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六 学案63 赏析表达技巧(二)-精准判断精析效果_第1页
板块六 学案63 赏析表达技巧(二)-精准判断精析效果_第2页
板块六 学案63 赏析表达技巧(二)-精准判断精析效果_第3页
板块六 学案63 赏析表达技巧(二)-精准判断精析效果_第4页
板块六 学案63 赏析表达技巧(二)-精准判断精析效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案63赏析表达技巧(二)——精准判断,精析效果复习任务1.赏析描写、抒情和结构技巧。2.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考情微观知识图要均见学案62活动一赏析描写、抒情和结构技巧(一)赏析描写技巧描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朴素直白的对话),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这是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的作用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体化。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根据对象不同,描写主要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类。1.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技巧主要有:(1)写景角度:①观察顺序,如由近及远、由外至内、由高到低等;②感官角度,如视听结合、味觉与触觉等;③色彩角度,如暖色调、冷色调。(2)描写手法,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3)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等。请判断下列诗句的描写角度或手法。诗句描写角度或手法①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②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李煜《望江南》)③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④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⑤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答案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②虚实结合③触觉、视觉、听觉结合,侧面烘托④远近结合、高低结合⑤侧面描写⑥视听结合、绘声绘色2.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技巧同小说、散文中的一样,有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及细节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他人与环境衬托)等。就古诗而言,更看重动作、肖像、细节描写与环境烘托。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描写手法。诗句描写手法①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②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③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氓》)④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并序》)⑤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孔雀东南飞并序》)答案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②侧面描写③对比、神态描写④动作描写⑤语言描写(二)赏析抒情技巧中国古典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非常注重抒情,而且抒情手段极多,主要分两类:一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二是间接抒情,可以细化为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伤)今、用典抒情,这一点同表现手法有重合之处。请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抒情方式(若是间接抒情,则须指出具体的抒情方式)。诗句抒情方式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②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三)赏析结构技巧古诗之美,内在的是其意境和神韵,外在的是其辞采、声律和结构。美的主题,必须凭借美的组织形式,才能激发出审美感受。在外在形式上,结构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既体现了诗人的写作思路,又承载着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鉴赏诗歌,除了赏析语言技法之外,还要了解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以便快速敏锐地整体把握诗歌。古典诗歌的思路大都是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而近体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古诗常用的结构技巧有:技巧效果巧设线索线索有事线、物线、情线。设置线索,使结构更严谨,内容更集中。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开宗明义,直接点题。抑扬结合对要褒扬的人或物先写其不足,对要贬损的人或物先写其长处。抑扬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以景结情诗歌的收束部分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说明:像伏笔、铺垫、首尾呼应等技巧,古诗也用。)请运用以上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李白《行路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结尾有何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点明诗歌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实现理想的自信。(2)戴叔伦《过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请分析第三、四句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三、四句以景结情,通过日暮秋风吹落无边枫叶的萧瑟之景,进一步烘托出屈原的哀怨和诗人对屈原的同情,显得含蓄隽永,令人回味无穷。(3)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先扬后抑(欲抑先扬)。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义,仿佛在热烈颂扬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后两句写明“夜半虚前席”却是为了问“鬼神”,讽刺辛辣,感慨深沉。(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江山如画”总结前文所描绘的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也为下阕写周瑜做了铺垫,由写景过渡到写人。活动二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一)精准审题表达技巧题审题要审出以下要点:1.题型:明考/暗考。所谓明考,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艺术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这是主要题型。所谓暗考,就是题干中不含有“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题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2.角度:大/小。大角度是指很宽泛地鉴赏,不明确鉴赏的具体角度,常用“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艺术特色”“手法”之类的用语;小角度是指明确鉴赏角度,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技巧”“抒情特色”等具体角度。大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3.范围:整体/局部。“整体”是指题干问的是全诗的表达技巧,“局部”则是指诗(词)的某联(片)某句。范围不同,优先考虑的表达技巧的顺序也不同。整体为: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局部为: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4.数量:多/少。即要分清楚题干中的“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的”,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种的,绝不能多答;要求答多种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请根据下面的题干要求,填写表格内容,写出审题背后隐含的信息。题干审题题型(明考/暗考)角度(大/小)范围(整体/局部)数量(多/少)①概括《声声慢》在表情达意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②此曲在景物描写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曲中的句子加以分析。③本诗是如何表达诗人与孟郊之间的情谊的?请简要分析。④词的下阕手法多样,试作简要分析。答案①明考大整体多②明考小整体少③暗考大整体多④明考大局部多(二)精准答题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鉴赏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奇美著称的抒情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作此诗。此诗以写实的笔触,精练准确地刻画了蜀地虽然崎岖难行,但具备别有洞天的景象,劝勉友人不必过多担心仕途沉浮,重要的是要热爱生活。诗作既有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中之意,又寄寓诗人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语言简练朴实,分析鞭辟入里,体现了诗人文笔和思想都很成熟的特点。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崎岖险阻②美2.送别诗(见学案55“活动二”)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与《蜀道难》的首句写法上的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的首句则是包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2.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颔联对仗严整,想象奇特;描写了人走在栈道上,脸侧突起山崖峭壁、马头升腾着云气的奇景,境界奇美,气韵飞动;凸显了入蜀之路狭窄、险峻、高危、奇诡的特点,隐含着对友人的关切担忧之情。3.同样描写蜀道之难,《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在手法和效果上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送友人入蜀》不以惊悚的字眼来夸张,而是轻言轻语,用栈道上“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两个静景特写来凸显蜀道叠嶂中,一峰突起,如对绝壁,如临深谷的惊险、高危。(2)《蜀道难》综合运用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多种手法反复渲染蜀道之险,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蜀道难》还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与畏惧心理,侧面写出了山之高险。4.请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尾联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着对自身浮沉难测的感慨。含蓄蕴藉,语短情长。赏析表达技巧题一般分为三个步骤:点(点明技巧名称)+释(解释技巧运用)+效(分析技巧在塑造人物、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其中“点”“效”步骤最重要。(1)精准判断表达技巧①立足整体。即把所给材料当作一个整体来看,而不是只看其中一个片段。如判断“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所用的表达技巧,就不能单看“城中桃李愁风雨”这句而认为是“拟人”,而应把两句连成一个整体看,则为“对比”。②把握关系。关系即诗词中材料和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因为诗词讲究简洁、凝练,又受诗句长短的限制,所以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诗句之间的组合关系。这种关系就是写作技巧,即表达技巧。这样看来,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表现为“关系”:借景抒情是景与情的关系,托物言志是物与志的关系,动静结合是动与静的关系,对比是甲与乙的关系,衬托是主与次的关系,虚实结合是虚与实的关系。因此,善于抓住这些关系,技巧就容易判定了。(2)精准分析表达效果①紧扣目的。所有的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目的服务的,“表达技巧+表达目的”就等于表达效果。在具体诗歌中,表达目的包括写景、状物、造境、写人、叙事、抒情等方面。所谓赏析表达效果,就是运用这种技巧,看它写出了什么样的景,使景物描写得如何;描绘了什么样的事物,使该事物形象如何,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刻画了人物的什么形象,使人物形象如何;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使思想感情表达得如何。在众多目的中,抒情是根本目的。几乎所有的表达技巧都与抒情有联系,几乎所有的表达效果都少不了抒情目的的分析。而且,无论分析哪种目的,都不可笼统,应紧扣诗歌内容赏得具体,细致,深入。②紧扣技巧。不同的表达技巧有着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比喻、拟人重在生动形象,借景抒情使情感抒发委婉含蓄,反衬、对比达到突出强调之效果。因此,赏析表达效果在紧扣诗歌本身的同时,必须兼顾表达技巧的自身效果。而这部分效果多以术语形式出现,如生动逼真、自然贴切、新奇别致、耐人寻味、含蓄蕴藉、意境深远、别开生面等,且大多是固定的。虽说使用这些术语有贴标签之嫌,但必要的“标签”有时还是要贴的。Ⅱ.(2023·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任务。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鉴赏上片第一、二句议论抒情:尘世虚幻,皆为妄念;浮名如昨日之梦,无须挂念。第三、四句记叙自己放下浮名之后洒脱的隐逸行为:穿上蜡屐登山,率真饮酒,拄着筇竹杖,穿行林间,逍遥自在。“蜡屐”“筇杖”微露隐逸情趣,“真率”“自在”直抒闲适之情。上片以情作结,从身体与心灵两方面突出闲逸的状态。下片第一、二句写景:春寒料峭,冬的余威尚存,但细雨初晴,迎来了春晴的美好。第三、四句继续叙写词人的活动,闲题苔纸,遥闻菱歌,体现了词人心境平和、闲适喜悦。“闲”字,突出闲适的心境;“遥”字,增加了想象的乐趣。结句“与君同醉醒”,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共同饮酒、共同享受隐逸乐趣的情感。1.下面是本词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抒情②叙事2.闲适诗(见学案61“活动二”)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答案D解析尾句“与君同醉醒”中的“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醉”和“醒”也都是闲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现,是对“真率饮”的呼应。词作通篇与远方友人和真挚思念无关。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方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解析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抒情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与间接抒情两种。重点及难点是间接抒情。它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事抒情等常见方式,还有与文本相关的独特的抒情方式,阅读时要注意这一点。另外,要注意审答规范。考查抒情方式题,题干一般有“抒情方式(手法/特色)”“如何抒情”等提示语。作答时应包括两个要点:用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涉及间接抒情方式要一步到位,直接答出间接抒情的具体内容。对点练案31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常用“六合”“八荒”来指代天下,如在贾谊《过秦论》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2)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时卧时起,时而吟唱,时而静坐的情景。(3)黄庭坚在太和县令任上,有志难伸,孤独寂寞,在《登快阁》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想象自己辞官归隐后,坐在船上,吹着笛子,永诀机心。答案(1)履至尊而制六合并吞八荒之心(2)偃仰啸歌冥然兀坐(3)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二、对点训练(一)(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白下驿饯唐少府王勃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答案A解析“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颔联“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的意思是,如果两个人心意相通,何必在乎相识相知的早晚呢?由此可推知,诗人与友人虽相识不久,但二人的情谊却很深厚。3.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彼此间的深情厚谊排遣离愁;②本诗中的“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则是用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来排遣离愁。解析两首诗中,诗人都对友人进行了劝慰,诗人劝慰友人,实际上也是在劝慰自己,以排遣离愁。因此分析两首诗中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就是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对友人进行劝慰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来宽慰朋友,排遣离愁,一改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白下驿饯唐少府》中诗人以“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激励朋友去长安施展才华抱负、建功立业来排遣离愁,乐观豁达,带有美好祝愿意味。(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送春词刘禹锡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注]临江心事违。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注楚客:屈原,一说指贾谊,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尽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答案D解析“‘一醉尽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错。只有在醉中才能忘却世俗烦庸,与世无争,恰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失意和痛苦。5.本诗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找出手法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夸张。首联诗人起笔便写春天来去匆匆,昨天还在楼上迎接春天的到来,今天便又登楼送春归去。诗歌用“昨”“今”表时间之短,夸张地感慨春天的短暂,暗透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春光短暂的感伤。②拟人。颔联赋予兰花和柳条人格化的动作,认为夜露凝结在兰花衰残的枝头是兰花在哭泣,枝长叶茂的柳条随风摆动是舞女在跳舞,具体展现了春归后的景物,表现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③虚实结合。颈联诗人在感叹时间流逝时不禁想到远方的妻子,她娇美的面容是否已经发生改变了呢?尽管思绪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