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口袋书】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_第1页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口袋书】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_第2页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口袋书】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_第3页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口袋书】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_第4页
专题02 中国古代经济-【口袋书】2022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2中国古代经济【口袋书】2022年高考历史考前回归教材必备学问名目一、中国古代的农业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进展的总体特征…………22、精耕细作………………………23、小农经济………………………3汉代田庄经济………………3经济重心南移…………………3土地制度………………………4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的关系………………5二、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基本特征………………………7生产形态………………………7生产部门………………………7生产技术………………………7生产方式………………………86、问题探究………………………8中国古代的商业国内商业----中国古代商业史上的三次飞跃………………8中国古代城市的进展…………9对外贸易的进展………………94、影响中国古代商业进展的因素………………9政府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概念、措施、影响……………10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概念、缘由、影响………………10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复习目标】目标一:中国古代农业古代农业进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是其突出特征。目标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目标三:中国古代商业古代商业进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化、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进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受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目标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进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一、中国古代的农业学问点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进展的总体特征:历史悠久、独立进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学问点2:何谓“精耕细作”?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目的)。精耕细作的表现:①生产工具的革新,如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完善②耕作技术的进步,如春秋战国时期的代田法和西汉的垄作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③耕作制度的完善,如由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④水利浇灌事业的进展,如都江堰;唐朝的筒车等;⑤农作物品种的丰富,如明清时期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传入等。犁耕法的完善:春秋战国消灭铁犁牛耕;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犁耕法的完善:春秋战国消灭铁犁牛耕;西汉赵过推广二牛三人的耦犁;后来消灭犁壁,使铁犁朝一个方向翻土;西汉后期消灭二牛一人的犁耕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江东地区消灭曲辕犁(耕犁完善)。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整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松,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学问点3:小农经济(生产方式)①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个体家庭生产取代集体农耕以及封地土建私有制的确立。②小农经济之下有自耕农经济和租佃经济两种形式。③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具有分散性;简洁的性别分工,男耕与女织相结合,具有稳定性;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少,具有封闭性。④影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成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割据现象的根源,也是农夫运动局限性的根源。租佃关系是伴随着土地兼并而消灭的,自战国、秦代、汉代、宋代以至到明清渐渐普及;从农夫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生产乐观性提高租佃关系是伴随着土地兼并而消灭的,自战国、秦代、汉代、宋代以至到明清渐渐普及;从农夫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生产乐观性提高;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权也大大提高。(至迟到北宋中叶已可明显看出,契约租佃经济已经成为当时封建生产方式之最主要的表现形态。北宋苏洵说:“田非耕者全部,而有田者不耕也。”)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田地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全部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把握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肯定政治颜色的经济实体。(1)田庄是一种能自给自足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2)田庄能有效组织生产、推广农具与技术;推动手工业进展与商品经济富强。(3)田庄肯定程度发挥了乡村教化和稳定社会的作用。(4)田庄拥有肯定私人武装,在国家把握无力的时候,简洁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统一。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田地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全部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把握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肯定政治颜色的经济实体。(1)田庄是一种能自给自足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2)田庄能有效组织生产、推广农具与技术;推动手工业进展与商品经济富强。(3)田庄肯定程度发挥了乡村教化和稳定社会的作用。(4)田庄拥有肯定私人武装,在国家把握无力的时候,简洁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统一。学问点5:生产格局---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农业生产渐渐超过北方)(1)南移的缘由: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分、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进展制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进展实力,重视进展经济(鼓舞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2)表现土地的开发;耕作技术的提高;农田水利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3)南移的过程:①魏晋南北朝时候,南方始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②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头南移。③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4)南移的影响:①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快速进展,使得对外贸易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使文化中心的相应南移。学问点6:土地制度:(1)土地制度与社会制度相适应。随着社会形态的演化,土地制度经受了原始社会的氏族土地全部制到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到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集体耕种。农夫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奴隶社会:井田制,千耦齐耘。农夫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一家一户为单位)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封建社会: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全部制(一家一户为单位)封建土地国有制(如北魏以来的均田制)(2)土地制度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土地全部权的变化和安排方式(剥削方式)的变化。(3)土地制度的演化,根源于生产力的进展。(4)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因此土地兼并始终存在。但土地兼并会导致自耕农破产,阶级冲突尖锐乃至激化,进而威逼封建统治。所以,有识的统治者多会抑制兼并,如北魏到唐前期实行了均田制;明朝绘制鱼鳞图册、实行一条鞭法等。虽无法根除兼并,但能起到鼓舞农夫垦荒、进展农业生产的作用。(唯宋代自始至终不抑兼并,故而宋代有严峻的流民问题。)【问题探究】1、土地兼并问题(1)概况:汉代以后,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严峻;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富强,土地买卖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进展。(2)根源: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进展。(3)影响:小农失去土地,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阶级冲突激化和农夫起义;导致租佃关系消灭并日趋普遍化;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威逼中心集权。(4)对策:统治者常实行“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爱护自耕农经济,以确保政府收入和社会稳定,代表:北魏至中唐实行均田制。2.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1)缘由:土地私有制进展,土地兼并现象严峻,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社会稳定。(2)前提:政府把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国家把把握的土地按性别、年龄安排给的农夫,农夫向政府交纳租调,并担当肯定的徭役和兵役。(4)实质: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5)影响:①肯定程度限制了土地兼并,打击了豪强势力;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③调动了农夫生产乐观性;④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进展;④但不能真正阻挡土地兼并。学问点7:古代的小农经济与政治、思想、科技的关系(1)与政治:小农经济影响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小农经济需要一个专制集权的制度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地主阶级也需要中心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爱护其土地私有制。(2)与思想: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从而形成重视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的伦理观念和“重男轻女”的尊卑思想。(3)与科技: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具有有用性、实践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进展的缓慢性也打算了古代科技不能进展为近代科技。(注:图片可复制放大,纸张方向----横向)【思考】美洲高产作物传入的影响有哪些?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转变了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增加了中国农作物的种类,促进了经济作物的种植;经济作物的种植的扩大,又加速了中国农业产业分化与农业商品化趋势,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进展;有利于缓解了人地冲突,肯定程度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二、中国古代手工业学问点一:基本特征(1)起源:较早.历史悠久。(2)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规模不断扩大。(4)明清时期工场手工业消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5)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学问点2: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并存管理方式产品用途劳动力官营手工业政府经营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无偿征调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市场流通个体工匠家庭手工业家庭农户自主经营家庭消费、交纳赋税;部分流通农夫自身(1)划分依据:依据产品的不同用途;(2)地位变迁:①官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地位被打破,在封建社会长期占据主导,明中叶以后衰落。②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产生,长期受到压制,明中叶以后渐渐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③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户的副业,自春秋战国产生后,始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内容。学问点3: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分工愈细。以制瓷业、丝织业、冶铁业为代表。进展历程: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富强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头消灭,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头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创造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4.魏晋南北朝:消灭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5.隋唐: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6.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消灭五大名窑。7.元朝:进入彩瓷时代(青花瓷);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8.明清时期:(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消灭了资本主义萌芽,但进展缓慢。(2)纺织业和制瓷业:①苏州、杭州是有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②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消灭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消灭,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学问点4: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点打算了相当长时期其是技术领先的代表。学问点5:生产方式---明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消灭。(1)萌芽消灭的条件:商品经济的高度进展。(与新航路开拓、早期殖民扩张的背景下,明中期隆庆开关带来的银丝贸易繁盛相关,即史称的“马尼拉大帆船”)(2)萌芽的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消灭了雇佣关系。手工工场消灭。(3)萌芽的特点;①从区域和行业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行业;②从程度上看,只是消灭在个别地区的个别部门,格外微弱;③从地位上看,长期处于缓慢进展状态,其力气远不足以瓦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4)萌芽进展缓慢的缘由:①政治因素:封建制度的阻碍;②经济因素:自然经济的阻碍;重农抑商的限制;闭关锁国的影响等。(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资本主义进展必备的的资本、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因素不充分,在重农抑商之下,传统的财宝观念严峻阻碍了资本的积累)【问题探究】影响民间手工业进展的因素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气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三、中国古代商业学问点1:国内商业----中国古代商业史上的三次飞跃(1)春秋战国:第一次飞跃性进展。突出表现如官府把握商业的局面被打破,消灭私营商业;消灭了很多大商人,商人社会地位较高等。(2)宋代:商业史上其次次飞跃性进展——(日本学者称之为“商业革命”),表现有①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商品种类快速增加。②消灭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一方面反映了北宋商品经济的高度进展和货币信用关系的进展;另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特殊是造纸术、印刷术的进展。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④城市中的市坊界限被打破(街市制取代坊市制),商业经营时间被打破,商业交易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说明宋代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加。)⑤草市普遍化、工商业市镇进展等。(3)明清:商业史上第三次飞跃性进展①商贸大城市和专业化的工商业市镇的大量涌现;②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进展较快;消灭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④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学问点2.中国古代城市的进展阶段周秦至隋唐宋代以后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大大增加;明清时期专业性工商业市镇兴盛城市管理商业活动受官府严格把握,县治以上设市,并设市令或市进步行严格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市的启闭时间(如夜市、晓市)、场所(如街市)限制均被打破城市格局实行严格坊市制,市与民居严格分开;汉唐都城长安是代表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市镇日益发达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的进展;丝绸之路的开通;大水道的开凿;经济重心的渐渐南移;国内政局与国家政策的影响;交通与外贸的进展;社会风气的影响等1.没有大规模兴建宫城,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但商业气息更深厚.2.格局不像关中的长安那样确定方正规章,唐宋汴梁水系发达,因地势而建。1.没有大规模兴建宫城,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但商业气息更深厚.2.格局不像关中的长安那样确定方正规章,唐宋汴梁水系发达,因地势而建。3.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消灭,已探查出的规模超过以往历代4.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而且夜市成为定制,这是汴梁的一大特点,市坊打破,交易时间放宽,有利于商业进展和城市规模扩大,丰富了市民生活5.防备技术进步城市经济和文化消遣功能增加。学问点3:对外贸易的进展状况1、外贸形式:官方贸易(以朝贡贸易为形式)和民间贸易,明清时期曾经禁止民间外贸。2、外贸通道:丝绸之路汉朝: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拓。唐朝:陆路和水路并重,同时兼而行之。宋朝: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西北陆路不通。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国家由开放逐步走向自我封闭,丝绸之路渐渐衰落。后被新航路取代。学问点4:影响中国古代商业进展的因素(1)进展基础:农业和手工业是商业进展的基础。(2)国家政局:社会稳定促进进展,国家动乱影响商品交换。(3)交通条件:丝绸之路有利于对外贸易进展。(4)货币进展:货币统一、纸币消灭。(5)政府政策:清朝的闭关锁国和南宋进展海外贸易的比较。四、政府政策学问点一:重农抑商政策1.概念:该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即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进展。2.措施(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2)在土地问题上,实行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夫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淌。(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以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3.松动(1)唐朝中期,重农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