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绝密★启用前

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常言向往寄身江海。但不同于归隐田园的躬行实践,诗人的江海余生,侧重彰显漂泊中的自由洒脱,是对“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

②“江海”作为常见意象,除实指江河湖海外,也表心胸开阔、才情过人之意。当表退隐之志时,常与“魏阙"蓬莱阁”相对,诗人自称“江海人"。如高适《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同时为显高洁不俗,常与“鸥盟"典故结合,如刘长卿《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创》言:“平生江海意,惟共白鸥同。”

③当江海表隐逸时,最典型的表达是终老江海。如孔子就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因失意而欲退隐是文人常态,但终老烟波中更重洒脱之意。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便非常典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因遭遇挫折而想扬长而去。而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诗人的江海余生不仅意欲逃离尘劳,更期待寄身江海后的超脱。

④在这类想象中,“江海”常与“五湖"结合。越王复国后,因其“可与履危不可与安”,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国语·越语下》)。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中“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翩然而去的范蠡,实现了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的理想。王安石《世上》言:“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

⑤范蠡“乘轻舟"而去,故“小舟”“扁舟"也是高频意象。驾扁舟于江海间,不再附着权力体系,也不留恋私人情感,正是“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诗人想象“寄余生"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不论人生失意还是功成身退,都能于其中彻底远离尘世纷扰。

⑥将江海余生与归隐田园相较,更能显其差异。固然二者都意在脱离仕宦尘劳,不再被世俗和权力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且从可行性言,似乎都可付诸实践。但江海余生中,不论是“江海"五湖”还是“扁舟”,都非具象所指,也非实际规划。以苏轼为例,他多次表示人生远景是和苏辙“归田”,其《送竹几与谢秀才》言“老去归田只此身”,《除夜病中赠段屯田》又说“归田计已决”,后来苏轼也确实在宜兴买地。所以归田操作性强,也不乏陶潜般的践行者。再看“江海寄余生”,则更像是江边那个寂静深夜里倏忽而至的念头,只是暂时忘却营营。

⑦即使“归田”也处于想象或设想阶段时,与想象江海也不尽相同。归田想象中常言及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陆游《叹老》言“寓世极知均醉梦,余生只合老耕桑";李白想象归田时,也言“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赠崔秋浦三首》其二)。归隐田园指向避世,但生活居所和行迹依然有迹可循。

⑧而想象江海余生时,生活气息并不浓郁,多为用典或概括呈现。如环境书写多关注烟波、日月等广阔渺远景象,行端《海翁》:“余生甘自老扁舟。四溟高卧月如昼,闲把渔蓑枕白头。"即使涉及细节,仍重在诗意化,如苏轼《南歌子·湖景》:“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苏轼想象在小舟上食用菱角鸡头,感受明月相照。可见江海余生的日常只是诗意想象的载体。江海与田园相较,二者一虚一实。

⑨同时诗人对归隐田园与江海的归属感也有明显差异。通常前者言“归"田园或“归隐”山林,而想象江海余生时,苏轼等人言“寄”,更常见的动词则是“去”。“寄"与“去”都表明“江海"给人距离感,以及自身面对江海时的客体状态。“归”与“去"之间,既是诗人现实遭际和诗思的流转,也是对二者心理归属亲疏的差异。“归”田是农耕民族对土地和耕种的天然亲近,当遭遇失意,便想退隐到纯朴安心的山野乡居生活。而“去"江海,则是去他方开启新旅途,同时将现实困境及人世羁绊皆抛之脑后。田园作为可以回归的抚慰身心的温馨家园,是承接失意人生的最后归宿,而江海余生则是舍弃一切决绝而去,从此栖居于随心遫游的诗意远方。如李谷《次延兴岛》云“书剑年来违素志,江湖此去寄余生”等,尽显洒脱不羁之意。

⑩总体来看,江海余生是安土重迁的陆地生活者对充满流动性的水上生活的诗意化想象,而剥去想象的外壳,实则是文人士大夫对自我心灵的开解和补偿。在想象的过程中,诗人得以暂时抽离“长恨此身非我有”,忘却“人生在世不称意”,幻想在寄余生的“江海"里,摆脱尘劳缠缚,获得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摘编自《光明日报》刘俞廷《古代诗词中“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表达归隐,“归隐田园"是诗人可以付诸实践的生活,而“江海余生”多是浪漫想象。

B.“江海"作为常见意象,既指实际的江河湖海,也可表现诗人的心胸、才情与志向。

C.李白仰慕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范蠡,也随之实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理想。

D.诗人想象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它可以寄托余生,让人彻底远离尘世纷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魏阙”“鸥盟"江海”等意象都常被诗人直接用来表达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B.孔子曾表示“道不行"时要寄身江海而非回归田园,可见“江海”更受中国文人的青睐。

C.文人士大夫向往“江海余生”,意在摆脱世俗和权力的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

D.正是因为“江海余生”只是诗人的想象,不能变为现实,所以诗人并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诗人的江海余生是一种浪漫想象"的观点,观点明确。

B.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第③段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否定文人士大夫遭遇挫折就想扬长而去的做法。

D.第⑨段作者用“归”与“去"所反映的不同心理状态来论证“田园”和“江海"带来的归属感的不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江海”意象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苍然。——杜甫

B.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李白

C.忘机厌尘喧,浪迹向江海。——岑参

D.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司空曙

5.材料中作者认为“江海余生"和“归隐田园”有明显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猪林(京剧剧本节选)

(鲁智深急上)

鲁智深(唱)急急忙忙往前奔,只为林冲遭欺凌。

(白)洒家追赶多时,不见贤弟踪迹,兀地不急煞我也!前面离野猪林不远,看那里有一伙行人飞跑而进,急急赶上前去。

①仓皇趋路径,趋路径,心胆怦怦暗着惊、暗着惊,远看烟雾锁述景,安时已到野猪林、野猪林。

(鲁智深下)

林冲(唱)千厄万苦朝前进。

薛霸(白)林冲快走!

②(董超、薛霸拉林冲同急跑上,林冲病足,董超用棍打介①,林冲跌翻介)

薛霸(白)走便快走,不走便将大棍打你!

林冲(白)哎呀!

(唱)可怜我两足血淋淋。

(白)哎呀,这脚痛死我也!

薛霸(白)老爷们晦气,不想撞着你这鸟魔头!

董超(白)何苦费话,往荆棘塘里拉他。

(董超、薛霸同拉林冲介)

林冲(白)哎呀!哎呀!

(林冲蹉步倒退,薛霸用棍打介)

林冲(白)这,这,这……痛煞人也!

(唱)脚着荆棘如利刃,痛彻骨髓倒埃尘。

(白)哎呀二位公差呀!想我这两脚,已被你等用滚水烫破,又被草鞋磨破,鲜血淋漓,疼痛难忍,一步也难挪动了。

薛霸(白)林冲啊林冲!你胆敢怨我用滚水将你双足烫破?这便该打!

林冲(白)哎呦,打得俺这棒疮也发了。

薛霸(白)住了吧!这做派让谁瞧哪?

林冲(白)啊二位,可怜林冲遭此冤枉,恳求行个方便吧!

(唱)伏地悲鸣求怜悯,拜求大德降总心。

(林冲跪地)

薛霸(白)喂!伙计,你瞧前边就是野猪林,不免将林冲扶到前边林里结果于他,然后回复高太尉,一人领二百两赏银,你看如何?

董超(白)好。

啊林冲,你苦苦哀求,老爷们发了善心啦。得,我搀扶你前边树林歇息歇息。

林冲(白)林冲叩谢了。

薛霸(白)③不用谢,回头还有好的哪。

林冲(唱)万般无奈挨步进,好似乱箭攒在心。

薛霸(白)看他实难行走,你我将他扶进去。

(董超、薛霸、林冲同走圆场②)

薛霸(白)来此已是树林深处,将他放在这里。

林冲(白)哎呦,痛煞我也!

董超(白)薛头,我们一步等一步,倒走得困倦起来。

薛霸(白)你我何不在此地睡上一回?

董超(白)只是这里并无关隘,恐怕林冲逃走。

林冲(白)二位公差,林冲是个好汉子,官司已吃了,便死也不走。

薛霸(白)哪个信得及你!要我心稳,须将你缚在树上。

林冲(白)二位要缚便缚,林冲敢道怎的!

董超(白)好,就缚起来。

(董超、薛霸同缚林冲介)

董超、薛霸(同白)呔!林冲啊林冲!你道我们缚你是好意还是歹意?

(林冲喘气介)

林冲(白)这!自然是好意。

薛霸(白)呸!④你梦醒了吧!俺今奉了太尉钧旨,前来结果你的性命,不是俺与你做对,你死后魂灵休来怨我。

林冲(白)哎呀!

董超(白)呔!俺是上命差遣,不由自己,你要仔细记住,明年今日就是你的周年!

林冲(白)唉,苍天哪,天!想林冲命丧此地,我与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人但能救得冤屈之命,俺是有生之日,皆报德之年哪!

董超(白)你说什么闲话,这是太尉派人杀你,救你不得,你是死定啦。

薛霸(白)呀,话言未了,太尉差人已到也!

(胡春、程子明、四军卒同上)

胡春(白)林冲现在哪里?

薛霸(白)现缚树上。

胡春(白)待俺劈头打死。看棍!(打林冲昏介)

鲁智深(白)呔!好狗头!

(鲁智深飞禅杖打倒胡春介,跑上)

鲁智深(白)哎呀!哎呀!

(鲁智深捡禅杖打程子明死,胡春、四军卒同跑下,董超、薛霸吓倒介)

董超、薛霸(同白)爷爷饶命!爷爷饶命!

鲁智深(白)呔!我把你两个坏心的狗种,无端的要害我的兄弟,活活的将你等打死!

(鲁智深举禅杖欲打董超介,林冲醒介)

林冲(白)哎呀!师兄不可下手。

鲁智深(白)威神天菩萨保佑吾弟,幸不曾死。待我与你割开绳索。(割断林冲绳索介)

鲁智深(白)啊贤弟,这两个公差万剐千刀,都难消俺恶气,你还替他讲什么情面哪?

林冲(白)哎呀仁兄,他二人乃是奉高俅老贼所差,冤有头,债有主,你杀他两个,岂不也有冤枉?

鲁智深(白)洒家若不看兄弟面上,定把你们剁成肉酱。滚起来!

董超、薛霸(同白)是。(起介)

林冲(白)师兄,不是你救得快时,弟早做棒头之鬼。

(林冲,鲁智深同哭介)

鲁智深(白)贤弟,不必悲伤,待为兄背你回转汴梁,将那高俅剁为泥酱,与你报仇雪恨。

林冲(白)兄勿莽撞。汴梁乃天子脚下,岂是你我造反之地?

鲁智深(白)贤弟,你既不去,倒不如落草为寇,日后也好报得此辱。

林冲(白)且慢!弟乃清白姓字,焉肯污了父母名声?

鲁智深(白)依你怎样?

林冲(白)依弟之见,不如先到沧州,权耐一时。

鲁智深(白)也罢!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心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便了。

林冲(白)谢仁兄。哎呀,这脚痛又发也!

鲁智深(白)呔!我把你们两个狗头!今既看在兄弟分上,饶尔等不死,快快倒换背负吾弟,去奔沧州,一路之上,若有延迟,俺便是一步一打,打到沧州也!

(唱)扶贤弟令狗子背负前往,

林冲(唱)谢仁兄承搭救感恩无疆。

鲁智深(唱)催狗子莫迟延沧州路上,

林冲、鲁智深(同唱)大丈夫要报仇十年何妨!

(林冲、鲁智深、董超、薛霸同下)

(有删改)

【注】①介:与“科"义同。原指表演动作,后用作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②圆场:戏曲表现手法。剧中人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一般用以表示地点的转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雾锁迷景”突出了野猪林环境的迷雾重重,为后文欲在此杀害林冲营造了紧张氛围。

B.董超、薛霸对林冲棍棒相加,用开水将其脚烫伤,还强拉他踩荆棘,可见二人心思歹毒。

C.林冲因脚伤行走缓慢,董超、薛霸走得困倦,欲在此休息,为防林冲逃跑才将他绑在树上。

D.鲁智深爱憎分明,他因林冲受冤屈想要将高俅剁成泥酱,还劝林冲落草为寇以求日后报仇。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以反复的手法表现出鲁智深赶去野猪林救林冲时的焦急和担心。

B.句子②的舞台说明写出了林冲所遭受的虐待,“瘸足"与林冲脚被烫伤的情节呼应。

C.句子③运用反语,暗示了薛董二人的不怀好意,也为后文写欲杀害林冲埋下伏笔。

D.句子④表明董超和薛霸杀害林冲没有主观恶意,二人只是奉命行事,实属无奈。

8.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请简要分析文本中的戏剧冲突。

9.“忍”是林冲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之一,文中是如何表现他的这一性格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①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自古立功之事,未有专欲违众而能有济者也。使《诗》《书》皆不可信则已,若犹可信,则岂得尽弃而不顾哉!今介甫独信数人之言而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

(节选自《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矻矻(kūkū);紧张忙碌的样子。②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介甫独信A数人之言B而弃C先圣之道D违天下E人之心F将以致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交往、交际,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游”意思不同。

B.与,和、及,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C.举,施行,与《谏逐客书》“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中的“举”意思不同。

D.固,本来,与《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的“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既然王安石特别喜欢孟子和老子的言论,那么他就必须完全按照孟子和老子的思想来做事。

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追求财利之事,不守祖宗旧法,行事颠倒,导致社会混乱,分别违背了孟子和老子的思想。

C.司马光认为遇到国家大事,应与不同阶层的人商议;要想成就功业,就不能一意孤行,违反众意。

D.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逐一进行了反驳,并表示他早已预料到这次变法必然会招来很多怨恨非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1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新法存在“征利"弊病,他的事实依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金陵行阙①

范成大

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

三山落日青鸾近,双阙清风紫凤②高。

石虎蹲江蟠王气,玉麟涌地镇神皋③。

太平不用千寻锁,静听西城打夜涛。

【注】①这首诗是针对宋高宗南渡后,在金陵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一事而作。②“紫凤”,与前一句中的“青鸾"均是帝王御用旗帜的装饰图案。③神皋,即神州大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着一“跨”字、一“压"字夸张地写出了皇帝行宫规模的宏大。

B.“压金鳌”运用借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南宋行宫的气势超过了前朝。

C.颔联描写了帝王旗帜在落日清风的衬托下高高耸立的景象,突显皇家气派。

D.“石虎"写出了金陵王者之气,“镇神皋”则体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16.本诗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谨慎,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两句中可以看出。

(2)《六国论》中的“____,_____”两句引用了古人的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3)在古诗文中,诗人常常借自己的头发来抒发情感,如“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短视频已成为这个时代极为醒目的媒介景观。它捕捉着日常色彩斑斓的瞬间,是市井烟火的一瞥,是人文风情的剪影,是社会百态的速览。不分职业,无论长幼,只要手机在手,就有“停不下来”的乐趣。但火爆的另一面,①_____________,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碎片式表达与知识连贯性、浅表化盛行与深思考退场等问题。

许多人未曾料到,②:几分钟甚至数十秒,一个完整的表述单位业已完成。我们时常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被压缩成八九分钟的短视频介绍,故事的来龙去脉已然清晰浮现。

许多专家对此作出解释:生活的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对付那些大型作品。作为这种生活节奏的呼应,从新闻即景、宠物逗乐、健身小知识到一段舞蹈、一曲演唱、一场球赛片段,各种短视频的内容如同一张简明表,没有什么微言大义需要沉吟再三,反复推敲,象征意象或者原型的破译成为画蛇添足。

令人担忧的是,短视频正在训练一种浮浅的阅读方式,它使人们的眼睛和思想只能适应若干文化碎片,厚厚的文化典籍与深奥的辞句不堪重负,形式陌生的电影、音乐、绘画果断被弃。如果③_____________,那么,民族的精神质量就可能从经典文化设置的标高迅速下滑。

18.提高媒介素养,首先要了解媒介的特点。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短视频"的特点。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未央。画中开更长。锦奁曾叠处,似闻香。”想象一个古代的女子,春日迟迟,坐到窗下梳妆,一件一件打开她的化妆用具,漆奁玉匣、铜镜金梳、瓶瓶罐罐,琳琅满目摆满几案,幽香暗暗传来,别是一般旖旎,令人有太平盛世之想。

“奁"是“古代妇女用的镜匣”,比如镜奁、妆奁;妆奁同时也借指嫁妆。《红楼梦》里“奁"字总计出现22次,明确指向嫁妆的②“妆奁”和梳妆用具的“妆奁"约略各占一半。关于后者,比如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性格爽利的三姑娘A“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此处镜奁与妆盒是分开说的。再如第一回里中秋佳节甄士隐听到B在高吟“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奁”解释为妇女梳妆所用的精美盒子,颇为允当。但《红楼梦》还出现过一次“茶奁"——第四十回写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来到蘅芜苑C的闺房,“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文人雅士的小玩意儿里,的确还有墨奁、香奁、印奁、书奁、诗奁、棋奁,所以“奁"从使用上说,并非只有妆奁一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对应的《红楼梦》人物的名字。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别”与文中加点的“别”,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听他说的话着三不着两,丝毫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思,她把头别了过去。

B.她一身黑丝绒长裙,只在衣襟上别了一朵百合花,高贵中透着清雅。

C.各处尽是画栋雕梁,珠帘绮户,那派艳丽光景,竟是别有洞天。

D.昨天聚会时就看他很疲惫的样子,不大活泼,今天就没来上班,别是生病了。

2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词句都用了引号,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4年4月8日,《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年度人物的故事被娓娓道来,是感动,更是感召。从古至今,我们的生活中从不缺少感动,它可以是魏征正直为国的犯颜直谏,可以是王安石力主变法的一腔孤勇,可以是科研人员为祖国的强大而做出的卓越贡献,可以是普通人遭遇困难时的相互救助;可以是平淡生活中的坚守……

关于感动,有人认为应着眼于“大”,那些为国为民的感动最值得称颂和铭记;有人认为应关注“小”,那些来自普通人的“感动”给这个世界带来温暖和善良,给了人们“爱"和坚持下去的理由。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绝密★启用前

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文人士大夫在诗词中常言向往寄身江海。但不同于归隐田园的躬行实践,诗人的江海余生,侧重彰显漂泊中的自由洒脱,是对“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

②“江海"作为常见意象,除实指江河湖海外,也表心胸开阔、才情过人之意。当表退隐之志时,常与“魏阙”“蓬莱阁"相对,诗人自称“江海人”。如高适《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见赠之作》:“箕山别来久,魏阙谁不恋。独有江海心,悠悠未尝倦。"同时为显高洁不俗,常与“鸥盟”典故结合,如刘长卿《禅智寺上方怀演和尚寺即和尚所创》言:“平生江海意,惟共白鸥同。"

③当江海表隐逸时,最典型的表达是终老江海。如孔子就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因失意而欲退隐是文人常态,但终老烟波中更重洒脱之意。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便非常典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因遭遇挫折而想扬长而去。而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诗人的江海余生不仅意欲逃离尘劳,更期待寄身江海后的超脱。

④在这类想象中,“江海"常与“五湖”结合。越王复国后,因其“可与履危不可与安”,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国语·越语下》)。李白在《赠韦秘书子春》中“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翩然而去的范蠡,实现了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的理想。王安石《世上》言:“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

⑤范蠡“乘轻舟”而去,故“小舟"扁舟”也是高频意象。驾扁舟于江海间,不再附着权力体系,也不留恋私人情感,正是“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庄子·列御寇》)。诗人想象“寄余生”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不论人生失意还是功成身退,都能于其中彻底远离尘世纷扰。

⑥将江海余生与归隐田园相较,更能显其差异。固然二者都意在脱离仕宦尘劳,不再被世俗和权力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且从可行性言,似乎都可付诸实践。但江海余生中,不论是“江海”“五湖"还是“扁舟”,都非具象所指,也非实际规划。以苏轼为例,他多次表示人生远景是和苏辙“归田”,其《送竹几与谢秀才》言“老去归田只此身”,《除夜病中赠段屯田》又说“归田计已决”,后来苏轼也确实在宜兴买地。所以归田操作性强,也不乏陶潜般的践行者。再看“江海寄余生”,则更像是江边那个寂静深夜里倏忽而至的念头,只是暂时忘却营营。

⑦即使“归田"也处于想象或设想阶段时,与想象江海也不尽相同。归田想象中常言及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陆游《叹老》言“寓世极知均醉梦,余生只合老耕桑”;李白想象归田时,也言“东皋多种黍,劝尔早耕田"(《赠崔秋浦三首》其二)。归隐田园指向避世,但生活居所和行迹依然有迹可循。

⑧而想象江海余生时,生活气息并不浓郁,多为用典或概括呈现。如环境书写多关注烟波、日月等广阔渺远景象,行端《海翁》:“余生甘自老扁舟。四溟高卧月如昼,闲把渔蓑枕白头。”即使涉及细节,仍重在诗意化,如苏轼《南歌子·湖景》:“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苏轼想象在小舟上食用菱角鸡头,感受明月相照。可见江海余生的日常只是诗意想象的载体。江海与田园相较,二者一虚一实。

⑨同时诗人对归隐田园与江海的归属感也有明显差异。通常前者言“归”田园或“归隐"山林,而想象江海余生时,苏轼等人言“寄”,更常见的动词则是“去"。“寄”与“去"都表明“江海”给人距离感,以及自身面对江海时的客体状态。“归"与“去”之间,既是诗人现实遭际和诗思的流转,也是对二者心理归属亲疏的差异。“归"田是农耕民族对土地和耕种的天然亲近,当遭遇失意,便想退隐到纯朴安心的山野乡居生活。而“去”江海,则是去他方开启新旅途,同时将现实困境及人世羁绊皆抛之脑后。田园作为可以回归的抚慰身心的温馨家园,是承接失意人生的最后归宿,而江海余生则是舍弃一切决绝而去,从此栖居于随心遫游的诗意远方。如李谷《次延兴岛》云“书剑年来违素志,江湖此去寄余生"等,尽显洒脱不羁之意。

⑩总体来看,江海余生是安土重迁的陆地生活者对充满流动性的水上生活的诗意化想象,而剥去想象的外壳,实则是文人士大夫对自我心灵的开解和补偿。在想象的过程中,诗人得以暂时抽离“长恨此身非我有”,忘却“人生在世不称意”,幻想在寄余生的“江海”里,摆脱尘劳缠缚,获得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摘编自《光明日报》刘俞廷《古代诗词中“生活在别处"的浪漫想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表达归隐,“归隐田园”是诗人可以付诸实践的生活,而“江海余生"多是浪漫想象。

B.“江海”作为常见意象,既指实际江河湖海,也可表现诗人的心胸、才情与志向。

C.李白仰慕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范蠡,也随之实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理想。

D.诗人想象的“江海”是一片风平浪静的水域,它可以寄托余生,让人彻底远离尘世纷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魏阙"鸥盟”“江海"等意象都常被诗人直接用来表达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B.孔子曾表示“道不行”时要寄身江海而非回归田园,可见“江海"更受中国文人的青睐。

C.文人士大夫向往“江海余生”,意在摆脱世俗和权力的束缚,从而掌握人生自主性。

D.正是因为“江海余生"只是诗人的想象,不能变为现实,所以诗人并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提出“诗人的江海余生是一种浪漫想象”的观点,观点明确。

B.本文论证方法多样,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C.第③段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否定文人士大夫遭遇挫折就想扬长而去的做法。

D.第⑨段作者用“归"与“去”所反映的不同心理状态来论证“田园"和“江海”带来的归属感的不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江海"意象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欲浮江海去,此别意苍然。——杜甫

B.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李白

C.忘机厌尘喧,浪迹向江海。——岑参

D.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司空曙

5.材料中作者认为“江海余生”和“归隐田园"有明显差异,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1.C2.C3.C4.D

5.①“江海余生”多为可让人暂时忘却世俗纷扰的念头,而“归隐田园"却是可让人付诸实践的具体行为。②“江海余生"多关注日月,烟波等广阔渺远的景象,生活气息并不浓郁,多为诗意想象的载体;“归隐田园”则多言及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生活居所和行迹有迹可循,更贴近生活。③“江海余生"是可以随心遨游的诗意远方,“归隐田园”归向的是可以抚慰心灵的家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C.张冠李戴。原文是“翩然而去的范蠡,实现了李白‘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理想"。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以及推理能力。

A.原文说的是“魏阙”“江海"意思相对,所以“魏阙”并不能用来直接表达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

B.“可见‘江海'更受中国文人的青睐"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因失意而欲退隐是文人常态,但终老烟波中更重洒脱之意”。

D.“所以诗人并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错误,原文中说在想象中可以暂时获得身心的解脱与自由。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是为了否定文人士大夫遭遇挫折就想扬长而去的做法”错,第③段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证明“失意而欲退隐是文人常态,但终老烟波中更重洒脱之意"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D.“江海”指的是其本意,即实际的江河湖海。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结合“江海余生中,不论是‘江海’‘五湖’还是‘扁舟’,都非具象所指,也非实际规划"归田操作性强,也不乏陶潜般的践行者”可知,“江海余生"多为可让人暂时忘却世俗纷扰的念头,而“归隐田园"却是可让人付诸实践的具体行为。

②结合“归田想象中常言及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想象江海余生时,生活气息并不浓郁,多为用典或概括呈现。如环境书写多关注烟波、日月等广阔渺远景象"可知,“江海余生”多关注日月,烟波等广阔渺远的景象,生活气息并不浓郁,多为诗意想象的载体;“归隐田园"则多言及农事生产与乡居日常,生活居所和行迹有迹可循,更贴近生活。

③结合“田园作为可以回归的抚慰身心的温馨家园,是承接失意人生的最后归宿,而江海余生则是舍弃一切决绝而去,从此栖居于随心遫游的诗意远方”可知,“江海余生"是可以随心遨游的诗意远方,“归隐田园”归向的是可以抚慰心灵的家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猪林(京剧剧本节选)

(鲁智深急上)

鲁智深(唱)急急忙忙往前奔,只为林冲遭欺凌。

(白)洒家追赶多时,不见贤弟踪迹,兀地不急煞我也!前面离野猪林不远,看那里有一伙行人飞跑而进,急急赶上前去。

①仓皇趋路径,趋路径,心胆怦怦暗着惊、暗着惊,远看烟雾锁述景,安时已到野猪林、野猪林。

(鲁智深下)

林冲(唱)千厄万苦朝前进。

薛霸(白)林冲快走!

②(董超、薛霸拉林冲同急跑上,林冲病足,董超用棍打介①,林冲跌翻介)

薛霸(白)走便快走,不走便将大棍打你!

林冲(白)哎呀!

(唱)可怜我两足血淋淋。

(白)哎呀,这脚痛死我也!

薛霸(白)老爷们晦气,不想撞着你这鸟魔头!

董超(白)何苦费话,往荆棘塘里拉他。

(董超、薛霸同拉林冲介)

林冲(白)哎呀!哎呀!

(林冲蹉步倒退,薛霸用棍打介)

林冲(白)这,这,这……痛煞人也!

(唱)脚着荆棘如利刃,痛彻骨髓倒埃尘。

(白)哎呀二位公差呀!想我这两脚,已被你等用滚水烫破,又被草鞋磨破,鲜血淋漓,疼痛难忍,一步也难挪动了。

薛霸(白)林冲啊林冲!你胆敢怨我用滚水将你双足烫破?这便该打!

林冲(白)哎呦,打得俺这棒疮也发了。

薛霸(白)住了吧!这做派让谁瞧哪?

林冲(白)啊二位,可怜林冲遭此冤枉,恳求行个方便吧!

(唱)伏地悲鸣求怜悯,拜求大德降总心。

(林冲跪地)

薛霸(白)喂!伙计,你瞧前边就是野猪林,不免将林冲扶到前边林里结果于他,然后回复高太尉,一人领二百两赏银,你看如何?

董超(白)好。

啊林冲,你苦苦哀求,老爷们发了善心啦。得,我搀扶你前边树林歇息歇息。

林冲(白)林冲叩谢了。

薛霸(白)③不用谢,回头还有好的哪。

林冲(唱)万般无奈挨步进,好似乱箭攒在心。

薛霸(白)看他实难行走,你我将他扶进去。

(董超、薛霸、林冲同走圆场②)

薛霸(白)来此已是树林深处,将他放在这里。

林冲(白)哎呦,痛煞我也!

董超(白)薛头,我们一步等一步,倒走得困倦起来。

薛霸(白)你我何不在此地睡上一回?

董超(白)只是这里并无关隘,恐怕林冲逃走。

林冲(白)二位公差,林冲是个好汉子,官司已吃了,便死也不走。

薛霸(白)哪个信得及你!要我心稳,须将你缚在树上。

林冲(白)二位要缚便缚,林冲敢道怎的!

董超(白)好,就缚起来。

(董超、薛霸同缚林冲介)

董超、薛霸(同白)呔!林冲啊林冲!你道我们缚你是好意还是歹意?

(林冲喘气介)

林冲(白)这!自然是好意。

薛霸(白)呸!④你梦醒了吧!俺今奉了太尉钧旨,前来结果你的性命,不是俺与你做对,你死后魂灵休来怨我。

林冲(白)哎呀!

董超(白)呔!俺是上命差遣,不由自己,你要仔细记住,明年今日就是你的周年!

林冲(白)唉,苍天哪,天!想林冲命丧此地,我与二位往日无仇,近日无冤,你二人但能救得冤屈之命,俺是有生之日,皆报德之年哪!

董超(白)你说什么闲话,这是太尉派人杀你,救你不得,你是死定啦。

薛霸(白)呀,话言未了,太尉差人已到也!

(胡春、程子明、四军卒同上)

胡春(白)林冲现在哪里?

薛霸(白)现缚树上。

胡春(白)待俺劈头打死。看棍!(打林冲昏介)

鲁智深(白)呔!好狗头!

(鲁智深飞禅杖打倒胡春介,跑上)

鲁智深(白)哎呀!哎呀!

(鲁智深捡禅杖打程子明死,胡春、四军卒同跑下,董超、薛霸吓倒介)

董超、薛霸(同白)爷爷饶命!爷爷饶命!

鲁智深(白)呔!我把你两个坏心的狗种,无端的要害我的兄弟,活活的将你等打死!

(鲁智深举禅杖欲打董超介,林冲醒介)

林冲(白)哎呀!师兄不可下手。

鲁智深(白)威神天菩萨保佑吾弟,幸不曾死。待我与你割开绳索。(割断林冲绳索介)

鲁智深(白)啊贤弟,这两个公差万剐千刀,都难消俺恶气,你还替他讲什么情面哪?

林冲(白)哎呀仁兄,他二人乃是奉高俅老贼所差,冤有头,债有主,你杀他两个,岂不也有冤枉?

鲁智深(白)洒家若不看兄弟面上,定把你们剁成肉酱。滚起来!

董超、薛霸(同白)是。(起介)

林冲(白)师兄,不是你救得快时,弟早做棒头之鬼。

(林冲,鲁智深同哭介)

鲁智深(白)贤弟,不必悲伤,待为兄背你回转汴梁,将那高俅剁为泥酱,与你报仇雪恨。

林冲(白)兄勿莽撞。汴梁乃天子脚下,岂是你我造反之地?

鲁智深(白)贤弟,你既不去,倒不如落草为寇,日后也好报得此辱。

林冲(白)且慢!弟乃清白姓字,焉肯污了父母名声?

鲁智深(白)依你怎样?

林冲(白)依弟之见,不如先到沧州,权耐一时。

鲁智深(白)也罢!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心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便了。

林冲(白)谢仁兄。哎呀,这脚痛又发也!

鲁智深(白)呔!我把你们两个狗头!今既看在兄弟分上,饶尔等不死,快快倒换背负吾弟,去奔沧州,一路之上,若有延迟,俺便是一步一打,打到沧州也!

(唱)扶贤弟令狗子背负前往,

林冲(唱)谢仁兄承搭救感恩无疆。

鲁智深(唱)催狗子莫迟延沧州路上,

林冲、鲁智深(同唱)大丈夫要报仇十年何妨!

(林冲、鲁智深、董超、薛霸同下)

(有删改)

【注】①介:与“科"义同。原指表演动作,后用作剧本中对动作,表情和效果等的舞台提示。②圆场:戏曲表现手法。剧中人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一般用以表示地点的转换。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烟雾锁迷景”突出了野猪林环境的迷雾重重,为后文欲在此杀害林冲营造了紧张氛围。

B.董超、薛霸对林冲棍棒相加,用开水将其脚烫伤,还强拉他踩荆棘,可见二人心思歹毒。

C.林冲因脚伤行走缓慢,董超、薛霸走得困倦,欲在此休息,为防林冲逃跑才将他绑在树上。

D.鲁智深爱憎分明,他因林冲受冤屈想要将高俅剁成泥酱,还劝林冲落草为寇以求日后报仇。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以反复的手法表现出鲁智深赶去野猪林救林冲时的焦急和担心。

B.句子②的舞台说明写出了林冲所遭受的虐待,“瘸足"与林冲脚被烫伤的情节呼应。

C.句子③运用反语,暗示了薛董二人的不怀好意,也为后文写欲杀害林冲埋下伏笔。

D.句子④表明董超和薛霸杀害林冲没有主观恶意,二人只是奉命行事,实属无奈。

8.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请简要分析文本中的戏剧冲突。

9.“忍”是林冲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之一,文中是如何表现他的这一性格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7.D

8.①高俅、董超、薛霸与林冲之间的冲突:高俅等人想要加害林冲,林冲想要求生。②鲁智深和林冲之间的冲突:鲁智深希望林冲反抗,林冲选择一再忍让。③林冲自身的冲突:林冲也想反抗,但却顾虑重重。

9.①语言描写:鲁智深想要打死董超、薛霸,林冲说“师兄不可下手";鲁智深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林冲说不如“先到沧州,权耐一时”,这些语言描写都体现了他的“忍"。②动作描写:董超、薛霸折磨林冲,林冲“跪地”的动作体现了他的“忍"。③对比衬托:鲁智深的性烈如火、有仇必报反衬了林冲“忍”的性格特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C.“董超、薛霸走得困倦,欲在此休息,为防林冲逃跑才将他绑在树上"分析错误,这是董超、薛霸的计策,是为了他们杀害林冲时方便动手。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没有主观恶意”“实属无奈"分析错误。二人杀害林冲一方面是高太尉授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二百两赏银。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戏剧冲突及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①高俅、董超、薛霸与林冲之间的冲突:“不免将林冲扶到前边林里结果于他,然后回复高太尉,一人领二百两赏银”高俅等人想要加害林冲,“可怜林冲遭此冤枉,恳求行个方便吧"林冲恳求他们行个方便,饶了他,想要求生。

②鲁智深和林冲之间的冲突:“这两个公差万剐千刀,都难消俺恶气,你还替他讲什么情面哪?”鲁智深不愿忍气吞声,希望林冲反抗,“恳求行个方便"林冲跪地”林冲跪地求饶,“师兄不可下手"不让鲁智深杀人,他选择一再忍让。

③林冲自身的冲突:“汴梁乃天子脚下,岂是你我造反之地?”“弟乃清白姓字,焉肯污了父母名声?"林冲受到高俅的陷害,也想反抗,但他顾虑重重,不想造反,害怕污了父母名声。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鉴赏、分析能力。

①语言描写:鲁智深想要打死董超、薛霸,林冲说“师兄不可下手”,他认为冤有头,债有主,怕冤枉了他人;鲁智深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林冲说不如“先到沧州,权耐一时”,这就是他想忍一时是一时。这些语言描写都体现了他的“忍”。

②动作描写:董超、薛霸折磨林冲,“林冲跪地”,林冲“跪地”求饶,这一动作描写体现了他的“忍"。

③对比衬托:“我把你两个坏心的狗种,无端的要害我的兄弟,活活的将你等打死”鲁智深性烈如火、有仇必报,林冲被高俅追杀,一路遭受迫害和虐待,但他骨子里是“忍"性格特点。这样用鲁智深衬托林冲,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昔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孟子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岂孟子之志乎?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①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何介甫总角读书、白头秉政,乃尽弃其所学而从今世浅丈夫之谋乎?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自古立功之事,未有专欲违众而能有济者也。使《诗》《书》皆不可信则已,若犹可信,则岂得尽弃而不顾哉!今介甫独信数人之言而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人之心将以致治,不亦难乎?

(节选自《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矻矻(kūkū);紧张忙碌的样子。②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介甫独信A数人之言B而弃C先圣之道D违天下E人之心F将以致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交往、交际,与《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游"意思不同。

B.与,和、及,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相同。

C.举,施行,与《谏逐客书》“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中的“举"意思不同。

D.固,本来,与《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的“固"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认为既然王安石特别喜欢孟子和老子的言论,那么他就必须完全按照孟子和老子的思想来做事。

B.司马光认为王安石追求财利之事,不守祖宗旧法,行事颠倒,导致社会混乱,分别违背了孟子和老子的思想。

C.司马光认为遇到国家大事,应与不同阶层的人商议;要想成就功业,就不能一意孤行,违反众意。

D.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批评,逐一进行了反驳,并表示他早已预料到这次变法必然会招来很多怨恨非议。

13.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14.司马光认为王安石新法存在“征利”的弊病,他的事实依据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答案】10.BDF11.B12.A

13.(1)没有一人能够因袭故典、固守常法,(天下)纷繁混乱,没有人可以安居,这难道符合老子的意愿吗?

(2)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

14.①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肆宣讲财利之事;②派薛向在江、淮地区推行均输法,剥夺商人的利益;③派遣使者派发青苗钱并收取利息,让百姓更困苦。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今您仅仅相信几个人的话,而抛弃古代圣人的道理,违背天下人的心愿,准备依靠它来治理好国家。

“介甫独信数人之言"主谓宾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

“弃先圣之道”是动宾结构,其后D处断开;

“违天下人之心"是动宾结构,其后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游"意思是游乐。句意:我从前跟从您交往。/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B错误。“吾与点也”中的“与"意思是赞同。句意:并且特别喜欢孟子和老子的学说。/我赞成曾点的观点。

C.正确。“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中的“举"是“攻占、攻取”的意思。句意: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社会安定,国力强盛。

D.正确。“日益骄固"中的“固”意思是顽固。句意:那是我本来预料到会这样的。/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必须完全按照孟子和老子的思想来做事"错误,由原文“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今得君得位而行其道,是宜先其所美,必不先其所不美也”可知,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能够;“袭”,因袭;“岂”,难道。

(2)“见教”,指教我;“致”,招致;“怨”,怨恨。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可知,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肆宣讲财利之事;

②由原文“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可知,派薛向在江、淮地区推行均输法,剥夺商人的利益;

③由原文“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可知,派遣使者派发青苗钱并收取利息,让百姓更困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我从前跟从您交往,您对于各种书籍没有不阅读的,并且特别喜欢孟子和老子的学说(言论),现在您得到了君主的信任和宰相的职位,来实行您的政治主张,这就应当首先推行您认为是好的,必然不会首先推行您认为不好的。孟子说:“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益?”当前您执掌朝政,首先建立制置条例司,大肆宣讲财货利益的事,又委派薛向在江、淮一带推行均输法,想要全部剥夺商贾的利益;又分派使者向各地发放青苗钱并征收其利息,致使人人感到忧愁、痛苦,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子流离失散,这难道符合孟子的意愿吗?现今您治理国家,完全改变祖宗以前的法律,该在前边的放在后面,该在上面的放在下面,该在右面的放在左面,已经建成的就毁坏它,已经废弃的反而采取任用它,整天忙忙碌碌,尽心竭力,夜以继日不得休息,使上自朝廷、下到田野、内起京都、外至四海,士人、官吏、兵卒、农夫、工匠、商贾、僧徒、道士,没有一人能够因袭故典、固守常法,(天下)纷繁混乱,没有人可以安居,这难道符合老子的意愿吗!您束发读书,白头执政,为什么反而要全部丢掉自己学到的东西而去听从当今浅薄之徒的主意呢?古时候国家有大事常常同执政士臣商议,同平民百姓商议。《诗经》说:“古时贤人说过,(有了疑难问题)应该找拾柴的平民百姓商量。"从古以来建立功业的事,没有一意孤行、违反众议而能成功的。假使《诗经》《尚书》都不能相信就算了,如果还可以相信,怎么能完全抛弃而不顾呢!现今您仅仅相信几个人的话,而抛弃古代圣人的道理,违背天下人的心愿,准备依靠它来治理好国家,不是很困难吗?

材料二:

现在您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非议。我却认为从皇上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那么多的怨恨和非议,那是我本来预料到会这样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金陵行阙①

范成大

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

三山落日青鸾近,双阙清风紫凤②高。

石虎蹲江蟠王气,玉麟涌地镇神皋③。

太平不用千寻锁,静听西城打夜涛。

【注】①这首诗是针对宋高宗南渡后,在金陵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一事而作。②“紫凤”,与前一句中的“青鸾"均是帝王御用旗帜的装饰图案。③神皋,即神州大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联着一“跨”字、一“压"字夸张地写出了皇帝行宫规模的宏大。

B.“压金鳌”运用借喻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南宋行宫的气势超过了前朝。

C.颔联描写了帝王旗帜在落日清风的衬托下高高耸立的景象,突显皇家气派。

D.“石虎"写出了金陵的王者之气,“镇神皋”则体现其地理位置的重要。

16.本诗与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都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5.B16.①本诗通过写统治者粉饰太平,在金陵所建行宫规模之大、气势之盛,重在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南渡后不思收复、安于享乐行为的讽刺。②《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对六朝统治者因“繁华竞逐"的奢侈生活而亡国的历史教训的认识,重在讽喻(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B.“‘压金鳌’运用借喻手法”判断错误,应为借代的手法。金鳌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神龟,通常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①首联“圣代规模跨六朝,行宫台殿压金鳌”,一“跨”字、一“压"字夸张地写出了皇帝行宫规模的宏大;“压金鳌”生动地写出了南宋行宫的气势超过了前朝。颔联“三山落日青鸾近,双阙清风紫凤高"描写了帝王旗帜在落日清风的衬托下高高耸立的景象,突显皇家气派。颈联“石虎蹲江蟠王气,玉麟涌地镇神皋”“石虎蹲江"玉麟涌地”写出了金陵的王者之气。再结合注释“这首诗是针对宋高宗南渡后,在金陵大兴土木,建造行宫一事而作”,通过写统治者金陵所建行宫规模之大、气势之盛,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南渡后不思收复、安于享乐行为的讽刺。

②《桂枝香·金陵怀古》通过对金陵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以及对当时朝政的担忧。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下阕写作者在金陵之所想,今昔对比,重在讽喻(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历史覆辙,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谦虚,谨慎,从他述志时说的“_____,_____”两句中可以看出。

(2)《六国论》中的“____,_____"两句引用了古人的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3)在古诗文中,诗人常常借自己的头发来抒发情感,如“____,____。”

【答案】①.如其礼乐②.以俟君子③.以地事秦④.犹抱薪救火⑤.短发萧骚襟袖冷⑥.稳泛沧浪空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俟、萧骚、襟、搔、浑、簪、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短视频已成为这个时代极为醒目的媒介景观。它捕捉着日常色彩斑斓的瞬间,是市井烟火的一瞥,是人文风情的剪影,是社会百态的速览。不分职业,无论长幼,只要手机在手,就有“停不下来"的乐趣。但火爆的另一面,①_____________,例如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质量、碎片式表达与知识连贯性、浅表化盛行与深思考退场等问题。

许多人未曾料到,②:几分钟甚至数十秒,一个完整的表述单位业已完成。我们时常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两个小时左右的电影被压缩成八九分钟的短视频介绍,故事的来龙去脉已然清晰浮现。

许多专家对此作出解释:生活的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对付那些大型作品。作为这种生活节奏的呼应,从新闻即景、宠物逗乐、健身小知识到一段舞蹈、一曲演唱、一场球赛片段,各种短视频的内容如同一张简明表,没有什么微言大义需要沉吟再三,反复推敲,象征意象或者原型的破译成为画蛇添足。

令人担忧的是,短视频正在训练一种浮浅的阅读方式,它使人们的眼睛和思想只能适应若干文化碎片,厚厚的文化典籍与深奥的辞句不堪重负,形式陌生的电影、音乐、绘画果断被弃。如果③_____________,那么,民族的精神质量就可能从经典文化设置的标高迅速下滑。

18.提高媒介素养,首先要了解媒介的特点。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短视频”的特点。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18.特点:①内容丰富且贴近日常生活;②受众广;③时间短,只有几分钟甚至数十秒;④内容简明,无须深思

19.①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②短视频竟然这么短③浮浅的阅读方式变为常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由“它捕捉着日常色彩斑斓的瞬间,是市井烟火的一瞥,是人文风情的剪影,是社会百态的速览"概括出:内容丰富且贴近日常生活。

②由“不分职业,无论长幼”概括出:受众广。

③由“几分钟甚至数十秒,一个完整的表述单位业已完成"概括出:时间短,只有几分钟甚至数十秒。

④由“各种短视频的内容如同一张简明表,没有什么微言大义需要沉吟再三,反复推敲”概括出:内容简明,无须深思。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短视频火爆的另一面,指带来的问题,下文举例列举的是短视频存在的问题,应填:有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②“几分钟甚至数十秒"强调短视频时间之短,“未曾料到”有出乎意料之意,应填:短视频竟然这么短。

③前面说“短视频正在训练一种浮浅的阅读方式”,这是令人担忧的,“如果”后就是针对这种情况的假设,应填:浮浅的阅读方式变为常态。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春未央。画中开更长。锦奁曾叠处,似闻香。"想象一个古代的女子,春日迟迟,坐到窗下梳妆,一件一件打开她的化妆用具,漆奁玉匣、铜镜金梳、瓶瓶罐罐,琳琅满目摆满几案,幽香暗暗传来,别是一般旖旎,令人有太平盛世之想。

“奁”是“古代妇女用的镜匣”,比如镜奁、妆奁;妆奁同时也借指嫁妆。《红楼梦》里“奁”字总计出现22次,明确指向嫁妆的②“妆奁"和梳妆用具的“妆奁”约略各占一半。关于后者,比如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性格爽利的三姑娘A“命丫头们把箱柜一齐打开,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请凤姐去抄阅”,此处镜奁与妆盒是分开说的。再如第一回里中秋佳节甄士隐听到B在高吟“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奁"解释为妇女梳妆所用的精美盒子,颇为允当。但《红楼梦》还出现过一次“茶奁”——第四十回写贾母带着刘姥姥等人来到蘅芜苑C的闺房,“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文人雅士的小玩意儿里,的确还有墨奁、香奁、印奁、书奁、诗奁、棋奁,所以“奁”从使用上说,并非只有妆奁一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对应的《红楼梦》人物的名字。

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别"与文中加点的“别”,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听他说的话着三不着两,丝毫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思,她把头别了过去。

B.她一身黑丝绒长裙,只在衣襟上别了一朵百合花,高贵中透着清雅。

C.各处尽是画栋雕梁,珠帘绮户,那派艳丽光景,竟是别有洞天。

D.昨天聚会时就看他很疲惫的样子,不大活泼,今天就没来上班,别是生病了。

22.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词句都用了引号,它们的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0.A贾探春B贾雨村C薛宝钗21.C

22.第①处的引号表直接引用,对古诗词的引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引出后文的内容;第②处的引号表强调,指出作为嫁妆的“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