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别了,“不列颠尼亚”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在这一天,发生了一件激动人心的大事。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今天,就让我们重温一下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请看课文——《别了,“不列颠尼亚”》。

七子之歌·香港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掌握新闻各个部分的基本特征。2.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本文写作视角的独特之处,反复品味那些富有意味的细节,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和态度。3.审美鉴赏与创造:掌握在新闻中运用现场景物表情达意与现实场景和背景资料相融合的写法。体会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学习活动一:知识储备作者简介香港回归祖国纪念碑《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1949-1999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选集、对外新闻选》。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是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人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四位记者合写了一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新闻,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6.30结束)。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1982年9月,中英关于香港地位的谈判,在邓小平和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之间进行。邓小平态度坚决地告诉撒切尔夫人:“主权的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中国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岛、九龙,否则,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制度。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背景回眸邓小平会见来华参加签字仪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文体知识新闻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基本特征文体知识六要素①真:内容真实,事实准确。②短:简明扼要,篇幅短小。③快:迅速及时,有时效性。④新:内容新鲜,有价值。⑤强:思想性和指导性强。新闻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如何(How)结构文体知识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文体知识新闻(1)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单行标题、多行标题多行标题一般分三种:引题+正题正题+副题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正题副题引题宜虚不宜实正题宜实不宜虚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文体知识新闻(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的文字,概述最核心的信息。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3)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4)背景:事件发生的背景、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为烘托新闻的主题服务。(5)结尾: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主要阐明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加深读者对新闻的理解、感受,使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语言精练,紧扣主题。文体知识新闻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具有及时、简明、真实的特征。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六部分。新闻电头是说明消息来源的短语。一般用来说明新闻稿件发出的单位、地点和时间,如"新华社北京5月1日电"。电头一般放在正文之前,但有时也可放在稿件的末尾。本报记者、通讯员采写的稿件,一般使用"本报讯"。如果对通讯社稿件做了某些删节,应用"据××社×地×月×日电"。例如,新华社的电头共有六种之多:1、新华社电;2、据新华社电;3、据新华社8月25日电;4、据新华社墨西哥城电;5、据新华社北京8月28日电;6、新华社北京专电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新闻故事、文艺通讯、主题通讯、旅游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它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文体之一。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解读①一语双关意味深长

离开、告别VS回归、雪耻

②句式倒装,重在突出、强调标题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学习活动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导语主体结语1段2-10段11段4时30分

晚6时15分

晚7时45分0时左右0时40分英国查尔斯王子和香港末任港督乘船离开香港156年5个月零4天的英国殖民统治终结标志着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的终结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第一场景:4时30分,彭定康告别,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港督府最后一次降旗彭定康和家人离开港督府港督府告别仪式是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地点: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第二场景:晚6时15分,英方告别仪式。(第五自然段)第三场景:晚7时45分,第二次降旗仪式。(第7自然段)彭定康接过米字旗添马舰广场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第四场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易帜)(第8自然段)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主体部分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概括内容。第五场景: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第十自然段)查尔斯王子神情难过不列颠尼亚号学习活动三:再读文本,分析鉴赏1.文中写了三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三次降旗一次升旗答:①第一次降旗是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来,这标志着今后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②第二次降旗是当天港岛上每天一次的降旗,这一次降旗如果在平时就很平常,但在当天意义却非常大,因为这面旗帜的降下,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0多年的香港终于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③第三次降旗是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这次降旗,标志着英国对香港150多年的殖民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仔细阅读以下句子,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包含着怎样的情感?(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3)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1)“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答:①这是作者在记叙末任港督离开港督府时举行降旗仪式之后发表的论述,作者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而是具有标志意义的最后一次。②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香港时的无比兴奋。

答:①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②作者没有任何修饰性的语言,然而就在这不动声色的描写中,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3、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情感表达——隐深情于沉着冷静之中答:①一句简单的陈述句,客观说明“不列颠尼亚号”离开南海的情况。②在客观平静的叙述之下蕴含着一种克制的情感。一个“很快消失”表达出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的欢欣与喜悦。学习活动四:细读文本,分析重难点报道重大历史事件,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说说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新闻事实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4:30港督旗帜降落4:40港督离开港督府6:15告别仪式7:45第二次降旗仪式0:00中英交接仪式0:40“不列颠尼亚”离港历史回顾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插叙港督府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插叙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今天降下了米字旗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报道重大历史事件,在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兼顾对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请结合具体的例子,说说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答:①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

②如在写港督府告别仪式时,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在写广场告别仪式时,插入“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③这些背景材料的引入使得现实的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