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工作探究文献综述4100字】_第1页
【幼小衔接工作探究文献综述4100字】_第2页
【幼小衔接工作探究文献综述4100字】_第3页
【幼小衔接工作探究文献综述4100字】_第4页
【幼小衔接工作探究文献综述4100字】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VIII幼小衔接工作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幼小衔接1.幼小衔接定义岳亚平指出,把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衔接起来是幼小衔接的特别之处,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采取特定的方法,依据一定的途径,让幼儿从身体、智力、道德和美学各个方面做好准备,使幼儿具备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为幼儿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蔡迎旗则认为,幼小衔接这一阶段是双向的,既有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也是小学在幼儿教育基础上延续。一方面,幼儿园应积极为幼儿做好准备,使幼儿能够尽快了解小学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不同之处,让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另一方面,在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阶段中,小学方面也要承担一部分的责任,小学要针对性地指导幼儿,让幼小衔接变得更加顺利,让幼儿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2]。在芦苇等学者研究的幼小衔接的涵义中他们认为幼小衔接在狭义上是指从幼儿园的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个时间段;但是他们同时也认为,幼小衔接的范围应该不仅限于此,应该包含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方面,围绕着幼儿的认知特点、情感特征和行为习惯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一种持续的联系和发展过程。刘海红等学者也同样研究了幼小衔接的涵义,与芦苇等人的观点不同,她认为狭义的幼小衔接的时间段应该是在幼儿园大班时期,这一时期为了让幼儿适应以后的小学教育,幼儿园、家庭和其他教育机构对幼儿所做的各种指导。广义上的涵义是指幼儿园的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阶段,甚至包括向前延伸到幼儿到期阶段向后延伸到学龄前的衔接[3]。朱晓蔓指出,幼儿园和小学都应该为幼小衔接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以便让儿童顺利地渡过小学教育阶段。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为小学入学做准备工作。就广义而言,幼儿在幼儿园学习生活过程中,所参加的各项活动以及形成的各种能力都是在为以后进入小学做准备。就狭义而言,仅仅是指幼儿园大班阶段,为了幼儿能够顺利进入小学而进行的关于小学方面的规则习惯教育。二是专指在小学一年级阶段,为了让儿童尽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工作[4]。即使不同学者对于幼小衔接都会有自己的见解,然而在总结时会发现其中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如:狭义方面的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阶段的教育和小学阶段的教育之间的衔接;然而,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与小学这两个主体的事,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幼小衔接应涉及学校、社会以及家长三大主体的相互合作。因此,要充分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幼小衔接的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朱晓曼(2002)在《中国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中把幼小衔接定义为一个过程:幼儿园和小学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通过做好一系列工作,创造条件,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过程。主要工作包括: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和小学的新生过渡工作[5]。王生平、杨晓萍(2010)认为现有幼小衔接概念的一个共同点就是把幼小衔接狭义化,他们认为:“大部分学者把幼小衔接仅仅理解为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者间的衔接,而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的支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对幼小衔接内涵的理解应从更广泛的层面去认识和把握。[6]”李娅菲(2013)认为广义上幼小衔接是为了儿童顺利从学前教育阶段进入小学阶段,学校、家庭、儿童三者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适应过程。幼小衔接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详细而言是指根据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心理特征,按照小学的学习指导方针帮助学前儿童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虽然这个阶段一直没有被列入正规课程,但幼儿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面临这么一个重大的转折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幼儿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7]。国内著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刘焱认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教养工作内容上的互相联系,同时也是两者在实现这些工作内容的方法上相互衔接。对于幼儿园而言的幼小衔接工作其实就是指幼儿园为幼儿升入小学做好一切的准备工作”[8]。结合本研究起点,笔者认为:“幼小衔接”是指在对幼儿时期进行教育的工作的过程中,幼儿园方面与小学一方相互配合和联系,培养出幼儿好的学习品质与行为习惯、提升社会交际能力,帮助幼儿顺利从幼儿园向小学阶段过渡,进而更好地保障幼儿对小学学习与生活适应的一种衔接教育,主要是以幼儿园的方向出发来帮助幼儿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工作。2.幼小衔接工作的定义吴志勤、杨晓萍(2008)认为:“儿童参与大量的过渡活动的经历对他们在学校教育的第一年的社会和学业适应非常有益”。多数学者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是在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9]。BobPerry(2001)提出了十条巩固幼小衔接活动有效性的准则:1.在儿童、家庭、教师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2.把儿童看做有能力的学习者(多元主体的互动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成长机会和体验);3.区别学校体验活动(游览学校、与老师交流)和幼小衔接工作。幼小衔接工作包含学校体验活动,并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4.利用专门的基金和资源;5.涵盖一系列利益相关者(儿童、家庭、学校、社会);6.实施计划和有效地评价;7.灵活性和回应性;8.基于相互的信任和尊重;9.依赖多元主体的交流与参与;10.将社区中单个的家庭和儿童考虑进幼小衔接[10]。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公立学校门户网站(2011)上提供了关于有效幼小衔接工作的五个维度,指导小学学校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并对其进行评价。分别是关系形成、合作与计划、回应社会需求、评价和修订[11]。纽约州立大学学者AndreaNoel(2011)运用该五维度对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三所小学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评价,认为该五维度符合幼小衔接实践,能有效帮助小学实施幼小衔接工作[12]。3.幼小衔接的教育内容原国家教委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共同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从1990年开始,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幼儿进入小学以后首先面临的是适应小学与幼儿园不同的学习特点和社会交往。幼儿由于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短期内难以适应小学的学习;由于幼儿园是以游戏为主,在玩中学,而小学阶段则要求儿童遵纪律守规矩、完成作业以及学会与人相处等,幼儿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该研究还提出,教育者和研究者不应仅仅从事知识储备的知识教育,还应探索幼儿进入小学以后学习出现困难的原因,找到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的方法。因为幼儿能够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仅仅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是不够的,还需要幼儿的身体素质、心理适应和交往能力都符合小学教育的要求[13]。翁飞燕指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小学教师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角色,幼儿园教师则更重视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可以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在对幼儿园园长和小学校长的访谈中可以看出,教育管理者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倾向于与教师协商以及由教育主管部门确定两种方式”[14]。秦振飚则认为,幼小衔接就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能力,让幼儿做好小学阶段的学习准备,这些准备工作就是幼小衔接的主要任务。顺利的实现幼小衔接需要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就课程而言重点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针对幼小衔接课程,要转变原有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二是要以儿童的适应能力为培养目标;三是要选择与幼儿实际生活贴近的教学内容;四是优化课程资源,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五是重视课程管理,协调好幼儿园课程和小学课程的关系[15]。4.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在《强化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及其相关措施》中学者提到:幼儿教育是小学教育的基础,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幼小衔接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它有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但是其过渡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上。孩子能够较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而是幼儿园和小学都要靠儿童的发展规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很重视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工作,他们把幼小衔接工作置身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角度考虑,这两个教育阶段不能分开,必须做好二者的过渡工作。幼儿教育要按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在掌握幼儿心理的基础上,逐步渗透一些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常规学习方法。小学教育要按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切记在幼儿阶段强行灌注小学课本知识,要以激发兴趣为前提,而不能让幼儿去做小学生应该完成的作业[16]。王慧娟学者提出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找到联系二者基础阶段的教育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新的衔接环节。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盲目超前学习小学课本内容,这也不是奠基阶段的核心内容。这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17]。(二)研究现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过程中发现人们对幼小衔接的关注集中在课程内容和国内外有关的政策方面,更多的在于幼儿园与小学课程的衔接、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而对于具体地区的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研究却较少。因此,本研究以笔者所在地区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研究提出一些对策。主要研究都是集中在课程内容和国内外有关的政策方面。参考文献[1]王小英,刘洁红.幼小衔接中大班幼儿心理压力分析——基于儿童视角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8(02):3-11.[2]曹晓薇,蔡迎旗.复杂性理论视野下幼小衔接观念与实践的重构[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6(12):22-24.[3]刘海红,王宇,王瑾.基于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研究探析[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5(03):43-44.[4]苏晓波.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5]谢鹏辉.我国幼儿体育幼小衔接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6]王声平,杨晓萍.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1):148-153.[7]李娅菲.法国幼小衔接教育制度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8]王巍,袁磊.幼小衔接阶段基于项目的STEAM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8(03):51-58.[9]吴志勤,杨晓萍.幼儿不只是背着书包上学去——澳大利亚一项幼小衔接研究的启示[J].学前课程研究,2008(06):55-57.[10]CathyKaplun,SueDockett,BobPerry.TheStartingSchoolStudy:Mothers'PerspectivesofTransitiontoSchool[J].AustralasianJournalofEarlyChildhood,2017,42(4).[11]张安梅.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评估学前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2011,33(11):93-94.[12]AndreaNoel.EasingtheTransitiontoSchool:Administrators'DescriptionsofTransitiontoSchoolActivities[J].AustralasianJournalofEarlyChildho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