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9月历史学业检测_第1页
郴州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9月历史学业检测_第2页
郴州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9月历史学业检测_第3页
郴州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9月历史学业检测_第4页
郴州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9月历史学业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郴州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9月份学业检测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化石石化程度很深,经古地磁法测定,绝对年代距今已有170万年,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这表明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是A.历史书籍 B.化石 C.影视资料 D.历史传说 2.比较“古猿头像”“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图片可知,北京人A.仍然保留猿类特征 B.能够使用磨制石器C.完全具备现代人特征 D.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3.北京人遗址相继发掘出5个头盖骨化石、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约10万件石器,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些考古成果可以推断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包括①使用石器②烧制陶器③学会用火④群体生活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4.右图是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穿孔骨针,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A.磨光和钻孔技术B.人工取火C.种植水稻D.建造房屋5.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具有“稻作、礼玉、黑陶”等特征。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的文化遗址是A.山顶洞遗址B.大汶口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6.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促使他们过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A.原始农业的发展B.学会建造房屋C.学会烧制陶器D.掌握人工取火7.某外国学者想了解中国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你可以建议他去A.浙江河姆渡B.北京周口店C.陕西半坡村D.云南元谋县8.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C.农耕生活想象图 D.北京人原始用火的证据灰烬9.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环境的变化B.建筑技术的进步C.生产工具的改进D.种植技术的提高10.根据下图中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 B.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C.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D.出现了贫富差距11.下列早期人类中,不属于同一时期的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12.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点包括①使用打制石器②建房定居③种植农作物④原始群居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13.考古发现是后人解读远古历史的密码。在大汶口晚期的墓葬中,有的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A.出现了贫富分化 B.国家产生 C.手工业发达 D.饲养家畜14.右图是位于郴州市区五岭广场的神农雕像,是郴州人民为纪念传说中神农氏的丰功伟绩而树立的。“神农氏”是指A.黄帝 B.炎帝C.大禹 D.尧帝15.“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这段材料出自《山海经》。与这段材料相关的事件是()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牧野之战 D.尧舜禅让16.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A.国际主义精神B.无私奉献精神C.爱国主义精神D.民族主义精神17.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A.黄帝大禹 B.尧帝舜帝 C.炎帝黄帝 D.炎帝舜帝18.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材料反映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A.炎黄联盟 B.一族所成 C.诸族错居 D.多元一体19.下列关于传说与史实的说法正确的是A.传说是虚构的故事没有任何可信度 B.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过来的C.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D.传说就是历史史实 20.在回顾单元所学时,某同学列出了如下关键词: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黄帝、尧舜禹。这位同学所回顾的单元的主题是A.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B.早期国家的产生C.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D.中华文明的起源21.下列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黄帝—--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 B.炎帝—--能建造宫室C.伶伦—--制作音律 D.隶首—--创造文字22.下列关于夏王朝的说法,错误的是()A.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B.禅让制开始C.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D.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建立23.“这一制度导致了国内分割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又产生了众多卿大夫的采邑。由于这些诸侯国、采邑的地名直接转变成了‘氏’,如以国名为氏、以地名为氏等,这使得中国人的姓氏在当时骤然增多。”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24.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周王朝()A.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经济发展不平衡 D.青铜铸造业落后25.依据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水平划分,下列各项中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时代的是:A.使用打制石器B.原始群居C.建房定居D.采集和狩猎为生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10分,共50分)26.(14分)某兴趣小组以“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为主题进行探究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早期国家】朝代起止时间开国君主都城夏约公元前2070—约前1600年阳城商约公元前1600—前1046年亳、殷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镐京材料一(1)根据上表完成早期国家《夏、商、西周的更替》时空坐标(即时间轴),要求写出重要时间发生的重大史事。(6分)约公元前2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社会变革】材料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礼记·礼运》(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反映的“社会变革”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启智增慧】材料三(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一下,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夏、商、西周的兴亡更替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子日(注:公元前1046年),纣兵败。—《史记》材料二:右图是1976年出土于陕西的武王征商簋,簋内底部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1)材料一中,“甲子日”“公元前1046年”分别采用了哪一种纪年?(4分)(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史料的资料,如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等。说出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史料分别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哪一类史料更可信?(6分)(3)上述二则材料内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1976年出土的武王征商簋有何历史价值?(4分)2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识图(1)上图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有何特点?(4分)材料二:“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摘编自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P23(2)根据材料二,说出西周分封的主要对象有哪些?分封的依据是什么?受封的诸侯有哪些权利和义务?(8分)29.(10分)依据下面材料提炼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表述完整)材料一:2020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长期领先世界”。……最早栽培了小米、水稻、茶和大豆等作物,拥有世界20%的原生物种。……材料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稻遗存,它们的年代距今约12000多年至10000年。北京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摘编自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P8湖南省郴州市第十九中学2023~2024年秋七年级历史9月份学业检测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中国境内早期的人类都是通过考古挖掘的化石来得出论证的,B项正确;历史书籍属于二手史料,证明人类是由古猿逐渐进化而来不具有说服力,排除A项;历史传说的可靠性需要进行论证后方可采用,排除D项;影像属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不具有客观性,排除C项。故选D项。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题干三幅图片可知,北京人与现代人差别较大,与古猿的形态相似,A项正确;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项;山顶洞人具备现代人的特征,排除C项;北京人未开始从事农业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3.【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40多个个体的直立人化石”“约10万件石器”“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考古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过着群体生活,使用打制石器,已经学会使用天然火,但北京人还不会烧制陶器。故正确选项是C。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穿孔骨针”信息,可知,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A项符合题意。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但与题干无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居住在山洞里,以采集和狩猎为生,还不会种植水稻,建造房屋,且与题干信息不符,应排除B、C、D项,故正确选项为A。5.【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稻作、礼玉、黑陶”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发现栽培水稻的遗迹,有陶器、骨器、石器等大量珍贵文物,与良渚文化特征类似故,D项正确;山顶洞遗址距今约3万年左右,没有发现稻作遗迹,排除A项;大汶口遗址没有发现稻作遗迹,排除B项;半坡遗址发现世界最早栽培粟的痕迹,排除C项。故选D项。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是原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促使早期人类从采集和狩猎为主向原始农耕过渡,使得人们能够稳定地获取食物来源,不再需要四处寻找食物,早期人类逐渐过上定居生活,故A项正确。B项“学会建造房屋”是过上定居生活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陶器的出现和普及对促进定居生活和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掌握人工取火与定居生活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正确选项是A项。7.【答案】C【解析】题干信息“中国北方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西半坡村半坡遗址在北方黄河流域,C项符合题意。A项“浙江河姆渡”是南方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北京周口店”和D项“云南元谋县”两大遗址处在旧石器时代,还没有出现原始农耕文明,应排除,故正确选项是C。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遗存,反映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项正确;A项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使用的石器,北京人会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采用各种不同的打制方法,排除A项;想象图不能作为证据,排除C项;北京人原始用火的证据灰烬,只能证明北京人会用火,不能证明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个演进过程的决定力量,C项正确;采集到种植等的转变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B项;自然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种植技术的提高与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位于南方长江流域,潮湿多雨,土质疏松,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通风、防潮。而半坡居民位于北方黄河流域,干燥寒冷,土质坚硬,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冬暖夏凉,适应当地气候,C项符合题意。ABD项与题干“根据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得出结论”不符,排除。故正确选项是C。1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处于旧石器时代,而D项“半坡人”处于新石器时代。故正确选项是D。12.【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进一步发展,主要使用磨制石器,开始种植农作物,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又促进了人类逐渐过上定居生活。这些因素最终导致了聚族而居的出现。“②建房定居③种植农作物”符合题意。“①使用打制石器”和“④原始群居”是旧石器时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正确选项是B。13.【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有的(墓葬)有百余件随葬玉器等精美工艺品和日常器物,有的却一无所有”可知,墓葬反映出来的是社会的贫富分化,A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出现国家产生的标志包括政府、军队、监狱、法律等信息,排除B项;题干中虽有“玉器”信息,但题干主旨是随葬品的差异,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饲养家畜”在题干中没有反映出来,排除D项。故正确选项是A。14.【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炎帝,传说教民农耕,发明耒耜,种植五谷和蔬菜,号神农氏,A项黄帝名轩辕,C项大禹,姓姒,名文命,D项尧帝祁姓,名放勋,原封于唐,又称陶唐氏。故B项正确。15.【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蚩尤作兵伐黄帝”“冀州之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相关事件应是涿鹿之战,A项符合题意。B项阪泉之战是炎帝与黄帝之间作战,C项牧野之战发生在周武王伐纣,D项尧舜禅让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CD项。故正确选项A。16.【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劳身焦思”“三过家门而不入”,结合所学知识,大禹为治理洪水殚精竭虑,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的是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B项符合题意。A项“国际主义精神”超越国家界限,C项“爱国主义精神”是对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坚定维护,D项“民族主义精神”与题意不符,排除ACD项。故正确选项B。17.【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为主体的部落联盟逐渐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C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C。1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D符合题意。A项“炎黄联盟”是华夏族形成的主体,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一族所成”与材料“非一族所成”不相符合,排除;C项“诸族错居”是太古以来,部族分布特点,不是华夏族形成的特点,排除。故正确选项是D。1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说是经过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下来的一些故事,也是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或某种说法,它是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过的历史真实情况。因此,传说不一定真实,存在虚构、神话的成分,但它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被考古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所以,A项“传说是虚构的故事没有任何可信度”,D项“传说就是历史史实”都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通过考古发现被印证的传说可能就是史实”符合题意;B项“史实都是由传说演变过来的”太绝对化,除经考古印证的传说演变为史实外,还有史书典籍、文物古迹、历史遗迹遗址等途径和方式,排除。故正确选项为C。20.【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黄帝、尧舜禹”和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生活在洞穴中,属于我国洞穴中的祖先。河姆渡原始居民建造干栏式房子,半坡原始居民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子,他们都过定居生活,属于我国定居时代的祖先。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他们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传说中的祖先,C项正确;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的代表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所以提炼主题不全面,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产生为夏商周的建立,排除B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提炼出的单元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2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炎帝教民种植五谷和蔬菜,黄帝能建造宫室,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C项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是C。2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定都阳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也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ACD项与题干“错误的是”不符,排除;夏朝建立之前的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2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诸侯国”“卿大夫”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制度应该是“分封制”,C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故C项正确。2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可见这体现了周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的等级秩序,礼器的使用规格正是对应不同的等级,C正确;AB不是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读,排除;西周青铜铸造业发达,D排除。故正确选项C。25.【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依据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水平划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使用打制石器”、B项“原始群居”、D项“采集和狩猎为生”属于旧石器时代,而C项“建房定居”属于新石器时代。故正确选项是C。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小题14分,第27小题14分,第28小题12分,第29小题10分,共50分)26.(14分)【答案】(1)禹建立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或牧野之战)(6分)

(2)“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4分)(3)共同原因:统治者残暴昏庸导致亡国;(2分)启示: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仁政勤政兴国,暴政怠政亡国。(2分)【解析】(1)君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战胜夏桀,建立商朝,定都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时期实行禅让制;“……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启继承父亲禹的王位,世袭制开始。故当时社会的变化体现在:“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世袭制取代禅让制。(3)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夏桀、商纣王、周厉王和周幽王或是残暴或是昏庸,最终导致王朝被推翻,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统治者残暴昏庸导致亡国”;启示:结合所学可知,夏朝建立者禹、商朝建立者汤、西周建立者周武王都是贤德而有能力的明君,三朝皆是末代君主残暴昏庸导致灭亡,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统治者残暴昏庸导致亡国;君主应多施仁政,勤政爱民;仁政勤政兴国,暴政怠政亡国。27.(14分)【答案】(1)干支纪年、公元纪年(4分)(2)材料一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是实物史料。(4分)实物史料更可信。(2分)(3)事件:武王伐纣(牧野之战)。(2分)历史价值:印证了文献史料中的记载,为研究武王伐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2分)【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干支纪年是中国传统纪年历法,干支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干支纪年”,“甲子日”是干支纪年;公元纪年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的出生年为公历元年,在耶稣诞生之前,称为“公元前X年”,耶稣诞生之后,称为“公元X年”,“公元前1046年”是公元纪年。(2)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文献史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史料的资料,如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等。材料一选自史书《史记》,是文献史料,材料二武王征商簋是出土的青铜器,属于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更可信。(3)第1小问,根据材料一“纣兵败”以及材料二武王征商簋内底部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等信息可知,二则材料反映的是武王伐纣(武王征商、牧野之战)。第2小问,1976年出土的武王征商簋器内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铭文所载的武王伐纣“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与后世《史记》所记“甲子日,纣兵败”一致。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为研究武王伐纣史事提供了第一手研究史料,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28.(12分)【答案】(1)分封制(2分);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2)对象:宗亲和功臣;(2分)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2分)诸侯权利:有较大的独立性,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2分)义务: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2分)【解析】(1)材料中的图示是西周分封制等级示意图,最上层的是周天子,天子之下是诸侯,诸侯再分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