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热身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热身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热身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热身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热身卷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热身卷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奥古斯都在公元9年推出了《帕披乌斯·波派乌斯法》,其中规定:“被释奴如只有一个孩子,那么其庇护人可以继承其一半的财产;如果有两个孩子,庇护人可以继承其三分之一的财产;被释奴如果有三个孩子,就能让庇护人无权继承其财产。”这些规定表明()A.政府借助立法手段鼓励生育 B.罗马共和国维护民众权利C.个人私有财产受到有效保护 D.罗马帝国奴隶制走向瓦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据材料“被释奴如只有一个孩子,那么其庇护人可以继承其一半的财产;如果有两个孩子,庇护人可以继承其三分之一的财产;被释奴如果有三个孩子,就能让庇护人无权继承其财产”可知,被释奴生的孩子越多,庇护人能够继承的财产越少,反映了政府通过法律的手段鼓励生育,A项正确;奥古斯都时期罗马已经进入帝制,并非共和国,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生孩子多少与庇护人能够继承多少财产,与个人私有财产受到有效保护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奥古斯都时期罗马仍旧是奴隶社会,奴隶制没有走向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2.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些之前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这表明()A.全球横向交流不断扩展并更加频繁 B.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逐渐成熟 D.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据材料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市场海外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之间的商贸联系的加强,如亚洲和欧洲建立起直接商贸联系,美洲加入到世界贸易之中,这些都推动了全球横向交流,即各州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A项正确;人类历史向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跨越的标志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真正连成一个整体,材料内容为新航路开辟后的商业贸易联系的加强,不能表明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性,排除B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3.同为启蒙思想家的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态度迥异。伏尔泰认为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下“皇帝要实行专断是不可能的”,“在那里(指中国)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执行这些法律的机构越多,行政系统就越不能专断。”孟德斯鸠则评价中国:“既谈不上有荣誉,也谈不上有品德,其原则只有恐怖,它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对上述言论判断正确的是()A.言论差异源于两人代表的阶级不同B.两者都对中国当时的政治制度做了精准的解读C.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反对君主制D.两者言论迥异,但是立论的政治原则却是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伏尔泰认为在中国的政治制度下‘皇帝要实行专断是不可能的’”、孟德斯鸠评价中国“既谈不上有荣誉,也谈不上有品德,其原则只有恐怖,它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可知,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国家,孟德斯鸠认为中国是一个专制政体国家,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的言论的出发点都是反对君主专制,D项正确;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A项;两者对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的解读都是错误的,“精准的解读”表述错误,排除B项;孟德斯鸠和伏尔泰都主张君主立宪制,排除C项。故选D项。4.在印度激进派不断地发动工人之下,1906年2月,东印度铁路孟加拉段工人罢工除提出经济要求外,第一次提出了印度人和英国人地位平等的要求。1906年8月,加尔各答克莱武公司所属黄麻厂工人罢工,也提出反对英籍管理人员歧视印度工人。这说明印度的罢工活动()A.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B.推动了无产阶级斗争内容的深入C.助推了印度组织的建立 D.促使反英殖民统治斗争进入高潮〖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印度)。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激进派发动工人罢工时,将斗争目标从经济领域发展到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反映出印度无产阶级斗争内容的深人,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印度工人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据所学,直到1920年印度才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印度罢工与反英斗争高潮即1908年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5.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达拉第自慕尼黑返回时曾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欢迎,社会党领袖勃鲁姆在10月1日出版的《人民报》上写道:“在法国,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对张伯伦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人们又可以享受到秋日阳光之美了!”材料反映了()A.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侵略扩张政策 B.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C.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 D.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38年(欧洲)。据材料“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可知《慕尼黑协定》签订之后,法国人民一片兴奋,这实质上反映出法国民众没有认识到该协定的实质,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C项正确;法西斯国家并没有放弃侵略扩张政策,排除A项;“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并不是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6.如表所示为2001~2006年新兴经济体参与的重大经贸谈判及其表现。这些谈判反映出这一时期()时间事件新兴经济体的主要表现2001年11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新兴经济体着力推动“发展议题”谈判2003年9月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新兴经济体反对发达成员的农业补贴以及市场保护2006年7月六方部长会议巴西、印度坚持立场,与发达国家互不让步A.新兴经济体主导了世界贸易规则制定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冲突加大C.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发达国家的阻碍 D.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参与能力有所提升〖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001~2006年的世界。根据材料“新兴经济体反对发达成员的农业补贴以及市场保护”“巴西、印度坚持立场”可知,这是新兴的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以看出新兴经济体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D项正确;“新兴经济体主导了世界贸易规则制定”表述错误,用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冲突加大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发达国家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阻碍,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为民国初年北方重要军阀派系表。这些派系形成根源于这一时期派系直系皖系奉系晋系直系新直系国民军系领导者冯国璋吴佩孚孙传芳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阎锡山出身北洋将领北洋将领北洋将领北洋将领东北地方势力山西都督A.列强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 B.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C.北洋军阀内部矛盾的加剧 D.自然经济的分散性特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帝国主义开始在中国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扶植各自的代理人,导致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A项正确;B项是军阀派系形成的背景,C项是由列强分而治之的政策所导致的,D项是军阀派系对抗产生的经济因素,不属于这一时期的主要原因,B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8.1930年,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这种认识A.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标志着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C.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纠正了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答案〗A〖解析〗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进一步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毛泽东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故A项正确;1928年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排除B项;1927年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C项;1935年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等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9.五年计划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改善了中国工业结构,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下表为改革开放前我国四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思想,据此可知,五年计划的制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二五计划由综合平衡到高指标三五计划由优先发展农业,解决人们的吃穿用到备战,军事工业优先四五计划延续备战方针A.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说明经济计划应当尊重客观规律C.左倾错误贯穿经济计划始终 D.说明国际环境决定经济计划制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五年计划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改善了中国工业结构,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年规划的制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科学把握发展大势,做到顺势而为,才能确保规划任务目标日期实现。五年规划,要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说明经济计划应当尊重客观规律,B项正确;材料无法完整体现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A项;“二五计划”实施过程中,在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推动下,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浪潮,导致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但“左倾”错误没有贯穿经济计划的始终,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际环境”,排除D项。故选B项。10.2022年12月,中国与沙特联合举办“中国——阿拉伯国家”“中国——海合会”“中国一——沙特”元首“三环峰会”。2023年2月,伊朗总统莱希访华,3月10日,中国成功协调伊朗和沙特两国达成北京协议,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材料表明()A.古代中国与伊朗、阿拉伯地区有密切的文化交流B.中、沙、伊三国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现代化之路C.中国倡导全球安全倡议,重视发展与周边的关系D.中国外交体现了“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2023年2月,伊朗总统莱希访华,3月10日,中国成功协调伊朗和沙特两国达成北京协议,宣布沙伊双方同意恢复外交关系,开展各领域合作”等信息分析可知,中国积极倡导与伊朗和沙特发展外交关系,体现了“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理念,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现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不涉及古代,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和伊朗、沙特的外交关系,不能看出中、沙、伊三国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与伊朗和沙特在各个方面的合作,不是只涉及安全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为西周初年齐鲁两国的受封情况。据此可知,分封制()齐国姜尚受封,在营丘(今山东淄博)建立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伯侯之国,齐国有讨伐的特权,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文化政策鲁国周公自己受封,命长子伯禽前往,在曲阜建立鲁国,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受封时,分有“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A.以同姓宗族为受封主体 B.传承周朝完备礼仪典制C.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 D.内政为周天子直接控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齐国“对于违抗王室的伯侯之国,齐国有讨伐的特权”,鲁国“附近的若干小国,都是它的附庸”,可知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周朝的统治秩序,C项正确;齐国的受封对象是功臣,鲁国的受封对象是同姓宗族,仅凭此不能得出以同姓宗族为受封主体,排除A项;根据材料,鲁国在受封时继承了周朝礼仪典制,但看不出“完备”和后来的“传承”情况,排除B项;周天子通过诸侯国管理地方,排除D项。故选C项。12.五铢钱自汉武帝推行以来长期使用,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曾下达法令“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但魏明帝时又重新铸造五铢钱发行,史载“至晋用之,不闻有所改创”。五铢钱的存废A.源于货币制度的惯性 B.体现长期战乱的危害C.促成世家大族的兴起 D.反映商品经济的变化〖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种体现,根据材料中各个时期对五铢钱的态度的不同,再结合汉武帝时、三国时、魏明帝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可得出五铢钱的存与废体现了各个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个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导致货币的使用情况不同,没有体现货币制度的惯性如何,排除A项;如果长期战乱,商品经济无从发展,不可能出现货币的大量使用,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各个时期五铢钱的使用情况,没有体现对世家大族的影响如何,排除C项。故选D项。13.朱熹认为,“心者,人之知……知觉从义理上去则为道心,知觉从利欲上去则为人心”。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材料体现了朱熹A.“存天理,灭人欲”思想 B.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倾向C.“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D.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结合材料“因此他主张,必须让人的知觉从义理上去,使心中装有仁义礼智,从而达到一种不为物累的崇高境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使人心中装有仁义礼智,达到不为物累的超然境界,体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思想,A项正确;朱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保留心中天理,消灭人欲望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没有强调用“心”感悟世界的认识论,排除D项;故选A项。14.元代学者虞集指出:“中书省以治内,行省以治外。”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即行省可统辖地方军队,地方财税亦可自留三成于本行省。由此可见,元代行省制()A.造成了元末社会动荡不安 B.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加强了对全国各地区管辖 D.体现了中央高度集权特点〖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元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听命于中央,同时行省在行政、军事、财政等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项正确;材料强调行省制的积极作用而非消极影响,排除A项;元朝时期,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对于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宣政院进行管理,也即元朝并非在全国所有地区都设行省,因此行省制“加强了各地区管辖”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据材料“行省除了有地方行政权外,还兼有军政与财政大权”可知行省有较大自主权,“中央高度集权”不能完整准确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5.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是南方的商品运到北方,北方的粮食运到南方,这说明大运河的重新疏通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是大运河航运引发了“海禁”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故选D项。16.郑观应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这一思想()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表明资产阶级对民权政治的向往C.反映出民族资产阶级意愿 D.存在着军事立国武力强国的倾向〖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郑观应认为“商之掊克敝国无形。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可知,郑观应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意愿,C项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是在19世纪70年代前后,排除A项;题干中郑观应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体现对民权政治的向往,排除B项;郑观应认为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才是救亡图存的根本,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20分,19题14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前期的市场管理仍然是一种封建性质的粗放型、征税型、统制型的征税管理体系,与近代自由、法治的市场管理有显著差距。《钦定户部则例》涉及主要商品的禁榷制、榷关制商税的征收和对征税职官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市场管理法。此外还颁布与《大清律例》相似的《大清会典》,并配以特色鲜明的地方法规,具体管理上,“例设牙行”成为“国家治市之典”,通过牙行“评物价”,以控制市场行情和交易,凡商品流通的枢纽地方设有榷关(有常关和洋关),明确规定征税货物种类及税率,严格限制官员侵犯商人。《唐律疏议》将市场管理的《杂律》列为七条律文之一,清代在明代《市廛(chán)》与刑法、土地法、民法、婚姻法等并列基础上,将市列为专节规定;明清以前市场法律中弹性条款较多,给矫情执法创造了条件,清代市场立法仅对外贸易市场部分,就有贸易品种、方式、管理、纳税标准、惩处标准等具体规定,《唐律疏议》规定“参市,谓人有所买卖,在傍高下比价,以相惑乱而规自入者,杖八十”,《大清律例》则规定“笞五十”;《唐律疏议》规定“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笞六十”,《大清律例》则规定“笞五十”。宋元以前,对市场的经营场地、时间、市官的设立及职责、互市贸易等方面都有规定,清代集封建社会历代市场管理法之大成,在牙行、商税、禁榷制度、榷关制度、漕政、朝贡互市上大大丰富了市场管理法的内容,达到了封建社会市场管理法的最高水平。——摘编自唐湘雨《清末民初市场管理法制建设研究》材料二清末规范市场的部分法律类别法规名称时间市场主体法规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商船公会章程1906年铁路简明章程1903年市场客体法规试办银行章程1905年改良茶业章程1905年矿务铁路公共章程1898年市场表现法规商标注册暂拟章程1903年改定商标条例1904年市场秩序管理法规大清著作权律1910年印花税则1907年试办全国预算暂行章程1911年材料三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晚清政府为防范制度缺失给不法行为留下可乘之机,从商品交易环节到金融货币流通等多方面清理不法商人的违规行为,构建市场秩序;1903年,商部成立,地位仅次于外务部,商部内部,将农、工、商、工艺等分开具体负责,地方设立保商局、商政局等,中央与地方形成较完整的管理系统。商会在公司注册、监督各商都发挥了政府辅助机关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与唐朝相比,在规范市场的法律建设与管理方面有何显著特征,并做简要评述。(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新政时期对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方面突出的时代特征,并简要分析其时代背景。〖答案〗(1)特征:形成规范市场管理的专门法;具有中央规范与地方管理各具特色的市场管理规范;有较完整的法律体系;规范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粗放型、征税型和统制型。评述: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规范,促进商品市场的发展,为向近代社会转型提供经济基础,但清朝前期对市场的规范与管理仍然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带有粗放型、征税型、统制型的特征,与近代自由、法治的市场管理仍有很大差距。(2)特征:颁布以近代市场为主体的单项法规;设商部专责管理,市场管理规范日益近代化。背景: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入和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内外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西方近代民、商法及市场规范管理思想的传入与影响;甲午战争刺激与戊戌变法的推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与八国联军侵华后的统治危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影响;立宪派和商界的推动。〖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前期(中国)。特征:据材料“《钦定户部则例》……是一部比较完整市场管理法”得出形成了专门规范市场管理的法律;据材料“颁布与《大清律例》相似的《大清会典》,并配以特色鲜明的地方法规”得出既有中央规范,又具有地方管理特色,形成较完整的法律体系;据材料“清代市场立法仅对外贸易市场部分,就有贸易品种、方式、管理、纳税标准、惩处标准等具体规定”“集封建社会历代市场管理法之大成”得出规范内容详细,可操作性强;据材料“清朝前期的市场管理仍然是一种封建性质的粗放型、征税型、统制型的征税管理体系”得出粗放型、征税型和统制型。评述:既要从促进商品市场发展的角度分析其积极作用,又要从其封建性的角度指出其局限性。具体而言,相对完备的法律制度和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商品市场的规范和发展,但清朝前期对市场的规范与管理仍然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与近代自由、法治的市场管理仍有很大差距。【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特征:据材料“清末规范市场的部分法律”,可得出颁布以近代市场为主体的单项法规;据材料“1903年,商部成立,……中央与地方形成较完整的管理系统”得出设商部专责管理,市场管理规范日益近代化。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以来,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并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国内外市场日益活跃,对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这是清末新政改革市场管理的根本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包括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列强瓜分中国)和国内进步力量的推动(包括戊戌变法、立宪派和商界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促使清末新政改革市场管理的重要推动力;清末新政在市场规范与管理方面的措施受到了西方近代民、商法及市场规范管理思想的影响。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3.6万余字,除序言和结束语之外,共分七个部分。前四部分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第五部分“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第六部分“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第七部分“新时代的”材料二1978年以后,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通知,提出在1984年底以前各地都要大体上完成建立乡政府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农村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得到一定发展,但总体还处于“社会管控”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管理明确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提出“要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治理主体仍然是政府。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由温饱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社会承受着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多重压力的冲击与挑战,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结合所学,概述在“百年奋斗历程的四个时期”取得的重大成就。(2)分析材料二,结合所学,阐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答案〗(1)四个时期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富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2)示例:

1978年—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地方上裁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并逐步推行农村和城市基层自治。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这一阶段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以社会管控为主。

1992年—201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等社会问题。政府职能由社会管控转向社会管理,以稳定社会秩序为管理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社会保障。

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发展加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开始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转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依法治国、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综上所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的改进,社会治理的改进保障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首先,据材料一,明确百年奋斗历程经历的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然后,以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线,梳理所学中国近代现代史知识,具体加以说明,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前期,探索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行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小问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明确主题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其次,综合材料和相关史实,逐层分析阐述,如据材料二“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启了现代化建构的大门,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结合所学,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角度辩证思考可知,1978年—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府职能开始由政治主导型向经济建设型转变,地方上裁撤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政府,并逐步推行农村和城市基层自治,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但这一阶段社会治理模式仍然是以社会管控为主;据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转轨带来了社会转型,社会流动人口增多”,结合所学,从政策、内容和成果等角度思考可知,1992年—2012年,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了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等社会问题,政府职能由社会管控转向社会管理,以稳定社会秩序为管理目标,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社会保障;据材料二“(4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需要纵深推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现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结合所学,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角度思考可知,2012年至今,中国社会进入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在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和发展加速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政府开始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体制转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五位一体的全面布局,依法治国、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如明确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的改进,社会治理的改进保障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社会治理体制的转变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二战结束初期,大量亚欧苦役劳工返回祖国,战败国日、德士兵和平民被遣返回国;50年代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许多西方殖民者被迫回国。60年代以来,欧洲的向外移民越来越少,而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向外移民显著增加,整个欧洲都在吸收大量外来移民。……到了80年代,除日本之外,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也开始大量吸收外来劳工移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