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6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1页
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6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2页
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6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3页
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6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4页
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6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6月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

1~5题。历史的车轮行过辽阔大地,总能在某些特殊拐点留下难以磨灭的辙痕。打开神州地图,我们可以在历史的天空看见无常的风云变幻,又可以在岁月长河磨洗出文明古国的精神图腾。盘点沿革至今与远古传说关联的地名,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与大禹治水的故事关联的特别多。今河南省开封市下辖的禹王台区,因著名古迹禹王台而得名。禹王台又称古侯台,最初与大禹并无关系,相传春秋时期晋国乐师师旷曾在此吹奏乐曲,称此台为“吹台”。自元朝以来,开封屡遭黄河水患,到明嘉靖二年(1523年),人们于古台之上建禹王庙,为其供奉香火,才有了“禹王台”这个名称。以知名度而论,杭州绝对算得上“顶流”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地名的由来也与大禹有些渊源。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武林、杭城等,但它在历史上的第一个名字叫余杭。清嘉庆《余杭县志》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后转讹为余杭。不过这种说法存在争议,也有学者认为,“余杭”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打开河南省地图,在洛阳、焦作、新乡这三座城市下辖的区县里,会发现有不少地名皆因3000多年前的一场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武王克商之役而诞生。周武王率大军行至黄河北岸一处渡口时,举行了一次具有强烈政治意义的阅兵仪式——“盟津观兵”。武王此举有两个目的:一是带有军演性质,熟悉地形与路线,预先作好部署,以便日后大军渡河北伐;二是约定诸侯在此会盟,约定日期,今后于此会合誓师打响灭商的最后一战。这个影响历史进程的“盟津”究竟在什么位置呢?今天地图上有两处地名与此皆有渊源,一处是河南洛阳市下辖的孟津区,另一处是焦作市下辖的孟州市,相距大约60千米。公元前1046年,周军与诸国部落组成联合军,渡过盟津,东进伐纣。如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下辖的武陟县之名,与这场大进军有关。此地因是周武王进军克商、提牧野之师、兴兹土之地,遂名“武陟”。另有一种说法认为“陟”有登高之意,认为可能是武王进军途中在这里登上一座高山而命名。大军向商王都朝歌不断推进,在决战打响之前,周武王作《牧誓》进行全军总动员,随后于朝歌城外的牧野与殷商展开最后决战。当时都城朝歌由内而外的位置分别以城、郭、郊、牧、野来称呼。“牧野”指的是都城郊外的地方。但牧野之战后,人们但凡见到此地名,联想到的却是这场决定商亡周兴的命运之战,以及发生决战的那一片地区,大体相当于今河南省卫辉市。灭商后,周武王罢兵西归,我们也跟随武王回师的路线,将目光再转回洛阳地区。与孟津区毗邻、位于洛阳盆地东隅的偃师区,其名同样源于这场战役。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首次载其名之源:“偃师,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西周时,统治者分封了71个诸侯国,其君主主要是王室亲族与开国的功臣谋士。至今,在中原大地上仍然可以找到一些古国封邑的名字。比如今天河南省省会郑州与其下辖的新郑市的来历,就都与春秋时期的郑国有关。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是周宣王之弟,最初分封在西周王畿之内的“郑”,就以地名称其国。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在位时,郑桓公身为皇叔,在镐京担任司徒。他眼见“王室将卑,戎狄必昌”,只得替自己家族留一条退路。公元前779年,郑桓公把家族、部属、财产搬到“济、洛、河、颖(济水、洛水、黄河、颖水)之间”,建了一个新邦,仍然称之为“郑”,于是就有了“新郑”这个地名。西周王朝还在汉水以北、淮水上游一带设置了随、蔡、蒋、唐、息等诸多同姓封国,“来头最大”的大概是蔡国了。其开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蔡叔。可惜进入春秋时代以后,蔡国国势不振,先为楚灭,而后幸运地异地复国。这一来一去,就在今天河南省驻马店市留下了“上蔡”“新蔡”两个县名。秦统一六国后,改分封设郡县,此后近百年间诞生的一系列地名,绝大多数与秦始皇和汉武帝这两位政治强人有关。今河南省洛阳市下辖的新安县在秦时属战略要地,秦始皇给地名取“安”字,有长治久安之寓意。我们再来看河南省新乡市下辖的获嘉县。仅凭地名,人们恐怕很难想到,它的由来与一场千里之外的叛乱有关。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国宰相吕嘉起兵反汉,后被汉伏波将军路博德诛杀。汉武帝出巡行至汲县新中乡时,正好收到献来的吕嘉首级,武帝大喜,改新中乡为“获嘉县”。丰富多彩的神州地名里,三国这个时代自然也有巨大贡献,例如今河南省许昌市下辖的魏都区和建安区。前者是1986年2月设立的,命名由来也比较好理解,曹丕称帝后,定都洛阳,又设了4个陪都,曾经曹操王霸之业的“起飞点”许昌就是其中之一。至于建安区,是2016年11月才改的名,意在纪念许昌建安文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唐时,武则天称帝后曾驾临嵩山,并亲登太室山封中岳之神,她将少室山下的阳城县改为“登封县”,年号改为“万岁登封”,这个称谓一直沿用到今河南省登封市。河南省灵宝市之名也是唐玄宗因个人崇信道教,喜得“灵符”后御赐。从远古到现代,留在神州版图上一个个别具一格的地名,可以说是几千年风雨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的见证。这些名称从诞生到演变乃至含义发生变化,折射出的也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所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摘编自国家人文地理《华夏青史的地理印记》)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禹王台”的原名为“吹台”,后来人们为表达对大禹治理水患的感激之情而在其上建庙,自此改称。B.武王会盟诸侯的所在地“盟津”之名逐渐演化为“孟津”,地域范围也分划为现在的孟津区和孟州市。C.武王伐纣后,“牧野”这一地名由专指变成了泛指,其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比决战打响前的所指缩小了。D.新安县会对军事战争有重大影响,秦始皇用“安”取名,寄予自己希望此地安宁、江山永固的理想。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孟津、孟州出师,途经武陟,战于牧野,西归偃师,这些地名反映了武王伐纣的行军路线。B.“郑”与“新郑”、“上蔡”与“新蔡”这两组地名命名的源头一致,每组地名在时间上前后相继。C.曹操的帝王霸业从许昌开始,不断发展兴盛,后来曹丕继位,将许昌设为魏国的五都之一。D.地名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政治内涵,中国人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可以从中找到出处。3.“也有学者认为,‘余杭’系百越语地名,和大禹是否在此治水无关。”下面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此观点的一项是()(3分)A.通过溯源发现,与大禹相关的地名,大多是源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怀念之情,当地并不是大禹治水之处。B.夏禹生活的时代,社会生产力较低下,交通闭塞,禹不可能同时活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两处地区。C.记载说“余杭”本为禹杭的《余杭县志》成书于清朝嘉庆年间,出现的时间远远晚于大禹治水发生的时间。D.远古时代的夏部落联盟活动地区,大致西至今河南西部和陕西南部,东至河南、河北和山东三省交界地。4.下面表格空缺处内容填充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表格名称:河南省地名得名来源对比表地名A偃师魏都区登封县得名来源远古传说BC纪念帝王个人行为关涉事件大禹治水武王伐纣曹丕设陪都DA.禹王台

B.重大历史事件C.帝王命名D.武则天登太室山封中岳之神5.文本在讲述地名文化时,是如何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趣、言之有物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苦恼【俄国】契诃夫暮色昏暗,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那匹小马也是一身白。它的身子一动不动,而且瘦骨嶙峋,再加上它那如棍子般笔直的几条腿,近看起来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它多半也是心事重重。约纳和小马已经停在这里很久了。“车夫,去维堡区!”约纳听见有人叫。约纳打了个哆嗦,看见一个穿着军大衣的军人。“到维堡区去!”军人又说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去维堡区!”为了表示愿意,约纳抖了抖缰绳,马背和自己的肩膀上滑落下大片的雪花……军人坐上雪橇。车夫咂吧着嘴唇,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挥动着马鞭。马也伸直了脖子,活动活动笔直的腿,迟疑不决地向前迈步……“鬼把你往哪带啊?往右赶!”“你根本不会赶车!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一个四轮马车夫破口大骂,另一个肩膀碰到马脸的行人也在恶狠狠地瞪着他。约纳如坐针毡。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这些人都是混蛋!”军人打趣地说,“他们简直是故意撞你,好像串通好了似的!”约纳回头望了望客人,微微动了动嘴唇……可喉咙里除了沙哑的咝咝声外,并没说出一个字来。“你想说什么?”军人问。约纳撇嘴一笑,哑着嗓子说:“老爷,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哦!……怎么死的?”约纳转过身子朝着乘客说:“谁也不知道!也许…这是天意。”“鬼东西!赶车吧,赶车吧……”乘客喊叫道。车夫振作起来,使劲而熟练地挥动着鞭子。好几次他回头看看客人,那军人闭着眼睛。到维堡区后,乘客下了车,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时间一小时又一小时地过去了……人行道上响起相互谩骂的声音,三个年轻人走了过来。其中两个又高又瘦,另一个又矮又驼。“赶车的,去警察桥!”驼子用那破锣似的声音叫道,“坐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嘴里吧嗒了几下。这点车钱是不公道的,不过他顾不上价钱了……只要有主儿就行……“好了,出发!”驼子还是用他那破锣似的声音说道。“我的头痛得要炸了,”一个高个子说,“昨天我喝了四瓶白兰地。”“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我发誓,我说的是真话。”“如果这也算是真话,那虱子咳嗽也是实情了。”“这些老爷真够开心的!”约纳笑着说。“呸,见你的鬼去吧!……”驼子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老不死的,走还是不走啊?难道有你这么赶车的吗?快用鞭子抽它!”约纳听到了驼子不停地骂他的那些话。高个子开始谈论一个好像叫娜杰日达·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等他们的谈话有了一个短暂的间歇时,他再次回过头去喃喃地对他们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礼拜死了!”“所有人都会死!”驼子说道,“快点赶,快点赶!”“那你就稍微让他振作点嘛……给他脖子一拳!”“老不死的,听到了吗?我可要揍你了!”“嘭”的一声,约纳的后脑勺就被打了一拳。“嘿嘿……”他笑道,“你们这些快乐的老爷……”“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子问。“我吗?呵呵……照你们这些快活的老爷!如今我是有一个老婆,可那是一抔湿土。哈哈哈……就是坟墓!……你们瞧,我的儿子都死了,可我还活着……奇怪,一定是死神弄错了……他应该是来找我的,却去找了我的儿子…”约纳回过身,想讲讲儿子是如何死的,可这时候总算到了警察桥。约纳久久地看着这几个人消失在远处。他又成了孤零零的一人了。寂静朝他袭来……刚刚稍见平息的苦恼,现在更加强烈地压在他的心口上。约纳不安而痛苦地打量着街上穿梭不息的人群: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约纳看见一个扫院人,决定和他攀谈几句。“老兄,几点了?”他问道。“九点了……你在这干吗?快走!”“回马店去,”他想,“回马店去!”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约纳已经坐在一个脏兮兮的大火炉边。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到处鼾声一片。空气又臭又闷……约纳瞧着这些酣睡的人,后悔自己不该这么早就回来了……“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他想,“这就是我苦恼的原因。”“去看看马吧,”约纳想。他来到马厩。“你在吃草吗?”约纳望着自己马儿亮晶晶的眼睛说,“好吧,你吃吧,吃吧。既然我们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捞到,那我们就吃干草好了……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死了……现在,好比说,你生了个马驹儿……可是突然,如果驹儿死了……你不难过吗?”小马一边嚼着干草,一边听着,还对主人的手呼着气……约纳像入了迷似的把一切都讲给了它听……(朱宪生、高莱国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马笔直的腿,既突出了小马的消瘦,为下文拉车载客走得不慢作了铺垫,也暗示了约纳生活的极端贫困。B.约纳赶车时,因想念儿子而心不在焉,不但没有得到乘客的同情,反而遭到谩骂甚至被打了一拳,说明了人们的冷漠。C.约纳和祥林嫂都有丧子之痛,都想向别人诉说痛苦,但都没有人听其诉说,借此寄寓作者人道主义的同情。D.约纳失望地回到住处,肮脏的环境、一片的鼾声让他后悔回来得太早,说明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以约纳“等客、载客和归去”为叙事线索,着重以约纳想向人述说苦恼来行文,不动声色地把主人公的不幸呈现在读者面前,平铺直叙,结构紧凑。B.小说在句式的选用上,特别是对话上较多使用短句,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如约纳吞吞吐吐的话语、断断续续的表达。突显了他欲言又止的矛盾的心态。C.小说多次运用细节描写,既有对主人公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的详尽刻画,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外貌、言行举止和心理的描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D.《苦恼》在揭示主题的过程中巧妙地采用类比的手法,把“人与马”的神态、处境进行类比,暗示小人物命运像牛马一样,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状况。8.《苦恼》与《祝福》中都多次写到“雪花”,请概括两篇文章中第一次写到的雪花在文中的作用。(5分)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苦恼》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祝福》9.有人说“客观的叙述,精简的白描和热烈的抒情”构成了《苦恼》独特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汉王欲捐成皋以东,屯巩、洛以距楚。郦生①曰:“臣闻‘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夫敖仓,天下转输②久矣,臣闻其下乃有藏粟甚多。楚人拔荥阳,不坚守敖仓,乃引而东,令適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资汉也。方今楚易取而汉反却,自夺其便,臣窃以为过矣。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所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距蜚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制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王从之,乃复谋取敖仓。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曰:“先生何以言之?”曰:“汉王先入咸阳,项王负约,王之汉中。项王迁杀义帝,汉王闻之,起蜀、汉之兵击三秦,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事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夫汉王发蜀、汉,定三秦;涉西河,破北魏;出井陉,诛成安君;此非人之力也,天之福也!今已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守白马之津,杜太行之阪,距蜚狐之口;天下后服者先亡矣。王疾先下汉王齐国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先是,齐闻韩信且东兵,使华无伤、田解将重兵屯历下,军以距汉。及纳郦生之言,遣使与汉平,乃罢历下守战备,与郦生日纵酒为乐。(节选自《资政通鉴·汉纪二》)【注】①郦生,即郦食其,刘邦谋臣。②转输,转运输送物资。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王疾A先下B汉王C齐国可得D而保也E不然F危亡G可立H而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语气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厌之有?”的“夫”用法不同。B.窃,谦辞,私自,私下,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窃”用法相同。C.复,意为再、又,与《师说》中“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复”含义不同。D.是,意为这、此,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心足以王矣”的“是”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汉王本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西进。经郦食其劝说,汉王决定复取敖仓,可见汉王从善如流。B.郦食其在劝说齐王时称天下之事将会归于汉王,一是因为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二是因为上天降下洪福。C.郦食其认为齐国各支田氏宗族势力强大,地势易守难攻,百姓多狡诈善变,自请前往,劝说齐国归顺,汉王答应了他。D.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之后,派使者与刘邦媾和,并解除了先前在历下城设置的战备防守,天天与郦食其纵情饮酒作乐。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2)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14.在郦食其看来,豪英贤才都乐意为汉王效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小题。金陵晓发姚鼐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乘潮鼓楫①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②。[注]①“鼓楫”:化用《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的典故。后用来形容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激昂意气或忧国忧民的慷慨激昂之情。②海��:海边,此处用以指长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目明确诗人在清晨从金陵启程,诗歌中“晓未分”“连宵”“建业”等对此也有照应。B.诗人在春天乘船出发,烟波缭绕,只见水天茫茫无涯;一片寂静,只闻船棹击水之声。C.“山腾建业云”与《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都以动态的云雾衬托山峰的高耸。D.雪压江水,春寒浓重,断雁独飞,路途艰辛,但诗人还是趁着涨潮时离开淮口,直下长江。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读史以明鉴,前朝灭亡的教训往往给后世深刻的启示。诸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的灭亡完全是咎由自取;苏洵在《六国论》中警告统治者“__________”,否则国力日渐亏损终至灭亡。(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_____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__”,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

,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如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与葫芦文化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也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源远流长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表明,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可谓

。这一点可以由季羡林先生翻译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记载的“须摩底呢,虎般的人!生出来了一个长葫芦,人们把葫芦一打破,六万个儿子从里面跳出”予以证实。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阿富汗人惯用葫芦做喜庆场合用的化妆品容器和鼻烟壶。在以色列、土耳其和一些阿拉伯国家,葫芦用作烟具和装饰工艺品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个选项中引号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A.葫芦谐音“福禄”B.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C.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D.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1)曹禺话剧《雷雨》片段: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鲁侍萍:(怨愤)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周朴园: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鲁侍萍:(低头)哦。周朴园:你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2)根据原著改编的评剧《雷雨》中的唱段:这家具一件件南北辗转,亲手搬亲自摆一如从前。留梅厅三字匾为你题签,挂门楣似见你形影流连。这玉照记下你当年娇艳,置案头常抚摸盼你回还。世间有铁石人无情无念,周朴园绝非是负心儿男。21.下列分析有两项不正确,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涂黑,多涂不给分(4分)A.当周朴园得知眼前的鲁妈就是梅侍萍时,更多地表现了他的坦诚与对梅侍萍的思念。B.周朴园认为鲁侍萍此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划策,表现了周朴园的奸诈多疑的性格。C.“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写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找上门来的行为充满敌意。D.“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递进。E.为将鲁侍萍打发走,周朴园都是在以一种推进问题解决的态度和鲁侍萍进行对话的。22.比较材料话剧选段与戏曲唱段,请简析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6月9日,董宇辉担任抖音东方甄选直播间主播,他用双语直播,以吟诗作赋、段子和鸡汤等独特的直播方式走红,成为网络新宠。2023年2月,他荣获2023北京·平谷人才发展大会“深耕厚植”奖;5月,作为演讲嘉宾参加《开讲啦》;12月,成立与辉同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有人认为,董宇辉的成功源于他的才华;也有人认为董宇辉没什么了不起,没有平台他他什么也不是。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解析】A.“人们为表达对大禹治理水患的感激之情”有误,应该是表达饱受水患之苦的百姓祈求庇佑的心愿;B.“地域范围也分划为现在的孟津区和孟州市”有误,文本原意是“现在的孟津区和孟州市都有可能是当时的盟津”;C.“‘牧野’这一地名由专指变成了泛指”有误,应该是由泛指变成了专指。故选D。2.D.“中国人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可以从中找到出处”有误,原文是指可以从地名的发展变化中看出中国人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不能据此认为这些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就出自地名。故选D。3.A.不能由“……大多是源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拜怀念之情,当地并不是大禹治水之处”断定所有地方都是这种情况,余杭还是有可能是因大禹在当地治水而命名的,所以不适合充当论据;BD.主要从事件本身推断,以大禹以及夏部落联盟的活跃范围作为论据支撑观点;C.“‘余杭’本为禹杭”的说法出现时间非常晚,可能是出于后人杜撰,可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故选A。4.C.“帝王命名”错误。“魏都区”的得名来源是后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纪念。故选C。5.①以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分类讲述地名得名的内在历史,能让读者建立更为清晰立体的历史通感;②以讲故事的口吻讲述史实,语言生动风趣;③讲述地名文化时,引用典籍,举例丰富,内容充实。【解析】“言之有序”指文章的结构和层次。文章共有13段,第1段,先总说地名是岁月长河磨洗出文明古国的精神图腾;第2~12段,以时间为序,分类讲述地名得名的内在历史;第13段总结,地名不仅是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的见证,也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所追求的道德标准与人文精神。故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按照时间顺序,能让读者建立更为清晰立体的历史通感;“言之有趣”指文章的语言富有趣味。从“盘点沿革至今与远古传说关联的地名,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与大禹治水的故事关联的特别多”“曾经曹操王霸之业的‘起飞点’许昌就是其中之一”等处来看,作者以讲故事的口吻讲述史实,语言生动风趣;“言之有物”指文章的内容充实丰富。如“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首次载其名之源:‘偃师,武王伐纣,回师息戎,遂名偃师焉。’”“大军向商王都朝歌不断推进,在决战打响之前,周武王作《牧誓》进行全军总动员,随后于朝歌城外的牧野与殷商展开最后决战。当时都城朝歌由内而外的位置分别以城、郭、郊、牧、野来称呼”,讲述地名文化时,引用典籍,举例丰富,内容充实。6.B.【解析】A.“拉车载客走得不慢”说法错误。从文中军人和几个年轻人对约纳的不满来看,小马走得并不快。C.“都没有人听其诉说”说法错误。对于祥林嫂的诉说,鲁镇的人是听得太多了,最后是“一听到就厌烦”,如“一开始四婶是听完的”,男人们是“听后敛起笑容”的,并不是没有人听。D.“后悔回来得太早”的原因,不是生活环境和鼾声,而是“连买燕麦的钱都没挣到呢”,联系上下文便可知道。“说明他对社会现实产生了不满情绪”,误解形象。约纳并没有产生不满情绪,而是麻木忍受,文中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出他的觉醒。故选B。7.C“也没有忽略对次要人物……心理的描绘”错误,对次要人物没有心理描写。8.①《苦恼》中的“雪花”营造了冬季寒冷的氛围,为下文“一身雪白”“雪把他和马又涂成了白色”作铺垫(情节结构)(2分);②《祝福》中的“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了衬托的作用,并与结尾处的“雪花”首尾照应。(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苦恼》中“大片的雪花在刚刚点亮的街灯上盘旋着,然后降落在屋顶、人的肩上和帽子上,积成软薄的一层”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为小说设置了冷酷的背景,衬托主人公姚纳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与凄冷,也为下文他的悲惨生活做了铺垫。《祝福》中以寒冷的“雪花”反衬热闹的“祝福”,“雪花”给热闹的“祝福”营造了阴冷不祥的氛围;人物形象上为下文祥林嫂的悲惨死去起了衬托的作用;情节结构上,与结尾处的“雪花”首尾照应,是小说结构更严谨。9.①客观的叙述: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对约纳的言行举止和内心活动进行如实的交代,并没有进行评价,从而使人物形象、文章主题等更多的内容,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创作手法客观;②精简的白描:文章开篇就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例如对约纳等客时魂不守舍的“一动不动”的静态描写以及开始载客时“抖(摇)缰绳”“眼珠乱转”的动态描写,一静一动,寥寥数笔,就准确展现了约纳内心的苦恼,也为下文诉说其丧子之痛作了铺垫;③热烈的抒情:文章在写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作者以反问发端,直接站出来代替约纳直抒胸臆,直接热烈,深化了对人情冷漠的旧制度的批判的主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小说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它的视角是比较客观的,将情感隐藏在冷静的、似乎不带感情色彩的叙述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就形成了“客观的叙述”。需要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创作手法客观。这样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社会的冷漠和麻木,约纳的痛苦无人倾听,无人关注;文中有很多精简的白描,含义深刻。文章开篇就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他佝偻着身子,一动不动地坐在驾驶座上……他摇动着缰绳,眼珠乱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也不知缘何在此”,对约纳等客时魂不守舍的“一动不动”的静态描写以及开始载客时“抖(摇)缰绳”“眼珠乱转”的动态描写,一静一动,寥寥数笔,就准确展现了约纳内心的苦恼,也为下文诉说其丧子之痛作了铺垫;“在这人群当中,难道真没一个人愿意倾听他的诉说吗?然而就是没人注意到他,更不要说注意他的苦恼了……这苦恼大得简直无边无际。要是把约纳的胸膛剖开,让他把胸中的苦水都倒出来,似乎可以淹没整个世界。这种苦恼居然可以容纳在这样一个小得连白天打着灯笼都看不见的躯壳里……”,文章在写约纳目送三个青年后,作者以反问发端,热烈的抒情,直接站出来代替约纳直抒胸臆,直接而热烈,借此揭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深化了对人情冷漠的旧制度的批判的主题。10.CEF【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王疾先下汉王”与“齐国可得而保也”是构成假设关系复句,中间断开,故在C处断句;“齐国可得而保也”中“也”表判断,放在句末,故E处应断开;“不然”的“然”为代词,指代前面所说的投降汉王之事,“不然”与后面的“危亡可立而待也”构成假设关系复句,故在F处断句。故断句的三处为CEF。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用法相同,都是句首语气词。句意:敖仓,作为天下转运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B.用法相同。句意: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私意认为大王不应采用(这种做法)。C.含义不同,《师说》中的“复”是“恢复”的意思。句意: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古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就可以明白了。D.含义相同。句意:在此之前。/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故选A。1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天下百姓、豪英贤才都心向汉王”错误,结合原文“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可知,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为他效力并归心于他。故选B。13.(1)您即使派遣几万人的军队去征伐,也无法在(一年或数月的)短时间内攻下。(2)天下人都背叛他,贤能才士都怨恨他,而没有人愿意被他任用。【解析】(1)“虽”,即使;“岁月”,短时间内(一年或数月);“破”,攻下。(2)“畔”,通“叛”,背叛;“莫”,没有人;“为之用”,被动句,被项王任用。14.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同享利益。【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原文“降城即以侯其将”可知,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结合原文“得赂即以分其士”可知,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结合原文“与天下同其利”可知,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参考译文:汉王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阳以抗拒楚军。郦食其说道:“我听说‘知道天所以为天的人,就可成就帝业。’国君把百姓当作天,而百姓则把粮食当作天。敖仓,作为天下转运输送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我获悉那里贮藏的粮食非常多。现在楚军攻下荥阳,竟然不坚守敖仓,而是带兵向东而去,只是让一些罪犯来分守成皋,这是上天用来帮助汉军的啊。目前楚军容易攻取,汉军反倒退却,(楚军)自己耽误有利战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更何况两个强有力的对手不能并立,楚汉两国的战争经久相持不下,全国混乱动荡,农夫放下农具(停止耕作),织女离开织机(不再纺纱织布),天下百姓究竟心向哪一方还没有决定下来。所以请您赶快再次进军,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阻塞成皋的险要,堵住太行交通要道,在蜚狐隘口设防抵抗,把守白马的渡口,向诸侯显示汉军已占据有利地形并能克敌制胜的态势,那么天下人便都知道自己的归向了。”汉王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随即又去谋取敖仓。郦食其又劝说汉王道:“目前燕和赵都已平定,只有齐尚未攻克,(齐的)田氏宗族势力强大,以东海、泰山为依靠,黄河、济水为屏障,南面临近楚,百姓多狡诈善变;您即使派遣几万人的军队去征伐,也无法在(一年或数月的)短时间内攻下。为此我请求准许我奉您的诏令前去游说齐王,使他归顺汉,自称作汉东面的藩属。”汉王说:“好!”汉王即派郦食其去劝说齐王道:“大王您可知道天下的人心所向吗?”齐王说:“不知道。天下人都归向哪里呢?”郦食其说:“归向汉王。”齐王道:“您为什么这样说呢?”郦食其说:“是汉王率先攻入咸阳的,但项羽却背弃先前的盟约,让汉王到汉中去做王。项羽随后又迁杀义帝,汉王闻讯,即调动蜀、汉的军队攻打三秦,出函谷关,责问义帝的下落。同时收集天下的兵员,扶立诸侯的后裔;降服了城邑就把它们封给有功的将领做侯王,获得了财物就把它们封赐给手下的士兵;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因此豪杰英雄和贤能才士都乐意被他任用。而项羽有违约背信的恶名,以及杀害义帝忘恩负义的罪责;且对人家的功劳毫不记在心中,对人家的过失却总是耿耿于怀;将士打了胜仗得不到奖赏,攻陷了城镇得不到赐封,不是项姓的人就没有谁能够当权主事;天下人都背叛他,贤能才士都怨恨他,而没有人愿意被他任用。所以天下大业将归属汉王,是可以坐着就算定的了!汉王从蜀汉发兵,平定三秦;渡过西河,打败北魏;攻下井陉,杀成安君;这不是人力,是上天所保佑!如今已占有敖仓的粮食,堵住成皋之险,驻守白马的渡口,封锁太行之要道,占据蜚狐的关口;天下诸侯若是想最后投降那就先被灭掉。您若是赶快投降汉王,那么齐国的社稷还能够保全下来;倘若是不投降汉王的话,那么危亡的时刻立刻就会到来!”在此之前,齐国听说韩信将要领兵东进,即派华无伤、田解率重兵驻扎在历下,以抵御汉军。待到齐王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派使者与汉王媾和后,齐王便解除了历下城的战备防守,与郦食其天天纵情地饮酒作乐。15.C【解析】“都以动态的云雾衬托山峰的高耸”错误。《登泰山记》“半山居雾若带然”中,“居雾”指停留在山间之雾,应是静态的。16.①离别家乡,踏上旅途的孤寂迷茫。“湖海”之“茫茫”、“风烟”之“漠漠”,大雪覆盖的横江水,寒空中的失群断雁,分明浸润着诗人孤寂与迷茫之感。②不惧艰险,战胜恶劣环境的勇气。虽然路途艰辛,但是诗人趁着涨潮的时候扬帆起航,击剑悲歌,离开渡口,表现了诗人不惧艰险、义无反顾出发的勇气。③报效国家,实现人生抱负的决心。尾联化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抒发了志节慷慨、报效国家的壮志决心。(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诗前三联写景,尾联叙事,主观情感蕴含其中。前三联所取之景,湖海茫茫、风烟漠漠点明气候恶劣,雪压江水、山笼云雾暗示旅途艰辛,寒天断雁的失群孤独也映射着诗人孤寂迷茫的心境。即便如此,诗人仍旧“乘潮鼓楫离淮口”,趁着涨潮的时候,扬帆起航,击剑悲歌,离开渡口,表现了诗人不惧艰险、义无反顾、乘风破浪的决心。尾联“乘潮鼓楫离淮口”化用祖逖“中流击楫”的典故,可以借助注释提示,感受出诗人志节慷慨、报效国家的壮志决心17.(1)族秦者秦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3)7.鸣琴垂拱,不言而化18.①浑然天成(严丝合缝)②不谋而合③司空见惯(比比皆是、屡见不鲜)【解析】第①空,此处指葫芦上下两个球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无斧凿的痕迹,可填写“浑然天成”“严丝合缝”等成语。第②空,语境指印度人民与中国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的认同是一样的,可选“不谋而合”。第③空,根据语意,此处可填写表达“很常见”意思的成语,填写“司空见惯”“屡见不鲜”等成语均可。另外,题干要求填写成语,要注意成语的特定内涵,不可随意编词造词。19.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每修改正确一处2分)【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应位于主语的前面,“我国人民”应放在“不仅”后面。二是主客体倒置,不是“葫芦对……有共同的情感基础”,而是“‘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20.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一带一路”是特定称谓,其他三项表示强调。故选C。21.AD【解析】A“更多地表现了他的坦诚与对梅侍萍的思念”有误,更多的是惊讶。D项破折号表解释说明。(对一个2分,对两个4分,多涂零分)22.话剧:①语言富有个性化,利于表现周朴园等性格的复杂性:②语言富于动作性,通过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到了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③借助潜台词展现语言魅力,通过它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④)通过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