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学案 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习目标】1.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能够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2.阅读史料,能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加深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1.西周与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诸侯争霸的实质与历史作用(华夏认同)。2.经济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主要表现,特别是铁型牛耕与货币通行的普遍。3商变法的主要措施与前因后果,与秦统一的联【预习新知】(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1)春秋五霸①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②东方的齐国、北方的晋国、南方的楚国、长江下游的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统称为“春秋五霸”。(2)战国七雄①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②经过长期纷争,许多中小诸侯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③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历史上通常把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华夏认同。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2.华夏认同——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1)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四周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为华夏,这些周边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1)农业:铁犁牛耕开始使用,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2)手工业:冶铁技术出现,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3)商业:货币广泛流通,涌现出一批商业中心城市,不少商人富比王侯。2.商鞅变法(1)原因①经济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旧的制度。②兼并战争迫使各国进行改革,实现富国强兵。(2)商鞅变法①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承认土地私有,推动小农经济发展。②政治上: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实行什伍连坐。③行政上:普遍推行县制。④社会上:个体小家庭政策。(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孔子的思想主张①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推行“仁政”,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②孔子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但也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2)孔子教育方面的显著成就①孔子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②相传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③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特别提示]孔子的思想体系(1)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这是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3)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这是“仁”的思想在教育方面的体现。(4)孔子主张通过“礼”规范人们的行为保证“仁”。2.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老子的哲学思想①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②老子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③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2)老子的思想主张①老子在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②老子的观点见于《老子》一书。(四)百家争鸣1.社会变革——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士人从各自代表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社会主张。(2)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文化知识向民间普及。(3)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4)兼并战争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受到重用。2.百家争鸣局面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3.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系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4.百家争鸣的表现(1)儒家: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2)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墨家代表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4)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法家代表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5)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巩固训练】1.《说苑》记载:楚共王出猎而遗其弓。左右请求之,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仲尼(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亦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由此可知,孔子主张()A.克己复礼 B.有教无类 C.天下大同 D.为政以德2.孔子怀才而不得见用,感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周游齐国碰壁后离开的路上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儒者()A.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B.匡时济世的担当精神C.社会价值观念的趋同 D.感叹礼崩乐坏的现实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处在频繁的社会职业流动之中,这与殷商西周时期“商之子恒为商”的封闭状态绝然不同。当时的商人除继承祖业相沿而来外,还有些贵族、官僚因从事商业活动转化成商人,如齐国贵族田成子放货经商,“专山海之富,擅鱼盐之利”。这反映的当时()A.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B.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C.商业的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4.西周时期,兵源主要来自贵族;春秋时期,诸侯国开始向庶人征兵;至春秋中后期以后,士兵阶层来源更加多元化。这一变化()A.反映了社会结构的逐渐转型 B.推动了土地国有制度的发展C.说明兵家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D.体现了世卿世禄制度的废除5.西周时期,“公”主要指国君、宗祖、爵称及相关政事,引申义为共有,与“族天下”相对应;春秋后期始,“公”指各国君主和朝廷国家,“私”指百官和普通民众,与“族天下”相对应的共有含义不复存在。“公”“私”观念的嬗变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