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优质教案全集
一、透镜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通过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
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
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
一、透镜
引入课题后,学生分组用手触摸不同的透镜,并比较两种透镜的中心和边缘有什么不同。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出:“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做凹透
镜。”学生观察书中图6-1不同的透镜。发现透镜至少有一侧是球面。
展示下图:
CC为主光轴(简称主轴),0为光心(位于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提出问题: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与思考)
学生实验:用手电筒当光源(距离较远视为平行光),让光线穿过透镜,观察透镜另一
侧光屏上得到的光斑(会发现光线穿过凸透镜得到的光斑小,凹透镜得到的光斑大,且光斑
的面积大于凹透镜的面积)。根据实验现象学生说出透镜的作用。
教师归纳:凸透镜对入射光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入射光有发散作用
三、焦点、焦距
重复上述实验,让光线穿过凸透镜并移动透镜直到得到一个又小又亮的点,并测出该点
到透镜的距离;再换凹透镜看能否得到一个又小又亮的光点。
教师归纳:
焦点0:平行于主轴的光通过凸透镜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展示下图
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成一个亮点即焦点,平行光通过凹透镜则没有亮点,是不是
凹透镜就没有焦点呢?展示下图
学生汇报测得的焦距。
由实验得到结论:1、与主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后会经过焦点。
2、每一个凸透镜有一个焦距。
提问:如果凸透镜的焦点处放置一点光源,光线通过透镜后怎样传播。
(根据光的可逆性得到:从焦点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光线与主轴平行)
我们发现平行于主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发生了偏折并经过焦点,说明凸透镜对入射光
线有会聚作用,通过凹透镜后得到很大的光斑,说明凹透镜对入射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也就
是说光通过透镜会发生偏折现象。
为什么光通过透镜会发生偏折现象呢?因为光通过透镜时发生了折射现象。
你能否用图表示平行光通过透镜后会聚于焦点吗?
学生试着作图
教师展示正确的画法(或参照书4页图6-5),学生观察会发现通过透镜光心的光线传
播方向不变。
教师讲解光路图的绘制:
强调通过光心0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展示下图
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可用下图表示
提问: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平行光通过凹透镜是向哪个方向发散的呢?
展示下图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发散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引出虚焦点的概念。
练习:请你在下图的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教师小结
强调凸透镜对入射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入射光具有发散作用。
课堂练习:第6页3、4题
透镜教学反思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透镜、凹透镜、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透镜对光线的
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透镜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准备.教材对
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对凹透镜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关于凹透镜的虚焦点,可略讲.
引课时先通过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照相机拍照;近视眼镜等生活中的事例,提问学
生“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引入课题,这样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分组
通过自己的触摸并比较两种透镜的中心和边缘的不同,结果发现有一种透镜“中间厚,边缘
薄”另一种透镜“中间薄,边缘厚”;通过学生的亲手触摸得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区别。
接下来认识主光轴、光心,结合书中图6-2作简单介绍
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提出问题“透镜对光具有什么作用呢?”后不急于让学生回答,
通过完成实验学生通过观察后再作回答;实验前强调注意观察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的光斑
的大小及明亮程度,如果得到一个又小又亮的光点,测量该点到透镜的距离并记录下来:这
样两个活动同时做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实验会发现光线穿过凸透镜得到的光斑小,凹透
镜得到的光斑大,且光斑的面积大于凹透镜的面积)。此处通过比较光斑的大小,可以得出
“凸透镜对入射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入射光有发散作用”,学生也便于理解凸透镜对光
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在讲解光路图的画法时,教师先不讲画法,先让学生结合先前的活动自己绘制,然后再
展示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会聚于焦点的光路图,通过观察发现有一条光线的传播方向不发生改
变,总结出“光线通过光心其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此处上黑板画图的学生较少,不具有
普遍的代表性,讲解时出现混乱用时过多,应该强调画光路图前先画出主轴,并标出焦点的
位置,再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进行作图。
讲解凹透镜的虚焦点时,设问“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光通过透镜后是不是随意发
散呢?”,再展示平行光通过凹透镜的光路图,学生发现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
一点;同时有另一学生发现两条发散后的光线与主轴的夹角相同,教师没有指出该同学说法
的错误之处,也没有提出虚焦点的概念;此处对于凹透镜的光路图可以略讲,省出时间让学
生做练习以巩固加深学生对透镜对光作用的理解。
本堂课总的不足主要是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够充裕,光路图的画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讲
解时思路不够清晰。
改进措施:
1、本堂课学生在户外实验较耽误时间,在课前教师可指导完成
2、用强激光光源或烟箱可演示书中图6-4的实验,更直观地显示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
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本节内容也可以分2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以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充分的感知透镜的结构
特点及对光的作用,并初步认识主轴、焦点、焦距。第二课时讲解光路图的绘制方法,并做
大量练习以提高和巩固。
二、学生实验:探究一一凸透镜成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能力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体验目标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2)凸透镜成像规律。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因而宜采用实验、讨论、探索法。
三、教具学具准备
光具座(或刻度尺)、凸透镜、光屏、蜡烛和火柴、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能利用光的折射成像的原理工作的,它们各自成的
像有何不同?
(-)进行新课
1.整体感知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
当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两倍焦距。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像是指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可用光屏承接;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
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用光屏收到•
2.探究互动
互动1
实验中如何使光屏能接收到烛焰的像?
明确: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要调整在同一高度,另外蜡烛
必须放在一倍焦距之外。
互动2
将蜡烛由远处逐渐移向凸透镜,所成的像有何变化?像距怎样变化?
明确: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小组之间交流自己实验的探究过程。
互动3
区别实像与虚像。
明确: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能用光屏承接;虚像看得见但光屏承接不到。
3.达标反馈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应调整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
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目的是烛焰的像能呈在光屏中央.
(2)下列哪种像不可能得到(D)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实像
(3)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他把蜡烛放在离焦点5cm处,则所
成的像一定是(C)
A.正立的B.倒立的C.放大的D,缩小的
(4)下列光学仪器中,利用其能得到放大实像的是(D)
A.放大镜B.潜望镜C.照相机D.投影仪
4.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结构与原
理。
(2)方法归纳
本节课适用实验,讨论式探究方法。
(三)布置作业
补充完整课本P9"分析与结论”中的结论。
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的实际过程,加深对他们成像原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重、难点:幻灯机和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与探究
仪器材料:照相机的挂图、投影仪、放大镜、
教学过程活动设计活动设计
课前展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什么?【思考、回答】
(写成副板书,以便学生学习新知识时使用.)①u>2f,2f>v>f,倒立、缩小、
实像
②u=2f,v=2f,倒立、等
大、实像
®2f>u>f,v>2f,倒立、放大、
实像
④u〈f正
立、放大、虚像
⑤u=f,不成
像
活动一(学【讲述】这节课我们将应用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来认【思考、回答】投影仪(幻灯机)
生讲解)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眼
引入新课【提问】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身边跟凸透镜有关的镜等.
仪器都有哪些?
1.投影仪【讲述】(结合实物介绍)【思考、回答】
投影仪的主要构造有:聚光镜、光源、镜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
头、反光镜、屏幕和投影片.聚光灯为一镜头到天花板的距离是像距,像
组凸透镜,其作用是将光线会聚到一起,距大于物距.
增加投影片的亮度.②.投影仪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小的
【板画】物体能够放大,像比物大.
【问题1(去掉反光镜,让像直接成在天花板上.)③2f>u>f,v>2f(有可能,出
①使用投影仪时,那段距离是物距;那段距离是像现u〈f)
距?物距与像距相比,谁大谁小?④投影片应该倒立放置.
②物、像哪个大、哪个小?⑤不能.当u〈f时,成虚像,不
③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要满足以上物像大小的能在屏幕上成像.
关系,物距、像距应有什么样的关系?⑥减小物距,同时还要增大像距.
④为了能使人们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如何放⑦反光镜的作用是改变光路,便
置?于观察像.
⑤为了得到放大的像,我们能不能让u<f?
⑥如果希望像变得大一些,而且还要保持清晰。,我
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⑦安装上反光镜,请你们思考一下反光.镜的作用?
【板书】总结投影仪成像
2.照相机【讲述】(可以结合实物、挂图、模型或教学软件.)【讨论、回.答】
可以让同学,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各部分作用.倒立、缩小、实像
照相机,的主要构造有: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它物距:u>2f,;像距2f>v>f
们所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屏调节方法:像变大:减小物距,
幕、调焦环、光圈环、快门、取景窗.同时增加像距(拉大暗箱的长。
【问题】①我们所用的照相机拍摄景物时e,在胶片度).
上所称的像有什么特点?像变小: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
②与投影。仪的工作原理相对照,学习照相机.距.
【讲述】(可以让了解照相机原理的同学讲解.)
光圈环和快门的作用:光圈环和快门的配合使用,
能够控制暴光.量.课后阅读书P85阅读材料.
胶片在经显影、定影就可成为照片的底版了.
3.显微镜【讲述】我们能够利用放大镜看清较小的物体,但【学生活动】在投影。片上画一个
是要想看清细胞等微小的物体,放大镜就不能满足小物体,投影到屏幕上,再让学
要求了.这是我们会采用显微镜进行观察.显微镜生通过放大镜观察屏幕上的物
的原理是什么呢?体,前后对比观察的结果.
学生活动的过程就相当于显微镜的工作过程.引导
学生思考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显微镜由两组镜片构成,每组镜片相当于一个凸透
镜,也就是我们所说得物镜和目镜.
先用一个凸透镜让物体放大成实像,这个凸透镜相
当于显微镜的物镜;在通过一个放大镜使第一次所
成的实像形成更大的像.这个放大镜相当于于目
镜.
4.望远镜【课.件演示】放映望远镜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活动】可安排学生在光具
【讲述】望远镜需要观察远处的物体,也就是说要座上用两个凸透镜组装望远
求u>2f,通过物镜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镜.操作时,两个透镜要共轴,
由于这个像太小,还需要用一个目镜放大像,才能物镜的焦距较长,目镜的焦距较
进行观察.短,两头镜的的距离近似为两透。
【介绍】望远镜的种类以及它们的特点.镜的焦距之和.
板书设计第三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投影仪和照相机
像的特点物距像距调节方法
投影仪倒立、放大、实2f>u>fv>2f像变大:减小物距,同时还要增大像
像距;
像变小:增大物距,同时还要减小「像
距;
照相机倒立、缩小、实u>2f2f>v>f像变大:减小物距,同时增加像距(拉
像大暗箱的长度)
像变小:增大物距,同时减小像距.
二、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堂小结投影仪和照相机的成像的特点、物距、像距、调节方法.
教学反思:学生准备的充分会让这节课进行的很好,实物教学效果会很好。
四、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滚动放映一组与眼睛有关的一组图片和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幅带眼镜的卡通画面
上: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认识到眼睛是人体中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
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等,但在我们周围许多人的
眼睛出现了问题:
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近视率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近视已是我们同学们中存在的很普遍的视力问题。你想知道有关近视的哪些
问题呢:
学生讨论,确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眼球的结构及视物原理:
上节课已布置让学生查阅有关眼睛的资料:
放投影片,课本图6—23,眼球的结构,让不同的小组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然后其
他小组补充:
师生总结: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止匕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2.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4.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
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5.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小组交流:有关眼睛的结构各小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小组解决:
问题如下:
1.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解答: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
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2.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
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
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
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
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
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
照相机的光圈。)
4.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
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
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
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
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
片)。
(-)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角膜
晶状体g透镜)
眼睛
:视网膜i底片)
瞳孔
设问: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
我们的眼睛会自动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
的“相片”。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己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
如何处理?
问题二: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小组交流:
1.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
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
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
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
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设问: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你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模拟矫正近视和远视的过程?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
1.矫正近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近视眼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3—34所示摆好,
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
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形象变得模
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
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
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
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凸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2.矫正远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表示赞扬并总结。
问题三:眼镜的度数:
问题:什么是透镜焦度?用什么符号表示?眼睛的度数怎么算?
补充内容:度数越大,焦距越短,镜片越厚,折光能力越强。
度数越小,焦距越长,镜片越薄,折光能力越弱。
远视眼镜(凸透镜),度数为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度数为负数。
问题四:怎样爱护眼睛:
播放课件:生活中的错误用眼方法:
请几位戴眼镜的同学说说戴上眼镜之后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不方便之处。思考怎样注意
用眼卫生?同学们举例说明。
教师补充: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
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嚏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
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
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
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
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播放课件:你的眼睛累了吗?专家教你做放松眼睛的眼部体操,学生一起跟着做。
三、课堂总结:
学生分组概括本节的内容。
设问:你还有那些想知道的问题可利用留言板和老师。同学继续交流。
四、课后拓展:
阅读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回答提出的二个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一、眼睛
角膜
日用瑶晶状体防透镜)
眼睛视网膜(底片)
⑴结构:幄孔
(2)成像原理
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凹透镜
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凸透镜
三、眼镜的度数
一、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象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
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
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索沃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
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L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主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一一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
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教师将学生所列举实例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直接投影课本图7-1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上面所列举事例中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
2.产生这些作用时没有物体行不行?至少要几个物体?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下: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教师旧常生活中所说的:体力、能力、战斗力、权力、生命力、劳动力等是我们所定
义的力吗?
待学生思考后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
多,指的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推、提、压、排斥、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2.教师:前面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
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
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
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用手打击课桌时,施力物体的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用力拍打课桌,体念手有什
么感觉?为何有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游泳时向后划水身体却向前运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四、力的大小
力在物理学中用字母F表示,在国际单位预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
表示。
1牛的力有多大呢?是一条牛的力气吗?
两个鸡蛋重约1牛,一包方面面对手的压力约为1牛,一个普通初中生对地面的压力约
500牛。
发给学握力计,测出自己握力的大小
五、力的作用效果
1.观察课本图7-2,几项体育活动中,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不讨好的作用效果的两种具体表现: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
动状态发生改变
2.演示:用力改变弹簧的形状:有用细绳拉着物体在斜面上从静到动、从动到静、或
改变运动方向。
第二课时
六、力的三要素
1.按教材组织学生活动:用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在门上,观察产
生的作用是否相同。
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2.教师:既然力的作用效果与它的三要素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出这三个要素呢?
力的图示是一种形象化表示力的物理图形语言,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如下:
首先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比例;确定力的作用点(一般在受力物体上)
和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教师示范作图过程
4.学生上台板演,教师根据情况作出点评,指出不对之处。
七、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课本26页习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七章一力
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力的符号:F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表示方法:
三、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
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2、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
难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导入重力概念通过课件生动再现
流程:观察现象f提出问题f建立概念f深化概念物理现象,提出问
观察现象题,引发思考,从而
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①苹果下落;②水往低处流;③抛出的球达到创设情境、设疑
落地;④羽毛飘落)激趣的目的,体现了
提出问题“从生活走向物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提理”的课程理念
出问题(①你看到的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②物体下落的原因培养学生对科学实
是什么?)事求是的态度,认识
建立概念到实验是研究问题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的基本方法
到的,能够使物体下落的力。
深化概念
教师再次提出问题(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②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
有重力作用,地面附近物体对地球有没有这种作用?)学生讨论使概念在本环节对实验进
得以深化。行了如图所示的改
二、研究重力方向进,从而使实验现象
流程:提出问题一学生猜想f实验验证一实验深化一知识应用更直观、更明显。
提出问题:教师再次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猜想:向下。
演示实验:学生的猜想是模糊的、片面的。猜想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
检验,适时进行演示实验:1物体自由落体2重垂线
学生归纳:重力的方向就是物体自由落向地面的方向,就是悬挂物体的
线自由下垂的方向.教师补充:这一方向就是竖直方向,学生归纳得出
结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继续深化:学生潜意识认为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地面,为澄清这一认识,
教师及时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是否总垂直地面?学生讨论之后实验验
证。
学生讨论归纳得出:重力的方向并不总是垂直地面;重力的方向总是竖
直向下的。
此环节设计目的在
问题解决:小明在用天平测质量时,没有找到合适的水平桌面,请你用
于,激发学生学习兴
手头的东西检查一下自己的桌面是否水平,可否供小明使用?
趣,培养学生创造精
三、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神,使学生认识到物
流程:提出问题一猜想假设一制定计划、设计实验一实验探索一分析数
理与实际生活密切
据、得出结论
相关。也体现了“从
提出问题: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学生充分交
物理走向社会”的
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
么关系?课程理念。
猜想假设: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教师肯定这一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
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由于探究具有悬念,
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对学生具有挑战性
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和吸弓1力,能使学生
验方案体验科学的研究过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程与方法,并能从中
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获得成功的喜悦,提
3.实验步骤和记录高学习的信心,所以
实验次数质量(kg)重力(N)重力/质量(N/kg)此环节安排为实验
1探究。
2
3
实验探索: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
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
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侬(歹9.8N/kg)此环节的核心内容
巩固应用:例题。是问题的提出、假说
四、重心的建立以及实验方
出示自学提纲: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学案的设计•。教师不能
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包办代替,而应是探
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究活动的组织者、引
的直尺重心吗?导者。
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
一做。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五、小结与反馈
板书设计
重力
f
产生原因:地球吸引方向:竖直向下
重力J大小: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JJG=mg
施力物体:地球
作用点:重心
课外活动设计
1.写作与体会: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举一动都受到重力的影响,要是一旦失去了重力,
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请你就这个问题写一篇小论文,字数不限。
2.设计与制作:利用重力知识你能否做一个水平器?试一试,画图说明。
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第七章、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教材分析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本章的重点,合力的概念、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拉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
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同一物
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的二力合成问题。通过“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成”
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
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
(2)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力的合成。
(3)知道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和相反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探究实验假设的验证来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成的方法,初步认识等效替代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力的一些事例和实际的实验操作,体会到团结合作、交流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合力在力的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性。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2)、橡皮筋、细线、图钉、木板、白纸、多媒体。
教学方法
实验小探究,实践活动,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生: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理解合力。
(1)多媒体展示图片:几十人才拖动一木箱,而一只大象就能拖动了.
师:几十个人干的活能用一只大象来代替,说明什么呢?
生:几十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和大象提供的一个力的作用效果是等效的。能用大象的一
个力代替几十个人的力。
(2)多媒体展示图片:两个小孩把一桶水提高H,一个大人也把一桶水提高H。
师:这两副图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生: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第一次有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第二次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
师:能用这一个力代替那两个力吗?
生:能。
师: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
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课件展示)
学生活动:请两个力气较小的女同学把讲桌搬到讲台上。
问题:能否一个人把讲桌搬到讲台上?(请力气大的男同学来搬)
师:两位女同学的力是男同学的力的什么力?男同学的力是两位女同学的力的什么力?
生:分力合力。
师:请大家举例说明对合力、分力的理解。
生:举例。
注意:1.“几个力”必须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力,否则不能谈论合力和分力。
2.合力并不是物体受到的又一个力,合力的实质是“等效力”,它可以代替那儿个力.3、
分力和合力只是分析问题的一种替代方法,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课件展示)
师:已知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都称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称为力的合成。(课件展示)
提问:只知道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几个力(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怎样求合力的大小和方
向呢?
师:关于力的合成很复杂,而我们今天研究的是最简单的一一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
(板书课题)
三、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1)展示图片:一图中两小孩分别同向拉车和推车,一图中两小孩反向拉车。
(2)师:你觉得这两种情况下合力情况如何呢?
(3)课件展示:课本38页图7—27沿同一直线且同方向的二力合成。
师:实验中为什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弹簧时仍要将弹簧拉伸到0点在读数?
生:两次情况下橡皮筋发生相同的形变,它们的作用效果才可认为是相同的。
师:按书上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并作好记录。
力FiF合
F2
大小(N)
方向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数据归纳总结:(课件展示)。
同向
大小:F杳=Fi+Fz
方向:同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师:画出橡皮筋受合力、分力的示意图(课件展出)。
(4)课件展示:课本39页图7—28沿同一直线且反方向的二力合成。
师:实验中为什么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弹簧时仍要将弹簧拉伸到0点在读数?
生:两次情况下橡皮筋发生相同的形变,它们的作用效果才可认为是相同的。
师:按书上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并作好记录。
力F.F2
大小(N)
方向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数据归纳总结:(课件展示)。
反向
大小:F&=F|-F2(FI>F2)
方向:同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师:画出橡皮筋受合力、分力的示意图(先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后老师课件展出)。
(5)总结归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规律。
师:从实验探究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提醒要注意合力的大小,也要注意合力的方
向)
生:(1)同向
大小:F^=Fi+Fz
方向:同两力方向相同
(2)反向
大小:F&=FI-F2(FI>F2)
方向:同较大力(F.)
四、力的合成知识的应用
(1)课件展示:拔河比赛的情景。
(2)课件展示:上海南浦大桥。
(3)课件展示:龙舟赛情景。
五、课堂练习(课件展出)
(1)下面关于力的合成的说法正确的是(C)
A,只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才能合成。
B.只有作用在同一方向上的力才能合成。
C.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才能合成。
D.任何几个力都能合成。
(2)有关合力的说法错误的说法是(D)
A、合力和分力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
B、合力的作用效果和分力的作用效果是一样的。
C、考虑合力时就不考虑分力了。
D、合力不可能为零。
(3)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200,方向向下,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180N,
另一个力的大小为_N,方向向。
(4)耕地时,马的水平拉力是2000N,土地对犁的阻力是1700N,犁受到的合力是
N,方向o
(5)桌面放一个重力为3N的茶杯,桌子对它的支持力是3N,茶杯所受的合力是____No
(6)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分别为R=3N,R=5N,并且这两个力在同一条直线上,
则R与F2的合力可能()。
A、一定说8N
B、一定是2N
C、可能是3N或5N
D、可能是2N或8N
(7)水平面上的一个物体分别受到了向左向右的两个力的作用,开始时F右》口左,当
向左的力逐渐变大时,物体所受水平方向的合力大小()。
A、不断变大B、不断变小C、先变大后变小D、先变小后变大
(8)质量为4t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时,受地面的支持力为3.92X10%,受到
的阻力为6X103N,汽车的牵引力为7X103N,求汽车所受合力是多大?
六、作业
练习册第16页12、13、15题。
七、板书设计
四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一、合力:几个力的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它们的作用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
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
二、力的合成:已知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几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规律
(1)同向
大小:F=Fi+&
方向:同两力方向
(2)反向
大小:F=FI-F2(FI>F2)
方向:同较大力(Fi)
八、教学反思
(1)对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学生很容易接受,但对探究实验的步骤
却需要理解,比如为什么要把皮筋都拉伸到同样长度(0点)?说明老师要强调理解合力的
实质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的。
(2)做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提出一些更深入的问题,像同直线同物体三个力的合成问
题,不在一直线上时二力合成问题.老师应鼓励学生,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3)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实验来得出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方法,教师只起引导作
用,绝不能包办代替。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
五、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重点与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力的平衡:
物体在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
互相平衡。
物体的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情况最简单,我们先来研究这种情况。
问: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说明。
答:不一定。如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要沿斜面向下滑。汽车或电梯起动时,速度越来
越快。
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
2、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1]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取一块硬纸板在相对的顶点附近各开一个小孔,用细线系住,细线的另一端跨过桌边的
滑轮各悬挂一个50g的钩码。
研究对象:硬纸板。
受力分析: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小车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二力大小相等。左、右两端各挂1个钩码。放手后,小车保持静止。
问:是否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就可以互相平衡呢?
[实验2]两端悬挂的祛码的质量相等,将小车在水平木板上转动一个小角度后释放,放手后,
小车由静止发生转动。
(2)二力大小不相等,左端挂1个钩码,右端挂2个钩码。放手后硬纸板由静止开始向右
运动。
小结:作用在木块上的两个力要想互相平衡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
相反,(3)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自己做一个实验研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实验3]每个同学桌上有2个弹簧秤,一块塑料板,板上有几个洞。用两个弹簧秤拉这块塑
料板,想一想怎样拉才能使塑料板保持静止不动?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指导,用投影仪打出实验的投影片。
请一位同学归纳、总结一下要使塑料板保持静止(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塑料板上的
两个力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大量实验表明物体在二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也是这两个力必须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
请同学们用力的示意图把塑料板上受到的两个力画出来。
教师打出相应的投影片。(可用复合片)
问:根据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
答: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应会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根据物体受
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1:(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定)研究对象:电灯。
(析)受力分析:重力、拉力。
(判)运动状态:静止。
(找)两个力的关系:互相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
结论:拉力是5牛,方向竖直向上。
请同学们分析下面的事例。
(2)放在桌上的书。(重力、支持力)
(3)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创文明计划”社区工作计划
- 2025年生产主管年度工作计划范文
- 幼儿园营养员工作计划幼儿园营养员岗位职责
- 2025大学生创业计划书范文模板大全
- 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结尾怎么写
- 新目标七年级下学期的英语教学计划
- 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计划范文个人校本研修工作计划
- 小学创建文明学校工作计划
- 2025房屋销售计划书范文类标题提纲
- 学年度六年级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计划
- 《语言学纲要》全书重点归纳总结
- 航测11000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
- 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报告-全国著名景点导游咨询01
- 研发中心薪资等级晋升制度
- 精益生产现场管理和改善课件(共132页).ppt
- 传情达意的贺卡.ppt
- IATF16949事态升级处理程序
- 钻咀培训资料
- 《设计调查问卷》教学设计范文
- 常用抗凝药物的应用及护理PPT课件
- 枇杷栽培技术2666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