、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
1、私学的兴起
2、养士之风盛行
3、各诸侯对“士”采取宽容政策
(二)、百家争鸣发展
1、九流十家
2、与教育关系密切的“四家”
(三)、百家争鸣的结束
三、稷下学宫
(一)、何谓“稷下学宫'
(二)、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1、学术自由:不治而议论
2、教师待遇优厚
3、学无常师
4、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规》,从尊敬师长
到敬德修业,从饮食起居到衣着打扮,从课堂授课到课后复习均有严格规定。
(三)、稷下学宫的历史贡献
1、稷下学宫促成了诸子百家的发展、融合和分化。
2、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
3、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四、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
第一、教育的政治作用。孔子主张“为政以德”,通过教育,把社会政治、伦理思想传
播到民间,通过这种见解方式影响政治。
第二、教育的经济作用。立国的三要素,“庶、富、教'及其发展顺序。
第三、教育的军事作用。孔子提倡通过教育取得民众的信任,而这是军事胜利的关键。
第四、教育的行政、法律作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
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承认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二)、教育对象
1、理论基础:官学衰落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社会现实;性相近、习相
远的人性论
2、有教无类
A扩大了教育对象
B有教无类的相对性,孔子又说“民可使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三)、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治国安邦的贤能之士: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一方面,士必须能志道、弘道,
另一方面,士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才能,能处理是指政务。
(四)、教育内容
1、内容结构: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但道德教育为主
2、具体内容:“六艺”和自己编订的“六经”
A《经》,即《诗经》,学《诗经》可以学会比喻联想,可以学会观察社会风俗习惯,可
以学会与人相处,可以培养讽喻的政治才能,可以培养事父、事君的情感。
B《书》,即《尚书》,学习《尚书》可以了解文武之政,并将这种政治制度推行于春秋末年
C《礼》,主要是周礼,要求“克己复礼'
D《乐》,孔子重视乐教
E《易》,即《易经》,孔子传授《易经》,摒弃了其中卜辞内容和神秘成分,而作为儒家
的哲学思想来传授。
F《春秋》,孔子晚年教学常引用、阐发《春秋》大义。
3、教学内容的特点
A偏重社会人事,宗教成分较少
B偏重文事,轻视武事
C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五)、教学原则与方法
1、因材施教
A朱熹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故有“因材施教”一词
B“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启发诱导
孔子:“不愤不启、不怫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俳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开其意;发,
达其辞”
3、学思并重
A学思的辩证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反对思而不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C反对学而不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4、由博返约
孔子一方面强调要多见、多学、知识面要广,另一方面又强调知识要有一个中心,要专。
(六)、道德教育思想
1、道德教育的目的: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人人之间各有其礼,各遵其德。
2、道德教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
3、道德教育的原则
A立志乐道:确立远大目标,解决前进动力问题,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
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B自省自克:是自己的内省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身体力行: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要成于内而形于外,要“纳于言而敏于行”,反
对“言过于行”
D改过迁善:道德教育的过程是要发扬优点、长处克服缺点、不足的过程。要“过则勿
惮改”。
(七)、论教师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无隐无私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尔乎,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
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八)、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创办私学
2、提出教育的社会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3、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体制提供人才准备
4、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
5、总结实践经验,发展教育理论,揭示教育规律
6、倡导尊师爱生,树立了一个理想教师的典型形象。
五、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
1、理论基础
A施仁政的政治主张:仁政的中心是“重民’,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三宝:”土地、人民
和政事“,能否得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
B性善论的人性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但
性善只是“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
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尤其有四体也”。
2、教育的社会作用——得民心
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
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是因为“以力服人者,非
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3、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人本身的善端,即“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
(二)、教育目的——明人伦
1、”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养也;序,射也;校,教也。夏日校、殷曰序、周日
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人伦的内容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道德教育原则
1、持志养气
A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注意尚志、持志,而士的最高志向应该是“居
仁由义”
B与持志相应,孟子也重视“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2、反求诸己: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
己”。
3、改过迁善:继承孔子思想,强调迁善的精神
4、刻苦锻炼:孟子强调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条件中锻炼出来的。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
1、自求自得: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依靠学生自求自得。
2、专心有恒:孟子十分注重培养学生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3、启发引导: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引前进的方向与目标
4、第四、循序渐进,反对携苗助长。
六、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
1、理论基础
A唯物主义的宇宙论:他批判的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思想,以"天地之变,阴阳
之化’来解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认为与中间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唯物主义认识论:抛弃了道家的不可知论,肯定了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即“凡以知,
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他认为人的人是器官包括感官和心两部分,感官接
触外界事物,获得的是“闻见之知”,心在体内,总管五官,对闻见之知进行审查,
获得的知识叫“征知”。荀子肯定认识来源于感觉,经过心的审查,分析异同,作出
结论,才可为真知。并且认为行是知的目的与检验知的标准
C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化性起伪
人的道德观念并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
3、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环境对人的影响:他把环境对人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B人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通过主观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可以改
变人的本性。他把这种个人的努力称为“积”或“积伪”。
4、教育的社会作用——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他在《强国》篇中说“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谓一
之,则兵劲城固、国富民强”
(二)、教育目的:从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
(三)、教育内容:六经
(四)、教学理论
1、在学思关系上,孟子强调思,荀子强调学。“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无
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2、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行看成是最终目标。
“不闻不若闻之也,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
矣。”
3、指导学生态度与学习的方法
A积微见著,积善成德。荀子认为知识是不断积累的,善行是不断养成的。“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虚壹而静,专心有恒。荀子特别反对志部专注,用心浮躁。他说“螟无爪牙之利,筋
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躁也”。
C解蔽救偏,兼陈中横。
(五)、论教师
1、荀子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2、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命运相连的
“国将兴,并将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
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3、对教师的要求
第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
第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
第三、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道
第四、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
七、墨家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通过“上说下教”,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理想
2、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
3、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提出“素丝说'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
国亦有染。”
(二)、教育的目的——贤士或称为兼士
贤士的主要品质就是兼爱
(三)、教育内容
1、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
2、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能力的培养
3、重视实用技术和武艺的学习
(四)、教育教学的原则
1、志功合一原则:是墨子施教以一贯之的总原则,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2、主动性原则:墨子要求教师要主动、积极的去解决问题,提出“叩则鸣,不叩必鸣”
的主动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要求学生“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练精神
4、量力性原则:墨子提出“学必量力”的重要原则。
5、创造性原则:墨子批判儒家的“述而不作”的保守精神,提倡“述而且作”,“古
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
八、法家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
1、理论基础:人性利己说,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
2、教育的作用:法家强调法制对改造人自私的本性很重要
(二)、“以法为教”和“以吏为师”
1、商鞅提出以“耕战”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反对儒家的礼治教育,要求“更礼以教百
姓”,“燔诗书而明法令”,置官吏“为天下师”。
2、韩非子发展了商鞅的思想。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
以吏为师”。
九、《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大学》中的教育思想
1、《大学》作者:乐正克
2、《大学》中提到的大学教育纲领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B何谓“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善,为人父止于慈,与
国人交止于信”
3、《大学》中提到的大学教育程序
A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本质与作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
2、教育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两条教育途径:诚明和明诚
A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B诚明,即发掘人的天性,达到对外界事物的体认
C明诚,即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达到内在本性的发扬,明白了事物所以然之理与所
当然之则。
(三)、《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1、教育的作用
A教育的社会作用——化民成俗
B教育对人的作用——建国君民
2、教育制度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3、教学原则
A教学相长
B尊师重道
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另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
求,反复强调“择师不可不慎也”
C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D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教育、教学中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了“教之
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E启发诱导:学记继承了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诱导的宝贵
经验,即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F长善救失
孔子曾提出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
别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一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
4、教学方法
A问答:“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朔以解。不善问者反
此。”
B讲解:学记认为教师不能不顾学生实际而盲目的照本宣科,一味讲解不已,只有当学
生不能提出问题时才适当讲解,讲解还不懂就不要讲下去了。
C练习:学记从铁匠、弓匠和小马学驾车作类比,说明必须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功夫练
起。
D类比:学记特别重视类比的方法,从一事物推及同类事物。“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模式的形成
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一)、独尊儒术的萌芽:罢黜法家、纵横家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批准卫维的奏章:“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
之言,乱国政,皆请罢”
(二)、独尊儒术的发展:设立五经博士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这是在独尊儒术方面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独尊儒术的确立:董仲舒的《对贤良策》的求贤方案
第一、兴太学、置名师
第二、建立选士制度以选拔任用贤才
第三、独尊儒术
(四)独尊儒术政策对汉代教育的影响
1、建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自此以后,国家政策与文化教育皆以儒术为本,儒学
成为统一的指导思想,并根据这个思想培养人才,选拔人才,对人民进行思想教化
2、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3、形成了群士归宗攻读儒经的社会风尚
二、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汉代学校的分类
1、按照教育内容:以儒经教学为主的普通学校和其他专门教育
2、按照办学途径:官学和私学
(二)、太学
1、太学的设立:汉武帝开始设立太学,置博士弟子开始,太学成为汉代国学的定制。
2、太学的教师:山博士担任,博士各专一经,在太学中对弟子进行讲授。由于博士并
不具有行政权力,所以官品不高,也没有印绶,但是地位十分优越,可用秩卑而位
尊来概括
3、太学的学生:称博士弟子、太学生或“诸生”。学生有来自京都的“正式生”,也
有来自郡国县邑选送的“特别生”;学生的年龄要求不严;在出身方面,贵族子弟
居多,但也有家境贫寒的子弟。
4、太学的教育目的:“经明行修”的官吏
经明,即通晓一种或两种以上经书
行修,即具有三纲五常的德行
5、太学的教材——孔子删定的《五经》
6、教学要遵守“师法”和“家法”
师法:即师承关系,类似于家谱,•代代直系相传,其核心在于明辨师承关系,凡
是杜撰或篡改师承关系的,就是违反师法。
家法,即学术流派,侧重于传经内容,一些有造诣的经师创立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体现在形式上即为“章句”,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当时或后世学术界的认可,各家
经说妄加混淆的话就是破坏家法
7、定期的考试制度
A太学之初每年一次的“设科射策”考试
射策,即抽签口试回答
设科,即是按照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甲乙两科,后来还有丙科。通过甲科考试可任郎
中,通过乙科考试可任太子舍人,通过丙科考试可任文学掌故。
B后来改为两年一次考试
(三)、鸿都门学
1、兴起的原因
宦官集团与儒家士大夫、太学生之间的政治冲突,导致一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当权派
招揽不到人才
2、性质:是一所专门从事辞赋、尺牍、书法、绘画创作及教学的机构。
3、学生的待遇:由州郡三公负责荐举,相当于察举正式科身份;入学后享有俸禄,相
当于正式官员,并且升迁的机会很大
(四)、汉代的私学
1、私学存在的原因
第一、官学数量少,招生人数有限,并非人人可入
第二、太学设在京都,路途遥远很难入学
第三、想做官必须读书,读书必须求师
第四、汉代经师大儒凡是不能从政或任博士的,即从事私人讲学
2、汉代私学学生的分类:著录弟子和及门弟子
A著录弟子,即在名儒学者门下著其名,不必亲自受业,所以著录弟子能多达万人
B及门弟子,即直接从事受教的,往往有数百千人,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故一些经学大
师经常采用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教学方法。
3、私学教育阶段:小学阶段与专经阶段
小学阶段,在蒙学中进行,主要进行启蒙阶段的教育,教师称为“书师”,学习内
容为识字习字。
专经阶段,在精舍中进行,主要由经师大儒开门授徒,专习一经或数经,与太学相
辅并行,学生学习成绩并不逊于太学。
三、汉代的察举制度
(一)、察举制度的建立
1、察举制度的开端
A公元前196年,高祖下求贤诏,
B公元前177年,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C公元前165年,文帝又下求贤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
2、察举的制度化
A设立常科,即孝廉科,每年进行一次
B确定察举责任制,规定选任得人与否,选任者与被选任者要负连带责任,功罪赏罚相
同。
(二)、察举科目
1、常科,如孝廉为岁举,茂才在西汉时为特举,在东汉时为岁举。
2、特举,临时需要或统治者个人兴趣偶一为之,如贤良方正、明经科、童子科。
(三)、察举方式:察举与考试并用
1、在西汉时,以察举为主,考试只是作为区分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这与后世的科
举不同,西汉末年也有不经过考试直接授官的。
2、东汉时期,在察举的基础上,加强考试
(四)、评价
1、察举制度的意义
A使孔子“举贤才”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制度上得到落实。
B选士制度给教育带来了利益驱动。
C汉代察举与学校教育各为一途,它们之间并未建立制度上的联系,更谈不上衔接关系。
2、察举制度的弊端
A贵戚高官横加干扰取士。
B贿选成风,尤其是东汉后期更甚。
C主管官员察举不利,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情况
D故名钓誉成风
四、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文教政策
1、设太学以“养士”
2、改革选士制度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统一思想
(二)、教育作用
1、理论基础:人性论,董仲舒认为人性是“天”创造人类时所赋予的一种先验素质,
这种素质有善的可能,也有恶的可能。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促使人性中可能的善转变为现实的善,这种教育工作应由帝王进行,这是上天赋予
帝王的责任。
3、“性三品”说
A圣人之性:为上品,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其他人先天不可能、后天又不可及的,
是指统治阶级中人数较少的一些人
B斗筲之性:为下品,近于禽兽,教化是无用的,只能采用刑法对付他们
C中人之性:代表万民之性,有善质而未能善,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他们是主要的
教育对象。
(三)、道德教育
1、道德的根源:天赋
“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
2、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及相应的忠孝仁义
3、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A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这是教导人们修己待人的态度,要求我们养成严于律己宽于待
人的德行。
B强勉行道。要求我们的道德修养不能停留在认识层面上,要表现于行为匕
C明于性情。在道德教育中,必须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
D必仁且知。他认为德育、智育应该结合起来
五、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1、何谓“谶纬”
A“谶”是“诡为隐语、预订吉凶”的宗教预言,在汉代,为了把孔子扮成一位大圣人,
儒家也曾用谶语附会经义,将孔子说成是一位前知千世,后知万世的通天教主。
B"纬’用迷信的观点解释经书,因为经文不能随意改动,”纬“则假托天意,把经
典神学化,故意不讲作者姓名,说成是神的启示。
2、反对“信师师古”,主张“极问”
3、反对“记诵章句”,主张“贵通”
(二)、教育作用
1、理论基础:朴素的人性论
王充把人性分成三种:一是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二是生来就恶的人,
是中人以下的人,三是无善无恶或善恶相混的人,是中人,绝大多数人都是中人。
人性的差别,是由于遗产等自然原因造成的。
2、教育作用:在化不在性
3、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入缁,不练而黑”
(三)、教育目的:鸿儒
1、将知识分子分为四类:
“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
著文、连接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瑜通人,鸿儒超文人。”
2、鸿儒的特点:不仅遍读群书,而且“精思著文,连接篇章”、“兴论立说”,具有
创造性的理论思维能力,在系统的掌握现存知识的基础上,不收前人思想的束缚,
能提出新的理论和学说,创造新知识。
(四)、教学思想
1、知识来源:“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A反对生而知之,反对知识的先验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
B提倡知识来源于学习:“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2、教学过程:“见闻为”与“开心意”
所谓“见闻为”就是感性认识。就是说,教学中首先要依靠耳闻、目见、口问、手
做,去直接接触客观事物。
所谓“开心意”就是理性认识。王充认为只凭耳闻目见得到的知识是不完整或不完
全正确的,所以还需要把感性认识加以深化和提高。
3、教学效果:效验
“订其真伪,辨其虚实”的标准是“有效”和“有证”。所谓有效就是与事实相符;
所谓有证就是要有明确的证据。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完善太学的管理制度
1、完善太学考试制度。将学校教育与文官考试任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控制
能力。
2、加强学生管理。其一,纯洁太学生成分,让两千石以上子弟,年满15岁者,皆入太
学,使太学成为官僚子弟教育之所,以强化太学生的荣耀感,促使太学生珍惜学习
机会,进而达到努力向学的目的。其二,加强学校的教学管理
(二)、增设国子学
1、兴建太学的原因:贵族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2、276年,晋武帝在太学之外,另设立国子学
3、国子学的学生身份:五品官以上子弟,五品官以下至第则入太学
(三)、南朝的专科学校
1、宋文帝创办的儒学、玄学、史学、文学馆
2、宋明帝创办的总明观
A设置祭酒,负责领导
B设置儒、道、文、史、阴阳五科,每科设置学士十人,与宋文帝时期四馆分科大致相
同
C集教学、科研于藏书三位一体的机构
3、南朝时期专科学校的特点
第一、从学校开办时间来看,所有专科教育机构都存在不长时间,并没有形成一套固定
的体制。
第二、专科教育多由朝廷职能部门主办,教育对象主要以官吏居多。
第三、专科教育机构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
第四、专科教育远远低于儒学教育。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
(一)、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
1、战争原因,导致地方组织严重破坏,汉代“乡举里选”的察举制度事实上难以实施。
2、世家大族互相勾结、互相举荐,使察举制走向穷途末路
(二)、中品中正制的形成
1、220年,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度正式确立下来
2、实施机构
各州设置大中正,各郡设置小中正,由“贤有识见”的现任中央官员任原籍州郡的
中正官。
3、实施程序
A品第人物:考察其品(即门第)和状(即道德才能和言行表现),进行评定等级
B按品授官:
C清定品级
(三)、评价
1、积极作用
A是选士制度的革新,是察举制度的发展
B九品中正制度的创立、实施,是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步。
C九品中正制度比只能升不能降的积资制和一生不变的终身制要好得多
2、消极影响
A影响了知识分子学习的积极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到了晋朝,中正官逐渐为士族所垄断,这样选举权、被选举权及用人权,均为士族把
持,品状被门第所取代,更无“中正”可言。
三、《颜氏家训》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家教奠基、父母有责
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好坏,取决于家教优劣,家教师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教有着学校、
社会不易达到的效果。
(二)、教育儿童,勿失良机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需早教,勿失机也”
(三)、偏宠有害,严教是爱
“人之爱子,旱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
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四)、注意环境的影响
(五)、重视家庭的语言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学习正确的语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责任。“吾家儿女虽在孩稚,便
渐督正之。一言讹替,以为己罪矣。云为品物,未考书记者,不敢辄名”。
(六)、重视儿童心理观察
颜之推强调儿童心理观察的可能性。“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
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唐的文教政策
1、重振儒术
A尊孔
第一、唐代各帝对孔子大家封赠
第二、唐代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所谓释奠礼是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自汉
元帝立孔庙举行释奠活动起,后来的官学中皆立有孔庙,尊崇释奠。
B整理、统一儒经
贞观年间,孔颖达、颜师古编撰《五经正义》
天宝年间,重注《孝经》、制成《大唐开元礼》颁行天下
开成年间,制定《开成石刻》
C提高儒士的地位
2、兼容佛道
(二)、隋唐的学校教育制度
1、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A教育管理机构——国子寺
B教育行政长官——国子祭酒,下设主簿、录事、司业和丞
C国子寺下属的中央官学: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和算学
D地方设有州县学
2、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
A教育管理机构——国子监
B教育行政长官——国子祭酒、司业、丞和主簿
C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六学”归国子监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
D地方设立州学、县学、市学和镇学,由长史掌管
E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第一,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
第二、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密切
第三、扩大了国际国内教育的交流
五、隋唐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
1、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进士科的正式产生。607年,隋炀帝“召文武有职事者,以
孝悌有文、德行敦厚、节仪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
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举人”。十科中的“文才秀美”科就是进士科。
2、隋朝科举的特点
第一、放宽录取标准,把录取和任用权完全集中在中央朝廷。
第二、录取标准专凭试卷,重才专资,而不由地方察举、层层推荐。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
1、考生来源:生徒和乡贡
2、考试程序:
A官学将通过考试的生徒名单在每年农历十一月份送到尚书省,乡贡也于此时报名
B填写姓名履历等交由户部审查
C山礼部侍郎主持考试
D考试合格者,参加吏部复式,复式内容包括“书判身言”,全部通过,便授予官职。
3、科举考试科目——六科
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
4、考试方法
贴经、墨义、策向、诗赋
5、科举考试的影响
A积极影响
第一、科举把选材与育才统一了起来,把选拔人才的权利集中于中央,满足了庶族地主
参与政治的欲望,为知识分子打开了进入统治集团的门径,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社
会基础。
第二、科举制度改变选拔管理只重品行、门第,而忽视了才能之弊端,具有一定的客观
性,也确实选拔了一批有才之士。
第三、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四、科举的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均有影响,对西方的文官制度也有影响。
B消极影响
第一、是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
第二、科举的弊端直接影响学校的各个方面
六、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学所以为道
1、何味“道统”:由尧舜开始,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到孟子,这个“先
王之道、圣人之教”的传统系统称为道统,韩愈以继承这个道统自居。
2、这个道统体现在“五经”之中,所以必须刻苦读这几部儒家经典
(二)、教育作用
1、理论基础:“性三品说”和“性情二分说”
“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己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
恶焉而已矣。”
性是先天具有的,是善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是恶的。
2、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发展中上品人的善性,下品人不能接受教育,只能刑法而制之。
(三)、教师观
1、韩愈重视“师道”的原因
第一、师道即君道,尊师即忠君
第二、安史之乱后,唐代国势日衰,学校教育也随着衰落,社会上出现了不重视师道的现象。
第三、科举使文学的地位高于经学,儒学受到削弱
2、关于教师的见解
A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B教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四)、人才观
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培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理学教育思想与学校教育发展
一、宋代的文教政策与教育制度
(一)、文教政策——重文
1、尊孔崇儒
“宰相须用读书人",“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真宗亲自到曲阜拜祭孔子,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称孔子为“人伦之表”,
孔学为“帝道之纲”
2、提倡佛道
3、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A周敦颐首先提出将佛道的理论纳入儒学,奠定理学之基
B中经张载、而程得以发展
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二)、北宋三次兴学
1、庆历兴学与“苏湖教法”
A庆历兴学的内容
第一、令州县立学
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取消贴经墨义,重视策论经学
第三、用苏湖脚法改革太学,体现出对当时教育的空疏与形式主义的批判和对“明体达
用”的主张。
B苏湖教法的内容
第一、分斋教学,设立经义斋和治事斋,根据学生的专长和爱好分斋而治。经义斋学六
经,治事斋学习治兵、水利、算术等。
第二、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方法,而是以“明体达用”、培养有实际才干的人为目标
2、熙宁、元丰兴学中王安石改革主张
A改革太学,创设三舍法。
B整顿地方学校
熙宁四年(1071),下令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五路设立学校,选置教官。
元丰元年(1078)设置州府学。
C颁布《三经正义》:熙宁六年,重新阐释《周礼》、《诗》、《书》作为官学必读教材
D设置武学、律学和医学等专门学校
E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科,增加进士科名额
3、崇宁兴学
A扩X太M规模,脚熙宁年间,将三舍的名额扩大一倍
B普遍设置地方官学,各州县除了办高等层次的入学外,还要办处等程度的小学
C创立多种专门学校,增设宗学、天文学、医学、武学、算学、律学、书学和画学
D全面实行三舍法,停止科举,通过学校取士
(三)、宋代的教育制度
北宋沿用唐制,设立中央与地方官学
1、中央官学
A国子学,有时也称为国子监,是国家管理机构,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宋初建立,七品
官员以上子弟均可入学。
B太学,八品官员以下子弟和庶民中俊秀者均可入学,是宋代官学的主要形式。
中央官学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各种专门学校。
2、地方官学
A地方官学只有州学和县学两种
B地方官学管理方面的改进如下
第一、设置主管地方官学的行政长官
第二、实行三舍法。哲宗元符二年,通令全国地方官学实施三舍法
第三、拨给地方官学学田,保障经费.
二、宋代的科举制度
(一)、罢察举,重科举
(二)、科举科目
宋初之际,沿用唐制,开九科取士,但以进士科最为重要,熙宁兴学时,只留进士一科,
崇宁兴学时,废除科举,以学校取士,但不久又恢复科举
(三)、科举的内容
宋初之际,科举考察贴经、墨义、诗赋;熙宁兴学时,取消诗赋,只用《三经正义》取
±;后旧党执政,使诗赋与经义并行。
(四)、科举的办法
1、崇宁兴学期间一度诏行“八行取士”,注重选拔贤德之士。八行即“孝悌睦姻任恤
忠和”等八种德性,蔡京将其作了分类,孝悌忠和为上,睦姻为中,任恤为下。
2、八行取士被纳入三舍法作为升学取士标准
(五)、科举的举行频率
宋初每年一次;仁宗时改为两年一次;神宗时改为三年一次,此后成为定制。正式确
立殿试制度,加强皇帝对人才选拔录用的控制。
三、宋代的书院
(-)书院制度的起源
1、唐代的书院:有官办和私办两种,但是只是校刊、收藏经典的地方。
2、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
A五代卜国年间,战争频繁,学校荒废,许多读书士子穷居草莽,无由显身,私人书院
有所发展
B宋朝统一天下,文风四起,士子要求读书,但是政府无暇办教育,私人书院就发展起
来
C书院制度的产生还与禅林讲学制度有关
(-)北宋著名书院及衰落
1、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和茅山书院
2、北宋书院的衰落的原因
A三次兴学,导致官学兴盛
B只有进官学才能做官,所以士子纷纷离开书院去官学
(三)、南宋书院的发达
1、原因:战事不断、政治腐败、国势衰微,导致中央和地方官学名存实亡,所以书院
又兴盛起来。
2、著名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四)、书院的组织、教学和学规
1、组织:组织形式简单,一般不设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由支持人负责管理和教学,
主持人通常称为“山长”或“洞主”,间或有副山长,有的还分派学生兼任管理。
2、教学特点
第一、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第二、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鸣,特别是南宋时期
的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
第三、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限制。
第四、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专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
学习兴趣。
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的感情深厚。
3、书院的学规:
A规定书院教学方向、方法和程序
B著名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汕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四、宋元明时期的私学
(-)私学分类:蒙学和经馆
1、蒙学,相当于小学,以识字和学习基本知识为主。一般是私人设立,学生到教师家
学习或者教师被请到学生家教学。
2、经馆,相当于大学,在蒙学的基础匕学习儒家经典、理学著作,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二)、蒙养教材
1、南宋时期的蒙养教材主要有:《蒙求》、《太公家教》、《千字文》、《百家姓》、《三字训I》
2、元代蒙学教材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五、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与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1、宇宙的本源:理或天理
2、“天理”挂搭在人身上叫“性”,“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具有
天理的人性叫“天命之性”,具有“理”和“气”相杂的人性叫”气质之性”;
“理”是最高最完善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异,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
清明至善者为“天理”;混浊不善者为“人欲”。既然气质之性中,“理"与“气”,
善与不善,杂然并存,这就要通过教育将“气”与“不善”排除干净,这个过程就
是“存天理、灭人欲”。
(二)、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
1、教育阶段的划分:小学与大学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打认知学
2、小学阶段:8——15岁,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
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儿童通过“学其事”
而知其然并养成习惯,形成封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格。
3、大学阶段:15岁以后,就是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以四书、五经
作为大学教材
(三)、朱子读书法
1、循序渐进:“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读书时态度要认真,不可穿凿附会
4、切己体察:“学者读书,须将圣贤之语,体之余身”
5、著紧用力:“款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6、居静持志:”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
六、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
1、理论基础:“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
2、教育作用:明心、存心、求得其心,即是去人欲,去习染。
(二)、教育目的
1、理论基础:“致良知”,认为人人都有不学而有,不虑而知的“良知”。但“良知”
在圣人与普通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而普通人良知常被私欲
所蒙蔽,欲戈去私欲,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过程。
2、教育目的:通过“致良知”的过程,实现“明人论”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内容:只要有助于“求其心”者均可作为教育内容,包括读经、习礼、写字、
弹琴、习射等
(四)、关于儿童教育
1、认为乐是心中本体,教学必须引起儿童的乐学情绪
2、他要求教育儿童要从积极方面入手,要用培养、诱导、顺应儿童情趣,鼓励儿童兴
趣的方法教学•接着,对儿童诱之以诗歌、导之习礼、讽之读书来训导其意志、调
理其性情。
3、对当时儿童教育的批判。指出当时对待儿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使得儿童“视
学校如囹狱而不肯入,视教师如寇仇而不欲见”。
理学教育思想得批判与反思
一、对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
(一)、对理学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人性论的批判
1、王夫之认为人性是“先天气禀,形成过程则是“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来批判理学
家的人性论。
2、颜元反对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气质之性”就是
人的本性,性就是在气之中,不是在气之外,恶不是人性固有的,是从外来的,即
“恶者,隐蔽习染也”。
(二)、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
1、王夫之说:“有欲斯有理,礼虽为天理之节文,而必寓于人欲以见,故终不离人而别
有天,终不离欲而别有理也”。
2、陈确说:“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
这些进步思想家将天理与人欲统一起来,天理寓于人欲之中,以反对理学家的禁欲
主义,指出这是“以理杀人”。
(三)对理学家“学为圣人”的教育目的的批判
理学家提出以培养“明道救世”为教育目的,培养具有挽救民族危亡和治理社会能力的
治术人才。
(四)、对理学家“空疏义理”教育内容的批判
为了实现培养“明道救世”人才的目的,他们提出“实学”的教育内容,反对理学家
“空疏义理”的教育内容。
颜元说:“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实学不明,言虽精,书虽备,于世何功,
于道何补”。
(五)、对理学家读书穷理治学方法的批判
进步主义思想家提倡“主动”“习行”的教学方法,反对理学家主静、读书穷理的教学
方法。
(六)、批判学校的职能
1、学校已经蜕变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成为富贵薰心的势力之场。
2、“公其是非与学校”的民主主张
黄宗羲主张学校应该从科学附庸的势力之场变成民主议政的场所,改变”是非一出
于朝廷”的状况。
二、颜元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教育培养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有人才则有政事,有政事则有太平”。
2、教育对人的作用:防止和去掉“隐蔽习染”。
(二)、教育目的:实才实德的人
1、实才实德的人的道德:要具有仁义礼智等德行
2、实才实德的人的才能:能利济苍生,并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三)、教育内容:实学
1、颜元在谈教育内容时,多指“三物”,而其中又以“六艺”最为根本。
2、晚年为章南书院提出的“教育计划”,集中体现了他教育内容的主张,他把书院分
成“六斋”
A文事斋学:礼、乐、书、数、天文、地理
B武备斋学:皇帝、太公以及孙武子兵法
C经史摘学:十三经、历代史、诰制文章、诗文等
D艺能斋学:水利、火学、工程、象数
E理学斋学:程朱陆王之学
F贴括斋学:八股举业
(四)、教育方法:主动、习行
1、所谓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要通过实际活动,通过具体的事去学去做。
2、教学既然要主动,就必须注意习行。他认为只有通过习行才能取得真正的知识,也
才能实际的应用所教所学的知识。
中国近代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常规跨径公路钢桥典型安装工艺示意
- 2023年啶虫咪投资申请报告
- Python程序设计实践- 习题及答案 ch15 实验11 调试和异常处理
- 类文本阅读-传记-2021年高考语文复习学案
- 专项24-圆周角定理-重难点题型
- 高级硬件工程师工作岗位职责说明(33篇)
- 快递工作总结
- 语法专题八 情态动词【考点精讲精练】-2023年中考语法一点通(学生版)
- 千与千寻观后感15篇
- 横店影视城导游词(31篇)
- 六年级英语上册课件-Unit4 I have a pen pal 人教pep (共23张PPT)
- 赏识教育培训课程课件
- 工程开工令模板
- 船用柴油机的发展与分类课件
- 2022年东部机场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河北省邢台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员工投诉表格样板
- 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监理实施细则
- 基础工程施工月进度计划表
- 楼地面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 仓库租赁合同电子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