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番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

——王溥《五代会要》唐朝《礼宾图》壁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学习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机构,知道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表现、阶段、特点,理解中国对外关系由开放到封闭的过程。统编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并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交融起到什么作用?(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2、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分析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素养目标:史料实证)。3、通过阅读史料使学生对朝贡体制有所认知,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4、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素养目标:家国情怀)。主线: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自主学习:根据上述时空坐标,自主研读教材P60-63,在课本上标注出秦汉、隋唐、宋元和明清管理民族事物的机构、措施及其民族政策。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夫余乌桓氐机构:措施: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在两广地区设三郡结合左图和教材知识,说一说秦朝设置的民族机构及采取的措施:典客:秦置,为九卿之一。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管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朝并入大鸿胪。概念解析2.汉朝机构: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一)北方:汉匈关系政策:和亲与战争(二)西北:敦煌酒泉张掖武威政策:设管理机构与屯戍(三)东北:(三)东北:汉武帝设“护乌桓校尉”。(掌管少数民族地区的沿边屯军将领亦称校尉,如乌桓校尉、西戊校尉、南蛮校尉等。)沟通西域和中亚初步实现汉匈统一屯戍即屯田戍边,自汉代以来就是我国防守边疆的一项重要措施。屯田,指汉代以来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兵士和农民垦种的荒废田地。历代屯田有军屯、民屯和商屯。汉武帝时在西域屯田,汉宣布时在边郡屯田,都使用驻军,是为军屯;三国时,曹操在许下屯田,开始由典农官募民开荒种地,此为民屯。应募的农民称屯田客,规定官给牛、种,收获官六民四,如农民自带耕牛则所获对分;至明代才有了商屯。明行中开法,盐商在边疆募民开荒种田,以所得粮草换取盐引.即为商屯。由于屯田组织性强,耕地面积大,能采用先进耕作法,所以产量—般比较高,因而能为期廷积集大批的粮食,从而增强国家的实力。结合概念,分析汉代在西北屯戍政策的影响。概念解析:答案提示:抵御匈奴的入侵。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有利于边疆的开发。推动了民族交流。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思考:根据图片和P61的【历史纵横】促进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哪些?民族迁徙民族交流汉化政策共同开发二、隋唐至两宋民族关系1.隋朝吐谷浑党项流求机构:措施:(1)治理岭南:册封谯国夫人(2)推行郡县:边疆豪酋任职(3)三达流求:加强台湾联系谯国夫人(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谯国夫人,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爱国爱民,忠义为国,维护统一,深得后人敬重。周恩来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礼部鸿胪寺2.唐朝措施:(1)西北:开明政策被尊“天可汗”(2)西南:与吐蕃和亲、会盟;接纳南诏子弟入唐学习(3)设置各种边疆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用民族首领任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摘自《中国通史》羁縻政策:《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解释说:"羁,马络头也;縻,牛靷也",引申为笼络控制。秦、汉、唐朝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以夷制夷,承认当地夷人头目,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宋、元、明几个王朝称土司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3.宋朝阅读教材结合两幅地图,你认为宋朝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1)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历史;(2)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交流交融从没中断;(3)各民族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1004年澶州之战1044年宋夏之战1140年郾城大捷和平、交融是时代主流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元朝。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辽、宋、夏、金、吐蕃、大理等政权的长期并存和对峙,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元朝统一示意图成吉思汗忽必烈1.元朝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实行行省制,设10个行省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八思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封为国师,即大元帝师,使统天下佛教徒。至元元年(1335年),使领总制院事,统辖藏区事务。元朝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根据唐朝在宣政殿接待吐蕃使臣之例更名为宣政院。元朝时设立,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从此,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1.元朝措施:(1)行汉法和差别对待政策;(2)设宣政院,有效管辖西藏;(3)边疆设行省征发赋役2.明朝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译书)措施:北方:修九边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开放辽东、宣府、大同马市,与蒙古、女真贸易。思考:根据历史地图和教材知识,指出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及在北方实施的措施。开放马市赤斤蒙古、哈密等卫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都司进行经济交流设都司、卫、所设土司空间定位:民族关系——明朝机构: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

(译书)平定准噶尔土尔扈特东归设西宁、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中俄定约满蒙联姻设立理藩院改土归流空间定位:民族关系——清朝基本奠定了中国疆域版图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史料: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后,面对众多的民族和广袤的国土,在边疆治理上摈弃传统的“华夷观”。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站在“中外一体”的角度上精心地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清政府一方面坚持“恩威并施”,另一方面积极奉行“因俗而治”的治理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整理自马大正《古代中国的边疆政策》等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基本思想并予以简要评价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基本思想并予以简要评价(1)基本思想:对传统“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从“中外一体”的认识出发积极治边;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2)评价:清朝前期治理边疆的思想和政策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但其边疆政策实质是为维护以满族贵族为核心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到了近代,更无法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古代各民族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朝代措施趋势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设置机构官职、战争、修长城、和亲、屯戍等少数民族内迁、汉化政策、通婚杂居等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和亲、羁縻政策、交流学习等设置机构官职、战争、册封、修长城筑九边、开展贸易、联姻、改土归流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并将中国民族的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是为中国之中国,即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统一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为亚洲之中国,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开始,是为世界之中国,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断然下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启超真正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性创造。这就是,中华民族指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汉满蒙回藏等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知识拓展:梁启超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诠释

材料:清朝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经过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在清朝“大一统”政治格局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升华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近代,外国列强的入侵造成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其整体性更加突出,各族人民由自发联合走向自觉联合,中华民族由一个自在的整体升华为一个自觉的整体。“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凝聚民族、维护统保卫边疆的强大精神力量。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依据地图和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族”发展为一个自觉整体的历史原因。文化因素:发端于先秦的大一统思想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政治条件:我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大一统政权;长期的民族交融;清朝奠定近代中国领土疆域,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直接原因:近代列强入侵,各族人民共御外侮;近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觉醒;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中华民族”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中华民族大团结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自主学习:根据上述时空坐标,自主研读教材P64-65,在课本上圈画秦汉以来,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史实。1.秦汉时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后汉书•东夷列传》汉代的丝绸之路读图思考:1、秦汉时期陆海两个通道的路线、汉朝对外交往的特点。2、结合课本,指出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事件有哪些?汉朝外交特点(1)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3)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流频繁,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4)中国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开始传人欧洲。(5)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6)汉代文明先进,对世界影响深远。2.隋唐时期1、据图观察,与汉代丝路相比,唐朝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2、列举隋唐对外交往的史实,并分析隋唐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和影响。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材料1:我国唐朝时期对外交往活跃,与亚洲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材料2:隋唐时期的音乐、舞蹈大量吸收了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传统乐舞,再加以创新呈现出气势恢宏、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盛世特色。3.宋元时期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南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2013年9月至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4.明清时期明清对外关系的特点:①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②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思维拓展:朝贡体系朝贡贸易图“八方来贡,万国来朝”阅读材料,分析朝贡体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走向瓦解的原因。(1)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维系千年、政治经济和文化多重联系、崇尚睦邻友好。(2)走向瓦解的原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清朝:对外关系开始慢慢转型1689年,中俄订立《尼布楚条约》,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坚持认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中俄关系中英关系特点:特点:五十八年,英国王雅治遣使臣马戛尔尼等来朝贡,表请派人驻京,及通市浙江宁波、珠山、天津、广东等地,并求减关税,不许。——《清史稿·志·卷一百五十四》《尼布楚条约》是清政府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中俄双方平等谈判基础上订立的,条约肯定了外兴安岭、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库页岛的领土属于中国,该条约还首次出现了“中国”字样。这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的平等条约,表明清政府对外关系正在转型。统治者盲目自大、故步自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开放走向封闭)结合中俄、中英关系的史实理解“转型”的含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表现元明清元朝:陆海交通都很发达;马可波罗来华。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朝贡体系受冲击,转向闭关锁国。隋唐宋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宋朝:海路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秦汉汉朝: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知识归纳】课堂小结认识:1.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但民族交融、和平交流是历史的主流和趋势。2.民族战争不具有侵略反侵略性质,但有正义非正义之分。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民族在不断融合中形成今天的中华民族。

拓展资料拓展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是如何管控的答案提示明清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指鸦片战争前官府特别许可在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最多时达26家,少时4家,但习称十三行”)来垫断对外贸易。思考点军事防御的长城,为什么不能完全隔断长城内外的交流答案提示朝为防范蒙古而修筑长城却又开放马市时,理解各民族之间虽然存在冲突和战争,但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密切,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明朝修筑长城,并且沿长城布置九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九边”,但同时在相对和平的时候,在“九边”的辽东、宣府、大同等地,也会开放马市。问题探究结合所学内容,探讨历代各民族之间以哪些方式交往交流交融。答案提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很多种。第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第二,经济上的往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汉族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第三,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在军事冲突中,残酷斗争是一方面,但还有民族交融的一面,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斗争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交融完成了,这一点不必讳言。而且,在民族冲突中,不少民族作为雇佣军也会加速民族交融的进程。第四,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学习拓展唐朝国力强盛,首都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性大都市之一。查找资料,了解这个说法的依据。答案提示在唐都长安,不仅生活着井真成那样来自日本的遭唐使,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阿拉伯乃至东罗马帝国的使者、僧侣、客商、学者、匠人。那时,长安不仅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中枢,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汇聚的中心。向达在《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中说:“贞观以来,边裔诸国率以子弟人质于唐,诸国人流寓长安者亦不一而....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在长安的西市,有不少胡商。唐朝的服饰、饮食、宫室、乐舞,也大有胡风。从唐人的诗中也可以看到长安的国际性。例如,李白的诗中就有不少写“胡姬”。《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因此,从唐诗可以看到唐朝长安的国际性。至于唐朝长安的城市面貌,可以查阅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等著作。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丰盛的嫁妆,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释迎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芜菁种子等入藏。材料二:唐人陈陶《陇西行》诗有“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起到什么作用?(1)政治上: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经济上: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3)文化上: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4)生活习俗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程度不同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结合史实说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对外政策?材料: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南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繁荣(答造船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路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政府重视对外贸易等,酌情给分)

对外政策:对外开放,平等贸易,和平友好。探究对外交往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之风,消灭雄武之风”。对此吕思勉指出:“北魏孝文帝的励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就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了汉族,失掉了本来雄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