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1页
2020年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2页
2020年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3页
2020年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4页
2020年秋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 21听听声音 2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6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5声音的强与弱 6声音的高与低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制作我的小乐器》学习单 第二单元呼吸消化 1感受我们的呼吸 2呼吸和健康生活 3测量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5食物中的营养 6营养要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8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5运动与摩擦力 6运动的小车 7设计制作小车(一) 8设计制作小车(二) 第一单元声音【教材简析】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学情分析】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可以感受到它。2.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科学探究目标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科学态度目标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认识到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难点:能根据听到的声音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微课影音资料和课件PPT。【教学过程】一、导课: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半分钟的时间仔细听听我们周围的声音。提问:都能听到什么声音呢?(预设:读书声、脚步声……)二、探索:倾听周围的声音(预设27分钟)(一)活动一:听声、描述声音[材料准备:课件微课影音材料、作业本、班级记录(教师播放微课影音,学生观看)些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一进行研究。(二)活动二:声音分类3.反馈:(提示学生按动物发出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人类生产生活发出4.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声音方面的知识或问题呢?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下边听边唱。(播放音频)2.手势比划:学生根据边唱曲谱边唱边用手势比划音符的高低。3.强弱变化:学生边唱音符边打拍子,感受曲子中声音的强弱变化【板书设计】悦耳、刺耳【活动手册使用说明】2.表格旁边的科学词汇供声音描述时参考的,学生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描述。【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不能用来描述声音的是()2.无论在任何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声音。()3.下列声音中,()属于人为制造的声音。二、简答题出声音呢?试着写出3种方法。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管》来介绍人的发声器管声带,以及【学情分析】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目标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科学态度目标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小组:1面鼓、1把钢尺、1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1个音叉,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和1个装有水(占水槽深度的2/3)的水槽、《学生活动手【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4分钟)1.同学们,我们不时的听到各种声音,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怎样发出声音的?二、探索:物体怎样发出声音(预设发出声音20分钟)(一)活动一:研究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材料准备:橡皮筋、橡皮筋固定架、学生活动手册]能否发出声音?2.轻轻弹拨皮筋、横向拉动皮筋,皮筋能否发出声音?3.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请大家用对比方法研究一下,皮筋发声的时你看到了什么?将皮筋发声时的状态用文字或示意图(1)是不是只要我们对物体用力,物体就能发出声音呢?(2)同样是对皮筋用力,为什么拉伸皮筋时没有发声,而弹拨皮筋却能发出声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3)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来比画一下吗?(请学生上台演示)5.小结:在力的作用下,皮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称为振动。产生的?你们同意吗?(二)活动二: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材料准备:钢尺、鼓和音叉、水槽、栓有细绳的学生活动手册]其他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是否也在振动呢?(1)与学生一起依次演示它们的发声方法。(2)分组实验,观察记录。(3)汇报交流:钢尺能明显观察到振动,鼓和音叉振动不明显。证据呢?(1)教师出示水槽、栓有细绳的乒乓球、若干个泡沫粒:思考一下,可以借助以上辅助材料证明音叉和鼓在振动吗?想到了就来领取材料,并补充记录。(2)学生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证明音叉和鼓的振动。(3)汇报交流:音叉、鼓在发声时也在振动。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锣、竖笛]1.通过刚才的观察研究,你认为物体怎样发出声音的?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1)教师播放尺子、橡皮筋、音叉和鼓的慢动作影音,你能说说它们在发声时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点了吗?(振动)(2)这些物体停止振动后,还会发出声音吗?①出示锣,师生合作演示:让锣发出声音,发声时锣有没有在振动?如果正在发声的锣停止振动,声音会怎么样?②这说明了什么?你们是怎么想的?③小结:看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2.教师出示竖笛,让学生吹一吹。①提问: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四、拓展:我们的发声器管(预设3分钟)1.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兒?2.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匯报交流收获。五、小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3分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2.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怎么振动的?【板书设计】2.物体怎样发出声音方法敲力的作用打重复地物体振动拨往返运动彈【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录习惯。可以用恰当的词语描述现象,也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表示振动。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观察其他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再【作业设计】2.用力弯曲钢尺,钢尺不会发声,这是因为钢尺没有()。A.受到力B.断裂C.振动3.我们平常听到蚊子“嗡嗡”声,是由蚊子的()振动引起的。A.口器B.翅膀C.触角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教学准备】教师:鼓、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小组:音叉(敲击小锤)、水槽、声音传播的观察记录、土电话(棉线、一次性纸杯)等。【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敲鼓,说说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鼓声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学习。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二、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0分钟)(一)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材料准备:影音,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璃罩戴上,还能听到声音是吗?让我们把真空仪打开,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气,注2.大家还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二)活动二:声音在固定中传播朵里的。现在请我们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实验。(实验要求通过课件出示)(2)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3)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4)同学之间互换角色,再进行上述实验。2.学生分组活动,并填写记录單。3.汇报交流: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和不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为什么?4.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加容易。(声音通过桌面(三)活动三:声音在液体中传播[材料准备:每组1根音叉、水槽]1.声音能够在空气中,固体中传播,那么在液体中能传播吗?我们可以怎么来进行探究呢?(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4)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3.讨论:水是怎么传播声音的?(指向声波)三、研讨: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8分钟)1.通过上述的活动,我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声2.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沟通呢?3.为什么听铁轨就能判断火车有没有开来?4.钓鱼时,我们可以大声说话吗?为什么?5.小结:声音可以在空气、固体和水中传播,没有媒介是不能传播声音的。四、拓展:做个“土电话”(预设7分钟)[材料准备:土电话材料,包括纸杯两个、绳子一根](1)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3)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3.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4.用“妙妙圈”模拟声音波的传播。(微课)五、总结: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预设2分钟)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板书设计】声音的传播声波→物体振动→声音【活动手册使用说明】2.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3.活动后小声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作业设计】1.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的。A.波B.气流C.直线2.把玻璃钟罩里的空气逐渐抽掉,钟罩里的闹钟铃声()。A.越来越轻B.越来越响C.不变3.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不接触水槽壁),我们能听到“砰砰”的敲击声,这个实验能够证明()。A.水不能传播声音B.水能传播声音C.无法确定【资料阅读】传播5200米,在水中每秒传播1500米,在空气中每秒仅能传播340米。可见,如果水管中无水,敲击水管另一端,传播介质是空气、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2次声音。如果水管中有水,传播介质为空气、水、水管,我们就可能听到3次声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材简析】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学情分析】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模拟自己做的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3.能初步利用简单的表格来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科学态度目标2.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实验时的现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新课(预设3分钟)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管有关?(耳朵)样听到声音的?)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板书)二、探索:耳的结构及作用(预设22分钟)(一)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1.出示挂图或模型,提问:你发现耳有哪些结构呢?谁来说说看?3.追问:那么你认为这些耳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二)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1.学生小组活动: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三)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材料准备:塑料杯、大于塑料杯口的薄橡胶(气球皮)、橡皮筋、音叉(或锣等能发出声音的器具)、少量的细沙或碎纸屑、活动手册等。]2.观察1:当保持音叉与气球皮距离不变时,用强弱不同的力敲打音叉,观3.观察2: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打音叉,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观察气球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一)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二)研讨二: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2.观察听诊器,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四、拓展:兔子的耳朵(预设2分钟)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五、小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预设3分钟)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外耳——中耳——内耳——大脑耳郭鼓膜【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2.表格中我的发现,需要在学生通过对现象的理解后总结出。3.表格下面的选择,需要在学生学习完整节课后使用。4.科学阅读部分作为这节课学习的补充进行阅读学习。【作业设计】1.鼓膜的特点是()。A.薄而有弹性B.厚而有弹性C.薄而没有弹性2.我们将手放在耳后,并朝声音发出的方向,这是为了增强耳朵中3.在用气球皮、口杯、橡皮筋做模拟鼓膜振动实验时,气球皮模拟的是A.耳蜗所小骨(鼓膜5声音的强与弱【教材简析】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就越小。科学探究目标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科学技术与我们的身边的各种现象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难点:能如实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振动幅度,并与发出的声音强弱相联系。【教学准备】学生:1把钢尺或塑料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以小组为单元,材料充足,可2人一组)。【教学过程】一、聚焦: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预设5分钟)(预设:通过这个小游戏感受到声音强弱的变化)怎么形成的呢?(预设:学生会提到和用力大小有关)3.揭示课题:声音的强与弱(板书)二、探索:不同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变化(预设15分钟)(一)探究钢尺、橡皮筋、鼓面振幅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材料准备:每组2把钢尺、1根两端固定了的橡皮筋、1面鼓和鼓槌、几粒黄豆、学生活动单]1.出示尺子,提问:怎样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教师揭示“音量”2.学生相互合作,先尝试让钢尺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再进行观察发出不上台来画一画看到的振幅情况,最后统一用“”来表示物体的振幅大小。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时的振幅大小。(教师需要提出重复实验的重要性,让学生振动物体振幅大小(可用示意图表示)声音强弱钢尺轻轻拨动用力拨动橡皮筋轻轻拨动用力拨动鼓面轻轻击鼓用力击鼓(第5课活动单内容)(二)探究小泡沫球与振动音叉的关系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四、拓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预设5分钟)1.围绕“人耳为什么能听到强弱不同的声音?”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起鼓膜的振动吗?”,从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耳听到声音,必须是振动物体引【板书设计】5.声音的强与弱【活动手册使用说明】【作业设计】1.先轻轻拨动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2.与轻轻拨动橡皮筋相比,用力拨动橡皮筋后,它的振动幅度()。A.变小了B.没有变化C.变大了3.声音的强弱与物体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科学探究目标通过描述尺子伸出桌外长度的不同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变化情况,提高学生进行有根据的推测和科学操作能力。科学态度目标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钢尺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以及振动快慢的变化。难点:推测物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并能用所学知识作出合理解释。【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1分钟)1.在上课前,老师先考考大家的耳朵。接下来我会弹2个音,请你听一听这2个音有什么变化?(拨弹尤克里里,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第2组。(拨弹尤克里里,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有关,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高低。【板书:1.6声音的高与低】二、探索:(预设9分钟)1.请大家拿出钢片琴,试着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预设:敲击不同长度的钢片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2.接着拿出口琴,怎样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口琴高低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3.大家见过口琴内部吗?请各小组小心拆开口琴外壳,看看它的内部结构,一边吹一边找它的发声部分在哪。4.口琴的内部结构:由外壳、音格、金属板组成。金属板上是口琴的发声部分——簧(钢)片,当我们吹或吸气时,口琴的簧(钢)片会振动起来发出声片有什么关系?(预设:簧(钢)片和钢片的长短不同,导致发出声音的高低不6.我们发现,钢片、簧(钢)片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钢片、簧(钢)片物体越短声音越低声音越高】7.那么高低不同的声音又与振动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可以用钢尺来研究与二、探索: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组1把钢尺、1本厚的硬皮书、《学生活动手册》]1.用钢尺该如何研究呢?怎样让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预设:改变伸出桌面的长度)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它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高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先进行预测,并说说理由。(预设:伸出桌面越长,声音3.那么它的振动情况又会怎样变化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寻找规律。实验■为了保证公平,每个长度尽量按压到相同的幅度■重复实验至少3次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2.究竟谁振动得更快?我们可以利用手机“慢动作”拍摄功能,看看放慢32倍后结果如何。(播放微课)3.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高低不同的声音与振动有什么关系?板书:振动越慢声音越低物体越短板书:振动越快4.练习:观察下图中的编钟、钢管、音叉,推测他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说理由。【板书设计】6.声音的高与低振动越慢振动越快声音越低声音越高【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可以根据你所使用的钢尺的长度来确定,课件内的2.有条件的可以给每组4把钢尺,更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并按照学生【作业设计】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探索尺子音高变化时发现,尺子伸出桌C.振动越快,音高越低D.振动越慢,音高越高C.“你的声音很高,我听得很清楚。”“请勿高声喧哗。”“这音太高,我唱不上去。”3.右图是一个弦乐器——尤克里里,它可以通过一只手在按弦区按弦,另一只手在拨弹区拨弦来发出声音。当我们拨弹同一根弦时,手指按住①位置发出的声音和②位置发出的声音()。A.①位置高B.②位置高D.无法判断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教材简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学情分析】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明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科学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教学重难点】难点:设计能让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提问:你们知道尤克里里是怎样发声的么?提问:揭题:我们可以怎样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预设:拨动不同琴二、探索一: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有怎样的变化规律?1.出示实验器材,提问:我们可以怎样来研究?2、根据推测在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推测。3.学生相互讨论,试验,观察体会其中的现象并记录。研讨一:实验发现1.学生反馈交流:影响弦音高不同的因素有哪些?小结:弦的粗细、弦振动部分的长短、弦的松紧2.提问:弦的音高变化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研究的?1.提问:怎样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2.学生相互讨论,反复弹拨试验,设计方案。研讨二:实验发现1.学生反馈交流: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有规律的变化的方案。同一根琴弦。4.拨动不同琴弦,手指按住琴弦不同位置。1.揭示课题:提问:怎样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板书)2.学生尝试总结。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板书设计】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弦的粗细粗细弦的松紧松紧【作业设计】来调节()2.影响乐器发声高低的因素有()C.不变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教材简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过程。科学态度目标养成乐于动脑、动手的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是科【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弹拨类制作:组装纸板、皮筋、琴码打击类制作:烧杯(500ml)、水、勺子吹奏类制作:试管、水【教学过程】你认识它们吗?这些都是什么小乐器?它们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子。(出示课题)1.问题:想要完成这个任务,小乐器必须满足哪些标准?能发出声音→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在基本准确的音阶上)可先出示三大类小乐器的制作所需材料问题:怎样让橡皮筋/烧杯/试管发出声音?——皮筋振动/烧杯与水共同振动/空气柱振动怎样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改变皮筋松紧/改变烧杯中的水量/改变空气柱长度怎样确认发声是否在准确的音阶上?——借助调音器(电子屏)梳理标准:1.设计图与小乐器成品相一致2.能发出接近音阶的音高声音3.便于使用,能演奏《欢乐颂》4.制作精美,成本节约5.分工合作,卫生整洁(1)6根皮筋、组装纸板、琴码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2)烧杯(500ml)、勺子(金属勺)、水(12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3)试管、水(100ml)均为免费,若要增加材料需要购买。2.明确任务分配(3分钟)吹奏类这三类中的哪类乐器?小组确定选择材料:用你选择的材料和工具,画一画设计图。你打算怎样让它演奏出1、2、3、4、5等的音节?画出示(2)分享两个小组的设计。问题:你更喜欢哪个小组的设计?为什么?有哪些优点?(找到不足,针对问题,自己思考、与人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大胆设计乐器草图,让教学的难点在小组的交流、合作、探讨和老师的适机点拨中得到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为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乐器提供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二)制作与调试小乐器(1)各组根据设计图,小组内几个同学分工制作,初步制作小乐器。同时小组内进行交流,边制作边调试。三、展示:自己做的小乐器展示会。根据评价标准,完成小组自评。请得分较高的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并演奏《欢乐颂》。四、拓展:小结延伸1.同学们,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2.看一看:这些都是其他同学制作的小乐器。利用家中可以得到的材料,做一做其他类型的小乐器吧!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板书设计】8.制作小乐器黑板上贴上学生制作小乐器的设计图【作业设计】课外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其他类型的小乐器。【项目名称】制作我的小乐器【活动器材】选择相应材料,在()内打“√”。()纸板、琴码、橡皮筋★()烧杯、勺子、水★()试管、水★2.利用所给材料,设计你的小乐器,画出设计简图。音高(唱名)音名橡皮筋长度(厘米)(琴码之间)试管内水的高度(厘米)确定几组长度/水量/高度后可利用图表推测下一个的数据哦。2.根据我们的设计图小组合作完成乐器的制作,并不断完善。1.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来解决的?2.我们还可以怎样改进我们的小乐器?设计制作小乐器的标准:4.成本节约1.根据成果与图纸相对照,完全一致得5星。2.完成一个音阶可以拿到一颗星,完成5个可以拿到五星,类推。3.便于演奏,方便操作得5颗星。4.在给定材料外,每份橡皮筋或水会增加一块钱成本。不增加成本的小组得五星,每增加1元,减1星。类推。5.分工明确,注个人卫生和实验卫生得5星。第二单元呼吸消化1感受我们的呼吸【教材简析】《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基础。在本课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管,发现空气中的这是为什么呢?并呈现了一幅人体呼吸器管示意图,帮助学生思考与表达,同时呼吸包括“一呼一吸”,同时通过用手摸的方法发现呼吸过程中胸腔与腹部的变及其作用,并期望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兴趣。【学情分析】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2.学生通过观察呼吸模拟器和人体呼吸器管图,能说出鼻腔、口腔、气管、3.学生通过观察人体呼吸器管图和小组讨论,了解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探究目标2.学生通过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管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科学态度目标2.学生通过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乐于表达自己【教学重难点】过程,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管共同参与呼吸活动。教学难点:学生在呼吸过程中体会呼吸器管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作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人体呼吸器管示意图、班级记录表]1.图片导入(儿童水下捏鼻子)(1)提问①:同学们,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2)提问②:如果你是他,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预设:难以呼吸)(3)提问③:说明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呼吸,呼吸是我们的重要活动,这是为什么呢?(预设:为了吸收氧气或空气)(4)小结: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2.揭示课题:感受我们的呼吸。(1)提问①:你对呼吸有哪些了解?请说一说。(2)教师一一记录到班级记录表上。二、探索1:感受呼吸过程(预设10分钟)(1)提问①:你知道参与呼吸的器管有哪些?(2)提问②:你在呼吸的时候,身体的哪些变化可以支持你的观点?(聚焦至胸部和腹部)2.呼吸体验活动。结合人体轮廓图或者自身进行指导并记录。(1)说明胸部位置,双手放在胸部,感受吸气和呼气时胸的变化;说明腹身体部位吸气呼气胸部收缩扩张收缩扩张腹部收缩放松3.小结(1)提问①: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2)学生回答:吸气胸部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部收缩,腹部放松。三、探索2:模拟人体呼吸(预设15分钟)[过渡语]那么到底哪些器管参与了我们的呼吸,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呢?(1)出示人体呼吸模拟器,提问:各部分结构分别模拟人体的哪些部位?吸气呼气吸气呼气2.学生活动提问①:怎样用这个装置来模拟吸气和呼气?3.教师引导(1)请两个典型的小组上来展示操作方法。提问①:两种方法都正确吗?提问②:能用嘴巴去吹气和吸气吗?提问③:呼吸时外力促使还是人体自主呼吸?提问④:人体哪个部位是“呼吸的开关”呢?(2)学生再次尝试用橡胶膜来控制呼吸。提问①:仔细观察人体呼吸模拟器,你发现了什么?提问②: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四、研讨(预设10分钟)管有哪些?吸气时,他们是怎么配合的?呼气时他们是怎么配合的?【板书设计】肺【作业设计】吸气:胸腔扩张,腹部收缩,膈肌向上呼气:胸腔收缩,腹部放松,膈肌向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长时间用口腔呼吸会对身体不利B.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须的原料C.白天需要呼吸,夜晚睡着了就不需要呼吸3.吸气时。松4.下列人体呼吸模拟器哪种情况模拟吸气,哪种情况模拟呼气?2呼吸和健康生活【教材简析】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呼吸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体交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在研讨板块,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数,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使我们人体更健康。同时通过测量脉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人体的器管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学情分析】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这个规律。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师点拨,而对于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知道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会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吸入更多的氧气。3.学生通过拓展阅读,知道肺的功能大小是可以改变的,经常性锻炼可以使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能够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并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协作。2.学生在科学探究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师:计时器,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一张白纸)。【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呢?怎么样才算是呼吸一次?2.引出主题:那么你一分钟大概要呼吸几次?学生预测:20次,30次……(至少有4-5个不同的预测)3.追问:那一个人一分钟呼吸次数是固定不变的吗?说说你的理由。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研究呼吸。板书课题:呼吸和健康生活二、探索与发现:人体活动与呼吸(预设2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1个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小组汇总记录表]活动一、安静状态呼吸次数1.提问:人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几次呢?2.出示计时器并介绍使用方法,记录单。4.学生集体实验:第一次测试1分钟呼吸的次数,并记录。5.(了解每个学生的呼吸次数,并分开统计:20次以下的,20-30次的,30活动二、运动后人体呼吸次数1.提问:你觉得哪些活动会让你的呼吸发生变化?(学生自主预测)2.运动后,我们的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根据场地,师生选择合适的活动步1分钟,做连续深蹲20个)5.组长负责统计把每个人的数据统计到小组汇总表中(包括刚才测得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粘贴到白纸上合成班级记录表投影展示。活动三、探究呼吸变化的原因1.为什么运动后我们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运动量越大增加的越多呢?预测:因为运动量大我们需要的氧气多,因为运动后出汗多……2.教师演示:用一个塑料袋,装取一袋空气,这是我们吸进去的空气。吸一大口空气后,用塑料袋捂住口鼻,呼出一大袋空气,这是我们呼出来的空气。提问:你觉得这两袋空气有区别吗?(学生自主回答)3.我们用肉眼很难观察出这两袋空气的区别,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经过仔细的分析,比较出了这2袋空气的区别。(出示吸进去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对比表)4.请仔细观察这两张图表,你发现了什么?5.追问:氧气怎么会減少?二氧化碳为什么会變多?(学生自主分析)6.小结: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来帮助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所以人体呼吸其实就是进行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部分被消耗掉,产生的二氧化碳会随剩余的空气排出。三.交流研讨:(预设8分钟)1.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呢?(预设:运动后呼吸次数会增加)2.那你知道什么活动能够减缓呼吸呢?(学生猜测:运动后静坐休息,睡觉……)一般在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20次左右,深层睡眠后呼吸次数约16次/分钟,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由此我们知道了:在不同状态下,人体呼吸会发生什么變化?学生小结:有的活动会使我们呼吸加快,有些活动会使我们呼吸减慢。3.运动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好处呢?(预设:因为呼吸是气体交换的过程,跑步的时候需要更多的氧气,所以呼吸次数增加更有利于氧气的吸入,二氧化碳的排出,使得我们的细胞正常工作。经常运动的人肺的功能会更好。)所以,呼吸和我们的健康是密不开分的。4.伴随着呼吸次数的增加,你的身体还有什么變化?(预设:心跳加速)5.心跳加速我们可以通过测量脉搏的方法来了解,我们该如何来测量脉搏呢?(介绍方法,学生课后分别去完成测量安静状态下和运动后每分钟的脉搏次6.心跳加速有什么作用?(学生自主回答)小结:不同状态下我们的呼吸次数会发生改变,我们的心跳次数也会发生改变,因为我们人体是一个多器管协同合作的大系统。四、知识拓展(预设4分钟)1.我们呼吸的主要器管是肺,它与我们的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学生阅读资料库)2.教师解释:肺是气体交换的“中转站”,“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虽然这个“中转站”每次能够交换的气体量是一定的,但是这个量的大小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增强的,所以经常锻炼,可以使得我们的肺【小组汇总记录表】活动对呼吸次数的影响记录单呼吸次数姓名活动安静状态下【板书设计】2.呼吸和健康生活呼吸(气体交换)【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表格1中每测一次都要做到及时记录*时刻提醒学生要保证自然呼吸状肺劫能健康运动态测,测3次。2.表格2中根据上课场地自己选择活动(一个活动量小一个活动量大,可补充在后面空白处)。1.阅读右边资料,下列说错误的是。A.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相比,其中氮气含量基本不变。C.人在呼吸的时候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吸次数减少。A.慢走20步B.睡觉时C.跑100米3.下表是明明同学记录的三种不同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安静状态下慢走1分钟后跑完100米后每分钟呼吸次数23次28次55次4.下列做法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管的是:A.教室里经常通风开窗B.大雾天外出活动C.扫地前先洒水【教材简析】《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学生在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学情分析】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认识到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人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2.学生通过对测得的肺活量值进行分析和反思,体会到进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加大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利用简易的材料测量肺活量,掌握如何获取合理的数据,并初步学会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学生通过与国家标准肺活量数值的比较和分析,初步学会对自己测量的结科学态度目标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逐步学会耐心、细致的完成测量活动。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出示哨子,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玩一个吹哨子比赛,想试一试吗?(1)出示游戏规则:吸一口气吹哨子,声音断了比赛结束,看看谁持续的(2)提问:刚才这位同学赢得挑战的秘诀是什么?2.出示肺活量的概念:人体一次性吸入最多的空气后,呼出空气的量就叫做(1)提问:你知道自己的肺活量吗?(预设:在体育课上测量过肺活量,部分同学能说出自己的肺活量)(2)提问:你想测量一下自己的肺活量吗?3.出示课题:测量肺活量(板书)二、探索:测量肺活量(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肺活量测试袋、吸管、回形针、学习单、班级肺活量统计表]1.思考:如何才能测出自己的肺活量呢?想想办法。(预设:想办法将吹出的空气收集起来)2.出示材料(肺活量测量袋、吸管、回形针),学习如何测量。(预设:学生先回答,然后请一个学生演示,讲解关键点)(1)展开测量袋,放好吸管(确保测量袋中没有多余空气);(2)深吸一口气,捏紧袋口,将气体从吸管呼入测量袋;(4)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3.出示学习单,多次测量,记录数据。(1)观察测量方法是否准确;(2)查看取值是否有误;(3)指导学生将测量的肺活量值填入班级统计表中。三、研讨:肺活量联系健康生活(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提问:你测得的肺活量值和同学、老师一样吗?你觉得肺活量值和哪些因素有关?(预设:和性别、年龄有关)引导:比较普通成年人和专业运动员的肺活量有什么差别?(预设:经常参加运动的肺活量明显比较大)2.肺活量的重要性提问:肺活量大小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3.出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1)提问:对比《国家学生体质标准》中肺活量的数值,你达标了吗?(预设:是或者不是)(2)提问:如果你没有达标,我们可以怎么提高自己的肺活量呢?(预设: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锻炼)4.小结:提高肺活量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深呼吸、唱歌、大笑等等都是可以提高肺活量的,不过重要的是需要同学们的坚持,在耐心和毅力下才会有效果。【板书设计】测量肺活量最大值【活动手册使用说明】3.测量肺活量影响肺活量的因素性别年龄提高肺活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每个同学测量三次,三个数据选择相同数值最大的那个数作为自己的肺2.考虑到每个同学都需测量多次,建议增加下图活动记录,让学生对肺活量班级姓名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肺活量我最终的肺活量【作业设计】1.下列材料能够测量肺活量的是2.测量肺活量的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口气吹完可以再吹一口B.呼气的时候,要捏紧袋口,以免漏气C.卷折测量袋到其最鼓的时候方可3.下列方法中不能帮助我们提高肺活量的是cA.经常做深呼吸B.多吃食物C.每天坚持跳绳4.下图是某个同学测得三次肺活量值,你觉得他的肺活量值应该是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肺活量值2000毫升1750毫升2250毫升A.2000毫升B.1750毫升C.2250毫升4一天的食物【教材简析】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食物,为探究活动做铺垫。【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2.学生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对食物的记录与分类的活动,逐步学会细致地思考、筛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在对食物进行记录和分类活动中认识到人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养料与能量。【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猜谜语(大米)(2)底下平平,上面圆圆,白白香香,松松软软。(馒头)(3)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花生)2.中国有许多关于食物的谜语和俗语,大家知道哪些关于食物的俗语?3.我们的生活离得开食物吗?是的,我们的生活和食物息息相关,我们一天要吃三餐:早餐、午餐和晚餐,大家回忆一下,昨天一天你吃了什么?(预设:吃了豆腐鱼汤,还吃了面条/吃了包子、红烧肉、鸡翅、豆角)二、活动一:记录统计一天中吃的食物(预设15钟)(展示三餐记录表)(预设:里面有一个鸡蛋,青菜,牛肉和面条)自己昨天的三餐食物记录到三餐记录表中吧!在填写表格时,大家要按照三餐有序地记录,在完成记录之后要和小伙伴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更好地研究食物,我们需要把每个人的三餐统计表按照小组汇总成一张大表格,少种食物?(预设:20-30种)我们想要更好的认识它们,不妨对采用分类的方式来研究一下吧!三、活动二:对一天中的食物进行分类(预设15钟)1.提出要求:分类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例如我们刚刚在记录食物时,按照三餐顺序:早餐、午餐和晚餐进行记录的,这个方法就是按照进餐时间进行分类的。同学们,你有哪些分类方法,赶紧把你的食物先写到卡片上,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分一分吧!2.小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并督促学生将食物填写到卡片上。(预设:(1)按照生吃和熟吃可以分为生食和熟食;(2)按食物的来源分为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3)按照食物的种类分为荤食和素食;(4)按照食物的性质分为主食和副食等)4.每组学生挑选一种分类方式对组内的食物进行分类。5.交流:(1)主食和副食分类:主食是我们餐桌上的主要食物,一般指用粮食制成的,能够很快地帮助我们填饱肚子的食物;副食指的是下饭的鱼肉蔬菜等。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2)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分类:植物类食物是指以植物的种子、果实或组织部分为原料,直接或加工以后为人类提供能量或物质来源的食品;动物类食物是动物来源的食物,包括畜禽肉、蛋类、水产品、奶及其制品等。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3)荤食和素食分类:荤食指的是含有肉类的食物;素食指的是不含肉、家禽、海鲜等动物产品的蔬菜食物让学生按照这一分类标准对小组的食物卡片进行分类,完成后分享交流。6.小结:通过分类我们发现,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食物种类繁多。四、总结拓展:(预设5分钟)1.今天我们通过记录、整理、分类等科学研究方法对一天的食物进行了研究,讨论研究了如何记录一天中三餐的食物,对于丰富多彩的食物有许多种分类标准可以帮助我们分类整理。关于食物还有许多可以研究的问题,下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例如:(1)一天中甚至一周内,哪类食物吃得最多,哪类食物吃的最少?(2)如何选择食物种类更有利于我们身体健康?(3)每天我们都在吃不同种类的食物,这是为什么呢?如何做到合理搭配,均衡饮食呢?请小朋友们赶快去找找答案吧!【板书设计】一天的食物1.记录:记录下一日三餐的食物由多种食物组成的要分来记录2.整理3.分类生吃或熟吃:生食和熟食食物的来源: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食物的种类:荤食和素食食物的性质:主食和副食【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明确表格的填写要求,做正确的记录【作业设计】1.下面食物中,属于荤食的是2.以下食物中,适合生吃的是A.香蕉B.鸡肉C.大米3.土豆鸡块这道菜属于食物。A.植物类B.动物类C.植物类和动物类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取能量的重要活动B.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但加热后,营养就会被破坏,所以蔬菜都应该生吃C.我们一天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的健康5食物中的营养【教材简析】聚焦板块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解学生的最初想法,并引领学生思考食物有哪些营养。烧法)鉴别食物中蛋白质;另外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找“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学情分析】实际,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全面和深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3.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物。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科学态度目标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2.在完善一天中食物统计的记录活动中,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检测食物中的糖类和脂肪难点: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教学准备】量筒2个、豆腐(糊状)1份、肥肉(糊状)1份、馒头(糊状)少许、食物中的营养油、肥肉、花生、核桃、馒头、米饭、花菜、芋头、面条、棉签、白纸、淀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教师呈现一天的食物记录卡,继而提问:我们每天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预设:食物会给我们提供能量;给我们提供营养;帮我什么生长;维持生命。)2.揭示课题:我们可以从丰富的食物中获得很多的营养。今天我们一起来研1.提问:(逐步展示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下面这些食物会给我们提供什么营养呢?这些营养有什么作用?3.预设:蛋白质是人体肌肉、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脂肪和糖类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调节身体机能;水占人体的70%左右。4.总结: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这六大营养,每(一)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1.提问:原来食物中有那么多营养。你能用火眼金睛看到这些食物中的营养吗?那要怎么鉴定食物中有这些营养呢?(预设: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2.演示实验:微课演示检验淀粉和脂肪的方法。3.提问:如何检验淀粉?如何判断食物中有淀粉?如何检验脂肪?如何判食物中含有脂肪)4.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检验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教师提供的材料+学生自带的材料)5.交流反馈: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淀粉?哪些食物中淀粉较少?哪些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哪些食物不含脂肪?(二)食物中的蛋白质2.总结: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有许多方法,除了同学们说外,还可以用双缩脲试剂来检验。3.演示:用双缩脲试剂检验蛋清中的蛋白质。(具体步骤为:(1)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2毫升的双缩脲试剂A液。(2)将量取的双缩脲试剂A液和蛋清稀释液分别倒入同一试管中,振荡均匀,液体色。(3)再用滴管往试管中加入3-4滴双缩脲试剂B,振荡均匀,可见试管内出中含有蛋白质?(预设:试剂呈现紫色)四、研讨:深入认识食物中的营养(预设15分钟)1.小亮一天的食物给他提供了哪些营养?2我一天中的食物提供能了哪些营养?试着把一天中的食物表变成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水早餐豆浆肉包子鸡蛋午餐晚餐总结:没有任何一种食物含有所有营养成分,要注意饮食的多样性。【板书设计】主蛋白质: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要脂肪养维生素成矿物质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作业设计】1.下列食物中脂肪含量最多的是()。2.鉴别食物中的淀粉,下列方法正确的是()。3.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下列方法不正确的是()。水【教材简析】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聚焦板块,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探索板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认识“平衡膳食宝塔”。首先从膳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性。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食物的食用量。接着学生通过将对应“平衡膳食宝塔”,来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平研讨板块,学生从“梳理科学知识——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健康饮食”的逻辑过程中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阅读资料的方式,获取有用的信息,并通过自己的分析以及集体的2.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科学态度目标在理解均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学知识可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搭配膳食时营养要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难点:根据“平衡膳食宝塔”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创设情境:小明不爱吃蔬菜和米饭,只喜欢吃肉,你们觉得这样饮食健康吗?(预设:不健康,营养不均衡)提问:那怎样搭配食物才能营养均衡呢?(预设:蔬菜多一点,肉少一点,米饭必须吃。)2.揭示课题:营养要均衡(板书)二、探索:认识膳食宝塔(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1)观察“膳食宝塔”中一天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2)每层食物的食用量有什么区别?3.请大家把自己一天中的食物记录卡按照宝塔各层食物的分类进行摆放。观察自己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4.学生根据膳食宝塔分类摆放自己的食物记录卡,并观察。三、研讨:参照膳食宝塔调整饮食(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学生均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1.说一说自己在这一天中的饮食有什么特点?是否存在问题?3.参照平衡膳食宝塔,把“一天的食物”记录中所吃的食物做一些调整。四、拓展:给家人设计一张食谱(预设5分钟)妈妈帮忙烧,最后还要请爸爸妈妈根据膳食宝塔打分哦。【板书设计】6.营养要均衡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作业设计】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作业设计】1.下列做法有利于营养均衡的是()。A.多吃爱吃的食物B.荤素搭配C.糖能提供能量,可以大量吃2.根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下列()的食用量应该最多。A.蔬菜类B.谷薯类C.大豆及坚果类3.下列关于膳食宝塔说法错误的是()。A.我们要参照膳食宝塔的标准,丰富食物种类B.膳食宝塔越下层的食物食用量越多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教材简析】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管叫消化器管。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管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科学探究目标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难点:了解唾液对食物消化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动态出示食物图片,提问:今天你吃了什么?学生回答吃的各种食物2.提问: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变成了营养、变成黏糊糊的等程中它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让我们先来了解食物消化的第一站——口腔4.揭示课题: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活动一:饼干在口腔里的变化(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每人一块饼干、2人一面镜子、学生活动手册,碘酒、口腔模型]1.猜一猜:饼干在口腔里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子观察自己口腔内饼干的变化。(或影音演示)4.研讨: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變化?Q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小结:4.饼干含有的营养物质是糖类(淀粉),咀嚼后淀粉含量是否发生變化呢?Q请出小助手:碘酒,说说碘酒可以怎么帮忙?@三个不同咀嚼程度的饼干,分别滴上两滴碘酒,观察并交流现象。Q想一想: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④思考:是谁把淀粉變没了?预设:牙齿嚼没了、唾液化掉了G演示实验:唾液和清水的对比实验(影音,机动,可作为课后拓展)5.口腔里有什么?@观察牙齿的形状,并根据形状分类活动二:角色扮演:模拟食物在口腔的消化过程(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门齿、犬齿形状的卡纸片,小纸箱(模拟臼齿),吹鼓的塑料袋(模拟舌头),食物模型]@口腔内的食物是怎么运输的?2.学生分两个大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牙齿、舌头、唾液在口腔消化中Q学生分享游戏中的发现小结: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磨碎、咀嚼食物,舌头运输食物等。三、拓展:狼吞虎咽还是细嚼慢咽?(预设5分钟)1.出示一个馒头,说一说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如果还没有变成湿润的糊状就吞下去了,可能会怎样呢?3.辩论:狼吞虎咽好,还是细嚼慢咽好?说说理由小结:口腔各结构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如果没有在口腔做好初步消化,将不利于身体健康。4.知识讲解:保护牙齿的意义。5.拓展实验: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机动)【板书设计】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干的一整块牙齿臼齿磨变碎变湿犬齿撕糊状变软唾液润湿、消化淀粉舌头搅拌、运输【作业设计】1.人的牙齿可以分为三种,其中可以切断食物的是()。A.门齿B.犬齿C.臼齿2.口腔中,能够搅拌并运输食物的是()。A.牙齿B.唾液C.舌头3.人体所需要的养料和能量来自于()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A.消化器管B.呼吸器管C.血液循环器管4.食物在()进行了初步消化。【教材简析】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管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管及其功能,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对消化器管进行辨别,形成对消化器管的初步认识程的初始想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讨论修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学情分析】食物,但哪些器管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教学目标】2.食物在人体内会按顺序进入这些消化器管,被消化吸收。1.在教师引导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出食物消化过程图,并能够在不断完1.愿意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合作交认识消化器管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营养与能量,健康生活可以【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各个消化器管的功能,理解器管的功能是由结构决定的。【教学准备】教师:人体消化器管的图、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1.谈话交流:上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被初步消化,发生了很多变化。2.当食物进入身体后,还会经历哪些器管,是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进行的?3.揭示课题: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板书课题)二、探索:食物在人体里的”旅行“路线(预设8分钟)在各个器管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三、研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管(预设25分钟)1.谁有好办法,帮助我们确切地知道食物在人体中“旅行”的路线呢?(预设学生可能的回答:网上搜索资料、查阅百科书、解剖B超、X线、看录像等等)2.请同学们认真对照科学家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获得的人体消化图。3.学生分小组交流比较并完成记录自己合理或不合理的想法。4.学生汇报认为合理的路线(口腔—食道—胃一小肠—大肠)。5.师生共同交流各个器管的结构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联。(口腔—磨碎食物—牙齿、舌头、唾液)(食道—运输一蠕动、直)(胃一磨的更细—肌肉发达、有消化液)(小肠—吸收食物的营养—长)(大肠—吸收水分)5.出示吸管和装有食物和水的塑料袋,这两种材料可以模拟什么器管?(预设:食道和胃)怎么模拟?(挤压吸管模拟食道蠕动,反复揉捏塑料袋模拟胃蠕动消化食物)的食物在人体内被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9.这段录像告诉我们实际上参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不止这5个器管,还有肝脏、胆囊、胰腺它们会分泌出消化液,流入胃、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如果缺少几个器管,还能正常完成消化和吸收的任务吗?(预设:不能)所四、拓展:保护我们的消化器管(预设5分钟)1.同学们有被噎到、胃痛、肚子饿、肚子痛、牙痛的经历吗?(预设:有)你知道是怎么引起的吗?(预设:……)2.消化器管对我们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我们的消化器3.在民间有很多关于饮食健康的谚语和儿歌。如:饮食健康我知道饮食卫生要注意,变质食物不要吃。细嚼慢咽易消化,定时定量有节制。三餐分配要合理,合理搭配不偏食。饭后休息半小时,适当运动促消化。专心吃饭肠胃好,心情愉快身体棒。【板书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