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考八大题材例解_第1页
古诗常考八大题材例解_第2页
古诗常考八大题材例解_第3页
古诗常考八大题材例解_第4页
古诗常考八大题材例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常考八大题材例解

一、咏史怀古诗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20.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2分)

21.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3分)

参考答案:

20.“望”字起统领全诗景物描写的作用。(仅答“统领全

诗”亦可)(2分)

21.“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

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

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3分)

【注释】

湖州位于今浙江省北部。公元一二七六年二月,元丞相伯颜

率兵进驻这里,派人到临安接受南宋朝廷投降。“湖州”组

诗中记述的内容从此时开始。

燕云指“燕云十六州”,包括现在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广

大地系北宋末年打算收复的北边失地。这里代指北方地区。

大江指长江。悠悠-形容水滔滔。这句借江水东流伤感地喑

喻亡国大局已定,无可挽回。

目断:看不到。东西:一本作“东南”,四百州:指南宋

统治下的府、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

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故称为“四百州”。

【评析】

原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作为俘虏被押送到燕山一带去

的途中所作。北望燕云诗人有无限感慨,此次北去,吉凶未

卜,江水悠悠东去,象征南宋国运已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与被俘人众怀着凄恻的心情被押往北方,途中步履

维艰,却后退不得。举目北望,哪里是个尽头?眼中所见再

也不是熟悉的故国风物,头顶天空再也不是故国的天空。“不

尽头”,是指北国的云天苍茫弥漫,神秘莫测,这艰难的路

程没有尽头。这三个字透露出诗人前程未卜、追怀故国、难

舍难休的心态。第一句就以沉缓迷惘的语气奠定了全诗缠绵

惆怅、凄神哀肠的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大江东流的壮阔之景。面对浩大之物,人们往

往感到宇宙时空宏大永恒,人生渺小短暂,既而或看破红尘,

游戏人生,或情动于中,积极奋进。诗人正处此境,面对这

永不停歇的江水,感慨万千。“水悠悠”似乎说诗人的痛苦

永无断绝,象悠悠的东流水一样。孔子指着江水说“逝者如

斯夫”。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而诗人心中的亡国之思随

时间的推移不是一去不返而是像江水那样滔滔不停永无尽

期。江水悠悠,心潮起伏,诗人或许也想到人世更迭,人生

荣辱之变,但最为刻骨铭心的却是故国之思,是对国事变迁

的沉痛追怀。故国往事是否如流水逝了?时光之水是否真能

冲刷掉心头的哀伤愁绪?诗人以“大江东去水悠悠”的壮阔

之景衬托心中难耐的孤凄无助、恍然如梦的思绪,传达出哀

怨、惆怅、悲凉的心境。

“夕阳一片寒鸦外”,化用秦观的词:“斜阳外,寒鸦

数点,流水绕孤村。”因正是眼中所见,真情实景,便自然

无痕,不觉生硬。画面很简单,夕阳渐沉,暮色苍茫,寒鸦

归巢。但那种孤寂清冷、悲凉凄恻的情绪却深入人心。这动

人心弦的画面与前两句所述是同一双忧郁眼睛所见,同样都

折射出诗人心中的苦楚,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目断东西四百州”,读至此处,我们仿佛听到了一声

喟然长叹。环顾四野,高天长云,大江东流,夕阳寒鸦,暮

色暝暝,故国神州何处?我身何处?“目断”是思而望,望

而不见。从诗的第一句起,诗人就开始了寻找,东西南北望

断,只落得心中一声无奈的叹息。“四百州”说明了魂牵梦

绕的故国曾经是地大物博、国强民盛,而今再也寻不见了。

国势衰微至此,连皇帝都成了敌人的俘虏,想想真是泪眼望

穿,愁肠寸断。

“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四句诗只写一

个“望”字,紧紧围绕一个“望”字来写。北“望”燕云,

不知命运如何;眼前“望”着大江东去,无力挽回颓势;向

东西的四百州一“望”,不胜依恋之情。

“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

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这不同于苏轼的,苏轼的诗句

表达的是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二、咏物言志诗

咏山泉(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

样的情怀?

《咏山泉》阅读答案

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

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

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

观。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

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

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咏山泉》阅读赏析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

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生气;

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

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

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

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

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

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

面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

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

的那种澄清,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

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

文蓄势。尾联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

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由此看来,《咏山泉》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其独特的

艺术技巧可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媲美:全诗形象生动,画

面清新鲜丽,诗人既泼墨渲染,又精雕细刻,把清冷丰溢的

山间清泉逼真地展示于读者面前。《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

寄托的咏物诗一一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

“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见”;写山泉的“恬淡”,说山

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

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

俗的高洁境界了然可观,耐人回味。

三、羁旅思乡诗

发临跳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洗: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

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

鲁木齐。

8.相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

度有何不同?简要分析(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

《发临洗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

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

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

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

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

所抱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四、送别怀人诗

望江怨送别[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

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又悲凉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

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

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

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表

现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

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

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

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

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

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

力层级Do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

怨•送别》。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

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

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

作家。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

疾,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

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

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

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

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

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

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

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

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

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

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

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

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

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

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

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

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

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

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

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

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

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

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

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

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

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

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

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

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

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

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

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

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

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

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

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翻译】春天的江面浩渺无边,我目送着扁舟驶向远方,

直到被江岸的树梢遮断。无边的愁云聚拢上来,风帆渐行渐

远,像小小的沙鸥飞向天边。可恨那红红的夕阳还有一竿高,

为什么要早早地催行呢?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五、边塞征战诗

军城早秋(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5——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

人。曾任成都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

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通过对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

西山等景物的描写,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其寓意是什么?(2分)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军城早秋阅读答案:

15.⑴其寓意是指边境局势的紧张;敌我交战迫在眉睫,

刻不容缓,战事紧迫。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

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些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

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注释】

⑴汉关:汉朝的关塞,这里指唐朝军队驻守的关塞。唐

民谣:”将士长歌入汉关。”

⑵朔云边月:指边境上的云和月。月:一作“雪”。朔:

北方。边:边境。西山:指今四川省西部的岷山,是当时控

制吐蕃内侵的要地。

⑶更催:再次催促。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被匈奴称为“飞

将军”,这里泛指严武部下作战勇猛的将领。骄虏:指唐朝

时入侵的吐蕃军队。沈侄期诗:“薄命由骄虏。”

⑷莫遣:不要让。沙场:战场。

【翻译】

昨天夜里阵阵的秋风吹进大汉朝的边关,北方的云、边疆

的月光笼罩着西山。一再催促着飞将军去追击敌寇,可别让

任何一个敌人活着离开战场。

六、山水田园诗

登裴秀才迪小台【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中“望”字一作“空”,这两个字用

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

描写的景物。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

心态。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

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

适的心境。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环境

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注意

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重

点注意从炼结构和炼意、炼境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

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

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

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

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

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

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表现手法的题目,答出表现

手法,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效果。

【翻译】你闲居在家时不用出门,满眼就能望见云雾缭绕的

山峰。落日西坠,鸟儿在晚霞中飞去;人们离开之后,秋天的

原野显得格外闲静。以前只知道去遥远的树林边,没想到登

上这间茅檐的小台,同样可以欣赏到美景。好客的主人啊,

我会经常乘着月色前来造访;照应门户的僮仆,也不要总把院

门闩上。

【裴迪】(716-?),唐代诗人,关中(今属陕西)人。官蜀

州刺史及尚书省郎。其一生以诗文见称,是盛唐著名的山水

田园诗人之一。与大诗人王维、杜甫关系密切。早年与“诗

佛”王维过从甚密,晚年居辆川、终南山,两人来往更为频

繁,故其诗多是与王维的唱和应酬之作。受王维的影响,裴

迪的诗大多为五绝,描写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维

山水诗相近。王维与裴迪是好友,早年曾一同住在终南山,

且常常互相唱和。在辆川山庄居住的时候,二人“浮舟往来,

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七、写景诗

月圆【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

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

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

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

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

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意境的营造。第一、二句“孤月当

楼满,寒江动夜扉。”孤月:明月独悬天空,故称孤月。当;

对着,当楼即为对着楼。满;特指圆月。寒江:秋冬季节的

江河水面。动:闪动。夜扉:夜间的屋门。这两句描写一轮

明月独悬高空,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

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从天上月、江上波到门上月光的闪

动,视角不断转换,写出了一个活脱脱的生动传神的月亮。

第三、四句“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委:委蛇,曲折

绵延,委波,绵延不断的波浪。金:水波闪动着的金光。不

定:不住,不止。席绮:绮席,漂凫的席具。逾:越,更加。

依,仍旧。诗人从江楼上俯视长江上的月色,绵延曲折起伏

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又从写江上的月光转到写屋内

的月光,华丽的席子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老旧。第五、六

句“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未缺:即满月的代称。

空山:幽深人少的山林。高悬:高挂,这里指圆月高挂夜空。

列宿:众星,列宿稀:星星稀少。诗人的视线从室内转到了

室外,秋天的深夜里高悬着的一轮明月,照耀着幽深人少的

山林。接着诗人又仰望夜空,看到月明星稀。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4分)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

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

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先要分清虚实,“故园松桂发”是诗人的想象,属虚

写,但这又是符合时令特点,虚中又有实;“万里共清辉”

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但思念的人又在远方,实中又有

虚。二是表达效果的分析,这是关键。

题目中已经指出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相对来说就降

低了难度,写明实写的是什么,虚写的是什么。“故园松桂

发,万里共清辉。”故园:故乡。松桂发:松树在长,桂树

开花。万里:形容非常远的地方。共:与亲人一起。清辉:

月亮的光辉。诗人由眼前的月亮想像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

人,联想到与他们远隔万里共沐月光。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

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天涯

的亲人们共同沐浴着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是诗人的美好的

愿望和真情的祝愿,也是自己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无

可奈何的告慰。

八、即事抒怀诗

水仙子•舟中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麋战,诗和雪缴

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廛战,诗和雪缴缠”

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答案】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手法,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

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

吟图。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答案】小令开篇两句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入夜洞庭湖

畔,灯火青荧,衬托出了作者内心的冷寂孤独。“朔风吹老

梅花片”,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听到朔风的劲烈,于是“推

开篷”细看究竟,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惊喜顿

生,诗兴大发。“一笑琅然”,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心情无比畅快豪爽。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需要通读全

曲,仔细分析作者前后的不同情感,然后组织答案。“孤舟

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交代了孤舟夜泊的背景:时

间是入夜,地点是洞庭湖,遥岸青荧的灯火,衬出了客船的

冷寂。孤舟无伴,船外又是昏茫茫一片,可想而知诗人只能

蜷缩在船舱中,从而自然地度入“舟中”的题面。“朔风吹

老梅花片”是意味深长的一笔。在“夜泊洞庭边”的迷茫夜

色中,是不可能望见“梅花片”的,可见全句是诗人的一种

主观感觉。结合题目的“舟中”二字,则可发现此处的“朔

风”,实是诗人在封闭的船舱中所获得的听觉印象。听觉印

象而产生视觉效果,反映了朔风的劲烈。这种强烈的风声使

作者生发了“吹老梅花片”的联想,推篷是因为朔风的骤起,

却得到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难

怪要“诗豪与风雪争先”了。以下写风、雪与诗情搅成一片,

难分难辨,活脱脱是一幅江天风雪行吟图。风雪催诗,“一

笑琅然”,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译文】

入夜,洞庭湖上昏濠濠一片,客船孤零零地停泊在湖间。

只有岸上一盏青灯荧荧作闪,同我乘坐的小船遥遥相伴。舱

外一阵阵北风肆逞着淫威,想必在无情地摧残着梅花的花

瓣。我禁不住推开船窗观看,这才发现已是大雪漫天。顿时

我诗兴大作,迫不及待要同风雪争先。雪片与暴风搅作一团,

我的诗句又同飞雪互相纠缠。我朗声大笑,心情无比畅然。

【注释】屡战:激战。缴缠:纠缠。琅然:指笑声朗

朗的样子。

古诗常考五大题型例解(版本一)

一、画面概括题

如:杜甫《月圆》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再如:

北陂杏花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烧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⑴诗歌前两句描写出一幅什么景象?"各占春〃具体指什

么?(3分)

(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

从思想内容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⑴答案解析:正当春季,杏花临水盛放。(1分)。池边树上

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样妖姨。(必须指明花和花影。2分)

⑵答案解析:杏花妖烧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

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

不失高远之志。(说明意境,2分;说明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译文】

一池春水多情地护绕着杏林,嫣红的杏花和绿水中妖烧的

花影相映成趣,各以其风姿平分着春色。即使被无情的东

风吹落,飘飘似雪,也胜过道路边上的杏花凋零洒落路面,

任人践踏,碾成尘土。

【注释】陂(b巨i):池塘。花影:花和花枝在水中

的倒影。纵:即使。

绝胜:远远胜过。南陌:指道路边上。

二、形象鉴赏题

寻诗两绝句(宋)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噪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⑴“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噪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

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答案】

①艳丽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

园中姓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乔木峥喋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

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

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

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

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噪”,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⑵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

析。(4分)

【试题答案】

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

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

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试题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

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

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

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

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

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翻译】

其一【译文】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

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形象,在

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

【注释】①楚酒:楚地产的酒。困人:使人倦怠。②陈居士:陈

与义自称。古有德才而不仕者称居士。③亭角句:谓苦寻诗句

却无所获。觅得佳句便写下来放在衣袖中,既然“满袖风”,

自然没有诗句了。

其二【译文】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

入睡。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

徘徊。

三、语言鉴赏题

例1:王维《登裴秀才迪小台》中,“满目望云山”中“望”

字一作“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例2:北来人二首(南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化,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3分)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

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4分)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

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

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翻译】(第一首)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

白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

驼正在哭泣。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

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多么地感到凄凉啊一旧京的女

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第二首)十口之家一同离别之后,如今成了独飞的孤雁。饥

荒难耐,只好到荒芜的寺院里锄来野菜;贫寒无衣,只能穿

上沦陷后蕃人穿的衣衫。豪门贵族歌舞喧闹,沙场将士一天

天稀少无人。眼看就要老死在闽南之地,也不见銮驾回转恢

复中原。

四、表达效果鉴赏题

例1:分析孙周卿《水仙子•舟中》中“诗豪与风雪争先,

雪片与风麋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例2:雨过至城西苏家①(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鞫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黄庭坚时任秘

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

知制诰等要职。

8、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5分)

9、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

感?(6分)

参考答案:

8、(1)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2)比

拟,如柳拂。(3)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了

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得分点:答对1个2分,

答对2个3分,答对3个5分。

9、描绘了一幅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的春景图。(3分)抒发了作者雨后天晴访友的喜

悦之情;还有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里偷闲的快乐。(3分)

【翻译】

小雨飘飘,轻洒在青青的草地上。道路都干干净净的,

车马经过也扬不起灰尘。

渐渐散去的紫烟笼罩了帝阙。天气逐渐变得晴朗,天津

的太阳在此显现。

飞花沾湿衣袖,红中带香。绿柳轻拂马鞍,绿色匀称。

为了能够更好的赏景,唯有痛饮。都城又有几个闲人

呢?

五、情感概括分析题

例1:曹翰《内宴奉诏作》与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

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

同之处。

例2:

临江仙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

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

枕梦,轻浪五更风。

(1)“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这两句写景,流露了作者什么

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大雁是"孤雁",太阳又是“寒日〃,孤单感加上傍晚的

寒意,写出了浪迹飘零之苦。晚霞吐红,在流浪人眼中看来,

红光惨淡,透出寒意,引发了作者凄苦无奈之感。

(2)有人认为“酒醒"三句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说法?

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都写了酒

醒后的情景,突出了孤独无依、凄凉难耐之感。

[简短赏析]饮罢别离的酒,正叹息自己身世漂泊、凄苦,画

船已到千里之外,独船、孤枕、残灯、斜月,静听波浪拍击

船舷,难以入眠。

[诗词赏析]

这首词所写的不过是前人作品中重复过千百次的熟悉

别绪,并不新鲜;但就表现说,却实在很新颖。那熟悉别绪

通过新颖的表现构成一系列情景交融、心物交感的意象。而

抒情主人公的行踪、神态、乃至心理活动,也随之浮现于读

者眼前。

全词以"饮散离亭西去〃发端,真可谓"截断众流〃!"离

亭〃,是供人饯别的亭子。作者不写离亭饯别,也不写彼此惜

别,却从“饮散〃、"西去〃写起,把这一切都抛在词外,省却

多少笔墨!然而"截断众流〃之后写出的那句词,却包含着饯

别的场所和过程,因而被"截断〃的"众流〃仍然不可阻挡地涌

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灵,也涌入读者的想象,行者与送行者走

向“离亭〃,到达“离亭〃,开始饮宴,劝君更饮,依依不忍分

手。这一切,都是离亭"饮散〃之前连续发生的事,只要提到“离

亭〃,提至『‘饮散〃,就不能不想。从"饮散〃着笔的这个起句,

的确起得好!正因为起得好,植根于这个起句的以下各句,

才那样富于魅力。“浮生长恨飘篷〃,是直接由"饮散离亭西去〃

激发的深沉慨叹。“生〃即人生,乃抒情主人公自指。“生〃而

“浮〃,已见得飘流无定;又“恨〃其像断“蓬〃那样随风“飘〃荡,

身不由己:则离亭饮散之后,虽说“西去〃,实则前途茫茫!

而于"恨〃前又加一“长〃字,自然使读者想到:对于这位抒情

主人公来说"饮散离亭〃是经常重演的;每重演一次,就增加

一分身世飘零之恨。这首词,大约写于徐昌图入宋之前,它

所反映的个人身世,饱含着五代乱离的时代投影。接着写“西

去〃。"回头烟柳重重〃一句,将身去而意留的情景作了生动的、

多层次的体现。上船西行,却频频回头东望:始而“回头〃,

见送行者已隔一"重〃"烟柳〃,继续"回头",则"烟柳〃由一"重〃

而再“重〃、三"重〃、四"重〃、五"重〃,乃至无数“重〃,送行者

的身影,也就逐渐模糊,终于望不见了。从行者方面说,情

景如此;又何尝不然。“烟柳〃乃常见之词,一旦用作“回头〃

的宾语,又用“渐重重〃修饰,便场景迭现,意象纷呈,人物

栩栩欲活,其惜别之情与飘蓬之恨,亦随之跃然纸上,动人

心魄。当"回头〃已属徒然,这才沿着“西去〃的方向朝前看。

朝前看,可以看见的东西当然并不少,但由于特定心态的支

配,摄入眼底的,只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淡云〃、

"寒日〃、"暮天〃,这都是情中景,倍感凄凉。而那“远〃去的“孤

雁”,则分明是抒情主人公的象征。雁儿啊,天已寒,日已暮,

你孤零零飞向何处呢?

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

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象中可能

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

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

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

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

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

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

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轻浪〃,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

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这首词从“饮散〃写起,截去饯行的场景,让读者去想象;

一问之后展现的画面转换和心理变化,又完全出于想象。其

艺术构思,极富独创性。

学会分析景中情

满庭芳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

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

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

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注释】⑴满庭芳:词牌名。⑵连:一作黏。⑶

谯(qido)门:城门。⑷引:举。尊:酒杯。⑸蓬莱旧

事:男女爱情的往事。⑹烟霭:指云雾。⑺消魂:

形容因悲伤或快乐到极点而心神恍惚不知所以的样子。

⑻谩:徒然。薄幸:薄情。

L本诗中“山抹微云”中“抹”字历来为人称颂,请根据语

境进行赏析。

2.试简要分析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

L“抹”字写出了林外的山痕和山间的云迹,诗中有画;

“抹”字突显云淡山远之貌,与后文“天粘衰草”一同勾勒

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渲染了离别的愁绪。

2.此词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现男女分别时难分难

离的情状。借助景物渲染凄恻哀怨的离情,如开篇的:“山

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为全诗笼罩上浓浓的

苍凉的气氛,诗人又借“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的景物描写,通过“移情”表现手法抒发了悲凉的心境。

【译文】山上,云朵淡淡的像是水墨画中轻抹上去的;

城外,衰草连天,无穷无际。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时断时续。

在北归的客船上,与歌妓举杯共饮,聊以话别。回首多少情

事,此刻已化作缕缕烟云散失而去。眼前夕阳西下,万点寒

鸦点缀着天空,一弯流水围绕着孤村。悲伤之际又有柔情蜜

意,心神恍惚下,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徒然赢得青

楼中薄情的名声罢了。此一去,不知何时重逢?离别的泪水

沾湿了衣襟与袖口。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城已不见,万家

灯火已起,天色已入黄昏。

赏析:《满庭芳・山抹微云》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

此词虽写艳情,却能融入仕途不遇,前尘似梦的身世之感。

而且词中写景、抒情汇为一气,错综变化,脍炙人口。上阕

写景,引出别意,妙在“抹”与“连”两个动词表现出风

景画中的精神,显出高旷与辽阔中的冷峻与衰飒,与全词凄

婉的情调吻合。接着将“多少蓬莱旧事”消弥在纷纷烟霭之

中,概括地表现离别双方内心的伤感与迷茫。“斜阳外”三

句宕开写景,别意深蕴其中,下阕用白描直抒伤心恨事,展

示自己落拓江湖不得志的感受。结尾“高城望断”中“望

断”这两个字,总收一笔,轻轻点破题旨,此前笔墨倍添神

采。而灯火黄昏,正由山林微云的傍晚到“纷纷烟霭”的渐

重渐晚再到满城灯火,一步一步,层次递进,井然不紊,而

惜别停杯,流连难舍之意也就尽其中了。这首词笔法高超还

韵味深长,至情至性而境界超凡,非用心体味,不能得其妙

也。后,秦观因此得名“山抹微云君”。

声声慢秋声(南宋)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

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

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

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蛰声!诉未了,

把一半、分与雁声。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

底铃声”三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这首词名为“秋声”,词中共写了哪几种秋声?在描写秋

声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这首词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

(2)“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

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原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音,但

老友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

铃的声音。(2分)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误听,实则

写对老友的思念之情。(1分)

2.(1)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马声、笳声、

砧声、蚩声、雁声。(2分)

⑵按时间顺序进行描写,从夜晚到黎明,描写这些秋声;运

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例如由铃声想到环佩之声:运用了

拟人的手法,例如写蛰声诉愁,分愁与雁。(4分,每答对一

点给2分)

蒋捷《声声慢》上下阕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思

念老友之情;亡国之痛(老友一一故国)。

【赏析】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

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

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

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

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夹杂风声率先而来。风

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

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

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二十五点”,

意在表明主人公彻夜难眠。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

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

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的玉

佩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

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误听,

实则借写思念老友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

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蒋

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

竹山,一直不肯出来做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

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

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吗?这里隐含

着的,是亡国之痛。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

了邻舍在砧石上捣衣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在

满腹心事这一点上,与词人相同。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量声”。“昨夜寒量不

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也是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

满腹心事而起。把蛋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

转嫁给翟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

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

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

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

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

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

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蛰声、铃声中听到的,都

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物感于心,情发乎衷。蒋捷艺术触觉的敏锐,几乎是深

入到每个事物、每种境遇的常人所难以触摸的地步。他以心

灵敏感的耳朵,谛听秋天的各种声音,由远而近,层次分明

地着力铺叙,天籁加人籁,组成了一曲悲凉凄婉的交响曲。

蒋捷这首《声声慢》,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全

篇采集了各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

笳声、砧声、蛰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

秋声渲染的是秋天肃杀悲凉的气氛,抒发的是心中的悲声、

痛声、恨声、愤声,以及无可奈何的叹息声。这一夜之间的

时间推移,似乎是人生苦难历程的再现,特别是“彩角声吹

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使他惊心,勾起作者的亡国

之痛。当风声、雨声、更鼓声接踵而来时,留在心底那种印

象犹深的声音会带动而起,击起思绪万千,心潮起伏,因而

悲切之外,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感情。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扬花愁杀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2)诗歌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参考答案:

(1)写汴河春色。汴水碧波,悠悠东流,堤上碧柳成阴,

柔丝袅娜,望去一片无边春色。引发人的想象,使本来比较

抽象的“无限春”三字具有鲜明的形象感,不着痕迹地过渡

到第二句。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2)乐景写哀情。本是令人心情殆荡的美好春光却结结着

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这隋堤烟柳反倒成了荒淫亡国的

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的扬花,仿佛正是隋代豪

华消逝的一种象征。更使人感伤不已的是:尽管覆辙在前,

但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隋亡的历史中汲取教训。

哀而不鉴,只能使后人复哀今日。正是“行人莫上长堤望,

风起杨花愁杀人”所寓含的深层含义。

学会分析物中情

菊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①。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②,升君白玉堂。

[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

为德行之感焉。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

析。(6分)

2.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

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②

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③品高:将菊花的色、

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前六句借助对菊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才德具佳却不为

世用的苦闷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3分)最后两句以菊

自喻,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2分)(共5

分。意思对即可。)

赏析:

《菊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约作

于会昌四年,时作者守母丧闲居永乐。通篇借菊自寓。此诗

为典型的托物寄意之作。诗人借助对菊花的描绘,将胸中蕴

涵的许多郁闷和积愤,婉转地表达了出来。

这是一首借物抒怀的诗。虽然诗中写到陶渊明,但根本

点则不是甘于田园。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热望。这

里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他们既有陶公篱旁

的雅色,又有罗含院里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却担心夕阳。

它可以傲然凌霜盛开,却面对时光流逝无奈。即使它枯萎了,

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来到高贵的宴席之

±o这里诗人热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赞扬了菊

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贵的奉献精神。诗人咏菊,以自己

的观感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纵然凋

谢,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里的精华。李商隐晚年落泊,但毕

竟是帝室远亲,他自己也以此为荣。诗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

转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没有有给他带来

实质上的好处,纵然才俊,亦不见用。通观全诗,诗人状物

新奇引典自然,锐意中有伤时,哀婉里有进取,大有孤芳自

赏之意,绝无叹老嗟卑之嫌。

诗一开头,先描绘菊花那可爱的姿色:暗暗淡淡紫,融

融冶冶黄。首句写的是紫菊:暗暗真实地写出词人对紫菊的

观感,表明色彩并不明丽。淡淡又写明其色浅浅也不浓艳。

暗淡二字的重叠使用,便生动逼真地刻画出紫色菊花那淡雅

的风姿。次句描写黄菊:商融即和暖之意。这两个字用得极

为精妙。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井说。这是通感或曰感觉

挪移在日常生活的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

往可以彼此打通与交融,眼、耳、鼻、舌、身各个官截的领

域可以不分界限。因此颜色如乎会有温度,诗人在视觉里获

得了触觉的感受。看到那金黄色的菊花便有了一种温暖的感

受。由此可知诗人体物实在太精微了。冶冶圳其明艳柔美之

态。那黄菊金色的花蕊,经过露洗霜染,清新鲜美,用冶冶

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诗人着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个与

便极尽黄菊之态,不愧为大手笔。

第三句诗则把菊花颜色的描写引申了一步,称之为陶令

篱边色,把眼前菊花的地位抬高了。陶令指东晋著名诗人陶

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今江西省彭泽县)县的县令,所以后

人常常这样称呼他。陶渊明于百花之中最爱菊花,正是他首

先把菊花的地位抬高了,他在《饮酒》一诗中有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而李商隐在此处称

他所见之菊有陶令篱边色,意即同陶渊明东篱下的菊花一样

美,足见他对菊花的爱赏程度。后句描写菊花之香,也以典

故出之,称之为罗含宅里香。罗含,字君章,晋代来阳(今

湖南省东南)人,擅文章。由州主簿累官至廷尉、长沙相。

桓温极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可他致仕还家,在荆州城西

小洲上立茅屋而居。《晋书罗含传》记载他及致仕还家,阶

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诗人此处说他所见之菊有

罗含宅中菊花一样的芳香,这便更加抬高了它的地位。李商

隐此处引出陶令菊和罗含宅里菊主旨不在菊花本身,有以这

两个人自况的一面: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于乡里小儿,

遂辞官归隐,闲雅悠然地采菊东篱下,罗含致仕却还归本乡,

甘居茅屋,托身有所。而李商隐此时辞去了弘农县尉,居于

家中,流连山水,形式上与那两个是有些相似。不过李商隐

此时这点隐气来得很勉强,他骨子里渴望的不是充满菊香的

篱下或宅里,而是朝廷,梦寐以求的是入朝为官,这从后面

四句诗中完全可以看得出来。

五、六两句: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明里继续写菊,

暗里则有所寄托。禁此处是避忌之意。重露即浓重的霜露。

前句写出私菊傲霜的品格:秋菊开在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菊花》),不过正是这风霜高洁之时,才显示出它

的独特品格。后一句诗人借菊写出自己内心的隐忧,怯残阳

即害怕夕阳西下,黑天到来,此处别有寄托。李商隐虽屡遭

挫折,仕途失意,但这并不能让诗人彻底失望。但是他实在

担心时不我与,光阴迅速。多少有些迟暮之感。同屈原日月

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

暮(《离骚》)几句诗所表达的惜时思想十分近似,同样是

担心自芒的抱负不能施展,虚度了年华。

末尾两句,诗人借菊花委婉地表达出来了:愿泛金鹦鹉,

升君白玉堂。泛,指以菊花浸酒。金鹦鹉指以黄金仿鹦鹉螺

形铸造的酒杯。《岭表录异》一书中写道:鹦鹉螺,旋尖处

屈而味如鹦鹉嘴,故以此名。放上青绿班,大者可受二升,

放内光莹如云母,装为酒杯,奇而可玩。白玉堂一语出自《古

乐府相逢行》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两句中的后一句。此

处暗指朝廷。这两句诗字面上把菊花人格化,表明它希望被

浸在金杯之中,被送到白玉堂上为贵人所用,而实际上表现

的是诗人期望入朝做官的心绪。

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物我交融。除开头两句外,其余句

句写菊,又甸句是写自己,是托物言志的杰作。写物而不离

人。物与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处处关己。写己

又不脱于物,处处以物出之。如三、匹两句写菊花之色与香,

关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写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关涉

自己的迟暮之感。七、小句写菊花的愿望关涉自己期望入彰

之情。其次,本诗在用典上也有独莹之处:自然而然,毫无

切削之迹,囊无晦涩之感。如三、四两句用陶渊砂与罗含的

典故,如同己出,与自己的诗境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实在

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

学会分析典中情

送杨少府贬郴州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①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②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流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①若为:怎堪。②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

月为青草瘴”。

8.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这首诗表现送别有何

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9.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8.【参考答案】(1)想象(2分,答出“虚实结合”也可)。

(2)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景物凄凉,山水险恶

等种种艰辛,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3分)

9.【参考答案】(1)对贬谪者才华的肯定和对朋友的鼓励

与安慰。(2分)(2)尾联运用典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