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秋季新版语文第24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1页
2024秋季新版语文第24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2页
2024秋季新版语文第24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3页
2024秋季新版语文第24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4页
2024秋季新版语文第24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材解析】《穿井得一人》选自统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这个单元包含了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反映现实,或鞭挞丑恶,或弘扬美好,旨在引导学生借着想象的翅膀,体验更广大的世界。因此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发挥联想与想象。寓言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穿井得一人》作为一则寓言,通过丁氏挖掘一口井引发的一场谣言,揭示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的道理。围绕“得一人”的歧义设计情节,十分精巧;故事里表达者的不慎、传播者的不察、止谣者的不信,更是发人深省。这个材料有趣、巧妙、言简义丰,是作者想象智慧的结晶。读者也需要发挥想象,才能深入理解故事内涵,体会寓言的现实意义。【学情分析】这个故事内容浅显,充满趣味,能够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热情。学生阅读时,基于已有的文言积累,能够基本把握故事内容,但是对于“得一人之使”“闻之于宋君”等关键词句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学生能够从某一角度获得启发,但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的能力欠缺;学生也不会主动关注故事的出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故事内涵。因此,通过学习《穿井得一人》,学生能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多角度理解寓意的策略,理解审辨精神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升文化涵养。【教学目标】1.听写猜读,落实“溉汲”“闻”“国人”“使”等重点词,理清谣言的传播过程,理解“穿井得一人”的真正含义。2.创造性复述故事、编写故事,巩固文言字词,多角度理解寓意。3.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学习古人的审辨精神,汲取优秀文化。【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巩固文言重点词,多角度把握寓意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意图。【教学思路】比较·推理比较·推理理解·推理对话·探究运用··实践联系·拓展【教学内容】文言文寓言1.重点词语积累2.联系语境推测文言词语意思,理解文言内容。1.寓言特点2.寓言阅读策略3.寓言写作【方法策略】听写猜读、复述故事、编写故事、比较阅读【资源与工具】教学工具:演示文稿工具教学资源:拓展阅读资料(《夔一足》、《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创作背景)【预设过程】课前准备:学生不预习,不打开课本。意图: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同时保障课堂中听写猜读的教学效果。导入:读标题,猜标题,明确“穿”的意思,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猜测、想象,为下面的听写猜读做铺垫。活动一:听写猜读1.听朗读,猜测故事大意,写下原文。教师朗读课文中故事的部分,请学生听写在课堂本子上,同时邀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听写,或者直接投屏。然后比较两位同学的不同之处,请学生结合对内容的理解,通过分析明确重点词。预设: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易错点),常一人居外。及(易错点)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易错点)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易错点),非得一人于井中也。”重难点的字词,学生写对,请学生解说自己的推理过程;有争议,学生讨论辨析;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教师呈现,请学生猜测意义。2.出示原文,请学全班齐读,并尝试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写出故事原文,一定要联系前后语境,这个过程就培养了学生文言学习的良好习惯。学生答案的不同处、空缺处,就是需要教师启发和点拨的,这也是尊重学生学情。整个过程实现由“言”及“文”,“言”“意”共生的教学追求,发展比较、分析、推理的抽象思维。活动二:创造性复述故事假如你是丁氏/闻而传者/国人之一/宋君,从你的口吻重新讲述这个故事。要求:1.合理想象,添加心理活动。2.深入思考,添加感悟启示。示例:那天……当时我(心理活动)……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学生围绕标准,进行生生互评。评价标准:1.文本理解是否正确。2.想象是否合理,符合人物形象。3.添加的感悟启示是否恰当。预设:丁氏:我们家一直没有井水浇田,家里总要派一个人出去打水,太不方便。那天,我们家终于挖穿了一口井。(我高兴坏了,终于可以省下家里那个劳力了),急忙向旁边的老王说:“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呀!”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宋君竟然派人来问:“听说你们家挖井的时候挖出了一个人,这是怎么回事?”我心里先是一惊,反应过来之后赶紧解释:“误会了!是我挖完井后多出了一个劳动力,不是挖井挖到了一个人。”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说话要说清楚,不然就会让人产生误会。闻而传者:那天,丁氏家里的井终于挖好了,他突然跑过来和我说,他们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我吓了一大跳,这也太奇怪了,井里竟然会挖出人来),我马上和家里那口子说。没想到这件事很快传得沸沸扬扬,最后传到了国君那里。最后国君派人来问丁氏,我们才知道他的意思是挖完井后多出了一个劳动力。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听话要仔细,不能曲解意思,胡乱传播。国人之一:那天,我在街上逛着,突然听到旁边有人聚在一起讨论什么。我赶紧凑上去听,没想到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有个丁氏家里挖井挖出一个人,不知道是死是活。(我心想,这个事情太有意思了),赶紧大声呼喊,让大家来听。没想到这个事情后来传到了国君的耳朵里,派人去问了丁氏。原来丁氏挖完井后多出了一个劳动力。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国君:那天,我的大臣告诉我,最近国都里有个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有个丁氏家里挖井挖出个人。我听了,也吓了一跳,但是马上觉得疑惑,井里挖出人这并不符合常理呀!我需要派人去问问,了解真相到底是什么。最后问话的人回来告诉我,原来丁氏说得是挖完井后多出了一个劳动力呀!这件事让我明白了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思考求证。教师小结:这样能带给我们收获启示的简短的故事就是寓言,这些道理就是寓意。一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解读。【设计意图】复述故事,检测字词理解。但是用不同人物的口吻,还需要对故事进行改造加工,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添加心理活动和感悟启示,既是落实“想象”的单元目标,也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寓意。点评标准,紧扣这个活动目标的达成。学生围绕标准去点评他人,同时反应了他自身的理解,可以检测出点评者的学习效果。生生评价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堂专注度,体现了多元评价理念。活动三:编写故事选择其中一个寓意,替换故事。任务一:请用亲身经验/阅读积累/社会现象说一说。学生说的故事只要能正确反映某个寓意,即达成了要求。再和《穿井得一人》进行比较,发现不足,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二。示例:我和我的一个好朋友相处很融洽,有一天,我忍不住和她说,真是投缘啊!她很生气地回应我:你的头才圆呢!看来,以后说话可一定要说清楚呀!任务二:学习伊索寓言的特点,用动物的形象和性格写假托的故事。示例:鳄鱼和熊猫是好朋友,相处很融洽。一天,鳄鱼对兔子说:“我和熊猫可投缘了!”兔子转头告诉熊猫:“鳄鱼说你头圆!”熊猫很生气地和鳄鱼绝交了。看来,兔子的耳朵可是白长了!【设计意图】选寓意说故事,检测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引导学生联系当下与自身,关注寓言的现实意义。借鉴伊索寓言特点,修改故事,以读促写;在写作的初步尝试中加深对寓言的理解,以写促读。活动四:比较故事活动四:探究作者写作意图我们读到了那么多寓意,那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是什么?1.教师呈现探究作者意图的策略。已经运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关键语句还可以使用的:1.关注作者议论性句子。2.关注作品出处,整本书写作意图。3.联系作者/编者身份。2.出示材料,小组合作,结合材料探究,派代表发言。课堂探究单材料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是秦国宰相吕不韦组织编纂的著作。他希望此书能作为秦皇统一后的治国著作。故事结尾还有一句话: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同时原文还有两个故事,分别是《夔一足》《三豕渡河》。材料2: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kuí)(乐正,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夔,人名)一足,信乎?”孔子曰:“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关键)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像)夔者一而足(足够)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到,往)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军队)三豕(shǐ,猪)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一个年份)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我们比较三个故事,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我们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推测是……我们的依据是……预设:三个故事归纳共同点所得:语言的歧义有时候在所难免。作者的创作意图主要是启发“听”的人。因为消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本来就容易造成误会。听的人理性判断,谨慎求证更为重要。依据1:原文的结尾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说的是像这样的听消息,不如没有听到。说明重点在于如何听。依据2:出自《察传》,意思是审察传言。依据3:这是一本帝王之书,是用来治国的。对于皇帝来说,要面对很多复杂的信息,保持对传闻理性的态度,求证的态度特别重要。课堂最后,请同学们谈谈这堂课学到了什么?(语文知识、阅读策略、思考感悟……)小结:联系语境理解文言字词多角度解读寓意联系创作背景、原文内容探究作者意图生活中我们要有审辨精神……【板书设计】丁氏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多闻而传者听话要仔细,不能曲解意思,胡乱传播。角文言重点词国人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度宋君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思考求证。【作业设计】以下作业选择1~3个完成。1.梳理文言重点词。2.迁移学习《杞人忧天》(1)理解文意利用工具书(课下注释)掌握的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迁移已学掌握的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