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答案)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2024.0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尚书》《左传》《国语》《国策》等书,与《史记》同为历史散文,都是以已经发生的历史现象为叙述对象,是所谓“以文运事"。这一特点,与“因文生事”的虚构作品不同,不能“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金圣叹语)。历史现象本身是宏大辽阔、浩瀚无垠的,任何史书都无法再现无限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身。任何历史都只能是人心中的历史。历史学家在运用语言叙述历史现象的时候,都首先必须按照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现象进行重新整理。这种整理工作,主要就表现在对历史现象的选择上。先秦史传散文与《史记》虽然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叙述对象,但它们选择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前者重在叙事,而后者则重在写人。

人们常说:又学是人学。其实,历史又何尝不是人学!只不过在《史记》之前,人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被完全确认罢了。

先秦史传重在记事,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某个人物在书中是否出现,何时出现.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完全取决于作者所要记载的事件,“以事取人”的倾向十分明显。

与此相反,《史记》人物纪传恰恰是“以人取事"。在这里,事件必须服从于作者写人的需要。《史记》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形式,不单单是一个史料选择角度改变、叙述重心转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深邃的目光。《尚书》《左传》《国语》《国策》或偏重叙事,或偏重记言,从一定程度来说,它们所注重的仍然是对客观现象、外在情况的实录,而司马迁则透过历史的表象,看到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他所采用的纪传体,“以无数个人传记之集合体成一史”。以人录事,通过记述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历史的变化,来说明和判断历史,这无疑表现出历史观的巨大进步。因为所谓历史,其实就是人的活动的总和。浮在历史表面的,也许是一些具体的事件,但真正推动历史的却是人。《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分解、组合,归入某一人物的传记之中,从而由许多人物传记构成一代全史,正是有意识地突出了人的活动和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整部《史记》,太史公反复强调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天子王侯,将相大臣,乃至庶民百姓,都对国家治乱存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各篇和《自序》对此曾反复致意。尧、舜、禹、汤、文、武,桀、纣、幽、厉,或兴国,或亡身,太史公也反复告诫人们要牢牢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者对人的主体作用的确认,是纪传体得以产生的深层原因。

纪传体的创造,使人物第一次占据了作品的中心地位,反映出作者“写人"的自觉意识,而以写人为目的的叙述模式一经形成,又反过来要求作者以人物为中心来选取、提炼和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纪传体形式的确立,第一次找到了文学和史学的契合点,使史学更加贴近作为“人学”的文学。

(摘编自赵生群《导论》)

材料二:

编年体的书,最大的麻烦就是一年之中,互不相干的事太多,而一个人、一件事的首尾因果,又往往隔得非常远。看到某事的起因,往往要看几十页毫不相干的内容,才能看到此事的后续。

譬如说,《左传》里,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第.一次出现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第二次提到他的名字,则是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中间整整隔了五十年。伍子胥本人,则是昭公二十年(前522年)登场亮相,到昭公三十年(前512年)再次出现,前后间隔也有十年。

所以,你要把《左传》里老伍家的遭遇组织成前后呼应的故事,读书必须极其仔细,大脑必须高度活跃,才能把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起来。

但如果你读《史记》,《伍子胥列传》是一篇既神采飞扬又沉郁顿挫的大文章,随随便便就读进去了。

当然,编年体有它的优势,比如《史记》把伍子胥的爷爷伍举,认作楚庄王时期的人,脑子里如果有清楚的时间线,就较不会犯这种错误。但比较可读性,《史记》完胜。

读《水浒传》,一般读者未必记得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出场次序;读《西游记》,孙悟空先打哪个妖怪后打哪个,想必也有很多人弄不清。要把这些捋清,需要有编年体的思维,而常人很难有这个意识。但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你脑海中却可能鲜活生动,这就是人物传记的思维。所以《史记》对文学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发明了纪传体,这是更符合一般人欣赏趣味的体拔。

而且可以说,纪传体不但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降低了历史写作的门槛。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股子私家撰著历史书的风潮,纪传体的北有好多部,不能系统的杂史、杂传数量更庞大。你要为某个朝代作一部编年体史书,那真是非专业的史官不能作;哪怕是要为某人编个年谱,也需要有很好的随时做记录的习惯。但写人物传记就不同了,你只需要把某人的姓名、籍贯一介绍,再拍拍脑袋想几件他生平有意义当有趣的事,大致做个先后排序,写下来,一篇人物传记也算完成了。

这么写下来的传记当然不见得靠谱,于是干脆以不靠谱为常规,这便连带着刺激了小说创作。一部中国小说史,多少作家一动笔,难免都带着纪传体史书的腔调。

(摘编自刘勃《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左传》等先秦史传散文在记述人物时以事件为核心,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缺乏个性特点。

B.《史记》之前的史书只注重客观现象和外在情况的实录,忽视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C.私家撰写的史书不见得靠谱,专业的史官编著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也不可能完全如实地记录历史原貌。

D.与编年体史书《左传》相比,《史记》集中、准确地呈现了伍子胥一家的事迹,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借鉴纪传体写法,集中笔墨写林冲走向反抗道路的过程,强调了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B.后代史家有的把分散在《左传》中的事迹提取出来,以人物为单位分类编撰成书,这有助于读者清晰地把握《左传》的相关内容。

C.非专业史官进行纪传体写作,如果先介绍人物基本信息,再选取若干典型事件进行排序和叙述,就可以完成一篇出色的人物传记。

D.编年体史书采用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的做法,虽有助于避免一些错误,但无法展现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的一面,缺乏艺术感染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纪传体史书的腔调"的一项是(3分)()

A.柴进指着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也。”(《水浒传》)

B.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三国演义》)

C.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聊斋志异·促织》)

D.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红楼梦》)

4.请根据材料分析纪传体对小说创作的影响。(4分)

5.两则材料在论述纪传体时,各具语言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青枝绿叶(节选)刘绍棠

天麻麻亮,睡在房檐下的李满囤,早就醒过来。他伸起胳膊,敲着窗棂,吆喝他老婆:“起!”满囤嫂披上褂子,揉着眼睛,嘟念着:“谁像咱家,脸不洗饭不吃,披星戴月就下地,人家春果他们……"满圆说:“你就会说泄气话,这时劳累劳累,看秋天咱那庄稼!春果他们眼下是挺欢热,鸡多不下蛋,不定搞出什么名堂!”满囤嫂还想说两句,满囤说:“走吧!亲娘总是疼亲儿,自己耕种顶牢靠。"说着,就直奔河边那五亩棉花地。

水灵灵的棉花,自从上了蚜虫,就像秋霜打过;枝上叶上,一层层地爬满蚜虫。满园一看,登时青筋暴起,眼睛瞪得滴溜圆,提起一桶烟梗水,生牛似的奔向一垄。满囤嫂累得站在地头,扶着扁担,大口喘气。

太阳露头,地里冒白气,春果互助组也下地来了。宝贵喊叫着:“满囤哥!你们两口子真卖命啊!挑灯夜战!”满囤抬起头,笑笑没言语。春果说:“大嫂快坐月子啦!应该多歇歇。"满囤嫂用袄袖擦把汗,刚要说:“从鸡叫……”满圆瞪她一眼,就憋了回去。

互助组歇头歇,满囤地里还不声不响治蚜虫。春果对宝贵说:“满囤嫂实在够累啦!叫她过来歇歇吧!"宝贵说:“满囤哥怕不高兴。”春果说:“咱俩去。"

他俩刚直起腰,那边突然吵得热窑似的。满囤蹦跳着,骂他老婆:“懒骨头,我说瞧不见你,原来坐在垄里偷懒!”

满囤嫂坐在地上,嚷叫着:“谁偷懒呀!打鸡叫干到现在,歇会儿都不让,你是存心把我折磨死。"

满囤还是直劲儿吆喝:“起来!”满囤嫂说:“我就不起!"满囤说:“不起也得起!”说着动手就扯,满囤嫂也打起千斤坠。

春果跟宝贵赶来了,宝贵把满囤推推搡搡拦在一边。春果说:“满囤哥!你就是老煤油桶----点火就着的脾气。累得慌就歇歇,两口子还能动不动就粗脖子红脸!"

满园说:“春果大妹子,你看:棉花让蚜虫缠得打蔫,不紧着治就要完蛋;她一死要歇着,歇!秋后坐在房脊上喝西北风!”

春果说:“蛤蟆跳三跳,还要歇一歇。大嫂没几天就要坐月子,真累出好歹,你的急处更大。"

满囤嫂鼻头一酸,眼圈儿一红,朝着春果诉起苦情:“春果大妹子!人家永春媳妇多福气,刚五个月就不下地,我好苦呀!”眼泪“劈嗒啪嗒"落在衣襟上。

满囤蹲在一边,闷着头,一锅一锅地吸起旱烟。在浸入烟水的棉杈上,蚜虫又露出来了……

吃晌饭时,满囤嫂端上香喷喷的菜汤,黄灿灿的饼子,摆在满囤面前;满囤叼着烟袋:“吧嗒!吧嗒!”其实烟叶儿已经烧成灰末末了。满圆嫂说:“吃饭吧!"满圆说:“你说,咱的棉花怎办呀?”满囤嫂说:“大热天,别急出毛病来;过晌我还跟你下地。"满囤摇摇头:“甭啦!你也该歇几天了。我想跟王富家借把喷壶,使唤这个物件,快当得多。”满囤嫂说:“那个小气鬼,你还去找他!春果他们有三把呢!不是张手就借来。"满囤说:“王富小气也要分跟谁,跟咱不会。”吃过饭,他便去借,半晌光景,空手回来了。

满囤嫂说:“我说他不借,你还偏去碰钉子。"满囤说:“这家伙日子越过越旺,却变得不懂情面,咱家的东西,永远不许借他!”

晚上,满囤翻过来掉过去睡不着,棉花上的蚜虫,像是钻进他的心窝里。坐起来,想去找宝贵,几次三番又躺下:“春天劝咱参加互助组,咱一死不肯,说是单挑鞭满顶;人家表面不露,心里可记下哩,眼下出了难题,再去找人家帮忙,咱脸往哪搁呀!"

蚜虫在他心口窝爬呀爬,躺不是,坐不是。屋里满囤嫂说:“把被子盖严实,留心房檐风。”满囤说:“你怎么也没睡呀?"满囤嫂笑着说:“我都睡醒一觉哩!”满囤抬头一看,启明星已经有些偏西,村里叫驴“吼吼"地叫,已经是半夜了。

满囤硬着头皮,来到河崖,宝贵睡得正香甜;满囤把他叫醒,宝贵说:“你还没睡!”满囤叹口气说:“火烧眉毛尖,还会安心睡觉!棉花眼看要完蛋啦!你给想个法子。"宝贵说:“俺家存着鱼藤粉,你再找点煤油,咱俩起个五更,赶紧配药。”满囤笑咧开嘴:“好咧!你安心睡,傍亮时分我来喊你。"宝贵说:“你要忙碌不过来,俺组给你拨俩工。”满囤笑着说:“你真把我看扁啦!五亩棉花再整治不了,那真对不起每天三顿饱啦;兄弟!不是大哥吹牛皮,论力气你还得赶个三年五载的。"满囤那股愁闷,好像雨过天晴,他乐颠颠地回到房檐下,脊梁骨贴墙,不大一会儿就睡着了。

(有删改,原载于1952年9月5日《中国青年报》)

文本二:

“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乡土文学以其特有的土气息泥滋味具体体现了民族文学的本质内涵。“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乡土文学采用民族形式、民族手法,通过特定地域风俗人情反映出来的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能够使人们获得关于民族的形象而本质的认识。这样的艺术实践也是对自身流派特性的深化,表明了流派固有的生命力——“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乡土文学作家自己也看到,“我们眼中的‘洋气’,正是这些外国文学作品自身的‘土气’;而我们的文学作品越具有中国的‘土气’,在外国人眼里也最‘洋气’"。这种朴素而辩证的认识恰恰是催化艺术创新的一个原动力,是保持流派生机,使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契机,是流派意识趋于自觉的表现。

(夏子科《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综论》)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助组歇头歇而满囤还忙着治虫,王富拒帮满囤而宝贵乐助,这两组对比都突出了宝贵的热心及集体生产的优势。

B.文中既表现满囤嫂对丈夫蛮横催促的不满与反抗,又表现出她对丈夫的体贴照顾,这样写使人物塑造更真实全面。

C.“天麻麻亮”“太阳露头"启明星已经有些偏西”,这些景物描写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使行文脉络更清晰。

D.本文主要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讲述故事,这样既利于真实自然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又使情节发展更加集中紧凑。

7.下列对文本一与鲁迅《祝福》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满囤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以丈夫的名字构成称呼,但二者这样处理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B.文中的“王富"和《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都是反面人物,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加剧了主要人物的困境。

C.文中的“眼圈儿一红"和《祝福》中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类似,都以细节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D.同样属于乡土文学,《祝福》着意表现旧社会的封闭、保守、迷信等,本文着意表现新时代乡村社会的变革。

8.文本一中,在应对棉花治虫这一难题的过程中,李满囤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4分)

9.文本二认为“我们的文学作品越具有中国的‘土气’,在外国人眼里也最‘洋气’”,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土气”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指文中子上诵)曰:“无私。"问使人之道。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非尔所及也。"

子曰:“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州,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

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兴,邦家有社稷焉;两汉之盛,牧守有子孙焉。不如是之亟也。无定主而责之以忠,无定民而责之以化,虽曰能之,末由也已。”

贺若弼请射于子,发必中。子曰:“美哉乎艺也!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弼不悦而退。子谓门人曰:“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薛收问《续诗》。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

陈叔达为绛郡守,下捕贼之令,曰:“无急也,请自新者原之,以观其后。”子闻之曰:“陈守可与言政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苟非君子,焉能固穷?导之以德,悬之以信,且观其后,不亦善乎?"

(《中说·事君篇》)

文本二: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B.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C.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二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D.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焉,用作语气助词,与“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用法不同。

B.而,表并列的连词,与“劳苦而功高如此”中的“而"用法相同。

C.固,意为固守,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

D.物,意为事物,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向文中子请教了侍奉君王、使用人才、教化百姓的道理,得到的回答都和“心”有关。

B.文中子认为夏商周三代和两汉能够兴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朝代臣子忠诚,庶民得到教化。

C.文中子指出君子应注重道、德、仁三方面的修养,而后方可研习技艺,暗含了对贺若弼的批评。

D.文中子继承前说,认为“政"是地方官员用来移风易俗的,而“叹”是用来教导并约束家人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无急也,请自新者原之,以观其后。

(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4.文本一第2段和文本二都谈到如何为政及其效果,二者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汉宫春·次韵稼轩

姜夔

云曰归欤,纵垂天①曳曳,终反衡庐。扬州十年一梦,俯仰差殊。秦碑越殿,悔旧游作计全疏。分付与高怀老尹②,管弦丝竹宁无。知公爱山入剡,若南寻李白,问讯何如。年年雁飞波上,愁亦关予。临皋领客,向月边携酒携鲈③。今但借秋风一榻,公歌我亦能书。

[注]①垂天:《庄子·逍遥游》写大鹏高飞,“翼若垂天之云"。②高怀老尹:高怀,指高尚的情怀;老尹指辛弃疾,辛弃疾时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故称。③临皋:指黄州。“临皋”二句,指《后赤壁赋》中苏轼领客游览黄州之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词人既感叹人生如梦,世易时移,又表示宁无音乐相伴,也想要追随辛弃疾。

B.下阕说辛弃疾如同李白一样喜欢游赏山川,词人借此来表示对辛弃疾诗才的推重。

C.下阕结尾“公歌我亦能书”,既表现出词人的自信和唱酬的快乐,又照应了诗题。

D.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多用典故,意蕴丰富,寄意深远。

16.本词“悔旧游作计全疏”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念往昔,繁华竞逐"都有对往昔的感慨,但二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述志时,除了表述使人民富足的志向,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的谦逊态度。

(2)历代文人讨论六国或秦的灭亡时,常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六国论》中苏洵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而《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__________”可以避免秦的破灭。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与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一句异曲同工;而“__________"一句又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神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礼泉县遭受着一场__________的大旱:十七个月,五百零十几天了,没下过一场透墒雨!

因为缺水,麦苗好不容易从地缝里__________出来,却发不了枝,分不了蘖;因为缺水,麦苗刚长到五寸高便要吐穗,许多穗却又吐不出来,卡死在脖子里了;因为缺水,挣扎着出了穗的,只能顶个蝇头般大的瘪壳壳,在热风中__________。

井舀干了。泉舀干了。河舀干了。人们的汗水几乎也舀干了。日头,还是焦,焦得像一盆火!

中午。北山的田埂上,走着一个戴草帽的庄稼人:敞着怀;一个裤腿挽在膝盖上,一个裤腿吊在小腿上;反抄着手,手里捏着一块土疙瘩;土疙瘩捏碎了,细细的土面儿从指缝间流出来。他跪下来,立即有几滴汗珠甩在土里,砸起三四__________土烟儿。他双手刨起土来,快,狠,像一对铁耙子。终于,几颗黄色的玉米籽被刨出来了:捏,捏不动;塞一颗在牙缝里咬咬,“嘣"的一声,有铜的音响……汗水湿了他的眼睛,喉咙憋得像塞块东西,他顺着田埂走去,一脚踢碎了一块翻起的土块。这土,这原是长庄稼的土呀!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A.百年罕见长摇晃缕

B.难得一见钻摇曳缕

C.百年罕见钻摇晃柱

D.难得一见长摇曳柱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改写成“井、泉、河都舀干了”,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蹲下休息或系鞋带后,猛地站起身,有些人会出现眼前发黑、两脚发软的情况,过一会儿又恢复正常。

大脑作为身体的“指挥官”,每天需要大量血液“快递员”提供氧气和营养成分,它们的“始发站"为心脏。心脏通过不停且有节律地跳动,①。血液在流动时会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压力,推动血液的流动。当人长时间保持下蹲姿势时,腿部血管受到压迫,血液流速也会减缓。当人猛地站起身时,大脑会快速向血压反射调节机制发出信号,迅速调节血流分布,以保持血压稳定。

然而,身体神经调节指令通常比人站起来的速度要慢,部分血液受重力因素影响,流向腰、腿等部位。从静脉回到心脏“动力站”的血液变少,心脏无法泵出足够的血液维持动脉血压。动脉血压降低,使得血液流动的动力不足,进一步导致②。大脑和眼睛对缺血、缺氧最敏感,只要缺血1~2秒,人就可能头晕眼花。

①总而言之,②有些人久蹲起立后会“眼前一黑”,③是因为血压跟不上体位变化所致。④在医学上,⑤这种现象被称为“一过性黑蒙”,⑥也就是眼睛出现暂时性的视力减弱或消失。

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连续使用“指挥官"快递员”“始发站"这三个短语,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最后一段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而且不能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常说人的发展有三种驱动力:第一种驱动力是指基本生存需要的生物性驱动,比如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第二种驱动力是来自于外在的动力,比如说奖励、惩罚;第三种驱动力是内在驱动力,即我们自己内心就有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欲望。

上述材料对我们的高中学习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2024.07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尚书》《左传》《国语》《国策》等书,与《史记》同为历史散文,都是以已经发生的历史现象为叙述对象,是所谓“以文运事”。这一特点,与“因文生事"的虚构作品不同,不能“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金圣叹语)。历史现象本身是宏大辽阔、浩瀚无垠的,任何史书都无法再现无限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身。任何历史都只能是人心中的历史。历史学家在运用语言叙述历史现象的时候,都首先必须按照他们对历史的认识对历史现象进行重新整理。这种整理工作,主要就表现在对历史现象的选择上。先秦史传散文与《史记》虽然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叙述对象,但它们选择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前者重在叙事,而后者则重在写人。

人们常说:又学是人学。其实,历史又何尝不是人学!只不过在《史记》之前,人在历史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被完全确认罢了。

先秦史传重在记事,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某个人物在书中是否出现,何时出现.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完全取决于作者所要记载的事件,“以事取人"的倾向十分明显。

与此相反,《史记》人物纪传恰恰是“以人取事”。在这里,事件必须服从于作者写人的需要。《史记》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形式,不单单是一个史料选择角度改变、叙述重心转移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深邃的目光。《尚书》《左传》《国语》《国策》或偏重叙事,或偏重记言,从一定程度来说,它们所注重的仍然是对客观现象、外在情况的实录,而司马迁则透过历史的表象,看到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他所采用的纪传体,“以无数个人传记之集合体成一史"。以人录事,通过记述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反映历史的变化,来说明和判断历史,这无疑表现出历史观的巨大进步。因为所谓历史,其实就是人的活动的总和。浮在历史表面的,也许是一些具体的事件,但真正推动历史的却是人。《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将有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分解、组合,归入某一人物的传记之中,从而由许多人物传记构成一代全史,正是有意识地突出了人的活动和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整部《史记》,太史公反复强调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天子王侯,将相大臣,乃至庶民百姓,都对国家治乱存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史记》各篇和《自序》对此曾反复致意。尧、舜、禹、汤、文、武,桀、纣、幽、厉,或兴国,或亡身,太史公也反复告诫人们要牢牢记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作者对人的主体作用的确认,是纪传体得以产生的深层原因。

纪传体的创造,使人物第一次占据了作品的中心地位,反映出作者“写人”的自觉意识,而以写人为目的的叙述模式一经形成,又反过来要求作者以人物为中心来选取、提炼和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纪传体形式的确立,第一次找到了文学和史学的契合点,使史学更加贴近作为“人学"的文学。

(摘编自赵生群《导论》)

材料二:

编年体的书,最大的麻烦就是一年之中,互不相干的事太多,而一个人、一件事的首尾因果,又往往隔得非常远。看到某事的起因,往往要看几十页毫不相干的内容,才能看到此事的后续。

譬如说,《左传》里,伍子胥的曾祖父伍参,第.一次出现是宣公十二年(前597年),第二次提到他的名字,则是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中间整整隔了五十年。伍子胥本人,则是昭公二十年(前522年)登场亮相,到昭公三十年(前512年)再次出现,前后间隔也有十年。

所以,你要把《左传》里老伍家的遭遇组织成前后呼应的故事,读书必须极其仔细,大脑必须高度活跃,才能把这些零散的信息串起来。

但如果你读《史记》,《伍子胥列传》是一篇既神采飞扬又沉郁顿挫的大文章,随随便便就读进去了。

当然,编年体有它的优势,比如《史记》把伍子胥的爷爷伍举,认作楚庄王时期的人,脑子里如果有清楚的时间线,就较不会犯这种错误。但比较可读性,《史记》完胜。

读《水浒传》,一般读者未必记得一百零八条好汉的出场次序;读《西游记》,孙悟空先打哪个妖怪后打哪个,想必也有很多人弄不清。要把这些捋清,需要有编年体的思维,而常人很难有这个意识。但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你脑海中却可能鲜活生动,这就是人物传记的思维。所以《史记》对文学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发明了纪传体,这是更符合一般人欣赏趣味的体拔。

而且可以说,纪传体不但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降低了历史写作的门槛。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股子私家撰著历史书的风潮,纪传体的北有好多部,不能系统的杂史、杂传数量更庞大。你要为某个朝代作一部编年体史书,那真是非专业的史官不能作;哪怕是要为某人编个年谱,也需要有很好的随时做记录的习惯。但写人物传记就不同了,你只需要把某人的姓名、籍贯一介绍,再拍拍脑袋想几件他生平有意义当有趣的事,大致做个先后排序,写下来,一篇人物传记也算完成了。

这么写下来的传记当然不见得靠谱,于是干脆以不靠谱为常规,这便连带着刺激了小说创作。一部中国小说史,多少作家一动笔,难免都带着纪传体史书的腔调。

(摘编自刘勃《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书》《左传》等先秦史传散文在记述人物时以事件为核心,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缺乏个性特点。

B.《史记》之前的史书只注重客观现象和外在情况的实录,忽视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

C.私家撰写的史书不见得靠谱,专业的史官编著的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也不可能完全如实地记录历史原貌。

D.与编年体史书《左传》相比,《史记》集中、准确地呈现了伍子胥一家的事迹,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借鉴纪传体写法,集中笔墨写林冲走向反抗道路的过程,强调了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

B.后代史家有的把分散在《左传》中的事迹提取出来,以人物为单位分类编撰成书,这有助于读者清晰地把握《左传》的相关内容。

C.非专业史官进行纪传体写作,如果先介绍人物基本信息,再选取若干典型事件进行排序和叙述,就可以完成一篇出色的人物传记。

D.编年体史书采用按照时间顺序记录历史的做法,虽有助于避免一些错误,但无法展现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的一面,缺乏艺术感染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纪传体史书的腔调”的一项是(3分)()

A.柴进指着道:“这人是清河县人氏,姓武名松,排行第二。今在此间一年也。"(《水浒传》)

B.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三国演义》)

C.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聊斋志异·促织》)

D.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外祖母。(《红楼梦》)

4.请根据材料分析纪传体对小说创作的影响。(4分)

5.两则材料在论述纪传体时,各具语言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言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把握论述类文本的语言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解答】(1)A.“缺乏个性特点"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为“先秦史传散文与《史记》虽然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叙述对象,但它们选择的侧重点却大不相同:前者重在叙事,而后者则重在写人”,只是说“重在叙事”,没有说“缺乏个性特点”。B.“只注重"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为“它们所注重的仍然是对客观现象、外在情况的实录,而司马迁则透过历史的表象,看到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D.“《史记》集中、准确地呈现了伍子胥一家的事迹"错,原文第二段只是说“《史记》把伍子胥的爷爷伍举,认作楚庄王时期的人,脑子里如果有清楚的时间线,就较不会犯这种错误”,意思是《史记》对时间的记录不够准确。

故选C。

(2)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强调了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错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只是写林冲的遭遇,没有强调“人对于国家兴亡、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C.“就可以完成一篇出色的人物传记"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为“这么写下来的传记当然不见得靠谱”,也就是说,仅仅这样做,写不出出色的传记。D.“但无法展现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的一面,缺乏艺术感染力"错误,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但武松、林冲、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在你脑海中却可能鲜活生动,这就是人物传记的思维”可知,编年体史书也能展现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的一面,只是难度较大。

故选B。

(3)D.《红楼梦》中的这段文字只是叙述黛玉进贾府时见到外祖母的场景,没有介绍人物基本信息,也没有选取典型事件进行排序和叙述,因此不能体现“纪传体史书的腔调"。

故选D。

(4)①结合“纪传体的创造,使人物第一次占据了作品的中心地位,反映出作者‘写人’的自觉意识,而以写人为目的的叙述模式一经形成,又反过来要求作者以人物为中心来选取、提炼和组织材料,表现人物。纪传体形式的确立,第一次找到了文学和史学的契合点,使史学更加贴近作为‘人学’的文学”可知,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出作者“写人"意识的自觉,推动了小说创作叙事写人水平的发展;

②结合“而且可以说,纪传体不但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降低了历史写作的门槛”“这么写下来的传记当然不见得靠谱,于是干脆以不靠谱为常规,这便连带着刺激了小说创作"可知,纪传体降低了历史写作的门槛,连带刺激了小说创作的繁荣。

(5)①结合“摘编自赵生群《<史记>导论》”可知,材料一作为专业学术论著,以书面语为主,多用长句,语言严密。

②结合“摘编自刘勃《作为文学家的司马迁》"可知,材料二作为普及性读物,语言较口语化,多用短句,直白活泼。

答案:

(1)C

(2)B

(3)D

(4)①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反映出作者“写人”意识的自觉,推动了小说创作叙事写人水平的发展;

②纪传体降低了历史写作的门槛,连带刺激了小说创作的繁荣。

(5)①材料一作为专业学术论著,以书面语为主,多用长句,语言严密。

②材料二作为普及性读物,语言较口语化,多用短句,直白活泼。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青枝绿叶(节选)刘绍棠

天麻麻亮,睡在房檐下的李满囤,早就醒过来。他伸起胳膊,敲着窗棂,吆喝他老婆:“起!"满囤嫂披上褂子,揉着眼睛,嘟念着:“谁像咱家,脸不洗饭不吃,披星戴月就下地,人家春果他们……”满圆说:“你就会说泄气话,这时劳累劳累,看秋天咱那庄稼!春果他们眼下是挺欢热,鸡多不下蛋,不定搞出什么名堂!"满囤嫂还想说两句,满囤说:“走吧!亲娘总是疼亲儿,自己耕种顶牢靠。”说着,就直奔河边那五亩棉花地。

水灵灵的棉花,自从上了蚜虫,就像秋霜打过;枝上叶上,一层层地爬满蚜虫。满园一看,登时青筋暴起,眼睛瞪得滴溜圆,提起一桶烟梗水,生牛似的奔向一垄。满囤嫂累得站在地头,扶着扁担,大口喘气。

太阳露头,地里冒白气,春果互助组也下地来了。宝贵喊叫着:“满囤哥!你们两口子真卖命啊!挑灯夜战!"满囤抬起头,笑笑没言语。春果说:“大嫂快坐月子啦!应该多歇歇。”满囤嫂用袄袖擦把汗,刚要说:“从鸡叫……"满圆瞪她一眼,就憋了回去。

互助组歇头歇,满囤地里还不声不响治蚜虫。春果对宝贵说:“满囤嫂实在够累啦!叫她过来歇歇吧!”宝贵说:“满囤哥怕不高兴。"春果说:“咱俩去。”

他俩刚直起腰,那边突然吵得热窑似的。满囤蹦跳着,骂他老婆:“懒骨头,我说瞧不见你,原来坐在垄里偷懒!"

满囤嫂坐在地上,嚷叫着:“谁偷懒呀!打鸡叫干到现在,歇会儿都不让,你是存心把我折磨死。”

满囤还是直劲儿吆喝:“起来!"满囤嫂说:“我就不起!”满囤说:“不起也得起!"说着动手就扯,满囤嫂也打起千斤坠。

春果跟宝贵赶来了,宝贵把满囤推推搡搡拦在一边。春果说:“满囤哥!你就是老煤油桶----点火就着的脾气。累得慌就歇歇,两口子还能动不动就粗脖子红脸!”

满园说:“春果大妹子,你看:棉花让蚜虫缠得打蔫,不紧着治就要完蛋;她一死要歇着,歇!秋后坐在房脊上喝西北风!"

春果说:“蛤蟆跳三跳,还要歇一歇。大嫂没几天就要坐月子,真累出好歹,你的急处更大。”

满囤嫂鼻头一酸,眼圈儿一红,朝着春果诉起苦情:“春果大妹子!人家永春媳妇多福气,刚五个月就不下地,我好苦呀!"眼泪“劈嗒啪嗒”落在衣襟上。

满囤蹲在一边,闷着头,一锅一锅地吸起旱烟。在浸入烟水的棉杈上,蚜虫又露出来了……

吃晌饭时,满囤嫂端上香喷喷的菜汤,黄灿灿的饼子,摆在满囤面前;满囤叼着烟袋:“吧嗒!吧嗒!"其实烟叶儿已经烧成灰末末了。满圆嫂说:“吃饭吧!”满圆说:“你说,咱的棉花怎办呀?"满囤嫂说:“大热天,别急出毛病来;过晌我还跟你下地。”满囤摇摇头:“甭啦!你也该歇几天了。我想跟王富家借把喷壶,使唤这个物件,快当得多。"满囤嫂说:“那个小气鬼,你还去找他!春果他们有三把呢!不是张手就借来。”满囤说:“王富小气也要分跟谁,跟咱不会。"吃过饭,他便去借,半晌光景,空手回来了。

满囤嫂说:“我说他不借,你还偏去碰钉子。”满囤说:“这家伙日子越过越旺,却变得不懂情面,咱家的东西,永远不许借他!"

晚上,满囤翻过来掉过去睡不着,棉花上的蚜虫,像是钻进他的心窝里。坐起来,想去找宝贵,几次三番又躺下:“春天劝咱参加互助组,咱一死不肯,说是单挑鞭满顶;人家表面不露,心里可记下哩,眼下出了难题,再去找人家帮忙,咱脸往哪搁呀!”

蚜虫在他心口窝爬呀爬,躺不是,坐不是。屋里满囤嫂说:“把被子盖严实,留心房檐风。"满囤说:“你怎么也没睡呀?”满囤嫂笑着说:“我都睡醒一觉哩!"满囤抬头一看,启明星已经有些偏西,村里叫驴“吼吼”地叫,已经是半夜了。

满囤硬着头皮,来到河崖,宝贵睡得正香甜;满囤把他叫醒,宝贵说:“你还没睡!"满囤叹口气说:“火烧眉毛尖,还会安心睡觉!棉花眼看要完蛋啦!你给想个法子。”宝贵说:“俺家存着鱼藤粉,你再找点煤油,咱俩起个五更,赶紧配药。"满囤笑咧开嘴:“好咧!你安心睡,傍亮时分我来喊你。”宝贵说:“你要忙碌不过来,俺组给你拨俩工。"满囤笑着说:“你真把我看扁啦!五亩棉花再整治不了,那真对不起每天三顿饱啦;兄弟!不是大哥吹牛皮,论力气你还得赶个三年五载的。”满囤那股愁闷,好像雨过天晴,他乐颠颠地回到房檐下,脊梁骨贴墙,不大一会儿就睡着了。

(有删改,原载于1952年9月5日《中国青年报》)

文本二:

“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乡土文学以其特有的土气息泥滋味具体体现了民族文学的本质内涵。“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乡土文学采用民族形式、民族手法,通过特定地域风俗人情反映出来的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能够使人们获得关于民族的形象而本质的认识。这样的艺术实践也是对自身流派特性的深化,表明了流派固有的生命力——“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乡土文学作家自己也看到,“我们眼中的‘洋气’,正是这些外国文学作品自身的‘土气’;而我们的文学作品越具有中国的‘土气’,在外国人眼里也最‘洋气’”。这种朴素而辩证的认识恰恰是催化艺术创新的一个原动力,是保持流派生机,使其长盛不衰的重要契机,是流派意识趋于自觉的表现。

(夏子科《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综论》)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助组歇头歇而满囤还忙着治虫,王富拒帮满囤而宝贵乐助,这两组对比都突出了宝贵的热心及集体生产的优势。

B.文中既表现满囤嫂对丈夫蛮横催促的不满与反抗,又表现出她对丈夫的体贴照顾,这样写使人物塑造更真实全面。

C.“天麻麻亮"太阳露头”“启明星已经有些偏西”,这些景物描写表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使行文脉络更清晰。

D.本文主要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讲述故事,这样既利于真实自然地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又使情节发展更加集中紧凑。

7.下列对文本一与鲁迅《祝福》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的“满囤嫂”和《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以丈夫的名字构成称呼,但二者这样处理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B.文中的“王富”和《祝福》中的“鲁四老爷"都是反面人物,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加剧了主要人物的困境。

C.文中的“眼圈儿一红”和《祝福》中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类似,都以细节描写刻画出人物的精神状态。

D.同样属于乡土文学,《祝福》着意表现旧社会的封闭、保守、迷信等,本文着意表现新时代乡村社会的变革。

8.文本一中,在应对棉花治虫这一难题的过程中,李满囤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4分)

9.文本二认为“我们的文学作品越具有中国的‘土气’,在外国人眼里也最‘洋气’”,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土气"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及题干涉及的作品,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情变化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应,结合语境分析心情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分析。

【解答】(1)A.“集体生产的优势”错误。不能体现集体生产的优势。

故选A。

(2)B.“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加剧了主要人物的困境"错误。“王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丹并未加剧主要人物的困境。

故选B。

(3)①由“满园说:‘春果大妹子,你看:棉花让蚜虫缠得打蔫,不紧着治就要完蛋;她一死要歇着,歇!秋后坐在房脊上喝西北风!’"满囤蹲在一边,闷着头,一锅一锅地吸起旱烟。在浸入烟水的棉杈上,蚜虫又露出来了”可知,眼看蚜虫祸害棉花而又难治的着急、无奈;

②由“满囤说:‘这家伙日子越过越旺,却变得不懂情面,咱家的东西,永远不许借他!’"可知,向王富借喷壶治虫被拒后的愤怒;

③由“晚上,满囤翻过来掉过去睡不着,棉花上的蚜虫,像是钻进他的心窝里。坐起来,想去找宝贵,几次三番又躺下:‘春天劝咱参加互助组,咱一死不肯,说是单挑鞭满顶;人家表面不露,心里可记下哩,眼下出了难题,再去找人家帮忙,咱脸往哪搁呀!’”可知,想求助宝贵帮忙治虫又怕丢面子的愁闷;

④由“满囤笑着说:‘你真把我看扁啦!五亩棉花再整治不了,那真对不起每天三顿饱啦;兄弟!不是大哥吹牛皮,论力气你还得赶个三年五载的。’满囤那股愁闷,好像雨过天晴,他乐颠颠地回到房檐下,脊梁骨贴墙,不大一会儿就睡着了"可知,得到宝贵应允配药治虫后的喜悦。

(4)①由“水灵灵的棉花,自从上了蚜虫,就像秋霜打过;枝上叶上,一层层地爬满蚜虫。满园一看,登时青筋暴起,眼睛瞪得滴溜圆,提起一桶烟梗水,生牛似的奔向一垄。满囤嫂累得站在地头,扶着扁担,大口喘气”“满囤硬着头皮,来到河崖,宝贵睡得正香甜;满囤把他叫醒,宝贵说:‘还没睡!’满囤叹口气说:‘火烧眉毛尖,还会安心睡觉!棉花眼看要完蛋啦!你给想个法子。’宝贵说:‘俺家存着鱼藤粉,你再找点煤油,咱俩起个五更,赶紧配药’"可知,文本一通过棉花治虫事件,展现了建国初期农民的生产、生活景象,充满特有的土气息、泥滋味;

②由“春果说:‘大嫂快坐月子啦!应该多歇歇’”“春果对宝贵说:‘满囤嫂实在够累啦!叫她过来歇歇吧!’"满囤硬着头皮,来到河崖,宝贵睡得正香甜;满囤把他叫醒,宝贵说:‘还没睡!’满囤叹口气说:‘火烧眉毛尖,还会安心睡觉!棉花眼看要完蛋啦!你给想个法子。’宝贵说:‘俺家存着鱼藤粉,你再找点煤油,咱俩起个五更,赶紧配药’”可知,文本一刻画了一群勤劳善良、互助友爱的乡村劳动者形象,体现了乡土中国质朴、纯真的人性美;

③由“天麻麻亮"嘟念着”“亲娘总是疼亲儿,自己耕种顶牢靠"打鸡叫干到现在”等可知,文本一大量使用民间口语和俗语,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

答案:

(1)A

(2)B

(3)①眼看蚜虫祸害棉花而又难治的着急、无奈;

②向王富借喷壶治虫被拒后的愤怒;

③想求助宝贵帮忙治虫又怕丢面子的愁闷;

④得到宝贵应允配药治虫后的喜悦。

(4)①文本一通过棉花治虫事件,展现了建国初期农民的生产、生活景象,充满特有的土气息、泥滋味;

②文本一刻画了一群勤劳善良、互助友爱的乡村劳动者形象,体现了乡土中国质朴、纯真的人性美;

③文本一大量使用民间口语和俗语,生动活泼,充满乡土气息。

【点评】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房玄龄问事君之道。子(指文中子上诵)曰:“无私。"问使人之道。曰:“无偏。”曰:“敢问化人之道。"子曰:“正其心。”问礼乐。子曰:“王道盛则礼乐从而兴焉,非尔所及也。"

子曰:“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州,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

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薛收曰:“如何?"子曰:“三代之兴,邦家有社稷焉;两汉之盛,牧守有子孙焉。不如是之亟也。无定主而责之以忠,无定民而责之以化,虽曰能之,末由也已。”

贺若弼请射于子,发必中。子曰:“美哉乎艺也!古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后艺可游也。"弼不悦而退。子谓门人曰:“矜而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薛收问《续诗》。子曰:“有四名焉,有五志焉。何谓四名?一曰化,天子所以风天下也:二曰政,蕃臣所以移其俗也;三曰颂,以成功告于神明也;四曰叹,以陈诲立诫于家也。凡此四者,或美焉,或勉焉,或伤焉,或恶焉,或诫焉,是谓五志。"

陈叔达为绛郡守,下捕贼之令,曰:“无急也,请自新者原之,以观其后。”子闻之曰:“陈守可与言政矣。上失其道,民散久矣。苟非君子,焉能固穷?导之以德,悬之以信,且观其后,不亦善乎?"

(《中说·事君篇》)

文本二: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B.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C.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二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D.子见牧守/屡易曰/尧舜三载考绩/仲尼三年有成/今旬月而易吾/不知其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焉,用作语气助词,与“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用法不同。

B.而,表并列的连词,与“劳苦而功高如此”中的“而"用法相同。

C.固,意为固守,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不同。

D.物,意为事物,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物"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玄龄向文中子请教了侍奉君王、使用人才、教化百姓的道理,得到的回答都和“心”有关。

B.文中子认为夏商周三代和两汉能够兴盛,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朝代臣子忠诚,庶民得到教化。

C.文中子指出君子应注重道、德、仁三方面的修养,而后方可研习技艺,暗含了对贺若弼的批评。

D.文中子继承前说,认为“政"是地方官员用来移风易俗的,而“叹”是用来教导并约束家人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无急也,请自新者原之,以观其后。

(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14.文本一第2段和文本二都谈到如何为政及其效果,二者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解答】(1)C.句意:文中子见地方官员更换频繁,说:“尧、舜治国三年考核政绩,孔子行教三年方有成就。如今十天半月就更换官员,我不懂这是什么道理。"

“子见牧守屡易”表意完整,故在“子见牧守屡易"后断开,排除AD;“仲尼三年有成”中“仲尼"作主语,故在“仲尼”前断开,排除B。

故选C。

(2)A.正确。“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副词,何,为什么。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B.正确。“劳苦而功高如此"中的“而”表示并列。句意:这样劳苦功高。

C.正确。“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固”意思是本来。句意: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D.“意思相同"错。“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物"意思是东西,指促织。句意: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

故选D。

(3)B.“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朝代臣子忠诚,庶民得到教化”错,文本一第3段中明确提到“邦家有社稷"牧守有子孙”,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和两汉能够兴盛,是因为它们的国家有长期稳定的国体和政体,而不是因为臣子忠诚和庶民得到教化。

故选B。

(4)①无,不要;原,宽恕。译文:不要急着抓捕,那些改过自新的人就宽恕他们,看他们以后的表现。

②奔车朽索,朽烂的绳索;其,怎么;可忽,忽视。译文: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5)由“古之为政者,先德而后州,故其人悦以恕;今之为政者,任刑而弃德,故其人怨以诈"可知,文本一,认为为政的根本(第一选择)是德化,才能使百姓信服。

由“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可知,文本二,认为为政应竭尽诚心,才能获得人心。

答案:

(1)C

(2)D

(3)B

(4)①不要急着抓捕,那些改过自新的人就宽恕他们,看他们以后的表现。

②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5)①文本一,认为为政的根本(第一选择)是德化,才能使百姓信服。

②文本二,认为为政应竭尽诚心,才能获得人心。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房玄龄问奉侍君王之道。文中子说:“无私心。"问用人之道。文中子说:“不偏心。”房玄龄说:“请问教化百姓之道。"文中子说:“端正他们的思想。”问礼乐。文中子说:“王道兴盛则礼乐亦随之大兴,这不是你能做到的。"

文中子说:“古人为政,以德化为本而以刑罚为末,因此百姓心怀喜悦而淳朴宽厚;今人为政,专任刑罚而抛弃德化,因此百姓心怀怨恨而奸诈狡猾。”

文中子见地方官员更换频繁,说:“尧、舜治国三年考核政绩,孔子行教三年方有成就。如今十天半月就更换官员,我不懂这是什么道理。"薛收问:“为何这样说?”文中子说:“三代兴旺,是因为诸侯可以世承其国;两汉隆盛,是因为牧守可以世袭其爵。不像现在这样更换频繁。没有稳定的君主而要求臣子尽忠,没有稳定的人民而要求推行教化,即使说能做到,实则也是无法做到。"

贺若弼请求为文中子展示射艺,每发必中。文中子说:“射艺超群啊!古时君子以道为目标,以德为根据,以仁为标准,而后方可游习于艺。”贺若弼心中不悦,于是离去。文中子对门生说:“这个人骄傲自大而又刚愎自用,难以幸免于当今之世。"

薛收问《续诗》。文中子说:“有四种名称,有五种志意。四种名称是什么?第一是化,天子用米教化天下;第二是政,地方官员用未移风易俗;第三是颂,用来把成就的功业禀告神明:第四是叹,用来教导并约束家人。共此四种,或赞美,或勉励,或批判,或厌恶,或告诫,这就是五种志意。”

陈叔达担任绛郡太守,下达捕贼命令,说:“不要急着抓捕,那些改过自新的人就宽恕他们,看他们以后的表现。"文中子听到后说:“可以和陈郡太守谈论为政之道了。君主无道,民心离散已久。若不是君子,怎能安守穷困?用仁德教导百姓,标榜诚信,而后再看他们的表现,不是很好吗?”

文本二: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百姓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

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汉宫春·次韵稼轩

姜夔

云曰归欤,纵垂天①曳曳,终反衡庐。扬州十年一梦,俯仰差殊。秦碑越殿,悔旧游作计全疏。分付与高怀老尹②,管弦丝竹宁无。知公爱山入剡,若南寻李白,问讯何如。年年雁飞波上,愁亦关予。临皋领客,向月边携酒携鲈③。今但借秋风一榻,公歌我亦能书。

[注]①垂天:《庄子·逍遥游》写大鹏高飞,“翼若垂天之云"。②高怀老尹:高怀,指高尚的情怀;老尹指辛弃疾,辛弃疾时知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故称。③临皋:指黄州。“临皋”二句,指《后赤壁赋》中苏轼领客游览黄州之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词人既感叹人生如梦,世易时移,又表示宁无音乐相伴,也想要追随辛弃疾。

B.下阕说辛弃疾如同李白一样喜欢游赏山川,词人借此来表示对辛弃疾诗才的推重。

C.下阕结尾“公歌我亦能书”,既表现出词人的自信和唱酬的快乐,又照应了诗题。

D.本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多用典故,意蕴丰富,寄意深远。

16.本词“悔旧游作计全疏”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念往昔,繁华竞逐"都有对往昔的感慨,但二者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A.“表示宁无音乐相伴,也想要追随辛弃疾”错。上阕中“分付与高怀老尹,管弦丝竹宁无"一句,实际上是在想象辛弃疾(老尹)的境遇,而并非词人自己表示宁无音乐相伴也要追随辛弃疾这里的。“管弦丝竹宁无”是词人对辛弃疾在绍兴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任上,应有音乐相伴的推测和期望,而非词人自己的选择。

故选A。

(2)本词“悔旧游作计全疏"意为“后悔当初离开扬州,如今回来,世易时移,一切都变了”,抒发了词人对自己过往人生规划粗疏导致功业无成、年华虚度的悔恨。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念往昔,繁华竞逐"意为“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表达了对六朝统治者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生活而相继灭亡的感叹,表现出词人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

答案:

(1)A

(2)①本词抒发了对自己过往人生规划粗疏导致功业无成、年华虚度的悔恨。

②王词表达了对六朝统治者争相追逐奢侈豪华生活而相继灭亡的感叹,表现出词人对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关注。

【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在述志时,除了表述使人民富足的志向,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他的谦逊态度。

(2)历代文人讨论六国或秦的灭亡时,常提出自己的看法,如《六国论》中苏洵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而《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__________”可以避免秦的破灭。

(3)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与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一句异曲同工;而“__________"一句又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神似。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重点字:俟)

(2)弊在赂秦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重点字:弊)

(3)肝肺皆冰雪着我扁舟一叶(重点字:肝、肺)

【点评】《阿房宫赋》名句辑录:

(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