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
腑之间的关
系
心肝脾肺肾,属于中医的五大系统是以五脏为中心,以经络为通道,内联脏腑组织器官外络四肢九窍,皮肉筋骨,并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的五大组织结构。现在它们也被称之为五大功能活动的系统。
脏与脏
中医的这五大系统在整个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协调人体气、血、津液使之保持阴阳平衡的作用。
中医的五大系统,重点是研究各系统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用司外揣内,以常测变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古代医家在漫长的血与泪的实践中,对中医五大系统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五脏化液、五脏所主、五脏应象、五脏所藏、五气所病、五精所养、五脏所恶、五脏所发、五劳所伤以及五味五入〞等等,说明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活的动态系统,各个脏腑组织有着各自不同的活动,同时,又是整体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局部。“五脏一体观〞这种不割裂机体统一性的研究方法,是中医的特点也是中医的长处,已经引起西医及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极大重视。古代解剖学过早的夭折,破坏了人们对局部微观研究的条件,这就迫使具有兴旺思维能力的古医家倾全力于整体的研究,其研究手段就是用他们天才的直觉来观察人体,以他们个人丰富的经验合理外推认识人体的模式,给中医理论带来了直观和思辨。用这种有机自然观来探讨、分析、归纳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进而成为中医理论的一大特点——整体观念。五脏之间的相互联系常为如下十种:
心与肺心与肝心与脾心与肾肝与脾肝与肺肝与肾肺与脾脾与肾肾与肺1.心与肺
心主血、肺主气、心血肺气、相互依存,所以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与血的两个方面。同居上焦心肺阳中之阳主血主气血载气气行血阳中之阴部位阴阳属性功能〔1〕肺气助心行血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循环,但要维持血流运行还需靠肺气的资助,肺气通过宗气的作用帮助心行血,宗气生成于肺,而生成后灌注到心脉中去,推动血液运行,所以肺有病变,宗气缺乏,往往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产生血液瘀滞的病证,如时邪犯肺或肺为痰阻,而出现心悸,口唇紫绀,舌质青紫,胸闷不舒,这在肺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气管炎等病程是常见的。治疗就要驱除湿邪,清利气道化痰浊,恢复肺的正常功能。故有“气为血帅,气行那么血行,气滞那么血淤〞等理论。〔2〕心血运载肺气,以布散周身肺主气司呼吸,从自然界吸入之清气与水谷精微相结合形成宗气,宗气的布散和输部全身又要依附于血液靠心血运载,故前人有“血为气母〞的说法,因此,假设心有病变,影响的血液运行,使肺气的布散不利,阻滞于肺内,可出现胸闷气短咳喘不能平卧等症,这在临床心脏病,心力衰竭时最常见的心源性呼吸困难时最明显的病症。这时重在治心,当温心阳益心气,通脉除痹,而不是治肺所能解决问题的。另,某些外感温热病〔以热象偏重为主要特征并具有季节性和传染性的疾病〕的开展变化过程中可以从肺卫阶段直入心营,即“逆传心包〞逆传对顺传相对而言,本应卫气营血依次传变,但不经过气分,直接深入营血,病情加重,多见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极期或后期,常见各型脑炎,脑膜炎,大叶性肺炎伴有中毒脑病。因为心肺同居上焦关系密切,故肺病可以进入影响到心,出现神志病症。2.心与肝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和精神,情志活动的两个方面。心肝主血藏血主神主疏泄调节血量煽动血行调畅气流促进疏通
藏神主神明〔1〕在血液方面:心主血,肝藏血,血液充盈那么心有所主,肝有所藏,以维持心肝两脏的生理功能正常。此外,肝藏血,心行之,共同调节血流量,以适应机体对血液的需求量,因此心肝有病变往往在血液方面表现出来,假设心血缺乏,那么肝血亦受损,反之,肝血缺乏心血亦因之而缺乏,可出现血虚,心肝不养的病症,如心悸、失眠、头晕、肢体麻木、月经量少以至闭经等。心脾主血脉主运化血运行化生统制3.心与脾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和血液运行方面〔2〕在血液运行方面:心脾两脏相互配合,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运行脾气统摄血液,使之运行于脉内,而不外溢,因此心脾有病变时,血液循环常受到影响。心肾上焦下焦阳阴水主血主藏精肾水上济心肾相交精血互生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
心神肾精相互为用
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精神互用君相安位水气凌心精神失调肾阳虚损,下焦水寒不化,心阳虚损,水气上凌于心肾精缺乏,不能奉养心神心神缺乏,无力控驭肾精失眠、心悸、怔忡心烦、腰膝酸软、男子梦遗、女子梦交等症。
在上——心悸怔忡、
唇舌青紫在下——水肿、形寒
肢冷、尿少
在上——心神恍惚
精神疲惫在下——梦遗滑精〔2〕精血互生心主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互相滋养。在病理状态下,肾精亏损与心血缺乏常互为因果。在临床上可见肾炎病人,尿毒症,肾性贫血而心慌,这是肾精不能化血。〔3〕调节神志活动心藏神,主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肾藏精与志,精又是神志活动的物质根底,故积精可以全神,养精蓄锐。因此,心肾功能协调,叫神志活动正常,假设心肾功能失调或心血肾精缺乏,均可见到,神志活动的病变,如心烦,失眠,健忘,头晕,精神不振等。5.肝与脾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和血液的生成贮藏。主疏泄
藏血主运化生血统血促进运化滋养肝血肝脾〔1〕在消化方面,肝脾两脏的协调配合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脾胃的正常升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调节,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即脾土得肝木之疏泄,才能气机升降流畅,健运不息,另外脾土健运时对肝的生理功能也有资助作用,这是因为,脾胃后天之本,为各种精微物质之化源,脾气健运,水谷精微输送到肝脏,以滋养肝体,肝木得养,疏泄功能正常。
假设肝脾二脏有了病变,不但可影响到正常消化,而且肝脾病变亦常相互影响,例:脾虚不运,水湿停留,久蕴成热,湿热熏蒸肝胆,可使肝胆疏泄不利,胆汁外溢,形成黄疸,习惯上称这种病理变化为“土壅侮木〞。假设肝疏泄失常,就会影响脾胃升降运化,从而形成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临床上常见到生气后,胸肋痞满,食欲不振,食后腹涨,嗳气不舒等。也可能有生气后照吃不误,食欲不减者,很少见。〔2〕在血液的生成贮藏运行方面:肝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脾能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旺盛生血充足,那么肝有所藏,肝血充足。另外,血液的正常运行与肝的疏泄作用和脾的统摄作用都有关系,共同维持血液循环功能的正常,肝脾病变,影响到血液,那么可出现出血、血虚等病症。肺-肝-居上焦阳中之阴主肃降主气主宣发位于下焦阴中之阳
主升发藏血主疏泄
阳升
阴降
血为气母
气为血帅
调畅气机
促进疏泄6.肝与肺肝与肺的主要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肺居膈上,为阳中之阴脏,其气肃降下行,肝居膈下,为阴中之阳脏,其气升发上升,古人有“肝气升于左〔阳〕,肺气降于右〔阴〕〞的说法,因此,肝升肺降,阳升阴降,调节着人体气机,维持气机升降的功能正常。
藏血
主疏泄藏精
主封藏肾精养肝相互调节制约肝肾同源肝血化精7.肝与肾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肝肾同源和阴阳互相联系两个方面。肝肾〔1〕肝肾同源所谓“肝肾同源〞是指肝肾的生理功能都以精血为物质根底,肝藏血,肾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肝血有赖于肾精滋生,肾精足,那么肝血旺。肾精亦赖肝血的滋养,肝血旺,那么精有化源,而肾精亦赖肝血滋养,肝血旺,那么精有化源,而肾精充盛。正是由于精血之间相互化生,所以肾精与肝血盛,那么同盛,衰那么同衰,因此“肝肾同源〞又称为“精血同源〞。另,肝血肾精都以水谷精微为物质根底,故肾精肝血又同源于水谷精微,靠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旺盛。8.肺与脾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主气司呼吸
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化生气血运化水湿益气生津保进脾运肺脾〔1〕在气的方面肺主气,司呼吸,脾为气血化生之源,肺脾配合,为后天之气的生成打下了根底,为宗气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另外,肺脏的津气需要脾脏运化的的水谷精微以补充,因此,肺气的盛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脾气的强弱,故有“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门户的转轴〕“脾能助肺益气〞之说。另外肺气肃降,促进水液下行排泄,对脾亦有调节作用,故肺脾两脏在生理情况下密切配合,相互资助,发生病变,那么往往互相影响。脾气虚损,失去对肺的资助因而肺气亦虚,因而形成肺脾两虚的征候,可见纳少,腹胀便溏咳嗽,气短,乏力等症。习惯上称此种病变为“土不生金〞。假设脾肺久虚,宣发功能失常,精津失于布散,脾气因之而虚弱,这是肺脾两虚发生的另一个原因。〔2〕在水液代谢方面脾气运化水湿,肺为水之上源,而主通调水道,因此,肺脾两脏协调配合,在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脾与肺的病变,那么往往能影响到水液代谢,使之发生紊乱。而且脾肺病变常为互相影响。例,脾气不运,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停留,聚而为饮,凝而为痰,痰阻塞于肺,那么可使肺气失于通畅,产生胸闷,咳吐痰涎等病症。因此中医又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说法。肺病日久,也可影响到脾脏,如肺失宣降,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水湿停留,阻滞于中焦,脾为湿困,那么运化功能失调。后天之本化生精微运化水湿先天之本
藏精主水司二便
相互滋生
脾精滋肾精
肾阳温脾阳转输运化蒸腾气化水液9.脾与肾脾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先天和后天的互相滋养。脾肾〔1〕在饮食的消化吸收方面脾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脾的运化作用下,饮食方得以消化,精微物质才得以吸收,但是脾的生理作用需要借助肾中阳气的温煦才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而肾脏精气的充足亦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的补充和生化。因此,在生理方面,脾与肾互相资助,互相促进,在病理方面脾与肾的病变亦往往互相影响。例如,肾阳缺乏不能温脾阳,那么脾阳亦虚弱。脾阳久虚,那么可进一步损害肾阳,亦会出现肾阳虚的证侯。最终可导致脾肾阳虚。〔2〕在水液代谢方面脾主运化,肾主气化,脾肾两脏配合使水液代谢通利,脾肾有病病变时,那么水液代谢障碍产生水肿等病症。临床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往往着重于脾肾。10.肾与肺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和气两个方面。居上焦气之主水之上源位下焦
气之根水之下源
肃降
摄纳
气化肺肾宣降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故水液代谢的是否正常与肺肾两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如果肺的宣降功能失去职责或者肾的气化作用不利,不仅都可以影响水液的正常代谢,而且两者之间又常互相影响,造成水液代谢的严重障碍出现咳逆喘息,不得卧,水肿等证。所以?素问·水热穴论?说:“故水病,下为浮肿大腹,上为喘吁不得卧者,标本俱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1〕水的方面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纳气作用来协助,只有肾中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的肃降下纳于肾所以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假设肾的精气缺乏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伤及肾气,而致肾不纳气,均可出现气喘,动者尤甚等病症。另外,肺肾之阴液也是互相滋养的,而肾阴又为一身阴液之根源,所以肺阴虚可损及肾阴,肾阴虚那么不能上致肺阴。肺肾阴虚可出现颧红,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病症。〔2〕气的方面
心与脾心与肾肺与脾脾与肾肝与肾最为常见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神,古人称为人身三宝,精,包括精、血、津液,气指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神指神、魂、魄、意、志。精气血津液神祖国医学认为:生命的运动形式是气与血在人体内循环周行。气血充盛,运行正常,那么人体强健,气血缺乏,或运行发生障碍,就要发生疾病。气血运行停止,即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从某种意义来讲,人的一生,就是气血循行不息的一生。那么,什么是气血,它们何以对人的生命具有如此重要之意义?这个问题,简单的说,可以一言以蔽之——气与血,都是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而且,气又是功能活动的表现。复杂的说,是因为气与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我们这里所说的气与血是广义的一种称谓,气是人体之气血,是营、血、精,津液这些液态营养物质的统称,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一、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物质,又是构成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物质根底。故云:“精者,身之本也。〞一般来说,精有两重含义,即广义之精与狭义之精,前者泛指构成人体的物质根底,其中包括狭义之精与血、津液等。后者即指肾脏所藏之精。精的根本概念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根本物质狭义之精: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广义之精:人体之内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质精的贮藏
精的施泄
精的贮藏与施泄精的代谢后天之精经脾气的转运输送至各脏腑组织先天之精贮藏于肾脏腑之精剩余局部分藏于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
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
精的功能:繁衍生命化生肾气以促进生殖肾精先天之精合化生成生殖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精充盛
精的功能:濡养
后天之精充盛脏腑之精充盈肾精充盛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充养生理机能正常发挥先天禀赋缺乏后天之精化生障碍肾精亏虚五脏之精也衰脏腑组织官窍得不到精的濡养功能不能正常发挥精的功能:濡养
二、气
气的概念气的分类气的功能气的运行气的运用中医学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能够活动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如心气,脾气,肾气,胃气,经脉之气等。在理解气的含义时,物质概念是根本,所谓功能是以物质为根底的,人体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有机体,生命的存在,即是在于它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物质交换的进行由必须依靠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所以物质和机能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即气是物质和机能的综合体。关于气的生成,存在形式与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精化为气〞,而精的来源有先天与后天两局部,所以气的生成也有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的为先天之气,又称“元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由后天水谷之精化生来的气,为后天之气,在生命活动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是相互依存不可别离的。生成之源
气的生成水谷之气:水谷之精化生
清气:来源于自然界先天之气〔元气〕:源于先天之精,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后天之气〔宗气〕精充那么气旺肾为生气之根精耗那么气衰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
气的生成
相关脏腑功能肺主呼吸之气,吸入自然界清气、呼出浊气肺将清气与水谷之气结合生成宗气?灵枢·脉度?说:“气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见,气是以“如水之流〞的形式存在体内的,但由于气的来源与分布有所不同,具体功能也有差异,故通常将气归纳为元气,宗气,中气,营气,卫气。元气宗气中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一〕气的分类1、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元,有原始、根本之意,真即真元、天真、根本之意。所以说:“元气是人体诸气中最重要、最根本之气。〞元气来源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藏于脐下三寸的“丹田〞。人体出生后那么依赖后天水谷精微之气的补充和滋养,并通过三焦而分布于全身,内而脏腑器官,外达腠理肌肤,无处不到。所以?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元气,经历于五脏六腑。〞含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生成: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赖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分布: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功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元气可见,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得到元气的激发,才能各自发挥其不同的功用。因此,元气愈充分,脏腑器官的功能愈强健,身体就健康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缺乏,或因久病伤损,那么元气衰惫脏腑功能低下,那么诸病自生。元气是否充分,是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保证。有同学问,气功中的气指的什么?现在,国内外开展中医“气〞的讨论和研究已成为时代的命题。其中拿“气功〞来说,涉及到中医学的“气化论,经络论〞是气功和中医的共同理论根底。古代,中医和气功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医家往往又是气功师,气功师也懂得医道。能行医治病。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两者才分家。首先,气功中的经络的活动,可以证实真气的存在,一般人所以感觉不出经气循环传导,是因为传导信息较弱,或干扰因素太多,影响了真气的运行效果。练功排除了干扰激发和增强了它循环运行的效应,故能感知有“气〞循环传导如水流或冷热,麻木,痠胀和蚁行的现象,同时伴有皮肤电位降低,温度上升,肢体容积及区域性血流相应变化等效应,具有一定客观指征。还有,从气功获得的普通内脏生理效应,证明真气具有动力作用和联络协调作用。练功时,大脑皮质处于不同与休息与睡眠的主动内抑制状态,耗氧率降低,效能提高,呼吸中枢抑制,肌肉松弛,交感神经中枢紧张性降低而付交感神经中枢兴奋性增强,使机体“耗能性〞反响性降低,呈现内脏功能的普遍改善与加强,这与中医学关于气功加强真气运行,提高脏腑组织的活动能力和协调关系的认识是不谋而合的。真气在体内运转不息,以意志运气至经穴,发放于体外称为“外气〞,目前已经探测到外气有受低频涨落调制的红外辐射,静电增量,磁场某种定向脉冲,微粒流以及某种射线,甚至次声波等物理效应,是不同形式存在的物质。同时“外气〞有超距作用即在不接触躯体的情况下作用于病人调动或变为病人的“内气〞〔真气〕起到治疗作用,这就不但证明了真气的物质性而且把它作为物质微粒与发挥的作用有机的统一起来了。杨梅君——大雁功马春——上海中医研究所副所长治癌症还有现代实验证明,中医中药益气助阳法有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加速免疫力形成的作用〔玉屏风散〕因此有人提出“元气可能是机体免疫功能形成的物质根底的说法〞。2、宗气,又称大气宗,有本始的意思。故在?灵柩·五味?中称之为“大气〞。?医门法律·大气论?也说:“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主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聚集于胸中?灵柩·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这不但说明了宗气所在的部位,并且指出了宗气的在主要功能,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更说明了从心跳的强弱,可以论察宗气的盛衰,宗气不仅对呼吸和心的搏动有推动作用,而且对视,听,言,动各种机能都有关。故又有称宗气为“动气〞之说。?读书笔记?中指出:“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
宗气含义: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月亶中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而成。分布:宗气聚于胸中,上长进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生理功能: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推动呼吸——与呼吸、语言、发声有关贯注心脉——推动血行——与气血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有关沿三焦下行与脐下丹田——资先天元气3、中气因其化生与中焦脾胃而命名。所以李东垣称其为“胃气〞,主要由于不断摄取食物,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而生成。综合其功能主要为助脾胃腐热,消化水谷运化精微至全身,以营养脏腑器官,维系和固提中下焦脏腑之部位,化生营卫之气升清降浊,转气机等。以上三气,宗气积于上焦膻中,其敷布在肺,中气源于中焦脾胃,其转输在脾,元气禀受于先天,藏于下热“丹田〞,经三热而通达全身,三者均为人体重要之气,故又通称为“三气〞。4、营气营,是营养、营运之意。主要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富有营养的物质。居于脉中,为血液的组成局部,营养周身而发挥营养作用。故?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素问·痹论?又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由于营气居于血中,行于脉内而达于周身,故?灵枢·营卫生会篇?又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营周不休〞。虽然营血二者概念不同,但又不可别离,故常并称“营血〞。含义: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又称“营血〞、“营阴〞。生成: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精微中之精专局部〕分布:进入脉中,循行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生理功能: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营气5、卫气卫有“卫护,保卫〞之意,卫气的生成和敷布与脾肺肾三脏有密切关系。卫气、根源于先天由肾中先天之精所化生,肾居下焦。故素有“卫出于下焦〞之说。但?灵柩·营卫生会篇?指出:“卫气与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痹论?也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见,卫气又必须依赖于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发挥作用。再那么卫气敷布全身,充实肌表发挥其防御和温煦功能,必须依靠肺气的宣发。故卫气又有“根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的说法。卫气,其性剽悍滑疾〔活动能力强〕,运行急疾而流利,不受经脉之约束,行于皮肤肌肉,脏腑组织。其功能主要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入侵,主司汗孔之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等。?灵枢·本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内,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也。〞这是对卫气功能的精辟概括。人体脏腑活动,特别是肌表,皮肤功能是否正常,与卫气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假设卫气缺乏,肌表不固,常出现形寒怯冷,自汗不止,而且外邪易乘虚而入,致人于病。含义: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又称“卫阳〞。生成: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所化生。〔水谷之悍气〕分布: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内至胸腹脏腑,外而皮肤肌腠,布散全身。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
卫气二者皆由水谷精微化生
性质:精纯柔和
分布:行于脉中功能:营养周身生化血液属性:主内守属阴性质:膘疾滑利
分布:行于脉外
功能:温养脏腑
护卫体表属性:主卫外属阳
营气卫气二者运行协调,阴阳相随,内外相贯,其往来贯注,并行不悖,营中有卫,卫中有营
含义:是构成各脏腑、经络的根本物质,也是推动和维持各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根底。生成:由肺纳自然界的清气脾胃运化水谷之精气和肾先天之精综合而成分布:分布于脏腑和经络之中功能:构成脏腑经络组织,维持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经络脏腑之气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之气,其化生虽有不同,但总的说来,不外于肾中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很吸入自然界之清气三局部,肾中精气来自父母藏于肾中是为先天之精气,水谷之气是由脾消化吸收饮食物而来的后天水谷之精气,清气存在与自然界中,经肺吸入体内。总之,气生成的多少,与先天之精气是否充足,饮食营养是否丰富,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关系,其中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尤为重要。所以?灵枢·五味篇?说:“谷不入,半日那么气衰,一日那么气少矣。〞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之根本,?难经·八难?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由于其来源和分布不同,各自功能也相互有别,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二〕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人体脏腑经脉的生理功能,生长发育,血液的循行,津液的输布,都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方能维持正常:如元气有激发和推动脏腑的作用,使其功能生生不息,不断化生新的气血津液,以供生命活动之消耗和生长发育之需要。又如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故有“气为血肺,气行那么血行〞之说。此外,津液的输布于尿的排泄,即人体整个谁液代谢过程,也都依靠气的推动作用而完成的,假设气虚那么推动作用减弱,生长发育就会缓慢,脏腑功能亦会衰退甚至出现血行滞缓,淤阻和水温内停等病症。2、温煦作用人的体温恒定主要靠气的温煦和调节,?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即温煦。?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司开合者也〞,即调节汗孔之开合,以维持体温之恒定。如果体内阳气虚衰,温煦作用减弱,那么见畏寒怯冷,四肢不温。但假设开合失司,开多阳气外泄而畏寒,假设合多该开不开那么阳气闭合,又会使体温升高,所以在理解气的温煦作用的同时,还应了解气对体温的调节作用。3、防御作用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所说的气,是指气的防御作用。外邪已经侵入身体之后,气又能与病邪作斗争,驱邪外出,恢复健康。?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入之,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里所说的“气归之〞“气因于骨〞都是指正气聚积于邪气入侵之处,发挥抗拒外邪的作用。4、固摄作用固摄就是控制,统摄的意思。气的固摄作用主要表现于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控制和调节汗孔,膀胱及肛门的开合,使汗、尿、粪有节制的排出体外。固摄肾精使其不妄泄耗损,摄纳肾气,维持呼吸的深沉及清浊之气的正常交换,提固维系脏腑器官位置,使之不虚陷下垂。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双方必须相互协调,如气对血的作用,一方面能推动血液的流行,一方面又能统摄血液的运行,假设气不推动,那么血液滞缓或淤阻脉道,假设气失统摄那么血行失制,不循其经,溢出脉外而为害。只有推动与固摄相互协调,血液才能正常、而有规律的循行于脉中。5、气化作用“气化〞是气的功能之一,即体内各种物质的化生和相互转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王冰注曰:“气化那么精生。味和那么形长〞。实际是对人体各种物质相互转化,即物质代谢过程的概括。二是指脏腑的某种功能活动。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那么能出矣。〞这里的气化仅指膀胱气化即膀胱的排尿而言。又如?内经?说:“肾主水〞即指肾对水液的蒸腾气化而言,肾的气化正常那么开合有度,开,那么代谢的水液和废物得以排出,合,那么机体所需要的水分得以保存。而且强调肾的气化作用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是贯彻始终的,可以说:“气化是中医机体内复杂物质代谢过程的朴素认识。〞6、营养作用作为物质的“气〞对人体其有的营养作用,它不仅能“肥腠理〞“荣四末〞,而且内注五脏六腑,营养人体内外上下。?妇人良方?说:“荣者水谷之精,和调于五脏,洒尘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源源而来,化生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具体说明了气在人体内的营养作用。综合气的生理功能,表现上述几个方面,虽各不相同,但彼此又都是相互协调统一的。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为物质,而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人体内气的运行,常指营气与卫气而言。?灵枢·营气篇?、?五十营篇??营卫生会篇??卫气行篇??岁露篇?等,论述较为详细。在此因时间关系不一一例举,今仅对气运行的一般规律做概括起来表达:〔三〕气的运行气,是活动能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它像微粒流一样不停的运动于全身,并保持有出有入的新陈代谢在其运动流行过程中,不同的气,运动形式也不尽相同,但是升降出入,那么是最根本的形式。?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用〞说明人体各脏腑都在进行着“升降出入〞的活动,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形式。正是“非出入,那么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那么无以生长化收藏。〞即升降出入一旦停止,那么生命活动也将完结。气机的含义: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根本形式:升:气自下而上的运行降:气自上而下的运行出:气自内向外的运行入:气自外向内的运行气运动的意义:先天之气、谷气、清气的布散全身精、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行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人与自然相联系和适应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运动与气化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气的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气化过程寓有气的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得以表达
气机和气化的关系具体而言:
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升降之枢纽;六腑气机是降中寓升一般规律:
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气的运动与气化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所以,人的生理活动,诸凡饮食水谷的消化,水谷的敷布,废物的排泄,呼吸的调节,以及精神情态的条达,机体反响的协调,无不以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为根本保证。气机调畅是对气的运动平衡的生理状态的描述。一旦升降失调,出入不利,气的运行阻滞或逆乱,那么脏腑经络上下内外的协调统一,必然遭到破坏而发生多种病变即气机失调,如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上逆,肺气上逆,肾气不纳,心肾不交等。?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类经?又进一步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那么无所不病,故其在外有六气之侵,在内那么有九气之乱。而凡病之为虚为实,为热为寒,至其变态莫可名状,欲求其本,那么止一气字足以尽之。故临床治疗诸病也常以治气为首。〞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机受阻较甚,局部阻滞不通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气机失调所谓“九气之乱〞也皆指气机逆乱寒热失调之病变机理。?素问·举痛论?说:“……怒那么气上,喜那么气缓,悲那么气消,恐那么气下,寒那么气收,炅那么气泄,惊那么气乱,劳那么气耗,思那么气结。〞在中医学中气这个名词具有多种含义。例,致病的六淫称为邪气,机体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为正气。中药的寒热温度称为四气。这些气含有气候,功能,性质的多种意义,我们所论的气是指构成人体和推动人体生理活动的最根本物质而言,应与其他气加以区别。第三节血血的根本概念血的生成血的运行血的功能血的根本概念红色液态物质循行于脉中血富有营养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之一化生之源水谷之精——营气和津液物质根底肾精相关脏腑功能脾胃: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生成的物质根底心肺:营气和津液由脾上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化赤而为血。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化生为血,肾精化生元气,促进脾胃运化,有助于血液化生。血的生成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肺朝百脉——肺气宣发肃降,调节气机肝主疏泄——调节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肝藏血——
防止血溢脉外脾主统血——控制血在脉中运行,防止血溢脉外血的运行
相关脏腑功能意义:血液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理表达:血色红润、肌肉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泽、感觉灵敏、运动自如。病理表现: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肌肤麻木运动无力失灵血的功能
濡养意义:人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根底的充盛才能产生充分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生理表达:精神充分、神志清晰、感觉灵敏、思维敏捷。病理表现: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至神志恍惚、谵妄、昏迷。血的功能
化神津液的根本概念津液的代谢津液的功能第四节津液津液的根本概念含义: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津液的异同:
同:同源于水谷精微,均赖脾胃运化而生成。
性状:质地较清晰、流动性大津分布: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血液
作用:滋润异
液
二者在运行代谢过程中可相互补充相互转化、津液并称病理上相互影响
性状:质地较稠厚、流动性小
分布:骨节、脏腑、脑、髓作用:濡养津液的生成津液的代谢生成津液脾胃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游溢精气小肠主液: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大肠主津: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液上输于脾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输布脾气散精肺主宣降、通调水道
肾主水上输于肺全身各脏腑直接向四周布散宣发肃降身体外周体表和上部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重新吸收尿液清者浊者代谢后的浊液肝主疏泄三焦决渎汗液:肺气宣发,输精于皮毛,经气的蒸腾激发形成汗液排出肺呼气:肺主呼吸,呼出水气尿:肾气蒸化,生成尿液;肾气推动激发作用下排出体外;肾气的固摄作用使尿液不会随时漏出粪:大肠传化糟粕,带走一局部剩余水分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排泄布散于体表——滋润皮毛肌肉渗于体内——濡养脏腑输注于孔窍——滋润官窍渗注骨、脊、脑——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流入关节——滋润骨节屈伸津液的功能
滋润濡养充养血脉调节阴阳排泄废物津液为血液的重要组成局部,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滋润濡养全身。津液可调节血液浓度,津血互化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是产生一切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根底
神是人体生命的主宰及总表达相辅相成相互依附无形那么神无以附,无神那么形无以活
形为神之宅,神为形之主形神统一是生命存在的根本保证机理:气是血液化生的动力,气为血液化生的原料生理:气充盛那么血液充足病理:气虚亏那么血虚治疗:补气生血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能行血机理:气直接推动血行气通过促进脏腑功能而推动血行生理:气行那么血行病理:气虚、气滞那么血瘀,气逆、气陷可出血治疗:补气理气、降气升提机理: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表达于脾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生理:气摄血,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病理:气不摄血那么出血治疗:补气摄血机理: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生理:血足那么气旺病理:血虚那么气虚治疗:养血益气气与血的关系: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机理: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生理:血为气的载体病理:气随血脱治疗:补气固脱血能载气气能生津机理: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生理:气充盛那么津液足病理:气亏虚那么津液缺乏治疗:补气生津气能行津机理: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生理:气行那么水行病理:气虚、气滞那么水停,即“气不化水〞治疗:行气与利水并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摄津机理: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有节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生理: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病理:气虚,固摄力量减弱那么津液外泄治疗:补气固津津能生气机理:津液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化生为气生理:津充气旺病理:津液亏耗那么气衰少治疗:气阴两补津能载气机理:气的运行须依附于津液,否那么会漂浮失散而无所归生理:津液是气的载体病理:气随津脱治疗:益气固脱、补液养津气与津液的关系化源相同: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功能相同:濡养和化神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精血同源
水谷精微化血肾精生髓化血
血液可化生为精,以不断补充和滋养肾之所藏,使肾精充实精能生血血可化精精血同源化源相同:由水谷精微化生
功能相同:滋润濡养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化生的组成局部
脉中津液可渗出脉外化为津液,弥补脉外津液的缺乏
津血互化“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病理:经络
主要内容
经络学说概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经络的生理功能和应用在中国的文化中属于描述自然规律〔包括人〕的系统理论,大概只有易经和中医,它们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易经,前面我们说过。中医理论除了有阴阳五行这样抽象概念外,还有经络、脏腑、气血等构成要体的实在概念。经络是中医理论的根本概念之一。它的出现与早期的灸疗有密切关系。根据75年湖南马王堆出土的两部灸经的描述,远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知道了经脉的循环路线,并发现有病时,这条路线可以治疗相应的疾病。因此它是一个实证的概念,而非抽象的或文化的概念。使用金属针治疗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黄帝内经.灵枢经?的首篇?灵枢.九针十二原?“欲以微针同其经脉,调以血气。〞?黄帝内经?除了记录了马王堆书中的脉,〔经脉〕还增加了络脉,合称为经络。经络学说的概念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根底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根本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局部。经络学说不仅是中医针灸学的理论根底,对于指导中医各学科均有重要意义。所以?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古人还有“医而不知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说明经络学说的重要性。一、经络的根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局部。
经与络的关系:经——经络系统的主干;有固定循行路线
络——经的分支,网络全身;无固定循行路线从字义上看,“经〞有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的含义遍布全身。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份功能活动的通路,是人体特有的组织机构和联络系统。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共同沟通人体内外,普及全身,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这就是经络系统。〔它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及组织器官联成一个有机整体。二、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由经脉和脉络组成。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正经有十二,既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为经络系统的主体。其中每一经脉联属一个脏腑,并以所属的脏腑命名。奇脉有八,即督脉、住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别络〔大络〕经脉奇经八脉络脉浮络十二经别孙络十二经筋外连连属局部十二皮部内属——五脏六腑
古人将十二正经比作江河干道,奇经比作调节流量的湖泊。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较大,共有十五,其中十二经脉和督脉、任脉各有一支别络。再加上一支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别络有别走邻经之意,可以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和调节。络脉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十二经络一行分之间,直接和十二脏腑相通,按阴阳表里相连,逐经相传。〔称为正径〕此外还有十二经别,十二筋经,十二皮部。其中十二经别是经脉别出的路经,也属于经脉范畴,能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同时还能通达某些正经未能行经的器官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缺乏,十二经别循环于身体的深部,由四肢走入内脏,复出头颅,是随阴经与阳经出入离合,互为表里。而中途联系的通路,〔因为正经别出支脉故又称别行正经〕。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循环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统的总称,有联缀百骸,维络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响区。经络中的十二经脉再加上奇经中的任督二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合称“十四经脉〞。十二经脉的名称
命名原那么1上为手,下为足:行于上肢者为手经,行于下肢者为足经。2内为阴,外为阳:四肢内侧前中后依次为太阴、厥阴、少阴;四肢外侧前中后依次为阳明、少阳、太阳。3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的命名,是根据阴阳理论演绎而来的。阳气初生,称少阳。阳气大盛称太阳,阳气极盛,称阳明。阴气初生称少阴,阴气大盛称太阴,阴气消尽称厥阴。将三阳三阴配属手足,而称为手三阳和手三阴。足三阳和足三阴合称十二经。具体名称
前——手太阴肺经内侧——
手三阴经中——手厥阴心包经上肢——手后——手少阴心经前——手阳明大肠经外侧——
手三阳经中——手少阳三焦经后——手太阳小肠经前——足太阴脾经内侧——足三阴经中——足厥阴肝经下肢——足后——足少阴肾经前——足阳明胃经外侧——足三阳经中——足少阳胆经后——足太阳膀胱经奇经的命名也有一定意义。如“任〞有“妊〞的含义。因该经与女子妊娠有关。“督〞作“中〞字解,因该经脉循环于背部正中,督率诸阳,“冲〞是冲要的意思。因该经脉为十二经脉之海,挟脐直冲而上故名之。“跷〞有足跟的意思,起于足外踝下,叫阳跷。而起于足内踝的称阴跷。至于“维〞字古人作“网维〞解释是维系的意思。阳维是维系联络一身在表之阳,而阴维是维系联络一身在里之阴,因此定名“阳维〞和“阴维〞。。十四经脉的走向和循环具有一定规律。其中十二经脉是阴经接阳经,阳经接阴经。周流循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如〈〈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假设以躯干为中心,那么手三阳和足三阴自肢体远端行向躯干,为向心性经脉。手三阴和足三阳自躯干走向四肢远端,是远心性经脉,简便记忆方法是:“两手上举,阳经下行,阴经上行。〞三、 十四经脉的走向和循环规律
十二经脉上下左右对称地循环于体表,在四肢,阴经行于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行于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头部是阳明以行于面额,足太阳行于头顶和枕部,足少阳行于颞侧和耳旁。在躯干手三阴行于胸部,手三阳行于肩背,足三阴和足阳明于腹部,足少阳和足厥阴行于身侧,足太阳行于背部。阳经属腑络脏,阴经属脏络腑,从而构成了络属脏腑表里的关系。任脉和督脉皆起于胞中,下出会阴,任脉向前正中线,经腹、胸至咽喉、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两目眶下,与督脉相接。督脉正中线在脊柱里行经骶腰,在项后入颅内络脑,并由头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至上唇系带处与任脉相接。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不直接与脏腑相连,且无表里关系。其中任督二脉直行于人体前后正中,分别统司全身阴阳各经,其他六脉那么分属十二经脉,起着调节气血的作用。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走向规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足三阴从足至胸腹走向规律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食指末端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无名指端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大趾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足大趾后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足小趾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交接规律
2.同名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鼻翼旁〔迎香〕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目内眦〔睛明〕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目外眦〔瞳子髎〕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3.足、手阴经交接于胸部
心中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胸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
肺中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一〕十二经脉头面部的分布头为诸阳之会:阳明经分布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少阳经分布于头侧部;手太阳经行于面颊部,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后头部。总的来说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
表里经┐
┌同名阳经┐
┌表里经┐
┌─→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心中←───────┘│└→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胸中←───────┘│└→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肺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下口幽门,上口贲门〕,通过膈肌,属肺,从肺系〔与肺相连的气管、支气管及喉咙等〕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穴L1:第一肋间隙,距正中线6寸〕,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L11:在大拇指桡侧,距离指甲根角一分许的地方。〕
分支:从手腕的前方〔列缺穴L7〕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LI1商阳穴〕,交于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LI1〕,经过手背行于上肢〔外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GV14〕,再向前下行入缺盆〔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挟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水沟穴Du26),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LI20〕,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出而挟口两旁,环绕口唇,在颏唇沟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下关穴,沿发际,到额前。
分支1:从颌下缘分出,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直行者: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挟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
分支2: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至气街,与直行之脉会合,而后沿大腿之前侧下行,至膝膑,向下沿胫骨前缘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3:从膝下三寸处,下行入中趾外侧端。
分支4:从足背〔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至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中,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心与其他脏相连的脉络〕,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目与脑相连的脉络〕。
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 吉林省顶级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2024年低价个性化装修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单桥泵车合同范本
-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生物试题(含答案)
- 低血糖处理及护理方法
- 中医特色治疗进修汇报
- 2024中国特色医疗保障
- saas数据安全管理
- 2024快餐店转让合同范文
- 3.3解一元一次方程(3)-去分母 讲练课件 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
- 2024-2025学年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期末专项复习:一次函数(压轴34题)解析版
- 循环经济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 安全生产责任制手册
- 2024版中国航天发展历程
- (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大单元整体教学课件
- 中国慢性肾脏病早期评价与管理指南课件
- GB/T 25052-2024连续热浸镀层钢板和钢带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 医院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培训课件
- 国开2024年秋《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形考任务1答案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