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三单元《山野放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人音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音版八年级下册《山野放歌》单元整体设计

单元山野放歌年级八年级课时3

课标

1、通过“欣赏”,引导学生在音乐作品中体验音乐的情绪和情感,通过了解音乐的表现要素、表现形式,感知理解音乐的题材与风格等,以达到发展音乐的听觉与感知能力,丰富音乐审美体验,深化音乐情感体验,提升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养的目的。2、通过“表现”,促进学生掌握声乐、器乐、综合性艺术表演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丰富音乐活动经验,提升艺术表现素养。3、通过“创造”,鼓励学生对音乐以及各种声音进行探索,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创造性思维,开展即兴表演和音乐创编活动,表达个人想法和创意,提升创意实践素养。4、通过“联系”,引导学生将音乐与社会生活、姊妹艺术及其他学科加以关联和融合,并在欣赏、表现和创造等实践中结合相关文化,理解音乐的人文内涵和社会功能,开阔文化视野,提升文化理解素养。

教材分析

1、《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具有浓郁赣南客家山歌音乐特点的民歌。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赣南客家山歌以它质朴的言语、优美的旋律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为代表的一批歌曲,随着工农红军的南征北战,在全国广为流传,并被更多的人熟悉和了解,已成为山歌体裁中代表性较强的一类山歌。这首歌曲音域不宽,风格特征独特,易于学生学唱,并在学唱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山歌体裁的艺术特征和风格特点。

"横排"是指两山之间的崎岖山路。兴国方言"唉呀嘞"是一种常用的感叹词,山歌中用来提神,提示对方歌唱即将开始的意思。2、《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一首根据信天游的曲调改编创作的新民歌,它以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陕北风格深受人们喜爱。选择这首作品作为聆听曲目,学生不但可以从作品中领略到信天游的风格色彩,还可以从作品热烈欢腾的气氛中感受到西北民歌的热情与豪放,同时体验到陕北人民对工农红军的真挚情感。全曲曲调明亮,旋律优美,描述了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时,正逢满山的山丹丹花开的美丽情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3、《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民歌,是青海"花儿"的典型传统曲调,也是众多花儿中流传广、影响大,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更是一首节奏自由、旋律宽广的原生态民歌。学生可从这首青海花儿中体验到山歌旋律的跌宕起伏、真假声结合演唱等特点。“花儿"流行在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歌词寓意深刻,富于想象,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特点。乐段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乐句悠扬宽长,起伏度大,深刻地抒发了在旧社会中,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势力的阻挠而不能实现,只能望"花"兴叹的感慨心情。4、《花儿与少年》是一首根据青海花儿改编创作的电声作品,学生在这首作品的聆听中,能够认识和了解到电声音乐的一般知识,听辨各乐段中由电声乐队模拟的各种乐器的音色,加深对变奏和对比曲式结构的认识与理解。歌曲融入了中国西北民间民歌"花儿"的旋律,其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歌曲表达自由率真,有"西北之魂"之称。《花儿与少年》描绘青海高原春天的美丽及青年们像春天般美丽的爱情。花儿般的姑娘,踏着轻盈的舞步,唱着迎春之歌,来到画一般美丽的山野,她们的歌声吸引了英俊的少年。5、《巴蜀山歌》是鲍元恺先生创作的大型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中的第四组曲。本单元选取了第四组曲中的《槐花几时开》》和《太阳出来喜洋洋》作为聆听曲目,可以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去体验山歌的美感。器乐化的民歌作品与山歌相比,在表现方式上也有所不同,它通过音色、织体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塑造出新的音乐形象,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同时也能了解到民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的道理。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音乐学习,对音乐的理解和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已经有了一定基础。本单元选用的作品题材内容广泛,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能更大程度激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活动。同时,由于同学们生长于四川盆地,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对山地文化有着血脉中的亲近感,五首作品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更容易被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八年级的学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完善的重要阶段,对于体悟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着强烈的使命感。整合思路本单元课的作品主要以一首演唱歌曲和四首欣赏歌曲组成,其中包含了山曲、信天游、花儿等山歌分类,所以教学设计以了解山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音乐特点、体验山歌风格特点为主线,从不同地区的不同山歌风格特点,到民歌改编作品的多彩艺术形象;从展现军民鱼水情的热烈场面到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精神的动人画面,让学生在关注不同音乐情景中呈现的不同音乐形象的同时,感受民族艺术的多元化和山歌体裁的多样性。整体性的单元的学习对于加深中学生对中国民歌的体验和认识有着重要的作用。情境与任务情境:围绕中国三大民歌体裁之一“山歌”的不同分类作品展开学习,通过影视形象、历史文化、艺术视角、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体验和感悟。任务:围绕本单元音乐题材和体裁三条主线,分析音乐要素的变化、音乐结构的特点,通过欣赏、创造、表现、联系等实践活动,感受不同音乐风格塑造的不同音乐形象,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同。通过作品的学习,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核心素养。

单元1、通过学习不同地域、不同题材、不同演绎方式的山歌,对音乐文化背景有整体认知,从而对“山歌”这一民歌体裁产生兴趣。通过了解音乐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2、通过学习,了解山歌的主要表现形式和音乐特点,能完整、准确地用方言、有韵味地演唱(或与他人合作对唱)歌曲,表现山歌的风格特点,并能以自己所喜爱的形式参与实践、体验和表现。

3、通过歌曲欣赏,从作品题材了解音乐表现对象,感知作品表达的情绪、情感、意境;体验音乐表现要素(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的变化,体会作品中的句式结构及旋律特点,体验其音色特点,感受其意境。在情境体验、拓展与探究活动等综合表现实践活动中,提升音乐艺术表现能力,深化音乐与情感表达。课时划分第

1课时:《打支山歌过横排》第

2课时:《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第

2课时:《花儿与少年》《巴蜀山歌》

课时一:《打支山歌过横排》《打支山歌过横排》1、听辨歌曲的五声羽调式音阶和非方整性“四句头”结构;了解兴国山歌的音乐特点,感受兴国山歌热情、高亢的演唱风格。2、能够用方言准确、有感情、有韵味地演唱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能够视唱、模唱重点乐句,听辨、识读前倚音、波音、滑音、延长音等音乐记号。3、感受兴国山歌的艺术价值,探索山歌与其他中国民歌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我国的民歌艺术产生兴趣,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培养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

能够用方言准确、有感情、有韵味地演唱歌曲;了解兴国山歌的音乐特点,感受兴国山歌热情、高亢的演唱风格。

教学环节

情景导入一、情境创设:教师演唱《打支山歌过横排》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唱的歌曲属于中国民歌体裁中的哪一种吗?出示“劳动号子”、“小调”“山歌”选项

二、介绍“兴国山歌”1、山歌: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2、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是中国客家居民聚居的主要县份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红军县、烈士县、

将军县和苏区模范县,素有“山歌之乡”之称。兴国山歌的旋律起伏度较小,基本音域大多在五度左右,

学生聆听范唱回答问题:山歌通过与“劳动号子”和“小调”的特点相比较,得出答案。

了解“兴国山歌”的文化内涵,感受山歌高亢、奔放、悠长的旋律特点。聆听音乐,创设情景,认识歌曲体裁,初步感受歌曲。

一、模唱乐句1、重点模唱“哎呀嘞哎”这句开腔调,加深学生对“山歌速度较为自由”等风格的体验。

3、讲解兴国山歌及其“哎呀嘞哎”的固定开腔。这种开腔方式有提醒的作用,同时由于这种方式长期使用,成为了兴国山歌的标志。

二、视唱歌曲旋律1、要求:根据视唱的旋律,用手在空中划出旋律线。2、提问:旋律中出现了哪些音?3、讲解“五声羽调式”:以羽音为主音的调式称为“羽调式”。

三、加歌词学唱1、再次聆听范唱提问:歌曲的节奏特点是怎样的?

讲解:非方整性“四句头”结构非方整性乐段:歌曲的每乐句小节数相同,并且每一乐句的小节数均为偶数。乐句数也为偶数,这样的乐段属于方程性乐段,不具备方程性条件的乐段叫非方整性乐段。四句头:是中国民歌的基本曲式结构之一。

因为唱词和曲调均由四句组成,故名。

四句的关系,多为“起、承、转、合”的结构原则。其中,一、二句常常是呼应或并置,第三句出现一些变化的因素,第四句则具有收拢性质。

2、讲解前倚音、波音、滑音、延长音等音乐记号.弹琴辅助并引导学生进行带有装饰音效果的歌曲演唱。

通过模唱,感受歌曲以引腔“哎呀嘞哎”开头的演唱方式。

通过学习,了解这种以感叹语来提示对方歌唱即将开始的方式,强化了山歌的抒咏性,更是兴国山歌特有的一种标志。

视唱歌曲旋律,用手划出旋律线。

回答:1

2

3

5

6复习旧知:五声调式音阶结合歌曲旋律,找到歌曲中的主音:6(羽音),感受五声羽调式的音程特点。

聆听范唱回答:节奏自由

了解歌曲非方整性“四句头”结构的曲式特点。体验歌曲带来的畅快、明亮、豪迈之感,感受其淳厚朴实,山野气息十足的风格。

跟琴演唱,感受山歌歌腔自由舒展的基本特征,感受前倚音、波音、滑音、延长音等音乐记号在歌曲中起到的音乐效果。

培养学生模唱、视唱的能力,提高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和音乐表现能力。

通过学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记忆能力、表现能力和音乐文化理解能力。

一、实践活动任务一:带入客家方言进行演唱。

打支山歌:唱支山歌如:横排:(读音:huangpai)两山之间的崎岖;山路石崖崖:(读音:saaiai)石头形成的坡坡坎坎;禾草鞋:(读音:wocaohai)一种野生的草编制而成的鞋;几多:(读音:jiduo)很多

任务三:模仿“喊山歌”的情景演唱

任务三:采用对唱的形式进行演唱。

二、文化探究提问:歌词中没有提到一句红军,但插图为什么与红军有关?

讲解:江西是中国在抗战时期的老革命根据地,江西本身就是一个山歌之乡,兴国就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北部,是中国客家居民聚居的主要份之一,也是全国著名的红军、烈士、将军和苏区模范,素有“山歌之乡”的美誉。“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兴国山歌”于2006年5月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完成活动任务,尝试用客家方言腔调进行演唱,感受赣南客家山歌质朴的语言,体会兴国山歌中歌词与旋律依字行腔的韵味。

通过演唱感受在山野间高亢自由演唱的情绪。

通过“对唱”的演唱形式,感受兴国山歌多样的演唱风格。

通过学习,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江西老百姓为表现苏区革命斗志和乐观生活态度而创作),感悟老百姓对红军的鼓励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决信念。

通过实践,体会歌曲中所表现的情感和韵味,了解兴国山歌的特点及多样的演唱形式。一、知识点回顾

请简述山歌的定义及“兴国山歌”的音乐特点。

二、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同学们通过对歌曲的学习,走进了客家人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独有的音乐——“兴国山歌”。除了领略兴国山歌的独特魅力,更学习到了“兴国山歌”背后的故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更加关注"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的兴国,能够更加热爱美妙、独特、勇敢、坚毅的“兴国山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根据提问回答问题,完成本课知识点的回顾,加深记忆和理解。

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复习巩固,加深理解。

任务一:尝试以高亢的声音、奔放的感情演唱《打支山歌过横排》。

任务二:在网络上搜索民歌进行试听,并尝试分辨民歌体裁。

通过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延伸知识面。

课时二:《西北风情》《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上去高山望平川》

1、欣赏《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并能用模唱的方法学唱其中部分段落,体验其真挚情感,初步体验“信天游”甩腔和拖腔的韵味。2、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3、通过欣赏、演唱,对比分析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句式结构和青海“花儿”的风格特点。

感受青海“花儿”自由、起伏的旋律特点,体验其真假声结合的演唱特征;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感受歌曲风格特点。教学环节

情景导入

1、播放三首音乐作品片段:《军民大生产》《无锡景》《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提问:聆听这几首歌曲,猜猜它们分别是哪种民歌体裁?2、师介绍民歌的体裁,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及相应的音乐特点。

通过聆听这几首民歌感受歌曲的曲调特点,并回答问题。

《军民大生产》劳动号子《无锡景》小调《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山歌

复习已学知识,进行知识点过渡。一、学习《山丹丹花开红艳艳》1、聆听歌曲提问:歌曲曲调有什么特点?歌曲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引导学生用“甩腔”的唱腔进行发声练习。

4、复听歌曲,请同学们思考:歌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是什么?每个部分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场景。

4、对比聆听A、B段(1)教师范唱A段,提问:A段歌词的特点又是什么?

(2)重点聆听B段,提问:B段的情绪、演唱形式是什么?

(3)学唱B段,采用接龙的方式按节奏朗读歌词。后略

(4)学唱B段,教师弹奏旋律。

(5)整段学唱,教师唱领唱部分,学生唱齐唱部分。要求:A段用“甩腔”的演唱方式唱,注意叠词和衬词。

二、学习《上去高山望平川》1、介绍“花儿”“花儿”最早是起源于我国西北甘肃、青海和宁夏相毗连的广大地区,产生于甘肃临夏,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生活在这里的回、汉、东乡、土、撒拉和保安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山歌形式。“花儿”又叫做“少年”,最初在山野劳动、生活中传唱,并以“花儿会”的形式在民间进行对歌比赛。经过长期流传,曲目逐渐增多,词曲形式上形成了花儿的基本特征,即旋律起伏曲折而多层次;音域较宽且常有跳进;节奏宽松且较为自由;唱法多为真假声结合且润腔装饰手法丰富;结构上大多采用上下二句体或其扩充形式。

2、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范唱。提问: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演唱特点和旋律特点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在欣赏时关注这种山歌在高音处和歌曲中所用衬词处,常常有悠长的自由延长音。

3、听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演唱的《上去高山望平川》版本。提问:小组内讨论,说一说各版本有什么不同?

聆听歌曲,回答问题。答:体裁是山歌,曲调高亢嘹亮,描绘了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陕北人民热烈欢迎子弟兵的场景。

体验感受“信天游”甩腔的唱法,进行发声练习。

通过复听第二遍音乐,听辨歌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是A+B+A1复三部曲式。A乐段:旋律悠长,具有陕北特色,使人眼前呈现出一副陕北景色;B乐段:突然转入热闹场面,表现人民对红军的欢迎之情。A乐段再现:音乐回复到开始的绵长节奏中,表现了人民在向中央红军挥手道别。

通过聆听A段范唱,直观感受歌曲歌词的特点。答:A段歌词特点是有衬词,叠词和方言。

答:B段的情绪欢快、热烈;演唱形式是领唱、齐唱。

积极参与接龙游戏,按节奏朗读歌词。

学生跟琴学唱

全曲学唱,用接龙唱的方式进行,同时进行歌曲处理。

通过讲解,了解“花儿”的相关知识,

欣赏歌曲,聆听过程中可以辅以旋律线,感受旋律起伏跌宕的特征。答:演唱特点是真假声结合演唱,旋律特点是节奏自由,高亢悠长,山野风味浓郁。

通过聆听,感受不同的民族的歌手演唱的不同版本的花儿,积极讨论,分析从语言、情感、旋律、音色各方面的不同形成的不同音乐效果。

复习山歌这一民歌体裁的特点,感受音乐形象。

通过聆听,分析曲式结构。

通过引导,让学生知道衬词,叠词,方言在歌曲中的作用。

通过聆听,感受音乐情绪,听辨演唱形式。

通过带读、接龙朗读歌词,解决难点节奏。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模唱、视唱的能力。

通过聆听范唱,体验到山歌旋律的跌宕起伏、真假声结合演唱等特点。

通过聆听,感受不同版本的“花儿”风格,体会西北地区民歌鲜明的音乐色彩。

通过将《上去高山望平川》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与音乐作品相匹配的描述,完成“实践与创造”的第二题。

完成练习。

通过已学知识,结合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特点。师:同学们,本节课我们通过欣赏两首不同地域风格色彩的作品,再次领略到山歌独特的艺术魅力,积累了山歌学习的经验,对西北地区的民歌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对西北民歌和西北民歌风格的音乐作品感兴趣,在探寻更多优秀的民歌作品的同时,用心体会歌曲那真挚的情感。

在作品热烈欢腾的气氛中感受西北民歌的热情与豪放,同时体验歌曲的真挚情感。

通过相关知识学校,增强音乐鉴赏能力,弘扬民族文化。任务一:拓展欣赏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任务二:聆听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思考歌曲的风格特点。

第三课时:山歌与创新《花儿与少年》《巴蜀山歌》1、聆听《花儿与少年》主题旋律,能对青海花儿有进一步的认识。初步了解电声音乐知识,

体验其音色特点。2、聆听《巴蜀山歌》,体会作品中的句式结构及旋律特点,听辨主题乐段中乐器音色,了解器乐化民歌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感受民歌和器乐曲不同的艺术魅力。3、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激发学习山歌的兴趣,并从而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烈情感。1、听辨各乐段中由电声乐队模拟的各种乐器的音色,加深对变奏和对比曲式结构的认识与理解。2、通过欣赏音乐作品,感受民歌与器乐曲不同的艺术表现力,听辨主题乐段中乐器音色、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一、知识回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山歌中“信天游”和“花儿”两种民歌形式。你能说说他们的特点有哪些吗?

二、情景创设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首青海民歌《花儿与少年》,说一说歌曲的情绪和演唱形式。播放对唱版《花儿与少年》2、提问:除了用演唱的方式演绎这首歌曲,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回答:“信天游”其唱词多为即兴创作,结构大多由上下句乐段构成,有节奏自由和节奏匀称两种风格;“花儿”其曲调高亢悠扬,歌词淳朴清新,歌曲表达自由率真,有“西北之魂”之称。

欣赏演唱版《花儿与少年》答:情绪欢快活泼;演唱形式是男女对唱。

回答:还可以用歌舞、器乐等方式演绎。

复习巩固相关知识

创设情景,通过感受旋律特点,体会音乐情绪。

结合以往学习经验,进行知识过渡。一、学习《花儿与少年》1、初听乐曲,说一说这个版本和刚才演唱的版本有何不同。(播放电子合成器版《花儿与少年》)介绍:电子合成器是由电子设备代替乐队进行编曲和演奏的一种电子化设备,它是一台声音的频

率合成仪,可以制作各种声音,改变各种音色,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等,制作者

选择应用按钮就能产生各种奇妙的音乐。

2、对比聆听展示电声乐队图片,将乐曲中由电子合成器模拟演奏的乐器音色与乐器本身所演奏的音色进行对比。

2、分段聆听聆听《花儿与少年》中

A段和B段主题的旋律。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三题曲式解读:乐曲开始模拟竹笛音色奏出简短的引子,进入

A段后,便呈现出模拟二胡音色的主题,音乐显得轻快、活泼。

B段转为3/4拍。音乐模仿双簧管音色奏出舒展的旋律,与第一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该主题重复时运用了乐队的混合音色,使音乐因而显得更为丰满、抒情。再现段

A1为变化再现,音乐以模仿竹笛音色为主,较A乐段更为轻快,富于动感,并在渐缓、渐弱的尾声中结束全曲。

二、学习《巴蜀山歌》1、聆听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提问:演唱的歌曲是民歌体裁中的哪一种?哪个地区的?从哪些方面分析得出?介绍《槐花几时开》:

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

2、带领学生用四川话念歌词、模唱旋律。

3、聆听器乐曲《槐花几时有》主题旋律提问:你听到的音乐片段和刚才的那首四川民歌《槐花几时有》有什么关联?又有什么区别?

4、聆听全曲。提问:(1)全曲中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2)聆听乐曲中出现了哪些乐器?

5、分段聆听,进行音色模仿和动作编创。主题:双簧管在钢琴琶音衬托下开门见山奏出主题,音乐含蓄、内秀仿佛多情的少女,随后弦乐的加入,犹如一幅山雾缭绕的山间景致。变奏1:由圆号在弦乐的衬托下对主题旋律进行变奏,与甜美的双簧管音色进行鲜明的对比;变奏2:在经过长笛演奏的一连串琶音后,由弦乐再次奏出主题,通过调性的变化,使之形成新的对比因素。变奏3:英国管再现主题。主题色彩相比暗淡一些,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

初听乐曲,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艺术形象。

通过聆听,能够认识和了解到电声音乐的一般知识。

通过图片学习,了解电声乐队演奏的音色特点。

听辨各乐段中由电声乐队模拟的各种乐器的音色,能够分辨电声乐队演奏的音色特点。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变奏和对比曲式结构的认识与理解。

聆听歌曲,回答相关问题。答:山歌;四川;歌词有“啥子”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