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03 小说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03 小说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03 小说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03 小说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03 小说阅读(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03小说阅读(含答案解析)2024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03小说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2023·北京顺义·统考二模)阅读《那年辛亥》,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辛亥

①月黑风高,他突然打了个冷战。

②窗外,静如黑色铁砧。从住的楼望出去,大石桥有些朦胧不清。心里被某种东西突然揪紧。一列火车的声音传过来。他抓起手枪,警觉地倾听外面的声响,身边的参谋长也抬起了头。这是辛亥年的11月。

③几年前,也是这样的晚上,他带着一支小分队赶往东北延边。驻边部队要生事,大帅让他去抚边。他是特使,有生杀大权,他没使用。能动嘴就不动手,都是中国人。

④“吴参事,那一带土匪多,据说杀人不眨眼。"同行者声音有点儿抖。

⑤“莫怕!”

⑥在向导引路下,他们连夜往目标地赶去。一天早晨,他们一行出现在生事者军营。

⑦生事者不是吃素的,既然敢闹事肯定有准备。他们荷枪实弹,欲给来人下马威。朝廷长期拖欠军饷,他们饿着肚子守边,一肚子怨气,来的人可能有来无回!

⑧“你来做甚,是不是不想活了?"

⑨“想活,也为你们能活!”

⑩“口气不小,杀你们跟碾死几个蚍蜉蝼蚁一般简单!"

话粗鲁,蛮不讲理,和土匪有什么区别?

他面上不显一丝慌乱,心里可以有波动,但表情不能带出来,有一点儿草鸡样,就输了气势。

“一个学生娃,知道刀枪是啥?”

“我自幼习武,家传吴家棍,也能护身。不才,8岁写下对联: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

“哈哈,口气不小,听说你还留过洋?”

“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随行人员补充道:“吴参事是我国第一期学生,在校与同学号称‘士官三杰’。”

“呵,不简单!肚里有点儿墨水。你来,能给我们解决啥?"

“咱们是军人,和土匪不同,不能置国家大义于不顾。”

“欠的军饷能解决?弟兄们不能总喝西北风!"

“这个你们不用操心,朝廷想着呢。军饷我带来了,剩下的事情,看你们的。咱们各司其职,守护国土,匹夫有责!”

话不在多,有板有眼!他亮出带来的一张大额银票。

解决了军饷,军队没有哗变。同行者悄悄对他说:“我以为小命不保!"

他没说话,后背衣服早已湿透。

他们在延边驻扎下来。他率领从北京带来的人员,除了管理边防,还走遍延边,绘制了一张详尽的地理图。

刚按下葫芦,又起了瓢。日本人又来寻衅滋事,竟然要在延边修铁路,已派出测量人员勘察地形,在要修路的地段插上小旗。他听说后,带人把小旗像拔韭菜一样全部拔了!日本人来讨说法,还是他在日本上学时的老师。

“这是我国的领土,谁允许你们修铁路了!”

他的话硬,像生铁!

对方强词夺理,愣说是他们的地方。“你们有什么证据证明是你们的领土?"

他拿出几个月来踏遍山水绘就的地理图,“这就是!”话依然梆硬!

小鬼子缩头了,回去汇报,“他们有三国赵云那样的勇士!"日本人感叹,“中国尚有人,如吴禄贞,不可欺也。”以后多年,这一地区很平稳。他得出结论:从个体到民族以至国家,都得硬气,硬气才不受欺!

一个月黑风高夜,让他从毛头小伙子走向成熟,他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直到有一天,一位孙先生找到他。他们在漫漫黑夜中说了很多话。这个叫中山的人引导他走上了另一条路。

1911年,辛亥之年。他已经离开延边回到北方。现在的他,正在河北石家庄火车站司令部。

10月10日,武昌新军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他过井陉,赶赴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联手决定组建燕晋联军,他为联军大都督,会师北上直逼北京,推翻大清,建设新中华。他起义的地方,为古代的中山国。“中山",他的思想时空突然被一种联系打通了。

他坐火车从娘子关返回到石家庄。月黑风高之夜,他下令将火车站一列军火扣留了,这是发往南方要剿灭南方新军的军火。山雨欲来,这些军火将是他和将士们迎接光明的爆竹。他将在北方燃起一把火,这把火,叫革命!

一切在秘密中进行。他在石家庄火车站电报局楼上面,对所在部队军官宣布翌日起义,讲述他的梦想,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要在北方呼应南方的辛亥革命。

辛亥,辛亥!他发出革命的呼号,部队连夜买来白布,制作白布臂箍,这些臂箍将缠在手臂上,作为起义时的标记。

这一夜,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一直陪着他,三个人兴奋又激动,筹划着第二天起兵的每一个细节。外面传来异响,他握着手枪,突然说:“革命成功了,我一定要回到东北,我还没去过天池!”

门被撞开,几声枪响,他倒在了辛亥年的月黑风高之夜。

古国中山,埋下忠骨。

他被孙中山称为“盖世之杰",中山先生亲自为他撰写碑文。

他的名字,叫吴禄贞。他的生命,终在辛亥之年!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9期)

1.文章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辛亥革命烈士吴禄贞不平凡的一生。请依次简洁概括这三个事例。

2.文中划曲线的句子写到“他没说话”,如果他回答了同行者,他会说什么?结合上下文,补写一句吴禄贞与同行者的对话。

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语句的作用。

4.为什么吴禄贞被孙中山先生称为“盖世之杰",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1.平息戍边部队因朝廷欠饷引发的事端挫败日本人要在延边修建铁路的企图辛亥革命时准备起义推翻满清王朝,牺牲在起义前夜。2.符合情节,符合人物性格即可。3.吴禄贞在延边既管理边防,又绘制了详尽的地理图,表现了他为了国家的安定而尽职尽责。绘制详尽的地理图,又为下文他以此为证据,挫败日本人修建铁路的企图埋下了伏笔。4.吴禄贞智勇双全平息戍边部队因朝廷欠饷引发的事端;一身正气,抵御外侮,挫败了日本人修建铁路的企图;理想坚定,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发动起义,不畏牺牲。这些优秀的品质世人罕有,堪为人杰。

【解析】1.考查内容理解和情节概括。

结合⑦—段中“生事者不是吃素的,既然敢闹事肯定有准备。他们荷枪实弹,欲给来人下马威。朝廷长期拖欠军饷,他们饿着肚子守边,一肚子怨气,来的人可能有来无回!”,“他面上不显一丝慌乱,心里可以有波动,但表情不能带出来,有一点儿草鸡样,就输了气势"“这个你们不用操心,朝廷想着呢。军饷我带来了,剩下的事情,看你们的。咱们各司其职,守护国土,匹夫有责!”“解决了军饷,军队没有哗变。同行者悄悄对他说:“我以为小命不保!"的内容可概括为:平息戍边部队因朝廷欠饷引发的事端;

结合—段中“刚按下葫芦,又起了瓢。日本人又来寻衅滋事,竟然要在延边修铁路,已派出测量人员勘察地形,在要修路的地段插上小旗。他听说后,带人把小旗像拔韭菜一样全部拔了!日本人来讨说法,还是他在日本上学时的老师”“他拿出几个月来踏遍山水绘就的地理图,‘这就是!’话依然梆硬!"“小鬼子缩头了,回去汇报,“他们有三国赵云那样的勇士!”日本人感叹,‘中国尚有人,如吴禄贞,不可欺也。’以后多年,这一地区很平稳"的内容可概括为:挫败日本人要在延边修建铁路的企图;

结合—段中“1911年,辛亥之年。他已经离开延边回到北方。现在的他,正在河北石家庄火车站司令部”“10月10日,武昌新军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他过井陉,赶赴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联手决定组建燕晋联军,他为联军大都督,会师北上直逼北京,推翻大清,建设新中华"“他将在北方燃起一把火,这把火,叫革命!”“辛亥,辛亥!他发出革命的呼号,部队连夜买来白布,制作白布臂箍,这些臂箍将缠在手臂上,作为起义时的标记"“门被撞开,几声枪响,他倒在了辛亥年的月黑风高之夜”的内容可概括为:辛亥革命时准备起义推翻满清王朝,牺牲在起义前夜。

2.考查情境补写。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符合情节,符合人物性格即可。

结合“他没说话,后背衣服早已湿透"的内容可知,“他没说话”并表示他不担心、害怕,“后背衣服早已湿透"突出了但是情况的危机,也侧面表现出他的镇定。

示例:我也是心有余悸啊!还好,他们心中还有国家大义,不然这次真是凶多吉少。

3.考查句段作用。

从内容上来看,结合“他们在延边驻扎下来。他率领从北京带来的人员,除了管理边防,还走遍延边,绘制了一张详尽的地理图”可知,吴禄贞在延边既管理边防,又绘制了详尽的地理图,突出了他为国家的安定而尽职尽责的形象特点;

从结构上看,结合段中“对方强词夺理,愣说是他们的地方。‘你们有什么证据证明是你们的领土’",段中“他拿出几个月来踏遍山水绘就的地理图,‘这就是!’话依然梆硬”的内容可知,划横线语句交代他绘制详尽的地理图的事情,为下文他以此为证据,挫败日本人修建铁路的企图埋下了伏笔。

4.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事件和人物描写进行分析。

由⑦—段“平息戍边部队因朝廷欠饷引发的事端"这一事件可知,吴禄贞智勇双全;

由—段“挫败了日本人修建铁路的企图”这一事件可知,吴禄贞一身正气,抵御外侮;

由—段“为中华民族之崛起发动起义"这一事件可知,吴禄贞理想坚定,不怕牺牲;

综上可知,吴禄贞这些优秀的品质世人罕见,所以被孙中山先生称为“盖世之杰”。

(2023·北京房山·统考二模)阅读《看瓜》,完成下面小题。

看瓜

赵新

①小时候,我们家里年年种瓜,因此我也年年看瓜。我们的瓜田紧傍大路,那些走得又累又渴的人,偶尔会顺手牵羊。

②那个年代,半亩瓜田可以说是我们一家三口的性命,夜里由爹和哥哥看护,白天由我照管。哥哥总是横眉怒目地警告我:“好好看着,听见没有?少一个瓜,小心你的脑袋!"

③瓜田里是一个个绿皮皮、黑道道的大西瓜,而我的脑袋只有一个。虽然我天天都在琢磨哪一个西瓜最好吃,天天一遍遍地拍了又拍,可是也从来没敢摘下来。因为,一拉瓜蔓,我就很敏感地想,这里不管大瓜小瓜熟瓜生瓜,任何一个瓜都是我的“脑袋”,我得像爱护自己的脑袋一样爱护任何一个瓜!

④这一天,我又去看瓜。

⑤农历六月,天气正热,我把提着的一小罐井水放进瓜棚,就开始蹲在瓜田里拔草。拔掉红艳艳的马齿苋,拔掉绿茵茵的豆根苗。拔着拔着,一根铁刺葵藜深深地扎进了我的脚板,原来鞋底早被磨透了。我索性把一双破鞋扔在地头的柳荫里,光着脚板干活。

⑥大路上响起一串清脆的驼铃声,我抬头一瞅,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叔,赶着一头毛驴,大汗淋漓地走了过来。灼热的阳光下,那毛驴脖子上的铜铃闪闪发亮,好长的一串。毛驴上坐着一个大婶,看起来面色蜡黄,嘴唇青紫。

⑦他们在那棵大柳树下停住了。

⑧大叔生怕踩坏了脚下的瓜苗瓜蔓,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弯下腰冲我笑道:“小兄弟,我们要个瓜吃行不?"

⑨我摇了摇头:“不行,这瓜是卖的。”

⑩大叔说:“我们要去看闺女,身上忘了带钱,要不赊个账行不?"

我犹豫了一下:“大叔,真不行,我们不赊账!少了瓜,哥哥会要了我的脑袋!”

大叔说:“小兄弟,你救救命,天气太热,我老伴儿在路上中暑了,嗓子又干又渴,脑袋又疼又涨……"

正说着话,大婶一声呻吟,就从毛驴上掉下来了——小毛驴个头儿不高,路上又都是浮土,摔倒摔不坏,只是怪吓人的。大叔赶紧转身,呼喊着跑了过去。

这时我早已顾不上哥哥的话,立刻拽下一个大西瓜——这个瓜我可是垂涎已久了,跑着抱到了他们跟前。我用力往大柳树上一磕,“啪”的一声,西瓜炸开了几道口子,清新的瓜香立刻就四散蔓延出去。看着红红的瓜瓤,黑黑的瓜子,还有甜腻腻的西瓜汁流到了手上,我不禁咽了咽口水。定了定神,我赶紧掰下一块,小心翼翼地托着,放到了大婶的嘴边……喂了那块儿瓜,躺在柳荫下的大婶慢慢缓过来了,脸色渐渐红润,眉眼渐渐欢实,后来就瞅着我笑了……

我一股脑地把剩下的几块瓜都放到了他们的车上,让他们路上吃。看着他们越走越远,我才开始懂得害怕,生怕哥哥来找我算账。

一会儿,哥哥果然来了。他在瓜田里转着转着,突然大声问我:“这儿的瓜呢?"我心虚地说:“哥哥,这儿原来没瓜呀……”

哥哥粗大的巴掌高高抬起,马上就要落在我的头上:“胡说!这瓜田里的大瓜小瓜生瓜熟瓜我心里都有数,是不是你偷吃了?"

我连忙说:“哥,我可不敢偷吃,给走路的吃了,那个大婶有病……”哥哥愣了一下,高高举起的巴掌却轻轻拍在了我的屁股上,“知道你就看不好……"

大约半个月以后,一个轻轻飘着雨丝的日子,我正在瓜田里看瓜,大路上又响起一串清脆的铜铃声。我抬头一瞅,是那大叔夫妻,他们在瓜田旁边停下了。我想,我的脑袋上次差点儿“开花”,莫非他们又要吃瓜么?

大叔把一元钱塞到我的手里:“孩子,给你,这是上次吃的那个瓜的瓜钱!"

大婶把一双新鞋递到我的怀里:“孩子,你穿上试试,看合适不?”

激动之余,我不知道那大叔和大婶怎样离开了瓜田,也没听见那串铜铃的响声。只知道,我的心里从此种下了一粒种子,它结出的果实会分外甜蜜,比熟透的西瓜还甜……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小小说》,有删改)

5.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试着以文中哥哥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

“我”嘱咐弟弟好好看瓜,①;本来想拿巴掌好好教训教训他,②;半个月后,③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第段的动词运用生动传神,请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7.文章结尾写道:“我的心里从此种下了一粒种子,它结出的果实会分外甜蜜,比熟透的西瓜还甜……"请结合上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随着“五一”假期到来,伴随着淄博烧烤节的隆重开幕,全国人民“赴淄赶烤",盛况空前。其实,淄博烧烤爆红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2022年5月1日,山东大学师生因疫情原因转移到淄博临时隔离。那段时间,淄博人尽最大努力为学生们做好各种服务保障。离开前,当地政府给学生们安排了一顿淄博烧烤。那味道对于学生们来说,无异于珍馐美食,尤其是配上淄博人的热情和温暖,更多了几分滋味。淄博市委市政府当时还给这些学子写了一封信。信中称:“……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待你来时,这就是家。”淄博烧烤的爆红,是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冬去春来,曾经离开的大学生们,真的又回到了这里。

【答案】5.可他却丢了一个大西瓜可他说西瓜是给生病的过路人吃了过路人不仅还了瓜钱,还给弟弟送来了新鞋。6.我选“拽”字。一个“拽"字写出了“我”焦急的样子。虽然之前拒绝了大叔要西瓜的请求,但是看到大婶从毛驴上掉下来,“我"非常担心,赶紧把西瓜“拽”下来送过去,表现出“我"的善良、热心。7.这是一颗友善(善良、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种子,可以让人感受到幸福与温暖。文中的“我”给了陌生人一个西瓜,他们不仅还了瓜钱,还送来了谢礼;淄博人友善有爱,给予了大学生们无私的帮助;大学生们同样友善,懂得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淄博。可以说,友善是传递,是感染,是一种双向奔赴。

【解析】5.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注意:从哥哥的视角概括。

(1)根据“‘我’嘱咐弟弟好好看瓜"的提示,找到段“一会儿,哥哥果然来了。他在瓜田里转着转着,突然大声问我:‘这儿的瓜呢?’我心虚地说:‘哥哥,这儿原来没瓜呀……’”,可概括为:可他却丢了一个大西瓜;

(2)根据“本来想拿巴掌好好教训教训他"的提示,找到段“我连忙说:‘哥,我可不敢偷吃,给走路的吃了,那个大婶有病……’哥哥愣了一下,高高举起的巴掌却轻轻拍在了我的屁股上,‘知道你就看不好……’”,可概括为:可他说西瓜是给生病的过路人吃了;

(3)根据“半个月后"的提示,找到段“大叔把一元钱塞到我的手里……”和段“大婶把一双新鞋递到我的怀里……",可概括为:过路人不仅还了瓜钱,还给弟弟送来了新鞋。

6.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从段生动传神的动词中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即可。

示例:我选“我用力往大柳树上一磕”中的“磕"字。“磕”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开瓜的样子,结合段“小毛驴个头儿不高,路上又都是浮土,摔倒摔不坏,只是怪吓人的。大叔赶紧转身,呼喊着跑了过去”和段“这时我早已顾不上哥哥的话"可知,蕴含着“我”救人心切的心理,表现了“我"的善良和热心。

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段“我的心里从此种下了一粒种子,它结出的果实会分外甜蜜,比熟透的西瓜还甜……”,结合段“这时我早已顾不上哥哥的话,立刻拽下一个大西瓜……定了定神,我赶紧掰下一块,小心翼翼地托着,放到了大婶的嘴边……"可知,“种下了一粒种子”是指种下了善良和爱心,结合段“大叔把一元钱塞到我的手里……"和段“大婶把一双新鞋递到我的怀里……”可知,结出的果实是指大叔、大婶的回报。这句话写出了对未来自己成长的展望,结合【链接材料】淄博人友善有爱,给予了大学生们无私的帮助;大学生们同样友善,懂得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淄博,可知,人人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就能双向奔赴,相互感染,幸福与温暖就会加倍,这就是“它结出的果实会分外甜蜜,比熟透的西瓜还甜"的意思。

(2023·北京房山·校联考一模)阅读《一个陌生人》,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陌生人

奔流星

①每到冬天,我就会想起冰天雪地里的那位陌生人,想起那年零下30摄氏度的绝境里,他给予我的拯救和温暖。

②已经忘记是什么生活琐事了,只记得那时无比消沉,觉得人生完全没有了颜色。于是,独自出游成了我最愿意做的事。

③所以,虽然王师傅一再警告我,大雪封山非常危险,我仍一意孤行。

④王师傅是我的司机,看上去敦厚、不善言辞。可是,现在我们一直在为此事争执。他企图劝服我放弃这个冲动而危险的计划,却总是被我激烈地打断,我固执而不可理喻。王师傅说:“小姑娘,已经封山了,绑了防滑链也不一定能进去。万一出什么事,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这个我知道,进山就是盲区,高寒稀氧,风险当然会有。王师傅又说:“我去给你请个高山向导吧。本来我可以陪你,可是不巧感冒了。现在年纪大了,也不太敢上了。"我回绝了。请向导费用太高,况且我认为没必要。

⑤由于他一再拦阻,我很不快。我甚至认为他突出困难就是为了加价,否则,一个司机何必对顾客担心那么多呢?

⑥于是我发出最后通牒,他若不去,我一样可以包到其他的车。我们可以提前终止合作。

⑦他叹息一声,服从了。

⑧于是我们达成了这桩买卖。我要去的地方冰舌部位海拔430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层平均厚度78米。一路上,王师傅看上去忧心忡忡。他告诉我车只能上到3700米,我将独自完成剩下的攀爬。他担心我有高原反应,也忧虑我孤身一人的处境。我却毫不在意。

⑨次日清晨出发,他给我带了防寒服,还有苹果和馕。我道了谢,但是未接受。十点半到山下,我拿了瓶水,没有背包,还忘了戴雪镜,就独自走了,甩下我的司机。我想我们之间稀薄的交情大概已经随着这一路的缄默和我的冥顽而消失殆尽了吧。

⑩那瓶水拿在手里没多久就结了冰。我一个人走,感到盲然,走了整整一个小时才看到冰山,而从看见到抵达,又花了一个半小时。我大脑一片空白,眼睛因为强光而流出眼泪,泪水迅速在睫毛上结冰。终于在踏上冰川的瞬间,有种模糊而迟钝的高兴。冰川泛着玻璃的介质,耀眼而锋利。

我坐到一个冰裂缝旁,昏昏欲睡。十几分钟后我突然惊醒,想起在高寒稀氧地带千万不能睡着,我费力攀上了碎石坡,紧接着开始感觉不舒服。

我感到胸闷、头晕,肢体失去平衡。时间是下午两点半,我预备下撤,但是力不从心,我惊恐地意识到可能撑不到山下了。因为至少还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回到停车的地方,我能熬过这漫长的150分钟吗?一种从未有过的求生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我。在面临死亡的一瞬间,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渴望生存!我想起了山下王师傅的百般劝阻和叹息,想到了千山万水外的家人,想到自己刚刚开始的年轻生命。

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我懂得了懊悔。我预备竭尽全力去争取生机,即使不能抵达,也算是我为自己的一意孤行付出的代价吧。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我的司机王师傅。

山风把他的黑棉袄吹得变形,只见他_________,却还是焦急而努力地向上攀登,在看见我的一瞬间高兴得大叫了出来。

他来找我了!

这是位年近六十的老人,还正患着感冒(感冒是高海拔地区的危险病症),这是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两天来忍受着我的固执和傲慢。可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跋涉了近四个小时来找我!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递给我些饮料和食物,并且乐观地大声唱歌和说话,让我集中注意力。他陪同我一路下撤,就像父亲一样护卫着我,直至安全地带。

重又坐回到温暖的车里,我看着他的背影,却突然无语了。我想起来,他说过开车虽然是为了挣钱,但钱要挣得安心,既然把我带进来就要把我平安带出去。可是当时我竟只是毫不信任地敷衍一笑!可他终于用行为修正了我的看法,拯救了我的生命。

真的无法表达那种绝境逢生的感受。回程时我高原反应仍很重,一阵阵地发冷、恶心,但,终究得救了,无论是生命还是心灵!

原来世界上最冷的冰川,藏在自己的心里,但只要陌生人的一束纯挚温情,就足以融化。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小小说》,有删改)

8.这篇小说记述了“我”和一个陌生人的故事。刚见面时,①_____________,他百般阻止;同行路上,“我"对即将面临的处境毫不在意,②;冰川上,③_____________,他冒着生命危险来找“我”。

9.结合上下文,在第段的横线上填写描写神态或动作的词语,并说明原因。

10.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答案】8.“我"执意要冒险上山他忧心忡忡“我”惊恐地意识到可能撑不到山下9.“满面通红",这处外貌描写,写出了王师傅在身患感冒的情况下,历经四个小时的跋涉来找“我”时的艰难样子。10.“我"因为生活琐事而意志消沉,并且拒绝别人的关心,不听别人的劝导,心里像是藏了世界上最冷的冰川。王师傅的温暖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川,不仅挽救了“我"的生命,而且让“我”对生活重拾信心,对生命燃起新的希望。

【解析】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题干提示“刚见面时"“他百般阻止”,找到第③段“所以,虽然王师傅一再警告我,大雪封山非常危险,我仍一意孤行",第④段“他企图劝服我放弃这个冲动而危险的计划,却总是被我激烈地打断,我固执而不可理喻。王师傅说:‘小姑娘,已经封山了,绑了防滑链也不一定能进去。万一出什么事,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这个我知道,进山就是盲区,高寒稀氧,风险当然会有。王师傅又说:‘我去给你请个高山向导吧。本来我可以陪你,可是不巧感冒了。现在年纪大了,也不太敢上了。’我回绝了”可知,“我"执意要冒险上山;

根据题干提示“同行路上,‘我’对即将面临的处境毫不在意”,找到第⑧段“一路上,王师傅看上去忧心忡忡。他告诉我车只能上到3700米,我将独自完成剩下的攀爬。他担心我有高原反应,也忧虑我孤身一人的处境。我却毫不在意"可知,他忧心忡忡;

根据题干提示“冰川上”“他冒着生命危险来找‘我’",找到第段“我感到胸闷、头晕,肢体失去平衡。时间是下午两点半,我预备下撤,但是力不从心,我惊恐地意识到可能撑不到山下了”,第段“就在这时,我看到了我的司机王师傅",第段“这是位年近六十的老人,还正患着感冒(感冒是高海拔地区的危险病症),这是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两天来忍受着我的固执和傲慢。可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跋涉了近四个小时来找我”可知,“我"惊恐地意识到可能撑不到山下。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段“山风把他的黑棉袄吹得变形……却还是焦急而努力地向上攀登,在看见我的一瞬间高兴得大叫了出来”,联系第段“这是位年近六十的老人,还正患着感冒(感冒是高海拔地区的危险病症),这是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两天来忍受着我的固执和傲慢。可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跋涉了近四个小时来找我"可知,王师傅在身患感冒,冒着山风,历经四小时的跋涉来找“我”,很艰难,所以其神态可以是“面色惨白",以凸显寒冷、缺氧、感冒使人难受,以凸显王师傅此举给自己带来温暖。

10.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根据结尾段“原来世界上最冷的冰川,藏在自己的心里,但只要陌生人的一束纯挚温情,就足以融化”,联系第①段“每到冬天,我就会想起冰天雪地里的那位陌生人,想起那年零下30摄氏度的绝境里,他给予我的拯救和温暖",第②段“已经忘记是什么生活琐事了,只记得那时无比消沉,觉得人生完全没有了颜色。于是,独自出游成了我最愿意做的事”可知,当时“我"因为生活琐事而意志消沉,且在王师傅多次强调上山有危险时,“我”拒绝别人的关心,不听别人的劝导,心里像是藏了世界上最冷的冰川,不相信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但是患感冒的王师傅冒着山风、寒冷,患有感冒,仍坚持四小时来找“我",王师傅的温暖融化了“我”心中的冰川,相信人间自有真情,不仅挽救了“我"的生命,而且让“我”对生活重拾信心,对生命燃起新的希望。

(2023·北京平谷·统考一模)阅读《泥墙小院记》,完成下面小题。

泥墙小院记

梁衡

①在大城市里住了50年的高楼,忽然怀念起当年在县城里住过的那个平房小院了。

②河套农村的习惯是没有院子的,平地起房,门前堆放些生产、生活用品,就是一个家。苏东坡云:“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这里,安个房子就是家。这大约与邻近牧区有关,“牛马到处即是家”,原住民少,住户都是上几辈从内地走西口过来的,而最早的走西口就是春来秋去,搭个窝棚,收几斗粮食就往回走。后来逐渐有人定居,但流动性仍很大,向无砖墙瓦房。我在农村劳动时住的土房子,开门就是公路、农田,一片白云映蓝天,八百里河套在眼前。

③后来到县城工作,有了机关宿舍。但也只不过是在城边空地上修几排平房,不像北京的那种机关大院、部队大院。其善后的细节还得靠住户自己去完成,而我分到的房子又是最西边的一间,紧靠大路,总得有个短墙来遮挡一下吧。

④河套农村盖房基本不用砖,这里是千万年形成的黄河冲积平原,最不缺的就是黄土。秋后庄稼收罢,选一块平整的土地漫上水,待水渗尽土还未干时,用石磙子将地碾平压瓷。再用一把齐头大铁锹如切豆腐一般,一脚踏下翻起一块湿土立于平地,横成列,竖成行,如士兵列队。秋阳融融,天高气爽,土块慢慢变干,这就是起墙盖房的基本材料,当地名“坷垃",有俗语“坷垃碴墙墙不倒,光棍跳墙狗不咬。”我们这批机关宿舍也是用坷垃垒成的,只不过多了几层青砖垫底。

⑤怎么修院墙,这倒难不住。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我们这一群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老五届大学生,本来就是有难共当,有事同忙的。朋友圈子里有一位杜逵,比我大八岁,我们都叫他老杜。他早分配来几年,人地两熟,是我们这几个城市学生娃“荒野求生"的主心骨。他虎背熊腰,孔武粗壮,小时在农村长大,放羊割草打兔子,无所不能。在大学运动会上还拿过十项全能第一名。他人极有趣,用方言讲故事,笑得你眼泪直流,而要讲起山村鬼故事,又让你毛骨悚然,夜晚不敢出门。现在新房善后的事他不请自到。我们从河边拉回一车土,七手八脚地浇水和泥,自制了一批土坯,晒干后垒了墙,还留出一个缺口,用废木条钉了一个篱笆门。靠南墙根又盖了“晾房”(土冰箱),北窗下垒了“炭仓"(当地烧大块煤,不说煤而曰炭)。晨昏出入,鸟鸣雀噪,居然也有了家的味道。

⑥虽然有了工作,却专业不对口,不免胸中郁闷,人闲岁月长。垒墙的成功倒勾起了我对泥瓦活的兴趣。碰巧,看到一本推广农村节柴灶的小册子,便又动了改灶的念头。虽然是干部宿舍,但还是农村的做法,一盘东西大炕占了半间屋子,算是卧室。隔墙厨房一口大锅,烧开水及做饭,蒸、煮、炒、炸、烙都是它。传统老灶,火苗一着就被吸入炕洞,热利用率很低。我就参照小册子上的知识找来一个废脸盆,去底坐于火上,成夹层炉膛。兵法云:围三缺一。在盆的左、右、后三处各开一个洞,逼着火苗反向舔锅底一圈后再从夹层里抽走。这即小学自然课上就学过的水管锅炉原理。新灶盘成后,火焰呼呼作响,开一锅水节省一小半时间,一炮打响。我不禁大喜,就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⑦我忙邀圈里的朋友来家吃饭,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炫耀我的发明。厨房新改灶,门外新垒墙,在那个学非所用的年代,这点新玩意足可以让人快乐好几天。当时又逢大家结婚成家的年龄,我就常被请去给新房改灶,沾沾自喜,风光一时。干活时一般是新郎打下手,手上忙,嘴上也不能闲着,谈论最多的自然是新人们的恋爱故事。那时讲成分,说出身,大学生社会地位低,虎落平阳,在县城里要找个对象都不容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聊天是新郎本科中文系毕业,却找了一个初中文化的县妇联主任,现在看来很不般配。但新郎说:“就这,她还通过县委组织部调阅了爷(我)的档案,把我的三代出身都查了个遍。”我打趣说:“你只身走西口,落魄于此,居然抱得一个妇女主任归,该知足了!"

⑧当然,小日子的全部绝不止于垒墙盘灶,最重要的还得学会怎么吃。塞外冬长,土豆、白菜吃半年。在村里劳动时,我印象最深,当年吃的第一口春菜是七月十五日摘的西葫芦。这在北京已是盛夏,而西葫芦也应该算是秋菜了。冬储菜的品种很单调,主要是土豆、白菜。地上挖一深窖,放之其中,窖口覆以厚稻草和棉门帘。而腌菜则主要用白菜、雪里蕻。办法也很粗放,将白菜去外帮,整棵码入缸中,一层菜一层盐,讲究用大粒而不得用粉状盐。我至今也不明白,盐的化学成分一样,为什么要专挑特定的外形。我怀疑就像鲁迅在《父亲的病》里说的,蟋蟀必须是原配,似乎昆虫也要贞洁才能配药,这盐也要不失童贞。雪里蕻则还要多一道工序,洗净控干水,放在洗衣板上用盐粒揉搓后,再码入缸中。到后来,又兴起一种盐水腌西红柿。专捡秋后霜打已经不可能再熟的绿西红柿(名拔蔓子果,意即最后一茬,连果带蔓子一起拔了)腌,为的是便宜。那时市面上已经有了防腐剂,放入一小包半年不坏,青脆可人,很受欢迎。现在知道这如同毒药,绿的生西红柿、防腐剂对人体都有害,可当时无知无畏,是一种穷快乐。一年将尽,秋风送爽,挖窖腌菜真忙,颇有点“深挖洞、广积粮”的气派。到隆冬季节就少出门了,三五好友“晚来天又雪,能饮一杯无?"

⑨转眼冬去春来,院子里残雪已渐存无几,柳梢也染上了一抺新绿。一天,我正隔着玻璃窗伏案写稿,突然院子里传来一声呼叫:“小梁,不好了,你的院墙要倒!”我赶忙掷笔出门,说话的正是老杜。只见他围着墙来回走动,一边还用手摩挲着墙面。在两墙相接的直角处,西墙向外倒去,裂开一条上宽下窄的大缝,足可探进一个拳头。我头皮发麻,惊出一身冷汗,这要是倒塌,不但前功尽弃,还可能砸着行人。老杜直摸着脑袋说:“咋就给爷(我)出了这档子事?"满脸的遗憾。一会又安慰我:“不咋,大不了到秋天推倒重来。”我说:“先看几天,实在不行,又得辛苦你。"

⑩这样大约有一周时间,我每天一起床就抬头看窗外,外出回来也先摸摸这堵墙。就这样日出日落,就像朱自清说的,看着日光每天“伶伶俐俐”地跨过短墙,像做错了什么事慌慌地逃去,裂缝却还在加大。终于有一天,我有了一个大发现,罪魁就是这“伶伶俐俐"的日光。我房子的前面还有一排房,挡着短墙的东面晒不上太阳,而西边是一条空阔的大道,西晒的阳光却可以畅畅快快地照到西墙根,冻土变软,墙就向西倾斜了。我立即跑去找老杜他们,报告这个重大发现。大家即刻来到现场会诊,多数人认为应立即拆掉墙,以绝隐患。我却认为既然是受热不匀惹的祸,何不给东墙吃点偏饭,沿墙基开一道沟挖去冻土,让热气直接化软墙根。众人哄笑:“快不要瞎想了,这是一堵上千斤重的墙,又不是一根随风摆的墙头草。”我说:“试试看,也许它还能自己摆回来。你们先留着力气,试验失败,秋天干活不迟。"我找来一把铁镐,沿东墙根小心地开了一条尺宽的浅沟,又在墙头立了一根垂直木棍,好参照观测墙倾角的变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五天后,那墙竟开始向东一丝一丝地扳回,而且随着天气一天天变暖,那墙回心转意的速度也日渐加快,眼看就能恢复原样了。我每天用铁铲小心清除沟内当日化软的冻土,好让温暖的空气能直接地亲吻冰凉的墙脚。大约过了半个月,那斜墙不但回归正位,连直角处犬牙吡裂的土坷垃,竟也一个一个地重新咬合在一起。我大奇,谁道人生不由己?门口斜墙尚能直!今天晚上一定要用我的风火灶炖一锅酸菜猪肉粉条,和朋友来一场庆功宴了。墙歪自正,一时成了我们这个小区的新闻,常有人驻足或专门跑来观看。直到半个世纪后,当时住在我前排的田聪明已是新华社社长,我们在北京又同住一个院子,他一见面还谈起这件往事。

在那些穷而平淡的日子里,难得抓住这个快乐的小尾巴,作为茶余闲话,当然也少不了起哄。有的说:“你这个文科生,无师自通,投错了胎,该去学工。”有的说:“你京城修道,又沙漠里练功。这身武功可以出国去承包比萨斜塔的扶正了。"若干年后,我有机会出国到意大利,还真的专门去看了一回比萨斜塔。塔因太斜,已不许游人靠近,我在暮色苍茫中遥望塔影,想现代科技已经能平移一座大楼,能定向爆破一百多米高的烟囱,就不能定向注水,扳回这位固执的斜塔老人?

人的命运就像飞鸟嘴里的一粒种子,不知会跌落何处,又怎样发芽。现在想起来,“文革”中我们被迫走西口,塞外安家,修墙改灶,就像小孩子过家家。教育学上说,儿童的游戏就是学习,而游戏是无所谓目的的。塞外六年正好是刚走出校门,一个社会人的童年,这些不经意间的游戏给我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多少年后,我这个文科生真的写了一本畅销书《数理化通俗演义》。难道这书的胚芽早已埋在那堵斜墙和那个新灶的火苗里?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

11.阅读文章,梳理情节,补充相关内容。

①在河套平原,我住进无院墙的土房子感觉心胸开阔。

③我们十分满足那自制土坯垒起的墙。

④墙因受热不均而裂开,我惊出一身冷汗。

1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饱含着情感。细读第段中加线的词语,体会其特点。

1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故事"的含义。

【答案】11.到县城,我有了紧靠大道而无院墙的宿舍,有点尴尬。垒墙的成功又激发我发明了节能灶,不禁大喜。我找到墙斜的原因,沿墙根开沟使它变直,我大奇。12.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写出了自己精心琢磨找到墙歪的原因,进而开沟挖冻土软化墙根,使墙由歪到正,字里行间充满了惊喜。13.①这也是处于那个困苦的年代,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安贫乐道,积极生活,发挥潜能创造价值的故事。②不经意的思考或许埋下发展的种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编织的故事。

【解析】11.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中的“后来到县城工作,有了机关宿舍。……,而我分到的房子又是最西边的一间,紧靠大路,总得有个短墙来遮挡一下吧”可得:到县城,我有了紧靠大道而无院墙的宿舍,有点尴尬。

第二空:根据第⑥段中的“垒墙的成功倒勾起了我对泥瓦活的兴趣。碰巧,看到一本推广农村节柴灶的小册子,便又动了改灶的念头"“我不禁大喜,就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可得:垒墙的成功又激发我发明了节能灶,不禁大喜。

第三空:根据第⑩段中的“我房子的前面还有一排房,挡着短墙的东面晒不上太阳,而西边是一条空阔的大道,西晒的阳光却可以畅畅快快地照到西墙根,冻土变软,墙就向西倾斜了"“我找来一把铁镐,沿东墙根小心地开了一条尺宽的浅沟”,第段中的“我大奇,谁道人生不由己"可得:我找到墙斜的原因,沿墙根开沟使它变直,我大奇。

12.考查语句赏析。

“回心转意”一般指人改变了心意。“亲吻"一般指人的动作。前者把墙人格化,后者把空气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联系前段中的“我房子的前面还有一排房,挡着短墙的东面晒不上太阳,而西边是一条空阔的大道,西晒的阳光却可以畅畅快快地照到西墙根,冻土变软,墙就向西倾斜了”“我找来一把铁镐,沿东墙根小心地开了一条尺宽的浅沟"可知,这两个词语表现了作者找到墙歪后的原因后,用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让墙重新变直后的喜悦之情。

13.考查语句理解。

联系第⑤段中的“朋友圈子里有一位杜逵,比我大八岁,我们都叫他老杜。他早分配来几年,人地两熟,……我们从河边拉回一车土,七手八脚地浇水和泥,自制了一批土坯,晒干后垒了墙,还留出一个缺口,用废木条钉了一个篱笆门”,第⑦段中的“那时讲成分,说出身,大学生社会地位低,虎落平阳,在县城里要找个对象都不容易。我印象最深的一次聊天是新郎本科中文系毕业,却找了一个初中文化的县妇联主任,现在看来很不般配"可知,作者讲的并不是自己的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在那个处于困苦之中的年代,和他一样来到西北的年轻人们安贫乐道,积极生活,每个都发挥自己的潜能的故事。

根据末段中的“一个社会人的童年,这些不经意间的游戏给我带来了童年的欢乐。多少年后,我这个文科生真的写了一本畅销书《数理化通俗演义》。难道这书的胚芽早已埋在那堵斜墙和那个新灶的火苗里”可知,作者因为自己不经意的思考,发现了墙歪的原因,并想到办法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也许是这件事为他日后写出《数理化通俗演义》埋下了种子。这个故事,是可以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只要像作者一样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每个人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成就。

(2023·北京平谷·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大地的声音

徐建英

①马南五岁,如风一样奔跑在结着盐壳的沙土上,任张开钰在后面撵着他喊,马南,马南你慢点跑啊!地硬,摔着了,痛。

②马南呢,不应,也不理,把一路无拘无束的笑丢进夹着咸燥味的风沙中。

③出生不久,张开钰就发现马南听力上有阻碍,顺上风,什么都能听得到,可有时明明就在他的旁边说话,他却啥也听不清。张开钰是基地上的气象探测员,与马南的爸爸马川婚后没多久来了罗布泊。生下马南后,夫妻俩在这片戈壁滩上一待就是六年。六年来,张开钰仅有的两次外出,都是为马南寻医。各种检查都做过,但医院并不能准确地说出个所以然来,各种药也吃过,可声音还是若隐若现地钻进马南的耳朵。

④可能是跑累了,马南又一阵风似的跑回自家,一屁股坐在地窝子①前的沙路上。【甲】远处响起了高昂的打夯歌,他侧着耳朵听了一会,伴着调儿哼起来:“喝咸水那么,嗬咳!早穿袄来午穿纱那么,嗬咳!蚊咬屁股沙打脸那么,嗦罗罗罗嘿……"

⑤跟在后面气喘吁吁的张开钰笑骂,猫耳朵哩,跟着你旁边炮打雷样地喊,你听不到,隔了这么远的夯歌,你倒是学得有模有样的了。

⑥看着喘着粗气的张开钰,马南停了声,转头问,妈妈,什么是象耳朵?

⑦马南的听觉又跑偏了。

⑧你这孩子……张开钰叹了口气,温柔地抹了抹马南脸颊流下来的汗,贴在他的耳边说:“象耳朵指的是大象的耳朵,很大很大,整天耷拉着的。”

⑧妈妈,什么是大象呢?

⑨大象啊,它是一种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动物,很高,很大,还可以骑的哦。张开钰再次贴近马南的耳边说。听清了的马南歪着头问,大象的耳朵有多大呢?

⑩张开钰比划起扇子的形状,马南摇摇头。张开钰比划起翅膀的样子,马南还是摇头。摇头过后,他拉起张开钰的手跑进自家的地窝子里,手指着墙上挂的那张耳廓形的罗布泊地图问张开钰:“是不是跟这只耳朵一样呢?是地图上的这只大耳朵大,还是大象耳朵大呢?"

跟它相比,象的耳朵可小多了。张开钰再次努力地在马南的面前比划大象耳朵的样子,马南圆睁着眼,一脸的迷茫。

夏季也有寒风,马南如风一样钻进了戈壁滩,他想去找大象,当张开钰从监测站返回,发现那个小小的身影已笼罩在一片黑黄色的沙尘暴中了,她连爬带滚扑了进去。

风沙终于吹累了,地上的尘土也累了,颤着身子趴在地上的母子俩也成了一对土人儿。

妈妈,我们为什么要住在这个喜欢刮大风的地方呢?马南边抹着脸上的灰土,边哭着问张开钰。

因为爸爸在这里啊!张开钰指指远处的基地。

那爸爸为什么不去有大象的地方呢?

因为这里更需要爸爸,爸爸和同事们在这里工作,可以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张开钰边说边比划。

马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回到家,几声“哼哼”的猪叫传来。张开钰略一沉思,抱着马南,指着说,看,我们这里有“小象"呢!马南说,妈妈,小象能骑吗?我想骑小象。

张开钰看着马南被风沙刮得通红的小脸,摸着他脸颊上一层层被风沙吹得皲裂的皱口,钻进地窝子,给猪打来半桶食,待猪吃饱后,把马南带进猪圈,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在猪背上。猪“嗷嗷”地叫,驮着马南绕着猪圈跑,张开钰扶着马南半跑着绕猪圈打转。一时间,人声、乐呵呵的孩童笑声,夹杂着一股浓浓的猪屎子味飘了起来。

金色的秋天来临,基地更忙了。

马南一连十几天都没见到爸爸的影子,他一个人在屋里时,就画墙壁地图里的大耳朵,或趴在隔壁猪圈旁与“小象"嗷嗷对话,再或坐在地窝子前等张开钰从监测站下班返回。

【乙】到了深秋,罗布泊的天空被一声撕裂般的巨响划破,一朵巨大的乌金色的云腾空而起,广袤的戈壁滩霎时笼罩在这片金光之中。几十公里外的地窝子前,张开钰激动地摇着马南小小的身躯,说:“马南,你爸爸他们成功啦,你听到了吗?‘呯’的一声,真是太美妙了!”

妈妈,我也听到了……马南点点头。张开钰。

(《羊城晚报》2021.3.21.标点略有改动)

地窝子:指沙漠化地区半在地下半在地上的简陋棚屋。可抵御风沙,冬暖夏凉,但通风较差。

14.小说以马南母子的日常讲述了他们一家在罗布泊生活的故事。根据下面提示,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每空不超过25个字,2分)

张开钰风沙中追赶耳疾无法治愈而影响听力的马南→_①→张开钰从沙尘暴中救回马南,告诉他不能离开的原因→②→张开钰激动地叫马南听大地的巨响。

15.阅读全文,为结尾横线处选择最合适的句子,并简要说明。

⑴脸上的笑容凝固了。

⑵抱着马南,任泪水长流满面。

16.结合上下文,从画横线的【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17.有人认为本文标题与文章关联不大,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大地的声音"的理解。

【答案】14.张开钰给误听的马南介绍大象张开钰把小猪当“小象”让马南骑15.选⑴。⑴项描写了人物的神态。通过前文,可知张开钰是一个热爱家庭、关心孩子、对工作敬业的人。此句通过人物神态间接表现人物隐密的心理,和前文的塑造有较大差别。制造了悬念,让人不得不思考笑容凝固背后的原因,使文章产生了巨大的张力。

选⑵。⑵项描写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写出了张开钰因为丈夫参与的实验成功而感慨万千,展现了创业初以科研工作者为代表的奋斗者们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以这句结尾,有鲜明的画面感,给人强烈的感受。16.【甲】句呈现了两个细节:一是有听疾的马南很快学会了远处传来的打夯歌,表现了马南的聪明;二是打夯歌的歌词,用“咸水"“早穿袄来午穿纱”等写戈壁滩上生活条件的艰苦、环境的恶劣,与他们一家始终坚持在此地、劳动歌声的“高昂"形成对比,凸显了创业之初的科研工作者们抛家舍业为国家、艰苦创业的无私奉献、乐观之精神。

【乙】句运用听觉和视觉,以“撕裂般的巨响”“乌金色的云"“金光”分别描绘巨大的爆炸声、明亮的光线和眼前的辉煌景色,不仅恰当表现了马南母子俩为父亲参与的实验成功而高兴的心情,而且从侧面反映了以张开钰夫妻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们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而取得的巨大成就。17.示例:本文呈现了两个层次的“大地的声音"。第一个层次是自然之声,比如“夹着咸燥味的风沙”声和沙尘暴声,暗示科研工作者们条件的艰苦与危险。第二个层次是人类乐观地生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之声,比如平整土地时打夯的高昂歌声、地窝子里小猪的“哼哼"叫声(人声、乐呵呵的孩童笑声),以及直冲罗布泊天空的巨大炸响。这些“大地的声音”共同奏响了创业者们的奋斗之歌、赞美之歌,令人无限崇敬、向往。

【解析】14.本题考查行文思路梳理。根据题干提示,锁定答案区域,然后通过关键词句进行提炼作答。

由“张开钰风沙中追赶耳疾无法治愈而影响听力的马南"的情节定位到第①——③段;由“张开钰从沙尘暴中救回马南,告诉他不能离开的原因”定位到第——段,所以第①空可需要的概括的内容为第④——段,由第⑥段“马南停了声,转头问,妈妈,什么是象耳朵?"第⑧段“张开钰叹了口气,温柔地抹了抹马南脸颊流下来的汗,贴在他的耳边说:‘象耳朵指的是大象的耳朵,很大很大,整天耷拉着的’”、第⑧段“妈妈,什么是大象呢?"、第⑨段“大象啊,它是一种生活在热带丛林中的动物,很高,很大,还可以骑的哦。张开钰再次贴近马南的耳边说。听清了的马南歪着头问,大象的耳朵有多大呢?”、第段“跟它相比,象的耳朵可小多了。张开钰再次努力地在马南的面前比划大象耳朵的样子,"等可概括为:张开钰给误听的马南介绍大象及大象耳朵。由“张开钰激动地叫马南听大地的巨响”情节可定位到第——段,因此第②空的内容可从第——段概括,结合第段“张开钰略一沉思,抱着马南,指着说,看,我们这里有“小象"呢!马南说,妈妈,小象能骑吗?我想骑小象”及第段“张开钰看着马南被风沙刮得通红的小脸,摸着他脸颊上一层层被风沙吹得皲裂的皱口,钻进地窝子,给猪打来半桶食,待猪吃饱后,把马南带进猪圈,小心翼翼地把他放在猪背上。猪“嗷嗷"地叫,驮着马南绕着猪圈跑,张开钰扶着马南半跑着绕猪圈打转”可概括为:张开钰让马南把小猪当“小象"骑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为文章选择合适结尾句,需要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主旨,联系上下文进行综合选择,本题为开放题,选择理由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选⑴,脸上的笑容凝固了。因为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写出张开钰在听到马南爸爸的基地传来预示着成功的“大地的声音”后的神态,由开心、兴奋到“笑容凝固"背后暗含的一系列的情感变化。点到为止,吸引读者思考人物及整篇文章内涵,为文章增添神秘色彩,令人回味无穷。

选(2),抱着马南,任泪水长流满面。因为这句话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张开钰在听到马南爸爸的基地传来预示着成功的“大地的声音”后的内心情感,饱含深情地展现了科研人员的家人也同样为支持国家建设默默奉献和支持着,体现了它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通过这一画面能够引发读者共情,深化主题,升华主旨。

16.本题考查语句赏析。可以从品味语言、理解内容、分析作用等角度入手,把我们阅读时的思考、联想、感悟及时地表达出来。

示例:甲处“远处响起了高昂的打夯歌,他侧着耳朵听了一会,伴着调儿哼起来:‘喝咸水那么,嗬咳!早穿袄来午穿纱那么,嗬咳!蚊咬屁股沙打脸那么,嗦罗罗罗嘿……’"这是一处颇有深意的细节描写,由打夯歌歌词内容,“喝咸水”、“早穿袄来午穿纱"、“蚊咬屁股沙打脸”表现了隔壁环境的恶劣,人们生活条件的艰苦;而打夯歌却是“高昂的",打夯歌是一种劳动号子,恶劣的环境与科研工作者们唱起打夯歌的斗志昂扬形成鲜明的对比,环境的艰苦凸显了科研工作者们的舍己为国的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

乙处“到了深秋,罗布泊的天空被一声撕裂般的巨响划破,一朵巨大的乌金色的云腾空而起,广袤的戈壁滩霎时笼罩在这片金光之中”,这是一段场景描写,以“撕裂般的巨响"、“巨大的乌金色的云腾”、“笼罩在这片金光之中"暗示了科研工作者们的成功,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喜悦与兴奋、骄傲,也侧面烘托了张开钰夫妻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们对国家的默默奉献和努力,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7.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大地的声音”的表层含义是指文章中出现的一些自然界真实的声音,如第②段“夹着咸燥味的风沙"声,

第段的“沙尘暴”声,暗示了环境的恶劣,及科研工作者们在这里工作和生活条件的艰苦甚至危险;深层含义是指在这片大地上的的人类的声音,如第④段,远处想起的“高昂的打夯歌"、第段“‘哼哼’的猪叫”声、张开钰与马南之间的对哈声、笑声,以及文章最后预示着试验成功的巨大的成就之声,这一列的深层次的“大地的声音"奏响的是科研工作者们的奋斗之歌,是对他们的奉献和努力的歌颂。2024年北京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03小说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那年辛亥》,完成下面小题。

那年辛亥

①月黑风高,他突然打了个冷战。

②窗外,静如黑色铁砧。从住的楼望出去,大石桥有些朦胧不清。心里被某种东西突然揪紧。一列火车的声音传过来。他抓起手枪,警觉地倾听外面的声响,身边的参谋长也抬起了头。这是辛亥年的11月。

③几年前,也是这样的晚上,他带着一支小分队赶往东北延边。驻边部队要生事,大帅让他去抚边。他是特使,有生杀大权,他没使用。能动嘴就不动手,都是中国人。

④“吴参事,那一带土匪多,据说杀人不眨眼。”同行者声音有点儿抖。

⑤“莫怕!"

⑥在向导引路下,他们连夜往目标地赶去。一天早晨,他们一行出现在生事者军营。

⑦生事者不是吃素的,既然敢闹事肯定有准备。他们荷枪实弹,欲给来人下马威。朝廷长期拖欠军饷,他们饿着肚子守边,一肚子怨气,来的人可能有来无回!

⑧“你来做甚,是不是不想活了?”

⑨“想活,也为你们能活!"

⑩“口气不小,杀你们跟碾死几个蚍蜉蝼蚁一般简单!”

话粗鲁,蛮不讲理,和土匪有什么区别?

他面上不显一丝慌乱,心里可以有波动,但表情不能带出来,有一点儿草鸡样,就输了气势。

“一个学生娃,知道刀枪是啥?"

“我自幼习武,家传吴家棍,也能护身。不才,8岁写下对联:一拳打倒亚细亚,两脚踢翻欧罗巴。”

“哈哈,口气不小,听说你还留过洋?"

“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随行人员补充道:“吴参事是我国第一期学生,在校与同学号称‘士官三杰’。"

“呵,不简单!肚里有点儿墨水。你来,能给我们解决啥?”

“咱们是军人,和土匪不同,不能置国家大义于不顾。"

“欠的军饷能解决?弟兄们不能总喝西北风!”

“这个你们不用操心,朝廷想着呢。军饷我带来了,剩下的事情,看你们的。咱们各司其职,守护国土,匹夫有责!"

话不在多,有板有眼!他亮出带来的一张大额银票。

解决了军饷,军队没有哗变。同行者悄悄对他说:“我以为小命不保!”

他没说话,后背衣服早已湿透。

他们在延边驻扎下来。他率领从北京带来的人员,除了管理边防,还走遍延边,绘制了一张详尽的地理图。

刚按下葫芦,又起了瓢。日本人又来寻衅滋事,竟然要在延边修铁路,已派出测量人员勘察地形,在要修路的地段插上小旗。他听说后,带人把小旗像拔韭菜一样全部拔了!日本人来讨说法,还是他在日本上学时的老师。

“这是我国的领土,谁允许你们修铁路了!"

他的话硬,像生铁!

对方强词夺理,愣说是他们的地方。“你们有什么证据证明是你们的领土?”

他拿出几个月来踏遍山水绘就的地理图,“这就是!"话依然梆硬!

小鬼子缩头了,回去汇报,“他们有三国赵云那样的勇士!”日本人感叹,“中国尚有人,如吴禄贞,不可欺也。"以后多年,这一地区很平稳。他得出结论:从个体到民族以至国家,都得硬气,硬气才不受欺!

一个月黑风高夜,让他从毛头小伙子走向成熟,他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直到有一天,一位孙先生找到他。他们在漫漫黑夜中说了很多话。这个叫中山的人引导他走上了另一条路。

1911年,辛亥之年。他已经离开延边回到北方。现在的他,正在河北石家庄火车站司令部。

10月10日,武昌新军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他过井陉,赶赴山西娘子关,与阎锡山联手决定组建燕晋联军,他为联军大都督,会师北上直逼北京,推翻大清,建设新中华。他起义的地方,为古代的中山国。“中山”,他的思想时空突然被一种联系打通了。

他坐火车从娘子关返回到石家庄。月黑风高之夜,他下令将火车站一列军火扣留了,这是发往南方要剿灭南方新军的军火。山雨欲来,这些军火将是他和将士们迎接光明的爆竹。他将在北方燃起一把火,这把火,叫革命!

一切在秘密中进行。他在石家庄火车站电报局楼上面,对所在部队军官宣布翌日起义,讲述他的梦想,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要在北方呼应南方的辛亥革命。

辛亥,辛亥!他发出革命的呼号,部队连夜买来白布,制作白布臂箍,这些臂箍将缠在手臂上,作为起义时的标记。

这一夜,参谋长张世膺、副官长周维桢一直陪着他,三个人兴奋又激动,筹划着第二天起兵的每一个细节。外面传来异响,他握着手枪,突然说:“革命成功了,我一定要回到东北,我还没去过天池!"

门被撞开,几声枪响,他倒在了辛亥年的月黑风高之夜。

古国中山,埋下忠骨。

他被孙中山称为“盖世之杰”,中山先生亲自为他撰写碑文。

他的名字,叫吴禄贞。他的生命,终在辛亥之年!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2年9期)

1.文章选取三个典型事例,表现了辛亥革命烈士吴禄贞不平凡的一生。请依次简洁概括这三个事例。

2.文中划曲线的句子写到“他没说话",如果他回答了同行者,他会说什么?结合上下文,补写一句吴禄贞与同行者的对话。

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语句的作用。

4.为什么吴禄贞被孙中山先生称为“盖世之杰”,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看瓜》,完成下面小题。

看瓜

赵新

①小时候,我们家里年年种瓜,因此我也年年看瓜。我们的瓜田紧傍大路,那些走得又累又渴的人,偶尔会顺手牵羊。

②那个年代,半亩瓜田可以说是我们一家三口的性命,夜里由爹和哥哥看护,白天由我照管。哥哥总是横眉怒目地警告我:“好好看着,听见没有?少一个瓜,小心你的脑袋!"

③瓜田里是一个个绿皮皮、黑道道的大西瓜,而我的脑袋只有一个。虽然我天天都在琢磨哪一个西瓜最好吃,天天一遍遍地拍了又拍,可是也从来没敢摘下来。因为,一拉瓜蔓,我就很敏感地想,这里不管大瓜小瓜熟瓜生瓜,任何一个瓜都是我的“脑袋”,我得像爱护自己的脑袋一样爱护任何一个瓜!

④这一天,我又去看瓜。

⑤农历六月,天气正热,我把提着的一小罐井水放进瓜棚,就开始蹲在瓜田里拔草。拔掉红艳艳的马齿苋,拔掉绿茵茵的豆根苗。拔着拔着,一根铁刺葵藜深深地扎进了我的脚板,原来鞋底早被磨透了。我索性把一双破鞋扔在地头的柳荫里,光着脚板干活。

⑥大路上响起一串清脆的驼铃声,我抬头一瞅,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叔,赶着一头毛驴,大汗淋漓地走了过来。灼热的阳光下,那毛驴脖子上的铜铃闪闪发亮,好长的一串。毛驴上坐着一个大婶,看起来面色蜡黄,嘴唇青紫。

⑦他们在那棵大柳树下停住了。

⑧大叔生怕踩坏了脚下的瓜苗瓜蔓,小心翼翼地走了过来,弯下腰冲我笑道:“小兄弟,我们要个瓜吃行不?"

⑨我摇了摇头:“不行,这瓜是卖的。”

⑩大叔说:“我们要去看闺女,身上忘了带钱,要不赊个账行不?"

我犹豫了一下:“大叔,真不行,我们不赊账!少了瓜,哥哥会要了我的脑袋!”

大叔说:“小兄弟,你救救命,天气太热,我老伴儿在路上中暑了,嗓子又干又渴,脑袋又疼又涨……"

正说着话,大婶一声呻吟,就从毛驴上掉下来了——小毛驴个头儿不高,路上又都是浮土,摔倒摔不坏,只是怪吓人的。大叔赶紧转身,呼喊着跑了过去。

这时我早已顾不上哥哥的话,立刻拽下一个大西瓜——这个瓜我可是垂涎已久了,跑着抱到了他们跟前。我用力往大柳树上一磕,“啪”的一声,西瓜炸开了几道口子,清新的瓜香立刻就四散蔓延出去。看着红红的瓜瓤,黑黑的瓜子,还有甜腻腻的西瓜汁流到了手上,我不禁咽了咽口水。定了定神,我赶紧掰下一块,小心翼翼地托着,放到了大婶的嘴边……喂了那块儿瓜,躺在柳荫下的大婶慢慢缓过来了,脸色渐渐红润,眉眼渐渐欢实,后来就瞅着我笑了……

我一股脑地把剩下的几块瓜都放到了他们的车上,让他们路上吃。看着他们越走越远,我才开始懂得害怕,生怕哥哥来找我算账。

一会儿,哥哥果然来了。他在瓜田里转着转着,突然大声问我:“这儿的瓜呢?"我心虚地说:“哥哥,这儿原来没瓜呀……”

哥哥粗大的巴掌高高抬起,马上就要落在我的头上:“胡说!这瓜田里的大瓜小瓜生瓜熟瓜我心里都有数,是不是你偷吃了?"

我连忙说:“哥,我可不敢偷吃,给走路的吃了,那个大婶有病……”哥哥愣了一下,高高举起的巴掌却轻轻拍在了我的屁股上,“知道你就看不好……"

大约半个月以后,一个轻轻飘着雨丝的日子,我正在瓜田里看瓜,大路上又响起一串清脆的铜铃声。我抬头一瞅,是那大叔夫妻,他们在瓜田旁边停下了。我想,我的脑袋上次差点儿“开花”,莫非他们又要吃瓜么?

大叔把一元钱塞到我的手里:“孩子,给你,这是上次吃的那个瓜的瓜钱!"

大婶把一双新鞋递到我的怀里:“孩子,你穿上试试,看合适不?”

激动之余,我不知道那大叔和大婶怎样离开了瓜田,也没听见那串铜铃的响声。只知道,我的心里从此种下了一粒种子,它结出的果实会分外甜蜜,比熟透的西瓜还甜……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小小说》,有删改)

5.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试着以文中哥哥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

“我”嘱咐弟弟好好看瓜,①;本来想拿巴掌好好教训教训他,②;半个月后,③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第段的动词运用生动传神,请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7.文章结尾写道:“我的心里从此种下了一粒种子,它结出的果实会分外甜蜜,比熟透的西瓜还甜……"请结合上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链接材料】

随着“五一”假期到来,伴随着淄博烧烤节的隆重开幕,全国人民“赴淄赶烤",盛况空前。其实,淄博烧烤爆红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2022年5月1日,山东大学师生因疫情原因转移到淄博临时隔离。那段时间,淄博人尽最大努力为学生们做好各种服务保障。离开前,当地政府给学生们安排了一顿淄博烧烤。那味道对于学生们来说,无异于珍馐美食,尤其是配上淄博人的热情和温暖,更多了几分滋味。淄博市委市政府当时还给这些学子写了一封信。信中称:“……凡我在处,便是山大;待你来时,这就是家。”淄博烧烤的爆红,是一场真正的“双向奔赴"。冬去春来,曾经离开的大学生们,真的又回到了这里。

阅读《一个陌生人》,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陌生人

奔流星

①每到冬天,我就会想起冰天雪地里的那位陌生人,想起那年零下30摄氏度的绝境里,他给予我的拯救和温暖。

②已经忘记是什么生活琐事了,只记得那时无比消沉,觉得人生完全没有了颜色。于是,独自出游成了我最愿意做的事。

③所以,虽然王师傅一再警告我,大雪封山非常危险,我仍一意孤行。

④王师傅是我的司机,看上去敦厚、不善言辞。可是,现在我们一直在为此事争执。他企图劝服我放弃这个冲动而危险的计划,却总是被我激烈地打断,我固执而不可理喻。王师傅说:“小姑娘,已经封山了,绑了防滑链也不一定能进去。万一出什么事,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这个我知道,进山就是盲区,高寒稀氧,风险当然会有。王师傅又说:“我去给你请个高山向导吧。本来我可以陪你,可是不巧感冒了。现在年纪大了,也不太敢上了。"我回绝了。请向导费用太高,况且我认为没必要。

⑤由于他一再拦阻,我很不快。我甚至认为他突出困难就是为了加价,否则,一个司机何必对顾客担心那么多呢?

⑥于是我发出最后通牒,他若不去,我一样可以包到其他的车。我们可以提前终止合作。

⑦他叹息一声,服从了。

⑧于是我们达成了这桩买卖。我要去的地方冰舌部位海拔4300米,冰峰海拔5150米,冰层平均厚度78米。一路上,王师傅看上去忧心忡忡。他告诉我车只能上到3700米,我将独自完成剩下的攀爬。他担心我有高原反应,也忧虑我孤身一人的处境。我却毫不在意。

⑨次日清晨出发,他给我带了防寒服,还有苹果和馕。我道了谢,但是未接受。十点半到山下,我拿了瓶水,没有背包,还忘了戴雪镜,就独自走了,甩下我的司机。我想我们之间稀薄的交情大概已经随着这一路的缄默和我的冥顽而消失殆尽了吧。

⑩那瓶水拿在手里没多久就结了冰。我一个人走,感到盲然,走了整整一个小时才看到冰山,而从看见到抵达,又花了一个半小时。我大脑一片空白,眼睛因为强光而流出眼泪,泪水迅速在睫毛上结冰。终于在踏上冰川的瞬间,有种模糊而迟钝的高兴。冰川泛着玻璃的介质,耀眼而锋利。

我坐到一个冰裂缝旁,昏昏欲睡。十几分钟后我突然惊醒,想起在高寒稀氧地带千万不能睡着,我费力攀上了碎石坡,紧接着开始感觉不舒服。

我感到胸闷、头晕,肢体失去平衡。时间是下午两点半,我预备下撤,但是力不从心,我惊恐地意识到可能撑不到山下了。因为至少还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回到停车的地方,我能熬过这漫长的150分钟吗?一种从未有过的求生意识强烈地冲击着我。在面临死亡的一瞬间,我终于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渴望生存!我想起了山下王师傅的百般劝阻和叹息,想到了千山万水外的家人,想到自己刚刚开始的年轻生命。

在海拔5000米的雪山,我懂得了懊悔。我预备竭尽全力去争取生机,即使不能抵达,也算是我为自己的一意孤行付出的代价吧。

就在这时,我看到了我的司机王师傅。

山风把他的黑棉袄吹得变形,只见他_________,却还是焦急而努力地向上攀登,在看见我的一瞬间高兴得大叫了出来。

他来找我了!

这是位年近六十的老人,还正患着感冒(感冒是高海拔地区的危险病症),这是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两天来忍受着我的固执和傲慢。可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跋涉了近四个小时来找我!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递给我些饮料和食物,并且乐观地大声唱歌和说话,让我集中注意力。他陪同我一路下撤,就像父亲一样护卫着我,直至安全地带。

重又坐回到温暖的车里,我看着他的背影,却突然无语了。我想起来,他说过开车虽然是为了挣钱,但钱要挣得安心,既然把我带进来就要把我平安带出去。可是当时我竟只是毫不信任地敷衍一笑!可他终于用行为修正了我的看法,拯救了我的生命。

真的无法表达那种绝境逢生的感受。回程时我高原反应仍很重,一阵阵地发冷、恶心,但,终究得救了,无论是生命还是心灵!

原来世界上最冷的冰川,藏在自己的心里,但只要陌生人的一束纯挚温情,就足以融化。

(选自《震撼中学生的101篇小小说》,有删改)

8.这篇小说记述了“我”和一个陌生人的故事。刚见面时,①_____________,他百般阻止;同行路上,“我"对即将面临的处境毫不在意,②;冰川上,③_____________,他冒着生命危险来找“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