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1页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2页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3页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4页
专题01 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1先秦的文明和社会转型命题点真题分布频次题型分值考查内容石器时代的文明2023新课标卷·第1题2023湖南卷·第1题2023浙江卷·第1题2023山东卷·第1题2022天津卷·第1题2022北京卷·第1题2021辽宁卷·第1题5年8考选择题3分1、石器时代文明进展的表现2、石器时代文明的分布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2023年新课标卷·第14题论述题12分1、中华文明的起源商和西周2022河北卷·第1题2022福建卷·第1题2022全国乙卷·第1题2022浙江卷·第1题2021重庆卷·第1题2021湖北卷·第1题2021广东卷·第1题2021全国乙卷·第1题2021浙江卷·第1题2020海南卷·第1题2020北京卷·第1题2020天津卷·第1题2020新课标I卷·第1题2020浙江卷·第1题2019江苏卷·第1题2019天津卷·第1题2019新课标III卷·第1题2019新课标I卷·第1题5年18考选择题3分分封制的特点和影响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礼乐制度的表现井田制的特征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022重庆卷·第2题5年1考选择题3分1、民族关系的新进展:华夏认同经济进展与变法运动2023全国乙卷·第1题2022江苏卷·第1题2019北京卷·第1题5年3考选择题3分1、小农经济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3、春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进展儒家2023全国甲卷·第1题2023新课标卷·第2题2022重庆卷·第1题2021海南卷·第1题2021天津卷·第1题2019海南卷·第1题5年6考选择题3分孔子的主见孟子的主见荀子的主见道家2022全国甲卷·第1题2021全国甲卷·第1题5年2考选择题3分1、老子的主见法家2022山东卷·第1题5年1考选择题3分1、田齐法家的主见墨家2021山东卷·第1题2020江苏卷·第2题5年2考选择题3分儒家、墨家主见的对比墨子的主见1.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进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消灭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进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进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进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头消灭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消灭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解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头,排解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进展的主要表现,排解D项。故选C项。2.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消灭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靠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来源】2023年高考湖南历史真题【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消灭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消灭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解A项;“已摆脱”说法确定,排解C项;该遗址消灭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解D项。故选B项。3.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宏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致的玉器④消灭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来源】浙江省2023年1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致的玉器,消灭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解ABC项。故选D项。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疗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富强C.农业生产技术的进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真题【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由于战国时期消灭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进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疗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解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解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进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进展的,排解D项。故选C项。5.荀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同学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见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同学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见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见,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假如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解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处,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耻辱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解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慧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解D项。故选A项。6.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独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行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确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假如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反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始终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解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解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解D项。故选C项。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进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学问,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进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楚,观点正确)【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答案】【参考答案】地域:黄河流域。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消灭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进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进展,产生精致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有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擅长制造的基因。生产的进展催生文字的消灭,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生疏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进展,社会分化随之消灭。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奇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终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中国古代史。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要含义,即中华文明的产生与进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沟通。依据问题“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学问”“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进展的贡献”来选择一个地域和拟定观点。例如:地域可以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西域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等。观点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然后,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华民族形成进展等方面来阐述对中华文明的进展的影响。最终,归纳总结。1.“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头频繁消灭。这一现象(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来源】2022年新高考河北卷历史真题【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西周与东周(中国)。依据材料“‘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头频繁消灭。”可知,“太子”这个词在西周时期几乎没有消灭过,但是在春秋时期却频繁消灭,说明西周时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了破坏,D项正确;社会尊卑有序指的是礼乐制,而非宗法制,排解A项;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制度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解B项;宗法制的破坏与瓦解,与权力平稳过度无关,排解C项。故选D项。2.考古争辩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消灭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来源】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历史真题【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消灭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并结合所学可知,鬻、觚等陶质酒器是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址中发觉,体现出龙山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与材料信息无关,排解A项;红山文化,发源于内蒙古中南部至东北西部一带,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与材料信息无关,排解B项;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庆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强的辐射力量,主要表现在对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辐射,在金属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对东南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材料信息无关,排解D项。故选C项。3.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觉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像之处。此考古发觉(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频领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白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来源】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历史真题【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觉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像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解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频领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解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解D项。故选B项。4.考古表明,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这反映出西汉中期(

)A.蜀地墓葬消灭平民化趋势 B.蜀文化渐渐融入到汉文化中C.蜀地经济实力与关中相当 D.蜀文化与关中文化沟通有限【来源】2022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狭长形土坑墓为主,随葬品也极具蜀地特征;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随葬品也有明显的关中特色。”可知,战国至西汉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汉中期,具有汉文化特色的长方形竖穴木椁墓成为主要墓葬形式,说明蜀文化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并融入汉文化之中,B项正确;西汉中期,蜀文化融入汉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趋势,排解A项;依据蜀地墓葬的变化,无法判定其经济实力状况,排解C项;两地文化的融合,说明文化沟通亲密,而非有限,排解D项。故选B项。5.有学者指出,“德”的观念至少在西周已经产生,它既是一种个人的品德,又与天命有关。春秋时期,“德”的奇特意味开头减弱,更强调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献记载:“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来源】2022年新高考重庆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材料中文献观点“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的意思是鬼神不是任凭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产生并进展,儒学“崇德”,主见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见“为政以德”“德治”等等,所以推崇文献中这一观点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学,C项正确;墨家主见兼爱、非攻等,其主见与文献观点不太全都,排解A项;兵家内容主要是战斗和治兵阅历、战略战术等,与文献观点不太全都,排解B项;法家最大的特点是主见严刑峻法,与文献观点不太全都,排解D项。故选C项。6.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全部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肯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除,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夫阶级冲突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来源】2022年新高考江苏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肯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除,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状况已经消灭,土地制度由井田制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这一时期照旧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解A项;国人不属于农夫,排解B项;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冲突,排解D项。故选C项。7.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见“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群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来源】2022年新高考山东历史高考真题【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法家主见用法治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说明法家主见君臣需要用礼仪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详。上述材料观点体现法家用法制来治理国家,用礼节来教育百姓的思想特点,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敬天,排解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排解C项;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排解D项。故选A项。8.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来源】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答案】B【详解】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百姓无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较少受到干预,反映了“无为”的思想,B项正确;孔子主见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解A项;韩非主见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心集权,主见法治,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排解C项;墨子主见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排解D项。故选B项。【点睛】本题以《壤父歌》及相关故事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贤对幸福生活的定义,意在启发同学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摘编自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2年高考历史全国卷试题评析)9.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各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来源】2022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高考真题【答案】A【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见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解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见,排解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解D项。故选A项。10.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来源】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传播,思想的传播伴随着人才的流淌,依据所学可知,诸侯国君出于争霸需要,大量吸取人才,“士”阶层随之崛起,从而冲击了当地旧有贵族(依靠血缘获得官位)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百家的思想各异,并不能促进国家政治统一,排解A;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排解B项;D项颠倒因果,诸侯国的冲突导致各家的盛行。故选C项。11.孔子整理编订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除《乐》毁于秦火,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下列关于五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推崇儒学,设五经博士B.《诗》奠定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C.五经等儒学经典后来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D.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来源】浙江省2022年1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关于五经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点睛】1.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缘由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进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响【来源】2021年新高考重庆高考真题历史试题【答案】A【详解】由材料“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与国对称的士大夫之家拥有对领地的政治、军事、司法等各种权力,是一个政治单位,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遭到破坏,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组织,使小家庭变成了普遍的社会基本单位,家成为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A项正确;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发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解B项;西周已经实行宗法制,排解C项;战国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击,排解D项。故选A项。2.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简单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来源】2021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双钱结藤编残件一方面体现了劳动过程中结绳技能,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品,具有肯定的审美价值,C项正确;历史传承在双钱结藤编残件中无法体现,排解A项;通过双钱结藤编残件无法证明当时社会组织状况,排解B项;题干中没有提及双钱结藤编的使用群体,无法得出社会等级秩序确立的结论,排解D项。故选C项。3.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来源】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答案】A【详解】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周王又称“天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A正确;西周嫡长子孙为天下大宗,故B错误;“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故C错误;“郡”“国”并行是在汉初,故D错误。4.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沟通【来源】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河南、陕西出土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结合史实河南、陕西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北方发觉南方风格的青铜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沟通,故D正确;材料的内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响,故A错误;材料与各诸侯国维护周礼无关,故B错误;材料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5.有学者对《诗经》风、雅、颂的时代与内容进行考察,其发觉如表所示,据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多数诗篇的形成时代整体上对“天”的态度《周颂》西周初年颂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东周初年骂天《国风》西周末年至春秋中叶不理天A.天子权威不断强化 B.天道观持续衰落C.人文意识渐渐增加 D.人性论走向成熟【来源】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历史试题【答案】C【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人们对于天的观念逐步淡化,即从歌颂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断增加,即人文意识不断增加,C项正确;天子权威呈现不断衰落的趋势,排解A;对天的观念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天道观的衰落,排解B;成熟的说法不能体现,材料也没有涉及到人性论,排解D。6.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进展【来源】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答案】D【详解】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进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解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加,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减弱,排解B项;诸侯国大夫的采邑不断增多,实力渐渐增加,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排解C项。故选D。7.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来源】浙江省2021年1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并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力,B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排解;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因此C错误;周朝存在时间是前1046年—前256年,D排解。故选B。8.《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描述此“戏”的是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 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来源】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纪念屈原的方式主要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其中材料“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两句,生动地再现了龙舟双桨飞举,奋力夺标的情形,D项正确;A项是对钱塘江观潮的描述,排解A项;B项出自苏轼的《西江月·咏梅》,与材料无关,排解B项;C项明显与赛龙舟不符,排解。故选D项。【点睛】9.《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来源】2021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材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确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体现了孔子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故C项正确;材料和尊卑等级观念无关,排解A项;材料不能体现博爱节俭,排解B项;D项是道家思想主见,排解D项。故选C项。【点睛】10.唐代杜佑《通典》称:“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该书内容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其中“礼门”占全书篇幅的一半。从内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殊强调A.道家的无为而治 B.史学的通古贯今C.儒家的伦理纲常 D.理学的格物致知【来源】2021年湖北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礼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畴,“礼门”占了《通典》全书篇幅的一半,说明该书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C项正确;依据“礼门”所占篇幅可知是强调了儒家的伦理纲常,而非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史学的通古贯今,排解AB项;理学消灭在宋代,排解D项。故选C项。1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见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提倡统治者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来源】2021年新高考天津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依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依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章,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解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解D项。故选C项。12.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礼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来源】2021年新高考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解A;C是表象,排解;D与题无关,排解。13.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见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乐观支持【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试题【答案】A【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消灭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冲突、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动身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判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行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解B项。老子主见小国寡民,主见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解;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见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见并未得到统治者的乐观支持,排解D。14.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有: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观点中,对应两者的是A.“齐物”;“逍遥”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来源】浙江省2021年1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答案】D【详解】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指的是荀子的主见“制天命而用之”;在社会关系方面,强调民的作用,指的是孟子的主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D项正确;A是道家的,排解A;天行有常没有突出人的地位,排解B;C是法家与墨家的主见,不符合题意。1.如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白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来源】海南省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材料中所涉及的“上、中、下”所体现出的等级可以看出,不同等级的服饰是不一样的,这与传统礼制强调等级秩序有关,故B项正确;ACD项与主旨没有关系,排解。2.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觉,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奇特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消灭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来源】2020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首次发觉,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奇特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消灭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A项错误;B项错在“精耕细作”,商代照旧是粗放型的农业进展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消灭在春秋战国以后,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解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3.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全部权归国家全部【来源】2020年天津卷历史高考试题【答案】D【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宅,“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全部权,私田的全部权归国家全部,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仆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集中(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观赏。汉武帝在长安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进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沟通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来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观赏,汉武帝在长安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观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观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进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依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肯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沟通和进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5.《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安排政治权力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来源】浙江省2020年1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答案】A【详解】由材料信息“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得出神权与王权结合,故①正确;由“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得出按血缘宗族关系安排政治权力,故④正确;夏朝“传贤”就已经演化为“传子”,故②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故③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A,BCD错误。6.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缘由在于(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斗需要【来源】2020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缘由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强调宽敞人民百姓的利益,没有体现要恢复前代礼乐制度的主见,A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墨家学派兴起的主要缘由是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不强调社会等级和谐,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社会等级和谐的信息,C项错误;墨家学派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没有适应兼并战斗的需要,D项错误。7.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心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来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历史高考试题(山东卷)【答案】D【详解】依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子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秩序,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D;战国时期中心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心集权政治的准则,排解A;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解B;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到被统治阶层,排解C。故选D。8.扫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可以看到不胜枚举异彩纷呈的珍品。下列各项中属于先秦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是()。A.汉赋 B.楚辞 C.话本 D.散曲【来源】浙江省2020年7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依据题干中时代限定词“先秦”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属于先秦文学作品,B正确;汉赋是汉代文学形式,排解A;话本是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排解C;散曲主要流行于元代,排解D。9.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缘由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来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答案】B【详解】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当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解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缘由”,要求查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解D。10.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独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头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来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依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独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确定,礼乐制度照旧存在,排解;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解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头解体,排解C。故选D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宝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来源】2019年江苏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物品,说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商业交易,没有涉及到世袭制度的变化和对商业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战国时期才消灭的,故排解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关,故排解D项。2.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A.① B.② C.③ D.④【来源】2019年天津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两件青铜器代表的是三星堆文化,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在地图中表示序号为③,故选C。①为山东省,排解A;②为河南二里头文化,排解B;④为湖南省,排解D。3.“教民友爱,莫擅长孝;教民礼顺,莫擅长悌;移风易俗,莫擅长乐;安上治民,莫擅长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新课标Ⅲ)【答案】A【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友爱,莫擅长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解。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解。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解。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新课标Ⅰ)【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方式由“兄终弟及为主”转变为“父死子继为主”。这说明王位世袭方式发生了肯定转变。故答案为B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解A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定联系,排解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解D项。5.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A.主见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有【来源】海南省2019届高三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君子懂得并能做到坚持道义,而小人恰恰相反,他们总是不择手段地捞取好处,将其作为从道德方面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一个标准。同时孔子反对追求不义之财和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这表明孔子重视社会道德重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孔子对社会等级的观点;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孔子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态度;D选项错误,孔子只是反对追求不义之财,并不反对百姓追求富有。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6.战国后期,秦国建筑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由于A.公田制度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力量强大【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新课标Ⅱ)【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心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把握力量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消灭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解。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解。7.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