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一、学习目标理解文中孔子弟子所述之“志”;学会从人物言行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见贤思齐,做一个有理想敢担当的有为青年。二、学习重难点:1,孔子弟子各自所述之“志”,及其背后的深刻内涵;2,通过人物的语言、情态和叙事结构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各位同学,大家好,如果让你向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外国朋友介绍《论语》,你会选择哪些内容来介绍呢?它的作者、主要内容、影响地位,或者是对你影响最深的其中一句名言?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初中语文与之相关的知识,利用课下的时间做好已学知识的梳理与巩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侍坐》这篇课文,看看是否还会增加一些你对《论语》、对孔子的认识。首先请同学们初读一遍课文,把握这场师生谈话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情境。同时把一些比较陌生的字音标注一下。《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又极具特色的一章。这篇文章再现了一幅师生畅谈理想和志趣的动人场景。这场师生对话一开始由孔子首先发问,孔子希望大家都能抛开自我的束缚,畅谈各自的人生理想。于是在左右“侍坐”的几个学生都用“情境描述”的方法一一做了回答。这些对理想的描述,无不体现了他们各自的生命追求和人生境界。最后学生曾皙还想听听老师对他们想法的想法,孔子就对大家的回答做了自己的评点。课文围绕着“言志”这个话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问志、述志和评志”。第一部分是孔子的提问,是课文的第一节。从课文的第二节开始,一直到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是第二部分。这是四位弟子的各自回答。最后剩下的就是第三部分,是孔子的评价。请大家在自己的书本上寻找对应的相关段落(文本的结构应该是非常清晰的)。在屏幕上出现的,标识出红色文字和蓝色划线部分的是较为重要的字词和特殊句式。同学们可以结合课下的注释理解把握。刚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快速给同学们梳理了一下。下面我们将围绕着“如何理解孔子对四位弟子各自志向的不同态度”这个主问题来学习。首先我们思考一下,既然这个课堂是围绕着“言志”展开的,那么谁的志向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呢?我想这个答案是不难找的吧。在“侍坐”对话的过程中,很明显,老师孔子当场就表扬了一位学生。这个学生就是曾皙——曾点,孔门72贤之一。他就是曾参的父亲,而“曾参”就是我们所说的“曾子”。我们会在高二学到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各位同学的回答中,曾点的回答当场得到了孔子的认同。文中的原话是“吾与点也”。同学们,这里的“与”字的意思很重要,大家看一下课文下的注释。“与”解释为“赞成”。本文中还有一处“与”,就是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唯求则非邦也与”。这里的“与”通“欤”,做语气词。好,孔子说“吾与点也”,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同学们思考一下,四位弟子各言其志,为何夫子唯独“与点”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曾皙的志向是什么?曾皙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暮春三月,你换上了春天的衣服,约几个青年人,几个小朋友,去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你看我们好像眼前出现了一个画面,这些杏坛的弟子,在晚春的阳光下洗浴完毕。在春风里晾散着头发,一路歌咏,一路归途。你喜欢这幅景象吗?我不知道,但孔子是真喜欢,否则他不会当场就说出“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喜欢?在课文中没有直接的表达,即便下课后曾皙有追问,也是在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老师,您为什么没有赞成他们呀?没有问“为什么当场就表扬我。”孔子没有直接说,但没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孔子喜欢的这幅画面里有什么”,去追寻孔子喜欢的理由。好,那么画面里有什么呢?提供几个选项供大家选择。大家看看,是都有还是都没有?“春日结伴郊游时的闲适快乐”,有没有?暮春时节,天气暖和,正是出游的好天气,“冠者、童子”,可见人与人之间不分长幼,关系和乐,表现了“内心和畅、万物和美”的场景,这何尝不是一幅美妙的“春日郊游图”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舞雩祭礼,虔诚地祈求上天的庇佑,敬畏天地、天人合一,真正体现出了“礼乐治国”的理念,这何尝不是一幅绝妙的“沂水春风图”呢?再来,有“暮春时节、少长贤集,衣食自足”的歌舞欢娱,有礼乐基础来支撑的沐浴祈雨的活动场景,这其中无不表达出一种和谐、温馨、高洁的雅趣。这是社会文明的高度体现,这背后难道没有一种盛世气象吗?是不是这些丰富的意蕴在画面中都有?当然也有同学会提出异议,第四个选项,“超然世外,乘物游心的自在逍遥”也有吗?如果有的话,孔子也会赞成?一个不知疲惫,奔走各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会有的这种出世之心吗?南朝皇侃《论语义疏》一书中写到:“吾与点也,言我与点志同也。所以与同者,当时道消世乱,驰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点识时变,故与之也。”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一下,当时春秋之末,天下大乱,周王朝衰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不要说曾皙所说的“春风沂水”式的生活,就连子路所描述的社会安定都尚未实现,孔子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没有战乱、没有饥荒、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着真善美”的人生情景。这就是孔子的治国理想啊。所以请大家不要忽略了,在孔子说出“吾与点也”的强烈立场的同时,还有深深的一叹,“喟然叹曰”。要知道当时的社会实际,最期待、可行的也不过是“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因为现实的真实,恰恰是“饥馑之年,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至四方”。孔子对曾皙的这一点认同,正是因为曾皙描绘出了一幅孔子“礼治思想”推进下的“大同世界”的理想画面,也就是孔子的“礼仁治国”的理想。所以不要小看这才短短的27个字,意蕴却如此的丰富。难怪有人会说,《论语》在文字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八个字“言近旨远,词约义丰”。当然,对于曾皙的这一幅画面中还有些什么,老师更期待的是同学们的补充、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那么“大同”世界的盛世场景真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最高的治国理想吗?孔子在这一场课堂教学中没有直接说出,但他的内心想法在另一场对话中直接表达出来了,被我们找到了。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理想志愿和人生境界,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诗、书、礼乐”之下的君子之风和圣人之风,与他对曾皙的赞成,达成了高度一致。所以我们从对这幅画面的分析以及孔子对这幅画面的赞同中,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对曾皙之志的赞成,其实是有衡量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成仁爱之人,构礼乐之邦”。“人和”是“政通”的根本与归宿,礼乐的推行是为了实现“人和”。曾皙的志向着眼于人民的幸福,即“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他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怡然自得,并且自己与民同乐”的画面,这也正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国”。奔走各国,颠沛沉浮而不忘初心,心有梦者,孔子之一生也。所以朱熹对曾皙有个很精辟的评价,说曾皙“未必能为圣人之事,而能知夫子之志”。好,那么为什么其他三位学生的志向没有得到孔子的赞成呢?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都说了什么吧,我想下面这张表格中的这些关于回答的内容的信息,同学们不难从课文中找到。子路说“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做人的道义”,子路的这话说得有大气象、大气概,但是它的核心要义是“强兵”。而冉有呢,“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就是我可以做到的”,他指向的是“富民”。公西华也不错啊,他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他强调的是一个国家的“礼仪文明”。当然,在言语表达中,还展示了个人不同的姿态和性格。但大家发现没有,从子路的“我一个人就可以做什么”,到冉有的“以俟君子”——让更高智慧的人帮着一起做,再到公西华的“愿为小相”——我去帮别人做,讲的都是“为政”的具体行为,都没有体现出“为国以礼”的初心使命和最终目标。只有曾皙。曾皙描绘出的、表达出的是由“强兵、富民”和“文明”走向的理想世界。所以呀,在这场畅谈理想的对话中,如果我们要准确地去寻找孔子隐含在评价态度背后的观点,我们不仅要去看子路、冉有、公西华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去探寻一下,他们“没有说出的”是什么。好,下面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我们是如何了解到孔子对四位弟子志向的不同态度的呢?首先是通过人物,当然,“语录体”,我们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比如学生各自所述的“志”。冉有的“以俟君子”,在谦虚谨慎、有分寸、知进退的措辞中,表达出了他对“礼乐治国”的向往。公西华的“非曰能知,愿学焉,愿为小相焉”,不仅谦虚谨慎有分寸、知进退,还善于辞令,有一种恭敬感,是对“国家司礼”的恭敬。再来看老师孔子,大家看看孔子是怎么提问的,孔子问弟子“想做什么、做到什么地步”,并且让弟子们畅所欲言,不要因为老师在场而有所顾忌。这种“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典范人格,不正是儒家文化的要义之一吗?在学习过程的引导中,孔子并没有否认其他三个学生的志向,而是反复说“亦各言其志也”,充分体现出了他的“仁者心”,这种“仁者心”与孔子所认同并付诸实践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想又是高度一致的。第二,请同学们关注一下人物的情态,我觉得特别的精彩。比如文中对孔子神态的描写传神又逼真。孔子对子路“哂之”——“其言不让”。这里的“哂”,亦做“微笑”解。孔子并无苛责子路志向的意思,因为孔子非常了解子路“心直口快、好勇过谋”的性格,“率尔”一词表现出了子路的鲁莽,与“为国以礼”格格不入,所以老师只是笑笑他说话的态度罢了。对冉有“叹之”,冉有长于政事,但认为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子鼓励冉有管好一个国家,表扬其谦逊的态度,但也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读出孔子暗示冉有不该畏缩不前,故而感叹。对公西华“惜之”,公西华很重“礼治”,年纪最小,态度最见谦逊。夫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鼓励公西华增强信心,勇担重任,“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正是对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才能让我们透过这些有意思的对话,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当然请大家不妨还可以关注一下文本的一些细节和叙事的结构,比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这段文字是否一下子将一个有一些“与众不同,有些从容洒脱”的曾点推到了你的眼前?文本抓住了表现人物性格的细微之处,凸显出个性特征。再有“三子者出,曾皙后”,试想,如果整个“侍座”的时间没有这个环节,我们如何能进一步地窥见“夫子之志”呢?所以啊,这场对话的结构看似简单,实则严谨。通过这一则《侍座》,我们是否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到《论语》的一些写作特色呢?《论语》的语言表达“言近旨远,词约义丰”,透过文字,文本所要表达的观点是明确的,但内涵表达含蓄。同时,表现手法多样,前后对比,互为映衬,突出了人物个性。有铺陈,有描绘,有议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