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原材料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原材料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原材料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原材料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材料作业指导书

一、水泥性能试验作业指导书

L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普通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性能试验。

2.执行标准

《水泥取样样方法》GB12573—1990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80um筛筛析法)》GB1345—2005

《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GB/T8074—2008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法)GB/T17671—1999

《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2419—2005

《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2004]120号

3是田度

3.1方法原理

是采用80um筛对水泥试样进行筛析试验,用筛网上所得筛余物的质

量占试样原始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水泥样品的细度。

3.2取样

水泥试样应充分拌匀,通过80um方孔筛,记录筛余物情况;

3.3试验步骤

1)把负压筛放在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调节负压至4000—

6000Pa范围内;

2)称取试样25.00g置于洁净的负压筛上,盖上筛盖,放在筛座上,

开动筛析仪,连续筛2min,在此期间如有试样粘附在筛盖上,可轻轻敲打,

使试样落下,筛毕,用天平称量筛余物;

3)当工作负压小于4000Pa时,应清理吸尘器内水泥,使负压恢复正

常。

结果计算:F=Rs/WX100%(精确至0.1%)

3.4试验筛修正法:

用一种已知80um标准筛筛余百分数的粉状式样,作为标准样,测试

方法同筛析法。

计算修正系数C=Fn/Ft(精确至0.01);修正后:F0=CXF;修正系数C

超出0.08-1.20的试验筛不能用作水泥细度检验。

4.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测定

4.1原理

1)水泥标准稠度净浆对标准试杆(或试锥)的沉入具有一定阻力。

通过试验不同含水量水泥净浆的穿透性,以确定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中所需

加入的水量;

2)凝结时间以试针沉入水泥标准稠度净浆至一定深度所需的时间表

示;

3)安定性

雷氏法是观测由二个试针的相对位移所指示的水泥标准稠度净浆体

积膨胀的程度。试饼法是观测水泥标准稠度净浆试饼的外形变化程度;

4.2试验条件

1)水是洁净淡水(日常生活饮用水),如有争议时可用蒸僧水;

2)室温控制在20±2℃,相对湿度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和水、

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

3)湿气养护箱的温度为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

4.3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基准法)

1)试验前准备

维卡仪的金属棒能自由滑动;

调整至试杆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搅拌机运行正常;

2)水泥净浆的拌制

用水泥净浆搅拌机搅拌,搅拌锅和搅拌叶片先用湿布擦过,将拌和水

倒入搅拌锅内,然后在5〜10s内小心将称好的500g水泥加入水中,防止

水和水泥溅出;拌和时,先将锅放在搅拌机的锅座上,升至搅拌位置,启

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15s,同时将叶片和锅壁上的水泥浆刮入锅

中间,接着高速搅拌120s。

3)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步骤: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

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

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

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

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

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以试杆沉入净浆

并距底板6±lmm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用水量为该水泥的

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

4.4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代用法)

1)、2)同前。

3)标准稠度的测定

采用代用法测定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或不变水量两种方法的任一种

测定。

采用调整水量方法时拌和水量按经验找水,采用不变水量方法时拌和

水量用142.5ml。

拌和结束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

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迅速将试模和

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

面接触,拧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

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升起

试杆后,立即擦净;整个操作应在搅拌后1.5min内完成。

用调整水量法试验时,以试锥下沉深度在距底板6±1mm时净浆为标

准稠度净浆,其用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

百分比计。如下沉深度超出范围需另称式样,调整用水量进行试验,直至

达到6+1mm时为止。

4.5凝结时间测定

1)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

2)用标准稠度净浆装入试模,刮平,放入湿养护箱内,记录水泥全

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

3)初凝的测定:从加水后30min进行第一次测定。测定时,将试模

放在试针下面与净浆面接触,拧

紧螺丝1〜2s后突然放松,让试针自由沉入净浆,观察指针下沉时读

数。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l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以“min”表

zj\O

4)终凝的测定:为了准确观测试针沉入的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了

一个环行附件。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将试模连同浆以平移的方式

从玻璃板取下,翻转180度,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

放入湿气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当试

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行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

达到终凝状态,以“min”表示。

注意:①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柱,使其徐徐下降,以

防试针撞弯,但结果以自由下落为准;

②试针贯入的位置至少要距圆模内壁10mm;

③临近初凝,每隔5min测一次;临近终凝,每隔15min测一次;到

达初凝或终凝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定为到达初凝

或终凝状态。每次测定不能让试针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毕须将试针擦

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整个测试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

4.6安定性测定

1)试饼法

准备两块100X100mm玻璃板,涂上一层薄机油。拌制标准稠度的净

浆。从拌好净浆中取出一部分分成两等份,使之呈球形,放在玻璃板上轻

轻振动,用小刀由边缘向中心抹动,做成直径70〜80mm,中心后约10mm,

边缘渐薄,表面光滑的两块试样。试样在养护箱内养护24±2h;

在玻璃板上取下试饼后,先检查试饼是否有变化,在无缺陷情况下,

将试饼放在沸煮箱内的富板上,然后加热30±5min内至沸,恒沸3h±5min

停沸后让其冷却至室温,取出试饼进行判别。

2)雷氏法,

将雷氏夹放在已涂过油的玻璃板上玻璃板固定于塑料底板上。

将已拌和的标准稠度净浆装满雷氏夹,一只手轻扶雷氏夹,另一只手

用宽约10mm的小刀插捣15次左右,抹平后盖上稍涂油的玻璃板(质量

约75—80g),成型2个试件,移至养护箱中养护24±2h。

在沸煮前,先测量试件指针尖端间的距离(A)精确至0.5mm,然后

将试件放入水中用板上指针朝上,试件之间互不交叉,然后在30±5min

内加热至沸,恒沸3h±5min,停沸后让其冷却至室温,进行判别。

3)结果评定

①若为试饼法,则目测未发现裂缝,用直尺检查也没有弯曲的试件为

安定性合格,反之为不合格。当两个试饼判别结果有毛病时,该水泥的安

定性为不合格。

②若为雷氏法,则测量试件指针尖端间的距离(C),记录至小数点后

一位,当两个试件煮后增加距离(C-A)的平均值不大于5.0mm时,即

认为该水泥安定性合格。当两个试件的(C-A)值相差超过4.0mm时,

应用同一样品水泥,立即重复一次试验。

5.胶砂流动度(GB/T2419—2005)

5.1仪器:

1)胶砂搅拌机;

2)跳桌及附件;

3)圆柱捣棒,直径20mm,长约200mm;

4)截锥圆模及套模;尺寸:高:60±0.5mm,上口内径:①70土0.5mm,

下口内径:①100±0.5mm,下口外径:120mm;

5)模套须一截锥圆模配合,均为金属材料制成。

5.2试验方法:

1)称水泥540g,标准砂1350g,水按预定的水灰比进行。

2)胶砂拌和方法同硅酸盐水泥和普通水泥;

3)首先用湿抹布擦跳桌台面,捣棒,截锥圆模、模套内壁,至于玻

璃板中心;

4)将拌好的胶砂迅速分两层装入,第一层为2/3圆模高,用小刀在垂

直两个方向划实约十余次,再用捣棒自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5次,接着

装第2层胶砂,装至高出圆模约2cm,同样用小刀划实十余次,再用圆柱

捣棒自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0次。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二

分之一,第二层捣至不超过已捣实的底层表面。装捣时用手扶住截锥圆模,

不要移动。

5)捣压完毕,取下模套,用小刀将高出截圆锥模的胶砂刮去并抹平,

然后将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手握手轮摇柄以每秒约一转的速度,连续

跳动30转。

6)跳动完毕,用卡尺量水泥胶砂底部扩散的直径,取相互垂直的两

直径的平均值为该水量时的水泥胶砂流动度,用mm表示(从胶砂拌和

和开始到扩散直径结束,应在5min内完成。)

注:跳桌有电动和手动二种,跳桌玻璃板底下已压上同心圆直径,可

直接读数,结果有争议时,以电动跳桌为准。

6.水泥胶砂强度(ISO法)

6.1配合比

水泥:标准砂:水=450±2g:1350±5g:225±1g(流动度控制在130〜

140mm,不够的话按0.1的水灰比递增,过大相应的递减)

6.2酉己料

水泥、砂、水和试验用具的温度要求见注意事项,称量用的天平精度

为±lg。当用自动滴管加225ml水时,滴管精度应达到±lml。

6.3搅拌

每锅胶砂用搅拌机进行机械搅拌。先使搅拌机处于待工作状态,然后

按以下的程序进行操作:把水加入锅里,再加入水泥,把锅放在固定架

上,上升至固定位置。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

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

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停拌90s,在第一个

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在高速下继续

搅拌60s。各个搅拌阶段,时间误差应在±ls以内。

6.4成型:尺寸应是40X40X160mm的棱柱体;

1)用振实台成型:胶砂制备后立即进行成型。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

在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装

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

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层播平,接着振实60次。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

播料器

。播平,再振实60次。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

尺以近似90的角度架在试模模

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

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

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

将试模上作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于振实台的位置。

2)用振动台成型当使用代用的振动台成型时,操作如下:

在搅拌胶砂的同时将试模和下料漏斗卡紧在振动台的中心。将搅拌好

的全部胶砂均匀地装入下料漏斗中,开动振动台,胶砂通过漏斗流入试

模。振动120±5s停车。振动完毕,取下试模,用刮平尺刮去其高出试模

的胶砂并抹平。接着在试模上作标记或用字条标明试件编号。

3)试件按照规定养护后,进行抗折与抗压试验:

①抗折试验: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

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50+10N/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

棱柱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保持两个半截棱柱体处于潮湿状态直至抗

压试验。

3计算:抗折强度Rf=1.5FfL/b(精确至O.IMPa);

②抗压试验:半截棱柱体中心与压力机压板受压中心差应在±0.5mm

内,棱柱体露在压板外的部分约有lOmrrio

在整个加荷过程中以2400+200N/S的速率均匀地加荷直至破坏。

计算:抗压强度Rc=Fc/A(精确至O.IMPa)

【试验室要求】

试体成型试验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

试体带模养护的养护箱或雾室温度保持在20℃+1℃,相对湿度不低

于90%;

试体养护池水温度应在20℃±范围内;

试验室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及养护池水温在工作期间每天至少记录

一次;

养护箱或雾室的温度与相对湿度至少每4h记录一次,在自动控制的

情况下记录次数可以酌减至一天记录二次。在温度给定范围内,控制所设

定的温度应为此范围中值。

1.本方法按照《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GB8074-87)编制,

适用于水泥比表面积测定.

2、仪器工作原理、特点和主要性能指标

(1)该仪器采用高可靠单片机和集成电路,自动计地、自动测温、自动

检测水位、自动检测仪器工状态、自动计算并显示结果,全自动测量,无

人为误差,简单准确方便。现已在全面各地得到广泛应用。

比表面积值与水泥性能的关系

(2)细度(余)与比表面积值相关性差,如有些水玫细度(筛余)很小,

但早强很低,此地应该测量比表面积。

⑶比表面积值与颗粒级配与水泥强度有较好的相关性,在相同的工艺

条件下,比表面积值愈大,即矿粉愈细,矿粉颗粒分布范围愈宽.

3、仪器操作

⑴将仪器放置在避光的平台上,接上ACA220电源。

⑵用水银排代法标定料筒体积。

⑶注入少量无色蒸偏水,将黑色定位球放入U形压力计右端,并使其

浮在水面上,开机或按复位键后,“H20-”闪动,一滴滴从左端加入水滴,

至显示"good"为止。注水绝对不能超量。

(4)用标准粉标定仪器常数,测试完毕后显示仪器常数和测量时间。

(5)将所显示的仪器常数置到拨号盘上,状态开关向上。

(6)测量未知样。

4、料筒体积标定

⑴将二片滤纸沿筒壁放入料筒中,用细长棒压平到穿孔板上。

⑵装满水银,用玻璃轻压水银表面,使水银面与料筒口平齐,并保证

没有气泡空洞存在。倒出水银,称量,重复几次,精确至0.05g

⑶从料筒中取出一片滤纸,试用约3.0g的水泥装入料筒中,再放入一片

滤纸,按规定压实料层.

⑷将料筒上部空间注入水银,按上述同样方法除去气泡,压平,倒出水银

称量,重复几次,精确至50mg.

⑸按下式计算筒体积(精确到0.005cm3)

V=(P1-P2)/P水银

3其中:V—料层体积cm;

Pl一末装料时,料筒中水银质量g'

P2一装料后,料筒中水银质量g;

3水银一试验温度下,水银密度g/cm.

⑴试样准备

将110±5℃下烘干并在干燥中冷却到室温的试样,倒入100ml密闭瓶

内,用力摇动2Min,使样品振碎松散。静置2Min,打开瓶盖,轻轻搅拌均

匀。

水泥样品应过0.9mm方孔筛.

(2)试样量:

W=pv(l-e)

其中:

W一试样量g;

3P一试样密度g/cm;

3V—料层体积cm;

£一空隙率,取0.500

⑶料层制备

将一片滤纸放到穿孔板下,压紧.将所称样品到入料筒并轻敲料筒,使料

层表面平坦.再放一片滤纸,用捣器均匀捣实试料直至捣器的支持环紧紧接

触料筒顶边并旋转二周,注意不能有间隙,慢慢取出捣器.

6.仪器常数标定

⑴先将仪器放平,避光,并注入适量水(无色)至刻度线以下,然后将黑色

定位球放入U形压计右端.

⑵取下料筒等到水位静止,按复位键,“H20-”闪动,说明水位低,此

时应一滴滴从左端加入水滴,至正好显示“good”为止。

⑶调节抽气速度:先将抽气调节阀(后面板下方)拧紧,然后稍微松

开,至合适为止。

(4)漏气检查:用橡皮塞塞紧压力计,按测量键,水位上升到最上面黑

色电开关处自动停止,等10分钟,观察是否漏气。

⑸标定料筒体积,按公式计算标准粉重量,并用分析天平秤量。

⑹将仪器工作状态开关置于标定状态

⑺将拨码盘B1的数值设定为标准试样的比表面积值。将拨码盘B2的

数值设定为标准试样的密度。

⑻按下测量键,测量开始,测量完毕后仪器显示出数值即为本仪器的

仪器常数K及测量时间。

9.未知样品比表面积的测量

⑴将仪器放平,避免强光照射光电开光,并将仪器工作状态开关K1

置于测量状态,

⑵每次测量前取下料筒等到水位静止,按复位键K2,检查水位。

⑶按公式计算未知样品秤重,并用分析天平称量,

⑷分别检查仪器常数的设定及被测样品密度的设定是否正确。

⑸按一下测量键K3,测量开始,测量完成后所显示的值即为被测样品

的比表面积及测量时间。记录后,复位。

二、粉煤灰检测作业指导书

1.粉煤灰细度试验方法

1.1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粉煤灰细度试验用负压筛析仪的结构和组成,适用于粉

煤灰细度的检验。利用气流作为筛分的动力和介质,通过旋转的喷嘴喷

出的气流作用使筛网里的待测粉状物料呈流态化,并在整个系统负压的作

用下,将细颗粒通过筛网抽走,从而达到筛分的目的。

1.2引用标准:GB/T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1.3仪具与材料

①负压筛析仪

②天平量程不小于5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O.Olgo

1.4试验步骤

将测试用粉煤灰样品置于温度为105℃〜110C烘干箱内烘至恒重,取

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却,

称取试样约10g,准确至0.01g,倒入45um方孔筛筛网上,将筛子置

于筛座上,盖上筛盖。接通电源,将定时开关固定在3min,开始筛析。

开始工作后,观察负压表,使负压稳定在4000Pa〜6000Pa。若负压小

于4000Pa,则应停机,清理收尘器中的积灰后再进行筛析。

在筛析过程中,可用轻质木捧或硬橡胶棒轻轻敲打筛盖,以防吸附。

3min后筛析自动停止,停机后观察筛余物,如出现颗粒成球、粘筛或有

细颗粒沉积在筛框边缘,用毛刷将细颗粒轻轻刷开,将定时开关固定在手

动位置,再筛析lmin〜3min直至筛分彻底为止。将筛网内的筛余物收集

并称量,准确至0.01g。

1.5结果计算

45um方孔筛筛余按式(A.1)计算:

F?(G1/G)?1OO(A.1)

式中:F—45um方孔筛筛余,单位为百分数(%);

G1一筛余物的质量,单位为克(g);

G2一称取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精确至0.1%。

1.6筛网的校正

筛网的校正采用粉煤灰细度标准样品或其他同等级标准样品,按A.4

步骤测定标准样品的细度,筛网校正系数按式(A.2)计算:

0(A.2)

式中:K—筛网校正系数;

m0—标准样品筛余标准值,单位为百分数(%);

m—标准样品筛余实测值,单位为百分数(%)。

精确至0.1%。

注1:筛网校正系数范围为0.8〜1.2。

注2:筛析150个样品后进行筛网的校正。

2.含水量试验方法

2.1目的与适用范围

规定了粉煤灰的含水量试验方法,适用于粉煤灰含水量的测定。将粉

煤灰放人规定温度的烘干箱内烘至恒重,以烘干前和烘干后的质量之差与

烘干前的质量之比确定粉煤灰的含水量。

2.2引用标准:GB/T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2.3仪具与材料

烘干箱:可控制温度不低于110℃,最小分度值不大于2℃。

天平:量程不小于5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O.Olgo

2.4试验步骤

称取粉煤灰试样约50g,准确至0.01g,倒入蒸发皿中。

将烘干箱温度调整并控制在105℃〜110℃。

将粉煤灰试样放入烘干箱内烘至恒重,取出放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

后称量,准确至0.01g。结果计算

含水量按式(C.1)计算:

101(C.1)

式中:w—含水量,单位为百分数(%);K?m/mW?[(w?w)/w]?100

wl一烘干前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

W0一烘干后试样的质量,单位为克值)。

计算至0.1%。

3.烧失量试验方法

3.1目的与适用范围

试样在950℃〜1000℃的高温电阻炉中灼烧,驱除水分和二氧化碳,

同时将存在的易氧化元素

氧化。由硫化物的氧化引起的烧失量误差必须进行校正,而其他元素

存在引起的误差一般可忽略不计。

3.2引用标准:GB/T176-1996《水泥化学分析方法》

3.3试验步骤

称取约1g试样(ml),精确至0.0001g,置于已灼烧恒量的瓷生期中,将

盖斜置于用期上,放在高温电阻炉内从低温开始逐渐升高温度,在950℃〜

1000℃下灼烧15〜20min,取出用蜗置于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量。反

复灼烧,直至恒量。

3.4结果计算

烧失量的质量百分数XLO1按式⑴计算:

XL01?ml?m2?100ml

式中:

XLO1一烧失量的质量百分数,%;ml一试料的质量,g;m2一灼烧

后试料的质量,g。

4.需水量比试验方法

4.1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粉煤灰的需水量比试验方法,适用于粉煤灰的需水量比

测定。

按GB/T2419测定试验胶砂和对比胶砂的流动度,以二者流动度达到

130mm〜140mm时的加水量之比确定粉煤灰的需水量比。

4.2引用标准:GB/T1596-2005《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

4.3仪具与材料

水泥:GSB14-1510强度检验用水泥标准样品。

标准砂:符合GB/T17671-1999规定的0.5mm〜1.0mm的中级砂。

水:洁净的饮用水。

4.4仪器设备

天平:量程不小于1000g,最小分度值不大于lgo

搅拌机:符合GB/T17671-1999规定的行星式水泥胶砂搅拌机。

流动度跳桌:符合GB/T2419规定。

4.5试验步骤

胶砂配比按表B.K

表B.1

试验试验样品的流动度达到130mm〜140mm时的需水量W(1mL)和

对比样品达到同一流动时的需水量W2(mL),记录此时的加水量;当流动

度小于130mm或大于140mm时,重新

调整加水量,直至流动度达到130mm〜140mm为止。

4.6结果计算

需水量比按式(B.1)计算(粗确至1%)

P?Wlxl00%(B.1)W2

式中:P—需水量比,单位为百分数%);

W1—试验样品流动度达到130mm〜140mm时的加水量,单位为(mL);

W2一对比样品的加水量,单位为(mL)

5.28天抗压强度比试验试验方法

5.1方法原理:水泥胶砂抗压强度比按GB17671进行,分别测定试验

样品的28d抗压R1和对比样品的28d抗压强度R2。

5.2试样制备

1.粉煤灰

①含水量小于1%

②细度(80um方孔筛筛余)5%-7%

2.硅酸盐水泥

①安定性必须合格

②抗压强度大于42.5MPa

③比表面积290-310m2/kg

④石膏掺入量(外掺)以SO3计为

5.3样品

1.试验样品:135g粉煤灰,315g硅酸盐水泥和1350g标准砂,225mL

2.对比样品:450g硅酸盐水泥,1350g标准砂,225mL水

3.成型加水量:225mL

5.4试验步骤

按GB177进行,分别测定试验样品的28d抗压强度R1和对比样品2d8

抗压强度R2

5.5结果计算

粉煤灰水泥胶砂28cl抗压强度比PR(%)按下式计算

PR?Rlxl00%R2

式中:PR:28d抗压强度比;

R1:试验样品28抗压强度(MPa)

R2:对比样品28抗压强度(MPa)

三、矿渣粉检测作业指导书

1活性指数、流动度比的测定

1.1本方法规定了粒化高炉矿渣粉活性指数及流动度比的检验方法

1.2方法原理

分别测定试验样品和对比样品的抗压强度,两种样品同龄期的抗压强

度之比即为活性指数。分别测定了试验样品和对比样品的流动度,二者

之比即为流动度比。

1.3样品

对比样品;符合GB175规定的42.5硅酸盐水泥,当有争议时应用符合

GB175规定的P.I型42.5硅酸盐水泥进行。

试验样品:由对比水泥和矿渣粉按质量比1:1组成

1.4试验方法

砂浆配比如下表

搅拌按GB/T17671进行

1.6抗压强度试验

按GB/T17671进行试验,分别测定试验样品7d、28d抗压强度R7、

R28和对比样品7d、28d抗压强度R07、R028。

1.6流动度试验

按GB/T2419进行试验,分别测定试验样品和对比样品的流动度L、LO。

1.7结果计算

矿渣粉各龄期的活性指数按下式计算,计算结果取整数。

A7=R7xl00%R07

式中:A7:7d活性指数

R7:试验样品7d抗压强度(MPa)

R07:对比样品7d抗压强度(MPa)

A28=R28xl00%RO28

式中:A28:28d活性指数

R28:试验样品7d抗压强度(MPa)

R028:对比样品7d抗压强度(MPa)

矿渣粉的流动度按下式计算,计算结果取整数

F=Lx100%L0

式中:F:流动度比

L0:对比样品流动度(mm)

L:试验样品流动度(mm)

四、外加剂作业指导书

1减水率试验

减水率指在掺外加剂的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的坍落度一致时,混凝土

单位用水量之差与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之比。所谓坍落度一致是指两种

混凝土的坍落度均在80+10mm范围内。

坍落度的测定按《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0)的

要求进行。减水率按下式计算G)R=?0??1X100%?0

3式中:3R:减水率30:基准混凝土单位用水

量(kg/m)

:掺外加剂混凝土单位用水量(kg/m)

减水率试验要进行三次。以三次的算术平均值为减水率的测定值。计

算时,精确到时小数点后一位。若三次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

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将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

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减水率。若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5%

时,则该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试验。

2泌水率比试验

2.1沁水率按下式计算133

BH?BTxlOO%BC

式中:BR:泌水率比

3Bt:基准混凝土泌水率(kg/m)

3Bc:掺外加剂混凝土泌水率(kg/m)

2.2沁水率的测定和计算方法如下:

先用湿布润湿容积为5L的带盖筒(内径为185mm,高200mm),将

混凝土拌和物一次装入,在振动台上振动20S,然后用抹刀轻轻抹平,加

盖以防水分蒸发。试件表面应比筒口边低约20mm,自抹面开始计算时间,

在前60min,每隔lOmin,用吸液管吸水一次,以后每隔20min吸水一次,

直至连续三次无泌水为止。每次吸水前5min,应将筒底一侧垫高约20mm,

使筒体倾斜,以便于吸水。吸水后,将筒轻轻放平盖好。将每次吸出的水

都注入带塞的量筒,最后得出的泌水量,准确至1g,并按下式计算泌水率

B?VWX100%(W/G)GW

Gw=Gl-GO

式中:B:泌水率;

Vw:泌水总量(g);

W:混凝土拌和物总用水量(g);

G:混凝土拌和物总量(g);

Gw:试样质量(g);

G1:筒及试样质量(g);

GO:筒质量(g)o

泌水率试验要进行三次。以三次的算术平均值为泌水率的测定值。计

算时,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若三次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

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15%时,则将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

作为该组试验的泌水率。若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15%,

则该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试验。

3含气量试验

含气量按《普通混凝土拌和物性能试验方法》(GB/T50080)规定的方

法进行试验,操作时还应按仪器说明书规定的要求进行操作。

含气量试验要进行三次。以三次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含气量的测定值。

若三次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0.5%

时,则将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

试验的含气量。若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0.5%,则该

项试验结果无效,应该重做试验。

4凝结时间差

4.1凝结时间差按下式计算。

△T=Tt-Tc

式中:△「凝结时间差;

Tt: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min);Tc:

基准混凝土的初凝或终凝时间(min)。

采用贯入阻力仪测定混凝土的凝结时间,要求仪器精度为5N。4.2

凝结时间测定方法如下:

混凝土拌和物用5mm(圆孔筛)振动筛筛出砂浆,拌匀后装入上口内径

为160mm,下口内径为150mm,净高为150mm的刚性不渗水金属圆筒

中,试样表面应低于筒口约10mm,用振动台振动密实(约3〜5s),置于

20±2C的环境中,容器加盖,一般基准混凝土在成型后3〜4h,掺早强剂

的在成型后1〜2h,,掺缓凝剂的在成型后4〜6h开始测定,以后每0.5h

规定一次;在临近初、终凝时,可以缩短测定间隔时间。每次测定时测点

应避开前一次的测孔,其净间距为试针直径的2倍,但至少不小于

2

15mm,试针与容器边缘的距离不小于25mm。测定初凝时间用截面

积为100mm的试针,测定终凝时

2

间用20mm的试针。贯入阻力按下式计算。

R?

P

A

式中:R:贯入阻力值(MPa);

P:贯入深度达到25mm时所需的净压力(N);

2

A:贯入仪试针的截面积(mm)。

试验完成后,以贯入阻力值为纵坐标,测试时间为横坐标,绘制贯入阻

力值与时间关系曲线,在曲线上找出贯入阻力值达到3.5MPa时对应的时间

作为初凝时间,找出贯入阻力值达到28MPa时对应的时间作为终凝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凝结时间是以水泥与水接触时开始计算的。

凝结时间试验要进行三次。以三次的算术平均值为凝结时间的测定值。

若三次试验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中有一个与中间值之差超过中间值的30分

钟时,则将最大值与最小值一并舍去,取中间值作为该组试验的凝结时间。

若有最大值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超过30分钟,则该顶试验结果无效,

应该重做试验。5抗压强度比

抗压强度比以掺外加剂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同龄期抗压强度之比表

示,按下式计算。

R?

St

xlOO%Sc

式中:R:抗压强度比;

St:掺外加剂混凝土抗压强度(MPa);Sc:基准混凝土抗压强度(MPa)。

掺外加剂与基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按《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GB/TSOO81)进行试验和计算,试件用振动台振动15〜20s。试件的预

养温度为20+2℃o

五、粗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为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每项试验都需要有一定的取样数量;

对每一单项试验,应不得少于下表所规定的取样数量,以便经缩分后作试

验。

1.0筛分析试验:

L1试验目的:测定碎石或卵石的颗粒级配,为设计税配合比提供参

数和依据。L2仪器设备:

1.圆孑L筛:孔径为100>80、63、50、40、31.5、25、20、16、10、5、

2.5mm以及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

2.天平或台秤。

3.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1.3试样制备:

试验样品缩分

计算分计累计筛余百分率

当筛余颗粒的粒径>20mm时,在筛分工程中允许用手拨动颗粒。

1.5结果计算:

1.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上的筛余量除以试样总量计算得出该号筛

的分计筛余百分率(精确至0.1%)。

2.累计筛余百分率:每号筛计算得出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筛

号的分计筛余百分率相加之总和(精确至0.1%)。

3.称取各筛筛余的重量,精确至试样总量的0.1%,在筛上的所有分计

筛余量和筛底剩余的总和与筛分前测定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

过l%o

4.根据各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2.0含泥量

试验:

2.1试验目的:测定碎石或卵石中粒径小于0.08mm的尘屑淤泥和粘土

的总含量。2.2仪器设备:

1.台秤:称量10kg,感量5g;

2.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3.筛:孔径为1.25及0.08mm

筛各一个;4.容器:容积约10L的瓷盘或其它金属盒;5.浅盘。

2.3试样的制备:将来样缩分至下表所规定的重量,烘干后分成两份

备用。

碎石或卵石的筛分析试验按下图步骤进行:

2.5结果计算:

1.碎石或卵石的含泥量3c(Qn)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0.1%):?c(Qn)?

m0?ml

xlOO%m0

式中:mO一试验前试样干重(g);ml一试验后试样干重

(g);

2.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值超过

0.2%,应重新取样作试验。

3.0泥块含量试验:

3.1试验目的:测定泥块含量,为配置税提供参数。3.2仪器设备:

1.案秤:称量10kg,感量10g;2.天平:称量5kg,感量5g;

3.筛:孔径为2.5mm及5mm筛各一只;4.烘箱:能使温度控制

在105±5℃;5.洗石用水桶及烘干用浅瓷盘等。

6.试验样品的制备:试验前,将样品缩分至大于前含泥量试验所需试

样的所列数量,缩分时应防止泥块被压碎,缩分后的试样在105±5℃烘箱

内烘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分成两份备用。3.3试验步骤:碎石或卵石泥

块含量试验按下图步骤进行:

1.泥块含量按下式计算:

?c.l(Qk)?

ml?m2

xlOO%ml

式中:ml—试验前试样干重(g);m2—试验后烘干试样重

(g);

2.以上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的差值超

过0.2%,应重新取样试验。

4.0堆积密度试验:

4.1试验目的:测定碎石或卵石的自然堆积和紧密堆积密度,为计算空

隙率和设计税配合比提供参数。

4.2仪器设备:

1.台秤:称量50kg或100kg,感量50g;

2.容重筒:金属制园筒,其规格要求如下表:4.3试样制备:试验前,

取重量约等于前表每项试验所需最少取样数量所规定的试样放入浅盘,在

105±5℃的烘箱中烘干,也可以摊在清洁的地面上风干,拌均后分成两

份备用。4.4试验步骤:

1.碎石或卵石的堆积密度试验按下图步骤进行:

2.影响自然堆积密度的因素主要有两条:(1)平口铁锹下料口离容量

筒上口的高度;(2)装料速度。因此,规定从铁锹下料口至容量筒上口保

持50mm左右,装料时应使石子“自然”落入容量筒内。

4.5结果计算:

L堆积密度(自然堆积密度或紧密密度)按下列计算(精确至lkg/m3)

自然堆积?0?m2?mlX100%(kg/m3)v

式中:ml一容量筒的重量(kg)

m2一容量筒与试样共重(kg)

v一容量筒之体积(L)

2.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5.0表观密度试验:

5.1试验目的:测定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为计算孔隙率和设计检

配合比提供参数和依据;采用本方法不宜用最大粒径超过40mm的碎石或

卵石。

5.2仪器设备:

L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的范围内;

2.天平:称量5kg,感量5g;

3.广口瓶:1000mL,磨口并带玻璃片;

4.筛:孔径为5mm;

5.毛巾、刷子等。

5.3试样制备:将来样筛去5mm以下的颗粒,用四分法缩分至不少于

2kg后洗刷干净,分成两份备用。

5.4试验步骤:

1.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度试验按下图步骤进行:

5.5结果计算:

1.测定表观密度P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g/cm3):

??(mO一?t)X100%(kg/cm3)m0?ml?m2

式中:mO一烘干后试样干重(g)

ml一瓶和水重(g)

m2一试样及水、瓶共重(g)

at—水温对水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2.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值大于

0.02g/cm3时,应重新取样作试验;对颗粒材质不均匀的试样,如两次试

验结果之差值超过规定时,可取四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VI=(1?

?1

)X100(%)??c

Vc=(1?)X100(%)

?

式中:VI—堆积密度的空隙率;Vc—紧密密度的空隙率;

P1-碎石或卵石的堆积密度(kg/m3)

PC-碎石或卵石的紧密密度(kg/m3)P-碎石或卵石的表观密

度(kg/m3)6.0针、片状颗料含量试验:

6.1测定碎石或卵石中针状和片状颗粒的总含量所用仪器1.针

状规准仪、片状规准仪,或游标卡尺

2.天平和称一天平的称量2kg,感量2g;称的称量20kg,感量20g;

3.试验筛一筛孔公称直径分另I」为5.00mm、10.0mm>20.0mm、25.0mm>

31.5mm、40.0mm、

63.0mm>和80.0mm的方孔筛各一只,根据需要选用;

4卡尺。

6.2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将样品在室内风干至表面干燥,并缩分至表1规定的量,称量(m0),

然后筛分成表2所规

定的粒级备用。

1按表2所规定的粒级用规准仪逐粒对试样进行鉴定,凡颗粒长度大

于针状规准仪上相对应的间距,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上相应

孔宽的,为片状颗粒。

2公称粒径大于40mm的可用卡尺鉴定其针片状颗粒,卡尺卡口的设

定宽度应符合表3的规定。

16.4碎石和卵石中针状和片状的总质量3P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

cop=

ml

?100%m2

式中:3p一针状和片状的总含量(%)

ml-试样中所含针状和片状的总质量(g)m2-试样总质量值)

7.0压碎指标值试验:

7.1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碎石或卵石抵抗压碎的能力,以间接地推测其

相应强度。

7.2试验采用的仪器设备

1压力试验机一荷载300KN;

2压碎值指标测定仪

3秤一称量5Kg,感量5g;

4试验筛一筛孔公称直径为10.0mm和20.0mm的方孔筛各一只

7.3试样制备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标准试样一律采用公称粒级为10.0~20.0mm的颗粒,并在风干状态

下进行试验。

2对多种岩石组成的卵石,当其公称粒径大于20.0mm颗粒的岩石矿

物成分与10.0〜20.0mm粒级有显著差异时,应将大于20.0mm的颗粒应

经人工破碎后,筛取10.0-20.0mm标准粒级另外进行压碎值指标试验。

3将缩分后的样品先筛除试样中公称粒径10.0mm以下及20.0mm以

上的颗粒,再用针状和片状规准仪剔除针状和片状颗粒,然后称取每份3kg

的试样3份备用。

7.4压碎值指标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置圆筒于底盘上,取试样一份,分二层装入圆筒。每装完一层试样

后,在底盘下面垫放一直径为10mm的圆钢筋,将桶按住,左右交替颠击

地面各25下。第二层颠实后,试样表面距盘底的高度应按控制为100mm

左右。

2整平筒内试样表面,把加压头装好(注意应使加压头保持平正),

放到试验机上在160〜300s内均匀地加荷到200KN,稳定5s,然后卸荷,

取出测定筒。倒出筒中的试样并称其质量(m0),用公称直径为2.50mm的

方孔筛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量剩留在筛上的试样质量(ml)。

7.5碎石或卵石的压碎值指标5

6

中6a=a,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a——压碎值

指标(%)m0?ml?100%mO

mo------试样的质量(g);

ml------压碎试验后筛余的试样质量(g).

多种岩石组成的卵石,应对公称粒径20.0mm以下和20.0mm以上的

标准粒级(10.0-20.0mm)分别进行检验,则其总的压碎值指标6a应按

下式计算:

6a=al6al+-a28a2

1+2xlOO%

式中5a------总的压碎彳直指标(%);

a1、a2——公称粒径20.0mm以下和20.0mm以上两粒

级的颗粒含量百分率;5al,6。a2——两粒级以

标准粒级试验的分计压碎值指标(%)

以三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压碎指标测定值。

8.0含水率试验:

8.1试验目的:

测定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为调整碎水灰比和石子用量提供依据。

8.2试验步骤:

测定碎石或卵石的含水率,试验步骤详见JGJ52—2006《普通混凝土

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

标准》7.4条的方法进行。

9.0吸水率试验:

9.1测定碎石或卵石的吸水率,即测定以烘干质量为基准的饱和面干

吸水率。

9.2试验步骤:

测定碎石或卵石的吸水率,试验步骤详见JGJ52—2006《普通混凝土

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

标准》7.5条中的方法规定。

六、细集料试验作业指导书

为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每项试验都需要有一定的取样数量;

对每一单项试验,应不得少

于下表所规定的取样数量,以便经缩分后作试验。

L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普通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及细度模数。1.2设备

和量具

1.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2.台称:称量1000g,感最1g:

3.方孔筛;孔径为160um、315um、630um、1.25mm、2.50mm、5.00mm、

10.0mm的筛各一只:

4.摇筛机:

5.浅盘、硬、软毛刷等1.3试验方法与步骤

按取样数量表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土

5)℃下烘干至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9.50mm的颗粒,分为

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称取试样精确至将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套

500g,lgo

筛上,然后进行筛分。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lOmin;取下套筛孔大小

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量0.1%为止。通过的试

样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

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称现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

下式计算出的量,超过时按下列方法处理:

1/2

Axd

G=

200式中:

G—在一个筛上的筛余量,gA—筛面面积,mm2d一筛孔尺寸,mm

a)将该粒级试样分成少于上式计算得出的量,分别筛分,并以筛余量

之和作为该号筛的筛余量。

b)将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筛余混合均匀,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再用四分法缩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取其中一份,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继续筛分,计算该粒级及以下各粒级的分计筛余量时应根据缩分比例修正。

1.4计算结果: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

0.1%。

计算累筛余所分率:该号筛的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筛余百分

率之和,精确至0.1%,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剩余量之和同

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1%时,须重新再做。

砂的细度模数计算,精确至0.01:

MX=(?2+?3+?4+?5+?6)-5?lxlOO%100??1

式中:MX一细度模数

81、82、83、84、85、B6一分别为5.00mm、2.50mm、1.25mm、

630um、315um、160um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累汁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细度模

数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如两次试验的细度模数之

差超过0.2时,须重新再做。

2砂子表观密度检验

2.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表观密度.

2.2设备和量具

1、烘箱:温度控制在(105+±5)℃

2、天平:称量1000g,感量1g:

3、容量瓶:500ml

4、干燥器、浅盘、温度计、毛刷等。

2.3试验方法与步骤

1、按取样实施细则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650g,放入烘箱中于(105+

±5)℃下烘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两等份备用。

2、称取试佯300g,精确至lgo将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水至接近

500ml的刻度处,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

紧瓶盖,静置24h。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500ml刻度处,塞紧瓶

盖,擦干瓶外水分,

称出其质最,精确至1g。

3.倒出瓶内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再向容量瓶内加水至容量瓶500ml

刻度处,塞紧瓶盖,擦干瓶外水分,称现其质量,精确至1g。

2.4计算结果

I、砂的表观密度汁算,精确至10kg/m3

GoP0=义P水

G0+G2G1

式中:P0一表观密度,kg/m3

Go一烘干后试样的质量,g。

G1一试样、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

G2—水及容量瓶的总质量,go

P水一水温对砂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2、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如两

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3,须重新试验。

3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3.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空隙率。

3.2设备和量具

1、鼓风烘箱:温度控制在(105+±5)℃

2、天平:称量5kg,感量5g:

3、容量筒:圆柱形金属筒,内径为108mm,净高109nlm,壁厚2nim,

筒底厚约5mm,容积为IL;

4、方孔筛:孔径为5.00mm的筛一只:

5、垫棒:直径10mm,长500mm的圆钢;

6、直尺、漏斗或料勺、搪瓷盘、毛刷等

3.3试验方法与步骤

1、按取样数量表取样,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小于5.00mm的颗粒,分为

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堆积密度:

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mm处徐徐倒

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堆休,且容量筒四周溢满

时,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

总质量,精确至lgo

4紧密密度

4.1取试样一份分为两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

直径为10mm的圆钢,将筒按住,左右交替击地面各25次,再装入第二层,

如上法颠实。试样装完后,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

两个相反相反方向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4.2计算结果

1.松散或紧密堆积密度计算,精确至10kg/m3

G1-G2

pl=xlOOOV

3式中:Pl一松散堆积密度或紧密堆积密度,kg/m

G1一容量筒及试样总质量,g

G2一容量筒质量,g

V一容量筒体积,L

2.空隙率计算,精确至1%:

P1

vo=(l-x100%P2

式中:V0—空隙率,%

pl一松散堆积密度或紧密堆积密度,kg/m3

P2一试样表观密度,kg/m3

34.3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

/mo空隙率精确至1%。

5砂子含泥量检验

5.1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粗砂、中砂和细砂的含泥量。

5.2设备和量具

1、烘箱:温度控制在(105+±5)℃

2、天平:称量1000g,感最0.1g

3、方孔筛;孔径为80um和1.25mm的筛各一只

4、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兵浅盘等。

5.3试验方法与步骤

1、按取样数量表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烘干试样400g,置于容器中,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于试样

面约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

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于水中,把浑水缓缓倒入

1.25mm和80um的套筛中,滤去小于85um的颗粒。

3、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

为止。

4、用水淋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80um筛放在水中来回摇动,以

充分洗掉小于80u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的剩留的颗粒和容器中已经洗

净的试样一并倒入浅盘中,放在烘箱中于

(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