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公示稿_第1页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公示稿_第2页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公示稿_第3页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公示稿_第4页
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公示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GB/T×××××-201×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Internetdatacenterengineering(征求意见稿)201X-XX-XX发布201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codeforInternetdatacenterengineeringGB/T×××××-201×(征求意见稿)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施行日期:201X年X月X日XXX出版社201X北京

前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10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10]43号)的要求,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互联网数据中心工程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广泛征求全国有关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并参考了国内相关标准规定的内容,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5章,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代号、系统的工程设计、系统的工程施工和系统的工程验收。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日常管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应用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与补充的地方,请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丹棱街甲16号,邮编:100080),以供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主编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参编单位: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电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世纪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主要审查人:目次1总则 12术语和代号 22.1术语 22.2代号 23系统的工程设计 43.1业务功能 43.2系统组成 43.3IDC分级 53.4机房设施子系统 63.5网络子系统 113.6资源子系统 143.7业务子系统 143.8管理子系统 143.9安全 183.10计费 193.11码号与地址 193.12服务质量 193.13能耗 203.14设备配置 204系统的工程施工 224.1施工组织 224.2机房设施子系统的施工 224.3机架及设备系统的施工前准备 224.4机架安装的施工 234.5设备系统安装的施工 264.6设备系统的调测 294.7竣工文件 345系统的工程验收 365.1工程初步验收 365.2工程试运行 405.3工程终验 40本规范用词说明 42引用标准名录 43PAGE61总则1.0.1为使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工程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节能节材、可持续发展,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IDC新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改扩建工程在合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参照本规范执行。1.0.3IDC工程应遵循开放性的原则,建设的系统应具有标准化、模块化、可靠性、可扩充性。1.0.4工程必须选用符合有关技术标准的定型产品。未经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鉴定合格的设备及主要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工程中采用的电信设备应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含原信息产业部)通信设备入网许可证,未获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含原信息产业部)颁发的通信设备入网许可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1.0.5抗震设防烈度7度以上(含7度)地区公用通信网中使用的交换类、传输类、数据类、移动基站类、通信电源类等通信设备,应取得通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未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含原信息产业部)颁发的通信设备抗震性能合格证的设备不得在工程中使用。1.0.6IDC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代号2.1术语2.1.1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DataCenter(待补充)。2.2代号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网络应用提供商BGPBorderGateway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BSSBusinessSupportSystem业务支撑系统CDNContentDistributed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DDoSDistributedDeny-of-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ICPInternetContentProvider 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DCInternetDataCenter 互联网数据中心IDSIntrusionDetectionSystem入侵检测系统IP InternetProtocol 互联网协议IPSIntrusionPreventionSystem入侵预防系统ISISIntermediateSystemToIntermediateSystem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ISP InternetServiceProvider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KVMKeyboard、Video、Mouse多计算机切换器MACMediaAccess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网络连接存储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OSSOperationSupportSystem运营支撑系统PaaSPlatformasaService 平台即服务PUE PowerUsageEffectiveness 能源利用效率QoSQualityofService服务质量RAIDRedundantArrayofIndependentDisk独立冗余磁盘阵列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SANStorageArea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SNMP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SLSecureSocketsLayer套接字安全层UPSUninterruptedPowerSupply 不间断电源VIPVeryImportantPerson重要用户VLAN VirtualLocalAreaNetwork 虚拟局域网VPN VirtualPrivateNetwork 虚拟专用网(待核实补充)3系统的工程设计3.1业务功能3.1.1IDC应具备提供以下基本业务的功能,包括:1VIP机房出租。2主机托管。3机架出租。4服务器出租。5虚拟主机。6带宽出租。7IP地址出租。IDC可提供更多种类的基本业务。3.1.2IDC可具备提供增值业务的功能,作为在基本业务之外用户选购的附加服务,主要包括:1安全防护类,包括防火墙出租、VPN接入、病毒防范、入侵检测、防DDoS攻击、流量清洗、网页防篡改、安全扫描、安全评估等。2数据存储类,包括在线存储、在线备份、数据备份及异地备份等。3流量管理类,包括负载均衡、SSL加速、流量统计分析等。4维护管理类,包括远程维护、设备代理监测、设备代理维护等。5内容管理类,包括网站镜像、网页加速、应用加速、CDN等。6系统集成类,包括设备安装和升级、网站设计与建设等。7云计算概念类,包括IaaS类业务、PaaS类业务、SaaS类业务等。IDC可提供更多种类的增值业务。3.2系统组成3.2.1IDC应包含机房设施子系统、网络子系统、资源子系统、业务子系统、管理子系统五大逻辑功能部分。图3.2.1IDC系统组成图1机房设施子系统为IDC提供机房、供电、消防、空调、安防、布线等系统。2网络子系统为资源子系统和业务子系统提供网络环境。3资源子系统为业务子系统提供开展业务运营所需的基础资源池,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软件应用能力资源等。4业务子系统提供IDC的基本业务和增值业务。5管理子系统为IDC的运营维护提供必要的管理支撑,包括网络管理、资源管理、业务管理、运营管理、安全管理等。3.3IDC分级3.3.1IDC可划分为A、B、C三级,不同级别对外在机房设施子系统的可用性、网络服务质量等方面予以区别,对内在各子系统技术要求方面有所区别。3.3.2A级IDC的机房设施子系统应具备容错能力,机房设施子系统支撑IDC业务系统的可用性宜不小于99.99%;B级IDC的机房设施子系统应具备冗余能力,机房设施子系统支撑IDC业务系统的可用性宜不小于99.9%;C级IDC的机房设施子系统的主要部分应具备冗余能力,机房设施子系统支撑IDC业务系统的可用性宜不小于99.5%。设计时应根据IDC的业务需求确定所属级别。3.3.3一个IDC内的不同部分可根据业务需求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设计,可形成A级主机房、B级主机房或C级主机房。3.4机房设施子系统3.4.1IDC的机房设施子系统宜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可采用功能分区模块化和设施子系统模块化方式实现模块间的组合。3.4.2IDC机房应符合下列规定:1IDC机房应符合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和YD/T5003-2005《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的各项规定,机房环境要求可参照YD/T1821-2008《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的相关规定。2IDC机房应设置在电力供应充足、交通通讯方便、配套设施齐全、自然环境清洁的地点,应考虑场地的安全可靠,远离自然灾害和可能的人为灾害。A级、B级、C级IDC机房选址应符合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的规定。3IDC机房功能分区应包括:主机房区、支持机房区和辅助房间区。1)主机房区是IDC生产运行的核心机房区域,可包括网络子系统机房(区)、资源子系统机房(区)、管理子系统机房(区)、出租/托管业务机房(区)等。出租/托管业务机房(区)可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业务需求进一步分割,分为一般用户区、VIP用户区等。主机房区中的不同功能区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机房也可以是隔离下的独立分区。2)支持机房区包括变配电室、柴油发电机房、电力电池室、空调机房、消防设施用房、消防和安防控制室等。3)辅助房间区可包括客户维护操作室(区)、客户接待室(区)、客户休息室(区)、业务参观及展示区域、门厅、值班室、更衣间、卫生间等。A级和B级IDC宜设置齐全的辅助房间,C级可根据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业务需求灵活设置。4IDC机房面积应根据IDC业务经营者的业务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宜根据集中化原则建设大容量IDC。辅助房间区使用面积占主机房区使用面积的比例宜符合下表规定:表3.4.2-1机房面积建议IDC级别ABC辅助房间区使用面积(占主机房区使用面积的比例下限)10%~15%10%~15%8%~10%5IDC机房建筑的耐久年限和耐火等级应符合下表规定:表3.4.2-2机房耐久年限和耐火等级建议IDC级别ABC耐久年限100年50~100年50年以上耐火等级一级一级不低于二级6IDC机房主要部分的楼面均布活荷载要求可按表6.1.6采用,其它机房应根据相关规范规定采用。表3.4.2-3楼面均布活荷载要求IDC级别ABC主机房区(kN/m²)8~128~106~8电力电池室(kN/m²)16(电池组四层双列摆放)16(电池组四层双列摆放)10IDC主机房区的楼板吊挂荷载可为1.2kN/m²。改造的IDC机房应根据荷载要求采取加固措施,并应符合现行的GB50367-2006《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的规定。7IDC主机房区梁下净高由气体灭火管道高度、工艺生产要求的净高、活动地板高度或送风风管高度组成,尺寸要求见下表:表3.4.2-4主机房区梁下净高要求气体灭火管道高度工艺生产要求的净高活动地板高度(下送风时)送风风管高度(上送风时)200mm2500mm~3000mm400mm~1200mm250mm~700mm8IDC主机房区设置在二楼或二楼以上时,应有载货电梯到达主机房区所在楼层,货运电梯核定载重量应不小于2.0T,电梯轿厢尺寸不小于1.5m(宽)×2.6m(深),A级和B级IDC同时应设置载客电梯。9IDC主机房区内部各类通信设备的布局,在预留发展空间的前提下,应相对集中。主机房一般应采用矩形以提高面积有效利用率。主机房区内一般不做隔断,有分隔需求时应使用通透式钢笼隔断,便于空调气流循环,通透式钢笼隔断设置不应影响机房的消防疏散。10IDC主机房区应设置气体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设计应符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IDC机房包括多个不同级别的分区时,每个分区应处于不同的消防分区中。IDC其它区域的消防设计应符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规范。3.4.3IDC机架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IDC主机房内的设备机架(包括IDC自有系统用机架、出租用机架)的外形尺寸宜采用:2200mm×600mm×1000mm(高度×宽度×深度)。在需要时,其尺寸变动范围宜为:高度在2000mm~2200mm之间;宽度在600mm~900mm之间;深度在900mm~1300mm之间。2IDC主机房内支持的设备机架平均运行功率宜符合下表要求:表3.4.3单机架平均运行功率主机房区域高功率区中功率区低功率区单机架平均运行功率(kW/架)>5kW/架且≤10kW/架>3kW/架且≤5kW/架≥2kW/架且≤3kW/架IDC机房宜采用中、高功率区设计。根据需要,在机房内供电和制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单机架可采用更高运行功率。3A级和B级IDC主机房内每个机架的架内应配置两路负载分担或主备工作方式的电源分配模块。4机架内不宜设置普通电源插座,设备不应跨机架取电。5在机架上或在列头配电柜上应设置能耗统计仪表,实时监测机架耗电情况。6机架应设有接地点,并配置供设备接地用的接地汇流排。7IDC主机房气流组织应形成冷通道和热通道,机架排列布置应采用“面对面、背对背”的排列方式,相邻两列设备的吸风面(正面)安装在冷通道上,排风面(背面)安装在热通道上,实现冷热气流分隔。8根据机房内散热方式,机架可采用通透式机架或半封闭式机架。1)通透式机架的前、后门开孔率均不应低于70%。在安全隔离允许时,可采用前后均无柜门的开架式机柜。2)半封闭式机架内的冷空气通道应充分保证制冷效果,应根据风速和机柜散热所需风量计算确定进风口面积,进风口面积宜可调。后门开孔率应不低于70%。3)在安装架内主设备时,尺寸较深的设备或者正面线缆较多的设备,应尽量安装在远离进风口的一端。当机架内未装满设备时,未安装设备的位置前部应统一安装挡风盲板(假面板)。9IDC主机房区内通道与机架列间距宜符合以下要求:1)设备机架列间距应考虑工艺设备维护空间、用户安全隔离需求,还应根据机架装机功率密度的大小,合理选择列间距。2)当IDC机房采用通透式机架时,冷通道间距应根据区域机柜功率密度核算,一般可为1200mm~1800mm。热通道间距宜为900mm~1200mm。3)当IDC主机房区采用半封闭式机架时,机架列间距宜为900mm~1200mm。4)成行排列的机架,其长度超过6m时,两端应设有出口通道;当两个出口通道之间的距离超过15m时,在两个出口通道之间还应增加出口通道。主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1.2m,次通道的宽度不宜小于0.8m。10主机房内机架宜采用统一颜色,机架前后门样式宜统一。各列机架高度、同一列机架宽度和深度宜统一。对于非标准机架,宜设置非标准区域放置。11宽度等于600mm的机架,宜采用单开门方式;宽度大于600mm的机架,宜采用双开门方式。12机架内应采用集成通道,以便于管理、布设和大量缆线的存储。数据线和电源线宜布设在机架上方并应存储在机架背面,以便于维护和管理。缆线管理应避免电源线和数据线妨碍排出气流。13机架的安装设计应符合YD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的各项规定,按所要求的抗震加固措施进行加固。3.4.4IDC机房电气设计应符合以下规定:1供电系统的冗余配置宜符合下表要求:表3.4.4供电系统的冗余配置IDC级别ABC市电供电条件一类不低于二类不低于二类油机冗余配置(N+1)(N+1)(N)UPS冗余配置2(N+1)(N+1)(N+1)2IDC机房的供电系统各部分均应尽量减少单点故障,应采用双路输出,分区域供电。3IDC机房电气设计其它要求应符合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和YD/T5003-2005《电信专用房屋设计规范》的规定。3.4.5IDC机房空调应符合以下规定:1IDC主机房空调设计应符合GB50019-200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的规定。2IDC主机房区的空调系统应采用大风量、小焓差的机房专用空调,空调机应设不低于GB/T14295-2008规定的粗效2类空气过滤器。IDC主机房空调的配置数量应计算确定,应按不少于总显冷量的15%~20%设置备用。空调的冗余配置宜符合下表要求:表3.4.5空调的冗余配置IDC级别ABC空调冗余配置(N+X)(2≤X<N)(N+1)(N+1)3IDC主机房空调送风方式可选择下送风方式或上送风方式。A级和B级IDC应采用下送风方式,C级IDC宜优选下送风方式。4选用上送风方式的机房专用空调,布置上送风风管,空调送风口对应机柜冷通道,回风口设置在热通道上。5选用下送风方式的机房专用空调,在机房内设置架空地板,地板高度应随机房内单机柜功耗的进行计算确定。空调冷风在架空地板下通过冷通道上设置的开孔地板(送风口)和机柜前门进入机柜内,空调回风口设置在热通道上。空调冷风也可通过半封闭式机架内的进风口送风。6单机架平均运行功率大于10kW的局部机架区域,可在原有送风方式的基础上增设辅助制冷设备。3.4.6IDC机房综合布线应符合以下规定:1IDC机房综合布线应符合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2IDC各机房(区)应根据功能要求划分成若干布线区域,包括网络接入间(区)、主配线区域、水平配线区域、区域配线区域和设备配线区域。3A级IDC机房应配置冗余的网络接入间(区)和主配线区域。3IDC主机房区配线子系统的信息点规模应根据IDC自有系统及出租/托管业务机房(区)的业务规模确定。机架内配置各类接入交换机时,单机架的信息点数量宜为6个~8个;机架内未配置各类接入交换机时,出租/托管业务机房(区)的单机架信息点数量宜参考以下表格:表3.4.6单机架信息点数量IDC级别ABC出租/托管业务机房(区)(机架内无接入交换机时)24~4812~246~124根据配线需求合理配置列配线柜和总配线柜。5机房线缆布放应采用上走线方式,线缆布放时应采用走线架,走线架应选择开放式线架,宜设置二层走线架。6走线架应整体规划,整体走线架设施应不影响机房空调气流组织。走线架及走线槽道的安装设计应符合YD/T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和YD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的各项规定。3.4.7IDC机房的安全防范应符合以下要求:1IDC机房安全防范等级为一级。2IDC机房应设置安全防范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应由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子系统组成。各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和GB/T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3.4.7IDC机房应配置集成的环境和设备监控及能源管理系统,对机房环境、水浸、供电和空调系统工作参数与状态、机架供电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统计。3.5网络子系统3.5.1IDC网络结构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IDC网络架构应采用层次化、模块化设计方式,整个网络可分为四层:互联网接入层、汇聚层、业务接入层和运维管理层,构成IDC的网络子系统,如下图示意:图3.5.1IDC网络结构示意图1)互联网接入层应配置核心路由器实现与互联网的互联,对IDC内网和外网的路由信息进行转换和维护,并连接汇聚层的各汇聚交换机,形成IDC的网络核心。2)汇聚层应配置汇聚交换机实现向下汇聚业务接入层各业务区的接入交换机,向上与核心路由器互联。部分流量管理设备、安全设备可部署在该层。大客户或重点业务可直接接入汇聚层交换机。3)业务接入层应通过接入交换机接入各业务区内部的各种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等。4)运维管理层宜独立成网,与IDC业务网络进行隔离,通过运维管理层的接入及汇聚交换机连接管理子系统各种设备。5)在IDC规模较小时,互联网接入层和汇聚层可合设。2IDC网络结构中互联网接入层与外部互联网、互联网接入层与汇聚层、汇聚层与业务接入层之间的拓扑结构应无单点故障。3互联网接入层至少应配置两台核心路由器,核心路由器与互联网连接应符合下表规定:表3.5.1核心路由器与互联网连接IDC级别ABC核心路由器与互联网连接宜与互联网省际骨干网2个不同的核心汇接节点连接。宜与互联网省际骨干网核心汇接节点或省内骨干网核心汇接节点连接,至少与1个节点的两台不同设备连接,或者与2个不同节点连接。宜与互联网省内骨干网节点或与城域网出口节点连接,至少与1个节点的两台不同设备连接。连接带宽应根据业务需求估算确定,宜不小于2×10Gbps。应根据业务需求估算确定,宜不小于2×10Gbps。应根据业务需求估算确定,宜不小于2×2.5Gbps。A级IDC的两台核心路由器应设置在不同的机房。4根据业务需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IDS、IPS、审计系统等安全系统和流量管理系统可设置在汇聚层。5业务接入层应采用模块化设计,进行区域划分。根据业务经营者提供的业务种类,可将业务接入层从逻辑上分为不同的业务网络区域:包括主机托管区、主机租用区、VIP用户区、集团用户区、增值业务区等。6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的数量配比、接入交换机连接的业务服务器数量应合理确定。7运维管理层应进行区域划分,可包括客户操作区、客户远程接入区、管理子系统区等。3.5.2IDC网络的路由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1IDC可作为一个单独的自治域,采用BGP与互联网连接,也可不作为单独自治域采用OSPF或IS-IS协议等与互联网连接。2IDC与互联网的多个连接可设计成主备或流量分担的路由策略。互联网接入层核心路由器应对内部路由信息进行适当聚合后向互联网发布,聚合时应实现对路由策略的配合实施。互联网接入层核心路由器宜向IDC内部网络发布默认路由信息,不宜发布来自互联网的具体路由信息。3IDC内部网络路由可设计成二/三层混合方式或大二层方式,宜符合下列规定:1)二/三层混合方式:IDC内部路由协议宜选择OSPF。宜采用OSPF双层次多区域配置方式,互联网接入层核心路由器组成核心OSPF区域,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组成多个OSPF二级区域。2)大二层方式:核心路由器、汇聚交换机和接入交换机之间全部采用二层组网。3.6资源子系统3.6.1IDC应通过在业务接入层划分VLAN网络,形成为不同用户服务的网络资源。3.6.2IDC可在业务接入层配置业务服务器等设备,形成为用户服务的主机计算资源。3.6.3IDC可在业务接入层建设SAN或NAS等存储网络,形成为用户服务的存储资源。3.6.4IDC可根据业务经营者的业务规划,通过配置中间件、应用平台环境等有关软件,形成软件应用能力资源。3.6.5IDC可采用云计算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的灵活性和效率,可采用虚拟化技术形成IDC的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应用能力资源池等。3.7业务子系统3.7.1在机房设施子系统、网络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的支撑下,IDC应能向用户提供基本业务和可选的增值业务。3.7.2IDC的业务子系统应具备提供分级服务的能力。3.7.3在业务经营者建设有多个IDC时,各个IDC宜通过互联网联网,通过CDN等技术实现业务内容最佳分布和共享。3.8管理子系统3.8.1IDC管理子系统的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IDC管理子系统宜统一纳入业务经营者的BSS、OSS系统中,不独立设置。条件不具备时,IDC也可单独建设管理及运营支撑系统。2IDC管理子系统应在IDC网络的运维管理层中设置管理用采集服务器设备或代理服务器设备。运维管理层应通过专线或VPN与业务经营者的BSS/OSS系统连接。3IDC宜配置基于IP的KVM系统。3.8.2IDC管理子系统宜实现下列网络管理功能:1网管管理的对象应包括IDC内自有设备以及提供代维代管类增值业务的用户设备。2网络管理功能可包括设备管理、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故障管理和统计报表等功能。3设备管理应与被管设备的管理接口相连,提供对各设备基本配置信息的管理。设备管理应支持设备的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两种方式。4拓扑管理宜实现以下功能:1)支持网络拓扑的自动发现、拓扑结构动态刷新。2)提供多视图管理,支持用户自定义视图。提供多种视图模板,按权限可分为管理员视图、客户视图;按精细程度分为节点物理拓扑视图、互联网接入层拓扑视图、汇聚层拓扑视图、业务接入层拓扑视图、运维管理层拓扑视图;逻辑上分为VLAN视图、端口流量视图等。拓扑管理功能宜在视图上提供向其它功能的链接。3)对网络设备进行定时(轮询间隔时间可配置)的轮循监视和状态刷新并表现在网络视图上。4)支持拓扑过滤,支持快速查找拓扑对象,并在导航树和拓扑视图中定位。5性能管理宜实现以下功能:1)监控主机、网络的各性能状态,形成历史记录。2)可设置系统侦测参数,包括SNMP时延,Ping的时延、端口服务连接的时延。3)提供全网性能分析,包括网络流量、利用率、误码率等性能指标。4)提供对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主机等各类管理对象的持续的性能参数采集、分析、存储。6故障管理宜实现以下功能:1)提供对性能管理中采集的性能指标的管理,包括告警阀值定义、告警方式定义、实时性能监控等。2)提供事件分级功能,将事件分为正常、警告、异常三级。3)支持告警拓扑的直观呈现及定位,将显示的焦点定位到产生选定告警的拓扑对象,可包含专门的事件拓扑视图;4)支持多种告警方式,包括:声响、颜色、电子邮件、电话、短消息、外部程序等。5)提供故障处理的相关报表,可以按时段和灵活的条件组合查询故障,提供故障处理知识库管理。6)应提供常见和实用的网络测试诊断工具集。7)支持告警溯源,实现MAC地址端口反查和IP地址端口反查等。7统计报表宜实现以下功能:1)提供各管理对象的性能统计报表。2)提供各管理对象的故障统计报表。3)可以分析报表数据,对报表数据进行聚合、排序、比较等,并能图示分析结果。4)提供日、月、周和年报表。3.8.3IDC管理子系统宜实现下列资源管理功能:1资源管理应支持对空间位置资源(机房/机架/机位)、IP地址/带宽资源、存储空间资源、设备资源、应用资源、虚拟基础架构等的管理,应实现资源的日常管理、统计、核对。2空间位置资源管理宜实现以下功能:1)可建立、修改、删除机房相关信息,应包含机房地址、面积、负责人联系电话、手机、电子邮箱、机架总数量、各层交换机/路由器端口总数量、出口带宽、IP范围、IP数量等属性。2)可建立、修改、删除机架、机位相关信息,应包含机架规格、电源个数(已使用个数)、已使用接入层交换机端口个数、可使用机位(按u计算)、已使用机位(按U计算)、已使用IP个数、高度,宽度,深度,机架编号、自用端口等属性。3IP地址/带宽资源管理宜实现以下功能:1)可记录各业务所涉及设备占用或释放的资源信息。2)支持对总带宽、已分配带宽、可分配带宽的管理。3)支持IP地址资源的自动监控报警功能。4设备资源管理宜实现对下述信息的管理:设备ID号、设备类型(核心/汇聚/接入层路由器和交换机、服务器、存储设备、防火墙等)、设备名称、设备性质(自有设备、租赁设备、用户设备)、设备型号、尺寸(长、宽、高)、重量、耗电量、发热量、散热方向(前后左右上下)、技术指标(内存、CPU、硬盘)、设备安装存放信息(含括机房、机架、机位)。对于用户设备和租赁设备应说明所属的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称、用户联系方式、用户身份证ID、设备型号/尺寸大小等)。5存储空间资源管理宜支持对出租划分出的各种等级存储空间的管理,包括空间容量、访问方式、文件系统、RAID等级、备份方式、用户信息等。6应用资源管理宜实现对下述信息的管理:应用类型、应用环境、应用信息、应用使用的接口信息、应用使用的系统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用户信息等,宜支持端口资源的自动监控报警功能。7虚拟基础架构管理宜实现对虚拟网络资源、虚拟计算资源、虚拟存储资源、虚拟应用资源等资源池的生命周期管理和资源调度,实现多种业务需要的调度算法、资源用量监控。8宜与环境、设备监控及能源管理系统通过接口互联。3.8.4IDC管理子系宜实现下列业务管理功能:1业务管理应实现IDC的服务管理和产品管理。2服务管理宜实现对IDC服务所包含的所需资源、服务级别、服务承诺、名称、描述和状态等信息的建立、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3产品管理宜实现对IDC产品所包含的名称、描述、状态、所包含服务种类等信息的建立、修改、查询、统计等功能。3.8.5IDC管理子系宜实现下列运营管理功能:1运营管理应提供业务运营、密码管理、权限管理、客户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2业务运营宜实现以下功能:1)实现IDC业务的开通、变更和终止。2)通过工作流系统实现IDC业务所需的资源分配、施工和验收。3)支持工单查询和统计。3密码管理宜实现以下功能:1)统一管理IDC的各类密码,对于密码的基本信息(设备或应用系统、人员、账号、密码、时限)进行登记和查询。2)对于密码申请和修改,通过工作流系统进行申请、批准、分配的过程管理。3)实现密码的生命周期管理,对于即将过期的密码应通知提示。4权限管理宜实现以下功能:1)实现用户级别和权限管理。2)实现访问控制功能。3)提供安全日志,支持审计功能。5客户管理宜实现以下功能:1)实现客户服务。2)实现客户信息管理。3)实现订购关系信息管理。4)支持客户关系管理。6统计分析宜实现以下功能:1)支持按客户进行统计分析。2)支持按业务进行统计分析。3.9安全3.9.1IDC应在合理的安全成本基础上,保护IDC的信息资产,实现IDC网络运行安全和业务安全,保证各类网元设备的正常运行,根据安全策略控制出入网络的信息流,保障网络的运营维护管理安全。IDC应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3.9.2IDC应对整个系统进行安全域划分,各个安全域根据安全需求确定不同的安全级别、制定不同的安全策略。3.9.3IDC宜采用下列安全技术措施:1IDC网络子系统的各个网络设备应进行安全加固,业务接入层下各业务区内的主机应进行安全加固,包括禁用不必要的服务、修改不安全的配置、利用最小特权原则严格控制对设备的访问、配置适当的软件版本和必要的补丁等。2IDC互联网接入层应能防范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A级和B级IDC宜在IDC出入口部署流量清洗系统。3IDC汇聚层在其下联的业务接入层业务区有需求时,应在汇聚层处配置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4IDC业务接入层应配置病毒防范系统,实现对IDC自有设备进行统一管理,并具备对有需求的用户设备进行病毒防范管理的能力。5IDC业务接入层宜配置网页防篡改系统,实现防范WEB服务器上的网站页面被非法篡改,且在页面遭受非法篡改后能够自动屏蔽非法网页以及进行页面的自动恢复。6IDC运维管理层和被管系统的接口处宜配置安全控制网关,实现基于用户名、用户域名的网络权限精确管理、实现用户访问日志的记录、支持多种口令的认证,实现用户终端审计和用户行为审计。7IDC应提供安全可靠的VPN接入手段,实现IDC运维人员、客户维护人员远程访问IDC自有及托管设备。3.9.4IDC应实现下列安全管理功能:1IDC应设置安全管理系统或与经营者的其它安全管理系统合设,实现对IDC的各项安全管理功能,并具备向用户提供安全防护类增值业务的能力。2根据3.9.3条各项要求配置的安全设备应纳入IDC安全管理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管理。3.9.4IDC应实现下列备案管理与有害信息监测功能:1IDC应提供备案管理功能,实现对IDC机房中提供互联网服务的站点的备案信息进行管理,备案管理功能的系统实现可与IDC管理子系统适当整合,或与经营者的其它备案管理系统集中统一实现。备案管理实现系统应实现ICP备案信息库管理、IP备案地址库管理、协同处理违法违规网站禁入、统计分析报表管理等功能。2IDC应在互联网接入层出入口配置有害信息监测系统,也可与经营者的有关流量分析系统整合实现。系统应能实现有害信息监测、异常邮件行为监测、垃圾邮件过滤、网站内容有效性测试、业务流量统计分析等功能。3IDC的备案管理与有害信息监测系统应支持上报接口。3.10计费3.10.1IDC计费应支持资源占用、能力占用、服务使用、业务交易量及其组合等模式。3.10.2IDC应支持灵活的计费类型,支持不同时间段、折扣、套餐等类型。3.10.3IDC计费功能的实现宜与经营者的BSS系统统一考虑,IDC管理子系统应提供计费原始信息。3.10.4IDC的计费记录/话单准确率应不小于99.999%。3.10.5IDC的计费记录或话单应在线存储不短于3个月、离线存储不短于6个月。3.11码号与地址3.11.1IDC的IP地址应合理规划、分配,应能便于应用监测、地址聚合和访问控制。3.11.2IDC应具备以双协议栈方式同时支持IPv4和IPv6的能力。3.11.3IDC的用户应合理编码,编码规则应便于计费结算和管理,符合有关管理规定。3.11.4IDC自有设备和托管设备应进行合理编码,编码规则应便于维护管理,符合有关管理规定。3.12服务质量3.12.1IDC宜符合下表的服务质量要求:表3.12.1IDC服务质量要求IDC级别ABC网络可用性≥99.99%≥99.9%≥99.5%网络时延(从IDC用户设备接入端口到互联网接入节点下联端口,ping测试包大小为512字节)≤3ms≤5ms≤10ms网络丢包率(从IDC用户设备接入端口到互联网接入节点下联端口,ping测试包大小为512字节)≤0.001%≤0.001%≤0.01%客户服务7×24小时7×24小时7×24小时故障平均修复时间≤2小时≤4小时≤6小时3.12.2IDC应具备向用户提供不同产品分级服务质量的能力。3.13能耗3.13.1IDC机房应采取充分的节能设计,采用高效节能设备和系统方案,PUE宜不大于2.2。3.13.2IDC应通过能源管理系统对内部各种设备的能耗进行综合管理。3.14设备配置3.14.1IDC各种主设备和配套设备应本着性能稳定、安全可靠、技术先进、低能耗、兼容性好、经济合理、扩展性强等原则进行配置,近期建设规模与远期发展规划应协调一致。3.14.2IDC中采用的各种设备应符合有关的设备技术规范。3.14.3IDC中的关键设备应具有高可靠性,重要部件负载分担、关键部件热备份,具有故障时自动倒换功能。3.14.4IDC中采用的各种网络设备宜具备线速转发能力,具有良好的突发流量缓存能力,支持优先级控制。3.14.5IDC中采用的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和有关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宜支持虚拟化功能。3.14.6IDC中的网络带宽利用率应不大于70%,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存储设备的忙时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吞吐能力和会话处理能力的利用率均应不大于70%。3.14.7IDC机房设施子系统的各方面配置应具备能够扩展到支持IDC终期规模的能力。

4系统的工程施工4.1施工组织IDC工程可分为机房设施工程和设备系统工程两类分部工程组织实施,机房设施工程可进一步划分为机房工程、机架安装工程、消防系统工程、电源系统工程、空调系统工程、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安全防范监控系统工程、环境和设备监控系统工程和能源管理系统工程等子分部工程组成。4.2机房设施子系统的施工IDC机房设施子系统中的机房、消防、电源、空调、布线、安防、环境监控、能源管理等工程的施工应遵循有关现行标准的规定。4.3机架及设备系统的施工前准备4.3.1在IDC机架安装和设备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以前,必须对机房的环境条件进行全面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房及有关走廊等地段的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机房主要出、入门的高度和宽度尺寸符合工艺设计要求。2机房照明、插座的数量和容量符合配置要求,安装工艺良好,满足使用要求。3机房设施中的电源、空调、安防等工程应施工完毕,具备使用条件,满足设备系统安装、调测施工要求。4.3.2在IDC机架安装和设备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以前,必须对机房的安全条件进行全面检查,要求如下:1机房建筑必须符合现行的《邮电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2机房内必须配备有效的灭火消防器材,机房设施中的消防系统工程应施工完毕,具备使用条件,保持性能良好,满足设备系统安装、调测施工要求。3楼板预留孔洞应配置非燃烧材料的安全盖板,已用的电缆走线孔洞应用非燃烧材料封堵。4机房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5机房内不同电压的电源设备、电源插座应有明显区别标志。4.3.3在IDC机架安装和设备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开始以前,应进行施工准备工作,内容包括:1勘查现场,制订施工方案。2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图纸及相关资料,包括工程特点、施工方案、工艺要求、施工质量及验收标准。3制订工程保障措施。4准备施工工具。5将设备、器材搬运到施工现场,并进行清点、分类。4.3.4施工前,应按下列要求对设备、材料进行检验:1开箱时不得损坏设备、器材。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产地应符合设计和工程合同要求,外观应完好无损,技术资料及配件应齐全,并应有出厂合格证。进口产品尚应提供原产地证明、商检证明、质量合格证明、检测报告及安装、使用、维护说明书等文件资料。2有源设备必须逐个通电检测。检测内容应包括安全性、可靠性及电磁兼容性等项目。3软件产品质量应按下列内容检查:1)使用许可证及使用范围的检查。2)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3)软件文档资料齐全。4产品功能、性能的检测应按现行国家产品标准进行;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可按合同规定或设计要求进行。现场不具备检测条件时,可委托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检测;或在生产厂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5设备与材料的功能、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说明书。4.4机架安装的施工4.4.1机架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房内机架设备的平面位置、机面朝向、机架相互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位置偏差不大于10毫米。2机架及架内设备安装应端正牢固。3列主走道侧必须对齐成直线,误差不得大于5毫米。整列机架正面应在同一平面上,无凹凸现象。4用吊垂测量,机架安装垂直度偏差应不大于3毫米。5除有特定的绝缘隔离、散热、电磁干扰等要求外,机架应紧密相互靠拢。6机架上各种螺丝必须齐全并全部拧紧到位,不可扭伤螺纹和螺帽,每个固定螺钉均使用平垫、弹垫,其顺序不能垫反,同类螺丝露出螺帽的长度应一致。7机架上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架内连接电缆不能碰伤、碰断,各种标志牌应正确、清晰、齐全。8所有喷漆零件的表面应光滑平整、色泽一致,不应有划痕和破损,漆面如有脱落应予补漆。9机架应配有防静电腕带。10机架附件(前后门、装饰框、机架侧门、机架保护地线、其它配件等)必须安装正确,无损伤、不变形,活动部分开、关顺畅,位置准确。11在预防意外撞击部位、可接触至布线的部位和危险电压的部位,均应提供覆盖,对危险部位应设有警示标志。12机架内配电模块的熔丝/空开的型号必须符合设备技术要求和设计要求,熔丝/空开应接触牢固,安装到位。13依据机架冷却气流组织方式设计,机架的通风空率、机架内通风孔的大小设置、架内风机配置等应符合设计要求。14机架内外整洁卫生,无明显的灰尘、污迹,机架内外不得有工程废料或杂物,前后门、侧板等应干净,不得有污损。4.4.2配线架的安装除应符合4.1.1条的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1配线架接线板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各种标志完整齐全。2线缆在配线架内必须绑扎,裁减整齐,弯曲半径符合设计要求。3光纤配线架的光纤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应符合设计要求。4光纤配线架上光纤连接器的安装位置应正确、牢固,方向一致,盘纤区固定光纤的零件应安装齐备。4.4.3机架标签、标识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架应安装有标牌或标签。2标牌安装位置应统一,内容应正确、清晰、完整。3相关标识(高压警示标识、危险警示标识、防静电标识等)应规范、正确、美观、牢固。4机架内配电模块的熔丝/空开等应有明确的标签。4.4.4机架及架内设备安装必须按设计所要求的抗震加固措施进行加固,必须符合GBXXXXX-XXXX《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规范》。4.4.5走线架及槽道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走线架及槽道的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偏差不得超过50毫米。2主走线架(槽道)宜与列走线架(槽道)立体交叉,高度符合设计要求。3水平走线架和槽道应与列架保持平行或直角相交,水平度偏差每米不超过2mm;垂直走线架和槽道应与地板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超过3mm。4走线架支撑、吊挂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吊架的安装应整齐牢固,保持垂直,无歪斜现象,位置符合设计要求。4列间槽道应成一直线,左右偏差不超过3毫米;两列槽道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超过2毫米。5槽道的盖板应方便开合操作,侧面应便于引出线缆,出口宜采用喇叭状对接,以防转弯处伤及线缆。6所有支撑或吊挂应与建筑物绝缘。7各类槽形钢所做的吊架和弯角联接件的上下衔接处必须用螺丝做固定,所有的固定螺丝必须拧紧。8走线架和槽道应表面光洁,无脱漆、无损伤,不变形,线槽内外不得有污迹、金属和其它杂物。9铁件的切割处必须打磨,不得有毛刺。铁件的漆面应完整无损,如需补漆,其颜色与原漆色应基本一致。10线梯端部突出的地方应安装保护端盖。11走线架与机架顶部的高差超过0.8m时应安装下线梯下线。走线架的下线处必须安装过线架下线,过线架的下线边缘应有塑料护线套做保护。4.4.6安装沿墙单边或双边电缆走线架时,在墙上埋设的支持物应牢固可靠,沿水平方向的间隔距离均匀。安装后的走线架应整齐一致,不得有起伏不平或歪斜现象。4.4.7电缆走线架穿过楼板孔或墙洞的地方,应加装子口保护。电缆放绑完毕后,应有盖板封住洞口,子口和盖板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其漆色宜与地板或墙壁的颜色一致;空隙应采用防火泥等材料进行填充及封堵。4.4.8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敷设线槽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和长度等内容。2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PVC管。布放多层屏蔽电缆、扁平缆线和大对数主干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暗管布放电缆或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40%。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4.4.9走线架及槽道的安装必须按设计所要求的抗震加固措施进行加固,必须符合GBXXXXX-XXXX《通信设备安装工程抗震设计规范》。4.4.15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交、直流宜分开接地。2机架应可靠引接保护地线,接地应良好,保护接地宜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入。3配线架应从接地汇集线引入保护接地。4走线架和槽道均应可靠引接保护地线。5机房内通信设备不得通过安装加固螺栓等与建筑钢筋相碰而形成电气连通。6接地螺栓均应使用平垫、弹垫,其顺序不得垫反,地线的压接部分必须两点压接,并用机械方法加以紧固,保证低电阻的连接。4.4.16接地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类需要接地的机架、设备与接地汇集线之间的连线,其截面积应根据通过的最大负荷电流确定,符合设计要求,不得使用裸导线布放。2每个接地点只允许接一根馈线,不得两根或多根馈线同接在接地汇集线的同一点上。3接地线布放时应尽量短直,多余的线缆应截断,严禁盘绕。4接地线两端的标签齐全清晰。4.5设备系统安装的施工4.5.1设备机框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框的数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位置正确。2机框应安装到位,无变形,在机架内正确固定,固定机框的定位螺丝必须齐全并拧紧到位。3机框上的功能标签或产品编号必须正确清晰,不得损伤或丢失。4与机框有关的信号线、控制线等及模块间的各种信号线等必须规格、连接正确,绑扎理顺,符合设计要求。5机框的电源线、保护地线必须数量、规格正确,应正确连接至机架内配电模块,绑扎理顺,符合设计要求。机框有主备冗余电源模块时,应分别连接至机架内同样具备主备关系的配电模块。5设备机壳应可靠引接保护地线。6当机架内未装满设备时,未安装设备的位置前部应安装挡风盲板(假面板)。4.5.2设备电路板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路板的数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安装位置正确。2电路板无弯曲、断裂现象,电路板插针和插座应无歪针、缺针、断针或插座变形。3电路板必须插装到位,安装的电路板不得偏离机框的槽道或凸出机框的前沿。4电路板必须用定位螺丝等与机框牢固固定,同时应易拆卸。5从电路板引出的通信电缆和光纤等必须规格、连接正确,在架内应绑扎理顺,符合设计要求及4.3节要求。4.5.3机台和终端设备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台的数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位置安装正确,台列安装整齐,机台边缘应成一直线,相邻机台紧密靠拢,台面相互保持水平,衔接处无明显高低不平现象。2终端设备的数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配备完整,安装就位,应使用压条等方式固定在机台桌面上。3终端的电源线、鼠标/键盘线、显示器信号线及以太网线等必须分别理顺,捆扎整齐,转弯曲率半径应大于30毫米。4.5.4设备应粘贴标签,标签应粘贴整齐一致、位置醒目,标识应文字规范,内容清晰、准确、全面。4.5.5布放通信电缆应符合下列规定:1布放电缆的规格程式应符合设计要求。2电缆的布放路由、走向应符合设计要求。3电缆在走线架或槽道内布放应顺直、整齐,没有明显的扭绞,外皮无损伤。4电力电缆与信号线缆应分开布放,各种缆线间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若在同一走道或交叉布放,间距应大于50毫米。5电缆转弯应均匀圆滑,弯弧外部应保持垂直或水平成直线,电缆弯的曲率半径应大于6R(R为线缆的截面半径)。6布放走道电缆、架内布放电缆必须绑扎。绑扎后的电缆应互相紧密靠拢,外观平直整齐,线扣间距均匀,松紧适度。使用绑带绑扎时,绑带余下的部分应剪断,余量长度不能超过1厘米。7布放槽道电缆宜绑扎,槽内电缆应顺直,尽量不交叉,电缆不溢出槽道。在电缆进出槽道部位和电缆转弯处应绑扎或用塑料卡捆扎固定。8电缆的布放,应注意顺直不凌乱,尽量避免交叉,并且不得堵住送风通道。9穿管布放时,管线占用率在无弯时应小于40%、有弯时应小于30%。10电缆下线卡、转弯处、线槽尾端等边缘的地方必须有保护,防止损伤电缆。11电缆外表必须整洁干净、不得有杂物和金属屑。4.5.6电缆芯线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最小拨开缆线的表皮,保持原有的缆线的绞距;电缆剖头处应平齐,不得刮伤芯线的绝缘;分线应按色谱顺序,不得将每组芯线的互绞打开。2对于绕接电缆芯线,绕接应紧密,不得叠绕。3对于卡接电缆芯线,卡线位置、长度应一致。4制作同轴电缆时,接地网必须保留,保证电缆接地良好;电缆芯焊接可靠,严禁虚焊、漏焊。5UTP、STP电缆的安装必须符合GB50312-2006《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中相关规定。4.5.7敷设光纤应符合下列规定:1光纤的规格、程式、路由走向应符合设计规定,技术指标应符合设计文件及技术规范书的要求。2光纤布放时不得受压,应尽量减少转弯,不能把光纤折成直角,需拐弯时,应弯成圆弧,圆弧直径不小于80毫米,光纤应理顺绑扎,使用扎带时不得用力勒紧。3光纤宜布放在光纤槽道内,应保持光纤顺直,无明显扭绞,光纤从槽道引出时宜采用光纤保护管保护。无光纤槽道时,光纤应加穿光纤保护管,保护管应顺直绑扎在电缆走道内,并与电缆分开放置。4暂时不用的光纤头部要用护套套起,整齐盘绕,用宽绝缘胶带缠在光缆分线盒上。光纤余长不宜过长。5光纤应整条布放,严禁在布放路由中间做接头。4.5.8敷设电力电缆/电源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安装缆线的路由、路数及布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2使用导线的规格、器材绝缘强度、阻燃性能及熔丝/空开的容量均应符合设计要求。3缆线必须采用整段线料,中间无接头。4电力电缆布放排列应平直整齐,绝缘层无损伤。5交、直流电源的电力电缆/电源线,必须分开布放。6电力电缆接续时应连接牢固,接头接触良好。10平方毫米及以下的电力电缆宜采用打接头圈方式连接,打圈绕向与螺丝固紧方向一致,铜芯电力线接头圈应镀锡,螺丝和接头圈间应安装平垫圈和弹簧垫圈;10平方毫米以上的电力电缆应采用铜鼻子连接,铜鼻子的材料应与电缆相吻合,铜鼻子的规格应与线缆规格一致,剥露的铜线长度适当,并保证芯线完整插入铜鼻子压接管内。7安装在铜排上的铜鼻子应牢靠端正,采用合适的螺栓连接,并安装齐备平垫圈和弹簧垫圈。铜鼻子压接管外侧应采用绝缘材料保护,正极用红色、负极用蓝色、保护地用黄色。8安装后的线缆末端必须用胶带等绝缘物封头,剖头处必须用胶带和护套封扎。9每对直流电力电缆应保持平行,正负线两端应有统一红蓝标志。10直流电力电缆应保证电压降指标及对地电位符合设计要求。11每路直流馈电线连同所接的列内电源线和机架引入线两端腾空时,用500伏兆欧表测试正负线间和负线对地间的绝缘电阻均不得小于1兆欧。12每路交流电源线两端腾空时,用500伏兆欧表测试芯线间和芯线对地间的绝缘电阻均不得小于1兆欧。13交直流电源线、保护地线应有明显的颜色区分。对直流布线,正极宜采用红色,负极宜采用蓝色,保护地线宜采用黄绿双色。4.5.9通信电缆、电力电缆和光纤的两端应粘贴标签,标签应粘贴整齐一致,标识应文字规范,内容清晰、准确、全面。4.6设备系统的调测4.6.1通电调测前应作下列检查:1机房电源电压应符合下列要求:1)直流供电电压:-48V(允许变化范围:-40~-57V)。2)交流供电电压:220V/380V(允许变化范围:额定值的85%~110%)。2设备通电前,应对下列内容进行检查:1)设备应完好无损。2)插板类型、数量、安装位置与设计图纸相符。3)设备的各种选择开关应置于指定位置上。4)设备的各种熔丝/空开规格应符合要求。5)用万用表测量机架和机箱,接地良好,地线上应无电压存在,如地线上杂散电压大于0.5V时,应排除故障。若有逻辑地,不能与工作地线、保护地线混接。6)用万用表测量供电电源回路上应无电压存在;用万用表测量其电源线对地应无短路现象。7)设备在通电前,应在电源分配架输入端测量主电源电压,确认正常后,方可进行通电测试。8)各种文字符号和标签应齐全正确。4.6.2软硬件检查测试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种硬件检测所采用的操作程序和操作指令及步骤应经建设单位和厂家共同协商确定。2测试前应准备好必需的仪表(包括软件、硬件),仪表在测试前应作校准。3各种硬件设备按照操作程序,逐级加上电源,电源接通后,用万用表测量直流或交流电压应符合设备要求。设备内风扇装置应运转良好。4对IDC网络子系统中的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以及防火墙、IDS、IPS、负载均衡器等设备检测下列内容:1)检测设备的数量、软硬件配置,包括软件版本、内存大小、接口板信息等,应符合工程合同要求。2)检测设备的系统配置,包括主机名、口令加密、开启的功能与服务等,应符合工程合同及工程设计要求。3)检测设备的端口配置,包括端口类型、数量、端口状态、端口地址、端口描述等,应符合工程合同及工程设计要求。4)在设备内的模块(处理引擎、交换矩阵、电源、风扇等)具有冗余配置时,测试其备份功能。5)检查网络设备配置文件的保存。6)检查网络设备所开启的管理服务功能。7)测试网络设备同时支持IPv4和IPv6的能力情况,应符合工程合同要求。5对IDC资源子系统中的服务器设备检测下列内容:1)检测服务器设备的数量、主机配置,包括CPU类型及数量、内存、内置存储设备、网络接口等,应符合工程合同要求。2)检测服务器设备的外设配置,应符合工程合同要求。3)检测服务器设备的系统配置,包括主机名称、操作系统版本、所安装的操作系统补丁情况,应符合工程合同及工程设计要求。4)检查服务器的网络配置,包括IP地址、网络端口配置、路由配置等,应符合工程合同及工程设计要求。5)检查服务器中所安装软件的目录位置、软件版本,应符合工程合同要求。6)在服务器内的硬件模块(电源、风扇等)具有冗余配置时,测试其备份功能。7)根据服务器所用的操作系统,测试其基本功能,包括文件系统、网络系统、输入/输出系统等。8)检查服务器中启动的进程是否符合此服务器的服务功能要求,测试服务器中应用软件的各种功能。9)在服务器有高可用集群配置时,测试其主备切换功能。6对IDC资源子系统中的存储设备检测下列内容:1)检测存储设备的数量、系统配置,包括硬盘配置数量及模式、缓存容量、端口状态等,应符合工程合同要求。2)在存储设备内的模块(控制器、电源、风扇等)具有冗余配置时,测试其备份功能。7对IDC资源子系统中的提供软件应用能力的中间件、软件应用平台等检测下列内容:1)检测软件的名称、版本、许可证数量等,应符合工程合同要求。2)检测软件的安装及配置情况,应符合工程合同及工程设计要求。8对IDC管理子系统中的软硬件设备参照上述内容进行检测。4.6.3对于网络子系统进行下列调测:1检查网络拓扑结构,应符合设计规范及工程设计要求。2对网络中的冗余设备、冗余链路进行测试,主备网络设备及冗余网络路径应能正常切换,切换时间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3检查网络路由协议配置、路由策略配置,应符合设计规范及工程设计要求。检查网络路由表内容,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测试IDC与互联网的网络连通性,应正常可达。测试网络路由的收敛功能,收敛时间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4使用仪表模拟加载一定的业务流量进行压力测试,测量网络时延与网络丢包率,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4.6.4对于资源子系统进行下列调测:1测试通过在业务接入层划分VLAN网络,形成为用户服务的网络资源的功能。测试VLAN之间的隔离情况,应正常。检查VLAN配置方式,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2测试可为用户服务的主机计算资源的提供与运行功能,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3测试可为用户服务的存储资源的提供与运行功能,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4测试可为用户服务的软件应用能力资源的提供与运行功能,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5使用仪表对主机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应用能力资源进行性能压力测试,测试抽样率应不小于10%,最少分别不少于2件,测试结果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有关设备的利用率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6对资源子系统中的高可靠性设计的部分,测试高可靠性实现情况,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7测试虚拟化资源池的提供与运行功能,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4.6.5对于管理子系统测试进行下列调测:1检查、测试KVM系统的功能。2测试IDC网络管理功能的实现情况,均应正确实现,管理信息采集准确,采集时间符合要求,管理功能实现正确,使用方便合理,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包括:1)被管对象范围。2)设备管理。3)测试拓扑。4)配置管理。5)性能管理。6)故障管理。7)统计报表。3测试IDC资源管理功能的实现情况,均应正确实现,资源信息全面、准确,管理功能实现正确,使用方便合理,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包括:1)支持的资源种类。2)空间位置资源管理。3)IP地址/带宽资源管理4)设备资源管理。5)存储空间资源管理。6)应用资源管理。7)虚拟基础架构管理。4测试IDC业务管理功能的实现情况,均应正确实现,流程准确,管理功能实现正确,使用方便合理,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包括:1)服务管理。2)产品管理。5测试IDC运营管理功能的实现情况,均应正确实现,流程准确,管理功能实现正确,使用方便合理,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包括:1)业务运营管理。2)密码管理。3)权限管理。4)客户管理。5)统计分析。4.6.6针对安全进行下列调测:1检查IDC网络安全域划分情况,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2检查网络子系统中各网络设备、资源子系统中各服务器设备的安全功能配置情况,从设备的账号管理及认证授权、访问控制、日志审计、网络协议、开通的服务、软件安全补丁等方面进行安全测试,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3检查、测试IDC配置的各种安全设备系统的安全策略配置和功能实现情况,包括流量清洗系统、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入侵预防系统、病毒防范系统、网页防篡改系统、安全控制网关、VPN网关等,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4检查、测试IDC安全管理系统的各项安全管理功能,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5检查、测试IDC备案管理功能的实现情况,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6检查、测试IDC应用监控系统对于IDC有害信息监测的功能实现情况,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同时对业务应用应无影响。4.6.7对于业务子系统进行下列调测:1检查测试IDC基本业务的实现情况,业务流程、业务功能均应正确实现,应符合设计规范、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的要求。2检查测试IDC增值业务的实现情况,业务流程、业务功能均应正确实现,应符合设计规范、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的要求。3检查测试IDC提供分级服务能力的实现情况,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4检查IDC的用户业务编码方案,编码规则应符合工程合同和工程设计要求。4.6.8针对计费进行下列调测:1测试计费准确率,应符合设计规范和工程合同的要求。2检查、测试支持的计费类型,应符合工程合同要求。3检查计费记录或话单的存储时长,应符合设计规范和工程合同的要求。4.7竣工文件4.7.1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应及时编制竣工文件。工程验收前施工单位应向建设单位提交竣工文件一式三份。4.7.2竣工文件应包含下列规定内容。1工程说明。2工程开工报审表(工程有监理单位时)。3开工报告。4安装工程量总表。5已安装的设备明细表。6工程设计变更单。7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报告。8停(复)工报告。9随工签证记录。10隐蔽工程签证。11交(完)工报告。12交接书。13验收证书。14测试记录。15竣工图纸:竣工图应在设计图纸基础上编制。施工中没有对设计图纸变更的,设计图纸可作为竣工图纸;个别变动的,可在原设计图纸上改绘为竣工图纸;当较大变动或原设计图纸无法改绘时,应重新绘制。无论是原施工图纸、改绘图还是重新绘制的竣工图,都应加盖竣工图章。16备考表。4.7.3竣工文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内容齐全:按规定内容应没有缺页、漏项、颠倒现象,资料齐全。2详实准确:竣工图纸应与实际竣工状况相符,测试记录数据应真实准确。3清楚规范:资料书写应字迹清楚、版面整洁、规格一致,装订符合归档要求。4.7.4竣工文件的编订可按分部工程、分部子工程装订成册,内容较多时,可分册装订。PAGE395系统的工程验收5.1工程初步验收5.1.1工程初步验收应在完成全部设计工程量,机房设施子系统安装、调测完毕,设备系统安装、调测完毕,设备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经检查、调测合格,竣工文件编制完毕,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完工报告后,由建设单位组织。5.1.2建设单位在接到施工单位的交工通知和竣工文件后,根据有关文件要求应及时组织验收小组进行初步验收。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设备供应及代理商、集成厂商等应给予积极配合。5.1.3工程初验应按照本规范和设计文件、工程合同的要求,对工程安装工艺质量进行检查,对系统的功能、性能进行测试,对竣工文件进行审查,对已安装设备和技术文件进行移交。5.1.4工程初验中移交的技术文件的介质形式、份数、内容应符合工程合同要求。技术文件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部分:1资产明细表。2说明文件。3设备硬件资料。4软件资料。5设备及系统配置文件。6相关施工图纸。7技术手册(安装、配置、测试、操作维护、故障排除等)。8简明扼要的日常操作维护指导(内容包括日常操作项目、操作步骤、预期结果、异常情况处理等)。9设备安装、测试资料及各种记录。10其它相关文件。5.1.5机房检查与验收应符合下列规定:1IDC机房的检查、验收应符合GB50462-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2IDC机房的消防、安全、抗震、环保节能、防雷接地及电磁防护等项目由相关专业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检查、验收。3检查IDC机房的功能分区、面积设置应合理、符合工程设计要求。5.1.6IDC市电供电条件应符合设计规范和工程设计要求,IDC电源设备的安装工艺和工程验收应符合YD/T5079-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的规定。5.1.7IDC机房空调的安装工艺和工程验收应符合GB/T50243-2002《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同时进行以下检查:1对于选用上送风方式的机房,检查风管、风口,材料、数量、位置及截面积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2对于选用下送风方式的机房,对架空地板进行如下检查:1)检查架空地板的高度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2)检查开孔地板(或地板送风口)的位置、面积应符合工程设计要求。3)架空地板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而成,架空地板材料的防火性能应在施工前进行检查验收。4)检查架空地板的防静电性能,应符合有关规范的规定。5)架空地板正、背面应平整光洁,不产生龟裂和粉尘,且内层填充材料不产生金属粉尘。6)检查架空层地板的承载能力检测报告,应符合工程设计指标要求。架空层的敷设安装工艺质量及架空层整体承载量应在架空层施工时进行随工检查验收。7)架空层下敷设的保温隔热层和防护层,必须采用非燃烧材料。保温隔热层和防护层材料的防火性能应在施工前进行检查验收。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