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热点练03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含答案)第03讲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
·模块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2
1.语境分析推断法2
2.选义项代入法2
3.成语对应法2
4.适当引申法2
·模块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3
(一)文言虚词的含义3
(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3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3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6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8
虚词四:“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0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1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2
·模块三文言翻译信、达、雅14
知识点(一)翻译原则14
知识点(二)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14
·模块四文言句式及断句16
(一)特殊句式:16
(二)如何断句17
模块五上海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17
·模块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知识点: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项是本义,其他则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如:“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后又引申出与武器相关的“军队"、“兵士”等义项。至于一个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个常用词有几个义项需要掌握,这只有靠平时积累,没有捷径。当然,积累不能只是死背义项,而是要在不断地文言阅读中理解、记忆、归纳,而且识记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做到词不离句。结合具体例句,有利于增强语感和记忆。当然,一个词不管义项有多少,一旦用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则只能有一种确定的意义。一个词句中意义的判定我们主要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和选义项代入法。此外,有时也会用到成语对应法,同时,需注意实词解释时关注词义的适当引申。
1.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选义项代入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在进行联想推断时,我们更多的选用“选义代入法”,即把已知义项代入句子,根据上下语境判定合适义项。这就要求大家对于150个实词在课内出现的每一个义项都很熟悉,然后代入具体句子中进行判断。
3.成语对应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4.适当引申法
虽然找到合适义项,但是如果按原义解释过于生硬或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那么可以适当引申一下。
·模块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何、于”6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代词,可分为两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我"。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⑤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⑥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些)、“那"(那些)。
例如:
①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③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小结】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用作助词,可分为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表示领有、连属、修饰【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等关系,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小结】
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狱”“南"南”等)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⑥寡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小结】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久而久之。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到达"。
例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顾左右而言他》
小结: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而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已而已而,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意思: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个,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个,名词
八个,介词
九个,介词
十个,名词
十一个,名词动用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与”,可不译。
例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孟论学》
④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⑥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相当于“就”、“而且"才”、“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如:
①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②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孔孟论学》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记》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可是"、“却”。
例如: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借焉。——《黄生借书说》
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⑤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如:
①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③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5、表示因果关系或目的关系。
例如:
①饥渴而顿跛。——《捕蛇者说》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二、特殊用法。
1、[已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孔孟论学》
3、[既而][俄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如:
①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借”,“按照”。
例如:
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根据”。
例如:
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天时不如地利》
④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⑤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注】“以……为……”相当于“把……作为……"或“认为……是……”
4、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在……的时候”(时间)。
例如: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5、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译为“来、用来”。
例如: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退而甘食其土,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③而托于柑以讽耶?——《卖柑者言》
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二)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如,上、下、东、西),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例如: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②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三)用作动词
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以为妙绝。——《口技》
③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虚词四:“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如:
①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孔孟论学》
③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狼》
④屠乃奔倚其下。——《狼》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⑥益习其声。——《黔之驴》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这(些)”之类的词。
例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孔孟论学》
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测度)、反诘、期望、委婉、商量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不翻译。
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如:
①岂其鬼耶?——《黠鼠赋》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介词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翻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等。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如: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孟论学》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③刻唐今人诗赋于其上
(3)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如: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4)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如: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2、放在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如:
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3、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例如:
①见使于一鼠。——《黠鼠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4、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例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
1、“什么"(又,怎么,为什么)
例如:
①子何恃而往?——《为学》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
2、“为什么”
例如:
①或者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哪里"
例如: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卖柑者言》
(二)用作副词
1、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样)”、“为什么"等。
例如:
①何忧令名不彰耶?——《周处》
②如太行、王屋何?——《愚翁移山》
③其如土石何?——《愚翁移山》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例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乐何极。——《岳阳楼记》
·模块三文言翻译信、达、雅
知识点(一)翻译原则
信---准确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
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文的写作风格。
【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知识点(二)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
1.留---保留不需要翻译的固定内容
留,即留住不用翻译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师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
再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上课时可自行安排翻译,只需要点出其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等,及翻译中“留"的部分就可以了)
2.删---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语气助词、发语词等
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既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3.补---注意省略成分的补充
补,即把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谓语等补充完成。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4.调---注意倒装语序的调整
调,即注意倒装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
例如:“何陋之有?”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再如:2012年浦东新区一模《农夫耕田》“农之惰,甚矣"。
5.换---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再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6.掌握6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之、其、而、以、何、于
【注意】:总而言之、做到字字落实。
【小结】落实字词为要着,明辨句式尤重要;
区分辞格求文采,依据情境不跑调。
·模块四文言句式及断句
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那么翻译过程中除了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以外,还需要判断句式,根据句式的特征,来进行翻译。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一)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2)被动句
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倒装句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4)省略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二)如何断句
考纲要求:理解文言文表达的内容。而理解文意是断句和翻译的基础。文言断句是根据文意的理解,确定无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文言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准确的转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断句和翻译关系密切,对文章全面准确的理解、准确的断句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则是运用现代汉语文言文意的精确表达;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时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的能力。初中考试要求不是很明显,这个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有做明确的要求,但是要读懂文言文的内容,断句是基础。
模块五上海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
(2023上·上海宝山·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溪诗序(节选)
柳宗元
灌水①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予以愚触罪②,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③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④之居者,犹龂龂然⑤,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注释】①灌水:湘江支流,在今广西东北部。下文中的“潇水"也是地名,在今湖南省。②以愚触罪:唐宪宗时,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集团革新政治失败,被贬永州。愚,指此事。③家:居住。④士:当地居民。⑤龂(yín)龂然:争辩的样子。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灌水之阳有溪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3.选文围绕溪水不同名称的由来展开叙述:
(1)根据文意,完成下表。
名称得名原因
冉溪因①___而得名
②___根据溪水的功能而得名
愚溪③
(2)联系【注释②】,作者借“愚溪”的命名,表达了___的情绪。(2023上·上海崇明·九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君子济
皇魏桓帝十一年,西幸①榆中,东行代地。洛阳大贾②,赍金③货随帝后行。夜迷失道,往投津长④,曰:子封送之。渡河,贾人卒死,津长埋之。其子寻求父丧,发冢⑤举尸,资囊一无所损。其子悉以金与之,津长不受。事闻于帝,帝曰:君子也。即名其津为君子济。
(《水经注·河水》)
【注释】①幸:帝王驾临。②大贾:大商人。③赍金:带着钱币。④津长:长官渡口的官。下文“子封"是他的名字。⑤发冢:挖掘坟墓。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夜迷失道(___)
(2)发冢举尸(___)
5.下列对文章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那个君子把钱币全部赠给津长,津长不接受。
B.那个子封把所有钱币赠给津长,津长不接受。
C.商人的儿子把钱币都赠给津长,津长不接受。
D.商人的儿子用金币来感谢津长,津长不接受。
6.津长被称为君子,是因为他具有___和___的品质。
(2022·上海虹口·统考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①,礼之甚厚。越明年,袁绍遣大将颜良攻白马②,羽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及曹公察羽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
【注释】①偏将军:副将,辅佐将军之职。②白马:地名。
7.解释下列加点词。
(1)斩其首还()(2)及曹公察羽无久留之意()
8.对划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当下就立志来报答曹公才能回去。
B.我一定要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
C.我当下就立功来报答曹公才会回去。
D.我一定要立志来报答曹公才会离开。
9.从文中看,关羽在曹营受到的礼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仍无久留之意,原因是_____________,可见关羽是一个的人。
(2022上·上海奉贤·九年级校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家救季布
初,楚人季布为项籍将,数窘辱帝①。项籍灭,帝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三族。布乃髡钳②为奴,自卖于鲁朱家③。朱家心知其季布也,买置田舍,身之洛阳见滕公,说曰:“季布何罪!臣各为其主用,职耳。项氏臣岂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而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汉求之急,此不北走胡南走越耳。君何不从容为上言之?”滕公待间④言于上,如朱家指⑤。上乃赦布,召拜郎中,朱家遂不复见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有删改)
【注释】①项籍:即项羽。帝:指汉高祖刘邦,下文的“上"亦刘邦。②髡钳:秦时刑法,髡是去发,钳是用铁箍扎着脖子。③鲁朱家:鲁,鲁地;朱家,人名。④待间,等待时机。⑤指:旨意、意图。
10.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数窘辱帝数:
(2)项氏臣岂可尽诛邪尽:
11.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今上始得天下,以私怨求一人,何示不广也!
A.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用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这样显示自己的国土不宽广呢!
B.现在皇上刚刚得到天下,因为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怎么能这样来显露自己的心胸不宽广呢!
C.现在皇上开始得到天下,用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怎么能这样来显露自己的心胸不宽广呢!
D.现在皇上开始得到天下,因为私人的恩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这样显示自己的国土不宽广呢!
12.朱家的侠士精神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话回答)。
13.“刘邦赦季布”的主要原因最正确一项是()
A.季布已经甘愿卖给朱家为奴,没必要追究。
B.季布只是尽职为主,并没有什么大的罪过。
C.季布这样的人才应该好好任用,不能逼他为敌国效命。
D.项籍的属下不可能赶尽杀绝,不必大动干戈。
(2022上·上海·九年级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钱大昕观弈
予观弈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①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余。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②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弈者,终日默坐而已。
【注释】①嗤:讥笑,嘲笑。②赧:因羞愧而脸红。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客请与予对局()(2)予思益苦()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客)下棋还没有结束就计算。B.(我)下棋结束多次计算棋子。
C.(客)下棋结束计算对方棋子。D.(我)下棋结束计算双方棋子。
16.钱大昕观弈的经历启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
(2023·上海·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酒,汴人,无名字,自呼曰“酒”,人称曰刘酒云。画人物,有清劲之致,酒后运笔,尤觉神来。人以为张平山①后一人,酒不屑也。凡作画,皆书一“酒”字款②,其似行书者次,似篆籀③者,其得意笔也。尝为上洛④郡王作画,王善之,曰:“张平山后一人!"酒意嗔,急索画曰:“尚未款。”乃卷入旁室,纵笔书百十大“酒"字于上下左右。王怒甚,裂其幅,驱之出,酒固怡然。酒于醉睡之外,唯解画,他一无所知。酒与予交最久,无妻子,每谓予曰:“死以累君。”一日方持杯大饮,忽然脱去,开口而笑,杯犹在手。余感其宿昔之言,为买棺殓之。
(选自《虞初新志刘酒传》,有删节)
【注释】①张平山:明画家,擅画人物。②款:钟鼎等器物上铸刻的文字,引申为书画上的题名。③篆籀(zhòu):即篆书。④上洛:古地名,即今商县。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皆书一“酒"字款()(2)王善之()
18.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刘酒与我交往最久,他没有妻子。B.刘酒与我交往最久,他没有妻子儿女。
C.酒给我,我们交往很久,他没有妻子。D.酒给我,我们交往很久,他没有妻子儿女。
19.传记往往用非常之笔表现非常之人,文中的“不屑”一词刻画了刘酒(1)的性格特点。从全文来看,他有着(2)的人生追求。
(2023·上海·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仇香劝陈元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年四十,为蒲亭长()
(2)吾近日过元舍()
21.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王奂)于是把一个月的俸禄薪资给仇香,让他去太学学习。
B.(土奂)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C.(王奂)于是把一个月的俸禄薪资给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
D.(王奂)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去太学学习。
22.文中仇香从两方面劝说陈元母亲:(1)肯定陈元在生活上做到了“庐落整顿”“”,(2)强调陈母辛苦,不能因为一时生气而“”,这些体现了仇香_____________、的品行。
①龙泉多大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①其间。
②君诗书之暇,被鹤氅②衣,支九节筇③,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④,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⑤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③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节选自宋濂《看松庵记》)
【注释】①庵庐:简陋的茅屋。②鹤氅(chǎnɡ):羽毛编织的外套。③九节筇(qiónɡ):一种竹杖。④谢公屐:谢灵运为登山发明的一种木鞋。⑤唶(jiè):赞叹。
23.托物言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下列诗句中事物所含之志与文中章君之志最契合的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4.章君感叹“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看松之趣"体现在哪两方面?请你依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2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君诗书之暇食之不能尽其材(韩愈《马说》)
B.与歌声相答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盖以诱敌(蒲松龄《狼》)
D.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宋学士濂,洪武①中以文学承宠渥②最久,后以老致仕③,每值万寿节则来京贺,上与宴,恩数犹洽。一日,与登文楼,楼峻,陟④级踬焉。上曰:“先生老矣,明年可无来。”濂稽首谢。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上曰:“宋先生其来乎?"盖忘前语也。久之不至,曰:“其阻风乎?”使使视之江口,不至。曰:“其有疾乎?"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上闻大怒,命即其家斩之。已而,入宫。上食,孝慈⑤命左右置蔬膳于侧,上问:“后何为食蔬?”曰:“闻宋先生今日赐死,故为蔬食,以资冥福。"上感悟,遽起,命驾前双马驰赦之,曰:“不及罪死。”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久之,其孙慎获罪,复执来京,将杀之。后复力救曰:“田舍翁请一先生尚有终始,濂教太子诸王,可无师傅之恩?且濂居家,必不知情。"乃免。
(选自明王鏊《王文恪公笔记》,有删减)
【注释】①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②宠渥:皇帝的宠爱与恩泽。③致仕:即辞官。④陟:登。⑤孝慈:即孝慈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结发妻子。
26.请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测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楼峻,陟级踬焉踬:
②复执来京,将杀之之:
2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划三处。
会前使阻风钱塘江稍得延后使至则已绑至市矣宣诏得免。
28.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明年万寿节前数日。
(2)使使视之家,濂方与乡人会饮赋诗。
29.文中孝慈皇后两次劝谏的方式有何不同?
30.(2022上·上海虹口·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墁②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③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④。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⑤,臣之质⑥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选自《庄子》)
【注释】①垩(垩):石灰(一说白色的土)。②墁:玷污。③斫:砍,削。④不失容:神色不变。⑤虽然:即使如此。⑥质:对手。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顾谓从者曰
②使匠石斫之
(2)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曾经替我砍掉鼻尖上的石灰。
B.你试着按照我的要求再砍一次。
C.你曾经因为我试着砍了一次。
D.你试着替我砍掉鼻尖上的石灰。
(3)庄子借石匠曾运斤成风,去除鼻尖灰尘的故事,感慨自从惠子死后,他(用自己的话回答),表达了庄子之情。
(2023·上海·九年级专题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秀才,寿州人也。寿俗①尚武,比户蓄兵器。邻人有市鸟枪归者,夜试之宅旁,猝闻号声。急往视之,有死者,则秀才子也。邻人惧,曰:“杀他人子且不可,况杀张秀才子乎!”乃率家人环跪秀才门,泣诉其故,且曰:“惟②君所欲为。"秀才强忍痛,曰:“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是吾子命当绝也。且安知非我不德,天之降罚,杀吾子以报吾耶?”自具棺葬之,无他语。
(选自徐珂《清稗类钞》)
【注释】①俗:风俗。②惟:愿,希望。
【补充注释】
①市:买②乃:于是③邻人:邻居④具:准备
3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比户蓄兵器比()(2)子岂敢故杀吾子哉故()
3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邻居有人到集市上买鸟枪,夜里在宅子旁试枪,突然听到有大哭声。
B.邻居有个买了鸟枪回来的人,夜里在宅子旁试枪,听到有人死了的声音。
C.邻居有人到集市上买鸟枪,夜里在宅子旁试枪,听到有人死了的声音。
D.邻居有个买了鸟枪回来的人,夜里在宅子旁试枪,突然听到有大哭声。
33.任何人与事都要一分为二看待,文中张秀才的优点是___。但同时他也有不足之处,即___。
(2023上·上海·九年级上海市第四中学校考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②,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③,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世说新语·褒赏篇》
[注释]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②髲(bì):假发。③锉(cuò):碾碎。荐:草垫子。
3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明旦去()(2)汝但出外留客()
35.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同郡人范逵因朴素而出名,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
B.同郡人范逵因朴素而出名,举止孝顺清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
C.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举止孝顺清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
D.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住宿做客。
36.文中范逵“深愧其厚意”,联系前后文,不是陶侃母子的“厚意"是_________。()
A.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
B.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诸荐,以为马草。
C.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
D.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
E.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
37.陶母拥有美誉,因为其自身是一位的人,对待孩子又是一位的人。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
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元祐三年,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注】①涂潦:道路泥泞积水。
38.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限三处。
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39.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能语其要辄(总是)B.公姑徐之徐(慢慢地)
C.尽奏逐之逐(驱赶)D.减价粜常平米粜(买进粮食)
40.翻译下列句子。
(1)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2)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41.苏轼曾带着御赐贡茶来无锡惠山试二泉水,此后苏轼对二泉水念念不忘,他与无锡从此结下一段不解之缘。无锡天下第二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拟在二泉设立四个彰显苏轼形象的宣传栏来提升景区文化格调,第一栏取名为“聪颖过人”。请依据选段,拟写另外三个栏目的名称。
栏目一:聪颖过人
栏目二:
栏目三:
栏目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以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苟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赞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
4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政事弛废”与“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的“废”用法和意义相同,可翻译为“废除"。
B.“读书辄成诵”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醉翁亭记》)中的“辄”意思相同,可译为“就"。
C.及,古时写作“”,本义为“追赶上,抓住"。上文中“及冠”和“及下船"(《湖心亭看雪》)中的“及”都是它的引申义“等到"。
D.成语“三更半夜”的“更"指古代计时单位,旧时一夜分成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但依据语境,这里“晚更号六一居士”的“更"应该是“更换,改变”的意思。
43.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B.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C.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D.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4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45.结合诗文内容,请你从“为人"和“为政”两方面评价欧阳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举进士,调西京推官。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知谏院。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
为文天才自然,丰约中度。其言简而明,信而通,引物连类,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独骛,众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师尊之。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人率为闻人。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4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仁宗更用大臣”与“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两句中“更”的意思不同。
B.“延"有“延长,伸展”“引进,邀请"推迟,延迟”等义项。“帝延问执政"中“延”应为“邀请"之意。
C.“修乃为《朋党论》以进”中的“进"与“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意思相同。
D.“其言简而明”中的“而"与“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中的“而"意思不同。
4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人率为闻人。
B.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人/率为闻人。
C.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人率为闻人。
D.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人/率为闻人。
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49.结合所选文段及《忆滁州幽谷》诗歌,请你分析欧阳修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分析作答。第03讲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
·模块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2
1.语境分析推断法2
2.选义项代入法2
3.成语对应法2
4.适当引申法2
·模块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3
(一)文言虚词的含义3
(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3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3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6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8
虚词四:“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0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1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12
·模块三文言翻译信、达、雅14
知识点(一)翻译原则14
知识点(二)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14
·模块四文言句式及断句16
(一)特殊句式:16
(二)如何断句17
模块五上海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17
·模块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知识点:一词多义方法指导
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项是本义,其他则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如:“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后又引申出与武器相关的“军队”、“兵士"等义项。至于一个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个常用词有几个义项需要掌握,这只有靠平时积累,没有捷径。当然,积累不能只是死背义项,而是要在不断地文言阅读中理解、记忆、归纳,而且识记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做到词不离句。结合具体例句,有利于增强语感和记忆。当然,一个词不管义项有多少,一旦用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则只能有一种确定的意义。一个词句中意义的判定我们主要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和选义项代入法。此外,有时也会用到成语对应法,同时,需注意实词解释时关注词义的适当引申。
1.语境分析推断法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
2.选义项代入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在进行联想推断时,我们更多的选用“选义代入法”,即把已知义项代入句子,根据上下语境判定合适义项。这就要求大家对于150个实词在课内出现的每一个义项都很熟悉,然后代入具体句子中进行判断。
3.成语对应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4.适当引申法
虽然找到合适义项,但是如果按原义解释过于生硬或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那么可以适当引申一下。
·模块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何、于"6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代词,可分为两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我”。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如:
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③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⑤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⑥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些)、“那”(那些)。
例如:
①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③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小结】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用作助词,可分为四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表示领有、连属、修饰【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等关系,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如: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小结】
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狱"南”“南"等)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菊之爱。——《爱莲说》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如: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⑥寡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小结】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久而久之。
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④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到达”。
例如:
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②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③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顾左右而言他》
小结:
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而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趣事
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已而已而,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
意思:
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
一个,是名词
二个,是连词,表转折
三个,名词动用
四个,名词
五个,是连词,表转折
六个,名词动用
七个,名词
八个,介词
九个,介词
十个,名词
十一个,名词动用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与”,可不译。
例如: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孟论学》
④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⑥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
2、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相当于“就"、“而且”“才"、“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如:
①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
②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孔孟论学》
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记》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
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可是”、“却"。
例如:
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借焉。——《黄生借书说》
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⑤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如:
①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
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③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
5、表示因果关系或目的关系。
例如:
①饥渴而顿跛。——《捕蛇者说》
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二、特殊用法。
1、[已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
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
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孔孟论学》
3、[既而][俄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例如:
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一)用作介词
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如:
①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借”,“按照"。
例如:
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根据"。
例如:
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天时不如地利》
④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
⑤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
【注】“以……为……"相当于“把……作为……”或“认为……是……"
4、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在……的时候"(时间)。
例如:
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
5、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译为“来、用来"。
例如: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退而甘食其土,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③而托于柑以讽耶?——《卖柑者言》
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
(二)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如,上、下、东、西),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例如:
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②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
(三)用作动词
可译为“以为”,“认为"。
例如:
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以为妙绝。——《口技》
③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
虚词四:“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
例如:
①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孔孟论学》
③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狼》
④屠乃奔倚其下。——《狼》
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⑥益习其声。——《黔之驴》
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这(些)"之类的词。
例如: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如: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孔孟论学》
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测度)、反诘、期望、委婉、商量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不翻译。
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如:
①岂其鬼耶?——《黠鼠赋》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介词
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翻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等。
(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如:
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孟论学》
③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如:
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③刻唐今人诗赋于其上
(3)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如:
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4)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如: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
2、放在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如:
政猛于虎。——《捕蛇者说》
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3、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例如:
①见使于一鼠。——《黠鼠赋》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4、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例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
(一)用作代词
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
1、“什么”(又,怎么,为什么)
例如:
①子何恃而往?——《为学》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③何陋之有?——《陋室铭》
2、“为什么"
例如:
①或者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哪里”
例如:
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卖柑者言》
(二)用作副词
1、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样)"、“为什么”等。
例如:
①何忧令名不彰耶?——《周处》
②如太行、王屋何?——《愚翁移山》
③其如土石何?——《愚翁移山》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2、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例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乐何极。——《岳阳楼记》
·模块三文言翻译信、达、雅
知识点(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孕妇用枕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厨房用隔热手套产品供应链分析
- 制版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建筑用外墙涂料采购合同
- 5G农业现代化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自行车支架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印刷的漫画书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塑料制果汁盒托架产品供应链分析
- 双眼皮胶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粉扑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植物病虫害防治基础》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学校校园网络及信息安全管理制度(7篇)
- 《新能源汽车维护与故障诊断》课程标准
- 贵州省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4170项
- 2021年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评审表
- 大班科学《指纹的秘密》
- 中医情志护理讲义
-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电子教案课件
- 幼儿教科研课题:《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 第七版apa格式参考文献模板
- 第三监管周期输配电价营销专业落地执行要点培训宣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