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开学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高三开学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高三开学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高三开学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高三开学语文试题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2025届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材料二:“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材料三: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洺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飙》《繁花》《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使得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B.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C.作为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吸引游客远道而来,茶馆里座无虚席,这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有关。D.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成为网红旅游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它活化利用,让更多人感受到文化根脉的跳动。B.现在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相较于纯粹的“看山看水看风景”,更注重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C.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D.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借助影视作品营销城市的队伍中。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浙江湖州利用先民们在沿海盐碱地上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结合现代智能化温度控制与雾喷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果”。B.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将当下流行审美作为绒花配色基调,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起来,设计出诸多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C.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巧妙结合,把千年徽州古城设置为演出剧场,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D.画家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不断观察写生,感悟自然,反复实践、锤炼,画出有新面貌、新意境、新情趣的竹画作品。4.古城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指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应如何谋求自身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B2.B3.C4.①要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保持其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②活化利用时要突出古城的文化内核,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5.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②特色资源挖掘: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③宣传推广:加大家乡形象和文化推广力度,如借助影视IP赋能旅游业。④技术创新: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B.“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的“更欣喜”错误,原文“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选项“更欣喜”无中生有。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现在人们的旅游……更注重旅游所带来的文化体验,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是说年轻人的旅游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选项扩大范围。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五段观点是推动文旅融合,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A.是农业方面的发展;B.只提及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C.既守住了传统徽文化,又对古城有了创新发展,符合材料三第五段观点;D.是绘画艺术创作方面。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包含在“古城保护传承”中不能改变其“原汁原味”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两个方面,作答时把握住这两个方面。另外,要理解“原汁原味”在这里的意思。①首先理解这里的“原汁原味”的意思,根据“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可知,“原汁原味”是指要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根据“‘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可知,“原汁原味”还指保持古城的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②然后理解“活化利用”,根据“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可知,活化利用是指对古城进行改造时要突出古城的文化内核,比如此处被潮州非遗展室的部分亭台楼阁,根据“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可知,“活化利用”还指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因为讲好文化故事能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材料三“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的经验总结,结合题干“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可知,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的小众旅游景点符合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的特点,所以小李的家乡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②特色资源挖掘:根据材料三“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可知,各地风貌特点、地方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方面,所以小李的家乡应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旅游项目中,例如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设置文化体验课程等形式,增加游客的文化体验感,提升旅游品质。③宣传推广:根据材料一“‘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可知,影视宣传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非常大,小李的家乡应加大家乡形象和文化推广力度,如借助影视IP赋能旅游业。④技术创新:根据材料三“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知,要推动旅游发展,就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以小李的家乡应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造、创新,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浙江省七彩阳光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序杜甫之诗被称为“诗史”,始见于唐孟棨《本事诗》:杜甫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高逸》第三)杜甫诗流传之初的“当时”,已有号其为“诗史”者,但具体情形今已无从考知。孟棨对“诗史”的称述,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面予以了限定:杜甫的诗作未可一概以此例之。《新唐书·杜甫传赞》云:“甫又善陈时事,律且精深,历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这也提示,“善陈时事”之作在全部杜诗中是特殊的部分。杜甫之后,“善陈时事”的诗人并不罕见,但是,人们以“诗史”冠之的却绝无仅有。可见,关系时事之作并非“诗史”的唯一条件,“诗史”之号中还寓有尊崇之意。“诗史”名目的出现,是对杜甫诗歌的特质引起的反应和评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特性在此显露。同时,这也可理解成一种超越了诗歌领域的认识:“诗史”说法本身就表明这是一个关系到古人对于文学和历史关联性的认识的论题,从传统的学术思想中可以抉发出“诗史”说产生的其他缘由。一构成杜甫“诗史”的基本要素是作品的纪事性,元稹《乐府古题序》中“即事名篇”一语极扼要地指明了杜甫《悲陈淘》《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一类诗篇的创作动因和方法;严峻惨切的社会现实触发了诗人的感情和思虑,切合史实的诗题,又是解读、领会其意蕴的直截了当的导引。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形势不仅在当时深刻地左右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命运,而且,对于大唐王朝及整个封建社会的进程都产生了无可比拟的久远影响。杜甫的“诗史”正是与这一历史事变相关的产物。唐代的诗人中,杜甫是与阳危险恶、动荡不定的形势因缘最深的;这样说,并不是因为杜甫处于世事变动的漩流的中心、或者他对于局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是基于他的诗歌是对当时历史的最精深的艺术写照这一事实以及认同这一事实的观点。纪事与纪实大体是等同的。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纪事作品,一般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和情势。而杜甫“诗史”的真实性,更源于他以整个的身心与事态人事交接,他注视着现实,并与进展中的现实同步前行,他甚至还是一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杜甫用诗记录下的所经历或得自传闻的事实,多少都具有历史变化的征象,并且透露出一些历史的本质。“诗史”一词,至少包含了可与历史著作的记载互相参照的用意。周辉《清波杂志》引他人曰:“诗史,犹国史也。”这一笼统的表述其实是就二者重合兼容的部分而言,用画坛的行话来说,就是达到了“写真不妄”(米芾《画史序》)。李复《与侯谟秀才书》云:“杜诗谓之‘诗史’者,以班班可见当时;至于诗之序事,亦若史传矣。”以史传看待杜诗,是着眼于其中的内容可以提供对于历史的真切了解这一点上。而诗歌与历史著作在体制、功能和语言表现上的差异在此是有意被忽略的。新、旧《唐书》是后人了解和认识唐代历史的主要来源。历史的真相在岁月迁流中不免会蒙上雾翳,《唐书》编撰于唐王朝消亡之后,时间上的间隔使所谓的“正史”掺杂了谬误混淆的成分。后世学者大都不否认这种见解。然而,杜甫诗中的记述,主要来自于直接的身受和虽间接却相对亲近的见闻,同时性的因素无疑使其记述更接近于事实本身。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自述道:“余读史传及旧闻,于知识间得少陵‘诗史’甚多,皆王原叔所不注者。”如果说胡仔通过史传来诠释杜诗,从中获益甚多;那么,刘克庄在《跋韩隐君诗》中所言,则明白道出杜诗更有真实性的价值:“禹锡专以新、旧唐史为案,‘诗史’为断,故自题其书曰《史注杜诗》,此其所以有异于诸家乎?”以史注诗是通常的手段,但“案”和“断”轻重是完全不同的。“断”就是最终证实和决断,因为新、旧《唐书》“不必皆实”(《再跋陈禹锡杜诗补注》)。程颐在论及《春秋》经、传的关系时,说“传是案,经是断”(引自清秦朝舒《消寒诗话》)。“案”和“断”的作用被判然区分。当人们发现杜诗和史传所述不一致时,有时几乎不加考证就断定可信的是杜甫之言。宋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和王珪相关的一个女性。杜甫《送重表侄王砯评事使南海》诗中有句:“我之曾老姑,尔之高祖母。”由于诗对这位女性分外敬仰并表彰了其卓异的事迹,引起了宋人的极大兴趣。但因唐史记载与此诗称说不一,遂众说纷纭。蔡修《西清诗话》曰:“《唐书·列女传》:王珪微时,母卢氏尝云:‘子必贵,但未见与汝游者。’珪一日引房玄龄、杜如晦过之,母曰:‘汝贵无疑。’所载止此而已。质之少陵诗,事未究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三引)他在引杜诗称颂该女性语后不由感叹“其上下详谛如此”!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议及同一问题,更是指斥史传“谬误之甚”,并力赞杜诗之详谛足以荡清史书之蒙蔽。按常理,要证实记述同一事件的史书与杜诗孰正孰误,仅以这两者本身的相质对勘是不可靠的。尽管人际关系及时间的因素都倾向于杜甫,但不参考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而得出的结论是孤立无援的、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洪迈对该诗牵涉的一些问题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考察了若干史料后,他认为杜甫诗中所说,确有不能证实之处,因此不得不表示:“真不可晓也!”但是,出于对杜甫的崇信,他又以调停转圜之语为之回护:“杜公称其族姑事,不应不实。”(《容斋随笔》卷十二《王珪李靖》)显然,洪迈的心态是矛盾的,治学的求实与对杜甫的崇信均要顾及。比较起来,后人的态度就易于持正,清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认为:子孙夸耀其祖宗,乃人情所然,杜甫何尝不会染上此俗!而宋人据此以为“诗史”,“未免信杜太过矣”。(节选自刘诚《杜甫诗史解》,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棨对“诗史”的称述有时间和地域限制,所以杜甫的诗歌不能都叫诗史。B.《新唐书·杜甫传赞》指出杜甫全部诗歌中的“善陈时事”之作才叫诗史。C.历史上,作品被称为“诗史”的绝无仅有,杜甫的“三吏”“三别”是独一无二的存在。D.“诗史”的说法关系到文学和历史关联性认知论题,与诗歌脱离了关系。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杜甫处于世事变动的漩流的中心,所以他的诗歌是对当时历史最精深的艺术写照。B.纪事与纪实大体等同,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纪事作品,一般都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的原貌和情势。C.杜甫“诗史”的真实性,更源于他以整个的身心与事态人事交接,他甚至还是一些重大事件的见证人。D.杜甫用诗记录下的所经历或得自传闻的事实,多少都具有历史变化的征象,并且透露出一些历史的本质。3.下列杜甫诗句,最不能体现“与历史著作的记载互相参照”的一句(3分)A.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诗《石壕吏》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杜甫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C.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诗《前出塞》D.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诗歌《望岳》4.白居易倡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历史长河中“善陈时事”的诗人很多,为何只有杜诗被称为“诗史”?(4分)5.当人们发现杜诗和史传所述不一致时,就断定可信的是杜甫之言。“人们”的做法是否正确?结合文本解说。(6分)1.【答案】D【解析】“与诗歌脱离了关系”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2.【答案】A【解析】强加因果关系。3.【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信息论证。用学生学过的杜甫诗歌,感悟“诗史”一词,至少包含了可与历史著作记载相互参照的用意。D项是作者25岁登临泰山抒发的情感,与历史著作没有什么联系。A项诗人通过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祸乱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B项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C项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4.【答案】①关系时事之作并非“诗史”的唯一条件,②“诗史”之号中还寓有尊崇之意。(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5.【答案】人们的做法不正确。①不参考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而得出的结论是孤立无援的、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②出于对杜甫的崇信,犯了主观主义错误。③子孙夸耀其祖宗,乃人情所然,杜甫何尝不会染上此俗!(每点3分,满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人们的做法正确。①杜甫诗中的记述,主要来自于直接的身受和虽间接却相对亲近的见闻,同时性的因素无疑使其记述更接近于事实本身。②宋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和王珪相关的一个女性的事例,杜甫在《送重表侄王砯评事使南海》中记录非常详实,史书无法相比。③出于对杜甫的崇信。(每点3分,满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浙江省A9协作体2025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对“戏剧性”这一概念,历来众说纷纭。戏剧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有所谓“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指的就是戏剧这种存在方式上的差别。不过,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古今中外那些经典的戏剧作品,都是既经得起读又经得起演的。只供阅读而不能演出的戏剧作品与只能演出而无文学性可言的戏剧作品,都是跛足的艺术。这样一来,我们在理解戏剧性这一概念时,首先就要分清它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举例来说,针对清代批评家金圣叹对中国古典名剧《西厢记》的评论,清代戏剧家李渔指出:“圣叹所评,乃文人把玩之《西厢》,非优人搬弄之《西厢》也。文字之三昧,圣叹已得之;优人搬弄之三昧,圣叹犹有待焉。”李渔说,如果金圣叹能克服这一局限,全面评价《西厢记》,就会“别出一番诠解”,显然,不论是从事戏剧创作,还是从事戏剧评论,都要既重戏剧的文学性,又重戏剧的舞台性。那么,对戏剧性的认识与把握,也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眼,将“文人把玩”与“优人搬弄”统一起来而探其幽微、得其“三昧”。人们经常用“双刃剑”比喻一个事物同时具有利弊两端,这个比喻是蹩脚的——剑之两面有刃,用起来岂不更好?因此,如果用“双刃剑”比喻戏剧性,就十分贴切——一刃是从文学构成上讲的,一刃是从舞台呈现上讲的,合之双美,便是完整的戏剧性。今将两者的大体区别列表表示如下:

戏剧性内涵

比较的角度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dramaticdramatism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

theatricaltheatricality言说(表达)方式戏剧体诗之书写(与抒情诗、史诗的诗性相区别):代言体戏剧表演之表达(与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的表达性相区别):人的表演时空制约时间性(戏剧情节的集中性空间性与时间长度的限制)空间性(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舞台所占的空间)媒介、属性、持久性的久暂语言(包括有声之语言与无声之文字)、文学性、永恒性有声之语言、形体、表演性、一次性存在方式内在的、潜隐的、“灵”的外在的、显露的、“肉”的主要创造者剧作家、导演导演、洟员被接受的方式阅读观看

必须强调的是,这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当一部完整的戏剧作品被“立”在舞台上时,这两者就完全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了。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为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基础、灵感的源泉与行为的动力;后者则赋予了前者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也可以说,后者为观众进入前者深邃的宅院提供了一把开门的钥匙,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便是戏剧性的最佳状态。诚然,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偏重一端者总是有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只讲文学性不承认舞台性的倾向。譬如,在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当表现主义戏剧以“先锋”“革命”的姿态显示出追求舞台性的明显倾向时,其反对者就以强调戏剧的文学性来与之抗衡,宣扬只有“供阅读的戏剧”在艺术上才是完善的。当时在英国留学的朱光潜也认为“独自阅读剧本优于看舞台演出的剧……许多悲剧的伟大杰作读起来比表演出来更好”。另一种与此恰恰相反的倾向,则是极力排斥戏剧艺术的文学性。在整个20世纪,此一倾向的势力大大超过“否定剧场”一派,从“导演专制”倡导者戈登·克雷(1872——1966)到“残酷戏剧”的首创者安托南·阿尔托(1896-1948)与“质朴戏剧”的鼓吹者耶日·格洛托夫斯基(1933——),都以不同的戏剧观念与戏剧实践拒斥戏剧的文学性。

(摘编自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材料二:“戏剧性”包含了戏剧的“文学性”和“剧场性”,“戏剧性”的体验有不同的美感层次。所以,我们讨论“戏剧性”问题,首先要确定在哪个范畴中来探讨“戏剧性”。是在“文学文本”范畴内,还是在“舞台演出”范畴内,这一界定是讨论的前提。分析的对象和角度不同,对戏剧性的理解就会不同。如果把戏剧的文本和演出(也称“案头”和“场上”)看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话,戏剧性和文本的情境、悬念、冲突的设置,场面的构思处理,外部形式的呈现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戏剧性”可以理解为戏剧艺术的一切本质特征在作品中的整体性表现。“戏剧性”不仅在于直观展现行动的过程中,也在于人物产生这个行动的内心过程;不仅在于直观表现某一事件的过程,也在于某一事件对剧中人物内心的影响,这就是心理的因素。此外,“戏剧性”还必须植根于戏剧的情境,也就是别林斯基所说的“包含在谈话的人的相互给予对方的痛切相关的影响中”,河竹登志夫所说的“同人和他者的潜在对立关系”,贝克所说的“能产生感情反应的”,阿契尔所说的“能让普通观众感兴趣的”,这些表述都表明了戏剧性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情境,它与人物的心理和动作结合在一起,由此可见,戏剧作为一种“在场呈现”的艺术,它的“戏剧性”恰好存在于“情境”——“心理”——“动作”三者的辩证关系之中,脱离了虚构情境的心理和动作是生活本身,离开人的心理和动作的虚构情境也是没有意义的。“情境”“心理”“动作”在戏剧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戏剧性的形成都有其各自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意义。如果割裂地来看,容易导致对“戏剧性”理解的片面和不完整。“戏剧性”的出现和“情境”“心理”“动作”这三个戏剧“在场呈现”中的本质性特征都有关系,是这三种本质性特征的相互作用和整体性体现。(摘编自顾春芳《戏剧学导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学性或者舞台性的缺失都会使得戏剧作品存在缺陷,要么经不起读,要么经不起演,从而成为“跛足的艺术”。B.材料一认为,用“双刃剑”来比喻一个事物利弊兼具是不够准确的,但可以非常贴切地比喻戏剧性所具有的两个方面。C.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可见戏剧性与文本和演出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D.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赋予了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对文学构成具有灵魂性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渔认为金圣叹对《西厢记》的评价并不准确,如果金圣叹对戏剧的舞台性更加重视和了解,可能会更好地评价《西厢记》。B.材料一中的“案头之曲”与“场上之曲”中的“案头”和“场上”,与材料二中的“案头”和“场上”所指不相同。C.较之于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更看重人的表演,更受空间性的制约,因此剧作家的创造作用微乎其微。D.材料二中别林斯基、河竹登志夫、贝克、阿契尔等人的观点都表明了情境对戏剧性的产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根据材料二中戏剧在场呈现与戏剧性存在的观点,下列对戏剧性的出现和戏剧的本质特征关系标示正确的一项是(3分)

4.对“戏剧性”这一概念,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认识与把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分)5.尤·伊·艾亨瓦尔德认为只有把剧本放在书桌上,一人阅读,远避五光十色的喧嚣的剧场,作者与读者的“两个灵魂才能在静穆、隐秘之中达到理想的融合”:格洛托夫斯基则认为“在戏剧艺术的演变中,剧本是最后加上去的一个成分”。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认识。(4分)1.D。

【解析】材料一“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为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提供了思想情感的基础、灵感的源泉与行为的动力;后者则赋予了前者以美的、可感知的外形”,可知选项错误。2.C。

【解析】“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更看重人的表演,更受空间性的制约,因此剧作家的创造作用微乎其微”错,因果关系不成立,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只能看出剧作家不是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的主要创造者,但不能确定“因此剧作家的创造作用微乎其微”。3.B。

【解析】A.标示的是多元交叉融合关系,不符合材料二中所述。C.标示的是集中指向“戏剧性”关系,不符合材料二中所述。D.标示的是“情境”范围内相互作用关系,不符合材料二中所述。4.①要明确探讨范畴,分清“戏剧性”在文学性与舞台性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②在戏剧的文本与演出的完整系统内理解“戏剧性”。③在戏剧的情境、事件的过程、人物心理和动作中认识和把握“戏剧性”。(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得满分。)5.①尤·伊·艾亨瓦尔德的表述反映了只讲文学性不讲舞台性的倾向,②格洛托夫斯基则认为剧本在戏剧中处于最末,排斥戏剧艺术的文学性。③我认为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偏重一端总是有失偏颇的,好的戏剧作品应该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与舞台性,文学性与舞台性的结合才是完整的戏剧性。(第①②每点1分,第③点2分。)浙江强基联盟2024年8月高三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要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在生态保护红线方面,要建立严格的管控体系,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在环境质量底线方面,将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善,对生态破坏严重、环境质量恶化的区域必须严肃问责。在资源利用上线方面,不仅要考虑人类和当代的需要,也要考虑大自然和后人的需要,把握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度,不要突破自然资源承载能力。(摘自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材料二:主流化在国际上已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措施之一。依托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基础,我国逐步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得以实施,从而避免“先破坏后保护”,做到防患于未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和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经济学中考虑这些人类最珍贵的自然资本。据统计,在2018年及此前几年,我国每年投入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公共财政资金达2600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0.3%),是2008年投入的6倍。相比之下,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2019年全球资金(包括公共和私人来源的资金)流向生物多样性约占全球名义GDP(即货币GDP)的0.1%。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重要制度创新之一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下,我国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得到系统、完整的保护,部分珍稀濒危物种野外种群正逐步恢复。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与生命线。它是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根据保护需要提出的创新性举措,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特有的概念,于2017年被国家正式采用。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国家公园、湿地公园和饮用水源地,以及其他重要区域如生态廊道和极小种群栖息地。截至2020年,我国初步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5%,覆盖了大量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与脆弱区、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区域;保护了全国近40%的水源涵养与洪水调蓄功能、约32%的防风固沙功能,以及约45%的固碳量。我国对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例如在“十三五”期间开展了抚仙湖等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试点。这些生态修复工程不仅有助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而且极大地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碳封存功能,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以流域保护为例,在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施“十年禁渔”制度,而且它作为修复长江水生生态系统的关键之举,已开始在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中发挥作用。在2021年上半年,东北虎、亚洲象、豹、棕熊和貉等野生动物频频出现在人类聚居区,这一方面说明无论在荒野还是城市,部分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正在显著地恢复,另一方面说明局部的人与野牛动物冲突与共存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命题。此外,自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于1981年4月8日正式在我国生效以来,我国坚定履行该公约义务,建立以《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为主体的履约立法体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我国在该公约秘书处组织的履约国内立法评估中被评为最高等级,多次获得公约秘书长表彰证书、克拉克·巴文奖,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亚洲环境执法奖等奖项。(摘编自李琴、陈加宽《全球环境治理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与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地揭示了生态环境和生产力这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B.一旦确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我们就绝不允许任意突破这三条红线的行为。C.为避免“先破坏后保护”,我国依托政策基础,已经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得以实施。D.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极大地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认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绿水青山不仅可以带来生态效益,改善自然环境,而且还能够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B.我们如果能够解决好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问题,就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C.从资金的投入上看,我国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D.以往不太常见的野生动物频频出现在人类聚居区,说明我国的生态修复工程取得了明显效果。3.下列案例不适合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方案与智慧的一项是(3分)A.上海崇明生态岛建设经历了从20世纪末开始的早期探索、战略定位、规划先导,发生了巨变,绿色经济蓬勃发展,在自然生态、人居生态和产业生态三个方面的建设成效赢得了国际声誉。B.河北塞罕坝依靠制度优势和保障、科技创新等方式,把高原荒漠变成绿水青山,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成功探索出一种生态文明建设模式。C.浙江长兴在全国率先实行河长制,河长制是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D.横店影视城是中国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现已发展成为集影视拍摄、旅游观光、娱乐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影视产业园区,拥有众多高水准的影视拍摄基地,如明清宫苑、梦幻谷、秦王宫等。4.《孟子》中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与当下的生态保护理念相契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5.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请根据材料加以概括。(6分)1-3CDD4.①《孟子》中的话意思是,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捞,鱼鳖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这体现的是古人朴素的生态保护思想。②当下的生态保护理念是,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与《孟子》中的生态保护思想是一致的。5.①依托政策基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得以实施,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②加大资金投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财政支持。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④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⑤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建立以《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为主体的履约立法体系。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写到元妃省亲,宝玉应命作诗,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一眼瞥见,便劝他改去。且不说宝玉胶柱鼓瑟地有些学究气,也不说宝钗自呈才博地把钱翊的诗张冠李戴地算到了韩翊名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古典诗论里尽管有那么多对用典的讽刺贬斥,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却依然那么喜欢用典。②一般说来,中国诗,尤其是山水诗乃是一幅幅“以文字构成的图像”的有意味的缀合。读诗的人在接触这些文字的时候,脑荧屏出现的不是文字而是直接出现了一组组连续不断的流动图像,在这组图像的依次流动中,它所伴生的情感内核也随之凸现,而诗的韵律及内部节奏又调节与控制着这些意象的流动频率。这种象、意、节奏乃是融于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视境流动与心理快感。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头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在读者的视境中立刻凸现出的就是乌云、乌云翻滚、(未)遮住山头这样一幅连续呈现的动态画面。这种节奏流畅的视境依次呈现——尤其是全诗引起的连续流动的视觉呈现——在引起读者心理快感上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看电影正看到赏心悦目时突然灯光大亮,屏幕上打出“片子未来,请稍候”,或者吃饭吃得正香时忽然来个石头略牙,必然令人大为扫兴。事实上读诗也是如此,视境有节奏地连续,就令人感到自然、轻松,就容易“神入”诗境,而视觉突然中断或节奏被突然打乱,则令人感到别扭、难受,也就无法很舒适地进入境界。③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文化对应关系的差异,典故便常常造成了读者读诗时的“视境中断”,比如李贺《感讽五首》之二中有四句: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杨天,愤景长肃杀。在“合格的读者”的脑海里,依次呈现的是郊外——贾谊墓——无人凭吊(荒草衰飒)——清明时节白杨却在风中摇曳——一种悲愤的情绪、一种肃杀的情景,人们可以由此而联想到贾谊墓前过去曾有过络绎不绝的凭吊者与连绵不断的香烟,而如今却冷落荒疏,就是踏青扫墓的时候,也那么冷冷清清,因而引发一种久远的惆怅。然而,在并不具备这种“认知能力系统”的读者那里,“青蝇”这个典故便使得中间断开了,缺少了这个中介环节,不仅大大降低了诗歌的整体可感性,造成了节奏失调,甚至连诗意都会误解。像那个清代最博学的注释家王琦,就把“青蝇”按照《诗·小雅·青蝇》的意思理解为“谗谱之人”,“青蝇久断绝”就变成了“昔时谮言之人亦归乌有”这种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既然是好事又何必“愤”“肃杀”,于是王琦只好硬着头皮把它扭成“盖妒能嫉贤虽只在一时,而千载之下犹令人恨恨而不能释”,因此李贺对今世的感慨变成了替古人生气。④但是,在熟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