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的资料_第1页
叶圣陶的资料_第2页
叶圣陶的资料_第3页
叶圣陶的资料_第4页
叶圣陶的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号圣陶,笔名叶陶、王钧、郢生等,后以号行。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他4岁时开始识字描红,6岁进私塾时,已识3000多字,并练就了一手好字。翌年转学到张承胪塾馆就读。放学后,父亲常带他去听说书、看昆曲,这些民间评书和戏曲,培养了叶圣陶对文艺的兴趣。1903年,叶圣陶进入公立高等小学,除国文课外,开始学习历史、地理、博物、体育等课程。他学业优异,三年制的小学,他只读了一年便考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这所中学在教学制度、课程设置方面都取法于日本模式,使叶圣陶在智育、体育的发展上都有很大的长进。翌年,他和同学顾颉刚等组织诗社,起名“放社”,取放言高歌之意。这期间,叶圣陶对文学已有爱好,除做诗外,课余经常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等明清白话小说,并从英语课文中读到了一些欧美作家的优秀作品。1909年,叶圣陶由学校推荐报考苏州存固学堂未果,遂与同学王伯群、顾颉刚等组织国学研究会,创办油印刊物《学艺日刊》。1911年,叶圣陶阅读和写作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并喜爱阅读于右任、宋教仁等主办的《民立报》上胡寄尘和柳亚子主编的文艺副刊上的诗作,常和同学一起吟诵传抄南社诗人高天梅、王西绅及革命党人马君武的诗文,并开始向《民立报》投稿。同时,叶圣陶和同学创办油印学刊《课余丽泽》,开始在刊物上发表一些短评和诗文。1911年冬,叶圣陶中学毕业,由于家境困难,无力支持他升学读书。翌年春,经袁希洛介绍,他到苏州干将坊的言子庙初等小学当教员,从此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教育生涯。是年,他与好友顾颉刚等人加入中国社会党。不久,社会党首领江亢虎被北洋政府逮捕,社会党遭到查禁。1914年,叶圣陶开始写作文言小说,向上海《小说丛报》、《礼拜六》、《小说海》等刊物投稿,有10多篇小说被采用,这是叶圣陶从事文学创作的开始。1915年秋,叶圣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办的尚公小学任教。他一面教国文课,一面为商务编写小学国文课本。1917年,叶圣陶应吴县角直县立第五高等小学校长吴宾若的坚邀,与王伯群一起去该校任教。他们三人搞起教育试验,在学校里创办农场、书店、商店,开设博览馆、音乐堂、篆刻室,建造戏台,组织编演话剧,进行文明宣传和爱国宣传。1918年2月,叶圣陶在《妇女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青宴琐谭》,抨击了重男轻女的旧传统,提出了妇女教育的重要性,肯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1919年1月,北京大学成立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经顾颉刚介绍,叶圣陶加入了新潮社,并开始为《新潮》写小说和评论。他在《新潮》上连续发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和《评妇女参政运动》等论文,推动小学教学改革和社会改革。五四运动爆发后,叶圣陶积极投身到新文化运动的激流中,创办了《直声》文艺周刊,宣传新思想。1920年冬,叶圣陶和郑振铎、周作人、郭绍虞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提倡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写实主义。从此以后,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小说月报》成了叶圣陶的创作园地。他发表了许多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论文、小说和散文,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1921年7月,叶圣陶为求生计,四处奔波,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任教,不久因学校当局不能实施教学改革方针,愤而辞职;11月,他到杭州第一师范任教,与朱自清联床共灯。当时“一师”的学生冯雪峰、柔石、魏金枝等成立“晨光文学社”,叶圣陶被请为顾问。1922年初,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请,叶圣陶往北大中文系讲授作文课,在北大任教仅一个多月,因妻子分娩南回。在苏州定居后,他辞去北大教职。不久应复旦大学教授、神州女校教务长谢六逸之邀,叶圣陶往两校讲授新文学和国文课。1923年,叶圣陶重回商务印书馆,任国文部编辑,全家迁居上海。在随后的7年时间里,叶圣陶除了编辑工作外,还积极参加文化界、教育界的进步活动。1923年3月,他与郑振铎、王伯群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朴社,每人每月出资10元,集资出版著作。上海朴社解体后,他又和顾颉刚、范文澜等筹建北京朴社,继续集资出书。是年冬,叶圣陶负责处理文学研究会的日常工作,主编《文学周报》。1925年春,他又加入立达学会。五卅惨案发生后,叶圣陶不仅写文章声援反帝爱国斗争,而且参加了实际活动。6月1日,他与胡愈之、应修人等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同人集会,决定创办《公理日报》,从社会舆论上支持五卅运动。该报虽只发行22号(6月3日至24日),但在支持工人学生运动,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罪行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同月,叶圣陶又参加了由沈雁冰、杨贤江等发起的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进一步表明坚决和学生与各界共同反帝,合力救国的立场。同年12月,他偕夫人到闸北青云路广场参加市民反帝大会,支持学生正义斗争。1926年5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外围组织中国济难会成立,主要任务是营救革命者和救济被捕革命者的家属,叶圣陶受杨贤江委托,创办和主编济难会机关刊物《光明》半月刊。在他主编《光明》期间,为营救共产党人和革命同志作出了积极的努力。1927年2月16日,叶圣陶和郑振铎、胡愈之等一起组织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并由叶圣陶起草《缘起》,支持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运动。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成功后,叶圣陶积极参加临时革命政权组织-上海市民代表会议的活动,并受临时革命政权委派,与王伯群、计硕民往苏州接收学校。四一二政变后,叶圣陶由苏州返回上海。5月,郑振铎赴欧游学,《小说月报》由叶圣陶代理主编。在这期间,叶圣陶写出了谴责“清党”大屠杀的短篇小说《夜》。此外,叶圣陶还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先进作家,如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巴金、丁玲等,巴金的处女作《灭亡》、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记》,都是经叶圣陶之手得到发表的。五四运动唤醒和觉悟了叶圣陶,使他坚定地走上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自“五四”至“左联”成立的10年间,是叶圣陶创作史上的一个高潮,他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童话、诗歌、剧本和评论,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大。叶圣陶先后出版了新诗集《雪朝》(8人合集),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散文集《剑鞘》,童话集《稻草人》,剧本《恳亲会》、《蜜蜂》(与何明斋合编)、《风浪》(与何明斋合编),评论集《作文论》、《文章讲话》(与夏?尊合著),此外还整理校点和编写教科书多种。13.在《没有秋虫的地方》写到:一口苦水胜于一盏白汤,一场痛哭胜于哀乐两忘。所以说啊,爱情,要么让人哭,要么让人笑,要么让人哭笑不得。爱,真是一个恼人的东西。关于家乡和创业14.“所念在那里,故乡就在那里”适合春运的主题,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15.“理想是事业之母。”现代社会,很多人说,做事业需要什么?答案是目标,但目标是短期的,其实我们做事业需长期坚持,才能实现创业、守业、兴业、旺业,重要的是树立理想,这是长期的。你看,想领张长期饭票,不容易!现在你终究会明白了吧!叶老既是一个简单的人,也是一个复杂的人。他的年轻时代,反封建,为红色革命而献身,后来走上教育道路,他始终简单又单纯,目标明确,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孩子。而年老了,他却越活越复杂,思考的东西太多,思维拓展领域太广,他创作大量小说、童话,深耕教育理论,一切为了孩子的未来。叶老是教育家,还是作家、艺术家、汉字学家,著作等身。此外,叶老还是个农家,因为他是农家的孩子,还是冤家,因为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坚决革命者,是那个时代的冤家,誓与反动势力为敌。最后,叶老还是个哀家——因为他为错误的儿童教育思潮、人性的傲慢和自大等一切腐朽,而敲响了丧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用一生去纠正它!这就是叶老,一个简单的人,一个复杂的人。(孙崇兰)一代宗师叶圣陶叶圣陶同志被人们誉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叶圣陶之所以能有如此重大的贡献于我国语文教育界,显然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在客观上,是时代造就了他。他前期生活在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皇朝,对封建教育的弊害有切肤之感;中间又亲身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及此后几十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变幻无定的风云;最后跨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新时期。因此,叶圣陶对传统的、新兴的、外来的政治学、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等,都有相当深切的理解和体察。此外,在这大半个世纪里,在中国的教育界、学术界涌现出了一大批时代的先驱者和某些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其中有许多人就是叶圣陶几十年来志同道合的伙伴和密友,如角直五高时期的吴宾若、王伯祥,吴淞中国公学时期的舒新城、朱自清、周予同、刘延陵,浙江一师时期的夏丏尊、陈望道、丰子恺以及顾颉刚、郭绍虞等等。叶圣陶成就的事业,在当时是同这样一些语文界、教育界、出版界才华出众的人物的支持和合作分不开的。当然,叶圣陶之所以成就卓越、贡献巨大,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本人具有许多足以使他成为影响几代人的学界巨匠的主观条件,也就是他的卓绝品格。其一,叶圣陶对培养、教育祖国的新生一代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叶圣陶几乎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用来考虑和筹划与教育青少年有关的事情,以至于一部现代中国教育史几乎无法与叶圣陶的事业分离开来。他在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想要编一本理想的小学国文课本,他就自己动手来写。作为当时一位蜚声海内的作家,能亲自执笔为少年儿童撰写成套的语文课本,如果不是对教育下一代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能办到吗?在30年代、40年代的旧中国,政治腐败反动,时局动荡不安,许多刊物都因政治的或经济的原因,刚出版不久,便被迫停刊。叶圣陶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接任了《中学生》杂志主编,含辛茹苦,竟坚持了10余年。就在担任主编的第二年,“一·二八”战争爆发,叶圣陶“饱听敌人飞机重炮之声,感愤填膺”;十几天后,他返回寓所,“则前垣尽塌:楼之三层,窗檐如削,承尘毁堕,断板纵横……敌人于居室内器物,中其意即攫之而去,否则随手损毁,略不顾惜”。就在这国破家毁,忧心如焚的时日,叶圣陶没有以家室为念,仍然坚韧地据守在《中学生》这块哺育中华儿女的编辑阵地上,并以自己和同伴们的赤诚之心,向青少年宣传抗日,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转引自彭加瑾《叶圣陶与编辑工作》)。及至全面抗战开始,叶圣陶辗转到了后方,在国事艰难关头,他仍然不忘培养和教育祖国的后代。先是与茅盾等合编《少年先锋》,后来克服重重困难编辑出版了《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真正做到了为孩子们的成长而呕心沥血,充分体现了他对祖国教育事业的深情厚爱。不错,叶圣陶是个著名的作家,但他的创作却常以学校和教师的生活为题材;也常常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而创作。前者如著名的长篇《倪焕之》和短篇《一篇宣言》《潘先生在难中》等。《倪焕之》最初发表于当时一本大型期刊《教育杂志》的“教育文艺”专栏,是以教育小说的姿态在文坛上初露头角的。后者如他所创作的著名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等。因此,可以说,在叶圣陶的许多小说、散文和童话中,跳动着一位教育家的炽热的心。现在,叶老已九旬高龄,还十分关心四化建设中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分关心语文教育和教学的改革。自1980年元月起,在《文汇报》“教育园地”栏连载的13篇《晴窗随笔》,是在“看书报眼镜和放大镜并用,还是不清不楚”的情况下写出来的,篇篇凝聚着叶老的一片至情至爱。其二,叶圣陶具有博大精深的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文化素养。语文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对它的规律的准确把握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探求者有坚实的知识基础和高度的文化素养。叶圣陶在学识和素养上有着特殊的品格。他本人既是出色的教员,又是高明的编辑;既是名噪文坛的作家,又是语言学界的前辈。从教员说,他从事过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师范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因而熟悉了一般人从孩童时代起学习和掌握语文工具的某些规律,领会了各个学段语文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对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体验。从编辑说,他编过课本,编过教育专业刊物,编过青少年阅读的期刊,编过难以计数的其他文科读物。从文学说,他对我国古代典籍有精深的研究,曾编过《十三经索引》,以及《〈荀子〉选注》《〈周姜词〉选注》等多种古籍选本;对现代文学的创作和评论,其造诣更是国人皆知。从语言学说,叶圣陶在各个方面,包括文字训诂、词法句法、修辞逻辑乃至文章学等等,几乎无所不通;而自己又被人尊为我国屈指可数的语言大师,文章“严谨亲切,陈述清楚,镂刻深细”,为许多作家“所不能及”(丁玲语)。这样一位在各方面都有高度素养的人,就能够多侧面、多角度地来考察语文教育和教学中的各种现象,从而获得比较准确的、全面的认识。其三,叶圣陶具有广闻博采而又始终立足于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的正确的治学态度。叶圣陶在很早以前就曾说过:“中国人民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行。”这也就是说,一切为实现现代化需要而引进的国外先进学说、先进理论,都必须消化、吸收,使其中有用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滋养物,使我们自己成长可更快、更丰满、更充实,而切切不可把这种引进当作是取代。叶圣陶的为人、谈吐、文章,他的思想和表述思想的方式方法,都可以说是纯粹的“中国式”的,但又是与整个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始终步调一致的。最后,也许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是叶圣陶为人处世讲究一个“诚”字,对人对事谦逊而明彻、朴实而敏锐,沉稳而热烈。他早在20年代刚投身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时候,就提出了以“诚”立身的信条。他说:“我常觉得‘诚’这个字是无论什么事业的必具条件。”他一生崇尚真诚,痛恨伪饰,不欺世,不媚俗,坚信真理,坚信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而决不肯因为政治风云的变幻而轻易改变自己对事业固有的感情、看法和信念;除非事实证明自己真是想错看错做错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学者所应该具备的品格,也是一个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起码的然而又是难能可贵的品格。正因为叶圣陶以“诚”为做人之本,所以他在语文教育和教学问题上的一些基本观点,几十年来一以贯之,始终不变。例如关于语文学科必须处理好教书与育人相互关系的观点,语文学科教学生读书作文须重视内容但更须重视形式的观点,等等;不管在什么政治气候下,他都始终坚持,毫不动摇。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些反映语文教育教学规律的东西,既是规律,就只能依循着内在的逻辑向前发展,而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对某些具体问题,他的看法和评价,却随着实践的日益丰富,学习的不断深入而往往有所发展甚至更新。例如中学生应该以整本的书作为语文教材的主张,前期后期的说法就不完全一样;关于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一致性和独特性的问题,后期的论述也较之前期更为完整、全面。而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他于人于事以“诚”相对的品格。叶圣陶一生所提供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是极其丰富、深广、珍贵的。他的品格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楷模。公文写作1983年6月20日叶老专门写过一篇《大家都来重视提高公文质量》,文中提出了如何提高应用文写作的质量问题。叶老要求大家牢记一句话:“人家了解你的方针政策、具体办法之类全凭你写在公文上的书面语言,所以书面语言马虎不得”。叶老十分强调:写作必须做到“明确通顺”,即“必须把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没想清楚,即使是文章大家也做不到明确通顺。想清楚了,公文的组织结构自然是意思本身的组织结构,照样写下来,才能做到有条有理。这样的公文才能够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其次,叶老认为,还要在语法修辞逻辑各方面用点儿劲。“不光是读些书本,尤其要在实践中随时留意。”叶老所指的意思,即要我们善于把书本上所讲的这些知识化为自己的实践,能够熟练地运用于说话、写文章。叶老认为提高写作质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达了我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语言与修辞叶圣陶的语言是简练而感人的,他以用恰当的词语表述自己的能力而出名。叶圣陶在他的报道中强调感觉与情感。人物在叶圣陶的笔下鲜明活泼,他深深的洞察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他的优美文章持久而韵美的留存于世。他表达的情感和感觉构筑了真相与现实的基础,也使他的文章充满无穷的力量。“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叶圣陶说。这段谈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叶圣陶不仅是一位善于讲述故事的人,他更是一位艺术家。儿童文学叶老认为儿童文学可以培养年轻的心灵。他的第一篇关于儿童文学的学术论文题作《儿童之观念》,批评了中国儿童受到的坏影响。事实上,叶圣陶是20世纪20年代第一位写童话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于1923年出版。这部儿童读物在许多青少年当中极受欢迎。另一个作品《古代英雄的石像》,讲述了一块石头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这个简单易读的故事背后的寓意是嘲笑专家的傲慢自大与人们的麻木。叶圣陶的学生丁玲曾经称赞他的童话能够启迪人们对社会更多的思考。叶圣陶的童话是简单的,但是却拥有着深刻的内涵。他相信儿童对周围环境拥有个人看法,所以应当提高他们的批判能力。通过叶圣陶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逐渐获得这个社会与他们之间关系的清晰认识。叶圣陶童话选童话代表作:《稻草人》、《旅行家》、《小白船》、《古代英雄的石像》《一粒种子》、《玫瑰和金鱼》、《月亮姑娘的亲事》、《含羞草》、《快乐的人》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在小说方面,……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张志公先生在评价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时,盛赞叶圣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主张。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养成自学习惯的重要。他说,“世界的变化快得没法说”,“如果到此为止,停步不前,就是落后———不进则退”,“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受教者‘自求得之’”。还说,“单知道应该采取自己学习的态度是不够的,尤其重要的是要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他还特别对“中学生诸君进言”,劝他们做“为己之学”,告诉他们:“教师或旁人无论如何胜任,无论如何热心,总之不过在先作个引导,从旁作个帮助;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学习上去,全靠诸君自己。”为了强调养成自学习惯的重要,叶圣陶先生指出,“许多真有成就的人,他们的知识绝大部分是自学来的,并不是坐在课堂里听来的。”并且举自学成功的夏丏尊先生为例,说明自学是能成才的。叶圣陶先生认为,养成自学的习惯,重要的是要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因为,“人从会说话起,就开始动脑筋,想心思”。他举例说,“要是半坡村光知守而不知变,要是咱们的先民全部光知守而不知变,那么直到今天,茫茫神州还是不计其数的半坡村,哪会有灿烂光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引自——李亚英:《叶圣陶论语文习惯》,《上饶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大名鼎鼎】的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文艺界、教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为人【披肝沥胆】,【彬彬有礼】;叶老【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全神贯注】,认真负责。毛泽东: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蔡元培:著作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鲁迅病逝后)李敖在接受访谈时曾说:我觉得鲁迅在大陆过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大家觉得鲁迅杂文犀利,其实不好。……我觉得鲁迅被过分高估了。连他弟弟周作人也这样讲,他说鲁迅可能本人不愿意这样被高估。高估不在鲁迅,而是证明你高估他的人,你的水平出了问题王朔:各界人士对他的颂扬,有时到了妨碍我们自由呼吸的地步。我不相信他如此完美,没有这样的人,既然大家载来越严厉地互相对待,他也不该例外。他甚至应该成为一个标尺,什么时候能随便批评他了,或者大家都把他淡忘了,我们就进步了。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在小说方面,……据我看,他的短篇小说最好的是“阿Q正传”,其余的在结构上都不像是短篇小说,好像是一些断片的零星速写,有几篇在文字上和情操上是优美的。……在文学的研究方面,鲁迅的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那本“中国小说史略”,在中国的小说方面他是下过一点研究的功夫的,……五四以来,新文艺的作者很多,而真有成就的并不多,像鲁迅这样的也还不多见。……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