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云南省普洱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云南省普洱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云南省普洱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云南省普洱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4云南省普洱市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4.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深厚、思想自由。这主要反映出()A.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B.百家争鸣促进了经济发展C.新兴工商业城市兴起

D.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25.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渐渐建立起很多政权,即“五胡”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氏、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精确的解读是()A.民族融合推动文化认同

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26.下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更表。这一变更()时间北方(%)南方(%)北宋初年39.660.4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3862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3763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35.964.113世纪初3169A.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C.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27.明代前期,政府在服饰上有一系列严格的繁杂细致规定:例如力主汉服和严禁胡服等。到明代中后期,民众服饰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并有了肯定的穿着自办法识。这一变更表明()A.社会发展冲击传统礼制

B.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C.程朱理学失去独尊地位

D.外来文化影响了审美观28.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提倡“商战”,认为发展商业能够富国御侮;张之洞也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主动地创办铁厂、兵工厂,并筹办铁路。这说明()A.“实业救国”成为朝野共识

B.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C.洋务派出现维新变法倾向

D.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9.1927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反对军阀斗争宣言》:“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斗争的苦痛。……中国一般劳动民众,穷苦得饭也没有吃,受着特别之大的苦痛、压迫、抢掠、奸淫,而这些军阀还要打仗。”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与革命。这说明()A.中共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屠杀政策

B.国民革命使广阔群众受到革命洗礼C.军阀混战造成每况愈下的社会现状

D.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革命深化发展的条件30.1939年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成功后,蒋介石就在其次次南岳军事会议上说:一个月以前,政府内就有人“以为抗战无望,心理动摇,要求第三国出面调停”,然而事实告知我们,“在我国更无依托第三国调停战事之必要”。据此可知,第一次长沙会战()A.阻挡了日军南下侵略的步伐

B.协作了世界反法西斯斗争C.粉碎了列强联合侵华的意图

D.坚决了国民政府抗战信念31.1981年,上海电机厂成立经营服务部,在调研中发觉广东地区甘蔗大丰收,但当地糖厂设备陈旧,加工实力跟不上。于是,电机厂依据华南环境和榨糖工艺条件,重新设计专用电机。此后,上海电机厂的产品快速占据南方市场。这反映出当时()A.单一全部制经济结构的变更

B.传统经济模式的突破C.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推广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2.14世纪中叶,当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却不能阻挡“黑死病”扩散时,一些医生起先寻求防治的方法,如用放血疗法探讨疾病、提出隔离疑似病例的主见等。这场灾难()A.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

B.标记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C.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导致了人们与上帝的干脆沟通33.下表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状况。据此可知当时()

国家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其它国家比重13.4%4.6%14.5%37.7%29.8%A.英国丢失世界贸易优势

B.德国确立了欧洲霸主地位C.美国的工业化水平最高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34.小说《凄惨世界》主要以19世纪头30年的法国为故事背景,主子公冉·阿让本是生性和善的劳动者,“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压迫”使他“渐渐成了猛兽”,后在米里哀主教的感化下,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据此可知,《凄惨世界》()A.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的黑暗统治

B.揭示了工人被机器异化的命运C.肯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

D.否定了改造社会制度的必要性35.1963年第18届联大探讨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问题,会上75个发展中国家发表联合宣言。1964年,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宣言指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1980年该集团成员国达119个。这主要反映了()A.各国经济相互依靠程度加深

B.联合国是实现多边合作的重要舞台C.经济区域集团突破地域限制

D.新兴国家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为了加强对全国的限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驰道宽22米,路基高厚,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公元前212年,吩咐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全长900余公里。后在云贵地区修“五尺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西汉时,汉武帝接着了秦朝的政策,修建马路以便利各地间的商业和交通。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等材料二同中国一样,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罗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围护、排水渠,路面铺设了大块平坦的筑路石,主路宽6—8米,可供双向车辆同时行驶,蜿蜒的山路也有2—3米宽。沿路设置了驿站。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其中,最闻名的马路全长2500公里,沿东北边疆从黑海始终通向北海,与多瑙河和莱茵河平行。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很多支线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化撒哈拉沙漠。在地中海地区,罗马人新建了一些道路,便利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还有一些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始终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据估计,罗马道路的总里程超过了8万公里。——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1)(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能够在广阔区域修建道路的相像条件和主动作用。(13分)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科学发展的探讨表明,假如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表2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概况

世界科学中心依据汤浅光朝:平凡社年表赵红州:自然科学大事年表意大利1540—1610年1540—1620年英国1660—1730年1660—1750年法国1770—1830年1760—1840年德国1810—1920年1840—1910年美国1920年至今1910年至今——摘编自潘建峰等《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学问,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假如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党、新军和立宪派等多派势力合力作用的结果。在独立的17省、市中,地方都督驾驭着省区军政实权,国家真正之政治中心已移至各省都督。地方都督同时拥有军政和民政两权,这种特殊的政治形态被称为军民合治。这导致军人干脆干预与管理行政事务,违反共和政体原则。——摘编自龙长安《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省制改革》材料二1913年8月,熊希龄出任国务院总理,不久,《改省为州草案》和《改省为道草案》两个废省方案先后颁布,全国21个省划分为83个州或80个道,……方案遭到各省军政长官的激烈反对。袁世凯政府确定采纳虚省制度,1914年5月,正式确立“省”之名称,在这种行政改革模式下,省一级成为监察区,道成为一级正式的政区,……最终以失败告终。——摘编自龙长安《袁世凯与民国初年省制改革》(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学问,分析袁世凯地方改制的背景。(6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学问,扼要对比袁世凯政府1913年和1914年两次地方改制的异同,并分析其客观主动意义。(9分)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斗争与和平】(15分)材料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促使欧洲人更仔细地思索如何根除斗争,保证和平的问题。在纳粹德国铁蹄下呻吟的欧洲人认为纳粹主义是民族国家的产物,只有突破民族国家的限制,才能根除斗争的毒瘤。1941年6月,意大利反法西斯者斯皮内利在囚禁地文托泰内岛发表宣言声称:“必需首先予以解决的问题是彻底废除分裂成民族的国家的状态,不解决这一问题,任何进展都只能是表面文章而已。”宣言还呼吁成立统一的欧洲联盟以对抗导致欧洲走入斗争的民族主义。依据《文托泰内宣言》,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者成立“欧洲联邦运动”组织,号召建立一个由关切全欧洲人共同利益的主权国家改造的欧洲联邦,“欧洲联邦运动”组织与各国反抗组织进行广泛的接触,获得了相当大的声势,也对战后欧洲和平主义浪潮产生深刻影响。——摘编自高凤琴《战后西欧联合起步的缘由初探》等(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文托泰内宣言》发表的背景。(9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析《文托泰内宣言》发表的意义。(6分)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顾维钧是近代杰出外交家。他的“联美抑日”政策是整个民国外交的基石。一战后期,美国对德宣战。顾维钧围绕联美主题,向段祺瑞提出随美参战。巴黎和会上顾维钧对“山东问题”据理力争,甚至未经请示擅自公布皖系政权与中日密约。美国要求日本书面保证将来把山东交还中国,但被日拒绝。巴黎和会是顾“联美抑日”政策的第一次验证,“抑日”的目的没有实现,而“联美”的趋势却已形成。两年半之后,顾作为全权代表出席华盛顿会议。关于山东胶济铁路问题,最终议定路产由日本移交中国,中国十五年内还清债务。此外日本在山东和其他特权,基本上由中国收回。华盛顿会议是“联美抑日”政策形成的标记。顾维钧的职业准则就是把国家利益与党派利益相区分。1919年他拒签对德和约,开创了在世界列强面前拒签不同等条约的先例,从而为日后逐步清算不同等条约奠定了基础。1945年旧金山会议召开,蒋介石反对中共代表加入代表团,而顾维钧坚持提名董必武参与代表团。顾维钧不仅反对党派政治介入外交,同时也反对民众和社会舆论介入外交。九一八事变后,他出任外交部长,认为与日谈判是限制事态发展的唯一方法,而学界和社会舆论则剧烈反对。顾对此颇为反感,拒见学生代表。他反对人民外交的提法,认为这是灾难。——摘编自岳厚谦《顾维钧外交思想探讨》(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顾维钧“联美抑日”政策的背景。(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评顾维钧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历史答案24.【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先秦【解析】依据题干中“西周时期的城市建置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可知代表传统等级凹凸的礼乐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百家争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故B项错误;题干中强调的是西周时期和战国时期城市变更所体现的传统制度崩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府对经济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故D项错误。【答案】A25.【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汉朝;家国情怀;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25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依据材料“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氏、羌均为黄帝后裔”可知,少数民族得到了中原王朝肯定的认可,结合所学学问,东汉以后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少数民族得到了中原王朝肯定的认可,不涉及人口迁移及区域开发,解除B项;唐朝时期实现了统一,解除C项;依据材料“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氏、羌均为黄帝后裔”可知,当时认可匈奴、鲜卑、氏、羌为黄帝后裔,无关其他民族,解除D项。【答案】A26.【考点】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解析】依据材料分析可知,宋代以来全国人口重心在南方,为南方经济的发展供应了重要的条件,故选A项。宋代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的变更,未涉及少数民族,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宋代北方人口比例如状况,无法说明是否过度开垦,故D项错误。【答案】A27.【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朝;⒊明清商业新发展;明清社会转型(27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关注公众号:历史论文悦读共享【解析】据材料“明代前期,政府在服饰上有一系列严格的繁杂细致规定:例如力主汉服和严禁胡服等。到明代中后期,民众服饰呈现出千姿百态风格并有了肯定的穿着自办法识”,可知随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他们拥有自办法识,冲击了传统礼制,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明朝社会生活的变更,而不是政治,解除B项;程朱理学近代才失去独尊地位,解除C项;材料只提到明后期民众有了穿着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提到是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解除D项。【答案】A28.【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转型(28题);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解析】据材料“在洋务运动时期,郑观应兴办实业……张之洞也认为发展实业可以强国强民”得出洋务派中部分也赞成发展工业,说明发展民族工业顺应时代要求,故选B项;据材料“在洋务运动时期”结合所学可知郑观应和张之洞都是代表政府的洋务派不是来自民间,解除A项;维新变法是提倡君主立宪,材料主要发展实业,解除C项;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甲午斗争之后不是洋务运动时期,解除D项。【答案】B29.【考点】国共十年对峙;国民革命;国共合作【解析】材料时间是1927年10月23日,此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材料中“工农兵士及一切贫民,以至于小商人,都尝够了军阀斗争的苦痛”“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劳苦大众纷纷参与革命”,体现了中国革命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选D项。A、B、C三项表述正确,但都不符合材料的主旨,解除。【答案】D30.【考点】抗日斗争【解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在我国更无依托第三国调停战事之必要”,可见国民政府不再寄希望于国际调停,而坚决了坚持抗战的信念,故选D项。A项与史实不符;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体现不出列强联合侵华的意图,解除C项。【答案】D31.【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共和国的年轮;【解析】材料该电机厂“依据华南环境和榨糖工艺条件,重新设计专用电机”“快速占据南方市场”,面对市场进行生产的做法,体现出从安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故选B项;材料反映出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全部制调整无关,解除A项;C项起先于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的绽开,不符合时间限制,解除C项;D项是21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解除D项。【答案】B32.【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析】据材料14世纪中叶,当教会要求教徒受难和屈从却不能阻挡“黑死病”扩散时,一些医生起先寻求防治的方法,如用放血疗法探讨疾病、提出隔离疑似病例的主见等。这场灾难冲击教会的传统观念和权威,故选A项;文艺复兴标记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黑死病是其中的导火索,解除B项;伽利略、牛顿等人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解除C项;宗教改革推动了人们与上帝的干脆沟通,解除D项。【答案】A33.【考点】其次次工业革命;【解析】题干反映的是工业生产比重,而非贸易比重,故A项错误;1913年德国未确立欧洲霸主地位,英法实力依旧强劲,故B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工业生产比重,不是工业化水平的比较,故C项错误;其次次工业革命使列强实力发生巨变,英法虽有发展,但被美德赶超,故D项正确。【答案】D34.【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解析】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凄惨世界》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宣扬人性是和善的,严刑峻法只能使人更加邪恶,抨击了造成社会压迫的“法律和习俗”,小说虽然具有浪漫主义色调,但肯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的现实,故选C项;旨在抨击“法律和习俗造成的社会压迫”,解除A项;小说没有描写工人在工业社会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解除B项;作者通过塑造米里哀主教感化冉·阿让这一情节,在于阐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重要途径,反对严刑峻法,解除D项。【答案】C35.【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解析】努力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与材料中“发展中国家”“发表宣言指责发达国家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掠夺”相符,故选D项;材料中未涉及相互依靠程度加深,解除A项;材料是“七十五国集团”的主见,解除B项;材料中“七十五国集团”不是经济区域集团,解除C项。【答案】D41.【考点】秦中心集权制度的形成;古罗马政制;交通建设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同,依据材料一“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和材料二“同中国一样,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得出以都城为中心;依据材料一“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和材料二“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得出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依据材料一“修建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的‘直道’”“在湖南、广东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等信息和材料二“其中,最闻名的马路全长2500公里,沿东北边疆从黑海始终通向北海,与多瑙河和莱茵河平行。一条长4800公里的路与北非海岸线平行,很多支线直插南方”等信息得出铺设多条道路;依据材料一“这些驰道宽22米,路基高厚,以铁锤夯筑得坚实平稳,还在道旁栽种了树木”和材料二“罗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围护、排水渠,路面铺设了大块平坦的筑路石”得出路面宽、路基深、设施较完备;依据材料一“设置亭驿”和材料二“沿路设置了驿站”得出途中设有驿站;依据材料一“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和材料二“很多支线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化撒哈拉沙漠”“还有一些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始终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得出道路与对外交通线相连接。其次小问异,将材料一中反映的秦汉道路的长度和所达范围和材料二中罗马的道路的长度和范围进行比较可知秦汉和罗马道路修建的不同之处在于,与秦汉王朝相比,罗马帝国的道路里程更长,范围更广。(2)第一小问相像条件,关于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能够在广阔区域修建道路的相像条件,可以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去概括。如秦汉和罗马帝国都是统一的大帝国,疆域宽阔;都有强有力的中心集权;都有具备相应的经济条件。其次小问主动作用,主动作用可以综合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学问,从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动影响去考虑。如依据材料一“为了加强对全国的限制,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材料二中“罗马人也是通过建设运输和交通网络完成帝国一体化的”得出道路建设加强了对全国的限制,维护了帝国的统一;依据材料一“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修建马路以便利各地间的商业和交通”“设置亭驿,便利商旅”和材料二“马路连接了帝国的各个部分”“便利了这一地区的旅游和贸易”等信息得出四通八达的交通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沟通,利于信息传递和人员、商旅往来;依据材料二“商人、士兵通过这些支线可深化撒哈拉沙漠”等信息结合后所学得出便利军队的调动;依据材料一“为了发展同中亚、西亚、南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和材料二“还有一些马路从地中海东部的城镇和港口始终通到帕尔米拉——这是亚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得出对外交通的联通也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进步;道路修建本身也推动了交通事业的发展。【答案】(1)相同:以都城为中心;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全国交通网;铺设多条道路;路面宽、路基深、设施较完备;途中设有驿站;道路与对外交通线相连接。(答出5点即可,每点2分,共10分)不同:与秦汉王朝相比,罗马帝国的道路里程更长,范围更广。(2分)相像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中心集权加强;国家统一,疆域宽阔。(每点2分,共6分)主动作用:加强了对全国的限制,维护了帝国的统一;促进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沟通,利于信息传递和人员、商旅往来;便利军队的调动;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进步。(答出4点即可,每点2分,共7分)42.【考点】近代科学技术;【解析】这道开放性题以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发觉问题、论述问题等方面的实力。我们可以依据给出的材料提出一个问题,并结合学问加以论述。就提出问题来说,既可着眼于材料的整体,也就是要综合全部材料来进行分析,找出全部材料能够反映出的一个共同的本质问题,以此提炼出一个论题;也可着眼于材料的局部来进行分析,然后提炼出一个论题——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世界强国的崛起促使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等论题,在论述的时候,我们要将题干列举的的科学中心的国家,并结合所学学问,围绕自己所拟定的论题,依据时序进行论述,论述时肯定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答案】示例一论题: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分)阐述: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带动商品贸易的发达,为其科学革命打下基础;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带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这些条件促使意大利在16世纪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7世纪四十年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自然科学的发展供应了制度保障;政府重视科学技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化发展及教化理论的创新为科学中心向英国转移供应了巨大支撑。全部这些促使英国在17—18世纪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综上所述,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须要具备诸多条件,是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0分)示例二论题: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世界科学中心转移。(2分)阐述:无论是意大利、英国、法国,还是德国、美国,在科学中心兴起之前,往往有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期。意大利城市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都早于西欧其他国家。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之后成为海上霸主,通过奴隶贩卖和海外贸易大发其财,16?世纪的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算了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本财宝、自由劳动者和国内市场。美国在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前,便已经是世界工业中心。由此可见,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高速发展对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起了推动作用。(10分)示例三论题:世界强国的崛起促使世界科学中心转移。(2分)阐述: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较早地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新航路的开拓,使世界的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同时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雄厚,通过殖民斗争,先后战胜西班牙、荷兰,成为海上霸主,世界科技中心由意大利转移到英国。其次次工业革命以美国和德国为中心,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斗争财,从战前的债务国变成债权国,世界的金融中心也从伦敦转移到纽约,美国渐渐驾驭世界的经济霸权,成为世界强国,世界科技中心随之转移到美国。(10分)(“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唯一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45.【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析】(1)依据材料一“在独立的17省、市中,地方都督驾驭着省区军政实权,国家真正之政治中心已移至各省都督。地方都督同时拥有军政和民政两权……这导致军人干脆干预与管理行政事务”可知,辛亥革命后,地方都督势力强大,特殊是又驾驭军队,极大地冲击了中心集权;依据材料一“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革命党、新军和立宪派等多派势力合力作用的结果”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辛亥革命前后,各派势力与地方势力纠缠一起,各派之间妥协与斗争,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政局,而这种派别林立,又相互斗争的形势,进一步加剧了中心集权的危机;结合所学学问,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袁世凯通过窃取革命成果成为临时大总统,出于巩固统治的目的,袁世凯急需减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心集权。(2)第一小问异同,不同方面,依据材料二“1913年8月,熊希龄出任国务院总理,不久,《改省为州草案》和《改省为道草案》两个废省方案先后颁布,全国21个省划分为83个州或80个道”可知,1913年的改革安排废省改设州或道,同时增加州或道的数量;依据材料二“袁世凯政府确定采纳虚省制度,1914年5月,正式确立‘省’之名称,在这种行政改革模式下,省一级成为监察区,道成为一级正式的政区”可知,袁世凯安排采纳虚省制度,保留省的同时,又变更其职能位监察区,而将行政区职能转移至道;相同方面,结合所学学问,前后两个改革方案,目的均是意图减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心集权。其次小问主动意义,依据材料二“方案遭到各省军政长官的激烈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并结合所学学问,袁世凯的地方行政改革遭到地方势力的极大反对,改革并未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地方对袁世凯统治的离心倾向,这为革命党人借助地方都督势力进行反袁斗争供应了客观条件;结合所学学问,虽然袁世凯的地方行政改革并未取得成功,但其减弱地方势力,分割地方行政权和监察权的改革方向,能够为以后的地方改革供应借鉴。【答案】(1)(6分)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日深,袁世凯成为民国临时大总统(2分);国内党争严峻(2分);地方军人执政,中心无力限制地方(2分)。(每点2分,答满3点即可得满分6分。)(9分)1913年:缩省,即废省为州或道,并增加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