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第30练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重农抑商政策试题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第30练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重农抑商政策试题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第30练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重农抑商政策试题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第30练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重农抑商政策试题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强化练 第30练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重农抑商政策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训练目标]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状况、趋势、特点及影响。2.宋代以后城市布局、功能的变化及原因。3.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影响。小题精练1.(2016·惠州一模)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2.(2016·韶关高三摸底)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3.(2016·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中国古代有交易必须在“市”里进行和“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这种限制被打破始于()A.汉朝 B.唐朝C.宋朝 D.明朝4.(2016·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唐宋之际,城市商业、手工业者职业分工更加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表明当时的城市()A.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B.坊市制度已被打破C.居民贫富分化加剧 D.人口增多规模扩大5.(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宫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B.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C.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D.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6.(2016·保定高三摸底)唐甄说:“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嘉庆《嘉兴府志》卷4记,平湖县的乍浦镇,“番舶凑集,居民成市”。两则材料反映了()A.政府对民间贸易约束比较少B.我国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趋势C.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兴盛D.国内市镇已同国外市场建立联系7.(2016·晋中高三期末)“民农则重(持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力专一……”这反映出作者主张通过重农来()A.维护农民的利益 B.维护社会的稳定C.维护经济的发展 D.维护国家的统一8.(2017·嘉兴高三基础测试)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大题优练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白圭,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西汉]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三(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宋]孟元东《东京梦华录》材料四“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3)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答案精析1.C[“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农业的发展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理学的形成,抑制了市民的欲望,故B项错误;宋朝坊市制的突破,夜市的出现,是带来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故C项正确;市民饮食习惯的变化,与西方的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2.B[在材料中只说到了广东地区农村中种植作物的变化,没有提到是否产生雇佣关系,不能得出“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在唐朝时农村中种植的“惟稻”(只有稻),而在明清时“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多种植经济作物,而种植稻米的少了),说明了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B项正确;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的侵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解体的标志是传统的棉纺织业的衰败,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棉纺织业的衰败,农民的破产,故C项错误;在明清时期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3.C[汉朝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比较严格,“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没有被打破,故A项错误;唐朝以前政府对市的管理比较严格,在设置的时间、地点和管理上都比较严格,“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没有被打破,故B项错误;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市比较繁荣,政府放松了对市的管理,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等,“日中为市”的严格限制被打破,故C项正确;题干要求是始于什么时候,明朝并不是最早,故D项错误。]4.A[从材料中商业、手工业者的职业分工细化,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等可知,城市的经济作用增强,故A项正确;坊市制度是指限制商业活动区域、时间的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出其被打破,故B项错误;“游手、闲汉、乞丐等无业人员活动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体现的是城市人口活动区域不受限制,不能得出居民贫富分化加剧,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城市职业分工的变化,没有体现人口和规模的变化,故D项错误。]5.B[材料没有体现商品贸易情况,不能主要说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市有内外之分,有身份等级之分,体现了市受到封建礼法(等级制度)束缚,故B项正确;材料只体现政府所设置的市,没有体现坊的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内外市的商品品种,故D项错误。]6.D[政府管制材料论据不足,故A项错误;材料着重强调市镇发展规模,与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无关,故B项错误;国内长途贩运贸易材料论据不足,故C项错误;材料“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番舶凑集,居民成市”反映出新兴市镇同国外市场建立了比较紧密的商贸联系,故D项正确。]7.B[根据所学,重农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重则少私义(议)”可知是为了防止民众私下妄议,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国家引导重农,减少妄议,未体现维护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维护国家统一,故D项错误。]8.C[商人实际上的经济地位远比一般农民优越,与“有效提高”不符,故A项错误;“抑商人而存商业”,重农抑商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但古代中国商业一直在发展,与“成功地抑制了”不符,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与“退私商而进官商”相符,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并不能“支持这一观点”,故D项错误。]9.(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2)变化:由奢侈品到日用品。(3)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