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2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命题点真题分布频次题型分值考查内容秦统一的措施2022河北卷·第2题2020浙江卷·第2题2020浙江卷·第2题5年3考选择题3分郡县制长城的修建中心官职的调整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2022湖北卷·第2题2021湖南卷·第2题5年2考选择题3分秦汉大一统观念的形成汉朝防范外戚干政的措施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措施2023北京卷·第2题2022天津卷·第2题2022湖南卷·第2题2022浙江卷·第4题2021重庆卷·第2题2021河北卷·第2题2020新课标III卷·第1题5年8考选择题3分西汉时期对西域的管理汉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经济措施汉朝中外文化沟通中朝体制汉武帝时期地方制度的调整汉朝统治思想的转变2022全国乙卷·第14题论述题12分东汉的兴衰2023山东卷·第2题2022广东卷·第2题2020浙江卷·第3题5年3考选择题3分1、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2、东汉时期国家治理措施的调整3、东汉手工业的新进展两汉的文化2022辽宁卷·第2题2022山东卷·第2题2020新课标II卷·第1题5年3考选择题3分文献记载体现的大一统观念汉武帝北击匈奴角抵表演北魏孝文帝改革2022广东卷·第20题2021北京卷·第16题2021全国甲卷·第15题5年3考材料分析题12分迁都洛阳修建明堂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三国与西晋2022海南卷·第3题2021广东卷·第2题5年2考选择题3分西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魏晋中心行政制度的调整经济重心南移2022北京卷·第2题5年1考选择题3分经济重心南移十六国与北朝2023湖南卷·第3题5年1考选择题3分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认同1.“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称为“以邮行”。1930年,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如图为其中一件的照片。据争辩推断,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zǐ)粮仓。这一发觉说明,汉朝()①推动中外丝绸贸易的进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在西域地区推行了郡县制④进展交通有利于边疆治理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来源】2023年高考北京历史真题【答案】B【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汉朝(中国)。②依据材料“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出土大量汉代简牍……此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邮”是汉代一种通信机构,官府的重要文书可以通过“邮”传递,说明汉朝时期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符合题意;④新疆罗布泊北岸的遗址是汉代设立的居卢訾粮仓,说明汉代时期加强了对边疆的治理,符合题意;①依据材料信息,材料描述的是丝绸之路的富强,但无法判定是否为丝绸贸易,不符合题意;③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西域地区是否设置了郡县,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解A、C、D项。故选B项。2.先秦贵族尚马车,贱牛车,此风秦汉犹存。及至东汉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这种“风尚”反映了()A.政治衰颓的时代景象 B.戒奢尚俭的社会风气C.重农崇耕的思想观念 D.豪强势重的政治现实【来源】2023年高考山东历史真题【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东汉(中国)。依据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车慢、稳、宽敞、严密,可障帷设几、任意坐卧而竞相乘坐出行乘牛车遂成为一种风尚。”可知,东汉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车之所以成为一种风尚,是由于牛车稳而宽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现,由此体现了当时政治的衰颓,A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在东汉后期是否是戒奢尚俭,排解B项;天子至士喜乘牛车是为了享受,而不是重视农耕和农业,排解C项;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车辆的变化,没有体现豪强势重信息,排解D项。故选A项。3.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一再乖谬。”两者生疏不同的根源在于()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来源】2023年高考湖北历史真题【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缘由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汉代、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刘知幾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一再乖谬。”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刘知幾是太过拘泥于名号、等级,刻板地要求必需身为天子才能立为本纪,假如身为诸侯,就绝无设为本纪之理。关键在于,他未能理解,司马迁设置本纪的主要着眼点不在身份名号,而在于以之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史事之总纲领,看其是否起到支配历史大局的作用,所以两者生疏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刘知幾对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排解A项;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的合法性,与材料内容不符,排解B项;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生疏的根源,排解D项。故选C项。4.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渐渐形成,这在当时()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历史真题【答案】B【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缘由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头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头正式作为行政区消灭。东汉后期由于中心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头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确定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排解A项;东汉后期各州刺史、州牧开头正式划地自治,全面把握辖区内军政财大权,而朝廷对此已经无能为力,不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排解C项;材料此举增加了地方州长官的权力,弱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排解D项。故选B项。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难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进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来源】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历史真题【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缘由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西汉末期至东汉中期(中国)。据本题图3材料信息可知,东汉中期与西汉末年相比,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的户数和口数均消灭增长,但湘江流域人口数增加幅度更大,这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南迁——汉代北方人口顺长江而下南迁的状况,先迁入长江中游,再迁入长江下游,也就是迁入湘江流域并在此定居的人口比江浙地区更多,D项正确;土地兼并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各个地区都存在,只不过是兼并程度有差异,甚至经济开发较早的江浙地区(联系春秋五霸相关学问)还有可能比湘江流域更突出,排解A项,同理排解C项;尽管南北朝时期的江南经济开发,奠定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但三吴地区(江浙地区)在此时期经济进展最快,这就说明西汉末年以来,湘江流域的经济进展水平不肯定就比江浙地区高,排解B项。故选D项。6.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选择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汉族高门把握南北政权【来源】2023年高考湖南历史真题【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解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解C项;北朝政权仍旧是鲜卑族把握,排解D项。故选B项。1.有学者争辩简牍发觉,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殊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来源】2022年新高考河北卷历史真题【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行政文书后,要求对方收到后作书回复,未回复的要督促,结合所学,当时受交通条件等的限制,上级与下级之间的政令传达、沟通联络还不能完全确保通畅,因此要求收到文书后回复,以确保上级对下级、中心对地方的把握,反映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A项正确;材料体现上级对下级、中心对地方的管理,而非官员管理,排解B项;汉代交通条件相比秦朝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解C项;在加强中心集权方面秦汉的治国思想是相近的,排解D项。故选A项。2.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后汉书·班固传》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进展 B.家国同构模式转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头消灭 D.华夏认同不断增加【来源】2022年新高考湖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A【详解】“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反映了秦朝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指西汉灭秦朝,建立统一的政权汉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指东汉连续了西汉国家的统一,材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进展,A项正确;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一宗法关系来统领,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排解B项;C项中“开头”表述错误,排解;材料没有涉及华夏认同的信息,排解D项。故选A项。3.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来源】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历史真题【答案】D【详解】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照旧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留意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缘由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解AB项;就当时的状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解C项。故选D项。4.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铺张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来源】2022年新高考湖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A【详解】依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学问,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开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铺张挥霍的缘由,排解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解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解D项。故选A项。5.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A.可以弥补宰相才能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把握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来源】浙江省2022年1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学问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心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心对地方的把握,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解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解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解D项。故选B项。6.“奉朝请”是两汉朝廷赐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与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C.为外戚干政供应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把握【来源】2022年新高考广东历史高考真题【答案】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把握权到了中心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把握,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解A项;国相是由中心派驻的,刚开头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头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解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解C项。故选D项。(解析参考论文: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7.《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清静”“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进展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来源】2022年新高考辽宁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消灭“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进展与完善,排解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进展,排解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解D项。故选C项。8.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特地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特地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进展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C.军事战斗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来源】2022年新高考山东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特地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格外重要的,故汉代设有特地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解C项;汉代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由于商业而特地设立相马课,排解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解D项。故选C项。9.中国是纸的创造地,敬惜字纸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创造可能是在(
)A.西汉 B.唐代 C.北宋 D.元代【来源】2022年6月浙江高考历史高考真题【答案】A【详解】由所学学问可知,考古学家在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几次发觉了西汉时期的麻纸,有的纸上面还有文字和地图,这证明在西汉时已消灭书写用纸,A项正确;考古发掘表明,目前已知书写用纸的创造可能消灭在西汉时,而非唐代和北宋,排解B项、C项;目前已知在西汉时可能已产生书写用纸,不是元代,排解D项。故选A项。10.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渐渐进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来源】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历史真题【答案】D【详解】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渐渐进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解A、B、C项。故选D项。11.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宠爱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由于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
)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人口流淌利于区域开发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来源】2022年新高考海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依据“中原的很多百姓宠爱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由于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得出汉族的习惯中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内容,体现了民族间的交融,C项正确;群言百家指各家著述,与材料信息无关,排解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人口的流淌,也不是地方的物产,排解BD项。故选C项。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生疏,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觉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来源】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真题【答案】略本题系开放性试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示例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为官意识南郡前太守仅仅实行张捕的方式处理虎患,反而让更多百姓受到损害。刘陵为官,通过修德政,虎去民安;法雄为官,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不妄捕山林,虎患解决;刘平为官,修德政,举儒良,虎患解决;童恢具有肯定的人本思想,在捕虎的同时,以“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之理训诫老虎,以其正气可渲染到虎,令虎暗通其言,知过伏罪。从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可以发觉这样一个现象:东汉时期,假如地方官吏不黜贪残,不修德政,而仅是抓捕老虎,反而使得虎患危害更大,而通过德治仁及畜类,则收效甚佳,不除吏中之“虎”,仅除“山中之虎”,达不到治理虎患的抱负效果。即虎患的治理效果受到吏治好坏的影响(或虎患惧怕良吏)这说明在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仍是主流意识,深刻影响了官员的行为,官员们通过修德政(或仁政)来达到感化万物,治理虎患的目的,也体现儒家“天人感应”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总之,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参考示例2:吏治好坏影响生态环境……参考示例3:东汉史籍留意儒家价值观的宣扬(史家评判标准受到儒家文化影响)……参考示例4:汉代南方开发程度不高导致虎患横行……【详解】本题系开放性试题,可抓住关键词“德政、选进儒良、仁及飞走、黜贪残、唯人为贵”,从儒家的德政(仁政)、“天人感应”、““以人为贵”的人本思想,亦或“反腐”(苛政猛于虎),“惩凶除恶”(除吏中之“虎”)、“吏治与生态”等角度切入。如选择“儒家”视角,阐述可分别概述刘陵、法雄、刘平、童恢等四人的为官功绩,并结合南郡前太守等失败案例,进行对比,弄清现象。接着结合东汉时期儒学主流价值观对士大夫的影响进行分析,点出“德政”“天人感应”等关键信息,最终得出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东汉官吏的理政方式。史论结合,表述清楚即可。(参考论文东汉“虎患型史事”论析)【点睛】本题选取《后汉书》等史籍中关于东汉良吏与老虎相关的史事记载,要求同学自选角度发觉问题,得出相应的推论,该题材料呈现、设问形式新颖,信息主题集中且思维发散性强,对引导老师转变教学理念、促进同学自主解决问题具有乐观意义。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进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全都。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取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筑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消灭,也转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争辩》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缘由和举措。(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进展史上的意义。【来源】2022年新高考广东历史高考真题【答案】(1)缘由: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预备;便于对中原的把握,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气;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详解】(1)缘由:依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可知洛阳旧城衰败;依据材料“故有意迁都”可概括出为迁都做预备;依据材料“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可概括出便于对中原的把握,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依据材料“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概括出任用汉人筹划重建;依据材料“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取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可概括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依据材料“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依据材料“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筑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可概括出统一规划里坊。(2)依据材料“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取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可概括出访古都洛阳重现生气;依据材料“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可概括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结合所学从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的角度补充。1.下图为中国古代某皇帝在位期间政令信息承转运行关系示意图,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尚书是中心最高行政机构 B.分权造成了冗官现象C.决策权与执行权消灭分别 D.王国问题得到了解决【来源】2021年新高考河北历史高考真题【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汉代中外朝制度”,依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令最终是由外朝的“三公”及其僚属去执行的,参与朝见和朝会的公卿百官以及中朝“尚书”帮忙皇帝进行决策,说明当时决策权和执行权消灭分别的状况,C项正确;图示内容不能说明尚书是最高的行政机构,更不能说明造成了冗官现象,排解AB项;依据“郡国”可知当时王国还存在,无法判定其是否解决,排解D项。故选C项。2.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减弱 B.中心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来源】2021年湖北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据题意可知,东汉汉顺帝由于名士樊英没有服从朝廷的征召而责问地方郡县,地方官府则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东城,由此体现了汉代中心对地方的把握加强,是中心集权强化的表现,B项正确;该责问方式体现的是中心集权的强化,而非君权减弱、吏治腐败和豪强崛起,排解ACD项。故选B项。3.祝岁习俗古已有之。《诗经》云:“称彼兕觥(酒杯),万寿无疆。”汉代岁首,皇帝“大朝受贺”“百官受赐宴飨”。民间亦在岁首祭祀,其时全家依次列坐,向家长敬酒祝寿。该习俗A.消灭于战国并兴盛于汉代 B.体现礼仪教化与伦理秩序C.植根于我国古代商业文明 D.仅是官方进行的庆祝仪式【来源】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答案】B【详解】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由来已久,从皇帝到一般百姓都很重视,通过进行各种仪式来体现对君主或长辈的敬意与奇特期盼,体现了通过节庆礼仪进行教化和对伦理秩序的认同,B项正确;由材料中《诗经》的记述可知,该习俗在西周时就已经消灭,排解A项;该习俗植根于我国古代农耕文明,排解C项;由材料可知,祝岁习俗并不仅是官方进行的庆祝仪式,在民间也有,排解D项。故选B项。4.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全都。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动身点是时期调整概况汉景帝时期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汉武帝时期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汉成帝时期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省中心财政开支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来源】2021年新高考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答案】C【详解】汉代裁撤王国机构,降低王国官员的品轶,这是打击诸侯国的举措,目的在于加强中心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正确;地方机构还有郡县,但是西汉主要针对的是王国机构,因此A不是动身点,排解;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而非中心,排解B;D不符合史实,排解。5.《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C.不改汉初的疗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来源】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在位期间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下令各郡国建立学校,由此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正确;科举制开创于隋朝,故A错误;汉武帝即位后改“无为”为“有为”,一改汉初的疗养生息政策,故C错误;D项错在“重新确立”。6.汉代,中心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消灭“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来源】2021年全国甲卷文综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辟召制度是察举制的补充,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之人,其运作是辟主依据民间呼声或自己的见闻,使出身草野没有机会入仕之人进入统治阶层。辟召制度是“中心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要保证其有效运作并加强中心的把握,这就需要监察体系的改进,故B正确;分科考试选官制指的是科举制,故A错误;郡国并行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和材料没有必定联系,故C错误;察举制度和辟召制度是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故D错误。7.中国是丝的国度,制造了绚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觉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识图(下为汉代局部示意图)推断,该遗址位于A.① B.② C.③ D.④【来源】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答案】C【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素纱襌衣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由图推断,该遗址位于③,故C正确;①是北京地区,②是南京地区,④是广州地区,故ABD错误。8.如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沟通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来源】2021年新高考重庆高考真题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公元一世纪到公元二世纪,埃及以及大月氏和中国的洛阳都出土了古罗马的历史文物,结合所学学问,我们可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沟通,B项正确;材料中尽管消灭了大月氏的文物,但是并不能说明大月氏是丝绸之路的中心,排解A项;材料只能看出物品的转移,看不出技术的转移,排解C项;资料信息并没有体现出官方直接往来,排解D项。故选B项。9.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协商新帝人选,经一再争辩,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打算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逼【来源】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解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解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排解D。10.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都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A.长江以南经济进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来源】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答案】A【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进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渐渐增加,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进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11.某博物馆保藏了一批古代铜镜,上有铭文:“郡举孝廉州博士,少不努力老大悔”“孝言之始孝为右”“居必忠必信”等。从这些铭文中无法精确 猎取的历史信息是A.郡县制 B.察举制C.铜镜制造于西汉 D.宣扬儒家伦理思想【来源】浙江省2021年1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郡举孝廉州博士”可提取当时西汉推行郡县制和察举制,AB不符合题意;材料“孝言之始孝为右”体现的是对儒家思想的宣扬,D不符合题意;仅从材料信息是无法推出铜镜的制造精确 时间,因此C符合题意,故选C。1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C.地方权力减弱 D.行政效率降低【来源】2021年广东省高考历史试题【答案】B【详解】依据“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可得出国家大事都把握在尚书令、尚书仆射,说明魏晋时期相权转移到尚书令、尚书仆射手中,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皇权加强的体现,排解A;材料没有体现中心与地方的关系,排解C;材料与效率无关,排解D。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宽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成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引自《韩非子》材料二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需“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分……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的确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文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分,今人据以推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敞得多。——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分”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来源】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6月)【答案】(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命运:渐渐消逝;法治思想被儒学吸取;维护统治的工具。(2)影响:王室衰做,诸侯兼并区分:形成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作用:根本消退地方与中心的对立;中心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详解】(1)代表: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有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命运: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法家学派在汉代以后的命运可从渐渐消逝、法治思想被儒学吸取及维护统治的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2)影响: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礼崩乐坏在政治上的直接表现是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区分: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郡县制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就是实现了中心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作用: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郡县制根本消退地方与中心的对立;中心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把这些争辩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这是希罗多德(约前484~约前420)所撰《历史》一书的开篇之语。在此之前,对于希腊人而言,神话就是他们的历史。《历史》前半部分以追问希腊与波斯之间战斗的缘由为起点,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后半部分叙述希腊城邦与波斯之间战斗的全过程,故该书又被称为《希波战斗史》。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又本着“争辩”的精神,经常辨别传奇的真假与异同。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如在埃及通过询问当时作为学问分子的僧侣,把握了大量历史和文化学问。书中很多记载为后世的考古发掘和争辩所证明。——摘编自张广智《西方史学史》等材料二《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经常表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生疏甚至怀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照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奇,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宏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说明《历史》与《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撰写史书应当包括的要素。【来源】2021年全国乙卷文综历史试题【答案】(1)历史学家的使命感;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创新精神;开阔的视野;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2)历史:古希腊城邦的进展与人文精神;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奇;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稳定与富强,儒家思想的影响;史学传统;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3)叙述肯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精确 的记载;丰富的史实;有作者的认知。【详解】(1)希罗多德与司马迁作为宏大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依据“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和“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等信息,可以看出历史学家的使命感;依据“经常辨别传奇的真假与异同”和“经常表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生疏甚至怀疑”“客观、照实地叙述史实”等信息可以看出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依据“作者赞扬雅典人,却并不肆意诋毁“异邦人”,承认东方民族具有比希腊更古老的文明”和“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等信息,可以看出创新精神和开阔的视野;依据“书中的不少记述是作者亲自调查得来的史实”和“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奇”等信息,可以看出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2)《历史》产生的历史背景,依据材料“希罗多德(幼前484~约前420)”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包括古希腊城邦的进展与人文精神;依据“记载了希腊、西亚、北非等地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历史往事等内容”可知,希腊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广泛接触;依据“它继承了《荷马史诗》的叙事方式”等信息可以看出,包括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奇;联系所学可知,当时雅典的海外贸易与工商业比较发达。《史记》产生的历史背景,依据“《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约前145~?)所著”可知,司马迁生活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多民族统一国家稳定和富强;依据“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可知,包括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史学传统;依据“《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可以看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3)撰写史书应当包括的要素,可以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叙述肯定时空框架内的历史事物、有指导思想、客观精确 的记载、丰富的史实和有作者的认知等方面来回答。15.明堂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材料二汉武帝依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材料三汉代以后,明堂始终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照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缘由。(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来源】2021年新高考北京历史高考真题【答案】(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亚”形。②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依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冲突,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阅历。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详解】(1)依据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依据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可知,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依据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依据材料二“……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可知,汉代明堂呈“亚”形。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可知,汉代明堂与西周明堂不同的缘由是: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取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依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2)依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仿照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并结合所学学问,从北魏统治需要和明堂自身价值等方面分析北魏重视修建明堂的缘由。如: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冲突,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阅历。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1.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兴修了很多有名的工程。观看下图(局部),对图中所示区位,命名及标注正确的是A.①—秦始皇长城 B.②—灵渠 C.③—郑国渠 D.④—都江堰【来源】浙江省2020年7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答案】A【详解】①位于甘肃临洮一带,这是秦长城的西起点,A正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位于广西境内,②位置在关中地区,与灵渠位置不符,排解B;郑国渠是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③位于长江上游,四川成都地区,与郑国渠位置不符,排解C;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④位于湘江流域,与都江堰位置不符,排解D。2.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头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进展 B.强化了经济把握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来源】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历史高考试题(山东卷)【答案】B【详解】山东东部地区由西汉以前的商业活跃到西汉中期以后步入低谷,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主要是汉王朝实行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有关,这些政策抑制了民间商业活动,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把握,导致了商人活动开头步入低谷,故选B;重视关中地区不肯定就要导致山东东部商业活动步入低谷,排解A;开通丝路贸易应当有利于相关的商业活动活跃,排解C;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和商业活动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解D。3.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进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全部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冲突【来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答案】D【详解】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进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冲突,D项正确;利用政府把握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全部制的进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把握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4.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缘由是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来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答案】B【详解】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当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解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缘由”,要求查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解D。5.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集中(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观赏。汉武帝在长安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进展 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沟通 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来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观赏,汉武帝在长安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观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观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进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依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肯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沟通和进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6.依据如图所示推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元代【来源】浙江省2020年1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历史试题【答案】C【详解】由图中信息可推断出,这是鼓风冶铁的装置——水排。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水排鼓风冶铁始于东汉,故C正确;战国和西汉时期使用皮囊鼓风冶铁,故AB错误;该图出自元代王祯的《农书》,故D不符合题意。1.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假如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奇异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留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格外频繁,纵横家们处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消灭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争辩战国七雄的文字,发觉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觉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B.生疏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争辩的动身点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行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来源】浙江省2019年4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高考历史选考试题【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假如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奇异的文字呢”、“争辩战国七雄的文字,发觉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可知体现的是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行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C选项符合题意。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觉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解。生疏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争辩的动身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解。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应当留意用史料论证观点的合理性,D选项排解。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消灭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来源】2019年江苏高考文综历史试卷【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消灭了诸侯威逼中心的状况,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由于汉初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的,故选C项;察举制度属于选官制度,不会造成此类现象,故A项排解;独尊儒家学说有助于思想统一,加强中心集权,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解B项;全面推行郡县制度不符合汉初的实际状况,故排解D项。3.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把握【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新课标Ⅰ)【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心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减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解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解B项;D项说法不精确 ,应当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把握,排解。4.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连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新课标Ⅱ)【答案】C【详解】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简单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武帝加强中心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力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消灭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连续,B选项排解。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猛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解。5.《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缘由是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来源】2019年北京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答案】C【详解】《诗》《书》由孔子的私学教材最终位列汉代官方史书的第一大类,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缘由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故选C项;诸子“百家争鸣”主要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解A项;始皇帝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击,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解B项;司马迁撰《史记》明显与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无关,故排解D项。6.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特地负责监察的官员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心,一在地方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来源】浙江省2019年4月一般高校招生选考科目高考历史选考试题【答案】A【详解】依据材料“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可知体现的是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特地负责监察的官员,①正确。依据材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事”可知体现的是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④正确,①④正确,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刺史和监都是监察地方的机构,②错误,BD选项排解。秦汉监察体制都是为加强中心集权服务的,起到了加强中心集权的作用,③错误,C选项排解。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学问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当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进展之期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楚。)【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新课标Ⅰ)【答案】论点∶历史大事应当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辩证的看待。阐释: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历史大事的发生都有其历史必定性和局限性,我们对待历史大事应当放在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既要观察其乐观的一面,又要观察其消极的一面。如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在建立初期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进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沟通等方面起着乐观作用。但是到封建社会后期的弊端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进展的因素。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制造力。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进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因此历史大事应当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辩证的看待。【详解】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本题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依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当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具体的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比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进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赞扬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期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据《论语》《孟子》(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工程劳务分包合同样本
- 重型废钢采购协议
- 代理记账与办公自动化合同
- 每月服务费用合同
- 个人职业操守保证宣言
- 工程承包合同样本
- 网络运维服务协议
- 房屋交易合同说明
- 招标代理机构比选评价
- 严守保密纪律忠诚使命担当
- 元旦春节猜谜小游戏150个(含谜底)
- 扩张性心肌病
- GB/T 45047-2024土方机械纯电动轮胎式装载机技术要求
- 《报告文学研究》自学考试省考课程习题集及答案
- 【MOOC】中西文化对比与交流-中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ICU患者跌倒、坠床应急预案及防范措施
- 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
- 国家开放大学2024年12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B-版本3》大作业参考答案
- 国家开放大学Python程序设计形考任务实验六-互联网评论数据分析及其展示综合案例
- 施工企业五年规划
- 2024年农村土地整治承包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