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单选题)1.二战后,苏联西西伯利亚油气资源开发进入“快车道”,石油产量在全苏石油产量中很快从1965年的0.4%发展到1980年的52%,使得“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新城市新城镇不断出现,人口流动实现净流入,居民数量不断增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石油生产最大限度保证民生需要 B.苏联模式的弊端得到根本纠正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D.西西伯利亚成为经济建设重心2.赫鲁晓夫执政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取消农副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播种面积,种植玉米,增加粮食产量;取消农业机器拖拉机站,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些举措(

)A.调整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使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平衡 D.突破了原有经济管理体制3.1966年2月,苏联经济学家利西奇金提出,“不以市场为依据的计划如同不以计划来组织市场一样,同样无法克服比例失调。只有把计划和市场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对社会主义经济最有效的经济领导体制”。这一理论(

)A.旨在强调计划经济的主导作用 B.否定了计划和市场的工具价值C.为苏联经济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D.解决了苏联经济比例失调问题4.美国哈佛大学鲍维尔教授认为,戈尔巴乔夫没有“循规蹈矩”地执政,加速了苏联的衰败。下列项中,能够说明戈尔巴乔夫没有“循规蹈矩”地执政的是(

)A.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B.实行议会制及总统制C.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5.1956—1960年,苏联推行各类计件奖励制度,把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作为工人的基本奖励指标。与此同时,把原有的经营资金改为企业资金,并将40%用于职工奖励。这一做法(

)A.注入了市场经济成分 B.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C.奠定了工业强国基础 D.突破了苏联模式束缚6.1993年,俄罗斯大幅度地调整对外政策,由苏联解体之初的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变成了“双头鹰”外交,即在军事上以北约为对手,建立以独联体相应国家为成员的军事联盟,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在政治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及与亚太国家日本、印度等国的联系。其主要目的是(

)A.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B.努力重振大国地位C.巩固对抗北约的优势 D.转移美俄争夺焦点7.苏联于1968年10月宣布实行新经济体制,国家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项目,从30项减为9项。1972年增加了新产品销售额和拉动生产率两项指标。1979年,政府进一步明确五年计划是计划工作的主要形式,并加强长期计划的作用。材料表明,苏联(

)A.企业的自主权持续扩大 B.经济体制改革彻底失败C.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完善 D.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8.1958年6月,苏共中央委员会决定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和向机器拖拉机站、技术修理站支付实物报酬的制度。自1958年起,国家对集体农庄农产品的收购统一以采购方式来进行。由此可知,当时苏联的改革(

)A.发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B.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C.意在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改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体制9.1957年,苏联在全国设105个经济行政区,将撤销的各部所管辖的企业和组织移交给相的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105个小经济区又被合并为47个,部经济权力被中央收回。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 B.国民经济比例仍然失调C.改革未能突破传统体制 D.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10.1955年,苏联废除了国家下达的农业计划指标;1958年7月,苏联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等物资的制度,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这些举措(

)A.调整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B.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保持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D.突破了原有经济管理体制11.赫鲁晓夫执政时,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一些重点科研项目,使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此时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僵化的经济体制不利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B.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造成思想混乱C.中苏关系严重恶化使其丧失了中国市场 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12.1965年9月,苏共中央决议规定企业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合同义务的条件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据此可知,此时苏联(

)A.社会经济活力有所增强 B.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C.计划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D.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13.在苏联集体农庄里,人们开始掌握经济核算、成本、利润、工资等一些经济学概念。1956年,集体农庄获得了更改章程的权利,而以前各种章程完全是上面制定的。此外,针对各家各户宅旁园地的税收大大减少,宅旁园地产品义务交售的制度被取消。这表明当时(

)A.建立社会主义自治 B.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C.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D.扩大地方生产自主权14.赫鲁晓夫时期不断出台一个比一个宏伟的计划,1956年通过了第六个五年计划,1958年又提出了建设共产主义物质基础的七年计划,1961年的二十二大又制定了一个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计划。这反映出,赫鲁晓夫改革(

)A.进展顺利成果显著 B.未能突破原有的经济模式C.深受西方战略影响 D.缺乏系统设计与合理规划15.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的报告中说:必须使我们的干部注意经济问题,注意减少生产中所花费的劳动;我国生产一公担牛奶和肉类所花的劳动要比美国多得多。为此,苏联(

)A.开始工业化建设 B.实行新经济政策C.集中建设重工业 D.进行农业改革16.1979年,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院长在“一五计划”纪念会上提出:要揭露借改善计划制度之名,而引向“市场社会主义”方向的“伪善建议”。此提法反映出苏联(

)A.工农业得到全面发展 B.尚未摆脱“斯大林模式”C.应对西方经济“滞胀” D.提倡改革计划经济体制17.1958年,苏联个人副业农畜产品产量较1953年有大幅度的提高,马铃薯、蔬菜产量提高14.3%,牛的头数提高25.3%,肉、奶产品产量分别提高33%和27%,水果产量提高46%。这反映了苏联改革(

)A.局部调整了农业政策 B.扭转了产业结构失调的状况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D.彻底废除了农业集体化制度18.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撤销了中央的工业管理部门,设立经济行政区,将权力下放给各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扩大地方对工业的管理权。这表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

)A.意识到现有体制不足 B.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C.已经放弃“苏联模式” D.忽视发展农业经济19.下面为赫鲁晓夫改革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建立经济行政区,把工业和建筑业企业下放给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国民经济年度计划由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加盟共和国国家计委制定。●通过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领导国民经济委员会的经济活动。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使企业在生产中处于主动地位C.力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D.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20.20世纪60年代,苏共中央在坚持集中计划的前提下,扩大企业的某些自主权。例如,下达企业的计划指标由20多项减为9项;企业的利润留成由6%提高到17%;企业有权自行出售按调拨单销售不出去的产品。这些做法(

)A.使国民经济比例渐趋合理 B.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步伐 D.旨在解决传统经济模式弊端21.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中东局势不稳,引发了能源价格暴涨。苏联凭借能源出口带来的巨大收益、推行全方位的高福利政策、涵盖了医疗、教育、住房、交通出行等各个方面。这种做法(

)A.得益于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 B.源于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抗C.体现了工业化改善民众生活 D.隐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危机22.1956年,在人均肉类生产方面,美国为102.3公斤,苏联为32.3公斤。在人均牛奶生产方面,美国为343公斤,苏联为245公斤。为了改变这一局面(

)A.斯大林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 B.赫鲁晓夫加大对农业的投入C.勃列日涅夫扩大企业自主权 D.戈尔巴乔夫强调市场的作用23.赫鲁晓夫在关于1959—1964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提纲中谈到:“同1957年相比,石油开采量要增加3倍,煤气的开采和生产量要增加12—14倍,电力增加3.3倍。”这反映出苏联(

)A.没有突破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C.改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局面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居民的消费品供应经常处于紧张状态,1977年食品、食品原料及工业消费品等占全部进口总额的比例达到36.3%。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的后果 B.美苏争霸态势的加剧C.斯大林模式未被突破 D.经济上高消耗低产出25.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提出,各级经济部门改用经济领导方法,在企业中实行完全的经济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筹资金。材料表明当时苏联(

)A.逐步放弃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B.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C.已认识到市场调节的重要性 D.开始进行对市场经济的探索参考答案: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时空是二战后(苏联)。由题干可知,材料反映二战后“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新城市新城镇不断出现,人口流动实现净流入,居民数量不断增长,这些说明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C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是强调石油生产的成就,还强调新城市新城镇的出现,居民数量的增长,A项片面,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纠正苏联模式的弊端,且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西伯利亚的油气资源开发状况,但没有体现西西伯利亚成为经济建设重心,排除D项。故选C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赫鲁晓夫执政后(苏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执政期间,取消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把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这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实质是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农业方面的措施,未体现工业改革措施,且在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排除D项。故选A项。3.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6年苏联。材料反映了利西奇金认为计划经济应该以市场为依据,两则要相结合,这一理论冲击了传统的苏联计划经济思想,也为今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提供了新思路,C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突出计划经济的主导作用,材料强调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否定计划和市场的工具价值,而是强调市场应该和计划辩证统一起来,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史实,直到苏联解体,苏联始终没有解决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推行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实行多党制、议会制和总统制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加速了苏联的解体,B项正确;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是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时期等阶段逐步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排除A项;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农业方面措施,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的改革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1960年的苏联。根据材料“把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任务作为工人的基本奖励指标。与此同时,把原有的经营资金改为企业资金,并将40%用于职工奖励”可知,苏联通过奖励制度引入市场经济成分,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A项正确;这一做法不会加剧国家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职工热情,排除B项;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国家工业强国基础,排除C项;这一做法没有突破苏联模式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93年(俄罗斯)。1993年,俄罗斯调整对外政策,采取“双头鹰”外交,通过在军事上对抗北约、建立军事联盟以及在政治上加强与中国和亚太国家的合作,俄罗斯希望恢复和巩固其国际影响力,努力重振其大国地位,B项正确;俄罗斯此举是主要是为了重振大国地位,并非和美国对抗,也非巩固对抗北约的优势,排除AC项;转移美俄争夺焦点不是俄罗斯的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苏联。根据材料可知,题干表明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改革,但始终强调计划工作的重要性,这表明苏联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束缚,D项正确;材料表明在20世纪60年代,企业自主权有所扩大,但进入七十年代后,政府又强化计划工作的重要性,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彻底失败”的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表明苏联改革不彻底,未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对集体农庄农产品改用采购方式,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客观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苏联传统体制的束缚,排除A项;推行“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未改变集体农庄的经济管理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年(苏联)。据本题材料“1957年,苏联在全国设105个经济行政区,将撤销的各部所管辖的企业和组织移交给相的经济行政区国民经济委员会直接领导。1963年,105个小经济区又被合并为47个,部经济权力被中央收回”概括得出结论是:无论是1957年的改革还是1963年的改革,都还是由政府机构管理企业,也就是没有改变苏联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因而当时的苏联改革未能突破传统体制,C项正确;无论是1957年还是1963年的改革都没有使企业的自主权扩大,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工业化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55至1958年的苏联。根据材料“1955年,苏联废除了国家下达的农业计划指标;1958年7月,苏联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粮食、油料等物资的制度,实行统一的产品收购办法。”及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集体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说明这些举措部分承认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对苏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A项正确;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弊端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不是对原有经济政策的延续,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的束缚,取得一定成效,但绝对不能说是“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1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赫鲁晓夫执政时(苏联)。据本题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在一些重点科研项目上取得进展,但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仍远远落后于美国。苏联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但这种体制存在着缺乏灵活性、忽视市场作用等弊端,导致科研成果难以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无法充分提高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效率,A项正确;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主要影响的是意识形态领域,对当时苏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中苏关系恶化对苏联经济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造成工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之一,但不是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年(苏联)。材料中企业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说明企业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时期已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排除B项;材料“1965年9月,苏共中央决议规定企业在不影响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和合同义务的条件下,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其他企业和组织的生产任务;企业有权确定和改变整个生产的工艺规程,有权根据劳动法招收和解雇职工”反映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企业拥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与经济结构调整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6年的苏联。根据材料“经济核算、成本、利润、工资等一些经济学概念”1956年,集体农庄获得了更改章程的权利“”“针对各家各户宅旁园地的税收大大减少,宅旁园地产品义务交售的制度被取消”及所学可知,这是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措施。由集体农庄的人自己进行核算,削减农业税收,改变过去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体现了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和产品的处置权,D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建立社会主义自治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赫鲁晓夫尝试改革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并不是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市场调节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据材料可知,赫鲁晓夫时期不断出台一个比一个宏伟的计划,且多次进行调整,最终导致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不显著,体现了改革缺乏系统设计与合理规划,D项正确;进展顺利成果显著,与历史史实不符,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突破原有的经济模式,但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西方影响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56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强调苏联的劳动生产率比美国低很多,体现了他改革农业体制的意图,D项正确;1925年12月俄共(布)十四大通过建设工业化的方针,1928-1932年实行“一五”计划,排除A项;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涉及农业生产,与建设重工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院长认为“市场社会主义”是“伪善建议”,这体现他要坚持计划制度,反对市场,B项正确;1979年是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发展缓慢,矛盾丛生,工农业得到全面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西方经济滞胀是西方问题,对苏联影响不大,排除C项;材料反对改革计划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1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苏联。据题意可知,1958年,苏联个人副业农畜产品量有了大幅提高,这是农业方面的改革成就,说明苏联局部调整了农业政策,A项正确;1958年的苏联,产业结构依然失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C项;“彻底废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据本题材料“撤销了中央的工业管理部门,设立经济行政区,将权力下放给各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扩大地方对工业的管理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1936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意识到现有体制不足,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A项正确;因“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意识到现有体制不足”不一致,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并未放弃苏联模式,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该时期苏联农业发展状况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A项。19.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64年(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期,通过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调整经济年度计划,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措施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以增强经济发展活力,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A项错误;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企业在生产中依然受到政府计划指令的管理,处于被动地位,B项错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0.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苏联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这些做法旨在解决传统经济模式弊端,D项正确;这些做法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国民经济比例并没有渐趋合理,排除A项;这些做法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做法旨在解决传统经济模式弊端,材料未涉及苏联工业化建设,不能体现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步伐,排除C项。故选D项。21.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七十年代(苏联)。苏联凭借能源出口的收益推行全方位高福利政策,这种做法在短期内能够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但从长远来看,存在很大的隐患。因为苏联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能源出口,一旦能源价格波动或出口受阻,经济就会受到重创,难以支撑庞大的福利开支,隐含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危机,D项正确;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并非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能源出口带来的收益,而非源于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对抗,排除B项;苏联这种做法不是工业化自然改善民众生活的结果,而是依靠能源出口的短期收益,排除C项。故选D项。22.B【详解】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