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2019-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堂教学建议(吴岱峰-内部交流)(共56张)-课件_第1页
近几年2019-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堂教学建议(吴岱峰-内部交流)(共56张)-课件_第2页
近几年2019-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堂教学建议(吴岱峰-内部交流)(共56张)-课件_第3页
近几年2019-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堂教学建议(吴岱峰-内部交流)(共56张)-课件_第4页
近几年2019-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堂教学建议(吴岱峰-内部交流)(共56张)-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吴岱峰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堂教学建议12个关键词、14位专家带你一起热议“红旗河”“红旗河”干线、支线及相关水系、流域图(资料提供:“红旗河S4679课题组”本页绘图/谭希光

)红旗河调水工程

2017年12月以来,“红旗河”这个名字频频见于媒体,并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但实际上它并非一条真正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河流,而是一个有关我国西部调水的方案。按照“红旗河课题组”公布的构想:“红旗河”西部调水工程预计年总调水量为6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的年径流量;干线长度为6188公里(含自然河道)——接近于长江的干流长度;从西南诸河、长江流域调水,到黄河流域和内流诸河流域。此外还设计有3条支线——通向延安方向的“红延河”,通向内蒙古、北京方向的“漠北河”,以及通向吐哈盆地的“春风河”。按照“红旗河课题组”的构想:该工程计划从雅鲁藏布江中游取水,采取山区打隧洞、平原开明渠、河道之间用水库等方式,沿青藏高原边缘全程自流,输水至我国西北缺水地区。并初步估算,“红旗河”主体工程投资约为4万亿元,建设周期大约十年。工程实施后,将在西北地区创造20万平方公里的绿洲、2亿亩灌区和牧场,形成一条1000公里长的运河,使得西北地区具备承载超亿人口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个宏大的调水工程,勾画出了令人心潮澎湃的未来,在获得众多推崇的同时也引起热烈争议。《中国国家地理》特邀多位水利、工程、地理等领域的专家就此进行释读并展开讨论,力求让读者尽可能深入地了解“红旗河”的各个方面:创新、收益、风险、困难……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8年第05期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不同区域的路牌真实问题情境学科逻辑:问题设计:逆向设计……如何认识这些生活中鲜活、生动的地理现象?生活中地理现象(真实的情境)背后的科学问题调动知识储备,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行推测、判断——技术层面这一过程中包含:质疑的精神,严谨的态度——价值观层面审思学校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给学生什么样的精神?“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蔡元培)“学问要独立”(早稻田大学校训)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标志意义:

2018年初,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教学的讨论,成为当前教育的热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哪些变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怎样的关系什么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怎么考?理想的地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介绍(2017年版与2003年实验版比较)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建议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地理教学建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比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较2003版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教学指导性。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以此为指导,针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作出了调整。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四、课程内容五、学业质量六、实施建议附录目录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突出思想性区别一:重新定义学科作用2003实验版: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侧重于服务现在2017标准版: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除了服务现在,还强调了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区别二:修正学科性质的表现2003实验版: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并解释了内涵。2017标准版:修正为--综合性和区域性,省略了内涵解释区别三:定位课程作用2017标准版: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特有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数字化地理教学环境。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准确把握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体系,科学测评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1)贯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关于基本理念的阐述均体现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进行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学习方式使用和学习评价体系建立也都是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2)强调学习方式的创新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基础之上,科学地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开展更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3)细化学习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但具体评价的方向没有做出明确。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作出明确,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水平来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地方的综合用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信息能力;设计能力;探究能力;科学态度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能力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2.学生能够形成从综合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4.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室内、野外和社会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精炼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地理3选修模块选修1宇宙与地球选修2海洋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6环境保护选修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2003年实验版课程结构选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必修课程

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2学分)

区域发展(2学分)侧重自然领域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侧重人文领域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侧重技术与实践领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

2017年版课程结构地理1(2学分)地理2(2学分)共同基础,全修全考合格考选修选考修习地理科目的学生必考高考和等级性考试主要内容个性化需求,延伸或应用课程名称

主要内容必修地理1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必修地理2人口、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地球运动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课程主要内容(2017年版课标)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关系

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

关系总体设计思路:宽而浅,不追求系统性,加强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要求总体设计思路:与必修课程衔接好,相对增强系统性,更多地展现案例式、主题式学习的要求加深拓展必修1:以自然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地球科学其他内容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突出自然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选择性必修1是对必修1的加深,使这两个模块形成“T”字形结构。必修2:以人文地理为基础,适当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方面的内容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围绕人地协调,突出不同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选择性必修2是对必修2及必修1的拓展,运用人文、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对区域发展案例进行分析。选择性必修3: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从资源、环境的角度落实国家安全教育运用必修与选择性必修1和2的自然、人文地理知识,分析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问题内容要求:学习哪些内容教学提示:用什么方法学习学业要求:学习的结果怎样课程内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模块设计学业要求(必修地理1)学业质量标准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水平11-1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析其中少数几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能够辨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的地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少数几项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1-2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区域认知)1-3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初步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

水平22-1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2-2能够归纳某些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自主辨识给定区域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征。……(区域认知)2-3与他人合作,能够使用遥感图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深入观察,并设计实验,作出简要解释;能够在地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立思考的意识、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地理实践力)针对一个模块针对必修课程笼统要求分级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水平1:阶段性(过程性)考试参照(以必修课程要求为准)水平2: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达标(以必修课程要求为准)水平3:阶段性(过程性)考试参照(以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的综合要求为准)水平4: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达标(以必修课和选择性必修课的综合要求为准)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的关系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说明类型:

①合格性考试;②等级性考试层级:

①合格考为毕业考试,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参加;

②等级考为选拔性考试,选择地理的学生必须参加,并纳入高考成绩。内容:

①合格考仅限于必修地理1、地理2。

②等级考以选择性必修课程为主要内容,地理1和地理2也占一定比例,还涉及初中地理。时间:

①合格考:

②等级考:解读:如何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什么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是怎样的关系?什么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考怎么考?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制阶段教育部启动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修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发布新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国

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9月)教育部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2013年)

2013年5月2014年3月2014年下半年2016年9月2016年9月2018年初如何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为什么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国家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立德树人;高考改革对高中教育的基本判断: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85%以上,高中教育已经成为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国民基本素质。国际上,高中教育改革也成为共同趋势;十多年高中课程改革有成功的经验,也面临不少问题。2013年5月教育部启动“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发布,强调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提出:

研究和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如何理解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为什么要深化高中课程改革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的研究已经展开,重点是基于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核心素养在学科课程标准中落实的方式方法。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所有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既表现出发展的连续性,也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作用发挥具有整合性。

选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定义与三维目标的关系发展过程育人价值文化基础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自主发展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实践创新: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治学

修身

济世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9月课题组发布)包括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业质量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学科课程内容学科课程实施教学与评价考试命题教材编写课程管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课标研制框架图如何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摘自各学科课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什么关系?

调研:2012年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俞立中校长领衔的地理教育研究团队调研了北京、黑龙江、宁夏、河南、江苏、安徽、广东、云南八省区的高中地理教育情况,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按照教育部的统一要求,调研从七个核心研究方面展开。1目标与价值取向2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3内容的适量度4内容的难易度5内容的衔接性6课程标准的落实情况7课程标准文本的可读性和指导性初步结论◎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取得很大成就,出现的问题需要经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我国高中地理课程发展符合国际地理教育发展趋势,但是在育人价值引领、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仍需加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我们研究的问题地理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地理学最基本的研究特点是什么?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什么?地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视野?学科本质我们研究的角度(维度)地理科学的角度中国百年基础教育地理课程发展的角度国际地理教育发展的趋势角度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

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

张建珍段玉山龚倩译

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二○一六年八月经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授权,由张建珍、段玉山、龚倩负责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中文版本翻译工作,该宪章的英中文版本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地理大会上于2016年8月24日同时颁布,此前中国翻译的其他版本均为未经授权的草稿。1

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

受过地理教育的公民能够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也能够理解个人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地理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学会如何与所有生物(包括人类自己)和谐相处。2地理教育的内容

地理学使得从地方尺度到全球尺度研究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可能。3地理教育的方式

地理调查满足并滋养好奇心。地理视角能帮助人们深入理解当代面临的众多挑战。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地方的综合用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信息能力;设计能力;探究能力;科学态度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着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研究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正确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能力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素养名称表

现素养1:人地协调观(1)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2)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有不同的方式、强度和后果;懂得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能够对现实人地关系问题分析评价,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与政策。素养2:综合思维(1)能够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要素综合)(2)能够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时空综合)(3)能够从地方或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地方或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对区域特征形成的影响,以及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地方综合)素养3:区域认知(1)具有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2)能够正确采用认识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3)能够正确解释、评析区域开发利用决策的得失。素养4:地理实践力

(1)能够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2)能够与他人合作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独立思考并选择适当的地理工具。(3)能够实施活动方案,主动从体验和反思中学习,实事求是,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表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情境由简单到复杂深度和广度由易到难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等级的划分,主要考虑了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情境”,测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状态下,能够做什么。“情境”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由简单到复杂,由具有良好结构的情境到不良结构的情境。另一个向度是“深广度”,测评学生在一定的情境状态下,能够怎样做。“深广度”的设计从低水平到高水平,也由易到难,由单一维度到多维度。这两个向度相辅相成,构成了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而对每一个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的描述,是对该素养学科表现的反映,不结合具体的地理课程内容。(课标中的附表一为核心素养的学科表现)。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认识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组成。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地理学习方式下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程菊山东济南教研室)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表现上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在培养上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形成过程中,与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兼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作用的发挥具有整合性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认识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解读与具体化,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这意味着对素质教育规律认识的深入,体现了教育思想的发展教育是继承和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深化课改的表现,不是否定前面的工作。事实上,学科核心素养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于不同时期的学科教育中,在过去和今天的学科教育中共同蕴含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重新审视学科教育,思考哪些需要继承,哪些需要发展。从根本上说,还是按照教育规律的要求实施学科教学。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建议设计思路:继承与创新,鼓励教师尝试新颖的教学与评价方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问题式学习境遇体验交往操作反思学科实践活动户外活动模拟实验社会调查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学习方式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情境过程互动

思维结构评价关注学生学科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结构个体差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情况介绍2018年秋季,一些省份高一新生可能进入新课程、新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开展,值得我们充分关注。以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来看,可能面临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与现行教材(也称“三新一旧”)。2018级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实施(仅针对2018级新生使用)?即:使用老教材,上2017版新课标的内容,体现2017版新课标的教学思想选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必修课程

自然地理基础(2学分)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2学分)

区域发展(2学分)侧重自然领域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侧重人文领域旅游地理城乡规划政治地理侧重技术与实践领域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地理1(2学分)地理2(2学分)环境保护/旅游地理新课标选择性必修课程《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属全新内容,由二者暂时替代(其中包含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山东选择《环境保护》便于新老课程的平稳过渡,也符合当地实际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情况介绍——课程结构(2017年版课标)

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进入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课程情况介绍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环境保护选择性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36课时,共计6学分,108课时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高中学生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内容。计划将地理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用于报考高等院校的学生,需要修齐选择性必修课程的3个模块。其他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教学建议教学建议:重视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观点。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帮助学生通过对学科深层结构的理解来提升他们“分析信息,提出新命题,驾驭知识体系的能力。”(罗伯特·梅逊.西方当代教育理论,陆有铨译,1984)“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情境……体现关联性,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情境中经历综合思维发展的过程。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问题式教学(程菊山东省济南市教研室)

问题式教学是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合理表达观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程菊山东省济南市教研室)实施路径真实世界创设情境确定地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展示成果评价反馈过程性评价(行为,思维)迁移到新的真实问题情境,解决新的地理问题案例情境的地理问题化合作探究自主建构验证总结形式多样:论文,实验,戏剧等体验性,探索性,有意义真实,不良结构(课标)自主,开放,多元问题式教学——学科逻辑教学

——欧洲西部传统的畜牧业认知框架(七年级下册)真实问题情境学科逻辑:教学设计:逆向设计……问题式教学操作要领问题式教学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实质是学科逻辑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对教学内容从学科逻辑上进行谋划(学科逻辑立意),引导学生从学科逻辑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掌握。问题式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是基础,是关键。问题的确定应考虑与实际情境相关联,可以覆盖若干条内容标准或教科书的若干章节,围绕问题,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关联性更加突出。问题呈现要利于学生发现未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利于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需要依托情境,建议在选择情境时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贴近学生知识水平、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使学生理解情境;蕴含问题,给学生提供探究的空间;体现关联性,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情境下经历综合思维发展的过程;与课程标准和地理教科书内容联系,便于学生找到基本的依据和资源。问题式教学操作要领问题式课堂教学以所面对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为起点设计教学。围绕问题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条,注重地理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将所学内容有逻辑地整合成可操作的学习链条。同时也要注意学习链条的设计只是预设,实际学习过程的展开要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线索,避免教师用问题链过度“牵引”学生的现象。此外,还要关注课堂生成问题,促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完整呈现问题和相应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背景,避免将情境仅作为“导入”的做法,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情境的前提下展开学习。让所有学生参与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即使在分组学习时,也避免每个小组仅负责解决问题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的现象,以保证对地理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综合思维训练。不论是演绎学习还是归纳学习,都要使学生能形成一定的地理知识结构框架,并综合地理解、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呈现开放性思维,具有创新性表现。关于问题式教学,学科本质问题式教学实质:是基于学生认知心理基础上的地理学科逻辑教学。教师通过分析影响地理问题的要素,构建要素之间的联系,形成地理学科逻辑,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形成对地理问题的认识。地理学科逻辑教学是学科本质的教学。教师带着对学科内容本质的认识进行教学设计学科本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任何学科教学都必须将学科中的那些最广泛、最强有力的适应性观念教给学生。这些观念即“学科本质”,“可以把现行的极其丰富的学科内容精简为一组简单的命题,成为更经济、更富活力的东西。”(钟启泉.现代课程论,2003)地理学科本质:就地理学科而言,学科本质是地理所具有的独特规定性,表现在地理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和学科价值等方面。课程标准: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教学设计思路:本节包括“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工业区位因素”内容是本节的重点之一。相对“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来说学生较容易掌握。教学策略上,对于“工业区位因素”采取课前微课教学。课堂主要时间用来合作探究“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蚌埠二中汪老师

课件)。(1)工业区位因素: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工业区位因素”——分析进阶作业——根据反馈数据,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再确定。(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线索一是以某工业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以蚌埠玻璃工业为例,说明科技对工业区位选择以及对其他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线索二是随着区域的发展,某区域工业区位条件是不断变化的,适合布局在该区域主导工业也在不断升级。结合必修三“产业转移”知识,以蚌埠工业发展为例,进行材料整合,引导学生分析某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理解某区域(蚌埠)工业区位条件变化及其原因。两条线索地理视角不同,但是均反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全面看待地理问题的能力,理解工业区位选择应因时、因地制宜。例.问题式教学案例分析问题式教学:“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运用地理思维,建立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问题”设计依托真实情境,贯穿全过程情境中经历综合思维发展的过程。

人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