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朝阳市育英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左传》中,楚人引《诗》之例并不少见,其中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来源丰富。另据《国语》所载,楚国贵族教育所用之文献包括《春秋》《诗》以及《世》《令》《语》《训典》等。据此推知,楚国()A.依靠教育和文化争夺霸权 B.对华夏文化的接受与认可C.尊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 D.确立儒学为主流意识形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楚人引《诗》”、“楚庄王引《诗》数量多”“楚国贵族所用文献”可知,楚国对华夏文化思考与接受的史实,说明当时楚人在文化上逐渐与华夏文化接近,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楚国学习华夏文化,材料中无法体现争夺霸权,排除A项;尊重周朝的政治秩序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楚王问鼎”的史实,排除C项;儒学确立为主流意识在汉代,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2.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登录户主姓名、妻子、儿女的年龄,以及财产,如奴婢、田宅等;在居延(内蒙古西部)汉简中也保存了户籍的片段,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这些信息可以直接印证()A.土地私有是否取得优势地位 B.边疆地区的农耕经济发展状况C.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 D.政府对私有财产权的重视程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每户名下,均登录属于本户的人口及奴婢、田宅、牛马、车辆等状况”可知,秦汉时期的汉简上,登记了人口、土地、奴婢等详细的户籍信息,有利于基层的有效治理,印证了治理体系向基层延伸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土地具体占有情况,无法得出土地私有在秦汉时期具有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登录人口、奴婢、田宅等,不能反映具体经济发展状况,排除B项;政府对户籍登记较为重视,但未涉及私有财产权,无法直接印证,排除D项。故选C项。3.秦统一以前,粮价较稳定,大致粟石三十钱左右。秦朝统一全国后,粮价急剧上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六年(前216年),关中“米石千六百”。这一变化可能是源于()A.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B.法家统治思想阻碍农业发展C.大兴土木使得民失农时 D.长期战乱后的社会经济凋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大兴土木,征发了大量的徭役,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因而带来了秦朝的粮价急剧上涨,C项正确;秦朝的农民起义爆发是在秦始皇去世后发生的,此时尚未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排除A项;法家思想强调重农抑商,因此粮价上涨与法家统治思想本身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秦统一前,粮价较低,因此战国时期的战乱并不是秦朝统一后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4.如图所示,明初朱元璋分封诸王时,宗藩分布于全国各处战略要地。明中后期,藩王则主要就封于物产丰富的河南与湖广地区。据统计,有明一代就藩的50位亲王中,12位在河南,19位在湖广。这反映了明代()明代初年藩王分封示意图A.分封宗藩的目的有所调整 B.统治中心的变化C.南北经济文化格局改变 D.君主专制的强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分封的变化是由较为均匀的分布转为集中于河南、湖广地区,这是因为明初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皇室,因而藩王分布于各战略要地。此后,明朝政府收回了藩王在地方的管理权,仅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因而藩王集中分封于粮食产量较高的河南、湖广地区,A项正确;明代的统治中心由南京变为北京,这对于藩王的分封没有多大影响,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明代南北经济文化格局并未改变,排除C项;材料内容是中央对地方的治理,属于中央集权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5.中国古代历来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五年之久,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这说明()A.外戚势力左右政局 B.中央集权制度逐步走向衰弱C.内阁行使决策大权 D.祖制和封建礼制制衡着皇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皇帝明神宗为册立太子与大臣及后宫势力前后纷争十五年之久,史称国本之争。明神宗有意放弃皇长子,立宠妃郑氏的儿子为太子,但受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可知,皇帝意欲打破祖制,放弃皇长子,另立太子,遭到阁臣与皇太后的极力反对,最终立皇长子为太子,说明封建礼教与祖制对皇帝的权力具有制约作用,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外戚势力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册立太子之争,与中央集权制度是否逐步走向衰弱,排除B项;内阁做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没有权力,更不会享受决策大权,排除C项。故选D项。6.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西方国家的本土距离中国甚为遥远,其侵略中国必以南洋为基地,中国应当扶植南洋华人垦殖事业,经营之以为藩镇。魏源的主张()A.蕴含着朴素的海权思想 B.推动了清廷对外政策的调整C.加速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D.摆脱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其侵略中国必以南洋为基地,中国应当扶植南洋华人垦殖事业,经营之以为藩镇”,可知魏源主张在南洋扶植华人的海外垦殖事业,而近代海权思想认为海权是海军舰队、商船队、海外基地(殖民地)三者的结合,因此魏源的主张蕴含着朴素的海权思想,A项正确;魏源的主张并未带来清政府的政策调整,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展开,与魏源的关联度不大,排除C项;魏源主张以海外基地为藩镇,表明魏源并未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A项。7.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员成分多次发生变化。党的历史上,农民成分比例最高的年份应当是()A.1924-1926年 B.1927-1937年 C.1937-1945年 D.1945-1949年〖答案〗B〖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判断在党的历史上,农民成分比例最高的年份。结合所学可知,1927-1937年,国共第一合作破裂,中共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紧紧依靠农民为主体来建设根据地,党员成分中农民比例最高,B项正确;1924-1926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共党员主要是工人,为配合北伐战争在城市和农村发起工农运动,但党员中农民比例不是最高的,排除A项;1937-1945年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共实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党员中有各个阶级成分,因此农民比例不是最高的,排除C项;1945-1949年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员成分包括各个阶级成分,因此农民比例也不是最高的,排除D项。故选B项。8.从1925年4月开始,在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历时100多天。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这一事件()A.表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C.宣传了抗日救亡主张 D.积极配合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中国)。根据材料“在青岛支部的领导下,青岛日商纱厂工人举行了三次大罢工”、“工人们提出了‘承认工会’的要求,喊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等口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5年,中共组织工人罢工,并且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推动反帝爱国运动高潮的到来,B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是在1949年以及1978年,排除A项;宣传抗日救亡是在30年代,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排除D项。故选B项。9.1979年,美国摄影师詹姆斯拍摄的照片《红色中国的第一罐可乐》(如下图)刊登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迅速火遍全球。照片时代意义在于()A.传递了中国走上时代变革的信号 B.激发了对庞大消费品市场的关注C.表达了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期待 D.改变了西方人对社会主义的认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其中可乐是外国饮品,因此该照片的时代意义是传递了中国走上时代变革的信号,A项正确;材料与庞大的消费市场无关,排除B项;1972年,中美关系关系就已经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当时西方人仍然对中国存在偏见,排除D项。故选A项。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人偷了一头牛、一只羊、一头驴、一只猪或者一条船——如果它属于神或者王宫,他要赔30倍;如果它属于平民,他要赔10倍;如果窃贼没有可赔偿的,他应被处死。”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A.司法程序较为严密 B.注重维护平民利益C.具有鲜明阶级属性 D.蕴含社会契约精神〖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古巴比伦)。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在《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一个人偷窃了祭祀或王国的东西,要赔偿30倍,但如果偷窃了平民的东西,只需赔偿10倍,这体现了平民与祭祀、国王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司法程序,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了平民的地位低于祭祀和国王,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信贷、商业契约等蕴含社会契约精神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1.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已经有了一百多个祭祀神灵的庆典或节日。每当迎来相关重大活动时,居民们纷纷前往城邦广场进行集体祭祀和参与典礼。这反映了当时希腊()A.虔诚的基督教信仰 B.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C.直接性的政治活动 D.民众的公共参与意识〖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每当迎来相关重大活动时,居民们纷纷前往城邦广场进行集体祭祀和参与典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庆典和节日是公共性活动,希腊人集体参与公共性活动,体现了公共参与意识,D项正确;荷马时代还没有基督教,基督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祭祀神灵,无法得到精神生活丰富多样,排除B项;参加祭祀和庆典并不等于政治活动,排除C项。故选D项。12.按照古希腊传统,马其顿人从不向凡人行叩拜礼,只向神匍匐礼拜。亚历山大入主波斯后,不但要求波斯人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也意图让马其顿人予以效仿。亚历山大此举意在()A.拉拢波斯帝国遗臣 B.传播希腊先进文化C.强化君主统治权威 D.传承东方政治体制〖答案〗C〖解析〗亚历山大不但在西亚沿用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甚至希望将其引进深受公民政治影响的马其顿(希腊)地区,其旨在加强君主的权威,C项正确;根据“在面君行叩拜礼时必须以头碰地”可知延续君臣之礼并不能起到拉拢波斯帝国遗臣的作用,甚至会引起波斯人的抵触,排除A项;君臣之礼并非先进文化,排除B项;亚历山大的目的是通过东方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来强化其权威,东方政治体制是强化其权威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3.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其中关于三权分立的分析并没有受到公众的重视,反倒是“论法律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这一节在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的探讨。这主要是由于()A.研究角度的创新 B.政治安全的需要C.自然科学的影响 D.唯物史观的传播〖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748年《论法的精神》出版,其中关于三权分立的分析并没有受到公众的重视,反倒是‘论法律与气候和土壤的关系’这一节在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广泛的探讨。”可知,气候和土壤属于自然地理领域,启蒙思想家们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遵循某种规律,因此从自然科学人手分析社会问题是当时的一种风尚,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从地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学,从材料中无法确定这一做法是否具有创新性,A项说法不严谨,排除A项;政治压力并未吓阻思想家们讨论启蒙思想,政治安全并非是其主要考虑的因素,排除B项;唯物史观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排除D项。故选C项。14.美国学者理查德·E·苏里文等人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1880年之后,民族主义和工业化共同将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推向新一轮帝国竞争。”这场“帝国竞争”主要表现为()A.争霸欧洲和法德矛盾激化 B.美国崛起冲击欧洲中心地位C.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 D.意识形态对立导致阵营对峙〖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世纪晚期(欧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产生,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和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材料所述“工业化”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新一轮帝国竞争”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C项正确;材料所述为“西方的主要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单讲法德,且帝国主义各国的矛盾以英德矛盾最为突出,排除A项;导致美国崛起并冲击欧洲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美国经济势力明显增长,一战削弱了欧洲各国的实力,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美国与欧洲之间并没有因为争夺中心地位直接爆发激烈竞争和冲突,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对立导致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排除D项。故选C项。15.伴随着伊比利亚人的流动,16世纪欧洲学者们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创世纪》、先知、托勒密与中世纪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个部分”一分布在两个半球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这说明欧洲学者()A.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 B.欲将欧洲文化推广到世界C.瓜分世界的强烈愿望 D.认为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伴随着伊比利亚人的流动,16世纪欧洲学者们眼中的世界已不局限于《创世纪》、先知、托勒密与中世纪的世界,而是世界的‘四个部分’——分布在两个半球的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受此影响,欧洲学者对世界的认识已具有明显全球意识,A项正确;材料是对世界格局的认识,没有体现欧洲文化推广的消息,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对世界的瓜分,排除C项;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斯大林曾经痛斥在他讲话过程中长时间的鼓掌,他认为这会让人们把鼓掌看的比听他的讲话更为重要,所以鼓掌对领导也许是好意,但这样的掌声会伤害国家的事业。斯大林的认识()A.破坏了苏联的团结 B.巩固了其党内的领导地位C.遏制了个人崇拜风气蔓延 D.发现了国家发展中的危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斯大林曾经痛斥在他讲话过程中长时间的鼓掌,他认为这会让人们把鼓掌看的比听他的讲话更为重要,所以鼓掌对领导也许是好意,但这样的掌声会伤害国家的事业”信息可知,斯大林认为长时间的鼓掌不利于国家的事业,因为这有吹嘘拍马之嫌,斯大林发现了当时苏联存在的这一问题,D项正确;指出党内的问题,对错误进行批评,不能被看作是破坏党的团结,排除A项;斯大林反对长时间鼓掌,同党内地位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遏制了”的表述并不符合历史史实,苏联最终仍然形成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风气,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考古发现的汉代画像石中多次见到蹴鞠的图像,如河南省南阳出土的《击鼓蹴鞠图》,从其形象来看两人是边击鼓边蹴鞠。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是今天研究汉代蹴鞠运动的重要资料。——摘编自杨绍华《汉唐时期河洛体育文化研究》材料二明代的蹴鞠已经不再是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只不过是王宫贵族的一种消遣娱乐,此时蹴鞠艺人在城市里已无演出的地方,只能靠走江湖卖艺糊口。更为凄惨的是有些艺人已不是以表演技艺博得观众的赞赏,获得糊口之资,而是混在妓院里靠帮闲混碗饭吃,蹴鞠的娱乐层次下降,社会价值低下。“寒食蹴鞠”是一种民俗活动,是不限男女老少的自娱自乐活动,在明以前的节日民俗娱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明代,“寒食蹴鞠”的民俗同样走向衰落。进入清代以后,蹴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摘编自李艳国《明清蹴鞠运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蹴鞠运动发展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蹴鞠文化变化并简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蹴鞠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出现了专业的蹴鞠著述;兼具表演与比赛两种形式;汉代蹴鞠运动有女性参与;蹴鞠规范化。兴盛的原因: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宽松尚武的社会环境。(2)变化:蹴鞠的社会影响力大幅度降低;蹴鞠运动的参与者社会地位降低;蹴鞠文化逐渐走向消亡,为其他运动所取代。原因: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理学思想对蹴鞠运动的束缚;明清时期,新型的娱乐活动出现。〖解析〗(1)特点:依据材料“在两汉统治的四百余年间,蹴鞠等运动项目得到了广泛的流行与传播”,得出蹴鞠运动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依据材料“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得出出现了专业的蹴鞠著述;依据材料“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多流行于军队;另一种是以娱乐、表演为主的非对抗性的蹴鞠,主要流行于民间和宫廷”,得出兼具表演与比赛两种形式;依据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汉画像石的蹴鞠图中,蹴鞠者的形象有男有女”,得出汉代蹴鞠运动有女性参与;依据材料“东汉时期的李尤在《鞠城铭》中讲述了汉代蹴鞠的场地、球具、队长、裁判、比赛规则、比赛道德等问题”,得出蹴鞠规范化。兴盛的原因:从汉代经济的发展分析,得出汉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宽松尚武的社会环境。(2)变化:依据材料“明代的蹴鞠已经不再是朝廷宴会的表演节目,只不过是王宫贵族的一种消遣娱乐”,得出蹴鞠的社会影响力大幅度降低;依据材料“有些艺人已不是以表演技艺博得观众的赞赏,获得糊口之资,而是混在妓院里靠帮闲混碗饭吃,蹴鞠的娱乐层次下降,社会价值低下”,得出蹴鞠运动的参与者社会地位降低;依据材料“进入清代以后,就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得出蹴鞠文化逐渐走向消亡,为其他运动所取代。原因:从明清文化专制分析,得出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统治者采取了文化专制政策;从理学思想分析,得出理学思想对蹴鞠运动的束缚;依据材料“进入清代以后,就鞠这一历史悠久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活动,逐渐为踢毽子等运动所取代”,得出明清时期,新型的娱乐活动出现。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形成三次现代化高潮:英国工业革命触发了第一次高潮,并在大西洋两岸形成现代化的始发区;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第二次高潮,它使欧洲核心地区迅速卷入现代化,并且向其他地区强劲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和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西方人认为世界就像一部“自动扶梯”: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历史和文化,每个社会都被简化为在本质上与西方相同的社会。显而易见,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摘编自[英]马丁雅克《西方化不是现代化的唯-标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概述近代以来中国是怎样应对世界现代化潮流的。(2)综合材料,谈谈你对“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识。〖答案〗(1)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第二次现代化高潮兴起。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以及君主立宪运动等,探索自强求富、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的新途径,这是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进行的早期现代化探索。但由于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中华民国建立后,追求民主共和,民国政府通过立法,开展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明显发展,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工农业都有了明显进步。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出现。国民政府专制独裁,民主政治进程受阻,虽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索,但忙于内战,收效甚微,直至中断。新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初具规模。1979年后,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解放和发展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内政外交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实现了现代化模式的根本转变,找到了一条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2)认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现代化道路,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以及特定的阶级阶层结构而形成的,曾经取得重大成功。但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和压迫基础上的,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抓住两次现代化浪潮的机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只有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时期,领导下才取得了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中国)。根据材料“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中国现代化的初始阶段,封建旧王朝体制下的清政府谋求封建王朝的延续和资本主义的改革。”可知,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世界第二次现代化高潮兴起,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有识之士顺应世界现代化的浪潮,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以及君主立宪运动等,探索自强求富、救亡图存、君主立宪的新途径,这是中国在西方现代化浪潮冲击下进行的早期现代化探索,但由于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根据材料“从1911年到1946年,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实现了向资本主义模式的转变,但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追求民主共和,民国政府通过立法,开展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明显发展,城市化、商业化以及工农业都有了明显进步;但这一时期的现代化道路举步维艰。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真正的全球性浪潮,世界一切地区几乎都身不由己地卷入了现代化潮流。”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性现代化浪潮出现,国民政府专制独裁,民主政治进程受阻,虽进行了现代化的探索,但忙于内战,收效甚微,直至中断;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可知,新中国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开始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初具规模。根据材料“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可知,1979年后,中国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解放和发展现代生产力,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内政外交全面融入全球化浪潮,实现了现代化模式的根本转变,找到了一条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至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认识:根据材料“各国根据其发展阶段的不同水平,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注定要像西方一样,站在自动扶梯的顶端。按照这种思维,现代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西方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人类历史迄今为止影响最大的现代化道路,是基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以及特定的阶级阶层结构而形成的,曾经取得重大成功,但是西方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剥削、掠夺和压迫基础上的,并不适合所有的国家和民族,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根据材料“新中国建立后,中国选择了适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1979年后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找到了顺应全球发展潮流、兼采各国发展所长、发挥自身独有特色的发展方式。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深刻地塑造了不同的社会,这反过来又决定了它们现代化的性质和现代性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抓住两次现代化浪潮的机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只有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时期,领导下才取得了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是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从根本上突破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老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模式。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示意图材料二文明地区主要作物和家畜社会生活古代中国水稻、粟、黍、猪、狗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重视水利工程修建。古代埃及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土地主要由神庙和王室占用,形成了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古代罗马大麦、小麦、山羊、绵羊、牛等王室、神庙、贵族和商人等占有大量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古代巴比伦谷物.橄榄、葡萄等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随着征服扩张,土地日益集中于贵族或富人手中,小农逐渐破产。古代希腊大麦、小麦、葡萄、橄榄等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建立了许多果园;普遍使用奴隶劳动;海外贸易发达。古代美洲玉米、甘薯、骆马、羊驼等除贵族私有部分外,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归村社和私人所有。——以上材料均据《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选择性必修2》(星球地图出版社)(1)根据材料一,简要描述新航路开辟前物种的传播情况。(2)分别说明材料一、二的史料价值。(3)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6世纪初的物种传播简图,简要说明你的设计及理由。〖答案〗(1)樱桃、杏、粟等作物由中国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棉花、占城稻由印度向东传到东亚、东南亚,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小麦、大麦、葡萄、首荷等作物由西亚向东传到中国、日木等地,向西、向北、向南传到欧洲和非洲等地;欧亚非大陆以及大洋洲之间实现了物种传播;玉米由中美洲传播到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没有实现物种交流等。(2)材料一为图像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绘制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前世界物种交流的空间情况。材料二为文献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整理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古代各文明区域的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社会生活情况。(3)设计:以美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欧洲连起来,标注为甘薯、玉米等传播路线;以欧洲为起点,用单箭头与美洲连起来,标注为水稻、小麦等传播路线等。理由:16世纪初,新航路刚刚开辟,物种传播主要在欧洲与美洲之间进行,欧洲殖民者充当了媒介。〖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前(世界)。据所学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新航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言部分可知,新航路开辟之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大洲内部进行,据材料一地图中玉米、水稻、苜蓿、大麦、棉花、粟、小麦、樱桃、葡萄、杏、占城稻的传播路线概括可知,樱桃、杏、粟等作物由中国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棉花、占城稻由印度向东传到东亚、东南亚,向西传到西亚、非洲等地;小麦、大麦、葡萄、首荷等作物由西亚向东传到中国、日木等地,向西、向北、向南传到欧洲和非洲等地;欧亚非大陆以及大洋洲之间实现了物种传播;玉米由中美洲传播到北美洲和南美洲;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没有实现物种交流等。【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材料一为图像史料,是学者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绘制而成,属于二手史料,有较高的价值。可以用于研究新航路开辟前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