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转化的规律(原卷版+解析)_第1页
物质转化的规律(原卷版+解析)_第2页
物质转化的规律(原卷版+解析)_第3页
物质转化的规律(原卷版+解析)_第4页
物质转化的规律(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复习---物质转化的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已知水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少而降低。现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A和B最不可能的一种组合是(▲)A.A为NaOH溶液,B为CO2气体B.A为稀H2SO4溶液,B为NH3气体C.A为AgNO3溶液,B为HCL气体D.A为CaCL2溶液,B为CO2气体2.下列选项中都有I、II、Ⅲ三种溶液,在Na2CO3溶液中加入I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II溶液,沉淀溶解,并有气泡产生;然后再继续加入Ⅲ溶液,又产生白色沉淀。符合上述变化的选项是(▲)IIIⅢACaCL2HNO3KCLBCa(NO3)2H2SO4NaNO3CBa(NO3)2H2SO4CuCL2DBaCL2HNO3Na2SO43.在一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克22845反应后质量/克待测24014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4.现有铁、氧化铁、稀硫酸、氯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等五种物质,存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B.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C.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D.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5.进行如图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有红色物质出现,说明氢气具有(▲)A.还原性B.可燃性C.氧化性D.助燃性6.甲、乙两化工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如果在a处取得水样经检测只有少量OH-、SO。在c处取得水样经检测pH=7,且只含有少量NaCL。由b处水中含有的物质应是下列哪一组?(▲)A.MgSO4、NaCLB.H2SO、Ba(NO3)2C.BaCL2、HCLD.H2SO4、MgCL27.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①②③④A.图①是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B.图②是用适量的KCLO3和MnO2混合物加热制O2C.图③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D.图④是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至过量8.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或区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向某物质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证明该物质是碳酸盐B.鉴别氧气和空气两瓶气体时,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燃烧更旺为氧气C.鉴别铁粉和石墨粉时,分别加入稀盐酸,若有气体放出,则证明为铁粉D.某化肥与碱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为铵态氮肥9.某碳酸钾样品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硝酸钾或硝酸钡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在13.8克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9克沉淀,对样品中的杂质,合理的判断是(▲)A.肯定含有硝酸钾,可能含有碳酸钠B.肯定含有硝酸钾,可能含有硝酸钡C.不含碳酸钠和硝酸钡,只含硝酸钾D.不含硝酸钡和硝酸钾,只含碳酸钠10.下列反应能说明SiO2是酸性氧化物的是(▲)A.2NaOH+SiO2=Na2SiO3+H2OB.SiO2+CaO=CaSiO3C.CaCO3+SiO2CaSiO3+CO2D.SiO2+Csi+CO211.下列各组溶液只用括号内试剂不能一次鉴别出来的是(▲)A.硫酸铜、氯化镁、硝酸钾(石灰水)B.氯化钠、硝酸银、碳酸钠(稀盐酸)C.醋酸、纯碱、食盐(酚酞试液)D.硫酸、硝酸钡、氯化钾(碳酸钠溶液)12.某无色溶液中加人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再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则沉淀部分溶解,据此可确定原溶液中一定含有(▲)①AgNO3②Na2SO4③K2CO3④CuSO4⑤H2SO4⑥AgNO3或Na2SO4A.②③B.③⑥C.①②③D.①②④⑤13.实验室欲制备Fe2(SO4)3、Na2CO3、Cu及NaOH,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到最终产物有下列设计,其中不合理或错误的是(▲)①CuOCuSO4溶液Cu②CCOCO2Na2CO3③CaOCa(OH)2溶液NaOH溶液④FeFe2O3Fe2(SO4)3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4.甲、乙、丙、丁分别是HNO3、Ba(OH)2、Na2CO3、NaOH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已知乙和丙可以反应,乙和丁也可以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一定是HNO3B.丁一定是Na2CO3C.丙不可能是Ba(OH)2D.甲不可能是HNO315.在我国干旱的华北地区,近年来利用飞机、高炮或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层中播撒碘化银(AgI)或干冰,实现人工降雨(或人工降雪),达到减灾的目的。下列有关人工降雨的评述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A.它对农业生产条件和改善大气污染有一定作用B.它使用的AgI的重金属将对地表土壤造成污染C.它使用的AgI如换成干冰,可避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D.它是人类彻底战胜自然的表现,体现了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16.我们可以利用物质与物质间的反应制造出新的物质,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A.CuCL2→CuB.Ba(OH)2→NaOHC.H2SO4→HCLD.NaNO3→NaCL17.下表是各物质所含的少量杂质以及除去这些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其中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A氯化钠溶液氯化镁加入适量烧碱溶液,再过滤B硝酸钠溶液硫酸钠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再过滤C熟石灰石灰石高温燃烧D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18.完成下列变化,一步即可实现的是(▲)①CaCO3→CaCL2②Fe2O3→FeCL2③Cu(OH)2→CuCL2④Fe→FeCL2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④19.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FeCL2的是(▲)①Fe+CuCL2②Fe+MgCL2③Fe2O3+HCL④Fe(OH)2+HCL⑤Fe(OH)3+HCL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⑤20.采用下列方法制取有关物质,其中正确的是(▲)①铜片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②稀盐酸和生石灰反应制二氧化碳;③以铁矿石、焦炭、石灰石为原料高炉炼铁;④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湿法炼铜。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只有④二、填空题21.用化学方程式写出四种制取MgCL2的方法(原料任选,必须一步实现):(1)▲。(2)▲。(3)▲。(4)▲。22.A∽H是初中科学常见的物质,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B为单质,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1)C的化学式为▲。(2)E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价。(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4)反应⑤在实际中的应用是▲。23.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的再生装置,以保证长时间潜航。有以下几种制氧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的固体(Na2O2)与CO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1)写出方法①的化学方程式:▲。(2)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填序号)。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两个优点是:a.▲;b.▲。24.小明在科学课上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想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他请教老师后,决定用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来制取氧气,该反应原理为:2Na2O2+2CO2=2Na2CO2+O2,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检验氧气已收集满?▲。(2)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3)为了收集到干燥的氧气,应将气体干燥装置接在图中哪两个装置之间?▲(填字母)。(4)小芳同学喜欢用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来制取氧气,她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许多金属盐(如FeCL2、CuSO4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那么,铁盐和铜盐的催化作用哪个强呢?他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并以两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结果,小明同学建议将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更合理。仿照小明的思路,你认为还可以做何改进?▲。25.已知:X、Y为常见的单质,A、B为常见的化合物;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有如图反应关系。(1)如Z为一种常见单质,A可能为(填化学式,下同)▲,则B为▲。(2)如Z为一种常见化合物,A可能为▲,则B为▲。26.喷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压强差。(1)如图(a)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氯化氢与氨气均极易溶于水),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A.HCL和H2OB.O2和H2OC.NH3和H2OD.CO2和NaOH溶液(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装置。①在图(b)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②在图(b)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③比图图(a)和图(b)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a)是▲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b)是▲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选填“增大”或“减小”)(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选填图(a)或图(b)]装置的原理相似。27.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1几种。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白色沉淀中滴加盐沉淀酸,现象如图所示(ABC表示沉淀变化,OBC表示气体变化)。试推断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的是▲,在C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三、实验探究题28.氨气是一种显碱性的气体,为了证明氨气是跟氢气一样(加热时)是具有还原性的一种气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氨气通入某种黑色粉末的玻璃管A中,加热,当黑色粉末转化为光亮的红色粉末时,U型管B中的固体变成蓝色,同时集气瓶C中收集到一种无色无味气态单质X.实验测得数据如下:实验前实验后黑色粉末十玻璃管65.6克59.2克无水硫酸铜+U型管100.8克108.0克回答下列问题:(1)A中反应的方学方程式为▲。(2)单质X用排水法收集的理由是▲。(3)取从C排出的水1∽2毫升放入试管中,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后呈▲,这是由于▲。(4)假如从b导管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氨气,除了用水处理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溶液进行处理,避免氨气污染空气?(5)在此反应中,生成光亮的红色物质的质量为▲克。29.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作了如下猜想: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丙同学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目的吗?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①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加热②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仍然消失。(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分析计算题30.学习小组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在试管内加人氧化铜固体10克,通入氢气一会儿后氧化铜加热,反应完全后撤去酒精灯并停止通入氢气,在空气中将试管冷却,发现部分红色固体又变回黑色,称得试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8.32克。(1)“在空气中将试管冷却”会导致▲,使“部分红色固体又变回黑色”。(2)按此实验操作及获得的数据,可知试管剩余固体中有氧化铜▲克。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可在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米源,它能跟CO2发生如下设应:2Na2O2+2CO2=2Na2CO2,+O2,现有含有少Na2CO2杂质的Na2O2样品80克,将它与是量的CO2充分反应,最终只得到一种白色固体,该固体与4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5%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1)与盐酸反应的固体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1克)。(2)该样品中Na2O2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32.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固体,这些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反应温度不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可能是Cu或Cu2O,Cu和Cu2O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但氧化亚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为探究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他们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一:红色固体只有Cu;假设二:红色固体只有Cu2O;假设三:红色固体中有Cu和Cu2O。请回答有关问题。(1)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无明显现象,则假设▲成立;若看到溶液变成蓝色,且仍有红色固体,则能否支持假设三?▲(选填“能”或“不能”)。(2)现将3克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后的溶液过滤,称得烘干后的滤渣质量为1.4克。则原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33.纯碱(Na2CO3)水溶液的pH▲(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某活动小组的同学准备利用氢氧化钙、纯碱制得烧碱(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他们将这两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后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思考与交流】(1)从反应过程可知,滤液中一定有▲(填化学式)。若往其中加入酚酞试液,则溶液显▲色。(2)由于反应物的用量未控制好,所以滤液中还可能有多余的反应物。【猜想与假设】小肖同学认为:可能还有Na2CO3和Ca(OH)2。小谭同学认为:可能还有Na2CO3。小张同学认为:可能还有Ca(OH)2。【讨论与交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其理由是▲。【活动与探究】小谭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CaCL2溶液,观察到▲,于是得出该滤液的溶质中还有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小张同学同取原滤液向其中加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新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到▲,得到了和小谭同学相同的结论。经过上述同学的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得出正确结论。【探索与拓展】现有一份由NaOH和Na2CO3组成的混合物29.2克。为测定其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该实验小组先将稀硫酸溶液逐渐加入上述混合物中,发生反应:Na2CO3+H2SO4=Na2SO4+CO2↑,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假设A点处所加稀硫酸恰好反应完全)。据图计算: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2)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专题复习---物质转化的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已知水的沸点随压强的减少而降低。现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夹子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与气体B充分反应后,打开夹子,发现试管①内的水立刻沸腾。A和B最不可能的一种组合是(▲)A.A为NaOH溶液,B为CO2气体B.A为稀H2SO4溶液,B为NH3气体C.A为AgNO3溶液,B为HCL气体D.A为CaCL2溶液,B为CO2气体【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CaCL2和CO2不反应,不会使试管①内的气压变小,故选D2.下列选项中都有I、II、Ⅲ三种溶液,在Na2CO3溶液中加入I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II溶液,沉淀溶解,并有气泡产生;然后再继续加入Ⅲ溶液,又产生白色沉淀。符合上述变化的选项是(▲)IIIⅢACaCL2HNO3KCLBCa(NO3)2H2SO4NaNO3CBa(NO3)2H2SO4CuCL2DBaCL2HNO3Na2SO4【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BaCL2+NaCO3=BaCO3↓+2NaCLBaCO3+2HNO3=Ba(NO3)2+H2O+CO2↑Ba(NO3)2+Na2SO4=BaSO4↓+2NaNO3故选D。3.在一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物质XYZQ反应前质量/克22845反应后质量/克待测24014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答案】C【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前X、Y、Z、Q四种物质的质量总和减去反应后Y、Z、Q三种物质的质量总和即可求得反应后X物质的质量,然后根据判断反应物、生成物,从而判断反应类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密封容器内各物质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相等,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技巧。【详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后X的质量=反应前X、Y、Z、Q四种物质的质量总和和一反应后Y、Z、Q三种物质的质量总和,即反应后X物质的质量为=(2+2+84+5)g-(24+0+14)g=55g。反应后Z质量减少,是反应物,XYQ。反应后Z质量减少,是反应物,XYQ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选C。4.现有铁、氧化铁、稀硫酸、氯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等五种物质,存在着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或转化关系(图中“-”表示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B.丁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C.乙必须通过置换反应转化为铁D.甲和丁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答案】A【解析】根据题中所给的物质的性质结合反应间的转化关系,找到题中的题眼进行推断解题,硫酸会和其余的四种物质反应,可以知道丁就是硫酸,然后根据其他物质的性质进行验证推导.【分析】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满足条件的反应.本题开放度较大,分析时不必追求面面俱到穷尽所有结果【详解】根据下列图示解答,

铁氧化铁

硫酸

氢氧化钙

碳酸钠

铁--不会反应

会反应

不会反应

不会反应

氧化铁不会反应

--会反应

不会反应

不会反应

硫酸会反应

会反应

--会反应

会反应

氢氧化钙不会反应

不会反应

会反应

--会反应

碳酸钠

不会反应不会反应

会反应

会反应

--A、根据上表可以看出,碳酸钠会和两种物质反应,而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都会和两种物质反应,所以甲和丙要从碳酸钠和氢氧化钙中选,丙可能是碳酸钠溶液,故A正确;B、根据上表可以看出,会与四种物质发生反应的只有硫酸,可知丁一定是硫酸,故B错;C、只有氧化铁会转化成铁,但是不一定都是置换反应,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就不是置换反应,故C错;D、中和反应必须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丁是硫酸,属于酸,但是甲可能是氢氧化钙,也可能是碳酸钠,所以不一定是中和反应,故D错.故选A。5.进行如图实验,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有红色物质出现,说明氢气具有(▲)A.还原性B.可燃性C.氧化性D.助燃性【答案】A【解析】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的物质,说明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的反应,生成铜单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分析】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详解】加热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黑色氧化铜变成红色的物质,说明氢气与氧化铜发生的反应,生成铜单质,氢气得到氧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故选A。6.甲、乙两化工厂分布如图所示。箭头代表水流方向。如果在a处取得水样经检测只有少量OH-、SO。在c处取得水样经检测pH=7,且只含有少量NaCL。由b处水中含有的物质应是下列哪一组?(▲)A.MgSO4、NaCLB.H2SO、Ba(NO3)2C.BaCL2、HCLD.H2SO4、MgCL2【答案】C【解析】根据a处得水的成分,c处水的成分,分析得出b处水的成分,根据离子和物质的共存进行分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常见的离子的共存问题,以及酸碱度的调节。【详解】在a处的水中有氢氧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而到c处的水中含有氯离子、钠离子,pH=7,而没有其他的离子,说明没有了氢氧根离子,也没有硫酸根离子。要除去氢氧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在b处就需要引入钡离子和氢离子,由于后来对应氯化钠,所以乙厂的阴离子应该有氯离子,而甲处对应的应该是氢氧化钠和硫酸钠。A、镁离子只会将氢氧根离子除去,而不会除去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B、虽然会将氢氧根离子除去,但是还会引入硝酸根离子,故B错误,C、钡离子会将硫酸根离子沉淀,氢离子会中和氢氧根离子,同时阴离子为氯离子。故C正确,D、镁离子会将氢氧根离子除去,不能将硫酸根离子除去,故D错误,故选C。7.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①②③④A.图①是pH=13的NaOH溶液中加水稀释B.图②是用适量的KCLO3和MnO2混合物加热制O2C.图③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D.图④是向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至过量【答案】C【解析】A.PH=13属碱性溶液,加水稀释碱性减弱;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开始一段时间不会产生氧气;C.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时,开始时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气体,盐酸消耗,有沉淀生成;D.铁和稀盐酸发应生成氢气,根据稀盐酸反应后不再产生氢气分析。【分析】本题考查元素化合物的应用,侧重对物质的变化过程与图象结合题的考查,对反应过程的详细分析并结合图象走势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详解】A.PH=13属碱性溶液,加水稀释碱性减弱,对于碱性溶液来说,碱碱性越弱PH越小,但不管怎样稀释PH不可能小于7,故A错误.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时开始一段时间不会产生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才会有氧气的放出,故B错误。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时是不会有沉淀生成的,故碳酸钠加入一会盐酸消耗掉才有沉淀,坐标图正确,故C正确;D.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与铁反应,等稀盐酸反应后不再产生氢气,应该趋于水平,故D错误;故选C。8.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或区分方法中不正确的是(▲)A.向某物质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放出,则证明该物质是碳酸盐B.鉴别氧气和空气两瓶气体时,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瓶中,燃烧更旺为氧气C.鉴别铁粉和石墨粉时,分别加入稀盐酸,若有气体放出,则证明为铁粉D.某化肥与碱共热,若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证明为铵态氮肥【答案】A【解析】A、根据碳酸盐和活泼金属都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B、根据氧气和空气中氧气的浓度不同进行分析;C、根据活泼金属会与酸反应进行分析;D、根据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分析】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即可鉴别。【详解】A、在碳酸盐和活泼金属等加盐酸都会产生气体,该物质不一定是碳酸盐,故A错误;B、氧气具有助燃性,但是两者氧气的浓度不同,对燃着的木条的助燃程度就不同,故B正确;C、铁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而碳不会与盐酸反应,可以鉴别铁粉和碳粉,故C正确;D、铵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氨气会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根据该现象可以鉴别铵根离子,即检验铵态氮肥,故D正确。故选A.9.某碳酸钾样品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硝酸钾或硝酸钡三种杂质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在13.8克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水,样品全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得到9克沉淀,对样品中的杂质,合理的判断是(▲)A.肯定含有硝酸钾,可能含有碳酸钠B.肯定含有硝酸钾,可能含有硝酸钡C.不含碳酸钠和硝酸钡,只含硝酸钾D.不含硝酸钡和硝酸钾,只含碳酸钠【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样品加入水中,全部溶解,说明一定无硝酸钡,假设13.8g纯碳酸钾产生碳酸钙的质量为x,则有K2CO3+CaCL2=CaCO3↓+2KCL13810013.8gXx=10g假设13.8g纯碳酸钠产生碳酸钙的质量为y,则有CaCL2+Na2CO3=2NaCL+CaCO3↓10610013.8Y≈13g含有一种杂质是:只能是含有硝酸钾,而不能含有碳酸钠;若含有碳酸钠则得到沉淀的质量应该大于10g小于13g,而实际只得到9g,故不可能含有碳酸钠,一定含有硝酸钾;含有两种杂质是:是硝酸钾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因此一定含有硝酸钾,可能含有碳酸钠;。故选A。10.下列反应能说明SiO2是酸性氧化物的是(▲)A.2NaOH+SiO2=Na2SiO3+H2OB.SiO2+CaO=CaSiO3C.CaCO3+SiO2CaSiO3+CO2D.SiO2+Csi+CO2【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故选A11.下列各组溶液只用括号内试剂不能一次鉴别出来的是(▲)A.硫酸铜、氯化镁、硝酸钾(石灰水)B.氯化钠、硝酸银、碳酸钠(稀盐酸)C.醋酸、纯碱、食盐(酚酞试液)D.硫酸、硝酸钡、氯化钾(碳酸钠溶液)【答案】C【解析】A、硫酸铜溶于水溶液为蓝色;氯化镁与石灰水生成沉淀,硝酸钾与石灰水不反应;B、稀盐酸与硝酸银生成沉淀,与碳酸钠生成气体、与氯化钠不反应;C、酚酞试液遇醋酸、食盐都不变色;D、碳酸钠与硫酸生成气体、与硝酸钡生成沉淀、与氯化钾不反应。【分析】本题给一种试剂对物质进行鉴别的题目,首先要把所给的物质代入各物质中,然后利用它们化学特性来解答。【详解】A、用石灰水作试剂,石灰水与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沉淀,与氯化镁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与硝酸钾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A不可选;B、用稀盐酸作试剂,稀盐酸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淀,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氯化钠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B不可选;C、用酚酞试液作溶剂,醋酸呈酸性,食盐呈中性,酚酞试液醋酸、食盐都不变色,现象相同,能鉴别,故C可选;D、用碳酸钠溶液作试剂,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与氯化钾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故D不可选;故选C。12.某无色溶液中加人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再向沉淀中加入稀硝酸则沉淀部分溶解,据此可确定原溶液中一定含有(▲)①AgNO3②Na2SO4③K2CO3④CuSO4⑤H2SO4⑥AgNO3或Na2SO4A.②③B.③⑥C.①②③D.①②④⑤【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物质的推断题,为了确定物质的组成,通过设计的实验步骤中不同的现象,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无色溶液说明物质溶于水没有颜色,把溶于水有颜色的物质排除.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说明一部分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一部分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说明最少有两种沉淀。【分析】本题的选择学生极易忽略硫酸钠与硝酸银的共存问题,从而错选,同学们做题时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才能正确解答这样的题目。【详解】无色溶液说明物质溶于水没有颜色,把溶于水有颜色的物质排除,因此一定没有④CuSO4;故排除D;得到的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后,部分沉淀溶解,说明一部分白色沉淀溶于稀硝酸,一部分白色沉淀不溶于稀硝酸,碳酸钡溶于稀硝酸,故一定有③K2CO3;因为③K2CO3和①AgNO3不能共存,和⑤H2SO4也不能共存,所以产生的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就是②Na2SO4与BaCl2产生的;故一定有②Na2SO4

,故选A。13.实验室欲制备Fe2(SO4)3、Na2CO3、Cu及NaOH,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到最终产物有下列设计,其中不合理或错误的是(▲)①CuOCuSO4溶液Cu②CCOCO2Na2CO3③CaOCa(OH)2溶液NaOH溶液④FeFe2O3Fe2(SO4)3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答案】D【解析】分析①根据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分析。②根据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才生成一氧化碳,想要只生成一氧化碳不容易控制条件分析。③根据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④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生成三氧化二铁分析。【分析】只有熟练掌握物质的化学性质,特别是不同条件下的物质的反应必须熟练掌握才能对实验设计做出正确的判断。【详解】①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该设计合理。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才生成一氧化碳,碳具有还原性直接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设计不合理。③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该设计合理。④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生成三氧化二铁,该设计不合理。故选D。14.甲、乙、丙、丁分别是HNO3、Ba(OH)2、Na2CO3、NaOH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已知乙和丙可以反应,乙和丁也可以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一定是HNO3B.丁一定是Na2CO3C.丙不可能是Ba(OH)2D.甲不可能是HNO3【答案】D【解析】从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入手进行分析,若物质间能结合成水、沉淀或气体,则物质可以反应。【分析】本题考查了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进行,即物质间若能结合成沉淀、体或水,则物质间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详解】从给出的物质可以看出,硝酸与其他三种物质都能反应,氢氧化钡能与硝酸、碳酸钠两种物质反应,碳酸钠可以与硝酸和氢氧化钡两种物质反应,氢氧化钠只能与硝酸一种物质反应,已知乙和丙可以反应,乙和丁也可以反应,乙和甲不反应,能与两种物质反应的一定是氢氧化钡或碳酸钠,氢氧化钡或碳酸钠都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故甲一定是氢氧化钠,乙是氢氧化钡或碳酸钠,但乙一定不是硝酸(硝酸与其应,故甲一定是氢氧化钠,乙是氢氧化钡或碳酸钠,但乙一定不是硝酸(硝酸与其他三种物质都能反应),丙、丁无法确定,故D说法正确;故选D。15.在我国干旱的华北地区,近年来利用飞机、高炮或火箭等运载工具向云层中播撒碘化银(AgI)或干冰,实现人工降雨(或人工降雪),达到减灾的目的。下列有关人工降雨的评述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A.它对农业生产条件和改善大气污染有一定作用B.它使用的AgI的重金属将对地表土壤造成污染C.它使用的AgI如换成干冰,可避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的污染D.它是人类彻底战胜自然的表现,体现了人类的力量是无穷的【答案】D【解析】A、运用向过冷云层中播撒碘化银(AgI)或干冰,实现人工增雨(或人工增雪),可判断A说法的正误;B、运用银离子属重金属离子,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解答;C、运用干冰易升华带走热量可以用于人工增雨(或人工增雪)和干冰无毒解答;D、运用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表现解答。【分析】本题是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迁移题,要学会运用类似的课本知如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等迁移解答。【详解】A、向过冷云层中播撒碘化银(AgI)或干冰,实现人工增雨(或人工增雪),A说法正确;B、银离子属重金属离子,会对土壤造成污染,B说法正确;C、干冰易升华带走热量可以用于人工增雨(或人工增雪)和干冰无毒,故C说法正确;D、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表现,不能说人类彻底战胜自然的表现,D说法不正确。故答案选:D。16.我们可以利用物质与物质间的反应制造出新的物质,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A.CuCL2→CuB.Ba(OH)2→NaOHC.H2SO4→HCLD.NaNO3→NaCL【答案】D【解析】A、排在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B、通过复分解反应可以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C、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氢;D、硝酸钠一般情况下不能和其它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分析】本题比较简单,只要熟记教材内容即可顺利解答。【详解】A、铁、锌、镁、铝等金属都比铜活泼,都能够和氯化铜反应能生成铜和相应的盐,能一步实现。B、氢氧化钡和碳酸钠反应能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能一步实现。C、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氢,能一步实现。D、硝酸钠不能和其它物质一步转化出氯化钠,不能一步实现。故选:D。17.下表是各物质所含的少量杂质以及除去这些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其中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A氯化钠溶液氯化镁加入适量烧碱溶液,再过滤B硝酸钠溶液硫酸钠加入适量氯化钡溶液,再过滤C熟石灰石灰石高温燃烧D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过澄清石灰水【答案】A【解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分析】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详解】A、氯化镁能与适量烧碱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B、硫酸钠能与适量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石灰石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氧化钙等,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D、CO2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一氧化碳不与石灰水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故选:A。18.完成下列变化,一步即可实现的是(▲)①CaCO3→CaCL2②Fe2O3→FeCL2③Cu(OH)2→CuCL2④Fe→FeCL2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一步反应实现即源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分析变化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分析】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规律,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基本基础。【详解】①利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即可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可通过反应一步实现碳酸钙到氯化钙的转化;②金属氧化物只有和酸反应才能生成盐,而氧化铁与盐酸反应只能生成氯化铁而不能生直接转化成氯化亚铁,不可通过一步反应实验氧化铁到氯化亚铁的转化;③利用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即可生成氯化铜和水,可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氢氧化铜到氯化铜的转化;④利用铁与盐酸反应即可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可通过一步反应实现铁到氯化亚铁的转化;故选D。19.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生成FeCL2的是(▲)①Fe+CuCL2②Fe+MgCL2③Fe2O3+HCL④Fe(OH)2+HCL⑤Fe(OH)3+HCL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③⑤【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②不反应;③和⑤反应生成的是FeCL3和H2O。故选:D20.采用下列方法制取有关物质,其中正确的是(▲)①铜片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②稀盐酸和生石灰反应制二氧化碳;③以铁矿石、焦炭、石灰石为原料高炉炼铁;④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湿法炼铜。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只有④【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①不会反应;②中生成的是CaCL2和H2O。故选:C二、填空题21.用化学方程式写出四种制取MgCL2的方法(原料任选,必须一步实现):(1)▲。(2)▲。(3)▲。(4)▲。【答案】①Mg+2HCL=MgCL2+H2↑;②Mg+CuCL2=Cu+MgCL2;③2HCL+Mg(OH)2=MgCL2+2H2O【解析】①镁与稀盐酸反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镁与氢气;②镁与氯化铜溶液反应,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镁与铜;③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分析】掌握金属、酸、碱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学会根据题意,找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再利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及步骤,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详解】①由题意,知反应物镁与稀盐酸,生成物氯化镁与氢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故书写化学方程式Mg+2HCL=MgCL2+H2↑;②由题意,知反应物镁与氯化铜,生成物氯化镁与铜,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故书写化学方程式Mg+CuCL2=Cu+MgCL2;③由题意,知反应物HCL、Mg(OH)2,生成物MgCL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故书写化学方程式2HCL+Mg(OH)2=MgCL2+2H2O故答为:①Mg+2HCL=MgCL2+H2↑;②Mg+CuCL2=Cu+MgCL2;③2HCL+Mg(OH)2=MgCL2+2H2O。22.A∽H是初中科学常见的物质,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B为单质,D为常见的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它们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生成物已略去)。(1)C的化学式为▲。(2)E中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为▲价。(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4)反应⑤在实际中的应用是▲。【答案】(1)H2O;(2)+2;(3)Ca(OH)2+CO2=CaCO3↓+H2O;(4)光合作用(或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解析】(1)由“A和C的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下均为液体”可以猜测是H2O和H2O2;由“E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可以判断E为CaCO3,根据化学方程式①可以推断出A、B、C物质,根据化学方程式③可以推断出D和F物质,根据化学方程式②可以推断出G物质,根据化学方程式④可以推断出H物质;(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分析;(3)根据DFE物质之间的反应情况推断化学方程式;(4)根据BCF物质的性质特征,结合生活经验进行分析。【分析】要解答好推断题,应熟练掌握以下几方面:①常见物质的性质,②常见物质的反应规律,③某些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解题的关键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经过分析,归纳,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详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和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在光能的作用下,在叶绿体中能够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因此A、B、C、D、E、F、G、H分别是过氧化氢、氧气、水、氧化钙、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稀盐酸;(1)C是水,水的化学式为H2O。故填:H2O;(2)E是碳酸钙,碳酸钙中,碳酸根的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以知道,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填:+2;(3)反应③中,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故填:Ca(OH)2+CO2=CaCO3↓+H2O;(4)反应⑤在实际中的应用是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故填:光合作用(或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故答案为:(1)H2O;(2)+2;(3)Ca(OH)2+CO2=CaCO3↓+H2O;(4)光合作用(或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氧气)23.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的再生装置,以保证长时间潜航。有以下几种制氧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的固体(Na2O2)与CO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1)写出方法①的化学方程式:▲。(2)你认为最适合在潜水艇里制氧气的方法是▲(填序号)。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两个优点是:a.▲;b.▲。【答案】(1)2K2MnO4K2MnO4+MnO2+O2↑;(2)③;节能;能回收二氧化碳,实现艇内物质循环。【解析】根据潜水艇里的环境及对供给氧气反应的要求,分析所涉及反应的特点,判断出最适合潜水艇里供给氧气的反应原理即可。【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一般从原理要科学、严谨、合理,装置和操作要安全、简便,药品要易得、经济、环保节能,还要注意要结合实际情境进行分析。【详解】①加热高锰酸钾,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放出氧气,而加热时也会消耗氧气,不适宜在潜水器里供给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2MnO4K2MnO4+MnO2+O2↑与其它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常温下就能进行,不用加热、不用通电,操作简单,还能将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呼吸所需的氧气。故答案为:(1)2K2MnO4K2MnO4+MnO2+O2↑;(2)③;节能;能回收二氧化碳,实现艇内物质循环。24.小明在科学课上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后,想用其他方法制取氧气。他请教老师后,决定用二氧化碳和过氧化钠反应来制取氧气,该反应原理为:2Na2O2+2CO2=2Na2CO2+O2,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如何检验氧气已收集满?▲。(2)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3)为了收集到干燥的氧气,应将气体干燥装置接在图中哪两个装置之间?▲(填字母)。(4)小芳同学喜欢用过氧化氢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来制取氧气,她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许多金属盐(如FeCL2、CuSO4等)对过氧化氢的分解具有催化作用。那么,铁盐和铜盐的催化作用哪个强呢?他们设计了如图的实验,并以两支试管中产生气泡的快慢来判断结果,小明同学建议将CuSO4溶液改为CuCL2溶液更合理。仿照小明的思路,你认为还可以做何改进?▲。【答案】(1)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3)C、D;(4)把FeCL3改为Fe2(SO4)3【解析】(1)只要证明瓶口是氧气就说明氧气已收集满;(2)制氧气的反应物中有二氧化碳,若不将二氧化碳除尽,收集的氧气将不纯,含有二氧化碳;(3)应先除杂再干燥,干燥一般为收集前的最后一步。【分析】除杂时一般最后除去水蒸汽,检验时一般先检验水蒸汽。【详解】(1)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故答案为: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2)二氧化碳通过A装置并不能反应完,通过B装置除去未反应的二氧化碳,C装置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干净,以确保收集到纯净的氧气.故答案为: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3)应先除去二氧化碳,再干燥,若先干燥,再除去二氧化碳,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又会带出水蒸汽.故答案为:C、D;(4)把FeCL3改为Fe2(SO4)3。故答案为:(1)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部,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收集满;(2):检验二氧化碳是否除尽;(3)C、D;(4)把FeCL3改为Fe2(SO4)325.已知:X、Y为常见的单质,A、B为常见的化合物;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有如图反应关系。(1)如Z为一种常见单质,A可能为(填化学式,下同)▲,则B为▲。(2)如Z为一种常见化合物,A可能为▲,则B为▲。【答案】(1)CuO;H2O;(2)FeSO4;MgSO4【解析】【分析】【详解】略26.喷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存在压强差。(1)如图(a)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氯化氢与氨气均极易溶于水),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A.HCL和H2OB.O2和H2OC.NH3和H2OD.CO2和NaOH溶液(2)某学生积极思考产生喷泉的其他方法,并设计了如图(b)所示的装置。①在图(b)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A.Cu与稀盐酸B.NaHCO3与NaOH溶液C.CaCO3与稀硫酸D.NH4HCO3与稀盐酸②在图(b)锥形瓶外放一水槽,瓶中加入酒精,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A.浓硫酸B.食盐C.硝酸钾D.硫酸铜③比图图(a)和图(b)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的原理来分析,图(a)是▲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图(b)是▲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选填“增大”或“减小”)(3)城市中常见的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选填图(a)或图(b)]装置的原理相似。【答案】(1)B;(2)①D;②A;③减小;增大(3)b【解析】【分析】【详解】(1)B(2)①D②A(3)见图本题属于“一带多”的“递进型”学科内综合题。尤其是第2小题,此题设计了两组实验,虽然都能形成喷泉,但原理却各有所异。第①题的四个选项,既是对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的一个概括,又是对形成喷泉原理的一个深化;第②题,在形成喷泉原理上虽然与第①题是相通的,但命题者却把浓硫酸的吸水性与酒精的挥发性巧妙地融合于这个喷泉实验之中,于是,便产生一个戏剧性的效果: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酒精挥发加快,锥形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形成美丽的喷泉,故答案为A.第③题,是对形成喷泉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上图装置是因为上部烧瓶内气体压强突然减小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下图装置恰恰相反,是因为下部锥形瓶内气体压强增大而产生压强差形成喷泉。故本题答案为:减小;增大。第3小题的设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命题者把考生的视角引向生活与自然界中的现象,让考生运用前两题所给信息原理解释生活中“人造喷泉”、大自然中“火山喷发”等现象。故选B。故答案为:(1)B;(2)①D;②A;③减小;增大(3)b27.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1几种。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白色沉淀中滴加盐沉淀酸,现象如图所示(ABC表示沉淀变化,OBC表示气体变化)。试推断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的是▲,在C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答案】(1)碳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钡;(2)氯化钡、氯化氢。(3)加少量水,感受温度是否升高,如果温度升高,则白色固体中还含有氢氧化钠【解析】(1)依据图象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滴入盐酸沉淀会溶解,但是沉淀不会全部溶解,且有气体生成,据此解答即可。(2)根据各化学反应的反应产物及反应物的量考虑。(3)考虑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进行分析。【分析】本题考查了混合物成分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图象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详解】(1)将固体溶解于水,硫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盐酸;碳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会溶于盐酸,据图可以看出,加入盐酸,沉淀减少,然后不变,且有气体生成,故一定含有碳酸钡沉淀和硫酸钡沉淀,所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钡;(2)因为硫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会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钡沉淀会溶于盐酸生成二氧化碳和氯化钡、水,盐酸时过量的,故在C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有氯化钡、氯化氢。(3)为了验证此白色固体中是否还含有氢氧化钠,则:加少量水,感受温度是否升高,如果温度升高,则白色固体中还含有氢氧化钠。故答案为:(1)碳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钡;(2)氯化钡、氯化氢。(3)加少量水,感受温度是否升高,如果温度升高,则白色固体中还含有氢氧化钠。三、实验探究题28.氨气是一种显碱性的气体,为了证明氨气是跟氢气一样(加热时)是具有还原性的一种气体,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氨气通入某种黑色粉末的玻璃管A中,加热,当黑色粉末转化为光亮的红色粉末时,U型管B中的固体变成蓝色,同时集气瓶C中收集到一种无色无味气态单质X.实验测得数据如下:实验前实验后黑色粉末十玻璃管65.6克59.2克无水硫酸铜+U型管100.8克108.0克回答下列问题:(1)A中反应的方学方程式为▲。(2)单质X用排水法收集的理由是▲。(3)取从C排出的水1∽2毫升放入试管中,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后呈▲,这是由于▲。(4)假如从b导管排出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氨气,除了用水处理的方法外,还可以用什么溶液进行处理,避免氨气污染空气?(5)在此反应中,生成光亮的红色物质的质量为▲克。【答案】(1)氧气;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属于固体加热型;(2)①2NH3+3CuO3Cu+N2+3H2O;②氮气不易溶于水;③红;未完全全反应的氨气会随氮气排出,溶于水显碱性,碱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④硫酸溶液;⑤25.6g。【解析】(1)根据信息提供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性质发生装置;(2)①干燥的氨气在加热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根据题意可知,生成氮气、铜和水,写出反应的方程式;②排水法收集是因为难(或不易)溶于水;③未完全反应的氨气随反应后的气体排出,溶于水显碱性.④氨气能与酸反应生成铵盐.⑤反应前的氧化铜变成铜,因此A装置中硬质玻璃管和药品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减轻了6.4g为氧化铜中氧的质量,由氧化铜中氧元素与铜元素的质量比计算铜的质量。【分析】根据题目对氨气的介绍信息,结合实验装置图,迁移已有知识判断各装置的作用及发生的反应,完成问题的解答,本题能够很好的考查出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详解】(1)用加热氯化铵和熟石灰两种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的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液常温型的装置,和用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装置相似,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都属于固体加热型;(2)①在加热条件下氨气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氮气、铜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3CuO3Cu+N2+3H2O;②氮气难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③装未完全反应的氨气随氮气排出,溶于水显碱性,碱性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④氨气易溶于水且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氨盐,故还可用酸溶液吸收氨气,如硫酸;⑤A装置中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减少量为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故氧元素质量为:65.6g-59.2g=6.4g;氧化铜中铜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64:16=4:1,故铜的质量为:6.4g×4=25.6g(或用氧元素的质量÷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氧化铜的质量,再用氧化铜的质量-氧元素的质量=铜元素的质量,即是产生铜的质量);故答案为:(1)氧气;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属于固体加热型;(2)①2NH3+3CuO3Cu+N2+3H2O;②氮气不易溶于水;③红;未完全全反应的氨气会随氮气排出,溶于水显碱性,碱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④硫酸溶液;⑤25.6g。29.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在探究碱溶液与酚酞作用的实验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成了红色,可是过了一会儿红色就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分别对这种意外现象的成因作了如下猜想:甲:可能是酚酞变质造成的;乙: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缘故;丙:可能是酚酞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丁: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大小有关。(1)甲同学刚提出自己的猜想,就遭到其余三位同学的否定,三位同学的理由是:▲。(2)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也不正确,他的理由是:▲。(3)四位同学讨论后认为要验证丙同学的猜想,还需做如下实验,你知道其实验目的吗?实验步骤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①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加热②在加热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通过以上实验,四位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先变成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仍然消失。(4)若丁同学的猜想正确,大家能设计实验证明吗?实验方法可能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答案】(1)若是甲,则一开始就不会变色;(2)若是乙,生成的Na2CO3也显碱性,红色不会消失;(3)①除去溶解氧;②排除空气中O2和CO2干扰;(4)取上述氢氧化钠溶液加水释稀成不同的浓度,滴加酚酞试液,溶液显红色且溶液越浓红色消失时间越长,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丁猜想正确。【解析】【分析】【详解】略四、分析计算题30.学习小组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在试管内加人氧化铜固体10克,通入氢气一会儿后氧化铜加热,反应完全后撤去酒精灯并停止通入氢气,在空气中将试管冷却,发现部分红色固体又变回黑色,称得试管中剩余固体质量为8.32克。(1)“在空气中将试管冷却”会导致▲,使“部分红色固体又变回黑色”。(2)按此实验操作及获得的数据,可知试管剩余固体中有氧化铜▲克。【答案】铜被氧化;1.6【解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氢气能将氧化铜还原为铜,铜在较高温度下能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氧化铜;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固体质量减少量即为氧元素的质量,根据减少的氧元素的质量可以求出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从而求出剩余的氧化铜的质量。【分析】本题考查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可以依据差量法进行。【详解】(1)铜在较高温度时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故填:铜被氧化;(2)根据题干提供的数据,固体质量减少量为:10g-8.32g=1.68g则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为:1.68g÷=8.4g故剩余的氧化铜的质量为10g-8.4g=1.6g故填:1.6。故答案为:铜被氧化;1.6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可在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米源,它能跟CO2发生如下设应:2Na2O2+2CO2=2Na2CO2,+O2,现有含有少Na2CO2杂质的Na2O2样品80克,将它与是量的CO2充分反应,最终只得到一种白色固体,该固体与4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5%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1)与盐酸反应的固体质量(计算结果精确到0.1克)。(2)该样品中Na2O2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答案】107.5g;95.8%【解析】【分析】【详解】(1)由于只得到一种白色固体,设固体(Na2CO3)质量为xNa2CO3∽2HCL10673x400g×18.5%计算过程略去,得x≈107.5g(2)设Na2O2质量为a,杂质质量为(80g-a)2Na2O2∽2Na2CO32×782×10678106a107.5-(80g-a)计算过程略去,得a≈76.6g107.5g∴Na2O2质量分数=(76.6g/80g)×100%≈95.8%。故答案为:107.5g;95.8%32.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固体,这些红色固体是什么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反应温度不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可能是Cu或Cu2O,Cu和Cu2O均为不溶于水的红色固体;但氧化亚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u2O+H2SO4=CuSO4+Cu+H2O。为探究反应后的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他们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一:红色固体只有Cu;假设二:红色固体只有Cu2O;假设三:红色固体中有Cu和Cu2O。请回答有关问题。(1)取少量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若无明显现象,则假设▲成立;若看到溶液变成蓝色,且仍有红色固体,则能否支持假设三?▲(选填“能”或“不能”)。(2)现将3克红色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后的溶液过滤,称得烘干后的滤渣质量为1.4克。则原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答案】(1)一;(2)不能;(3)Cu和Cu2O【解析】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物质的组成情况;通过计算可以判断原红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