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arth Science 课程编号: HZ160840课程类别:学科(大类)教育平台课程性质:必修课学 分:2学 时:32(其中:理论:32 实验:0 )适用专业:测绘工程开课部门:环境与资源学院测绘与地理信息工程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等基础课后继课程:测量学基础、工程测量学、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等。一、课程目标地球科学概论是以新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为出发点,采用宏观人地系统论和行星地球观,使学生对地球各层圈的特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特别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关系以及

2、对地球表层和人类的影响有所了解。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1、掌握现代宇宙形成的基本论点及事实根据,太阳系和地球起源的假说及证据;理解地球及其宇宙环境,天体运动规律及其运动的相互关系。(支持毕业要求1)2、掌握有关空间与行星地球、地球的结构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的内外动力过程、地球的基本物理特征、对地观测技术及地质记年方法等;掌握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重要影响。(支持毕业要求1)3、掌握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以及风化、风、河流、地下水、海洋、冰川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岩石特征和岩浆、变质、构造、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理解地球动力

3、系统,地球科学在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支持毕业要求7)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指标点毕业要求课程目标1、2、31.1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的语言用于测绘工程问题的表述。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和测绘等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课程目标37.1理解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分析测绘实践活动与环境保护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7. 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理解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针对复杂测绘工程问题的测绘实践对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改进实践方案。三、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4、对应关系理论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目标实验项目课程目标教学环节训练环节1绪论讲授1学时12地球的起源、形态及物质组成讲授2学时作业1,23地球的物理性质讲授1学时24地球的结构构造讲授2学时作业25地质年代和地质作用讲授4学时作业26风化作用讲授2学时37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讲授4学时作业38岩浆作用讲授1学时作业39变质作用讲授1学时310构造运动讲授4学时作业311地球的形成与演化讲授2学时112地球动力系统讲授4学时作业1,213地球的资源讲授2学时314地球的环境讲授2学时作业3四、课程的主要内容(一)理论学时部分第一单元 名称:绪论 (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知 识 点课程的性质与任

5、务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主要学科发展概况 课程知识的应用价值重 点地球科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难 点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基本要求识 记: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及内容领 会:地球科学与其他学科关系简单应用:地球科学主要研究方法综合应用:地球科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第二单元 名称:地球的形态与物质组成 (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知 识 点地球的形态固体地球的物质组成-矿物和岩石重 点矿物的概念,主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岩的分类标准及不同产出状态的命名、主要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特征,、常见主要沉积岩类型的认知,变质岩的结构构造特征、成因及其主要变质岩类型的认知。难 点主要

6、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岩的分类标准。基本要求识 记:矿物的概念,地球的宏观形状、大小,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海地地形和陆地地形的特征及其差异领 会:主要造岩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简单应用: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主要特征综合应用:常见主要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类型的认知第三单元 名称:地球的物理性质 (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知 识 点地球的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地球的弹性和塑性 的其它物理性质 重 点重力异常的概念、地质意义;地磁场、地磁要素的基本概念;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规律; 地球弹性、塑性的表现形式,体变模量和切变模量的概念及其意义;地震波分类、纵波和横波

7、的特性及其传播特征。难 点重力异常的概念、地质意义;地磁异常、古地磁的概念及其地质意义;地温梯度的概念;地震波分类、纵波和横波的特性及其传播特征。基本要求识 记:重力异常、地磁异常、古地磁的概念,地温梯度的概念领 会:重力异常、地磁异常的地质意义简单应用:地球弹性、塑性的表现形式,体变模量和切变模量的概念及其意义综合应用:地震波分类、纵波和横波的特性及其传播特征第四单元 名称:地球的结构构造 (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知 识 点地球的层圈划分 地球的外部层圈地球的内部层圈岩石圈的基本特征重 点地球内部层圈划分依据;地球外圈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地球内部层圈的概念、特征、厚度、主要化学和矿物学组成

8、,以及各层圈之间的界面;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差异,重力均衡的概念及其意义。 难 点地球内部层圈的相互作用与调整方式、原因和能量来源;地壳、岩石圈、岩石圈地幔的概念和范围。基本要求识 记:地球内部层圈划分依据;地球外圈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地球内部层圈的概念、特征、厚度、主要化学和矿物学组成领 会:各层圈之间的界面;大陆岩石圈和大洋岩石圈的差异简单应用:重力均衡的概念及其意义综合应用:地球内部层圈的相互作用与调整方式、原因和能量来源第五单元 名称: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2)知 识 点地质年代地质作用的概念地质作用的能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重 点地质年代的概念、分类,相对地质年代

9、和绝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原理及其应用;地质作用的概念、基本类型及其相互作用。 难 点相对地质年代确定原理和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基本要求识 记:地质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地质年代确定原理和方法、地质时代单位的相应的地层单位;绝对地质年代确定同位素定年原理和主要的方法;熟记地质年表中的相对地质年代年代划分及其绝对年龄,要求到“纪”领 会: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引起地质作用的能的分类、内能和外能的分类及其成因简单应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综合应用:各种地质作用之间相互关系第六单元 名称:风化作用 (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知 识 点概述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

10、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各种风化作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残积物、风化壳及其研究意义重 点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主要类型、作用方式和过程,及其形成物;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不同纬度风化壳的差异。难 点影响风化作用的主要因素;风化壳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基本要求识 记: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的概念,风化壳的概念领 会: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的主要方式和作用过程及其产物简单应用: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其研究意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基本类型综合应用:各种风化作用的关系和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第七单元 名称: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4学

11、时,支撑课程目标3)知 识 点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重 点搬运作用的方式、不同营力搬运作用特点、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风、海洋的沉积作用;压实作用。难 点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成岩过程中物质的变化。基本要求识 记:搬运作用的形成和原理,各种沉积作用的特点、成岩作用的类型领 会: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风、海洋的沉积作用过程简单应用:成岩过程中物质的变化综合应用:搬运过程中碎屑物质的变化第八单元 名称:岩浆作用(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知 识 点概述喷出作用侵入作用岩浆的起源与演化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重 点岩浆和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岩浆作用的方式、产物,及其与构

12、造作用的关系;岩浆岩的分类;侵入体的产状、分类;火山喷发机构,岩浆作用的成因、起源,岩浆作用的分布特征。难 点岩浆岩组构判别和岩浆作用的环境。基本要求识 记:岩浆和岩浆作用的基本概念,岩浆作用的方式、产物,及其与构造作用的关系领 会:侵入岩体的产状、结构构造特点,一般了解侵入岩凝结过程及成因简单应用:岩浆起源、演化综合应用:岩浆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发展特征第九单元 名称:变质作用 1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知 识 点变质作用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变质作用的主要类型变质相和变质带变质作用与地壳演化重 点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变质相和变质带的概念,双变质带的概念与构造意义;变质作

13、用与地壳演化规律。 难 点变质作用基本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变质相和变质带的概念,双变质带的概念与构造意义。基本要求识 记:变质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及其影响因素领 会:变质相和变质带的概念简单应用:双变质带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综合应用:变质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的关系第十单元 名称:构造运动(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知 识 点应力与岩石变形岩石变形的类型构造运动地震重 点岩石受力状态、应变和变形特征;构造运动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划分;地质构造及其基本类型;岩层产状要素;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褶皱、断裂构造要素、识别特征、地质意义;断层分类、性质及其判断标志;古构造运动存在证据;

14、地震的有关概念,成因类型难 点岩石受力应变和变形特征;构造运动划分;地质构造及其基本类型;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褶皱、断裂构造要素;断层判断标志;地震的成因类型。基本要求识 记:岩石受力状态、应变和变形特征;构造运动的概念、表现形式和划分;地质构造及其基本类型;岩层产状要素;褶皱、断裂构造要素、识别特征;断层分类、性质及其判断标志;古构造运动存在证据;地震的有关概念领 会: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地层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古构造运动的证据,简单应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的分布特征综合应用:构造运动的原因及其研究意义第十一单元 名称:地球的形成与演化(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知

15、识 点地球的起源地球层圈构造的形成地壳的形成和演化重 点地球层圈构造的形成演化,陆壳与洋壳的特点、成因与演化。难 点地球层圈构造形成的机理。基本要求识 记:固体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形成、一般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形成;陆壳和洋壳的特点、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领 会:宇宙、银河系和太阳系的基本概念,太阳系和地球的起源简单应用:洋壳、陆壳形成与演化过程及其原因综合应用:生命起源及其演化的阶段性第十二单元 名称:地球动力系统(4学时,支撑课程目标1,2)知 识 点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重 点大陆漂移地证据,海底扩张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板块边界的基本类

16、型,板块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板块构造与造山带形成的关系;全球板块和中国板块的基本划分。难 点海底扩张的地质证据;海底扩张理论对全球构造理论;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成因联系;全球构造的动力来源;地幔柱。基本要求识 记:大陆漂移地证据,海底扩张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主要的地质、地球物理证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领 会:板块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宏观热点和地幔柱有关理论框架简单应用:中国大陆的演化和古板块划分综合应用:板块构造与造山带形成的关系;大陆裂谷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第十三单元 名称:地球的资源(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知 识 点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

17、资源重 点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难 点地球上主要资源种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基本要求识 记:资源的分类、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概念领 会:地球的资源基本特点简单应用:各种资源的状况(分布情况)综合应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第十四单元 名称:地球的环境(2学时,支撑课程目标3)知 识 点地球的大气环境地球的水环境地球的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地理环境 重 点地球环境的分类、大气圈的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地球水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其保护措施;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地质灾害的形成和预防;地

18、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难 点大气污染源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危害;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及减轻和预防措施;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基本要求识 记:地球环境的分类、大气圈的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地质环境的基本特点领 会:地球水环境的主要特点及其保护措施地球的资源基本特点简单应用:地质灾害的形成和预防综合应用:地理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学时分配知识单元理论学时第一章 绪论1第二章 地球的起源、形态及物质组成2第三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1第四章 地球的结构构造2第五章 地质年代和地质作用4第六章 风化作用2第七章 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4第八章 岩浆作用1第九章 变

19、质作用1第十章 构造运动4第十一章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2第十二章 地球动力系统4第十三章 地球的资源2第十四章 地球的环境2总计32(二)实验学时部分无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完成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设计应突出重点和难点,采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力求边演示边讲解,化繁为简,引领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开展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注重高效课堂打造,

20、每堂课设置一定数量的课程小测验,重点检验学生对重、难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大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5、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课件课堂讲授为主,观看影像资料,或者适当安排课堂讨论。六、考核要求、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要求:需覆盖大纲中各知识单元全部教学内容,主要是教材中重要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应用,亦会少量涉及到补充的内容或布置的参考资料内容。考核形式:考试+考查成绩评定:课程考核选择百分制模式,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课程考核总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具体计算为总评成绩=期末考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 期末考试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考试范围不超过大纲的内容,考试时间为100分钟,成绩定为百分制。评价环节评估课程目标对应毕业要求平时成绩(总分的50%)课后作业(60分)共8次课程目标1、2、31.1,7.1课堂测验(40分)共6次课程目标1、2、31.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