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15现代文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_第1页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15现代文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_第2页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15现代文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_第3页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15现代文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_第4页
人教版初升高一初语文预习15现代文综合练习(一)-初升高语文衔接讲义(学生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5现代文综合练习(一)综合练习01现代文阅读Ⅰ(2021·广东湛江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更多的是在露天条件下开展的。现在,对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不仅搭建了现代化的考古发掘大棚,为了更好地保护出土文物,尤其是脆弱的有机质文物,还专门建造了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等设施。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设备,把原先的田野考古发掘变为了实验室考古发掘,相当于把整个发掘现场搬进了实验室。借助高科技手段,开展更为精细的考古发掘工作,有利于更多地提取遗址中的多学科信息,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或能弥补20世纪80年代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发掘时留下的一些缺憾。一直以来,三星堆遗址有多个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比如最基本的年代问题和性质问题。受当时技术水平、采样质量和数量等因素影响,多年前对三星堆遗址进行碳14测年,所得到的年代结果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用其他方式获取的考古学信息相比,大家普遍认为这一结果明显偏早。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然而,学界对南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的认识存在很多分歧。因此,对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判定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商中期,也有学者认为是春秋时期。不同于过去三星堆坑的碳14年代测定,这次三星堆考古在标本测量方面,采用了精确度和灵敏度更高的加速器质谱仪,可以将测年误差控制在正负25年之内。尽管最终的测年结果还没有正式发布,我们相信,这次的工作可以为精准测定三星堆遗址年代问题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摘编自唐婷《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科技之烛照亮三星堆考古现场》)材料二: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保存完整、叠压状况复杂、无法立刻完成发掘的遗存,就必须采用实验室考古的方式,将木质棺椁及周边回填土体一起套箱提取,通过异地迁移至室内,在安全有保障、技术条件许可和良好环境中进行精致的发掘、清理和研究。这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还原墓葬原始状态信息,是田野考古的必要延伸和有效补充。考古现场的整体套箱提取是实验室考古的第一步。在进行套箱之前,要根据墓葬的大小计算出套箱木板的长宽度。提取时要用防震材料包裹遗存,以避免磕碰。这些材料还得是不受微生物侵害的非污染性材料。套箱底部还必须使用金属框架进行支撑固定。运回室内只是实验室考古的第一步,之后要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和设备从速迹、遗物中提取标本、样品,并实施科学分析检测,为将来的复原或者复制奠定基础,常规的田野考古,一般先做最上层遗存,然后依次是中间层位和更早期的遗存。但迁移到室内,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进行发掘清理,甚至可以对箱体进行翻转,从侧面或者从底面进行发掘,保证遗存的完整性、原始性。如在建成不久的临汾博物馆,观众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展厅看到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一个墓葬的整体呈现。当年这个墓葬是整体套箱拉进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实验考古大棚,如今算是“完璧归赵”。近些年,实验室考古已经成为与田野考古并存的“标配”。考古遗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经过近百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源越来越稀缺。这要求我们在考古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获取最详细的考古信息,甚至利用较少的考古资源,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精细化的发掘和研究。(摘编自李存信《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材料三:我国最早正式定位为实验室考古发掘的项目是2008年开始进行的大河口西周墓葬M1的实验室考古发掘。此后,随着多个室内考古项目的开展,实验宝考古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目前,实验室考古逐渐成为考古工作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实验室考古是将田野处置、室内发掘、文物保护三者融为一体的考古行为,以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科技投入、信息全面提取、文物保护为理念,并拥有环境可控、时间可控、节奏可控、全方位发掘、充分运用仪器设备、保障安全等诸多优势。实验室考古不是简单地把发掘对象搬迁到室内进行清理,而是尽可能运用更多科技手段和设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随时对遗迹遗物提取样品实施科学检测,对其在发掘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监测,尽可能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同时加入了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模拟复原以及实物复原复制等措施。实验室考古所倡导的“全方位发掘”是现代考古发掘新模式的探索。在实验室内可通过如液压翻转工作台等特制设备,从发掘对象的不同角度及层面进行发掘清理。传统田野考古遵守“从上到下、从晚到早”发掘的顺序规律,但是对于那些遗迹现象复杂,文物相互混合叠压、甚至朽蚀变形的考古遗迹,传统方法往往力不从心。由于人员、场地等诸多限制,实验室考古并没有广泛展开。部分专家认为,通过在高校设立实验室考古中心,以合作的方式开展实验室考古是目前较为可行的途径。(摘编自刘黎雨《实验室考古,开启发掘保护新模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对三星堆考古时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设备,其成果弥补了20世纪80年代对其遗迹发掘时留下的各种缺憾。B.目前来看,实验室考古大大优于田野考古,因此,我们在对文物进行考古发掘时,田野考古形式完全可不予考虑。C.进行实验室考古时要将木质棺椁及周边回填土体一起套箱提取,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还原墓葬原始状态信息。D.我国实验室考古虽受到了一些限制,但发展速度很快,随着多个室内项目的实施,具备了与田野考古同等的规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碳14测年法所测出的三星堆遗址年代结果并不准确,而通过精确度和灵敏度更高的加速器质谱仪来测年代就准确得多。B.田野考古和实验室考古对遗存的考古顺序不同,前者只能按照最上层遗存,再中间层位遗存,最后更早期遗存的顺序来进行。C.对于遗存,既可在原址上进行实验室考古发掘;也可通过整体套箱拉进特定实验考古大棚发掘,然后拉回到原址放进博物馆。D.实验室考古融田野处置、室内发掘、文物保护三者为一体,其中文物保护须贯彻始终,因为考古遗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3.下列各项中,不能用来作为论据论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三星堆遗址发掘采用了考古发掘舱、集成发掘平台、多功能发掘操作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开展了更为精细的考古发掘工作。B.河南舞阳贾湖M58和M87发掘通过考古学与化学、物理、生命科学、医学、计算机等学科共同参与,实施学术难题攻关。C.在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发掘时进行搬运、翻转等操作,并实现对其上下、左右、前后6个方向进行全方位清理发掘。D.考古人员长时间对陕西西安汉代墓葬群进行地形观察,走访当地民众,利用各种自然断面寻找遗迹遗存考古。4.围绕“实验室考古”这种考古新方式,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某地区发现复杂的古代墓葬群,专家认为必须采用实验室考古发掘。请结合材料说明这样做的缘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1·江苏南通市·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黎明前夜陈德鸿大勇说,娘,回吧。娘抓住大勇的右手说,到西风口寻找到你弟,就让他回家来。一时走不脱,也让他寻机跑回来。娘顿了顿,又说,你爹这一没,日子眼瞅就过不下去了。大勇抽出手,揩了揩娘脸上的泪说,娘,我知道了。外面冷,回吧!娘蹒跚着回了屋,一会儿又跑出来,冲走远的大勇喊,路上千万当心,寻不到,就早点回家。走到村外一片收割后的田野时,大勇停下来,在地头找到一个写着父亲名字的木橛,就蹲在地上,用右手抓了一把土,紧紧攥在手里,嘴里喃喃自语,小勇啊,咱家有地了,是政府分的,哥使不上力,你回来帮哥种吧!第二天傍晚,大勇赶到西风口时,长长的队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大勇挤进人群,看着队伍中一张张稍纵即逝的脸,犯起愁来,这可上哪儿找小勇啊!听说兵是从昨天开始过的,小勇也不知过去了没有。大勇想了想,也学旁人从队伍边拽出一个兵问,同,同志,我向你打听个人?兵停住脚,叫啥名,是哪个部队的?叫赵小勇,是,是3纵的。不认识。兵摇摇头,3纵还没过来,你再等等吧。大勇舒了口气,刚在离土道不远的个土墙边坐下来,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便挤坐在他旁边。大勇往边上挪了挪,男人又挤过来,说,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了,俺儿子也是3纵的。那敢情好。大勇说,我是赵家堡的,你是哪的?男人说,俺家在马家洼。那地方我去过,有个牲口市。大勇问,那边的地也分了?分了,分了。我这次找儿子,就是告诉他这事。这回家里有地了,俺再捣腾点牲口啥的,日子就更好了。家里还有啥人,能忙过来?大勇问。家里还有个小的,不顶啥事。他娘病在炕上好几年了。男人说,俺一个人,多吃点辛苦就是了。看着男人满足的笑意,大勇忽然想起来,前年在马家洼买骡子时,曾经和这个男人打过交道。那时,大勇相中了一头骡子,这个男人要价十五个大洋。大勇磨了半天,男人死活不吐口。眼瞅着太阳快落山了,一个年轻人突然把男人拉到一边,互相把手伸进对方的袖子里……大勇急了,拽过男人说,15个大洋,这骡子我要了。到家没几天,大勇发现这骡子走路爱往右边去,找来八爷一看,说是骡子左眼受过伤。听大勇讲了买骡子时的情况,八爷说,你这是让人唬了,那爷俩,专好下扣子。见大勇吭声,男人说,我儿在部队表现可好了,打锦州时还立了功呢。大勇愣了愣,问,你这次来,是想把儿子叫回家去帮你?男人撇了撇嘴说,那哪行啊,俺就是想儿子,让他对家里放心,告诉他在部队好好干,全国都解放了再回来。大勇尴尬地笑了笑,不吭声了。半夜时,许多汽车和马拉的炮车驶过之后,又开始过起长长的队伍。男人问了几个兵,高兴地对大勇说,这是3纵的,咱俩精神点,互相帮衬着打听。天快亮时,男人找到大勇说,兄弟,你慢慢打听着,我,我回家了。咋?大勇一边盯着队伍,一边问。俺儿,俺儿他没了。男人蹲在地上,呜呜哭了起来。大勇不知怎样安慰男人,只是用右手轻轻拍着男人的肩膀。过了好久,男人站起来,擦了擦脸上的泪,踉踉跄跄边走边说,兄弟,管咋,俺儿这是光荣,没给俺韩家丢脸。走了几步,男人又折回来,对大勇说,兄弟,那事对不住了。等回去,俺给你寻头好的送家去,换回那头病骡子……男人的身影在黑暗中消失了很长时间,大勇才回过神来,泪水早已湿了眼睛。快中午时,大勇终于看到了队伍里扛着机枪的小勇。小勇吃惊地摇着大勇的右手问,哥,你的左手呢。大勇含糊着说,我这只右手也啥都能干,不耽误事儿。小勇问,爹娘都好吗?都好,都好,地也分了,咱家分了二十多亩呢。大勇说,爹妈特意让我来告诉你,家里不用你操心,在部队上好好干,不解放全国不许回家。哥,家里的事你就多辛苦了。小勇向大勇敬了个军礼说,让爹娘放心,我一定会戴着军功章,平平安安回家。大勇往家走时,觉得自己的脚步比来时坚定了许多,也踏实了许多。1950年4月,赵小勇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光荣牺牲。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多次写大勇使用右手,暗示他身有残疾,独自承担家庭生活有困难,使大勇找弟弟回家的情节更符合生活逻辑。B.“长长的队伍仍在不停地过着,土道旁,挤满了一层又一层的人”,这一场面,为大勇找小勇增加了波澜。C.“兄弟,俺姓韩,刚才你和那个长官的话俺都听到……”,韩姓男子的主动搭话,使故事出现了转机。D.目睹曾下套坑自己的韩姓男子的变化,大勇情感是复杂的,听完他对儿子的夸奖和期盼,大勇以尴尬一笑和不吭声表示对他不信任。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黎明前夜”暗示意义明显,意味着翻身做主拥有土地的农民思想觉悟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B.开头对大勇的语言描写,点明了其寻找弟弟回家的真实目的,与后文做法对照,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C.小说精心设置主场景,安排大勇和韩姓男子在西风口巧遇,巧妙地绾结了两个家庭的故事,使情节更具有真实性。D.大勇受到身边人物支持革命的精神感染,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被唤醒,克服了小农意识的局限性,毅然决然鼓励弟弟留在部队。8.文中画横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9.小说以赵小勇光荣牺牲结尾,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深刻意蕴。综合练习02(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1·山东枣庄市·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特征一: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特征二: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一群“小才、微善”“或情或痴”的寻常“异样女子”,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特征三: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有种种;微善,有种种;真性情,更有种种。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如湘云、芳官等),或心智锐敏(如黛玉、龄官),或性格刚烈(如直面戕害的鸳鸯、尤三姐等),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是对儒家“修己安人”“和而不流”等积极内涵的认同与实践。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如李纨、麝月等),待人谦和(如薛宝钗、花袭人等),且品行坚韧(首推平儿,还有薛宝钗),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材料二: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材料三: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说宝钗“孜孜以求的是‘甜如蜜’的小人之交。她常常给人送东西,有时是有一定同情心的善行。但我们应看到,她的动机是复杂的。首先是求得美名,目的是“邀时誉,笼络人心”。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C.材料二曹雪芹创造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2.材料二,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下列说法不属于其理由的一项是()A.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B.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C.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3.根据材料三,下列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中,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C.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D.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5.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说明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1·河北保定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兄弟人生徐社文一那一年,春寒料峭,斗龙河边的柳树枝头才吐出米粒大的嫩芽,龙王庙的村公所两旁,两家部队正招兵买马,看上去像在打擂台似的。新四军在左,国民党军队在右。新四军的条桌上只摆有成套的灰粗布军服,虽说简朴,但桌后的人却个个都笑眯眯的,几个活泼的女兵打竹板,说抗日;而国民党军队这边酱黄色的军装虽说有点傻气,但明晃晃的现大洋却扎眼得很,一签字画押立得两块,招兵的军需官虎着脸,一副愿者上钩的样子。兄弟俩在家里抓了阄,大哥杨柳穿上灰军装,老二杨槐穿上了黄军装,得两块“袁大头”。兄弟俩含泪作别。二不久,一场联合阻击战开始。按作战计划新四军迎头,国军堵后,像包饺子一样将日军一个联队彻底消灭。战斗打响,新四军战士个个像小老虎似的前赴后继,血染战壕,从凌晨打到黄昏,打退了日军一次次反扑。杨柳在一次阵地肉搏战中被鬼子刺刀扎得透胸,要不是战地急救的担架队长坚持再搜索一遍、再一次用手指试他的鼻息,他就在这次战斗中上了“光荣榜”。这次战斗给杨柳身上留下了第一块伤疤。血色残阳之时,日军以最后的疯狂溃退,杨槐第一次上战场心有胆怯,身边的班长只顾空中放枪,激战没多久,敌人的火力就和他们的眼睛一样红了,杨槐就听到长官气急败坏的撤退命令,赶紧随着班长像兔子似的逃离阵地。这是杨槐第一次当逃兵。三1950年10月,“老虎营”营长杨柳随着志愿军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饥食炒面,渴饮干雪,一路向前。在那场著名的战役中,双方反复抢夺阵地50个来回,最后的反攻开始时,杨柳喊出“同志们,冲啊!”一发炮弹把他炸得血肉模糊。他醒来时,已在东北的后方医院。这次他的后脑、右臂又各添一块新的伤疤,全身伤疤30%多处。伤疤感动了护理他的年轻护士,成了他的新娘。差不多时间,大西南的国军节节败退,杨槐已是老兵油子,临阵脱逃已成为他保命的法宝。那个月黑风高夜,他们乘船去台湾,疯狂的抢夺、极度拥挤让他怎么也挤不上船,不得不拿出全部家当2条“小黄鱼”央求同乡的一位长官,边开枪边踢打才把他拽上船,驶向那座孤岛。四1955年,杨柳退役复员,服从组织安排来到大西北最僻远的一个县城,从此扎下根来,从粮库主任到粮食局长,一心想着把饭碗端在老百姓手里。这些年,夜深人静时,杨柳常常想两个人,一个是二弟杨槐,在偶然的一次海峡两岸新闻里,他似乎在老兵的游行队伍中看到二弟,一晃而过,似是而非,但落魄憔悴的样子让他夜不能寐,他知道他一定不好过。再一个就是小女儿月月,如果不是那年他把一家一个月的口粮接济了一位老乡,月月是不会饿死的,他常梦见月月稚气的眼神,他知道她没有责怪的意思。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老英雄杨柳深藏功名数十载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惊动了上级。那年国庆,胸前挂满勋章的杨柳站在北京天安门的观礼台上,向世界敬了一个中国老兵的军礼。也在这一天,老家收到了由红十字会志愿者护送回家的一个台湾老兵的骨灰盒,在亲人们的注目下,二弟杨槐终于叶落归根,安葬在父母脚下。是夜,星光明朗,烟花璀璨,京西宾馆里杨柳老人看着二弟安葬的视频,老泪纵横。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抓阄,赌博式的行为,让兄弟二人生离死别,走向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看似荒谬,实有时代的必然性。B.“似乎”“似是而非”已经否定了杨柳的判断,但他仍然断定“弟弟不好过”,可见“落魄憔悴”不是个体形象。C.“常梦见月月稚气的眼神”,杨柳心中就对当年拿家里的口粮救济老乡的行为产生懊悔和自责之情。D.“那年国庆,胸前挂满勋章的杨柳站在北京天安门的观礼台上”说明了英雄得到了应有的尊敬和爱戴。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对国共两支招兵队伍的描写,饱含着作者的爱憎情感,同时也为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埋下了伏笔。B.小说以时间顺序为线索,介绍了杨柳、杨槐兄弟二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对比鲜明,发人深省。C.“新四军战士个个像小老虎似的”“像兔子似的逃离阵地”两个比喻句,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两支军队的不同表现。D.小说结尾一段写“星光明朗,烟花璀璨”,表现了杨柳对弟弟能归葬故里的欣慰,以及对祖国统一的渴望。8.小说采用了两条线索平叙的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叙述手法的好处。9.小说中的杨柳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综合练习03(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1·江苏苏州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二)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材料二: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材料三: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B.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C.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D.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B.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C.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D.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3.根据材料三,下列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A.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B.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C.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D.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4.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5.结合上面的材料并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对“潇湘馆”之于林黛玉的作用作一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期末)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辛弃疾的黄沙古道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津。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注脚:指黄沙古道因辛弃疾的作品成了一道江南美景。B.静气:指黄沙岭上的树木顺应自然生长而保持的本真。C.迷津:指久居城市的人们因生存压力过大而失去方向。D.交集:指辛弃疾通过诗词创作而得以与苏轼相识相交。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饶的山水环境给予辛弃疾一种丰盈的内心滋养,这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有大量词作传世。B.第五段写野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古道野草的茂密,也暗示出行程的艰难。C.肆意蔓延的野草、历经沧桑的草木以及墙体剥落的凉亭,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D.作者对辛弃疾倍加推崇,不仅在于他有精彩作品传世,也在于他在命运多舛时仍不动摇爱国之心。8.文中在写辛弃疾的时候还联想到苏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9.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综合练习04(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1·河北石家庄市·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百年来,我们之所以对历史上曾经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认知,甚至对此产生怀疑,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具体来讲,由于历史漫长,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由此产生了很多有悖于音乐艺术自身规律的理论话语,对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比如,有关均“均”与“宫”的问题,古人起初是把它们区别得清清楚楚的,后来由于历代官方音乐理论只承认一种音阶,就把“均”与“宫”的区别抹杀掉了。而且,由于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现代人对古代人创造的一些理论、话语难以把握,以致在理解过程中产生歧义和偏差。另外,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被普遍接受,致使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传承受到了冲击,无形中削弱了国人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的认知能力。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探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历史上形成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但主导话语并未完全消失,历史上形成的很多理论话语至今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如“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等“旋宫”理论;“五声、十二律、六十调”等律声系统关系;秦汉以来形成的相和三调、清商三调、笛上三调、琴五调等调关系原理等等。这些历史上曾经形成的理论话语,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只有以此为参照,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高度契合、完美统一。必须坚持理论自信和话语自信,充分挖掘历史上已有的理论话语及其内涵,以此彰显中国传统音乐厚重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脉络,保持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应该明白,历史上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也不是随意产生的,是在对此前理论话语继承和超越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所谓继承,不是对原始理论话语的一味照抄照搬,而是接通“原始”与“现实”的桥梁和组带。继承与创新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要继承必须有创新。因此,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断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最显著特征。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性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即“改用”借用和“创用”。所谓“改用”,就是对历史上一些不适应现代文化语境的名词、术语通过“改造”,转换成新的理论话语,努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借用”,就是“洋为中用”即“借鉴”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中的一些名词、术语以及理论范式为我所用,特制是一些有关音乐形态方面的概念、术语,完全可以借用,但前提是不应产生歧义。试围彻底规通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观念和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所谓“创用”,就是现当代人结合文献研究、曲调考证、音乐实践所创设的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近百年来,老一星音乐学家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以及现实需要,“改用”和“借用”了很多符合中国传统音乐本质特征的创新性理论话语,同时也创设了一些新的理论话语,这是新时期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宝责资源,应该加以重视和利用。(摘编自刘永福、高苗苗《关于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材料二:回顾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发展史,我们的音乐文化经历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和国际音乐文化交流。第一次,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两代。秦、齐、燕、赵、韩、魏、楚的连横合纵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争鸣、辩论,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四域地区的音乐文化交流。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演化,出现了以编钟和建鼓为主要乐器的大型管弦乐队。在设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无半音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奏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家学说的理论端点。第二次,是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两代。西晋永嘉之乱,使中国北方人民向南方迁移。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向内地迁徙,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不仅带来了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向内地的传入,同时也促使外国音乐向中国传入。唐代开创了中国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公元568年,龟兹乐工苏祗婆引进“五旦”“七调”理论,至隋初,由郑译将它与中国古代乐制相结合,推演成十二均,并形成八十四调。第三次,是在清代以来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清末民初,一批中国音乐家走出国门,走向欧美、日本,学习西方音乐。回国之后,他们在中小学校开设“乐歌”课程,开办专业音乐学校,传授西方音乐。许多音乐家还翻译出版《和声学》《对位法》《作曲法》《曲式学》,介绍欧洲音乐理论体系,起到了推动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发展的作用,开辟了更为多样化的路径,历史证明,音乐文化交流不仅推动了音乐艺术本体的发展,而且也推动着中国音乐理论多向度的发展。我们今天在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尤其要提倡“多向度”和“双向度”的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摘编自王州、王耀华《传承性·开放性·创新性——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三维特征》)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语境的变化和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冲击,是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难以被认知的现实原因。B.历史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受到各种意识形态的干扰和制约,现在没有也不可能再产生这样的情况。C.西方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当下我们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我们需以此为参照。D.材料二强调今天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需提倡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与材料一中的“借用”异曲同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抹杀了“均”与“宫”的区别,这是受历代官方音乐理论的干扰和制约面形成的。B.新时期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要超越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关键是要创设一些具有可行性且得到普遍认可的理论话语。C.材料一中的“创新”并不是抛弃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而是通过新理论话语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D.材料二回顾了中华民族经历的三次较大规模的音乐文化交流,目的是阐明音乐文化交流对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性。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开放性特点的一项是()A.金湘在歌剧《原野》音乐创作中将民族作曲技法与西方现代作曲熔于一炉。B.邱霁把古琴、日本筝和越南筝的演奏特点和音色融入自己的音乐之中。C.著名舞蹈家杨丽萍致力于推广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印象》就是代表。D.中西音乐之间并非格格不入,而是有着某种或隐或显的相通之处。4.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如何构建当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1·广东湛江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山地回忆孙犁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石头上,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怎么沾了我的光?”“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够干什么了?”大伯问。“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干什么用?”我问。“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老式布鞋。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想给一位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买几匹布带回家,是因为当年他家给予了自己与八路军慷慨帮助。B.“我”对女孩的斥责虽心生怒火,但考虑到八路军战士应该与百姓搞好关系,于是对女孩便心平气和起来。C.“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一句,直接揭示出日本侵略者的残暴与生活在日本侵占区人民的苦难环境。D.女孩为“我”做新袜,大伯用贩红枣的全部盈余为妞儿“买张织布机”,显示出人民对八路军抗日的拥护。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故事的回忆由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B.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C.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8.文中划线部分是“我”和女孩子的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9.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与“美好”。综合练习05(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2021·河北邢台市·高一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并且形成一门学问:“红学”。《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虽然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但是红学一直没有间断,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特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依然是自胡适以来的考证派,以红学大师周汝昌、冯其庸为代表,以专家、教授、学者为骨干,几乎囊裹了红学研究的全部精英,翻开这一时期的《红楼梦学刊》,基本是他们的文章,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持反对意见的如戴不凡、欧阳建先生,虽然在观点上不一样,但其论证方式也是考证派一路,考证派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曹雪芹的家事,《红楼梦》的成书过程,《红楼梦》版本、作者,脂砚斋批语以及《红楼梦》诗词、典故、医药、典章等细节的考证。其次是文本研究派,以台湾的余英时,香港的梅节,大陆的李希凡等为代表,近年来许多教授、研究生也都加入了这个行列,文本研究包括《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诗词、文学比较、文化背景等。在这一方面也有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在几次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很大的关系。第三就是异军突起的索隐派,真正使红学再次出现高潮的正是索隐派的再次崛起,首先是霍国玲姐弟的《红楼解梦》,据说是找到了《红楼梦》的真谛。其次是土默热先生的《红楼梦》作者“洪升”说,现在是无论网络还是出版界,都很热。再次是刘心武的“秦学(秦可卿)”,通过电视的魅力和出版界的推波助澜,现在还方兴未艾。其他如南明说,石涛说,朱琏说等等不一而足,但尚未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台湾学者蒋勋的《细说红楼梦》提倡“回归文本”的阅读。百家讲坛讲解《红楼梦》的时候,是一个人物一个人物介绍的,而且在介绍的时候加入了很多《红楼梦》小说中没有的东西,比如,百家讲坛上曾经分析秦可卿可能是皇族之后,讲宝玉在进入她的房间以后看到的武则天的镜子,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等屋内装饰,说秦可卿屋子里装饰的都是暗示秦可卿皇家高贵的身份,从中又推演出许多关于秦可卿身世的揭秘。蒋勋先生曾说,他希望大家关注《红楼梦》的时候能更多地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把每一章回当作是一个短篇来讲解。蒋勋先生分析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用词的精妙。《红楼梦》很多句子都很简短,简单几个字就把人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例如,宝玉“猴”在王夫人身上;“门子听说,方告了座,斜签着坐了”。蒋勋先生每次的讲解都是先读《红楼梦》文本,一边读,一边欣赏文本本身的精妙。《红楼梦》中出现了很多人物,各个人物的性格阶层都有所不同。曹雪芹在描写每个不同的人物的时候,他都化身为人物本身,描写的时候也用贴近不同阶层的语言,作诗也是符合各个人物的文采、性格。所以蒋勋先生在讲解的时候经常说,你把前面的名字盖住,只通过语言,你就可以知道这是谁在讲话。曹雪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在描写每个人物的时候都没有加入自己的喜恶,他对每一个角色都怀着同情之心在描写。(摘编自《回归文本读〈红楼梦>:从蒋勋的细说红楼梦>说起》)材料二:记者(《环球时报》):您认为将中国名著改成儿童版本的意义何在?《西游记》《水浒传》等很早就有儿童版,《红楼梦》为什么现在才出现比较正式的儿童文本?刘心武:现在童书很多,但外国故事占很大份额。我不反对,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应该接受外来文化,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都应该吸收。但我觉得首先要重视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说中国话,用方块字来阅读、写作。我们的母语留下了这么瑰丽的文本,我们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他一下子读原文可能困难,读普及性文本就可以在他的成年阅读之前留下童子功。中国古人很讲文化童子功,比如说学戏,没有童子功长大后演不好。古人做了很多童蒙、启蒙的工作,比如《三字经》就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儿童化、普及化。现在,新的时代也应该有人做这件事。至于为什么别人不做我回答不了,我意识到了我来做,大家应该支持我,鼓励我。记者:有专家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文学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存在一种意象,比如《红楼梦》的想象空间特别大,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也可以从那个角度思考。您是否认同?刘心武:说得对,这个意见很好。《红楼梦》里有适合儿童的,也有适合老年人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我们现在说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统太丰富了,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从《红楼梦》入手。很多人让孩子读唐诗、宋词,很好,其实《红楼梦》里的一些诗词水平不在唐诗宋词之下。它里面也有非常通俗的语言,像刘姥姥说,“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把大家笑成一团。这在其他的古典文本里很少见。记者:研究《红楼梦》20多年来,您认为它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刘心武:《红楼梦》有非常深刻的思想性。它一开头就写:浮生着甚苦奔忙。我们浮萍一样的生命每天那么辛苦,为什么?这是对人生目的的终极追问。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红楼梦》在200多年前就提出来了,伟大不伟大?这在《水浒传》《三国演义》里都没有过。西方是伏尔泰、卢梭较早提出的。《红楼梦》真不得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因此,《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杰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B.《红楼梦》研究源远流长,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历史上可以划分出几个时期,出现过几个高潮,几次高潮形成不同的历史特色。C.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红学研究的主流是考证派,考证派代表人物有周汝昌等,反对用考证方法研究《红楼梦》的有戴不凡等人。D.《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人物等是文本研究派的研究对象,文本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这与红学研究会上大家的呼吁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学索隐派的再次崛起使红学再次出现高潮,霍国玲姐弟、刘心武等人对《红楼梦》的研究都取得了成果,有的研究成果还掀起了热潮。B.刘心武表示,自己不反对学习外国优秀文化,但应该更重视我们民族的文化,而传承民族文化要做好普及工作,希望大家支持自己的工作。C.刘心武认为,《红楼梦》雅俗共赏,《红楼梦》里面的一些诗词水平不在唐诗宋词之下,同时,《红楼梦》里面也有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D.刘心武认为,《红楼梦》在两百多年前对人生的追问,这显示《红楼梦》很伟大,其思想水平超过《水浒传》等名著,也超过了西方的一些思想家。3.下列各项关于《红楼梦》的说法,属于红学考证派的观点的一项是()A.“大观园”实隐“圆明园”。(霍国玲《红楼解梦》)B.刘心武先生从秦可卿卧室的描述看出秦可卿的出身大有来头。C.曹雪芹十年辛苦,字字是血,本是托石头以写“炎凉世态”的。(周汝昌)D.大观园中的人物都爱干净,这是人所共知的。(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4.材料二中,记者是如何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蒋勋提倡的回归文本阅读《红楼梦》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2021·广东深圳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夜奇遇汤素兰村庄在大山的怀抱里,村民的房屋就散落在山脚下,依傍在山坡上,彼此之间能够鸡犬相闻。小林家的房子在村子西头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小林医生又回到了大山里的老家给父亲扫墓。小林发现,每年清明节总是有人比他更早,在父亲的坟头上放一个杨柳枝编的花环,今年也不例外。父亲老林是乡村医生,在家里开了一爿小小的“林氏诊所”。父亲过世七八年了,“林氏诊所”的铜牌还挂在外墙上。风吹雨淋,铜牌虽然有锈斑,却仍旧锃亮着。小林记得,父亲总是忙,白天给人看病,晚上也常常要接诊。家里的中药柜,一格一格的小抽屉里放着各种中草药,房子里还有一股淡淡的药草香。西厢里间的门常关着,父亲也叮嘱他不要随便进去。对此小林又害怕,又好奇,越是不敢看、看不到的地方,他越是想看。父亲去世后,小林终于将这间神秘的房子打开,发现里面竟然装了手术用的无影灯,还有一张手术台。父亲是中医,看病基本上是中医的“望、闻、问、切”,难道父亲曾在这里做过手术?奇怪的事还不止这一桩。父亲在世时,朝南的院门从不上门闩,更不上锁。因为父亲说,也许随时会有病人来,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耽搁。父亲还在西边的院墙上开了一道小门,门上装了一个铜铃,系着一根拉铃的棕绳,绳子又细又结实,一直拖到地上。西边靠山,只有上山的小路,并没有人来。小林曾奇怪地问过父亲:“爸,你为什么要在后院装个门铃呢?”“万一有人从后院来找我看病呢?他一拉铃,我就能听到。”“谁的个子会这么矮,矮到地上呢?”“万一来的是个矮个子呢?”父亲说。小时候,小林有好几回仿佛在夜里听到过门铃声。可他总是困极了,睁不开眼睛,以为自己只是在做梦。也有那么一两回,小林明明感到父亲在诊室里忙了一个通宵,第二天早晨却看不到病人,真是奇怪极了。如今后院门上的铜铃在阳光下依然闪亮。那根长长的棕绳只是颜色深了一些,依然结实。小林家的院墙,一年四季有开不败的花,依然像父亲在世时一样茂盛。小林来到父亲的墓地,果然又看见——不知道是谁,已经将一个花环挂在父亲的墓碑上。下山时,天空噼里啪啦下起了大雨。小林只好留在山坡下的表叔家吃了晚饭,喝了好几壶米酒才晕乎乎地回家。半边新月挂在瓦蓝的天幕上,月色下的山村静谧安详,只有村道旁的水田里间或响起一两声蛙鸣。回到老屋,小林倒头就睡了。半夜里,他好像听到了“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他起先以为自己是在做梦。侧耳细听了一会儿——声音一直响个不停,还越来越急,正是后院门口那只铜铃发出来的声音。小林迷迷糊糊地来到后院,打开小门。在朦胧的月光下面,他看见一只大穿山甲背着一只小穿山甲站在门口。大穿山甲看到小林,立即把两只前爪放在胸前,眼睛里流着泪,长长的嘴翕动着。那只小穿山甲受了很重的伤,已经奄奄一息。小林立即从车子的后备厢里拿出急救箱,把穿山甲带到西厢里间。打开无影灯,在手术台上给小穿山甲清理伤口、消毒、缝合。那只大穿山甲一直紧张地搓着两只前爪,在手术台边上流泪。给小穿山甲注射完抗生素,又用纱布和绷带把创伤面保护好,这场手术才算完成了。接受完手术的小穿山甲醒了过来,精神也好了许多。穿山甲妈妈转悲为喜,又把两只爪子抱在胸前,不断地朝小林医生作揖。穿山甲妈妈背着小穿山甲,悄无声息地消失在黑暗中。第二天早晨,酒醒后的小林医生完全不记得昨天晚上发生的事情了。他发现西厢里间的无影灯一直亮着,自己的急救箱竟然打开着放在手术台上。手术台上的白色搪瓷盘里,有一团团带血的消毒棉球。正在纳闷,又听到后院门口响起“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他打开后院的小门,看到两只穿山甲抬着一只柳条篮,里面装着满满一篮野山菌。大一点的那只穿山甲把小小的爪子抱在胸前,朝小林医生恭恭敬敬地鞠一躬。小林医生一个激灵,仿佛一股神奇的电流,激活了昨夜的记忆。几天后的清晨,小林驾驶着汽车,慢慢驶下山坡。他已决定以后每周回家一次。春风从车窗吹进来,后视镜里,小林看到一只小松鼠跳到院墙上,用尾巴擦着“林氏诊所”的铜牌,擦得铜牌在太阳下闪着锃亮的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装草药的小抽屉,淡淡的药草香,合乎小林父亲的医者身份;“人命关天,一刻也不能耽误”,体现小林父亲的医者仁心。B.“林氏诊所”在最靠近大山的坡地上,又特意开了朝西的院门,并在门铃上系棕绳,这些都为动物前来求医提供了便利。C.父亲特意设置手术室,并多次为动物们做手术,却不让小林知道真相,其实是希望用身教而非言传的方式来影响小林。D.通过救治小穿山甲,小林揭开父亲隐藏的秘密,最后他决定每周回来一次,表明他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成为新的守护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本来是一位中医,家中却有手术台;小林还没来扫墓,坟上却先有花环,一系列反常之事都紧扣题目中的“奇”字。B.小说描写了瓦蓝的天幕、月下的山村、“噼里啪啦”的雨声和水田里的蛙鸣,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了春夜的静谧。C.同样是“丁零零、丁零零”的门铃声,半夜的铃声带来了紧张感,第二天的铃声却让人感到温暖愉快,两者形成了反差。D.小说先写“林氏诊所”的铜牌历经风吹雨淋却仍旧锃亮,结尾再写小松鼠擦拭铜牌,悬念与释疑互相呼应,构思十分巧妙。8.小说中插入的小林与父亲的对话,有什么作用?9.汤素兰的创作以童话故事见长。童话故事的幻想既是超现实的,又渗透着现实生活的哲理和情感。请据此对这篇作品中的“幻想”成分进行分析。专题15现代文综合练习(一)综合练习01现代文阅读Ⅰ(2021·广东湛江市·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过去的田野考古工作,更多的是在露天条件下开展的。现在,对三星堆的考古发掘不仅搭建了现代化的考古发掘大棚,为了更好地保护出土文物,尤其是脆弱的有机质文物,还专门建造了恒温恒湿的玻璃方舱等设施。此次考古发掘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设备,把原先的田野考古发掘变为了实验室考古发掘,相当于把整个发掘现场搬进了实验室。借助高科技手段,开展更为精细的考古发掘工作,有利于更多地提取遗址中的多学科信息,更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或能弥补20世纪80年代对三星堆遗址进行发掘时留下的一些缺憾。一直以来,三星堆遗址有多个悬而未解的学术问题,比如最基本的年代问题和性质问题。受当时技术水平、采样质量和数量等因素影响,多年前对三星堆遗址进行碳14测年,所得到的年代结果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用其他方式获取的考古学信息相比,大家普遍认为这一结果明显偏早。三星堆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然而,学界对南方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的认识存在很多分歧。因此,对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判定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商中期,也有学者认为是春秋时期。不同于过去三星堆坑的碳14年代测定,这次三星堆考古在标本测量方面,采用了精确度和灵敏度更高的加速器质谱仪,可以将测年误差控制在正负25年之内。尽管最终的测年结果还没有正式发布,我们相信,这次的工作可以为精准测定三星堆遗址年代问题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摘编自唐婷《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科技之烛照亮三星堆考古现场》)材料二:在考古发掘现场,考古工作者经常会遇到一些保存完整、叠压状况复杂、无法立刻完成发掘的遗存,就必须采用实验室考古的方式,将木质棺椁及周边回填土体一起套箱提取,通过异地迁移至室内,在安全有保障、技术条件许可和良好环境中进行精致的发掘、清理和研究。这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还原墓葬原始状态信息,是田野考古的必要延伸和有效补充。考古现场的整体套箱提取是实验室考古的第一步。在进行套箱之前,要根据墓葬的大小计算出套箱木板的长宽度。提取时要用防震材料包裹遗存,以避免磕碰。这些材料还得是不受微生物侵害的非污染性材料。套箱底部还必须使用金属框架进行支撑固定。运回室内只是实验室考古的第一步,之后要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和设备从速迹、遗物中提取标本、样品,并实施科学分析检测,为将来的复原或者复制奠定基础,常规的田野考古,一般先做最上层遗存,然后依次是中间层位和更早期的遗存。但迁移到室内,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进行发掘清理,甚至可以对箱体进行翻转,从侧面或者从底面进行发掘,保证遗存的完整性、原始性。如在建成不久的临汾博物馆,观众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展厅看到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一个墓葬的整体呈现。当年这个墓葬是整体套箱拉进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实验考古大棚,如今算是“完璧归赵”。近些年,实验室考古已经成为与田野考古并存的“标配”。考古遗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经过近百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不同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源越来越稀缺。这要求我们在考古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获取最详细的考古信息,甚至利用较少的考古资源,多学科共同参与,进行精细化的发掘和研究。(摘编自李存信《从田野考古到实验室考古》)材料三:我国最早正式定位为实验室考古发掘的项目是2008年开始进行的大河口西周墓葬M1的实验室考古发掘。此后,随着多个室内考古项目的开展,实验宝考古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目前,实验室考古逐渐成为考古工作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实验室考古是将田野处置、室内发掘、文物保护三者融为一体的考古行为,以更加注重资源节约、科技投入、信息全面提取、文物保护为理念,并拥有环境可控、时间可控、节奏可控、全方位发掘、充分运用仪器设备、保障安全等诸多优势。实验室考古不是简单地把发掘对象搬迁到室内进行清理,而是尽可能运用更多科技手段和设备,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考古发掘的同时,随时对遗迹遗物提取样品实施科学检测,对其在发掘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监测,尽可能保持文物的原始状态,同时加入了通过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模拟复原以及实物复原复制等措施。实验室考古所倡导的“全方位发掘”是现代考古发掘新模式的探索。在实验室内可通过如液压翻转工作台等特制设备,从发掘对象的不同角度及层面进行发掘清理。传统田野考古遵守“从上到下、从晚到早”发掘的顺序规律,但是对于那些遗迹现象复杂,文物相互混合叠压、甚至朽蚀变形的考古遗迹,传统方法往往力不从心。由于人员、场地等诸多限制,实验室考古并没有广泛展开。部分专家认为,通过在高校设立实验室考古中心,以合作的方式开展实验室考古是目前较为可行的途径。(摘编自刘黎雨《实验室考古,开启发掘保护新模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对三星堆考古时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和设备,其成果弥补了20世纪80年代对其遗迹发掘时留下的各种缺憾。B.目前来看,实验室考古大大优于田野考古,因此,我们在对文物进行考古发掘时,田野考古形式完全可不予考虑。C.进行实验室考古时要将木质棺椁及周边回填土体一起套箱提取,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还原墓葬原始状态信息。D.我国实验室考古虽受到了一些限制,但发展速度很快,随着多个室内项目的实施,具备了与田野考古同等的规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碳14测年法所测出的三星堆遗址年代结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